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七星关区 >> 水箐镇

水箐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邓峰林 (1920~198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邓峰林(1920—1988),原名邓德定,中共党员,生于贵州省毕节市鸭池镇一地主家庭。1934年至1936年在读初中的时候,邓峰林就参加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直接受林青、邓止戈、邱在先、秦天真和徐健生等的领导和影响,并参加了迎接红二、六军团。受到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建立“黔、大、毕”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熏陶和教育。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在成立“中大贵州同学会”中,邓峰林热心服务、责任心强,因而被选为“中大贵州同学会”会长。1946年大学毕业被安排在国立中央大学训导处担任训育员。  1948年,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的党的“第二条战线”的爱国-进一步高涨。国民党反动派中央为了“安定”后方,大肆镇压进步的青年学生。同年8月19日清晨,南京的“-宪特”突然包围了这个城市的10余所高等院校,由各个院校的“职业学生”带路,按照预先拟定的“黑名单”抓捕所谓的“谍匪”学生。  学生被抓后,著名科学家、时任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吴有训指示有关负责人出面抗议交涉,最终无功而返。为避免被抓的学生在转押途中送到不知名的地方遭遇不测,学校训导处派出工作人员一路护送到南京特种刑事法庭这个地方。此时在国立中央大学训导处工作的邓峰林参与了护送。护送途中,邓峰林目睹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士兵的污秽残忍,并与随意打骂学生的人据理力争。  对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这种野蛮行径,邓峰林十分愤慨。他与几个进步同学一起商议,以“中大贵州同学会”的名义为掩护,采取各种措施营救被捕人员。经他营救的人员有贵阳籍陈鸿坤、易谦和郑亚宇等人。  以“野马社”开展进步活动  1949春,因为南京形势紧张,在疏散还乡的背景下,邓峰林携妻带子返回贵州毕节。在毕节安顿好妻儿后,邓峰林只身一人前往贵阳谋生。在贵阳街头,邓峰林偶遇曾经被自己救助过的郑亚宇,郑此刻为“江汉军区城工部贵州支部”的地下工作人员。因为在国立中央大学时期邓峰林和郑亚宇关系密切,相互之间知根知底,郑便于1949年6月发展邓为江汉军区城工部在贵州的地下工作人员。  邓峰林参加“江汉军区城工部贵州支部”时,我军已横渡长江,解放了武汉,正向湖南进军,贵州的解放已为期不远。考虑到邓峰林在家乡有较好的社会关系,适宜在毕节开展工作,郑便安排邓峰林先赴毕节了解情况、物色人选、发展组织,以方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邓峰林到毕节后,他发展了堂弟邓德仁为地下城工人员,“江汉军区城工部毕节小组”正式成立,邓峰林和堂弟邓德仁被任命为正、副组长,之后发展了数十人,并以“野马社”这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名义,代表小组开展活动。邓峰林此刻由原来的邓德定开始改名,同郑亚宇单线联系。  毕节解放前夕,邓峰林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积极而谨慎的发展组织,他先后在伪毕节县政府和在毕节县中工作。他的具体任务是:收集伪毕节专区敌人党、政、军情报;宣传教育群众,安定人心;保护城市,免遭敌人破坏。围绕这些任务,邓峰林为解放毕节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情报工作方面,邓峰林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把搜集到的情报请一个他很信任的学生抄写,通过四处活动,终于掌握了伪县保安队及敌人的粮库情况;敌人所谓的“戡乱救国委员会”委员名单及其动向;绘制了注有里程、地名的《毕川》和《毕滇》等军事要图(由城工小组的杨延发绘制、谢代源复制)。这给解放、接管毕节,以及入滇、入川的解放大军提供了不少方便。  在宣传、保护城市免遭破坏方面,地下城工小组的邓德仁、萧玉琪等背出毕节县中的油印机,印制传单散发,让惶惶不可终日的人心逐渐安定下来。在保护电台上,邓峰林和邓德仁事先在电台工人、地下城工人员傅作舟的家里商量,在适当的时机将机组仪器拆散隐藏。毕节面临解放的一个黄昏,敌人命令交出电台,被傅作舟等人拒绝并按原计划拆散隐藏。次日凌晨,带着武装人员逃跑的伪专署保安司令万邦贞、伪县长吴延芳等前来敲门,欲冲进门破坏电台并抓捕拒不执行命令的傅作舟等人。此时,邓峰林让邓德仁和傅作舟迅速回避,他独自开门应对,当即被捕。敌人将还来不及隐藏的少数机组仪器破坏后,便带着邓峰林仓惶逃走。路经十字街时,邓峰林借上厕所之机跑进居民小巷。敌人忙于逃命,不敢久为搜查,邓峰林方得脱险。他随即前往大方,与解放军先头部队接上头。  6月29至30日,在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原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邱亮向记者讲述了多才多艺、满腹经纶的恩师邓峰林的一些事迹。在毕节临解放的前几天,邓峰林突然精神百倍,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活跃在师生中,不断向大家暗地传送解放军在各地打胜仗的新消息,带领大家晚上写标语、做小旗,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1949年11月28日拂晓,邓峰林率领上百名师生,从毕节中学(现毕节一中)以“野马社”的名义,打出“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毕节”的巨幅横标,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奔向街头,和全城人民一起夹道欢迎亲人的到来。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群情激昂的一片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47师的全体指战员在威武雄壮的军乐声中,踏着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开进毕节山城。  以汗水换来无尚的荣誉  谈到丈夫邓峰林,吴逸波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太认真。邓峰林大学期间学的专业是政治,可后来他却在地质环境方面做出极大的成绩,这与他的认真密不可分。在大学里,邓峰林常常在课余时间去听地质方面的课程。平时也喜欢阅读地质环境方面的书籍,一有时间就去野外采集各种矿石样品。在省地矿局工作期间,邓峰林经常几个月不回家,常年工作于野外,家里的事情基本上丢给吴逸波。60多岁了还坚持去野外考察调研。邓沙陵说:“我家兄妹几个都以爸爸为骄傲,为了工作,他没有多少时间管教我们,但是他拼命工作的这种精神对我们几兄妹乃至他的孙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孙子中有三个博士研究生、两个硕士研究生和两个本科大学生。”  1949年,还在弘毅中学教书的邓峰林总是在周末去毕节何官屯、天生桥和阴关屯等地方寻找矿石样品。一次,一个学生问道:“邓老师,您找这些石头有什么用?”邓峰林说这些是好东西,宝贵得很。正因为邓峰林对矿石和地质付出如此多的心血,原本学政治专业的他在日后的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据邱亮介绍,邓峰林的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整个屋子摆放的都是矿石样品。毕节解放后,邓峰林被安排在毕节中学任教。1953年调省工业厅地勘队担任技术员工作,为贵州早期工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其后曾蒙受不白之冤。但他仍自强不息,坚持在野外第一线工作。1962年调省区域地质大队任古生物鉴定组组长。1964年党和政府为邓峰林彻底平反,并恢复了名誉,从而更加焕发了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精神。1965年4月调贵州地质局实验室任鉴定组组长。1978年6月至1981年4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工程师,主管鉴定选冶工作。七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邓峰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不失时机地开展环境地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邓峰林在这方面的起步,在省内是比较早的,其成绩也是众所周知的。  从1969年到1984年间,邓峰林提出并进行过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撰写了数篇论文。其中《贵州织金磷矿稀土的发现及其物质成分研究》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贵州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区划和环境危害元素的分布》获1980年省科技成果奖,被地质部推荐评选入国家科技管理成果;《梵净山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值的考察研究报告》获省1983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环保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在《贵州泥盆—石炭系间动物群的发现研究》一文中提出建立“者王组”。邓峰林对从磷矿中提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验,他先后出席北京全国铁矿会议和昆明第五届国际磷矿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在有关会议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由于邓峰林出色的工作,他被选为贵州省科协常委、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至1986年,邓峰林当选为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为“兴黔富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1984年,邓峰林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年过花甲的邓峰林,他不顾自己已年迈体衰,为了开发梵净山,他多次和年轻人们一道,在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的野外攀援。在一次野外采样中,邓峰林不幸跌岩致严重伤残。住院期间,邓峰林才真正有时间和家人相聚,看着为照顾家庭付出诸多精力而心力憔悴的老伴,邓峰林反过来安慰吴逸波说没关系,养一段时间就好了。天妒英才啊!治疗5个月后邓峰林又出现鼻炎癌,后转移成肺癌,于1988年8月20日不幸逝世,享年68岁。  [以上内容由"197871812"分享。]

安邦彦 (?~162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安邦彦(?-1629)  明末贵州少数民族人。世职水西(今贵州省毕节县,位黔西北大力县西北)宣抚使。嘉宗初,宣慰使安尧臣死,子安位年幼,其母奢社辉代领其职。嘉宗天启元年(1621年),社辉兄四川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宣抚使奢崇明举兵反明,占重庆、遵义 (今贵州省遵义市)、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进围成都(今成都市),其势甚盛。挟安位举兵声援崇明,自称“四夷大长老”,俘杀巡抚王三善。明廷及以朱燮元为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移镇遵义出兵镇压。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与奢崇明同被俘杀。乱平。  [以上内容由"abcd"分享。]

宋杰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宋杰生,高级美术师,1946年5月出生,籍贯湖南,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毕节地区美协常务理事。先后就学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失从李骏、潘世勋、罗尔纯等著名油画教授。现任高中《艺术教育》、中师《美术》电大《广告创意设计学》等课程教学。荣获教育部颁发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称号。油画作品在北京《紫禁城》画刊、香港《音乐生活》、《贵州美术》、画刊、《纪念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书画作品集》、《97全国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等画刊发表,并参加省、地美术作品展多次获奖,其中那个《人工防雹》水粉组画获全国科普美展贵州展区三等奖(1979)、《人物素描》获贵州省美展优秀作品奖(1996)、《女青年》肖像素描获北京市教育系统迎新春美展二等奖(2000)油画《角楼印象》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3年全国教师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发表美术论文多篇,其中《以艺术渗透推进素质教育》获地区教育法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贵州省美术教育论文交流优秀论文奖、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大奖赛优秀论文奖,并入编中央教科所、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论文集》以及《中国美术家论文集》 传略及论文提要入编人事部中国人事出版社发行《中国专家大辞典》第十卷。美术教学录像《水彩画特殊技法》获地区优质课评比第一名,贵州省中学美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美术优质课评比三等奖。从事高中美术欣赏必修课成绩显著,艺术教育教学形成个人风格。  [以上内容由"再见理想"分享。]

罗文亮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罗文亮 (1937~)  笔名闻朗、云松。贵州毕节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昆明一中教师,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艺研究室干部,黔南州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夜郎文学》主编,黔南州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第二、三、四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夜郎春秋》,散文集《旅途情缘》、《世纪的回声》,散文诗集《布依情》、《布依人的婚恋》、《神州拾韵》,文学理论集《古诗艺术谈》。散文诗《碰蛋》获全国优秀散文诗奖,散文诗集《神州拾韵》获贵州省首届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逃亡的鸟"分享。]

谢云夫 (1923~201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云夫,男,汉族,1923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1935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二方面军六军团工兵连勤务员、通信员,延安抗日大学警卫员,120师指挥部司号员,359旅司号员、司号长,晋绥军区独立二旅五团司号长、旅部通信连排长、九团骑兵营排长,绥蒙军区五分区骑兵支队排长、队长、政治指导员、连长,丰凉支队武工队队长、特务连连长、政治指导员,京包铁路西段管理处平地泉警务科政治指导员、公安所长,张家口铁路分局公安分处保卫科、警务科科员,中央公安干校学员,太原铁路局大同公安段三股股长,大同铁路公安分处三科科长,太原铁路局文干校学员、第一工程队队长,呼和浩特局第二工程处附属企业厂厂长,贵阳铁路局贵阳机车配件厂厂长、材料厂厂长、武装部部长、革委人民武装部部长、贵阳铁路分局视察室视察员等职。1983年8月离休。,按部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因病于2012年12月28日在贵阳逝世,享年90岁。  [以上内容由"areyun"分享。]

黄卫平 (1958~199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卫平(1958-1992)  1958年生于毕节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76年到毕节六小,1981年转为正式教师。1992年4月4日9时,毕节六小组织近千名师生前往毕节烈士陵园扫墓,当扫墓队伍行至城郊到天河响水滩时,一辆满载石沙的盘式拖拉机因刹车拉杆断裂失灵,以每小时50公里的左右的车速从30度以上的坡上猛冲下来,师生队伍一片惊呼。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黄卫平老师不顾个人安危,一边向学生呼喊:快让开!大部分学生爬上了土堆,但一个学生黄波因大脑缺氧,右半边身子无力,仍呆站着,黄老师将他猛力推上了土堆。黄波等学生得救了,但黄卫平老师却被拖拉机撞倒在公路坎上,撞破了头部,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以上内容由"小新·美女"分享。]

吉柚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吉柚权 (1955~)  原名吉友权。贵州毕节人。1974年应征入伍到西藏,历任战士、班长、参谋、干事、助理员、政治协理员、教导员、副团级中校创作员。1996年转业到贵州省毕节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研究室副主任、院志办主任。毕节地区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白雪——和平解放西藏纪实》、《西藏平叛纪实》,小说集《轮痕》。  [以上内容由"半支烟"分享。]

彭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彭澎 (1969~)  贵州毕节人。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贵州省毕节地区作协副主席,《高原》文学双月刊副主编,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你的右手我的左手》,散文集《酒中舍曲》。  [以上内容由"xxxman"分享。]

郁小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郁小萍 (1945~)  女。贵州毕节人。196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四川绵阳红旗印刷厂校对,《绵阳报》记者,《剑南文学》、副主编。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绵阳市作协副主席。绵阳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四届人大常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爱情独木桥》、《教授楼》,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卡片》,诗集《爱的注视》(合编),散文诗集《虞美人》,散文集《紫色人生》、《花期相遇》、《快乐随心》。作品获第二届中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第二、三、四届四川省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Mercurian"分享。]

泰丰农业生态植物观光园

泰丰农业生态植物观光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位  置: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德沟村  泰丰农业生态植物观光园(简称泰丰园)是毕节地区农科所的一个下属经济实体,在毕节市德沟,距城区3公里。1999年开始规划和建设,2001年4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由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泰丰园开园时占地面积39亩,园内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厅、游泳池、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小吃摊点,以其独特的设计、整洁的环境、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的好评。2002年4月, 泰丰园被毕节地区科协、共青团毕节地委联合授予“毕节地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2003年4月26日蔬菜园区开园,泰丰园占地面积达46亩。同时为泰丰园增加了奇特瓜果的观赏、特色蔬菜的食用等新的内容。2003年5月泰丰园被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授予“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称号,85亩的科普教育试验示范基地对外开放。2006年5月1日,果蔬盆景园开园,泰丰园占地面积达到235亩,同时增加了高架立体喷灌蔬菜生产示范区、盆景园、桃园、棋牌室、吊桥、秋千、摸鱼池等设施,为泰丰园增添了新的内涵。2007年2月,泰丰园被省旅游局评为2006年度全省游泳行业先进集体。2007年11月泰丰园被贵州省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毕节城区及周边地区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

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毕节国家森林公园  贵州毕节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毕节市境内。地处贵州西北缘的乌蒙山腹地,海拔1435-2217米,总面积4133公顷,森林覆盖率91.5%,由拱拢坪、白马山、乌箐岭三个景区组成。其中拱拢坪景区位于毕节市西南部,面积1718公顷,距毕节市城区32公里,距贵阳市186公里;白马山景区位于毕节市中部,面积1559公顷,距毕节市城区15公里;乌箐岭景区位于毕节市南部,面积856公顷,距毕节市城区50公里。200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林场许准[2005]963号文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12月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2010年4月批准为国防教育野外军事拓展训练基地。  公园森林特色鲜明,景观异彩纷呈,森林植被以针叶茂林和次生林为主。华山松高大挺拔,碧波万顷;柳杉林葱笼苍翠,林相整齐;杜鹃、山茶点缀林间,花团锦簇。乌箐岭次生林铺山盖岭,竹林漫沟盈壑,矮化华山松林似盆景,怪石奇木若天生桩头。春夏秋冬季相分明,晨昏雨雪景象各异:乌箐岭日出朝霞撒满乌蒙山,拱拢坪夕照晚霞笼罩山林,法英溪云海似凝脂,雷音谷雾岚绕田园。草坪嵌山沟,野花满山岗,野兔满山跑,飞鸟鸣蓝天;山月青辉光影奇妙,冬日冰雪雾凇树挂莹洁晶亮。一幅自然天成的森林生态风景画。  公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之精华,融奇花异木、珍禽异兽、洞溪瀑布、民族风情于一体,景观独特,交通便利,属景观复合型森林公园。园内景点共62个,包括自然景点57个、人文景点5个;其中特级景点1个,一级景点4个,二级景点7个,三级景点14个,四级景点36个。  公园有天下岩溶第一殿之称的“雷音殿”,是雷音谷游览区的一个自然景观,该游览区内的野角断层和两岭一沟大量出露的灰岩,经千万年溶蚀形成众多造型神异逼真、具有震撼力的岩溶奇观——雷音谷景观群:有特级景点雷音殿;一级景点雷音谷、神门柱;二级景点天神石、佛祖岩;三级景点雷音洞等景观。  特级景点-雷音殿:  当地名为野角谷,位于拱拢坪景区东北端的雷音谷北段,过神门柱后折向东北,经长约150米、宽约50米的草坪之后的盲谷末端,一个因地壳运动和多年风蚀、水蚀而形成的一个奇异岩棚,棚高约80m,宽约100m,棚顶呈半月形,岩棚之下为深约50m的大厅。在岩棚的悬崖陡壁间不知大自然祭出什么法宝,耗费多少时日,塑造出一尊高约10米、惟妙惟肖的如来佛像;在雷音殿佛祖岩左边,离地约5m处有一溶洞,叫雷音洞,洞分数层,洞中有洞,洞洞相通,犹如迷宫,深不可测,洞中可听到阴河水声潺潺;位于佛祖岩左下草坪之上,有一块紧连崖壁的黄色岩石――天神石,酷似戴头盔、穿金甲、张双臂、听差遣的0神将。神态逼真,神秘奇异;在雷音殿的西南,有两根耸立于谷岸两侧的冲天石柱,形同雷音殿门前的佛门神柱。一柱高约100m、直径约5m,一柱高约80m、直径约20m。两柱高大雄伟,相向而立,形同天门神柱,故名曰“神门柱”。整个景观恰似西天雷音寺佛祖神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心灵。  一级景点:主要包括雷音谷、神门柱、奇木怪石园、吞天井等四个地貌景观。  雷音谷位于拱拢坪景区西北,为一条地表径流潜入谷底成为阴河而形成的盲谷,因盲谷末端有雷音殿而名之曰“雷音谷”,谷长约3000m,相对高差100-300m,谷岸均为悬崖而谷底平毯,花草丛生,是一个长约500m、宽50-100m的大草坪。谷的尽头是非常神秘的奇异岩溶景观群。  奇木怪石园位于乌箐岭景区东南观音岩麓草坪北缘,有一块面积约30公顷的天然盆景园。园中布满奇形怪状的大小岩石,似动物、似人像、似器物,不一而足,在怪石之间、之上,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木奇树上千株。树高0.5-10米,大多为桩头萌生成株,依石而生、抱石而长,萌株众多、形态奇异,有的像恐龙怪兽,有的像立狮坐象,有的似蟠龙巨蜥,有的三五群集成绿色画屏,有的藤缠古树相依为命,有的树心空如镂空花瓶,有的桩头新枝枯木逢春….株株都是天然盆景佳品。  吞天井,  又名为天坑,位于景区西北端,为一岩溶奇景——崩塌型大型漏斗。天坑周围由四座山峦围合,坑口南北向约400m、东西向约150m,坑深约200m,如同一座巨型竖井。站在井底仰观,天高地窄,瀑流如注,气势逼人,颇有巨口吞天、潜龙入地之感。坑底及崖壁上植被茂盛,坑内景点荟萃,集通天叠瀑、天王掌、玉虚台、五龙谷、天字岩、无底洞、穿天缝等景点于一身。五龙谷就在天坑底部,是与山体构成连通井口的5条深谷,恰似5条巨龙盘绕坑底,故名“五龙谷”;穿天缝位于吞天井内南侧,悬岩朋比,相距不过1m,形成一条高100多米的岩缝,只露一线天空。晴日阳光穿缝直射谷底,故名“穿天缝”;通天叠瀑是吞天井东侧崖壁之上,芳草溪、落花溪水汇于崖顶,两跌直下约300m,形成公园最为壮观的动态水景。第一跌(约50m)瀑流经玉虚台分三绺;第二跌飞泻250m,直落天坑底部,将绝壁石灰岩冲蚀成3个半圆岩筒,坑底仰观,瀑流通天,丰水期瀑流雷鸣山谷,枯水期如雨似雾,数九天冰瀑晶莹;天字岩:位于吞天井南面,一道绝壁乳白如玉,壁面之上暗色纹印天成“石一古”三个苍劲的章草大字,置于长方形岩框正中,十分奇特;天王掌:位于吞天井东北玉虚台上,经千万年水流的冲刷、溶蚀,在岩台上雕刻出酷似五趾的巨型脚掌,相传为猪八戒追赶钻入天坑无底洞的妖怪时在玉虚台上留下的脚印;玉虚台位于吞天井东面,为通天瀑第一级岩台。从天坑底部望去,岩坎幌若天宫仙坛,故名之曰“玉虚台”。整个吞天井的井沿井壁井底皆有茂盛的植被,在景区4个一级景点中,以其豪迈气势首屈一指。  景点位置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  

橙满园

  橙满园  清水铺镇橙满园村位于毕节市东北部,距毕节城区86公里。最高海拔900米,最低海拔550米。近年来,该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对观光果园、乡村旅游接待户、文物古迹、红色旅游景点等资源进行组合。招徕客人游览和体验橙满园景区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活、动人的生态环境;橙满园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取得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商贾云集,购销两旺;服务市民,致富果农的可喜成绩。  橙满园村地处赤水河河谷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适宜发展柑橘等水果生产。现在种植的主要有9个柑桔品种,包括:脐橙、血橙、锦橙、温州密桔、红桔、新会橙、冰糖甜橙、碰柑、红心柚等品种。辅助种有桃、李、梨等水果。其中:柑桔3000亩,桃、李2500亩,梨1300亩。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精选各地优良品种,采用科学种植技术,橙满园所产柑桔具有长寿丰产,经济效益高;营养丰富,色香味兼优;全身是宝,可综合利用;品种繁多,可季产年销等特点。年产水果600余万公斤,广销我省各地和四川、云南等省。  橙满园是一块记录着红色文化史实的土地。在对敌武装斗争、建立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拥军优属、民兵工作等方面,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贵州游击支队司令员赵文海就是血洒这方热土的英烈代表。赵文海(1898——1941),四川省纳溪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0,按照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委指示,到贵州组建游击支队并任支队长。以贵州毕节为中心,在黔西北地区发动群众,组建了贵州游击支队。  1938年,赵与贵州游击支队政委阮俊臣所带部队合并,共1000余人,500多枝枪,正式组建“贵州游击队”。赵任司令员,阮任政委,下辖黄玉龙、路明宣、詹绍武3个大队,建立以毕节的黄塘、对坡,云南威信的水田寨、镇雄的镰刀湾为中心的游击战区。开展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捐减租,惩治-恶霸等革命活动。  1939年,日军逼近独山,赵、阮选送600名精壮战士编入国民革命军九十九师独立团开赴抗日前线,率余部到各地进行抗日宣传,组织群众,筹集军饷,扩大队伍,继续坚持斗争。  1941年4月,-毕节公署和镇雄、彝良、威信独立营及地方民团对游击队发动了新的“围剿”。游击队迂回转战于毕节、镇雄边境。终因弹尽粮缺,寡不敌众,限于重围。赵突围后遭敌人通缉和追捕。是年8月7日,赵文海与其子赵银臣(游击队员)秘密前往赤水河筹集粮饷,遭特务逮捕,父子两被杀害于赤水河畔的黄桷古树下。赵文海英勇就义时,年仅43岁。  赤水河大桥横跨黔、川两省,是321国道中的重要桥梁,一度时期也是战备桥。它是国共合建的工程,桥墩为解放前的-所建,桥面则由0夺取政权后续建。防空洞、炮楼、哨所是确保大桥安全,保障车辆和行人畅通无阻的重要战备设施。  在农家小院和公路旁的岩石上,屹立着几棵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黄桷树。据林业科技人员介绍,黄桷树科名,桑棵。属名,榕属。高大乔木,喜水喜光。叶互生,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成熟时黄色或红色,花序无总梗,花果期全年。生长速度快,渗透力强,具有寄生在其他树上和孤立岩石上的特殊本领。根具有变异性,自然地形的空隙是何形状,它就会变化成什么形状。经考证,由市林业部门挂牌管理的几棵黄桷树的树龄少则二三百年,多则五百余年。树高二三十米,胸围五六米,树冠覆盖地面百余平方米。树以身附石,奇崛而生,奇崛而长,盘根错节,千姿百态,各显雄姿。这些被当地人奉为神树的珍贵佳木,关注着赤水河畔橙满园村的每一个变化,见证当地人民过去的疾苦与今天的幸福;彰显这方热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庇护这块宝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贵州抗日救-司令部旧址  贵州抗日救-司令部旧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该馆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也是司令部驻地。  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的施政方针,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下设三个支队。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毕节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司令,0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李国斌、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司令部设于毕节城区和平路周素园先生的住宅内。  贵州抗日救-成立后,组织毕节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红军北上时,第二支队编入红军随军北上,一、三两个支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直至解放。周素园先生与红军一起北上,到延安后毛主席、-副主席、-总司令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称赞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  “贵州抗日救-”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198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省、地、市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挂的金匾为肖克老将军所题。  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市区百花路19号,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全面维修后,将“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两处革命纪念地辟为毕节地区博物馆,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  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根据-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0据地。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讲话,阐述0、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利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  该旧址现有文物藏品近千件。地区博物馆现设有陈列、考古、解说、保卫、消防等工作部门;有260余平方米的展厅3个。陈列展览分为红军长征在毕节地区革命文物、毕节地区党史资料以及毕节地区历史文物等三个部分。这些展览以它翔实的考古资料、征集文物、实物、照片等,讲述了毕节悠久的历史,陈列了毕节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种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和革命文物等数百件。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更是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在毕节期间的光辉史实,是一个既有历史文物又有革命事迹的多功能、多方位陈列展览。现为毕节地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毕节烈士陵园

毕节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毕节烈士陵园  毕节烈士陵园座落在倚山傍水的毕节城西北凤凰山,占地面积87亩,面临倒天河,背靠文笔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95%,既是毕节市城区的风景名胜,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8年建成。近年来,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地区民政局和毕节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毕节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缮,使之更加庄严肃穆。  目前,陵园内安息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司令员阮俊臣以及赵文海、欧阳崇庭、陶树清、席大明、范建章等137位烈士。陵园内的“夏曦同志之墓”为肖克将军亲笔书写,夏曦墓左右两边还立有谢光中、夏震雷(夏曦之子)、缪正元等同志题写的碑刻。从陵园门口经中心道至革命烈士纪念碑两旁,立有由原毕节地下党和红二、六军团领导人邓止戈、秦天真、徐健生、廖汉生等题写的碑刻。陵园与天河公园、小河自然风景区、文笔山森林连为一片,环境宜人,引人注目。从公路向陵园看去,苍松翠柏、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万木竞秀,一望无际,郁郁葱葱。每年清明,成千上万的毕节市民都要到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毕节市烈士陵园列为省级历史纪念地。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确立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革0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于毕节城区中山路12号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等领导同志在此办公。  黔、大、毕苏区的开辟,使得红二、六军团赢得了时间,使长途转战的部队得到休养生息,补充给养。军团领导在此抓紧提高部队军事素质训练,同时大力宣传红军是为“干人”打天下的队伍,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毕节的尹焕成、陶青龙,大方的张海青等人就是在红军宣传中领悟到革命的道理,毅然参加红军的。此间,毕节5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  红军在毕节期间,带领广大穷苦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把当地土豪的姓名、占有土地和财产、压迫剥削群众的罪行等公诸于众,红军帮助解除土豪武装、打开粮仓,将粮食、衣物、腊肉等分给穷苦民众,深得人民的拥护,红军在毕节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时期,被许多红军将领称为长征时期的“黄金时代”。  1985年,为纪念红二、六军团长征胜利50周年,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肖克将军亲自为其题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现为毕节地区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溜洱河峡谷

  溜洱河峡谷  溜洱河峡谷位于市东北70公里的普宜镇与大屯彝族乡交界处。溜耳河属赤水河上游支流,虽流程才将近10公里,但其景点之多,风光之妙,令游人乐而忘返。  景区大(方)纳(溪)公路大屯、龙场交界处有天生桥,天生桥上又建有高40米,宽9米,横跨30余米的东风大桥,成一“桥上桥”的美景。景区半边山、半边岩、孤峰、石笋、石柱、令牌山、夫妻山、大银山、五子山、狮子山、童子拜观音等景点神奇秀丽,深山老林之中,巴茅、巴竹、岩柏、岩松等野生植物保存完好,堪为我市旅游资源的天然宝库。  溜耳河上游有梯子岩,梯叠七级,每级高、宽约8米,淙淙山泉顺梯而下,溅起层层水花,飞珠散玉,如诗如画。  梯子岩左有“狗穿洞”,高30米,深100余米,洞口朝天,不足2尺,下有水塘,方圆丈余,洞口之水,滴入水塘,抬头仰望,如“坐井观天”。

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位于市区东北80公里处,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该庄园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四周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设迴廊相互贯通。部分建筑是仿日本唐招堤寺所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交 通 毕节客车站坐车到大屯乡,下车后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    贵州毕节市  大屯乡  在毕节市东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66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7.7%。辖11村委会。1949年属龙场乡。1954年析设大屯、左泥、雅木、落鸿乡。1958年撤乡并入龙场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大屯、雅木2乡和烙烘、左泥2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大屯彝族乡。产油桐籽、乌桕籽、芝麻、花生。有小学1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屯,在毕节东北62…… 详细++

天河水利风景区

天河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天河公园位于毕节市东北部,距毕节市2.5公里。毕节—何官屯公路与之相连。公园为两座高耸陡峭的岩溶峰丛的三角形谷地,长约900米,宽500米,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公园内的灶拱山俊秀挺拔,沿盘山栈道拾级而上,绕山腰,穿仙岩洞而至山顶,纵目远眺,但见湖岸群峰环绕,水天一色,高峡平湖。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步开始绿化、美化,并建设以水上娱乐为主的娱乐项目和园林设施,现已向游客开放。  毕节天河水利风景区与倒天河水库融为一体,水面宽广,四周山峦起伏、陡峭险要,自然景观相当优越。  主要景点有:倒天河水库、倒天河大坝、天河乐园、天然溶洞、贞寿坊等。

水箐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水箐村

----

流水村

----

东风村

----

中营村

----

大湾村

----

黄莲村

----

燎原村

----

马鞍村

----

星火村

----

梨树村

----

干沟村

----

新地村

----

水箐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