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滨州 >> 滨城区 >> 市东街道

市东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唐赛儿 (1399~?) 明初山东农民起义首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唐赛儿,知名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济南府蒲台县(今山东滨县)人。明初著名农民起义女领袖。她借白莲教发动群众,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并发展到2万多人,打击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全国为之震动。  明朝初年,社会动荡,建文元年(1399年)的“靖难之变”、朱棣称帝后的屡次北征,以及移都、营建北京城垣宫殿等等,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差役负担。进入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山东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卖妻鬻子,以求苟活”。唐赛儿的丈夫林三,就是这时染疫病亡的。百姓的苦难,唤起了唐赛儿的反抗之心,她开始以宗教活动的形式,发动起义。  唐赛儿自幼好佛诵经。林三死后,唐赛儿经常去坟地祭奠。一次祭完林三回村时,在山脚下的石缝里,唐赛儿发现了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此后,乡里、衙间就盛传她“通晓诸术”,并认为“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唐赛儿于是自号“佛母”,称能预知将来事情的成败,并以能剪纸为兵马相号召,组织民众。她不辞劳苦,不避艰险,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发动联络了数千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唐赛儿在益都县境内的卸石棚寨(也称“鬏髻寨”)率众起义。起义发生后,明朝廷立即派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部镇压,明军很快包围了卸石棚寨。在强敌面前,唐赛儿勇敢侠义,多谋善断,指挥起义军乘敌立足未稳,连夜发动袭击,一举击溃前来围剿的明军,杀死高凤。初战告捷,唐赛儿起义军声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打击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东的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震动了京师。  明朝廷的都、布、按三司得知唐赛儿义军接连破城陷地,十分惊恐,于是火速派使招抚。但起义军毫不动摇,杀掉来使,表现了一反到底的坚强决心。这令明成祖朱棣恼怒异常,派“京营”的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5千精兵前往镇压。柳升、刘忠兵至益都后,再次包围了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敌军骄横轻敌的弱点,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将柳升主力调往警戒城东有水的地方,自己却集中兵力,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夜二更时,攻破敌营,杀死都指挥使刘忠。当敌主力赶到时,唐赛儿已指挥起义军从容转移。此后,由于明朝廷调集各路军队大肆镇压,起义军在经历了安州、莒州、即墨、诸城之战后,终于失败。唐赛儿在群众的掩护下突围脱险。  唐赛儿起义,前后只有两三个月,规模也不大,但它发生在明王朝建立初期,在其统治相对来说还比较稳固时,就更加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虚弱。起义被镇压下去后,明朝廷以“纵盗”和征讨不利的罪名,诛戮了山东布政使、按察使等一批官员,拘捕了总兵官柳升。同时,为了搜捕唐赛儿,明朝廷还下令将山东、河北等地的尼姑、道姑全部逮往京师,唯恐唐赛儿混迹其中而逃脱。但是,明王朝始终未能获其踪迹。  [以上内容由"vbkpt"分享。]

杜受田 (1788~185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清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其父杜谔为嘉庆时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房,教授太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1852年(清咸丰二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甚重。杜受田上疏请截留江、广漕米60万石救济灾民,并荐山东、江宁布政使督办赈务。是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诣“文正”。  [以上内容由"幻月霜河"分享。]

韩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韩镛字伯高,生卒年不详,元滨州渤海县(今滨城区)人。1318年(元延祐五年)进士,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1327年(元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后历任浙西廉访使、江浙财赋副总管、国子司业、南行台治书侍御史等职。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翰林侍讲学士,侍御史。因其性格刚介,被人诬其赃私而罢归。三年后,台臣辩其冤,复起为参议中书省事。  1347年(元至正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于是授镛饶州总管。饶州风俗,特别敬奉鬼神。当地有一觉山庙,自昔为祸于民。为盗贼者事之尤勤,每作案必在此庙占卜吉凶。镛来后,将此庙焚毁,土偶沉于江。下令凡境内淫祠皆毁之,饶民大为震惊,随之无不叹服。后寻求学行皆优的儒生为五经师,教授于学宫。每每为政之暇,亲自延见师生。共同研讨经义。因此,人人自力于学,一时饶州以科第进者多于他郡。  镛居官清廉,自奉淡泊。当时朝官巡视地方,官府无不尽力奉迎,稍不如意,便加以罪名,使之丢官损命。独出使饶州,镛延见于郡舍,供以粗茶淡饭,回京后亦不敢有他言。  1350年(元至正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翌年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后又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来源:滨城区史志办  [以上内容由"宜儿"分享。]

刘效祖 明代散曲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效祖(生卒年不详),字仲修,号念庵。滨州(今山东滨县一带)人。多年寓居京都,故又称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明代散曲家。  刘效祖家世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历卫辉知府推官、户部主事,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坐内计免官。他早年志在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然却负才不遇,与时龃龉,终致政治失意。于是退居故里,寄情词曲,以抒写其郁抑愤懑的情怀。  刘效祖的词曲小令,知名当世。一曲甫出,街谈巷诵,以致朝廷内外皆知其名。“穆庙(明穆宗朱载垕)遣中官出索其诗,都人传其事,以为本朝所未有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今传《词脔》收其小令112首,套数1篇。曾因仰慕元代汪元亨,写《归田录》和诗100首(今存32首)。作品内容,主要为忧叹世事、抒写闲逸和男女相爱相思,而在艺术上,“虽涂歌巷谣,人情物态,不啻写声绘影”(《词脔·跋》),取得较高成就。如《黄莺儿·堪笑世情薄》:  堪笑世情薄,百般的都弄巧,李四戴着张三帽。歪行货当高,假东西说好。哄杀人那里辨青和皂?许多遭,科花总好,到底被人瞧。写浅薄的世态,人情的奸诈,都颇为生动。其他如用《醉罗歌》、《桂枝儿》、《锁南枝》等曲调写的一些作品,对市井妇女爱情心理和相思相恋情态的大胆描写,都通俗直率,清新可读,却无市井的庸俗和油滑。  刘效祖著述颇富,有《云林稿》、《都邑繁华》、《闲中一笑》、《混俗陶情》、《裁冰剪雪》、《良辰乐事》、《空中语》、《莲步新声》等8种,今多已散佚,后由其后人在诸家选本中搜辑,编为《词脔》1卷。  [以上内容由"直播"分享。]

杜翰 (1806~1866) 顾命八大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翰 (1806—1866)字鸿举,号继园,杜受田之长子。滨州(今滨城区) 人。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1852年,其父杜受田去世时,杜翰正在湖北学政任上,奉命由湖北赶赴江苏护送其父灵柩回京。1853年底,以工部左侍郎入值军机,负责京城巡防事宜。杜翰素有才干,勇于任事,颇得咸丰皇帝的倚重和信任。1860年(咸丰十年)任会试总裁。9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杜翰随咸丰帝逃往热河, 任礼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次年8月,咸丰帝病危,命与载垣、 端华、肃顺等8人同受顾命,赞襄政务,总摄朝政,成为著名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咸丰帝死后,御史董元醇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与肃顺等坚决反对, 抗言甚力。1861年11月,慈禧皇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丑政变”,解除了8个赞襄政务大臣职务, 处死了载垣、端华、肃顺3人。杜翰先是被革职发配新疆,未及成行便被赦免。从此闭门不出,于1866年(同治五年)郁郁而终。  [以上内容由"雨百合"分享。]

程庭芳 (1911~196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程庭芳(1911一1968),蒲台县寺后圩村(今滨城区)人,出身农民家庭。9岁入小学,先后就读于北镇鸿文中学、潍县广文中学、济南齐鲁大学附属中学。1932年考入齐鲁大学天算系,1936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被聘为齐鲁大学天算系助教,兼管天文观测工作。1937年参加中国天文学会,任变星观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学迁校成都,天算系停课。程留驻济南负责维护教学仪器,并进行太阳黑子和变星观测。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算系合并,设南京大学天文系。程以极大热情投入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创建工作,并被聘为副教授兼天体测量研究室主任。  程长期从事天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普通天文学实验》一书,至今仍是指导我国天文工作者进行天文观测实验的重要专著。195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通俗天文读物《怎样识星?》。发表的重要论文有《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光谱能量分布校准器的校准》等。此外,还参与了《天文学教程》的编审工作。1961年带队前往海拔6000米的祁连山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日晷观测站。1968年1月1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来源:滨城区史志办  [以上内容由"花大姐"分享。]

游百川 (1822~189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游百川(]822—1895),字汇东,号梅溪,滨州(今滨城区)杜店镇中游村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六年迁御史,巡西城。宗室宽和、宽亮等所行多不法,百川不避权贵,奏劾惩治。  1868年(同治七年)上疏严禁各省栽种罂粟。又上疏论内外官场积弊,主张“除吏弊在肃官方,尤在扬士气”。请“择贤隽数员,付以事权,专其责任。察有胥吏舞弊,据实上陈,仍以勤惰定功过,赏罚既明,人才自奋”。  1873年(同治十二年)穆宗亲政,命重修圆明园,奉慈禧太后驻跸。百川与御史沈淮皆上疏谏阻,穆宗震怒,召百川诘责。百川侃侃正言申辩,决不屈服,穆宗为之动容,遂改初衷。一时刚直敢谏之名轰动朝野。  1879年(光绪五年)出为湖南衡水、郴桂兵备道,次年升四川按察使,顺天府尹。所到之处均以勤政、廉洁为人称道。1882年(光绪八年)升任总督仓场侍郎。  1883年(光绪九年)山东河决,数十州县受灾甚重。百川受命与山东巡抚陈士杰督办治河工程与赈务。百川轻骑巡视大河两岸,散粮急赈。奏请筑两岸遥堤,复于其内筑缕堤,使黄水不致泛滥;又奏请疏浚小清河,分黄水入海,均得实行。  1891年(光绪十七年)以仓廒火灾,罢归。离任后,先后主持济南泺源书院、东昌府书院,讲授经学。为清末著名经学家,垦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垦夆日记》中多记其论学之言。  [以上内容由"阿紫"分享。]

杜堮 (1764~185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堮(1764—1858)字次 ,号石樵,谥号文端。滨州(今滨城区)人。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巡游泰山,召试第一,恩赐举人。1801年(嘉庆六年)中进士,翌年授翰林院编修。1815年(嘉庆二十年) 任顺天学政。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 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21年(道光元年)任兵部右侍郎,随即任浙江学政。1835年(道光十五年)皇上因其年老,由兵部调公务较轻的礼部,任左侍郎,且特许其不必经常到衙,以便休养。第二年便请旨病休在家,一面养病,一面致力于著述。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重赴鹿鸣宴,加太子太保衔。1852年(咸丰二年)其唯一的儿子杜受田因督办山东、江南赈务,病故于江苏清江浦。堮暮年丧子,悲痛欲绝,朝廷特赏加礼部尚书衔,以示安慰。1858年(咸丰八年)病逝。咸丰皇帝亲往祭奠,赠大学士,谥号文端。杜堮是一位高寿诗人,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是山东文坛的盟主。其传世之作《遂初草庐诗集》,是其一生所作诗歌的总集。杜堮与其子杜受田,孙杜翰、杜 ,重孙杜庭琛5人皆入翰林院,称“父子五翰林”。  [以上内容由"157102622"分享。]

郑钦 (1860~192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钦(1860一1925),字幼亭,滨县(今滨城区)张集乡皂户赵村人。清末生员。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赴日留学,就学于日本宏文学院师范速成科。早期同盟会会员。归国后倡导新学。联合学界人士张保庆、郑连坤、刘起鹗等,募集资金,创立牡丹台私立小学堂,自任堂长,教授新知识,宣传新思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郑钦、阎容德(字绶卿)等密邀滨州、惠民、青城、阳信、无棣、沾化、蒲台、利津、乐陵、商河等10州县同盟会员,于12月10日夜聚会于牡丹台小学,成立10县联合会。商定各回本县筹办民团,组织抗清斗争。  1916年郑出任滨县劝学所所长,提倡国民教育,在县知事吴福森支持下,全县小学由50处发展到200多处,并创办师范讲习所一处。1918年9月当选为山东省议会议长。其任期正值五四-前后。为争回山东主权,郑与王朝俊、张公制(均副议长)等人代表山东省议会,在五四运动之前数次致电北京  政府及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坚决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条约,取消1918年9月签定的中日铁路密约,胶澳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必须无条件归还中国。如不答应此条件,切勿在和约上签字。并派山东公民代表团直接赴美、英、德等国进行申述、宣传和呼吁。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以后,省议会又数次派团赴京-,郑亲自进京要求面见大总统徐世昌,拟陈述关于山东问题的意见,坚持收回山东主权,严惩-贼。1921年7月,黄河在利津县宫家决口,郑曾亲往指导堵复事宜。卸议长任后任过临朐县知事,不久,弃职回籍。  来源:滨城区史志办  [以上内容由"长刀无痕"分享。]

薛九令 (1882~196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薛九令(1882—1966)滨城区人。16岁当黄河河工。民国时期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队长。1946年投身人民治黄事业。60余年中,参与决策和主持了黄河、淮河、 长江堵口、 截流工程30多次,参加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主持的《黄河埽工》一书的编写,被誉为“黄河埽工专家”。  [以上内容由"妖娆"分享。]

杜 (1808~186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 (1808—1865)字汉升,号筠巢,杜受田次子。滨州(今滨城区)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人,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户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1860年(咸丰十年) 以钦差身份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负责镇压山东境内的反清力量。他主张裁撤冗员,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但未得施展,就被同治皇帝撤回。1865年(同治四年)病逝京城家中。  [以上内容由"小刀"分享。]

市东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赵家社区

----

坊子社区

----

张皮社区

----

宣家社区

----

王兰社区

----

沙家社区

----

常家社区

----

天王堂社区

----

小周社区

----

湾东赵社区

----

后刘社区

----

东王社区

----

西宋社区

----

郑家社区

----

桃李社区

----

南蔺社区

----

北蔺社区

----

北杨社区

----

西王社区

----

毕家社区

----

北郝社区

----

北张社区

----

侯家社区

----

郭集社区

----

屈家社区

----

市东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