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谢佑 (?~108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佑(?-1087年),原居白水村(今三元区中村乡),后迁居历西(今梅列区列西)。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谢佑功成羽化。乡民们感激谢佑护国佑民有功,自发建祠奉祀;并且请求丞相李纲上表朝廷,为谢佑请功。于是,朝廷敕封谢佑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赐"正顺庙"额。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 七月,乡民在沙溪河西岸建成 "正顺庙",奉祀谢佑。咸淳十年(1274年),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佑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 据《正顺庙碑记》载,谢佑"少年游剑浦(今福建南平),谒南平第一状元黄裳。谢佑拜黄裳为师。"黄裳,剑浦人,字冕仲、号紫玄翁。他小年时就常常表现出胸有大志,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郡城的谯门突然遭雷击,黄裳写诗道:"风雷昨夜破枯枝,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教头角入亨衢。"元丰五年,黄裳参加科举。他的对策文章为宋神宗看中钦点为状元。谢佑师从黄裳,自然获益匪浅;尤其是黄裳"喜读道学玄秘之书,自号紫玄翁",(《福建历代文武状元》)对谢佑影响很大。 元丰五年,谢佑随黄裳守泉南(今泉州、南安)三年,为泉南地方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好事。元丰八年,谢佑因政绩卓著,被遣迁建州(今建瓯)任职。相传,他在去建州上任途经水晶洄时,遇到到一位得道高人,留他居住三天,授传给他金符玉册。谢佑到建州后,又拜萨真人为师,修行学道。元佑二年(1087年),谢佑功成羽化。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谢佑保境安民的故事:有一次,有一伙土匪要到尾历抢劫。谢佑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拦住土匪的去路。匪徒粗暴地推开他。可是,他却笑着对土匪说:"你们赶了许多路,也饿了,不如在我这儿吃过饭再上路。"土匪一听说有酒有肉,可以饱食一餐,就答应了。当他们酒足饭饱后,才发觉中了毒,这伙罪大恶极的土匪就这样毙了命。乡民们感激谢佑护国佑民有功,自发建祠奉祀;并且请求丞相李纲上表朝廷,为谢佑请功。朝廷敕封谢佑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赐"正顺庙"额。 绍定六年(1233年) 七月,三元、梅列乡民在沙溪河西岸建成 "正顺庙"。"正顺庙"座北朝南,属道教建筑,布局有点象北方的四合院,为封闭式宫庙。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式,梁架按宋代通行的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式建筑法。庙宇第一层东西两间各立一匹木雕神马。第二层中央供奉"递符"神像,两边分别是"神荼"和"郁垒",西梢间神龛供"土地爷",东梢间供的是"韩信将军"。第三层东梢奉祀十二位夫人像,西梢是罗成祖神位,正中须弥座上敞轿高坐的就是"日月盈光大帝广惠将军显烈尊王",也就是谢佑将军。咸淳十年(1274年),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佑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 乡民崇敬谢佑,把他当作地方的保护神供奉。自建庙以来,四方乡民逢年过节必到庙里焚香朝拜。每年还举办迎神活动。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开始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迎神(谢佑)活动日(民国10年(1921年)改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全乡绕境迎神,按户焚香,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列西村民有一个沿袭至今的习俗,就是每逢端午节,初五前的龙舟下水,必须先到"正顺庙"前,龙舟头向宫庙,全体水手举桨朝拜。等到农历十三日龙舟抬上岸边,也要到"正顺庙"前四拜,以示对谢佑的尊敬。? "正顺庙"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三明市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结构建筑的庙宇。1984年,"正顺庙"的山门进行重建。新建的山门取名"鲤园",因为列西状似鲤鱼,而庙址在鱼嘴处,故名"鲤园"。"正顺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民间众多的图腾信仰中,三明一带有一位在神谱中找不到名份的神,那就是由人而成神的中村白水人谢佑。农历三月初七是谢佑的生日,每年这一天列西村都要迎谢佑公。村民集体出动,打着彩旗,用鸾轿抬着谢佑的神像游遍全村,各家各户会在家门前路口设供,点烛烧香焚纸,以保全家一年安康,农事风调雨顺谷物丰收。这种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在当地还流传着许许多有关谢佑的传说。 传说谢佑随黄裳镇守泉州三年,练就了一身武功,并在异人的传授下学会了仙术。黄家有两个长工,一姓刘二姓张。当杨八妹南征之时带队路过谢佑家,又渴又饿。谢佑拿出一个小锡壶给将士们倒茶,壶里的茶水倒不完。他又叫两长工到菜园里采茄子、青菜,采了又长采不尽。蒸了一小笼米饭,够所有的将士吃。后来,谢佑帮杨八妹征讨南蛮,保卫三元时屡建奇功,所以,当时的宋皇封谢佑为"显烈尊王"。 而在列西还流传着谢佑显灵的故事。从前列西养鸭子的人很多,都雇小孩看。有一天,一个小孩放的鸭被狐狸叼走一只,他怕回家被主人打,坐在正顺庙前害怕地哭。这时来了一位白眉老人,问明原由后笑着说:"我看你放的鸭子没有少,你再数数。"小孩再一数,果然一只不少。原来是老人悄悄用泥巴捏了一只鸭子,这老人就是已成为神的谢佑。奇怪的是,从此人们养的鸭群里,总有一只非常瘦小的,那就是传说中谢佑用泥巴捏的,长不大。 传说无据可考,却表明了人们对谢佑这由人变成的神之崇敬之情。列西传说谢佑是在一棵大树下坐化成仙的,而在谢佑的故乡中村乡白水村则传说他是焚化升天成仙的。 与列西不同的是,白水村迎谢佑的日子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在此期间,村里人从六月初九斋戒,直到六月十三早上结束才开斋。 农历六月十一日,当我来到谢佑的出生地中村乡白水村,在探访白水村正顺庙的文化渊源时,领略了这种独特的民俗。与列西纯粹将谢佑视为神不同,从白水村谢氏后人的言谈举止中,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先祖谢佑的缅怀之情来完成这每年一度的民事活动的,他们为自己是谢佑的后人而自豪。据了解,海拔高达900多米的白水村是中村乡最小的一个行政村,下辖一个自然村小前村。村里的人口仅有240多人,其中谢姓占百分之九十五。在村中的谢氏祠堂,可从中领略到谢氏作为大族在白水村显赫的声威。据白水村谢氏族谱记载,谢佑是大宋英宗年间(1064--1068)生于白水村。1073年间回到谢氏入闽始祖元大公居住地--邵武禾平,拜黄裳为师,接受启蒙教育。也就是说,谢佑在白水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清秀的山水无疑给了谢佑灵气,为他后来从人转变为神提供了精神的家园。 谢佑是由真人演化为神的,传说和历史的交织,使他的生平充满了许多的谜团。比方说他坐化的方式以及坐化的年龄。在以往的史料里谢佑一直是以一成年男子的身份出现在各种传说中的,这一点谢氏族谱里也有记载,并说配金氏夫人为妻。但据三明市博物馆刘晓迎先生最新的考证成果,谢佑当年师从黄裳到泉州三年是以书僮的身份,后遇见奇人学些道家炼丹奇门八卦之术,因此,他回到列西并坐化时年龄不过15岁左右。如此看来,年少的谢佑根本不可能如族谱所说的娶金氏夫人为妻。 在此无意考据史料与传说的真伪,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谢佑在列西生活时一定有着超凡的表现才会在死后让乡民们追思,并享尽皇家的恩宠,也才能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的。自南宋以来,由于朝廷的敕封,谢佑的神名日渐显赫,先后被封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日月盈光大帝"等封号,并赐予庙额"正顺"。最辉煌的时候,在闽西北一带,伴随谢氏子孙播衍各地,在沙县、永安、尤溪、南平、顺昌、将乐、漳平、德化等地均建起了规模不等的"正顺庙"。其中最早的正顺庙当属历西(今列西)村的"正顺庙",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由朝廷赐"正顺"庙额。绍定癸已六年(1233年)七月已末日,罗成祖舍基建庙,迄今已有772年历史,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据史料及谢氏族谱记载,在南宋其间,另还建有两座正顺庙:一是白水村的正顺庙;二是谢氏族人迁居永安贡川的正顺庙。巧合的是,这三个始建年代最早的正顺庙,也是现今保存完好的三座正顺庙。 白水村的正顺庙与列西的正顺庙相比规模小得多,其始建的年代也无据可考,但其作为谢佑故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价值显然是不容忽略的。原来谢佑的神像已被人窃走,现存的谢佑神像是成于民国乙丑年,为了保护祖先神像不被窃走,平常都是由村人放在隐秘之处保存的,只有到了六月十二迎谢佑的日子才将神像请出。 白水村正顺庙规模虽然很小,但从谢氏后人提及谢佑自豪的表情,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小小的正顺庙的重视,它除了可以让谢氏后人缅怀先人功绩之外,还是村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聚集场所,在此交流信息和休闲。站在居于高处的正顺庙,小小的白水村可以尽收眼底,而当年年少的谢佑在此玩耍时,他想到过自己会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人们供奉的神么?忽然就想起村人提及的白水村一名的来历。 据说,白水村原来不叫白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村民一个重要的农耕习俗,就是在每年梧桐树开化的时节浸谷种,开始新一年五谷丰登的期盼。一年又一年,到了这一年,不知何因梧桐树没有开花,不懂得按时浸种的人们错过了时节。于是,这一年村中所有的田里,全是一汪汪清白之水。或是为了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于是,先祖们就将村名改为白水。 白水村的村民现在当然不必像先祖一样看梧桐树开花来浸种,也不用担心收成,因植被丰富水源充足,这里的田地年年都能为白水村的谢氏子孙呈上他们心满意足的丰收年景。而在海拔高达1507米的莲花峰山脚下的正顺庙,则在一年又一年地演绎着古老的传说交织出的民俗事相。村里的老人自豪地对我说,以前列西村迎谢佑,那厅头都要让白水村的谢佑了孙来坐,白水村的人没到,谁也不敢去坐,现在没有了。老人话让我品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是一种古老民风消失的遗憾?这让我想起这样的一句传言,梅列人真叮咚(方言是脑袋不清楚,糊涂的意思),给我白水迎祖公。 人物评价 北宋时期,在尾历(今梅列区列西)有一个少年,用泥土塑两尊泥人,供奉在案桌。一尊泥人是著名文学家、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的:"为张睢阳齿"的张巡。他崇拜这位唐开元年间的进士,为抗击叛军,率领濉阳(河南商丘)军民,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情况下,守城抗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另一尊泥人却是他自己。他激励自己要学张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以上内容由"天空城公主"分享。] |
邓克谐 (967~103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邓克谐,字仲孝,入闽邓氏第八世孙,生于宋乾德五年(967年)。邓克谐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后迁任大理评事。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宋景德四年(1007年),邓克谐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大中祥符四年间卒,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葬于三元区荆东。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道二年(1033年),邓克谐在故乡荆东病逝。邓克谐死后葬于今三元区荆东垂裕堂后孤雁投湖畔。邓氏后裔为了纪念邓克谐,便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并且“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据《三元邓氏家谱》载:“垂裕堂”始建于南宋,由邓氏后裔邓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修建。“垂裕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厅、后厅组成。正厅正中供奉着邓克谐夫妇刊像,两侧分例邓氏“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此后,“垂裕堂”几经兴衰。明代后期,因邓茂七起义反明之故,“垂裕堂”毁于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邓氏后裔重建。现邓克谐墓、“垂裕堂”均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由"实话实说"分享。] |
邓文铿 (1360~142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邓文铿(1360~1427年),字德声,三明市沙县(今三元区)岩前乡眉山村人。自幼勤奋好学,严肃认真,待人诚恳。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举,翌年成为进士。 邓任广东茂名知县,因治绩显著,升任刑部主事,又升至佥都御史。后任武昌知府等职,转苑马寺卿。当时皇亲国戚有受贿者,众不敢言,他独劾之,终置其人于法。民间美传:“文铿为官清正”。 邓谢职回乡时,两袖清风。将为官40年的破旧衣物,凑以砖石袋箱雇车运至码头。那些曾被劾责的权贵上奏皇帝言:“文铿为官何谓清正?而今却有许多钱物运回乡,全是欺君瞒上伎俩。”皇帝立即召铿回朝面责,御驾亲监验证,启箱一查都是破旧衣物、砖石等。问邓是什么意思?邓答,身为朝廷命官,告老还乡而双手空空,那会有损于朝廷面子,不得已用此办法。皇帝这才转怒为喜,赞扬他考虑周到,处事灵活,并赏半箱金银。还责令那诬告的官员拿出家里半箱银两作为赔偿。邓满载而归。回乡后生活俭朴,布衣素食。 临行前,邓夫人因她是外籍人随夫归乡有些情绪。皇帝知情后大礼相送。皇后特地将一个精致的竹篮送给她,交代别在途中揭开。一到家乡,邓急忙打开一看,却是满满的粪土,他们领会了上司的意图,于是将其倒入田间作肥料。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五谷年年丰收。 邓文铿酷爱青竹挺拔与高风亮节的崇高风格。当他告老还乡时特意带回一株竹子亲自种在庭院后山坡。后来逐步繁衍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命名此种竹为“文铿竹”。该竹林已有600年历史,枝繁叶茂,适应性强,是一种很好的观赏竹。 [以上内容由"波心映月"分享。] |
邓文修 (1645~172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邓文修(1645~1721年),字观城,沙县(今三元区)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工古文词。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康熙十二年中韩菼榜进士。 邓文修性格恬淡,不乐仕进,授吏部主事未任。以亲老乞终养20多年,亲殁遂不仕。康熙四十年(1701年)他被沙县请去修县志,去取不苟。又同沙县郑之缙等诸生赴榕编修《福建通志》。修志态度认真负责,文风严谨,文笔流畅。 遗作有为柳城举人邓天羽母罗氏(21岁丧夫,教养幼子成才)60寿辰作诗一首志庆:“松筠傲雪耸高枝,不觉春秋忽丽姿。菽啜椿萱妇带子,经传纺织母兼师。天渠虚席需贤嗣,玉树盈庭壮本枝。异日显亲仍未艾,行膺纶诰阐闺彝。” 邓文修为《沙县志》写序:“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志之有关于风教,而非可久旷不修也。”他认为康熙年间所修《沙县志》“可谓良志矣,可以俟后世上之史馆矣。读是编者见风土之异宜,古今之异尚,因俗而理,教化大张,安在一邑之不可通于天下耶?” [以上内容由"河口人"分享。] |
邓顺田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邓顺田,二十二都(今三元区)人,隶民籍,明洪武年间,以从征功,授泉州为千户。数传至诚,由武进士起家,征倭寇有功,进至狼山总兵致仕。子铨武举千户;仲子钟武进士,江西黄合水守备。铨子薄,癸末武进士 [以上内容由"蓝冰舞儿"分享。] |
格氏栲森林公园 | 格氏栲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之一。面积1.41万亩,木材总储量21万立方米,其中格氏栲占8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栲树林。100多年前,英国植物学家格瑞米在三明发现这片栲树林,回国后专门撰文介绍,人们因此将其命名格氏栲。 格氏栲系珍稀林木,又名青钩栲,俗称“红柯”。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开黄花;材质坚实,纹理细密,耐腐蚀,为造船和高档家具的上等材料;树皮可制栲胶;其果实含淀粉,甘甜可食,有“小板栗”之称。这片天然栲树林已有200多年历史,平均树高26米。保护区内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黄杞、黄楮、山肉桂等24科34属50多种树木,还有水鹿、飞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鹇、足鸡等飞禽走兽。 格氏栲森林公园建有度假村,内有餐厅、客房和会议室,栲林中散布着十几座“空中楼阁”(鸳鸯楼)。 地址:位于三明市区西南20公里的莘口楼源小湖村。 门票:30元 开放时间 08:00—17:30。 |
月亮湾客家文化园 | 月亮湾客家文化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月亮湾·三明客家文化园,位处三元区莘口镇河滨村,离三明市区仅8公里,规划占地面积近5000亩。月亮湾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誉为“三明滨江旅游画廊中最唯美的山水墨宝”。月亮湾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的重要展示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客家民俗文化、生态养生文化为主题,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 1)客家会馆在踏入大门的一刻。浓郁的客家气息扑面而来。石的质朴,线的律动,纳客家之风,聚客家之魂。聆听月华坠落水中的轻灵声响,在水乡揽山绵延起伏的韵律上,醉心于蔚蓝晴空下的掬水庭院。 2)“王宅城”民俗村村内陈列着上千件艺术展览品和收藏品,有古韵悠长的乡土民俗、旌旗如歌的红色文化、燃情四溢的知青年代。按不同的品类被细致周到的陈列在各自的展区,走进历史的长廊,感受岁月光影的回溯流年。历史只是历史,只有艺术和后人的纪念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的弥足珍贵。 3)客家文化演艺馆客家文化演艺馆是月亮湾的歌舞曲艺演艺中心,可容纳千人以上观看,在这里每日上演的是最炫民族风,还有纯朴动情的客家歌舞,更有夜幕下的篝火晚会,让游人尽情地载歌载舞,充分享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4)客家府和客家文化广场 5)名人园闽学四贤——李侗、朱熹、杨时,罗从彦,在客家文化历史上家喻户晓。罗从彦是闽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上接程颢、程颐、杨时,下传李侗、朱熹,是闽学的奠基人之一。李侗对朱熹十分器重,把贯通的“洛学”传授朱熹。自此朱熹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综合了北宋各大家思想,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月亮湾名人园以园林景观为主题,融合植物科普、闽学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让游客在游览之余,寓教于乐,感受文化乐趣。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莘口镇 三明市三元区辖镇。1959年建莘口公社,1984年为街道,1987年改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12.5公里。面积223.4平方公里,人口1.6万。鹰厦铁路、205国道、沙溪河贯穿镇中。辖莘口、沙阳、黄砂、曹源、楼源、高山、西漈、柳城、后溪、清溪、龙泉、蓬坑、炉洋、中央溪14个村委会和杉口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蔬菜、烟叶。乡镇工业有木材制品加工、造纸、纺纱等。…… 详细++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十八寨(忠山民俗村) | 位于三元区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西北5公里的岩前镇忠山民俗村。历经千年的乡间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民风民俗,更凭借满目绿意的景致入选“福建最美的十大乡村”。 十八寨历史悠久,古风淳朴。相传旧时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个寨子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二十余座,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 村落中古老的建筑群掩映于群山绿树的疏影中,错落在青瓦白墙的普通乡村居所间,为溪水、稻田和竹林所环绕。砖雕石刻、牌匾楹联旧态斑驳,却依然精美。各式各样的老房子,保存良好的多是元、明、清时建造的:四贤祠、庄氏宗祠、楚三公祠、杨氏三公祠、陈家祖屋、万安桥、文昌阁、蒙古墓、元帅亭、永兴庵……轻轻地走近,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木头腐朽时潮湿却略带甘甜的味道。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砾,都坚守着这片古村独有的记忆。 位于村口的万安桥建于南明隆武丙年,为石构平梁桥,三墩四孔,长37米,用长方体花岗岩条石砌就,船型桥墩设计最具特色,外形像船,用整块巨石打磨而成,在国内罕见。 村中有一条“蜈蚣街”,因其形似蜈蚣而得名。其始建于元代,总长470多米,中线均用长条形青石板连接而成,两侧横砌,整条街中线凸兀,加上随地势起伏,远看街石路面酷似一条爬行的大蜈蚣,延绵1华里,贯穿全村。据传天下只有三条半蜈蚣街,而十八寨则占其一,当地人也引以为豪。街两旁多是明清年代的民居,走在古香古色的街巷中,让人激发怀古之幽思。 “四贤祠”是十八寨最有名气的古建筑,为单檐悬山式,面阔5间,进深6间,坐东朝西,祠内设天井、正厅、左右厅,奉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大贤人,迄今有630年历史,今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游客跨过十八寨村边的小河,还可以在周边的乡野中寻找到更多的古迹。 门票信息:20元 详细地址:三明市岩前镇忠山民俗村 岩前镇 三明市三元区辖镇。1958年建岩前公社,1984年改街道,1987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2万。省道荆谢公路横贯镇境。辖岩前、吉口、乌龙、下寨、星桥、眉山、富源、欧杭、增坊、白叶坑、忠山、横杭12个村委会和阳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柑橘、西瓜、食用菌和畜禽,是市区副食品供应基地。乡镇工业产品有石灰石、水泥…… 详细++ |
万寿岩 | 万寿岩内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观。目前该遗址已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园八大景之一。 地址:位于三明市区西面的岩前镇,驱车10多分钟,即达山脚下。 门票:20元 岩前镇 三明市三元区辖镇。1958年建岩前公社,1984年改街道,1987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2万。省道荆谢公路横贯镇境。辖岩前、吉口、乌龙、下寨、星桥、眉山、富源、欧杭、增坊、白叶坑、忠山、横杭12个村委会和阳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柑橘、西瓜、食用菌和畜禽,是市区副食品供应基地。乡镇工业产品有石灰石、水泥…… 详细++ |
底曹源土堡 | 底曹源清代土堡建于清代,距今已近200年,选址、造型均有独到之处。 土堡建在缓坡地段,因为有居民一直居住在堡内,所以堡内的建筑物基本保持原貌。其共有厢房5间,大小房屋50余间。房屋随地势层层抬高,并呈椭园形排列,由黄土及鹅卵石砌成的4米高的厚土墙坚固异常,墙上留有斜插竹筒、观察台、观察窗等,大门以厚木制成,内设仓库、水井等物,可容纳300人居住和御敌。 底曹源土堡之美,在于它的围墙,这种依山势层层抬起的围墙屋顶极富特色。土堡后部几乎是圆的,前部却是椭圆。大门修在前方左侧,为两指宽的木门,门内两侧有两排供人休息的石凳。整座围墙依缓坡地势而建,外部轮廓鲜明,富有变化。远远望去,象一只开屏的孔雀,颇为宏伟壮观。 岩前镇 三明市三元区辖镇。1958年建岩前公社,1984年改街道,1987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2万。省道荆谢公路横贯镇境。辖岩前、吉口、乌龙、下寨、星桥、眉山、富源、欧杭、增坊、白叶坑、忠山、横杭12个村委会和阳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柑橘、西瓜、食用菌和畜禽,是市区副食品供应基地。乡镇工业产品有石灰石、水泥…… 详细++ |
蜈蚣街 | 蜈蚣街 古城蜈蚣街它长达近一华里,由罗浩然始建于元代,从远望去,象蜿蜒在村街上的一条大而长的蜈蚣。据考究:象这样形状的街路,全国各地实为罕见,因此,享有“天下三条半,忠山有半条”的美称。,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米,共56只脚。 据古城中的有关碑记记载和老人们的口碑传,其来由有两说一说是“脚踩吴三桂”。“蜈蚣”即“吴公”者,指平西王吴三桂也。清顺治15年,朝庭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后来隆里人在整修街面时,砌成一条蜈蚣图案,意思是使千万人,千万年用脚踩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二说以“水”克火。按照阴阳风水的学说,南为午门,属阳,风水学分类中,其正五行有诀说“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故南门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火,有古语云,“南门火旺”,须以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故在南门大街铺上一条“蜈蚣”,以遏制南方乃至整个隆里的旺火。蜈蚣位于古城中心观音堂大庙的门前,旧时庙中观音手捧净瓶,瓶中插柳,意为观音洒净,普降甘霖济众生,净瓶之水,可降火魔。 |
四贤祠 | 四贤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四贤祠 四贤祠位于三元的万寿寺中“四贤祠”是忠山村最有名气的古建筑,建于元代至正二年,祠内设天井、正厅、左右厅,奉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大贤人,迄今有630年历史,今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四个人的关系是这样的:杨时师从程颢、程颐。所谓“程门立雪”说的就是他。杨时学成归来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后来杨时终成闽学鼻祖。罗从彦是宋时沙县人,为杨时的弟子。李侗、朱松(朱熹之父)皆为罗从彦的弟子。李侗为南平人。 朱熹为李侗的弟子。也就是: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朱熹大家都知道了,世有“程朱理学”,台湾学者钱穆曾论述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最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大陆著名学者蔡尚思进而寓论于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此外,村中还有楚三公祠、万安桥、蒙古墓、庄氏宗祠、永兴庵等,已被三明市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对象。十八寨古民居距市区不足30公里,交通便利,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将成为市区旅游又一新亮点。 |
沙溪河水上游 | 溪河水上旅游区是展示三明城市风光的一道翡翠长廊,上至三元区城关大桥,下至斑竹水电站,现有大型游船3艘,摩托艇18艘,脚踏船55艘,小舢舨9艘,专用码头2处。 游客可乘坐船艇,开展“水上游三明”、“夜景休闲游”,欣赏到“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罗带,城是不夜城”的山城风貌,体会到“青山碧水画中游,三明美景日夜赏”的惬意。 门票信息:10元 |
石拱桥 | 石拱桥 浮桥式石桥又称石拱桥。位于三元区万寿岩。它的桥墩、桥梁、桥面、栏杆均用花岗岩长方体条石或块石筑成,东西走向,桥宽3.5米、桥长37米。此桥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堪称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佳作。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 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 |
灵峰洞 | 灵峰洞 灵峰洞位于岩体西南坡,相对高度37米,残存面积约250平方米,在已清理的不到10平方米的钙板层中,清理出灵峰洞和船帆洞石制品75件,多数为断块、石核和石锤,其中石器11件。在这些石制品中,打片和加工石器用锤击法,所产生的石片、石核和石器形制都不甚规整,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洞内距今约18万年。同时还出土了中国犀、虎、水牛、竹鼠等哺乳类动物化石。钙板铀系测年为距今18.5±1.3万年。 遗址区发现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同时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还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早期人工石铺面遗址,石铺面揭露面积约120平方米,属全国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并发现了中国犀、虎、棕熊、牛类等伴生动物化石10余种400多件。 |
蒙古包式公墓 | 蒙古包式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蒙古包式公墓 万寿岩中的蒙古包公墓它建于元至正十一年,在福建省仅有一座。这座蒙古包式的古墓,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各族人民生活和蒙汉文化相融交映的结果。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蒙古统一历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大汗,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隆重的祭祀活动。 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的"苏鲁锭"活动。"苏鲁锭"蒙语为"长矛",象征着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传,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斗中被击败,当时他跪下给神灵叩头求援。这是天上飞来一杆又黑又大的苏鲁锭。他高兴万分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苏鲁锭却停在半空中,他连忙给神灵许愿,要用一千只绵羊祭奠,苏鲁锭才落下来。以后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苏鲁锭"的风俗。蒙古包式公墓 |
船帆洞 | 船帆洞 船帆洞位于岩体西坡,相对高度3米,洞内文化堆积分上下两层,下文化层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手锤等打制石器300多件和巨獏、中国犀、鬣狗、棕熊等10余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并清理出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年代距今约2-3万年。上文化层出土打制石器80余件及少量局部磨制的骨铲、骨锥与角饰等骨角制品,年代距今约1万年。 万寿岩船帆洞上层文化中,打制石器与磨制骨、角器共存的文化特征更与“长滨文化”的潮音洞内涵相一致,而年代却比潮音洞久远数千年。它是闽台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而为研究海峡两岸的远古文化同根同源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可对比材料。 |
万年居 | 万年居 万年居位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市区20余公里处的岩前镇,它发现于1999年,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年代分别为18万年和1—3万年。 该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填补了我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的早、晚、末三个阶段多时期文化,是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没有的,对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具有重大意义。该遗址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1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村窑遗址 | 中村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至明 中村窑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果场。通过调查资料可知,窑址分布于十余座山岗坡地上,有大小龙窑数十座,面积数十万平方米。由于三明市饮水工程建设需要,1993~1994年对中村窑址中的草寮后山窑址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发掘,揭露出较完整的龙窑、陶洗池、制坯作坊、神龛等重要遗迹。中村窑址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兼烧酱黑釉器,极少青瓷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千年寨 | 千年寨 千年寨位于十八寨岩前镇忠山村,距三明市区30公里、国家4A级旅游区——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5公里。村寨四面环山,开阔的田野与山麓绵绵相连,四季滴翠。忠山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至今还保存着较完好的、独具特色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市级以上文物保护的就达11处。2007年1月16日被省旅游局和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卫视频道联合授予“福建最美的乡村”之一。 |
百年栲景区 | 百年栲景区 百年栲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西南方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原始大森林内,距市区23公里,总面积1125公顷,被誉为“世界之最”、“凤毛麟角”、“绿色明珠”、“森林氧吧”。景区内有近千种植物、三百多种珍禽异兽、四百多种昆虫,参天蔽日的栲树,罗结成趣的古藤,色彩各异的芳草野花令人赏心悦目。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