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荔城区

荔城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工艺美术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莆田妈祖工艺城股份有限公司地处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的福建省莆田市。工艺美术城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由展示中心、展销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组成,展销区内拥有商业旺铺30多万平方米,分为木雕区、玉雕区、石雕区、金银珠宝中心,已有上千家企业入驻。  “莆田工艺甲天下,精品尽在工艺城。”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全国性工艺品专业市场,莆田工艺美术城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大师、名家名品,汇集了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已逐渐成为一个立足莆田、辐射海西、面向全国的大型工艺品市场和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中心。工艺美术城已有的展销区各有特色:木雕展销区集聚了全国各地及台湾、东南亚等地的精品,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檀香、沉香交易基地;宝玉石展销区内,玉雕就地加工生产,黄金珠宝按批发价销售。  作为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等系列重大活动的主会场,莆田工艺美术城亦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版权产业基地、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黄石镇  黄石镇地处木兰溪下游,是城厢区、涵江、秀屿的交通枢纽,福厦高速公路、荔秀路、涵黄路、黄北交战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捷。1984年12月社改镇,面积61.5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4.8万人,拥有耕地面积50826亩,滩涂面积4578亩,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宁海初日"、"天马晴岚"、"谷城梅雪"三景以及省级文物宁海桥、浦口宫、镇海堤等名…… 详细++

莆田梅妃故里

莆田梅妃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称为“梅妃”。每当梅花盛开,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就戏称她为“梅精”。  真是“梅精千载有香魂”。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在江东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宫”。浦口宫保持着古建筑风貌,殿堂高大宽敞,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拦镂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树石等,极为精美。宫内竖着郭沫若先生咏梅妃的诗碑。村边宁海桥附近海边上,有块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1998年,江东村人捐资,在巨石边树起一尊高大、威仪、秀美的梅妃石雕像。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木兰溪畔,宁海桥南岸的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是梅妃故里。村里有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着仪容端庄的梅妃塑像的浦口宫。  流传至今的《一斛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就是她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隆重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奏请归葬故乡,葬地就在这块“鹅腥”处江家祖坟。  梅妃生性正直,志节清高。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一斛珍珠怨恨长,红颜和泪理残妆。归心只托长门月,好把团困照故乡。”“梅精干载有香魂,几树梅花湿泪痕。青草对门潮欲上,不堪明月吊黄昏。”这就是后人题咏梅妃的诗篇。  主要看点:  浦口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祀唐明皇的梅妃娘娘像,左边是她的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后殿祀玄天上帝。宫传为唐代创建。明万历四年(1576)、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后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的。占地约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门、拜亭、正殿、后殿、东西廊房组成。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带两披,面阔5间,进深4间,抬梁穿斗结构。拜亭的4柱方形翘角与正殿前檐边接,拜亭是抬梁结构,天花藻井以多层叠的斗拱构成美丽的图案。大门额上的如意斗拱也颇精巧。宫内的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栏等木、石构件皆雕刻精美。整座浦口宫宛如京城那富丽辉煌的宫殿。宫内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石碑。  村边宁海桥附近的江边巨石上,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往南是白色的梅妃塑像和村人兴建的梅妃亭。    江采萍 (710~756)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江采萍,号梅妃,生长在…… 详细++  江东村  江东村简介 江东村位于木兰宁海下游南侧,黄石镇在村西南角,相距有3公里左右。东接海边遮浪村,南接三华村,西接清中清后村。西北于桥霞村毗邻。全村方圆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村分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371户,人口5749人,村配备两委干部9人,聘干5人,党员271人,其中预备党员8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为菜田季节性承包种植,瓜果、蔬菜,…… 详细++  江采萍 (710~756)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江采萍,号梅妃,生长在…… 详细++  江东村  江东村简介 江东村位于木兰宁海下游南侧,黄石镇在村西南角,相距有3公里左右。东接海边遮浪村,南接三华村,西接清中清后村。西北于桥霞村毗邻。全村方圆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村分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371户,人口5749人,村配备两委干部9人,聘干5人,党员271人,其中预备党员8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为菜田季节性承包种植,瓜果、蔬菜,…… 详细++

后黄村

后黄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在莆田市荔城区,有一处“世外桃源”,离市区很近,离喧嚣却很远,它就是“华侨第一村”西天尾镇后黄村。村里随处可见具有莆阳老建筑特色的百年华侨民居,还有莆田唯一现存完好的“四口井”,以及百年古碉楼、距今600多年的桃源社。  村里有三老老人、老宅和老树  后黄村有三“老”,老宅、老树、老人。老宅楼顶的雕栏、檐前的雕花,有西洋式的点缀,更有地道的莆阳味儿。这一幢幢侨属故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前羽毛球世界冠军林水镜故居。它是修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宅,门前有一副“飘洋过海求生计,含辛茹苦建家园”的对联,堂前的“懿范可风”,无不诉说着祖辈华侨林天宝创业的故事。  村里的古物不少,“四口井”距今200多年了,是莆田唯一现存完好的“四口井”。后黄村里还藏着2处距今100年左右的古碉楼,依然是独具当地建筑风格的红砖建造,4层楼十几米高。而供着全村菩萨的桃源社,据说距今也有600多年历史。临近的龙华书院如今成了莆田荔城区第一个居家养老场所——龙华堂,村里的老人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下棋作画。  绿意盎然的古松苍柏、穿村而过的清溪小渠,村里的百岁老榕也不少,树下总有老人、孩子们在这休憩嬉戏。而房前屋后的“口袋公园”,更增添了村子的美。后黄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1010人,年纪最大的已百岁,90岁以上的有6人,80岁以上的有36人。  华侨老宅、油画写生基地  后黄村被称为荔城区“华侨第一村”,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下南洋的华侨。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们在后黄村建造了一座座“红砖厝”。这些“红砖厝”既有莆田传统建筑风格,又处处彰显南洋风味,中西合璧,浑然天成。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和岁月打磨,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心醉的历史韵味。  而恰恰后黄村得天独厚的资源——60多座华侨老宅构成的南洋“画风”使得众多画家前来写生、寻找灵感。今年3月,莆田市油画艺术产业协会刚刚向后黄村颁发了“油画艺术创作基地”的牌匾。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文峰宫

  文峰宫,又称文峰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原荔城左厢凤山寺西北隅,宫殿坐东朝西,宫前南接凤山寺的“西墙巷”,北通“大度街”,山门正对西郊凤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为宫名。  文峰天后宫文峰宫,与齐名湄洲祖庙,极具官方的正式的色彩,凡是前往湄洲祖庙瞻拜祭祀妈祖,或海内外妈祖回娘家,一定要先在文峰宫祭祀或驻驾,再从文峰宫起驾往湄洲岛妈祖山湄洲祖庙,以示正式和隆重。莆田文峰宫后面系凤山寺塔埕,宫前的道路原名“文峰宫前街”(莆田人习惯叫“古楼前”,就是现在“步行街”)。  文峰宫奉祀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地面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  (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地面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莆田苦竹寺

莆田苦竹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苦竹寺位于西天尾镇下垞村苦竹山脉中段,南面与九华山相望,距莆田城关十三公里,海拔498米。寺院坐北朝南,群山环抱,院前寺后青松翠竹掩映,清幽宁静。寺前梯田错落有致,佛厝坑溪水溪水潺潺,景致绝佳。    据传苦竹寺系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李炎年间)千灵祖师创建。千灵为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慧能大师的高徒,云游前大师赠言:“逢苦即往,遇竹且居”。千灵云游至苦竹山时悟出大师偈语,决意创建苦竹寺。然此地有山魈作怪,遂与之斗法,千灵饮铁针,山魈大惊,遁逃至九华山顶峰,化作燕子钻进山洞。千灵示法以一石船倒扣镇之。苦竹寺在明末清初曾被毁,清康熙年间(1700—1722年间)重建寺院前后殿,东西禅房,计120间。东禅房称“竹林东墅”,西禅房谓之“西厢禅房”。前殿为大雄宝殿,金碧辉煌,红瓦飞檐。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祖,高三米,所有诸仙神金身塑像。    苦竹寺下辖4个卫星寺:虎腾寺(莆田城内后塘)碑埔寺(今泗华下郑),顶洋寺(今白沙镇龟洋),上黄寺(今西天尾上郭对面)。四卫星田园、山林于1950年土改时由苦竹寺呈报。经济、道场全由苦竹寺主持统一支配,足见苦竹寺当时之规模。苦竹寺和尚属香花和尚,周围百里道场由苦竹寺及所属卫星寺僧人出场。五个寺总耕地面积超百亩,每年雇佣小工几十人,可以想象当年寺院的繁荣兴旺。    苦竹寺几经劫难,往昔的辉煌已不存在了。“文革”期间破四旧把千年古刹折腾得不成样子。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苦竹寺第51代主持持养法师“五叔公”逝世,权交第52代主持释净庭法师掌控,勉强维持下去。1985年秋的一场火灾,又把古建筑毁于一旦,人们扼腕痛惜。    著名画家林金定少年时曾在苦竹寺观赏画僧作画,受到启蒙教育也学画,他对苦竹寺有深厚的感情。1990年5月在林金定先生倡议资助下,苦竹寺第52代法师释净庭法师(林维澄)和徒弟智禅法师(张元芳)多方奔走募捐,1998年11月初重建了前后两殿,并开光庆典,部分实现了林金定先生的遗愿。    苦竹寺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清代著名画家杨舟曾隐居苦竹山,亦常到苦竹寺作画。他养有一蓝鹊,善解人意。寺僧每见蓝鹊至,便知主人将临,遂备文房四宝,静待画家到来。杨舟擅长花鸟走兽,他画的虎悬挂厅堂,会吓退恶犬。寺僧早晚朗诵-之余,都悉心学画写字。释净庭法师书法远近闻名。僧人许维楷的人物素描在当时也受众人称颂。东西禅房均有名人诗句、字画收藏。江春霖的手迹一直保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失火前,林金定先生成名后亦赠画苦竹寺。    苦竹寺僧人思想开朗,豁达进步。老革命家陈国柱曾把苦竹寺作为革命据点,讨论形势,部署作战计划。僧人都会主动站岗放哨,还常筹集资金支持游击队。1964年陈国柱回乡还特地前往苦竹寺探望。    苦竹寺现存有石槽两口,一口石槽与南少林最早造的石槽同年造就,上刻有“当院道口奉拾永德村嘉右癸卯是十月日造”字样,长140厘米,宽85厘米。另一口石槽是厨房储水用品,长230厘米,宽98厘米,刻有“当院銮行自逢拾永镇番厨,戊辰岁十一月日记,都劝首住持沙门守石题”苦竹寺现保存完好的有省内少有的珍贵塔墓,座落在寺左向南的山坡上一座塔墓,高2.3米,石刻有“唐开山千灵祖师,历代大师及诸善信”字样,上款“康熙癸卯吼庵和尚修整至雍正癸卯丑阳春悟等重建”,下款“先师坚白璞公大师徒智悟孙慧上曾孙法际和玄孙德章等立石”。另一座塔墓位于寺对面山坡上,高三米,刻文曰“重兴鼓山编照大和尚竺山晓盛老师太塔”。苦竹寺与福州鼓山寺院古有往来联系,苦竹寺僧人受戒都得到福州鼓山炙香受戒。    人们只闻苦竹寺青松翠竹,焉知苦竹寺兰花一绝?苦竹寺兰花清香江南少有。每逢盛夏,院前寺后清香扑鼻,然花羞隐秘,极难寻觅。寺边有一泉井,千百年不曾旱涸,更有山民数里前往提取。和尚还在田间养有几条锦蛇,据传和尚念咒即叫蛇出洞供人观赏,碗粗锦蛇当地村民常见。    苦竹寺历经沧桑,屡败屡兴。有识之士,真知灼见,常捐资重建,相信不久将来会再现往昔之辉煌。   

浦口宫

浦口宫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浦口宫位于莆田市黄石镇江东村,是纪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宫宇。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宫内殿堂高大,威严雄伟,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是闽东南仅有的皇宫建筑。  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载称,浦口宫创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经宋翰林院学士吴孟慈等人重修,明万历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扩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宫宇重雕风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  建筑构造编辑  浦口宫建筑结构科学。其采用宫殿式建筑,由照墙、门楼、廓房组成,建筑古朴大方,富有皇家气派。拜亭、大门额以的斗拱层迭铺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学,独具一格;拜亭四周屋面方形翘角,浮雕生动,庄严大方;拜亭与主殿前檐连为一体,主殿为歇山顶带两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大宽敞,尤其是屋面由100根木石柱抬梁穿斗混合支撑,结构科学,受力平衡,极具特色,被郭沫若称为百柱独特建筑。  浦口宫艺术品位极高。大门上高悬着精雕琢九龙八凤御赐“浦口宫”直匾,门前抱鼓石双龙戏珠和凤穿牡丹石刻浮雕生动活现,所有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棚及木石件皆雕刻精细,尤其是神龛护棚的金漆木雕,油漆技术高超,雕刻工艺精湛,所有各种花鸟人物故事形象生动,呼之欲出,为莆田金漆雕刻的代表作在,是全国三处透雕金漆的样榜。正殿中央供奉着仿旧塑的梅妃偶像,慈祥俊俏、栩栩如生。东西廓门上有清代名家精绘的莆田廿四景水墨画,令游客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浦口宫有许多名人题匾,有大文豪郭沫若“梅妃生里”题书,有清书法大师伊秉绶“贞烈垂芳”碑刻,有清大理寺卿郭尚先“泽润生民”和原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张群“正气浩然”题匾等,文物价值极高。浦口宫还有名书名联,主殿梅妃偶像前高挂着民国书法大师于右任撰写“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的名联,赞扬了梅妃坚贞气节永载千秋,后因“-”,此联遭受破坏,幸得厦门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余纲重新书丹。主殿中央张挂着由著名诗人、大书法家、原福建省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赵玉林先生书写的“读采苹诗,效二南礼,奇志丹心唯报国;呈楼东赋,辞一斛珠,贞风亮节永流芳”的墨宝,上联概括梅妃入宫是为了报国,下联赞扬了梅妃高风亮节精神流芳百世。浦口宫内还有清监察御史江春霖“久藏胜境因人发,信知天地有精英”和于右任的“有怀期报国,所贵在无私”等名联,文化品位极高。  浦口宫集“古”“大”“美”于一体,被誉为“莆阳第一宫”。梅妃故里还有许多古迹和传说。如“抬头石”、“梅妃诼”,“牧鸭地”、“美人湖”、“梅亭”、“梅园”、“犀牛浦”、“白玉惊鸿”及“戏神第一庙”等,令人流连忘返。  浦口宫配套建筑飞云庙,是祀莆仙戏祖师雷海青的庙宇。据传梅妃入宫时,唐玄宗赐一班梨园带回莆田,以示恩图,这班梨园后发展为南戏活化石莆仙戏。因此当地人民为了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来源的贡献,特修浦口宫的配套建筑,戏神祖庙加以纪念。  浦口宫是纪念性古建筑,它是研究唐代历史名人梅妃及唐明皇为何导致安史之乱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明清闽东南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莆仙戏起源的实物依据。因此梅妃故里1997年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协会评定为全国300个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收入《中国三百个著名旅游大观》一书,向海内外发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2001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采萍 (710~756)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江采萍,号梅妃,生长在…… 详细++  江采芹   江采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 唐玄宗时梅妃江采萍之弟,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隆重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江采芹奏请归葬故乡,葬地就处江家祖坟。浦口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祀唐明皇的梅妃娘娘像,左边是她的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 详细++  江东村  江东村简介 江东村位于木兰宁海下游南侧,黄石镇在村西南角,相距有3公里左右。东接海边遮浪村,南接三华村,西接清中清后村。西北于桥霞村毗邻。全村方圆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村分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371户,人口5749人,村配备两委干部9人,聘干5人,党员271人,其中预备党员8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为菜田季节性承包种植,瓜果、蔬菜,…… 详细++  江采萍 (710~756)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江采萍,号梅妃,生长在…… 详细++  江采芹   江采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 唐玄宗时梅妃江采萍之弟,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隆重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江采芹奏请归葬故乡,葬地就处江家祖坟。浦口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祀唐明皇的梅妃娘娘像,左边是她的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 详细++  江东村  江东村简介 江东村位于木兰宁海下游南侧,黄石镇在村西南角,相距有3公里左右。东接海边遮浪村,南接三华村,西接清中清后村。西北于桥霞村毗邻。全村方圆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村分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371户,人口5749人,村配备两委干部9人,聘干5人,党员271人,其中预备党员8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为菜田季节性承包种植,瓜果、蔬菜,…… 详细++  江采芹   江采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 唐玄宗时梅妃江采萍之弟,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隆重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江采芹奏请归葬故乡,葬地就处江家祖坟。浦口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祀唐明皇的梅妃娘娘像,左边是她的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 详细++  江东村  江东村简介 江东村位于木兰宁海下游南侧,黄石镇在村西南角,相距有3公里左右。东接海边遮浪村,南接三华村,西接清中清后村。西北于桥霞村毗邻。全村方圆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村分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371户,人口5749人,村配备两委干部9人,聘干5人,党员271人,其中预备党员8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为菜田季节性承包种植,瓜果、蔬菜,…… 详细++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唯一的遗憾是所有记载只是“林泉院”的痕迹,并无记载“少林寺”的字样,还是不能服众。  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发掘,取得得各种资料证实: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的少林遗址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即历史上俗称的南少林。这个重大成果,已在1996年11月15日的“福清南少林寺遗址发掘和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得到全国各地二十多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西天尾镇  西天尾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部。面积5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万多人。辖1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324国道,莆永公路过境。  【代码】350304100:~001东星居委会 ~201龙山村 ~202吴江村 ~203北大村 ~204洞湖村 ~205后卓村 ~206溪白村 ~207澄渚村 ~208碗洋村 ~209后黄村 ~210三山村 ~211渭阳村 …… 详细++

莆田凤凰山公园

  凤凰山位于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凤凰展翼,故名凤凰山,又称南山。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景观十多处。凤凰山中部是著名的“石室藏烟”景观,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在此坐禅,出入常跨两只驯虎,故又名伏虎岩。  凤凰山蜿蜒的上山小路,铺百余级石级,道旁的杜松大可两人合抱;松石夹峙如墙,摩崖题刻点缀其间。路边有块巨石,上刻宋方左钺书的篆体“伏虎岩”三字,其上便是“石室岩精舍”。旁落的玉皇殿前有一对盘龙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珍品。寺后耸立着一座七层的四角形砖塔,精巧古朴,别具丰采。附近有块巨石突兀于岩群之上,长约二丈,形如舌头,故称“龙舌石”。  山上古松磐石而生,枝繁叶茂,挺拔苍劲。松树下有座乘风亭,游人至此小憩,远近风光,涉目成赏。每届春日晨昏,常有云雾飘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忽隐忽现,故有“石室藏烟”之誉。石室岩上还有仙迹、虎源、曲水池、空观台、涅台、海印石等景观,以及多处宋以来的摩崖题刻。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古谯楼

古谯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谯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步行街中间。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创建,原为子城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隆庆五年(1571)武师卿重建,并匾“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楼门洞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嘉庆年间(1796~1820)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现存建筑为三层台楼,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构基台长50米,宽25米。台的东、西两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台门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横梁。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叠涩出挑,顶部盖以5米长石梁。前后两门洞各宽5.4米,拱厚3.1米,拱高4米。城台上的二层木构楼阁,南宋以后城楼改为谯楼。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八架椽),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斗拱硕大。二层前后有回廊,三层回廊设砖石栏杆。古谯楼198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社区  文献社区隶属镇海街道办事处,因境内“文献名邦”之木坊而得名,称文献。东与凤山社区接壤,南与凤山社区相邻,西与城厢区太平社区交界,北至长寿社区。辖区总面积0.3平方公里,住户1619户,总人口6063人,其中在册人口4076人,流动人口1987。下辖11个村民小组。辖区有五条繁华主街道,分别为胜利北街、东大路、十字街、文献东路及县巷古董一条街,地处商贸繁荣、交…… 详细++

莆田东岩山

  介绍 即东山,古称乌石山,位于市区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每当凌晨,登临眺望东海日出,奇幻莫测,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主殿后有座三层、空心、八角形的宋代石塔,基座浮雕36只狮子,形态各异,维妙维肖;守卫塔门的金刚力士,威武雄壮,造型古朴。寺的右下方有一座祀奉三教创始人林兆恩(别号龙江)的明代古祠,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莆田城厢赤柱巷人。因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学训,世称“三教先生”、“三一教主”。他生前在此讲学,门徒遍天下,南京、北京等地曾建有三教祠。现在东南亚国家兴化华侨聚居之处,也大多建有三教祠,故东岩山三教祠又称“麟山祖祠”。三教祠附后有东晋年间培植至今的千年古樟一株,胸围13.8米,高15米许,干分三大杈,至今仍枝叶茂盛,郁郁葱葱。现已辟为“东岩山公园”。

谷城宫

谷城宫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谷城宫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称谷城祖庙。谷城古庙,创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称青山)松、竹、梅三隐岩的梅隐岩。明嘉靖间毁于倭乱,明崇祯间由里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奉敕巡抚广西等地方督理军务加正品服俸林贽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岭)。该宫座东朝西,主建筑三进,南北外廊边为廊屋。中轴线依次为驻马亭、山门、正殿、后殿组成。驻马亭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驻马亭与山门面宽同,进深前后相连,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两建筑为同一屋面,单檐歇山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歇山顶 ;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中轴线主建筑群南北墙外设长廊紧接廊屋,原建筑南设观音堂,北设土地公厅,两厅内结构均为檩条直接安在夯土墙上,屋面宽及进深均同为单檐悬山顶。现存附属文物有明代石雕观音像一尊及多块明、清时期的碑刻,其中有较重要的清同治拾叁年立的《青山禁伐碑》,是较早为保护生态而立的石碑。谷城宫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村  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位于黄石镇集镇区内,距黄石镇政府300米,是黄石镇交通、贸易、文化、娱乐中心。全村村民总数3793人,总户数863户,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950亩,其中耕地面积80亩。村两委成员11人,聘用4人,正式党员140人,预备党员2人,其中四十周年以上党龄的党员20人。全村经济收入以务工、房屋出租为主,2010年我村的总产值达到…… 详细++

宁海桥

宁海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  地址:中国福建省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  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因而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  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系明代雕造。  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宁海新桥已正式动工建设,以保护这座元代古桥不再受损。  桥兜村  桥兜村简介 桥兜村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以北5公里处,东临江东村梅妃故里梅妃亭,北靠延绵弯曲秀丽的木兰溪,并有创建于元朝年代的宁海桥,素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宁海初日就在该处,新的宁海新桥正在新建之中,在不久的将来,桥兜村必定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全村方圆面积约1.95平方公里,10个村民小组,437户,人口1856人,村配备两委干部7人,共有…… 详细++

黄石文庙

黄石文庙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文庙位于荔城区黄石镇黄石村中心小学内,唐朝为红泉宫,祀首创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学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讲学,称红泉书院,世称“红泉学派”。明代改为水南书院,后因倭乱被毁,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文庙坐北向南,按照孔庙规制建设,规模宏大。由大门、宿舍、泮水桥、两庑、大成殿组成。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斗拱为平身科用二攒,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盘龙石柱一对。殿前铺设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为泮池,池上架设二墩三孔石拱桥,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学门,现已毁。庙内尚存两块高1.7米,宽0.3米的下马石,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文字石碑一通。以及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卢廷撰写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记》石碑。正殿左侧厢房的墙壁上嵌有明朱继祚书写的“古红泉”石刻。保存较好。黄石文庙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三清殿

莆田三清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原称天庆观、玄妙观,清康熙时避讳改为现名。元妙观坐北朝南,现存山门和三清殿均为宋代所建,其旁还有清代建造的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  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使用20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柱头略有卷杀,柱础为覆盆莲花式。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栱偷心造,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两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当心间脊榑题记有“唐贞观敕建,在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字样。三清殿东侧还有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等碑刻。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391号  开放时间:  7:00-17:30

莆田梅峰寺

莆田梅峰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梅峰寺亦称“报恩光孝寺”,今称梅峰光孝寺。在莆田市区胜利路中段。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封太安人黄氏感异梦生子李富,逐舍梅峰地百余亩建寺。时因山上遍植梅树,故称“梅峰寺”。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政和元年(公年1111年),朝廷改为“天宁万寿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为“报恩光孝寺”。元朝立为官讲,故俗呼“讲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寺被焚,仅存佛殿,钟鼓楼。万历六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先后数次重修、增建殿堂亭阁。寺内有钟、鼓楼。钟楼上原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铸的铜钟,“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寺焚时被熔毁。现存钟为民国初年仿铸,重约一千五百公斤,外铸经咒500多字,钟体古朴,发音洪亮。每天清晨,钟声悠扬,人称“梅寺晨钟”,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  近年,海外侨胞热心赞助修扩寺院,现在规模极为雄伟,面貌焕然一新,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当街而立的一座高大的石碑坊,坊额为赵朴初所书“梅峰光孝寺”进入山门,天王殿前有一个宽大的石砌广场,中轴线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香堂、伽蓝祠和大悲殿为主,两旁宽敞的长廊和僧房,傍山而起,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大悲殿凌空高耸,内供观音塑像高达13米,后面有扶梯可登上二层楼上,四周有走马回廊。登廊赏景,荔城风光尽收眼底。  清末,梅峰寺大门曾题有一楹联:“峰顶参梅花,听来八百钟声,声声入悟;门前观沧海,看尽万千0,色色皆空。”说出了梅峰寺的特色。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8:30--17:00  景点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胜利北街535号梅峰寺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报恩寺内。乾隆县志载,塔建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据林氏族谱载,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代学者宋际春的《麟山开皇塔》诗中有“上有开皇砖”句,证知宋石塔前身唐塔为砖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占地面积387平方米,边长4.40米,须弥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约13米。须弥座的上下枭浮雕仰莲,上下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奔狮。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俱有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线条粗犷有力。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各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东岩山石塔(报恩塔)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英龙社区  英龙社区隶属荔城区镇海街道,位于镇海街道北部,距镇海街道办事处1.5公里,该社区取英惠社、龙坡社各一字为名。东临福厦公路,南与凤山社区、长寿社区隔梅园东路相望,西与梅峰社区相邻,北与城厢区拱辰街道相壤。全社区面积0.7平方公里,总户数3500户,人口11000人,下辖11个居民小组。英龙社区有麟峰小学、莆田四中等知名学校,有为纪念黄滔所建的黄滔祠,有国家级文…… 详细++

荔城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镇海街道 古谯楼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 兴化府城隍庙 黄滔祠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梅妃故里 后黄村 文峰宫 莆田苦竹寺 浦口宫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凤凰山公园 莆田东岩山 宁海桥 谷城宫 黄石文庙
拱辰街道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梅妃故里 后黄村 文峰宫 莆田苦竹寺 浦口宫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凤凰山公园 古谯楼 莆田东岩山 谷城宫 宁海桥 黄石文庙 莆田三清殿 莆田梅峰寺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
西天尾镇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梅妃故里 后黄村 文峰宫 莆田苦竹寺 浦口宫 莆田凤凰山公园 古谯楼 莆田东岩山 谷城宫 宁海桥 黄石文庙 莆田三清殿 莆田梅峰寺
黄石镇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梅妃故里 浦口宫 谷城宫 宁海桥 黄石文庙 重兴寺 太湖祠 后黄村 文峰宫 莆田苦竹寺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古谯楼 莆田凤凰山公园 莆田东岩山
新度镇 蒲坂郑氏宗祠 蒲坂戴氏宗祠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梅妃故里 后黄村 文峰宫 莆田苦竹寺 浦口宫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东岩山 莆田凤凰山公园 古谯楼 宁海桥 谷城宫 黄石文庙 莆田三清殿
北高镇 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梅妃故里 后黄村 文峰宫 莆田苦竹寺 浦口宫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凤凰山公园 古谯楼 莆田东岩山 谷城宫 宁海桥 黄石文庙 莆田三清殿 莆田梅峰寺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

荔城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