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瑞云山森林公园 | 瑞云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瑞云山森林公园位于涵江区西北部与永泰县交界的大洋乡和庄边镇境内。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素有“大景一十八,小景三十六”之称。2005年被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以瑞云山为中心,规划为5个景区,即观光朝圣区、休闲度假区、草原风光区、生态观赏区。数百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蟒蛇、猴面鹰、穿山甲、苏门羚、白鹇等也偶尔可见。 人文景观颇具特色,有太子桥、将军坪、古官驿道、石人石马以及建于唐代的隆兴寺、兜率院、瑞云山顶龙王殿、宋末元初的石窟寺,无不刻印着先民的足迹。 |
白塘秋月 | 白塘秋月 白塘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沟”,俗叫“白塘”。 白塘白水茫茫,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是人们游览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每逢中秋,沿塘各村点灯结彩,车鼓、演戏,还有十音八乐,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白塘者从四面八方摩肩而至,接踵而来。岸上人山人海,塘中千舟百船。是岸上,还是塘中,无处不鼓乐喧天,笙歌动地呢!你看,碧空万里,圆月流辉,灯火相映,水天一色,宛若是天上的白塘,人间的闹市。尤其引人入胜的,则在子夜之后,更深人静,风轻波平,天高气爽,月明星稀,莆地四周的大小山峰倒映水中,塘中有山,山中有月,水清月沉,分外奇特,为蓬莱仙境,如广寒清宫,游人如梦如痴,仿佛飘飘欲仙。这便是“白塘秋月”的胜景。 塘中有一“母鸭穴”之称的浮屿,其上有一浮屿宫,亦名“娘妈宫”,供奉妈祖,为洋尾村李富所建。据说,李富在家事母务农,眼见金兵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山河破碎,徽、钦二帝被掳,毅然倾尽家资,在莆招募义旅三千,旋即取道水路,北上抗金。船至兴化湾外,突然乌云滚滚,风浪滔天,船只无法控制,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义旅也个个晕船呕吐。情况万分危急。李富没法,跪在船上供奉的妈祖神像前祷告。顿时,云开日出,风平浪静,他们又继续向北进发。途中,李富闻得宋将韩世忠被粘罕的金兵围困城中,正临断粮,立即率义旅从水路突入。韩世忠得了粮草,坚持到援军到来,里外夹攻,打得金兵狼狈逃窜。班师回朝,韩世忠奏报此事,高宗封李富为殿前统制司干办。李富特奏返乡,在屿上建妈祖宫,并把船上的妈祖神像供在宫中。 塘中有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的宫后条石桥,还有塔桥,以及新建的配有诗情画意的联句“平分秋色,天无私意;良宵圆满,月见多情”的“秋月亭”、“几度飞觞,人生百岁;一塘映月,景胜三潭”的“映月亭”和“太白西江,登舟吟咏;东坡赤壁,揽月遨游”的“揽月亭”。这三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为“白塘秋月”各树奇勋了。 白塘的人文景观与大自然景观相映媲美。临塘的洋尾、镇前、上梧等村历代举进士和为朝廷命官者多,单洋尾的李角自然村,宋时有进士35名,释褐进士1名,诸进士2名,特奏进士13名;明时有进士12名,岁进士13名,例进士1名,附进士3名,优进士2名,其中仁杰为成化壬辰探花,廷梧为湖广监察御史,升大理寺左寺承;清有文举1名,武举8名,其中殿臣为海坛总兵。 徐学仕 图 |
雁阵山 | 雁阵山(古作岩沁,岩□)是莆田市涵江区境内海拔最高的山,位于三江口镇鳌山村。东面濒海,海浪滔滔,渔舟点点,海阔天空。深秋之际,退潮之时,鸿雁成群结队在此觅食、过冬,故称雁阵山。雁阵山地形奇突,山脉延到海滨,形如大鳌之头,故又名鳌山。夏天登山,海风吹拂,暑气全消,堪称避暑胜地。 自唐代起,雁阵山以秀丽风光,令人瞩目。宋状元黄公度曾在山上结庐苦读。公度中状元后,宋高宗为雁阵山公度读书处御书登瀛阁三字。黄公度在《御赐阁额》诗中云: 杰阁侵霄汉,宸章焕璧奎。内廷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宠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天外,鸾虬结倚旁。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 雁阵山上有一座奉祀三殿真君庙堂,称昭灵祖庙,因建于雁阵山上,俗称雁阵宫。雁阵宫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甚为壮观。配殿奉祀首创晒盐法的陈应功。为此香火兴旺,是涵江主要道教庙观,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雁阵宫中一块拜石,有几道天然裂痕,裂痕交错处略显凹型,中有一小孔,习习生风,用水注入,终不见溢满,亦不知流往何处。传说先有此石,再依石盖庙,人称为“龙眼风”拜石。 明代,雁阵山上建有一座石塔,石质七层,为船只夜航标志,与海上的塔仔塔遥遥相对,为雁阵风光更添一景。山上还有黄公度晒书台、护雁顶等古迹。在护雁顶山崖巨石下,有一处涌泉,久旱不竭,清澈甘洌,宋进士林光朝名之为葆光泉。明进士黄巩赋诗云:“路细穿云杳,岩头古寺悬。残霞明海屿,新涨没沙田。花暖游春骑,风高入港船。怀人重延伫,不见葆光泉。” 雁阵山山奇、海美、塔壮、庙雅,民间流传不少优美的传说,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传奇面纱。 涵江区已规划把此地辟为游览区,近年爱国侨胞捐资,把雁阵宫整修一新。龙柱挺立,石狮雄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又在宫前广场外建怀庆亭、思贤阁,玲珑剔透,风姿绰约。山下建有牌楼式山门。盘山公路直达山上,绿荫掩映,楼台亭阁,海光山色,美不胜收。 鳌山村 鳌山村概况 鳌山村古称雁阵村,位于镇东部,东临兴化湾,西与东清村接壤,南邻鲸山村距镇府4公里,北连后郭村距324国道2公里。福厦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开口处。 全村面积3.6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1386户,5576人。 村内雁阵宫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朝,坐落于雁阵山顶,这里松青柏翠、鸟语花香,楼台亭阁,富丽堂皇,令人留…… 详细++ |
陈应功纪念馆 | 陈应功纪念馆 在涵江区紫璜山下有座金碧辉煌的宫庙,庙前立着一座陈应功的石雕像,这就是盐神陈应功纪念馆。 陈应功,字以忠,涵江东山(紫璜山)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卒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 兴国二年(977),陈应功游说同吴越王钱俶勾结叛宋的漳泉侯陈洪进纳土归宋,使福建人民免遭战乱之祸,使宋完成统一大业。这年,陈应功被召封为平闽将军。兴国七年(982),陈应功奉旨前往仙游游洋平讨啸聚山溪乱,不幸以身殉难。 古时,莆田食盐都是以柴薪煮炼海水而成。陈应功在写字时,用海水磨墨,偶尔发现砚池中有白色晶体,尝之与食盐无异。于是,他始筑盐埕,灌积海水,借阳光曝晒而成盐。此举省柴免煮,十分方便,后来在莆田沿海推广此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未废。当时朝廷都肯定了陈应功创造的晒盐法,把他称为古代创晒盐法的科学家。陈应功德惠黎民,功垂万世,后人敬仰。北宋时历三帝四次封侯赐爵: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赐封孚善侯;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赐封广利侯;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赐封嘉泽侯;宋瑞宗景炎元年(1276)赐封忠佑侯。后人在其家乡东山盐仓之西紫璜山顶建庙奉祀。庙中挂有宋理宗赐于的灵显庙匾额,还有文天祥、岳云、周瑛等书写的楹联,此庙在“文革”中被毁。 |
莆田紫霄岩 | 紫霄岩,是福建闽中名山,位于莆田市市区以北约10公里处。其西南与九华山相连,东北与囊山相连,离南少林寺近在咫尺。海拔为559米,山体主要由火成岩构成。漫山遍野奇石嶙峋,千姿百态,故有“紫霄怪石”之称。山石肖人肖物,千姿百态,绝顶有“万岁石”,尤为峻拔。此外,还有“仙人冢”、“暖日台”、“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观音石”、“石镜屏”等石景,各具风姿,引人入胜。 紫霄岩主要由火成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水侵蚀,奇石嶙峋,千姿百态。若同时敲击岩石的不同部位,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故有“紫霄怪石”之美称。 岩上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如嶂似屏。有雷轰石、万岁石(也叫皇帝帽)、罗汉石、仙人冢、美人石、三清石、观音石、石斗、暖日石、大府厝、仙巾帽、石镜屏、石鼓、石门、石船、石狮、石犬、石鸡、石象、石龟、石蛇等数十种怪石,各具风姿,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过紫云溪上的听泉桥,沿蜿蜒小道盘山而上,有巨石对峙如门,上刻“紫霄岩”三个字。穿过石门,有两棵连成“人”字形的连理榕树,盘根错节,踞石而立,古干凌云。不远处的琉璃峡上,飞架一座小巧玲珑的天台桥,相传是宋代蔡襄所建。桥旁有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故称为“石鼓”。石鼓后有古榕盘石而生,浓荫蔽日,根须婆娑,人称“石上松”。往上,便是唐代创建的“紫霄寺(迎福寺)”,旁有“祥云殿”。殿右后侧有一天然石洞,颇宽敞,内有清泉一泓,不溢不竭,雅称“玉壶池”。 主要看点: 1.紫霄寺: 紫霄岩的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紫霄寺[4]。据传,唐代名僧妙应禅师,曾长时间驻锡岩上讲佛,紫霄寺曾叫“迎福寺”,后改“延福院”,保持清代建筑物。 ] 紫霄寺有前后两座宝殿。前为大雄宝殿,内供三清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是佛教诵经之地。后为祥云殿,内奉玉皇至尊,是道教传道之所。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生日和五月十六天地交泰日,紫霄寺更是热闹非凡,香客从各地纷至沓来,祥云殿上香篆弥漫,瑞霭缭绕,通宵达旦。两殿之间有个放生池,池水有张力,放上硬币,能浮于水面。 放生池东边有口“仙井”深三尺许,水位一直保持在一尺左右,具有“尽汲不涸,不汲不溢,大旱不竭,大雨不涨”及“不浑不浊”的特点。 迎福寺前方“天台殿”,建于明代,供奉玄天上帝和张三峰。“祥云殿”与“迎福寺”、“天台殿”一起,北靠悬崖峭壁,面向兴化大地,莆田全境尽收眼里,这边风景独好。 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就是正殿,或称为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紫霄寺鼎盛时期有僧人近千人,也开荒种地,种植白蜜绿宝枇杷,果大味甜,是上等精品果子,现仍有大片培植,是寺院收入来源。紫霄寺的前方“迎福院”创建于唐代,旁有“祥云殿”,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重建。寺前岩石间有宋、明名人蔡襄、周莹等人题词。近代地质学家有“紫霄怪石甲天下”之评述。 紫霄岩不仅怪石繁多,满山奇花异草遍地皆有,而且森林茂盛,荫凉至极,是避暑好去所。 2.罗汉洞: 紫霄岩中还有一个自然石洞,称“罗汉洞[7]”,据清康熙年间著名山水诗人陈起源的《司空山见闻录》记载:“罗汉洞尚居司空之麓,开深壑西南。中多岩怪石,悬空欲坠,绿树参天,洞居其下,可容十余人,楼阁高低,依岩层立。右有清泉从石隙0,滴沥僧厨方牖间,左邻深壑,右岸陡绝,涧底山茶一株,直上撑殿角,四时清碧,俨如翠盖,斜罩珠宫,游人至此,早已神飞心荡”。 3.玉壶池: 洞中有一尊佛祖,有一口“玉池”,千百年来,大雨不溢,大旱不涸,保持正常水位。传说游人若蘸“玉壶池”水,洒于罗汉面上,恍惚可见罗汉表情,似由微笑至大笑,妙趣横生。 4.雷轰石: 洞前有一溪涧,直流山下;涧上横有一石,形如小舟,流水激石,声如鸣雷,故名“雷轰石”。 5.冰川前古生物: 在洞前的溪涧中,自然繁衍一种“无尾蝶”和“红虾”两种生物,均为冰川前古生物的遗传。而这两种生物只生存于溪中,如果用瓶装回家中饲养就难存活。 6.万岁石: 天然石洞后有悬崖峭壁,如障似屏。绝顶上有一巨石,名“万岁石”,孤高列戟,君临万般状。登峰顾盼,碧山峭岩,光怪陆离,无石不奇,有的似狮,有的似美人,惟妙惟肖。 此外,还有“仙人冢”、“暖日台”、“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观音石”等石景,神形毕肖,引人入胜。山上还有多处石刻,志书曾记载是宋代苏舜钦、蔡襄等名人手迹,现在多已风化,不可辨认。 |
巩溪宫 | 巩溪宫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巩溪宫 巩溪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洛阳山麓,创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进士黄彻发起兴建,历代均有重修。正殿保留宋代典型梭形瓜楞柱、盆唇覆盆莲花柱础、抱鼓石等主要构件,梁架结构与福州华林寺基本相同。这些石构件,雕工古朴,线条流畅,尤其梭形瓜楞柱直径较大,莲花柱础具有早期工艺特点,四角线刻出柿蒂纹,古意盎然,是不可多见的文物艺术珍品。1997年被列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巩溪宫坐西朝东,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面阔5间,南北宽18米,进深3间,东西长26.5米,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宫庙建筑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门前有双阙,殿前砖埕宽18米,深9米,占地面积162平方米,铺黛色薄方砖,砖边长20厘米,砖面刻有骏马、仙鹤、扇子等图案,为古建筑之罕见。 不管是建筑风格,或者是保留的文物,巩溪宫都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保持宋元风格、并保留大量宋元原构件的宫庙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究宋元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据了解,巩溪宫自创建起,一直奉祀妈祖神像,这在山区是极少有的,故巩溪宫也是研究山区妈祖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 |
白塘湖水利风景区 | 景区位置: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南郊约2公里处 景区介绍: 白塘湖是木兰溪流域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水域面积36.85公顷,白塘湖四周水系发达,沟渠纵横,古桥众多。每当月朗星灿夜晚,远处壶公山、九华山、古囊等名山与月亮映照湖中,清波荡漾,天、月、山、水溶为一色,恰如淡墨彩画般迷人,“白塘秋月”形成了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中突出的水景。 白塘湖区域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内涵丰富,景区内众多景观与抗金名臣李富、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继光等历史名人有关,是涵江乃至莆田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白塘湖畔的洋尾村等地人文鼎盛,宋明清三代以来,共有进士29人,官职122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李富宗祠是明清的典型建筑,是莆田古建筑中的精品;白塘古官道的三座牌坊,充分记载着李氏历代职官名人对今天的海内外李氏后裔有巨大的凝聚力。浮屿岛上的宋代建筑浮屿宫是座妈祖行宫,系当年李富率领三千莆田子弟航海北上抗金时,海上遇风浪之险,得到妈祖庇佑,转危为安,因而立庙纪念,充分展示了白塘湖风景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莆田囊山寺 | 莆田囊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座落于江口镇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创建,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把其改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所建。 囊山寺曾为古驿道宿站,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曾住在寺内。囊山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山列山献”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鲎,故称为“鲎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变灰,山下数十里处皆可见,被人视为天然“晴雨表”。还有个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栏眺望,可见兴化湾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俨如千帆竞发,辟波斩浪,十分壮观。 福建莆田市 江口镇 江口镇,古名港口-通应港。龙津渡、迎仙市,雅称“锦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兴化湾畔,是莆田市的北大门和著名侨乡。 这里人杰地灵,俊秀风流: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江口历史上也曾有过“科甲芬芳“的斑斓时代;名闻遐迩的“锦江书院”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千年氤氲的古刹囊山寺气势宏伟、肃穆壮观;古老的道教庙观东岳观可谓古代建筑艺术的奇葩,…… 详细++ |
莆田夹祭草堂 | 简介 在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的夹祭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祭草堂”,供后人瞻仰。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氵祭 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了郑樵纪念馆。 福建莆田市 |
莆田东岳观 |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整体建筑雄伟壮丽,布局齐整,前殿、中殿、后殿之间廊庑连接,石柱间立,浑然一体,显得古朴而典雅。 前殿为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殿顶龙脊凤檐,饰以彩色琉璃,金碧辉煌。中殿、后殿、十王殿、拜亭、报功祠、两庑等建筑物均保持清代特色。观内尚存明代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的对联,和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题赠的“累世蒙庥”匾额,以及林森手书的“五岳独尊”题匾等文物。 东岳观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初时名“佑圣观”,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修,后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莆田县知县何南金重建,改名“东岳观”,至今。其后清代、民国又多次重修,近年来由海外人士捐资,全面修缮,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江口镇 江口镇,古名港口-通应港。龙津渡、迎仙市,雅称“锦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兴化湾畔,是莆田市的北大门和著名侨乡。 这里人杰地灵,俊秀风流: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江口历史上也曾有过“科甲芬芳“的斑斓时代;名闻遐迩的“锦江书院”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千年氤氲的古刹囊山寺气势宏伟、肃穆壮观;古老的道教庙观东岳观可谓古代建筑艺术的奇葩,…… 详细++ |
鲤江庙 | 鲤江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鲤江庙 涵江鲤江庙,亦称城隍庙,创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秋。座落在涵江鉴前路(古地名称凤岭),坐南朝北。鲤江庙南高北低,整体建筑依地形而建:殿堂节节升高,瞻之弥高,更显气势雄伟。1985年由侨胞捐资重修后,妈祖及其部属千里眼、顺风耳也成为涵江鲤江庙的重要神像。现为市、区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鲤江庙整体造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大门内二进,有门厅、前殿,正殿面阔三间三进。 每年的正月十九,鲤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庙内外点灯结彩,帷幕如云,雍容肃穆,中堂摆列斋菜供品,荤素兼备,制成飞禽走兽花样。中厅巧匠采撷百花制成百碟斋品,姹紫嫣红,好像一幅百花怒放图,春意盎然,雅俗共赏。庙内点亮重五斤以上的巨大红烛数百对,红烛描金龙凤,辉煌耀眼,插在古色古香的红铜烛台上,层次排列,雅称“烛山”,通宵达旦,璀璨夺目。 |
郑樵墓 | 郑樵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樵墓位于白沙镇白沙村尖峰尾山近山腰处。墓原在白沙镇越王山下,宋乾道九年(1173)丞相陈俊卿迁郑樵墓于此,历有重修,清嘉庆丁丑年(1817)重修,1984年又修,并向东、西、南扩大保护性墓域。坐南朝北,呈环状,东西宽23.4米,南北深21.6米,占地约505平方米。前有三级墓坪,墓平面呈“风”字形,外墓呈方形,宽5.9米,纵6.05米,内墓呈椭圆形,宽3.4米,墓丘龟伏状,宽1.6米,纵1.87米,高1.2米,前置祭案,为三合土、石结构。墓围正中嵌墓碑,直下楷书阴刻“宋枢密院编修夹漈郑先生之墓”,落款“嘉庆岁舍丁丑阳春榖旦重修”。郑樵墓198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1104-1162),今涵江区新县镇广山村人,宋枢密院编修,史学家,著作甚多,有《通志》二百卷行世。 白沙村 白沙村委地处白沙圩镇中心所在地。辖14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68人,829户,党员44人。耕地面积5418亩,林地面积16272亩。 白沙村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民风淳朴,泷江河绕村而过,桥上古村被评为省级十大历史文化名村。白沙村土地肥沃,盛产优质水稻、西瓜、甘蔗、花生、芝麻、蔬菜等经济农作物,不断引进新、特、优农产品,大力打造特色农业。 …… 详细++ |
黄璞故居 | 黄璞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璞故居 宋代,黄璞后裔把古官道边的建于唐代的黄璞故居重修。黄璞故居面阔五间,三进,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大门外一对明代抱石,刻有“猊貅”图案,刻工精巧。两边门门楣上各嵌一块石额,分别用楷书刻上“雾居”、“归隐”,字迹清秀,石色发黄,应是当年建房时的原物。黄璞号雾居,故居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梁架、斗拱、金柱、柱础等物件很有特色,金柱下段用榫卯接上一节,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抗震结构,在古建筑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故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基本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1987年6月,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由黄璞裔孙黄子秀、黄春富、黄春泉等倡议重新修葺,共花去四十多万元人民币,使古祠焕然一新。黄璞故居左、右横跨古驿道,有两道牌坊,富有古意,为这条古官道增色生辉。 景点位置 福州市鼓楼区黄巷北1公里 黄璞 (837~920)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 详细++ 黄璞 (837~920)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 详细++ |
国欢寺 | 国欢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国欢寺 唐名僧妙应禅师和他的俗家胞弟本寂禅师二兄弟都出家后,于其双亲墓西侧的旧居建庵奉佛,初名延福院,为囊山慈寿寺的属院。后梁开平元年(907),奏请赐额,适闽王王审知以孙王昶出生,因名国欢寺。明末清初,国欢寺住持超元(字道者,为雪峰亘信禅师弟子),于永历四年(1650)东渡日本-,住持长崎崇福寺,传“盘桂派”。今长崎、东京等寺法裔达数千人。回国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圆寂于国欢寺,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行世。他是莆田僧人出国传教的第一人。 国欢寺坐落在松林掩映的国欢坡上,主殿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金柱高大,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现有建筑系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黄起龙重建,曾奏请朝廷颁赐藏经。清康熙八年(1669)又重修。其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现被列为涵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双亭御温泉 | 莆田双亭御温泉度假村是一家按国家四星级标准倾力打造的集天然温泉、休闲娱乐、温泉养生为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休闲度假村。度假村位于素称涵江后花园的萩芦镇双亭村,距市政府10公里、涵江市区8公里,距“妈祖”朝拜圣地湄洲岛以及中国南派武术发源地南少林均只有半小时车程。度假村依山而建,青山环抱,景色秀美,交通方便,既避开闹市的喧哗,又不远离城市,是涵江乃至莆田的“市”外桃源。 莆田双亭御温泉度假村度假村配备了 VIP高级套房、高级双人房、普通单人房、中餐厅、自助餐厅、16间足浴包厢、棋牌室、茶艺室、12间汤屋泡吧、10多种户外温泉汤池、2组大型30多种水疗SPA池、6道泳池。现已形成吃、住、游、玩,养老养生一条龙服务体系,是一处绿草碧树,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度假村。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涵江黄氏民居 | 涵江黄氏民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共2座。前座为大宫前路25号,后座为游巷2号,前后间隔5米宽小巷(即游巷)。前座始建于明代,清修,坐东北朝西南,面阔六间26米,进深53米,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为三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内埕、前厅、天井、中厅、天井、上厅、福堂,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后座建于清初,面阔五间20米,进深35.6米,面积620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屋、天井、前厅、天井、上厅、福堂、后尾堂(已改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在左次间位置,大门左侧有附属房,已改建。两座皆用材较大,梁柱硕,建筑考究,刻有麒麟、凤凰、花卉等精美图案的雕刻比比皆是,漆金痕迹依稀可见。涵江黄氏民居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涵东街道 涵东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南部,涵江城区东半部。东临三江口,西接涵西街道,南隔海与白塘镇相望,北连国欢镇,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面积4.25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3万人。辖10个社区。福厦公路过境。 350303001:~001新区社区 ~002顶铺社区 ~003宫下社区 ~004霞徐社区 ~005铺尾社区 ~006后度社区 ~007塘北社区 …… 详细++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