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郑珍 (1806~186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 家族启蒙 郑珍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农历三月初十生于遵义县西乡天旺里河梁庄玉磬山脚下(今鸭溪镇金钟村荷庄村民组)。先世为江西人。郑珍出生儒医之家,母亲是东乡乐安里三甲沙滩黎安理的三女。郑珍5岁时便由爷爷郑仲桥启蒙识字,后随父郑文清课读,11岁入私塾,12岁就读于遵义湘川书院,攻研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性静持重,极嗜读书。母见其异,舍薄田,在郑珍14岁时举家迁东乡乐安里的尧湾(今禹门乡沙滩),与外祖父黎安理家就近而居,并拜舅父黎恂为师。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丰。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每次舅父都满满地装一箱书给他。郑珍从早到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如此数年,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他与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舅父见其过目成诵,聪慧过人,遂将长女许嫁于他。 求学名师 道光五年(1825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程恩泽系汉学家,为当时宋诗运动领袖,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勉励以以黔北先哲尹道真为楷模,赐字子尹,并指导郑珍读许(慎)郑(玄)之书,习宋代诗艺。于是,他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制度。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两年后返遵,拜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为师,继续攻读汉学与宋学,并因此与其子莫友芝相识,共同探讨-、切磋诗艺,结为莫逆之交。 科考不顺 道光八年(1828年)考取秀才。道光十七年(1837年)应聘为遵义启秀书院讲习,同年秋中举,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候榜期间,留意搜购古籍秘本,闭门研读,竟落榜回遵。次年,受知府平翰聘,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其后,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试,依例选为大挑二等,以教职补用。 晚年讲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古州(今榕江县)厅学训导、荔波县学教谕,继任镇远府学代理训导和荔波县学训导。每届任期虽不足一年,仍努力培训人才。回遵后,先后主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郑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一批俊彦。咸丰五年(1855年),有叛苗侵犯荔波,珍率兵守城。同治二年(1863年)大学士祁隽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郑珍辞谢不就。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因咽喉溃穿而卒,葬于遵义禹门子午山。 [以上内容由"何德何能"分享。] |
黎恂 (1785~186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黎恂(1785~1863)字雪楼,一字迪九,晚号拙叟,清朝贵州遵义东乡禹门(今遵义县新舟区)人。 黎安理长子。幼从父学,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十九年(1814)进士。分发浙江桐乡知县,任职五年。黎恂施政从不扰民,以“正狱讼、弥盗贼、宽赋役、厘漕务” 为要旨,整饬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经济,造福民众。浙江向为人文渊薮,黎恂重视振兴文教,曾三次出任浙江省乡试同考官,评阅生员试卷,奖拔一批人才,其中李品芳、余焜、朱恭寿等都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知府、侍郎,颇有政声。嘉庆二十四年(1819)父死,辞官归家守孝,道光元年(1821),将其薪俸积蓄购买珍本典籍几十箱,运回遵义沙滩,建藏书楼“锄经堂”,供黎氏子弟研读。守孝期间研读经史,并执教于禹门寺私塾“振宗堂”,从游者数十百人,培养其子黎兆勋、外甥郑珍和年家子莫友芝,又同绥阳县郑家场儒士杨实田一起培养了黎兆铨、黎庶焘、黎庶蕃、黎庶昌等一批名士。乡里中传颂着这样一首民谣:“禹门寺(清顺治四年改回龙山沙滩寺为禹门山禹门寺),读书堂,孰为师,黎与杨(黎指黎安理和黎恂,杨指杨实田),六十年,前后光,两夫子,泽孔长。”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候选,被拣发云南,先后任平夷、新平、大姚、姚州等地知县、知州和东川府巧家厅同知等。为官能体察民情,政声卓异。咸丰元年(1851)称病返黔,晚年益埋头治学,十数年谢世,享年78岁。 文学成就 黎恂一生研治宋学和史学,工诗和古文,著有《蛉虫斋诗文集》、《读史纪要》、《千家诗注》、《四书纂义》、《北上纪程》、《运铜纪程》等。他还主修了《大姚县志》。 藏书故实 淡于荣利,专心治学,郑珍、莫友芝先后受业于黎恂,尤长于诗。藏书甚多。外甥郑珍常走读于家。阅其丰富藏书,并有志于史学研究和藏书。曾说:“人以进士为读书之终,我以进士为读书之始”,遂多方购求古籍,惜以精壮之年挂冠,回老家贵州遵义沙滩耕读为怀做学问,传经授业,因之而奠定“沙滩文化”的基础。 [以上内容由"小肚青蛙"分享。] |
刘眉生 (1904~1937)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眉生(1904―1937),字天嘏,贵州遵义南白镇人。一说生于1905年三月二十六日。他自幼丧母,由继母抚养。父刘焕奎为小商人。刘眉生在南白镇小学毕业后,考入遵义模范高等学堂。读书期间,以为人诚笃、敏而好学,受到校长夏绍全的器重。后夏老先生又将自己的女儿夏坤融许之。1923年,刘眉生考入贵州省赤水县崇武军校。1926年,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 毕业后投身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等职。1929年,刘眉生随同李仲公、何杰武返回贵州,任党务视察员,到贵阳后入犹国才部,在谢志安团任副营长,后升营长,驻防独山。1932年春,谢志安去职,刘眉生亦返回贵阳任贵阳市城防司令部参谋主任。是年底,军阀王家烈占领贵阳。刘眉生返回遵义,任黔军侯汉佑部周仁甫团中校营长,并兼贵州省立第三中学的军训教官。1934年初,周仁甫去职,刘眉生被调为侯汉佑部军官大队队长,任职一个月,因见贵州军阀混战,局势不稳,即请假离职赴南京,寄居黄埔军校同学罗相维家中。同年考入中央步兵专科学校校官班,学习半年后,分配到江西九江光华中学任军训教官。1935年9月,黄埔一期生陈铁调任驻防四川忠县的第八十五师师长。他与刘眉生有同乡之谊,故邀其前往共事,任该师五○五团中校营长。次年春,队伍开赴南京浦镇,由三个团扩编为两旅四团的整编师,换发新式武器,刘眉生亦调任该师五一○团团副,后代理该团团长。 主要事迹 1937年“七七”事变时,任陆军第八十五师第二五三旅第五一○团团长,所部划属十四军建制,集结保定待命。师行保定,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兼十四军军长卫立煌命各部先后赴南口增援汤恩伯第十三军抗击日军。刘部调防途经门头沟西的千军台时,适值驻守该地的八十三师一个团遭到日军攻击,力有不支。刘即率部增援上去,终将来敌击退。 10月,刘眉生奉命率部随第十四军入晋抗日,7日,刘部到达忻口,参加忻口会战。会战中,所部奉命扼守忻口战场左翼洪山阵地。战前,他在阵地慨然作书与夫人夏坤融女士诀别:“日寇凶残夺我疆土,戮我同胞,愿以七尺之躯,以报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战死沙场,我之荣矣。望吾卿切勿悲啼,希抚育两子,续吾未尽之志,未完之业,誓死抗敌,光我华夏。吾虽死犹生,安笑九泉。”表达了他义无反顾的抗日决心。 10月11日,日军开始向其阵地发动猛攻,战斗异常激烈。在多次战局危急时刻,亲率卫兵巡视阵地,身先士卒参加战斗, 多次击退日军集团冲锋。10月28日,日军再集优势兵力向其阵地发起进攻,乃上火线指挥作战。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为表彰其壮烈殉国的爱国精神,国民政府特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以上内容由"zsdsaz12"分享。] |
雍文涛 (1912~199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雍文涛(1912-1997)1912年5月生,贵州省遵义县板桥场人。1950年6月任东北计划委员会物资分配局局长。1995年离职休养。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五大列席代表,中共第十二、第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9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1926年高小毕业。1928年7月至1929年4月在贵州大学专修科读书。后因军阀混战,家中无力供给而退学,在书店工作3年。1932年到北平、上海求学。1934年8月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同年参加上海文委教师联合会。1935年1月任上海教师联合会宣传部干事。7月至12月在上海闸北任小学教员。 抗战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中学教师,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负责指挥上海学生参加南京路抗日-和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等活动。同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职业救国会党团核心小组成员。1937年8月任中共上海群众运动委员会职业界临时工作委员会成员。12月在武昌任抗日常识研究班班委。1938年3月到汤池合作训练班工作,担任党的地区特支书记。同年6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工运部部长。后任中共鄂西特派员,湖北省建设厅合作视察专员。同年11月至1939年3月任国民党第五战区鄂豫区政治指导部科长、中共党团书记。1939年2月至12月任中共鄂中区委员会委员。6月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四团队政治委员。7月至9月任中共鄂中区天(门)汉(川、阳)特别区委员会书记。1940年1月至4月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代理主任。4月到延安。10月入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2月至1945年6月任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1942年1月至1943年4月参加张闻天率领的“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到绥德和晋西北作农村调查。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6月派到湘粤赣地区开辟工作,行军途中接到转赴东北通知。同年11月至1946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延吉地方委员会书记、吉林军区延吉军分区政治委员(至1946年1月)。1946年2月至8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吉东分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同年9月至1947年3月任珲春工作团团长兼县委书记。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民运部副部长。1947年6月至8月任中共吉林省延边地委副书记。同年10月至1948年6月任中共吉林省吉北地方委员会副书记兼榆林县委书记。1949年1月至1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财委计委办公室主任。 解放同年11月至1950年6月任东北计划委员会物资分配局局长。1950年6月至1952年6月任东北人民政府计委秘书长兼物资分配局局长。1952年5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部长。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9月至1956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副部长兼东北森工局局长。1956年5月至1958年2月任森林工业部党组副书记。1956年8月至1958年2月任森林工业部副部长。1959年8月至1960年12月任林业部副部长。1960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62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1960年12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1965年2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1965年12月至“文革”初期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66年7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同年8月至1967年2月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1966年9月至1967年4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文革”中受到破孩。1972年12月至1977年1月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7年1月至1979年2月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9年2月至1980年8月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0年8月至1982年4月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2年5月至1985年6月任林业部顾问、党组成员。1982年1月任中央绿化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11月至1986年12月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1985年任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 其他1995年离职休养。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五大列席代表,中共第十二、第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9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以上内容由"pmqpllll"分享。] |
郑知同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知同,著名诗人郑珍独子。年幼好学读书,学问根基雄厚,因农民起义停试十五年,绝意功名仕进。 曾任塾师,后到成都入张之洞幕府,在张之洞的倡导下,传布其父郑珍之学遍于全蜀。四川的文字训诂学,倡导者虽是张之洞,助力最大者则是郑知同。因不合流俗,傲然自负,后南游北往,均未遇知音,处境极为艰难。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设广雅书局,又招郑知同去任书局总纂,仅两年便去世。伯更治学以许、郑为依归,造诣精湛深邃,小学成就尤高。著有、《说文正异》、《说文述许》、《说文商议》、《说文伪字》、《经义慎思篇》、《愈愚录》、《隶释订文》、《楚辞通释解诂》、《转注考》、《漱芳斋文稿》和《屈庐诗稿》等。 [以上内容由"飞鼠"分享。] |
黎朝邦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一代黎朝邦 其父黎佑,明万历进士,明兵部侍郎梁应奇谓黎朝邦十岁出试童子,十四岁学使观其不凡,首选食廪饩,人劝入仕,辞曰:“龙兮为阳,秋而伏藏,其幽之浒,育之繁昌。平播之明年(明万历二十九)乃迁播郡隐,治家之法于子孙之诗礼,文物(读与耕)四时课将之,仪节饶有古儒风焉。” [以上内容由"yuanyuan250"分享。] |
黎怀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二代黎怀智(黎朝邦之四子) 长子黎怀仁,号静轩,以庠生从军,著有《程子注》、《易经注》二书;次子怀义,廪生;三子怀礼迁四川大足罗井场;四子怀智,以功名任湖北黄冈知县,明亡后在禹门寺拜丈雪为师皈依佛门。 [以上内容由"翅膀飞"分享。] |
黎安理 (1751~181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黎安理(1751~1819)字履泰,号静圊,晚年自号非非子,清朝贵州遵义东乡禹门(今遵义县新舟区)人。 黎朝邦第六代孙,幼时,常被继祖母-,生而赤贫,“少时医卜星相负贩,逐什一之术无不业,而以余隙读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以大挑二等为永从县(今贵州从江县)训导,十八年(1813)选授山东省长山县(今邹平县)知县。为官清正,政声甚佳,后因病去职,前往浙江桐乡县其子黎恂任所观政,嘉庆二十一年(1816)返回故里。居家或编扎茅苫,或饲鸡喂猪,其外孙郑珍说:“七十老孟公,处置到鸡豕。三日一来过,琐琐身料理。”黎安理一生多以团馆授徒为业,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家教甚严,课子有方,子黎恂、黎恺、黎兆勋,外孙郑珍等均得其教诲,成为黔中文坛佼佼者,开创了遵义沙滩文化。著有《锄经堂诗文集》、《梦余笔谈》等。 [以上内容由"雨夜无痕"分享。] |
黎兆勋 (1804~186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黎兆勋(1804~1864),字伯庸,号檬村,晚号涧门居士,黎恂长子,性情耿介,重德行,虽出生官宦人家,却无纨绔习气。9岁即能作诗,尤为乡人所惊叹。后随祖父黎安理读书山东长山县。祖父谢世后,返遵与郑珍、莫友芝同窗共读十余年,研读古籍珍本,切磋诗艺。清道光八年以古学第一取秀才,后十次参加乡试未能中举,故全力钻研诗艺。知府平翰,亦工诗,重其德性、诗艺,常与其聚会唱和。一时,王柏心、龚子真、徐华廷、李鸿裔、胡长新等诗家名流,均与其交往。二十九年,代理石阡府学教授,补开泰(今贵州省黎平县)教渝。后因参与镇压苗民反清斗争有功,晋升湖北鹤峰州州判。同治元年(1862年)调任随州州判。三年,父死奔丧还乡,遂卒于家。刊行《侍雪堂诗抄》6卷、(烟亭词》4卷和《黎平诗系》,与莫友芝共同纂辑《黔诗纪略》。未刊行的有《石镜斋诗略》与《词林心醉》。 [以上内容由"放浪"分享。] |
龚贤永 (1942~201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龚贤永同志生平(1942-20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书记龚贤永同志,因病于2016年3月8日在贵阳逝世,享年74岁。 龚贤永,汉族,1942年2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县,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至1964年9月在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64年9月至1973年1月先后在贵州省黔南州财校当教师、“五·七”干校劳动、工作员;1973年1月至1978年11月在贵州省黔南州委党校当教员;1978年11月至1979年4月任贵州省黔南州“五·七”干校副校长兼组教科长;1979年4月至1981年12月先后任贵州省黔南州文化局副局长、州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12月至1983年5月任贵州省瓮安县委副书记兼县政协主席;1983年5月至1983年8月任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1983年8月至1988年1月任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8年1月至1988年8月任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教委主任;1988年8月至1995年8月任贵州省副省长,兼省教委主任;1995年8月至1998年1月任贵州省副省长;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2009年4月退休。 龚贤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省优秀的领导干部,他始终坚定不移地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我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发展忘我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在黔南州财校任教期间,热爱教育事业,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开展教学工作;任省委宣传部部长期间,注重联系实际,提出要在宣传工作中多讲“贵州话”,积极引导将宣传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事求是解决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问题;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期间,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稳定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战略目标,从贵州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以教育人、育人兴科、兴科致富、以富促科教的运行机制,为把我省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做出了积极贡献;到省人大担任领导职务以来,认真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紧紧围绕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组织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参与有关法规草案的调研、起草、认证、审议、修改的组织协调工作,主持制定了《贵州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关于2001—2005年立法工作的建议》等重要文件。退出领导岗位后,仍十分关心国家建设,关心贵州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关心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关心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 龚贤永同志一生对党胸怀坦荡,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对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深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戴。他的一生是殚精竭虑、勤勉奉献的一生。 [以上内容由"初相遇"分享。] |
谢丰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丰,1910年生于遵义县团溪镇,在贵阳读书时接受进步思想,1931年离开遵义,经南京去北平。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中共北平西城区委宣传部长,被内奸告密入狱,经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从报上发现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贵州的消息,1935年初离开北平,绕道上海、广州返回遵义,中央红军已撤离遵义苏区根据地,暂时隐蔽在团溪家中。 1935年9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军委秘书、遵义县团溪人杨天源受命返回遵义清理、恢复中国工农红军黔北游击队和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因时机和条件不成熟,返回团溪新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建党工作。 谢丰、杨天源虽然没有互露各自身份,共同的理想把两名团溪籍共产党员结合在一起。杨天源、谢丰联络团溪进步青年张宗启,发起成立遵义青年反对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同盟。在反帝拥苏同盟成立大会上,谢丰当选为书记,领导反帝拥苏同盟开展宣传中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救助安置中央红军和遵湄绥游击队失散人员。 1936年,国民党遵义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办事处抓捕中共党员和中共党员嫌疑分子,谢丰转移去上海,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领导的上海文化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1月,谢丰离开上海,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至1939年底,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科科长。1940年初至1942年底,任太行抗战学院历史、政治教员。1943年初至1947年7月,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政厅民政科长、秘书室主任。 1947年8月,谢丰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创建大洪山根据地和组建中共江汉区委、江汉行署、江汉军区领导机关,先后任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办公室主任兼江汉行署教育处长。1949年5月至1951年4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教育、宣传科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51年4月至1953年3月,任《湖北日报》社社长。1953年4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1955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1956年9月至1962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政务参赞。1962年7月回国,任外交部亚洲司、非洲司副司长、代理司长。1982年离休。 [以上内容由"5楼A座"分享。] |
黎怀仁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黎怀智长子黎怀仁,号静轩,以庠生从军,著有《程子注》、《易经注》二书; [以上内容由"不发言"分享。] |
黄大发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 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由公社牵头,村里组成施工队,黄大发任指挥长,开始修建“红旗大沟”,打通隧道建成沟渠,引来大山背后的螺丝河水。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工程只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水渠后来被废弃。但黄大发并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执念: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问题,改变贫困现状。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枫香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 经过多方奔走和申请,1992年底,修渠工程终于立项。第二年正月初三,水渠工程冒着大雪开工。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年近六旬的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成了难题,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吊下悬崖测量。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承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河水第一次满满当当地流进草王坝村。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水渠修好后,为了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黄大发把精力又放在脱贫致富上。他先后带头搞起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黄大发荣获时代楷模、“贵州榜样·最美人物”、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以上内容由"redshoe"分享。] |
华联辉 (1833~1885)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华联辉(1833-1885),字柽坞,贵州遵义县团溪人,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改革盐政时,华被聘盐法道总文案。华还在仁怀茅台开设“永隆裕”盐号,在贵阳开设“永发祥”盐号,为贵州首屈一指的盐商。迁居贵阳后,华母念及幼年曾尝过茅台酒,为酬母愿,也由于社交需要,华联辉在茅台镇上买得一烧坊,设“成裕烧坊”后改名“成义烧坊”进行酿造。“成义烧坊”系1915年向巴拿马博览会送酒的烧坊之一。 [以上内容由"ralfjomes"分享。] |
吴作棻 (1884~192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作棻,讳文芳,字南屏,遵义县团溪镇人。1884年生。 毕业于贵州师范学校和法官养成所。历任遵义劝学、两等小学校长,暨贵阳商业养成所、时敏、乐群、广益等校教员,《贵州公报》、《锋报》总。省议会议员。洪江军事会议代表,关岭县知事。1911年滇黔起义后,任贵州护国军东路司令部秘书长兼咨议官。1913年选任中华民国国会首届参议院议员。1916年国会恢复,仍任参议院议员。1917年任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 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任参议院议员。1924年病逝于北平,终年41岁。1925年归葬故里遵义县团溪镇汪家寨。 (作者刘永书系遵义县政协办公室主任) [以上内容由"襄宜居士"分享。] |
朱敏才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获奖名片】为霞尚满天 【人物简介】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但不幸的是,2014年10月25日,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岗位上。虽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给孩子们上课!”与此同时,一直在为学校奔波的孙丽娜老师仍未停歇,一边照顾朱敏才老师,一边在为新建的学校食堂及新教学楼操心着。在众多爱心企业及贵州省、市领导的帮助下,新的学校建好了,食堂也有了着落。2015年初,孙丽娜、朱敏才夫妇当选“感动中国人物”,27号晚上,捧着奖杯的孙丽娜老师说,她们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贵州的老百姓,是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孙丽娜老师还说,要是没有贵州孩子听他们的课,他们的余热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他们还要感谢贵州的乡亲父老们,将孩子托付给他们。“特别是朱老师生病的这段日子里,要不是贵州人民给予我们的帮助与肯定,我们很难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就更没有机会评上“感动中国人物。”据了解,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是继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后贵州第四个获奖者。本报曾多次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 【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以上内容由"dingliang4"分享。] |
云门囤景区 | 云门囤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门囤景区 云门囤,位于虾子镇东部、三渡镇东南,北距遵湄公路5公里,因地处洛安江与湄江汇集处,群山环抱,云雾常年飘浮期间而得名。洛安江流过三渡镇乞邦渡后,江面平波如镜,两岸或青山绿树,或峭壁悬崖,百鸟争鸣其间。距北2.5公里,江流被百丈山崖所阻,向东急转,百山崖下有约100米高的天生桥,这就是闻名黔北的云门囤。在湘江、湄江交汇处筑坝建角口水电站,形成库区人工湖,云门囤下碧水如镜;湄江两岸,峭壁凌空,怪石枯藤缠绕,与云门囤连接成和谐的山水自然景观。 景点位置 虾子镇东部、三渡镇东南,北距遵湄公路5公里 等级:AAAA 电话:0851-26581988,0851-23213066,0851-23213077 官方网站:http://www.yunmentun.com/ 开放时间: 9:00-18:00 门票: 门票110人民币 |
水上大天门旅游景区 | 水上大天门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水上天门又名云门囤,坐落在乐安江、湄江、湘江三江交汇处,云门江面两山合顶,其下巨穴洞开,这座黔北独具唯一性的喀斯特天生桥。乐安江水奔涌其下,岩鹰燕群栖居于上,云门左右石壁层迭,半岩上溶洞博大精深。巨岩如泰山压顶之势,云门犹支撑苍天之威。乘轻舟游弋囤下,无异于身处仙境,此处天、地、山、水,岩、林、鱼、鸟融为一体,白天日影波光荡漾绝壁,傍晚星光灿烂于山水之间,鬼斧神工难言奇妙,雄险奇秀萃于一境,瞬间令人烦恼忧心之事至于脑后,兴奋喜悦油然而起。难怪清代大诗人郑珍在此仰叹山水之奇,吟出不朽诗篇“牢江驱白云,流入苍龙门。门高一千仞,拄天气何尊。荡荡白步中,水石互吐吞。余波喷青壁,震怒不可训。” :遵义——新蒲镇——水上天门景区 地址: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花桥村 wifi支持:无 等级:4A级 所属区域:新蒲新区 价格:60元 地址: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花桥村 电话:0851-28390177 |
洪关太阳坪景区 | 洪关太阳坪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洪关苗族乡太阳坪映山红景区位于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海拔1500米以上,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从小坝场村到太阳坪徒步需1小时,自驾需20分钟。占地约为1万余亩,核心区约为300亩,主要品种是野生高山小叶杜鹃,盛花期为4月20日至6月5日。 太阳坪分布在洪关乡最高的峰岭地带,海拔1400米以上,草原面积上万亩。 山顶视野广阔,可俯看三县诸岭风光,周围挺立的峰丛象金字塔环列,气象森严,似蘑菇丛生,春笋破土,又若狮若象,静卧高原。 这片未被人工雕琢、修饰过的原生态草原,野性十足,峰峰岭岭,林草茫茫。 广阔的山原草场上,听天风云鹤,看日沉月升,人在世间最高处,吸清纯甘美之气,赏雾幻云飞,置身高原旷野,感天地之博大,与自然和谐相处,无形中身与物化。 杜鹃花时夭艳然, 所恨帝城人不识。 洪关苗族乡太阳坪映山红景区位于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占地约为1万余亩,核心区约为300亩,主要品种是野生高山小叶杜鹃,盛花期为4月20日至6月5日。 太阳坪绽放的漫山遍野杜鹃。花影重叠,枝叶相交,望之若霞,染得群山重峦春光火红、灼热。 鲜花映佳丽,美景伴游人。 经洪关太阳坪到达映山红风景区,一路风光旖旎。站在太阳坪高处,俯看三县诸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流连于杜鹃花海,如在画中,让人如痴如醉! |
遵义市枫香温泉旅游景区 | 遵义市枫香温泉旅游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枫香温泉位于镇西头,距离枫香镇四公里,一条清澈的小河依山延绵,右面的群山悬崖绝壁,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左面的田家农舍静静的,安宁的和右面群山交相辉映,农夫、耕牛、牧童、青山、绿水,好一幅中国水墨画,温泉就出产在这群山怀抱之间。 地处黔北黄金旅游线上的枫香温泉,沉睡在茫茫群山之中,清代以来,枫香镇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路,人夫马队川流不息,它曾经的辉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写下厚重的一笔。随着川盐的落潮枫香镇也不再拥有当时的繁华,但温泉的开发利用又树起枫香人创业的雄心,昔日冷落的小镇重新有了光彩,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的资源优势带动了枫香镇的地方经济,第三产业的兴起明显改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特点 当地已发现多处温泉泉眼,有的在温水河中,有的沿河岸的稻田中,从而形成了温泉群。据专业部门测定,枫香温泉水温38℃—52℃,枫香温泉属低矿化,含硅酸、锶、溴、氡和重炭酸,硫酸钙镁型矿泉水,此外还含有适量的氟和钠、锂、硼、锗、钼、硒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天然饮用矿泉水。 温泉度假中心依山傍水。近处水气氤氲、花香阵阵、鸟语声声;远处山峦绵延、峡谷峥嵘叠翠,游人置身其中,碧波荡漾、逍遥自在、如梦如幻……游人还可到温水河下游探古寻幽,体验原始漂流的热情和垂钓的乐趣,温水河中的江西荷包鲤、云南源江鲤和非洲罗非鱼让您享受野炊的悠闲。 距温泉八公里处的九龙洞可又是一番鬼斧神工的杰作,溶洞内有旱洞,也有水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内层次分明,石林、石笋、石柱天造奇观,整个洞群中有曲折回环的长廊,宽阔空旷的殿堂,流水潺潺的暗河,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领略地质风情和探幽览胜的好地方。 距枫香镇八公里的苟坝“红军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立地址,成为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的红色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枫香镇十几公里的平正仡佬族风情园让您亲身体验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文化服饰、建筑形态等。 枫香镇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会抛起新一轮贵州省遵义市旅游热潮,交通的便捷、历史的悠久、壮丽的山川、众多的古迹、优美的生态,这就是枫香镇带给您的一道旅游大餐。 枫香镇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3.35万,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枫香乡。1958年改建公社。1962年析建置枫香、纸房、花茂、青坑公社。1984年改置枫香镇及纸房、花茂乡。1992年1镇、2乡合并置枫香镇。产生漆、红陶器、茶叶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枫香坝,曾名丰盛场,在南白镇西30公里,东南屏山。人…… 详细++ |
乌江渡景区 | 乌江渡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乌江渡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乌江渡景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县乌江镇,距省城贵阳100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50公里。景区既是国家AA级景区又是红色旅游景区,景区众多旅游资源同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饮食文化融为一体,配套互补,使乌江渡成为独具特色的综合旅游区,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景区内乌江渡发电厂被授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并且因景区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现已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系列。 乌江流经贵州高原广大的岩溶地区,切割成壮丽的厢状大峡谷,两岸高山耸峙,滩陡流急,自古视为天堑。乌江干流包绕县境南部,沿江设有古渡,乌江渡是川黔大道要津,地势雄险,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中央红军长征中突破乌江天险,挺进遵义,英雄壮举载入史册,乌江名扬天下。 乌江渡红色旅游景区,包含乌江渡红军战斗遗址群,尚嵇镇桃子台、茶山关、楠木渡红军渡口,三合镇刀靶水红军驻地和战斗遗址、连接乌江下游瓮安县江界河、余庆县回龙场红军突破乌江渡口。景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已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系列。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红军长征在黔北辗转作战,在乌江两岸留下一批重要的战斗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在0党史、军史、战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笔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国诸多红色旅游区中,是独具个性特色的地方。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乌江渡发电厂是我国在岩溶地区修建的第一座高坝电厂,坝高165米,坝顶全长395.6米,总装机容量1250MW,是省内最大的水利发电企业。此工程形成的乌江水库,面积为47.5平方公里,库容21.4亿立方米。库区水域宽广,有多条支流,分布着七峡、九岩、十三险滩等六十多个景点。 景点位置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 乌江镇 在遵义县南部,跨乌江两岸。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2.2万,有汉、苗等民族。辖3居委会、10村委会。1949年为养龙司乡,属息烽县。江北属遵义县刀靶镇。1970年建乌江特区,改隶遵义县。旋撤销特区,置乌江公社。1981年析置乌江镇、乌江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镇、乡合并置乌江镇。有中小学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乌江,在南白镇南25公里,乌江畔。人口 6…… 详细++ |
遵义播州(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 | 遵义播州(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遵义县三岔镇的遵义(台湾)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博览园占地逾2000亩,是由台湾今日景艺公司总投资4个亿,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博览园,园区以台湾蝴蝶兰栽培为核心,同时还种植有樱花、紫薇、园林盆景等。 |
黔北记忆旅游文化产业园 | 黔北记忆旅游文化产业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贵州黔北记忆旅游文化产业园是由贵州著名企业实心人、贵州向黔进食品有限公司通力打造的一个4A级景区,是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总耗资21亿元。该园位于遵义县龙泉工业园区中心地段,整个产业园背靠遵义县南白镇,呈东西走向,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依山而建。 据贵州向黔进集团董事长潘新培介绍,整个产业园是以播州古城的样貌呈现出来的,展示出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融合了贵州省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集夜郎文化、原生态农耕文化、仡佬文化、民族风情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旅游综合体。目前,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二期正在规划设计中,共100多户商家,已有一半在五一节当天开业。 |
播州乡韵庄园 | 播州乡韵庄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早在2013年5月,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促进会、贵州省旅游饭店协会,经考察认定乡韵庄园为贵州省最美乡村酒店,并予授牌,还将贵州省乡村酒店联盟总部设在乡韵庄园。 交通 ①贵遵高速(或杭瑞高速转贵遵高速)马家湾站龙泉大道南行650米左转; ②遵义(或南白)遵南大道马家湾转盘龙泉大道沿庄园标志行驶。 景点位置 贵州遵义县黔北交通枢纽播州区马家湾 |
播州中华仡佬风情园 | 播州中华仡佬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点名称:遵义市播州中华仡佬风情园 地址: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乡洪星村 |
播州湿地公园 | 播州湿地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播州湿地公园景区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五桩社区和龙泉社区,规划面积2450亩,水域面积530亩。 园区内设有大型水舞音乐喷泉、播州历史文化展览馆、慢生活街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是播州区目前最大的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公园。 播州湿地公园已成为一个展示播州历史、民俗文化、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生活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在这里骑车、垂钓、划船、游湖、散心都是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播州历史文化展览馆,采用历史再现手法,表现了播州历史文化脉络和精髓,交代播州千年发展变化的重大事件和相关人物。 行车路线: 播州城区——210国道(向马家湾方向行驶)——播雅大道——到达播州湿地公园。 播州城区——002县道(向美高梅酒店方向行驶)——和平大道——播雅大道——到达播州湿地公园。 |
三合青龙寺 | 三合青龙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合青龙寺 遵义县三合镇乌江岸边之青龙寺。苍翠群山环伺,宝刹庄严,气势宏伟,堪称黔北佛教名胜。 有寺已久。相传此寺建于宋朝,缘起天空飞来一巨石,落于李姓田内,村民遂建庙。初为“飞神庙”,因事有灵,更名为“最灵庙”。十年文革浩劫,遭遇巨创,以飞来石为址,所建大雄宝殿,及观音殿等俱被拆毁,仅余基石。 1981年,高僧释明亮云游至此,见此地民风淳朴,颇有道观之象,遂暂居劫后余生之破庙,潜心修佛,以禅农并举之道“持戒修真,普渡众生”,历经殚精竭虑的管理,香火日盛,信众倍增。即于1987年扩建庙宇,孰知挖出一方三余米巨石,石下宿有青蛇两条,约25公斤左右,大师见之,急呼“归位”不动,念佛诵经三日后,再移巨石,青蛇已无踪迹。因之,改“最灵庙”为“青龙寺”。 青龙寺住持大师释明亮。27岁皈依佛门,以先天质朴之资,潜心修持,佛缘深厚,因为大成,大师禀持佛家普渡众生,为信众消灾弭难之宗旨,关心民生疾苦,广布恩泽,惠及羸弱,先后从寺中善款节约数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失学儿童;既闻即安,曾于县街遇一女童哭诉困苦,即尽取囊中数千元以渡其难关。大师“持戒修真,普渡众生”,虔心向佛,广为布施,信众均言青龙寺住寺僧众有法有德。致青龙寺名震遐迩,远播四方,前来烧香礼佛者,不乏海外侨胞;大江南北慕名而来朝拜者日盛。 自入主青龙寺,释明亮大师先后接纳4名僧人,常住居士15人,招收4名治安人员,年复一年,亲力亲为,带领寺众勤耕勤种,修建庙宇,先后筹集善款近千万元,修复修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四大天王殿、财神殿,五百罗汉堂、古佛大殿、接引殿及山门凉亭等,左、右耳房,斋堂,居士房,僧人房一应设施俱全;青龙寺群力自制之檀香,远近闻名。 青龙寺住持释明亮,俗名周德学。遵义县人,1949年出生,1981年出家。遵义县政协委员,遵义县佛教协会副会长。 曾受到过省、市、县相关部门多次表彰。她坚持每天早晚课诵,讲经教学,用斋,严格重守戒律,僧装整洁,主张寺庙建设走“农禅并举”之路,并带头示典范,成为遵义县佛教界的一面旗帜。 释明亮大师功德无量,当选为遵义县政协委员,数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寺中僧众,亦多为人所赞誉。 大师云:人与人有缘,即是佛缘,众生俱一;大师佛性,恬静澹然;大师有一眼疾,即一目以洞察佛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弘扬佛法,佛法无边;有青龙寺,即已接引。 历经千年佛文化的浸染堆叠和传承,青龙寺越久弥香,已成为声名远播的名刹。 ————开放的青龙寺欢迎您!! 三合镇 在遵义县南部。面积228平方公里。人口5.94万,有汉、苗等民族。辖3居委会、27村委会。1953年置三合、刀靶2镇,新站、九屏等乡。1958年撤镇、乡建三合公社。1962年析建三合、九屏、新店、金鸡、刀靶公社。1984年改置1镇、4乡。1992年合并置三合镇。处黔川公路要冲。有中小学3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合,在南白镇西南15公里,殷家岩东南槽谷中。人口3…… 详细++ |
尚嵇楠木渡山庄 | 尚嵇楠木渡山庄 楠木渡山庄,位于遵义县尚嵇镇千里乌江之楠木古渡口岸上。该山庄所在位置楠木渡两岸群峰对峙,悬崖峭壁风光绚丽。相传明朝年间,当地-从渡口向朝廷运送贡品楠木,楠木渡之名因此得来。西开10年,遵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随着余庆县构皮滩水电站建成,通过人工截流提升乌江水位,楠木渡因此成为百里乌江画廊上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楠木渡山庄,正是位于楠木渡风景区独领-的明显位置,集乌江水上观光、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一体,依托山水相连、葱绿叠翠的自然环境,凭借“南楠二级公路”便捷的交通优势,从遵义市中心城区驱车出发,只需45分钟即可到达,其建筑风格已成为百里乌江画廊上一道美丽景观。 楠木渡山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规划建设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园林景观区和停车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山庄还配备有小型多媒体会议室,拥有300余人同时就餐和50余人同时召开会议的接待能力。现已建成1370平方米的综合餐饮住宿楼1栋。装修风格新颖而别致,既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高透光、大通风等元素及风格。餐饮楼内设大型餐厅1间,普通包房6间,大型豪包3间,豪华客房5间,各包房均设立独立的卫生间和大功率空调、液晶电视、互连网电脑、高档休闲沙发及麻将机等,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山庄秉承了“竭力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让客人玩得开心、吃得舒心、住得称心”的服务宗旨,从而赢得省内外游客的一致赞扬和好评。山庄始终坚持以一流的服务水准为客人服务,并对接黔北众多旅游景区高端服务体系,以其优质的服务水平吸引顾客。入住山庄,可夜听乌江河水浪涛声,太阳升起时,可在山庄楼宇间伸伸懒腰,观赏乌江河水浪打浪,领略大自然之神奇。 楠木渡山庄,正以其平凡的业绩,为黔北大地添光彩!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添光彩!为尚嵇楠木古渡添光彩! 楠木渡山庄,在百里乌江画廊中,正彰显着黔北旅游业纵深发展的新视界。 现在遵义县县城南白镇到楠木渡是高速大道的修建已经接近尾声。更加快了楠木渡旅游的发展。给遵义县的旅游带来可观的前景。 |
遵义西来寺 | 遵义西来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刹西来寺 “西来寺”位于贵州省遵义县境内,遵义市至鸭溪的省级公路30公里处的龙坑镇八里村,地处遵义市和遵义县域经济带之间,地理发展优势突出,交通便利。 西来寺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戍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落成,古称“松丘禅院”。清光绪初,僧本隆大加修葺,创刑檀,年渡皈依者百余人,寺僧亦在30人以上,香火鼎盛连绵,历来为文人雅士咸集之所。由于被兵火毁坏,西来寺已完全失去从前风貌与辉煌。 2005年,高僧释悟宗住持西来寺。西来寺破土动工修建历时两年。采用仿原寺风貌和明清寺庙的建筑风格,依山势而建筑,从前门入院,分左、右副殿和正殿结构,正塑十方观音端坐莲台于观音院正殿之上,左右均有各路菩萨神灵,结构严谨、古朴、浑厚,造形美观,玲珑别致。西来寺选址重建处,曾是古播州杨氏世袭土司旧宅用地和西来寺旧址。寺庙坐西向东,背依林木葱茏的象山,下临阡陌田畴水域,视野开阔,世称象鼻卷水。周围群山环抱,层峦叠翠,形成笔架、元宝状,乃聚气纳财的风水宝地,一派紫气东来之气象,兼融暮鼓晨钟的禅境意韵,自古备受包括西南巨儒莫有芝、郑珍、名士李专(号白云居士)等在内的文人雅士及康熙帝、土司杨氏等皇族显要、虔诚信众青睐,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趣事,结据史书记载:“佛藏北本”曾藏于西来寺,后因战乱而毁。至光绪初年,本隆和尚将西来寺进行规模修葺,并创设戒坛,取名为“松丘禅院”,由于寺院周围种植了一千多株柏树,柏树倒栽,长枝低垂,风景优美,香火旺盛。前来朝拜的信众无以计数,人们故此将“松丘禅院”称之为“小西天”。后因无人管理,柏树尽遭砍伐,建筑多数破烂被折毁,现唯一遗留3棵柏树和古寺原址被列入重点保护。下了诸多佛缘善举。 西开十年,八里西来寺观音院于2007年7月29日落成,西来寺十方观音圣像同时开光。寺庙僧人共有2名。西来寺香火重现,吸引众多游客和佛教信徒,旧时的“松丘禅院”再次复活,成为名符其实的“小西天”。 |
遵义龙岩洞 | 龙岩洞位于遵义县枫香镇青坑村九龙山上,距遵义市城区 50 公里 ,离遵仁公路 1 公里 。 溶洞发育于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山腹,造山运动中,地壳隆升,九龙山崛起,水位下切,形成高位溶洞,各种岩溶堆积物和洞厅结构复杂,集中展示了多层位,多类型,多格局的丰富景观。 整个岩洞中到处是独立柱、复合柱、并列连生柱、寄生柱、滴水移位变形柱,柱上开花,柱顶戴帽,美不胜收;洞壁、坡面上,遍布石盔、石鼓、石盆、石窗、石兽;各种石瘤、石蛋、石菜花、石珊瑚、玉灵芝所在多有;洞中峡谷,竖井、直壁、悬台、大斜面、陷落洞、溶丘、石瀑布构成极其复杂的地貌和空间形态;岩溶天然色彩有乳白、金黄、墨绿、青灰、棕黄、土褐等色调,把洞厅装饰得金碧辉煌,异彩纷呈。这个还在强烈发育的年轻洞穴,是水经加工变形,未受污染破坏的原生处女洞。神奇水流在绝对0在山腹中默默创造,不施斧凿的作品巧夺天工,未经设计的景观造型万变。这里是奇境、梦境、幻境、仙境。 贵州省风光岩溶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洞穴学者汪朝阳、 金德明 先生在规划报告中确认:“绚丽多彩的龙岩洞岩溶形态多样,保存完好,洞中滴石之丰富,形态之奇特,是目前贵州已发现的几千个溶洞中的一个佼佼者,是黔北旅游线上的一大奇观”。 相关链接: 1 、行:从遵义忠庄汽车站乘中巴(枫香镇)前往,车费 10 元,由枫香至青坑面包车 3 元。 2 、住:龙岩洞旅游接待中心,双人间 60 元 / 晚。 3 、可同时为 200 人提供服务。 枫香镇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3.35万,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枫香乡。1958年改建公社。1962年析建置枫香、纸房、花茂、青坑公社。1984年改置枫香镇及纸房、花茂乡。1992年1镇、2乡合并置枫香镇。产生漆、红陶器、茶叶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枫香坝,曾名丰盛场,在南白镇西30公里,东南屏山。人…… 详细++ |
仙人山景区 | 仙人山是大娄山的主峰,位于遵义县山盆镇的高雄村。仙人山共有三个景区。第一景区叫三重岩,方圆几里集中分布着巨大怪异的石峰、石林,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乌龟、老鹰,还有的像飘逸的仙人在聚会,或黑或白,显得幽深与神秘,简直像放大了千万倍的盆景。 第二景区称做“万亩草坡”。上万亩约有人高的茅草一坡连着一坡。不见边际的茅草中生长着天麻、续断等许多珍贵药材,据说还有老虎、豹子、野猪、野山羊等珍稀动物。 第三景区称做“万亩竹海”。抵达山梁,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断的娄山特有的方竹,指头粗,一人高。墨绿色竹海簇拥的最高山峰是1849米高的仙人山顶峰大老山。在旁边的五个山头上,都修有庙,现在只保存了“大庙”和“玉皇阁”。山峰围着的堰塘叫天池,里面有水,还生长着特有的“海花”。 山上最好的观景点是小庙“玉皇阁”的后山顶,秀美的大娄山主峰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似一条翘首腾飞的巨龙,从远端的板水沟拔地而起,山脊以六级波浪状的山峰依次高昂天穹。 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郁郁葱葱的山谷和虚幻缥缈的群山尽在脚下,方圆几百公里的大娄山,仪态万千。 |
苟坝会议会址 | 苟坝会议会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苟坝会议会址 苟坝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距县城50公里,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6公里,从遵义市南行,过龙坑西行到枫香镇境内,有乡村公路通枫园至苟坝,也可以由枫香镇驻地至苟坝。 苟坝是一块高山环绕的田坝,东有海拔1357m的石牛山,西有海拔1330m的崖头山和银屏山,北有海拔1425m的马鬃岭。坝子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1公里,其坝子间有起伏状像睡葫芦小田坝,由马鬃岭脚渗出的二道地下水,汇成一道溪流自北向南流,称为白腊坎河。村口有一水口寺,其意在“锁水而润田畴”。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三人军事小组的成立,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毛泽东正确主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现苟坝内有很多的革命历史遗迹: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红军医院(黑神庙),-、-旧居(长五间)、苟坝老街(苟坝抗捐委员会旧址)、水口寺(红-戒岗哨)、马鬃岭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红军烈士墓,红军标语,还有地方历史名人鲁屏周墓和花茂众多的陶瓷厂。 枫香镇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3.35万,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枫香乡。1958年改建公社。1962年析建置枫香、纸房、花茂、青坑公社。1984年改置枫香镇及纸房、花茂乡。1992年1镇、2乡合并置枫香镇。产生漆、红陶器、茶叶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枫香坝,曾名丰盛场,在南白镇西30公里,东南屏山。人…… 详细++ |
地区 | 景点 |
---|---|
红心村 |
---- |
共心村 |
---- |
黎明村 |
---- |
葛藤村 |
---- |
凤凰村 |
---- |
团结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