景点 | 简介 |
---|---|
郯城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 | 郯城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新村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盛产银杏而名扬海外。此地西临滔滔沂河,古迹颇多,“红崖古梅”即为郯国“唐八景”之一,其传说已亘古千年,久不衰也。郯城新村银杏园旅游区位于新村乡政府驻地,东北距郯城县城不足20公里。 1992年建造园林,取名“银杏古梅园”,由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宋法棠题写园名。后以景区内最大的亮点--银杏王为命名基础,将古梅园更名为“银杏园”。景区内古银杏王、松、古槐以及红崖古梅,官竹寺等均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要以古银杏王、古槐、古梅、古寺、古银杏树等古韵浓厚的生态人文景观的合理布局,辟建高档次的游览区,至2000年底初具规模。该园分前门、古银杏、儿童乐园、雕塑群、八卦古阵及官竹寺等六大景区。内有参天古银杏一株,高37米,覆荫亩余,根及数里,有“树中之王”之称,据考此树植于西汉永光年间,距今已达3000载之久,巍然壮观,实属罕见。重修后的官竹寺庙,其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奇异,香火缭绕,钟声盈盈。游人至此,如入仙境,流连忘返。园林内另辟有休闲岛、人工湖、三十六计、连魂阵等新景点十余处,供游人览赏。该园设计独特、建工精巧,环境幽雅,为人们休憩娱乐、观光旅游之胜地。1993年秋,首届中国郯城银杏节在这里举行,此后几年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名声雀起。每及春秋季节,各地文人骚客汇于此,登高望远,吟诗作画,流连忘返,其情其景,难以言表。 客服电话:0539—6651008 地址:临沂市郯城县新村乡乡政府驻地 营业时间:7:00--18:00 游览时间:大约4小时 价格:10元/人 价格描述:门票团队价格:8折;老人、军人、残疾人免费;学生半票。 特色景观:世界最古老最大的银杏雄树——三千年的“老神树”,树高41.9米,树围8.6米。三千年老神树:一搂福二搂才,三搂四搂好运来,五搂六搂要升官,七搂八搂人长寿,九搂十搂佛光开。 游览线路:1、银杏古梅园(老神树、九女松、千年古槐、大佛、官竹寺、八卦阵、梅花园、竹园、儿童乐园、荷花池)——老万亩古银杏林(姊妹树、月亮阁、观涛亭、沂河风帆、红石崖)——新万亩古银杏林——银杏盆景园——重坊中华银杏品种园(观郯丰等103个银杏品种)——胜利乡赵楼村(参观农家小康楼、银杏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 2、老神树--神化洞--官竹寺--小丰都郯城新村银杏园 新村乡 山东省郯城县新村乡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是我国栽培银杏最早的地区之一,国内最大的银杏苗木生产、培育基地和银杏叶、果集散地,全乡银杏种植面积300000多亩,年出圃银杏苗木800000多万株,银杏干叶产量6000吨/年,结果大树320000多株,年产银杏干果600万公斤,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具备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规模;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 详细++ |
马陵山孙膑智斗庞涓战址 | 马陵山孙膑智斗庞涓战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92年9月21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上,一个被历史风云湮没两千多年的悬案,有了确切的解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学术讨论形成共识: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应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 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是军事家孙膑指挥齐-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突出地体现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创造了山地伏击战的典范,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受到史学界、军事界的瞩目。然而,由于史籍记载的疏略以及后人诠释的失误,致使几乎家喻户晓的孙膑智斗庞涓的这场战役究竟发生在何地,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这次学术讲座会上,专家信从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军事地理学和附近村庄得名由来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认定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在郯城马陵山。 马陵山为沂蒙山余脉,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间,地形条件与史料上关于马陵之战的描写相吻合。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就曾记载:“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从《战国策》和《史记 魏世家》中明示魏国进军路线的记载,以及《孙膑兵法》中也可找到同样证据。马陵山一带还出土了大量铜箭头和青铜兵器。此外,沿马陵山一带还有很多地名、村名都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如:孙膑养马的马场,齐军射庞涓的社子,庞涓中伏地之独龙涧,也称庞涓沟,庞涓一次上马石、二次上马石,魏军卸甲之卸甲营,庞涓自杀的恨谷崖等。这些地名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 |
郯国故城 | 郯国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郯国故城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北郊的高地上。 《通志·氏族略》云:“郯氏,祁姓,子爵,或言赢胜,少昊之后。”一曰己姓。《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载:“秋,郯子来朝”,昭公问“少?白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答以“我高祖少?白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战国初期灭于越。《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曰:於粤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时当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秦置郯郡,汉置郯县,唐省县入临沂,宋金因之,元末复置郯城县。 故城呈不平行的四边形,周长为4670米,其中东墙长1370米,西墙1260米,南墙780米,北墙1260米。东墙和南墙已夷为平地,北墙和西墙大部分保存尚好。现存残墙高3~4米,墙基宽35~45米。故城有4个城门,城门以青石构筑。城墙用夯土筑成。在故城范围内深翻土地、挖沟筑渠时,经常出土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残陶片、瓦当、残陶豆等,还出土过秦半两、楚国鬼脸钱及汉五铢,并经常发现缸瓦井,直径为50~70厘米。 2006年郯国故城作为周至汉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 | 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0鲁南第一支部于1928年秋在马头三小诞生,支部书记为刘之言。 |
马陵山望海楼旅游风景区 | 马陵山望海楼旅游风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望海楼位于大尚庄村东南约2.5公里的山顶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错迭,形如石楼。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以此处称为孔望山望海楼,并载入史志。 在望海楼东南30米处有一块较平坦的高台地,原有一座庙宇,称"大奶奶庙",每年在古历3月15日和4月初8日两次逢庙会,南起望海楼,北至黑龙潭,约有2.5公里,四面八方的人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历代诗人前往游览都有诗文载入史志。如清乾隆十三年太戊辰科进士王恒到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七律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餮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望海楼的南侧有一大片红石海,山石本身就是红色的,层层迭迭,每当夕阳时分,霞光映在红石的上面,如同一大片红色的海洋,分外迷人。 |
郯城马头清真寺 | 郯城马头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头清真寺是苏北鲁南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民族寺院,位于马头镇驻地北部,总面积13亩,其中大殿24间,有南讲堂、北讲堂、东对厅、水房、古井亭、门楼、望月楼等建筑,另有“金公施田铭”1幢,大殿北有石碑3幢,其中为乾隆三年“重修清真寺碑记。”马头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三年,乾隆三年重修,同治元年建讲堂1座,并建浴池3间。1937年建南讲堂及套房各两间并购置锅炉1台。1983年政府拨款15000元,新建望月楼1座,北讲堂4间,水房4,修古井亭、门楼,使清真寺更加壮观。 |
郯城县孝妇祠 | 郯城县孝妇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郯城县孝妇祠坐落在现郯城酒厂南侧,205国道西旁。该祠分南北两部。南为孝妇祠,系嘉庆元年所建,道光五年增修后殿。孝妇祠自前向后为山门、正殿、后殿3个部分。山门系古式、高脊走兽,台阶3级,大门面东、朱门双开,其势宏伟,衬以古郯书法名人朱烺如题写的对联:“六月飞雪天报孝,三年不雨帝鸣冤。”正殿面阔3间,殿前为9级正方型月台。殿中端坐凤冠霞帔,慧眼微开孝妇塑像。殿内布置庄严肃穆。祠之前有戏台一座,供每年农历10月15日唱戏祭神之用。该祠占地数亩,今几经变迁,建筑全无。 |
地质奇观郯庐断裂带 | “郯城—庐江地震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总体上呈南北走向,绵延2400多公里。高峰头镇马陵山西侧的地震断裂带,是国内惟一的第四纪活断层地貌景观。站在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浅红色、一面是黄褐色的土地,一线之隔“泾渭分明”。浅红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黄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如果你从中间的线上漫步而过,就实现了“一步跨跃亿年”的神话。 高峰头镇 郯城县高峰头镇紧靠县城,镇驻地位于城南9公里处,是郯城的南出口,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古老的马陵山与秀丽的沭河水并行南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辖41个行政村,4.86万人,总面积72.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205和310国道纵横交叉,贯穿全镇,胶新铁路纵贯南北。东距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116公里,南离-公路红花出口6公里,距白塔埠机场36公里…… 详细++ |
神舟古栗园 | 神舟古栗园是由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设计,被省政府命名的省级森林公园。该公园位于县城东侧,现有连片板栗园2.8万亩,是国内平原地区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园内以50-60年生和15-20年生居多,百年以上古老栗树有10000余株。神舟古栗园 |
窦娥墓 | 窦娥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位于城东外环路旁,坟冢高五、六米,周长80米 ,占地近半亩,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绪”的年号,碑文还依稀可辨:“汉东海孝妇之故里也……千有余岁矣”。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元曲名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千百年广为流传。人们对这个窦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一动人的故事的原型就是郯城的“东海孝妇”,孝妇的原名并不叫窦娥,关汉卿也并非书面讲述孝妇故事的第一人。 郯城县城南村有条1公里左右长的池塘,叫白血汪,当地人传说这是当年窦娥的冤血汇流而成,池塘附近的村落也因此得名白血汪村。后来人们嫌白血汪不吉利,将村名改成白溪汪,最近几年正式更名为城南村。传说孝妇在没嫁过门之前,丈夫就患病不能下地干活,将她娶过门来料理家务,谁知不到一年的时间丈夫死去,只剩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有一天,孝妇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捡到一枚铜钱,用这枚铜钱买来二两香油,她将挖来的豆瓣野菜洗净,加上香油后端给了婆婆,谁知野菜与香油一起产生了毒性,婆婆食后在夜间突然死去。 孝妇的小姑子就到县衙告状说是孝妇想改嫁有意害死母亲,昏庸的县令决定处斩周青。孝妇被冤杀后流出的是白血,人们把周青安葬在婆婆坟墓的西侧,谁知一夜之间两个坟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封土高大的墓冢! |
天景园林 | 老神树的传说:郯城曾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国驻地。西去25公里,沂河岸边的红石崖,是久注史册、闻名遐迩的古郯八景之--红崖古梅所在地。崖上一棵高41.9米,胸围8米,胸径2.6米的古银杏树,仓劲挺拔,矗天而立。树旁聚集着九女松、老古槐、凤凰嘴子打鼓台,课农山庄官竹寺,西汉墓葬崖下里埋等众多人口的美丽传说。 此树植于何时,何人所植?目前见诸文字的有四种说法: 一、唐代说:依据是唐代佛教盛行,寺院广布,官竹寺是唐代所建,树是建寺同时所植。 二、北魏说:依据是《洛阳伽蓝记》卷三载:正光年中,孝明帝即位,临朝执政,方倡佛教,大建寺院,新村官竹寺是北魏时所建,树是北魏时所植。 三、西汉说:依据是,汉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绕殿飞行,升空北去。博士傅毅圆梦说:“天竺有人名叫佛”,汉明帝派到天堂去求佛经,佛教方兴。官竹寺是汉时所建,树是汉时栽植。 四、是商末周初说:依据是清朝秀才禚从闵祖传《北窗琐记》,说商末周初,武王姬发续封郯国。国君郯子见新村红石崖,东靠万顷沃野,西邻滔滔沂河,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就在这里建了多间小屋,名曰课农山庄。和夫人一起带着文武-和部分军队,常驻崖上,开垦土地,种植谷麦和果桑。建立示范基地,教授人民生产技术。古银杏树就是那时郯子亲手种植。 《北窗琐记》还提供了许多与古银杏雄树有关的诗词、民谣。其中一首诗曰:“老树传奇十八围,郯子课农亲手栽,莫道年年结果少,可供祗园清精斋。”民谣曰:“上古少昊立郯国,郯子亲手种玉果,果种本是王母赐,两公两母共四棵,两棵种在青石崖,两棵为民熬水喝。”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