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宁化客家祖地 | 宁化客家祖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总家庙、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和朝圣中心。1992年在以姚美良等为代表的海内外客家后裔的提议和县政府的重视下,动工兴建客家公祠,总投资890万元,面积1.2万平方米,1995年竣工并举办石壁客家公祠落成暨首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由于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祭祖的人数每年成倍增长,原有的规模远远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宁化县政府对客家祖地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2010年10月动工建设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祭祀主轴工程,占地约7.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祭祀广场、溯源桥、集散广场、游廊、客家公祠扩建和文化工程等,总投资1.3亿元,2012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建成后承办了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石壁祖地祭祖大典。2013年6月被国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4年成功举办“第20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及“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2014年4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连续举办了21届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接待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近5000人,是宁化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一个著名客家文化旅游名胜地。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新路十来公里)处的石壁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据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等,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汇聚在石壁。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南迁中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漂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如今1.2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千米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他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他客家地区。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据史料记载,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们的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开拓进取,业绩辉煌。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掀起了一股“客家寻根”热潮。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10月定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间,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仪式等五项程序,而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赏客家山歌、舞蹈等艺术表演,祭祖大典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古典性强、民间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客乡情结浓郁。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27万人次,其中有207个海外寻根祭祖团和80多个海外客属团体,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宁化客家祖地 石壁镇 石壁镇地处宁化县西部,距县城17公里,古称玉屏,唐中叶更名为石壁。全镇区域面积13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9万亩,林地面积14.87万亩;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266人,镇政府驻禾口村。 石壁镇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所在地。199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1届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来自世界五大洲、100多个…… 详细++ |
天鹅洞群 | 天鹅洞群为国家地质公园。 天鹅洞群位于宁化县城东28公里处 天鹅洞群风景区以喀斯特地貌岩溶奇观为最,含天鹅洞、神风洞、石屏洞、水晶洞、山涧一线天等6个风貌各异的溶洞,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因其山形似天鹅,且洞内钟乳石如同天鹅般洁白,故而得名。天鹅洞总深5华里,洞分上中下3层,前后7个大厅及49个大景,小厅小景不可胜数。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有从四十米高处一泻而下气势磅礴的石瀑,亦有精巧玲珑如精雕细塑而成的石珊瑚,有石松参天的陡峭山峰,有玉树倒影平静的天鹅湖……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洞群中尤以溶洞地下河水中石林的景观在国内独树一帜。 神风洞又名神风龙宫,是地下河溶洞景观。该洞进口处有阵阵清风喷出,由此而得名。洞内纵深5华里,有三个洞厅、一个地下湖和一条地下河。洞内的三个大厅雄浑壮阔,“金钢守门”、“天龙出巡”、“银钟镇虎”、“济公圆梦”等岩溶景观造型极富韵味。洞内的地下湖水平如镜,步入湖中的莲花墩上,岩溶倒影清晰,独成一景。洞内最具特色的游览项目是泛舟于数千平米地下河水域,水中是岩溶倒影,洞顶密集的钟乳石挂着晶莹的水珠,让人有如置身于海底龙宫,为景区一绝。 门票信息:75元 详细地址:三明市宁化县湖村镇 联系电话:0598-6781039 开放时间:8:30-16:30(11月-次年3月),8:00-17:00(4月-10月) |
蛟湖 | 蛟湖又名龙王潭,位处石灰岩溶洞地带,原是受石灰岩溶蚀作用而成的漏斗,后由于地下岩溶水源的不断补给形成湖泊。蛟湖呈椭圆形,湖水清澈蔚蓝,面积只有18亩,最深处却达103米,是福建省最深的天然内陆湖,也为国内罕见的地质奇观。 |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园 |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园区,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15公里处的石壁镇石壁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现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阁、客海寺等设施。 水利枢纽区。石南坑水库建于1959年。总库容28.6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0.9平方公里。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休闲、观光、旅游、科教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走进廊桥,湖水荡漾,山水相映,云雾缭绕;如同进入仙境一般,给人一种别样的清闲之感。大坝巍峨雄伟,廊桥美观大气,造型别致;横跨于山水之前,如长龙卧波;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伴着初春的细雨,盛夏的骄阳,金秋的朝晖,严冬的白雾,漫步廊桥,垂钓坝下,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石壁镇“石壁、小吴、杨边段”防洪堤,全长10.7公里。犹如一条蜿蜒的卧龙,意蕴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住宿接待:以景区周边的星级酒店为主,可满足游客吃,住,娱等。 周边美食:生鱼片、烧麦、擂茶等客家风味小吃 。 |
石壁村 | 石壁村在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 客家祖地,可探访客家文化与传统;村中有客家公祠及多个姓氏的祠堂。 位于闽赣交界的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原来只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汉民纷纷南迁,经过长江溯赣江,翻过武夷山麓后终于找到石壁这样一片如世外桃源的沃野,并开始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语系和习俗,始称“客家”。因此石壁有“客家摇篮”和“客家祖地”的称誉。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 石壁村口有公祠牌坊,沿着“客家之路”进入公祠的大门,正殿玉屏堂内供奉着客家152姓祖先的牌位。除去客家公祠,村内还有许多各个姓氏自己的祠堂,体现着客家人对先祖与故土的感念和追怀。 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三明市旅游部门开辟了“客家祖地之旅”,海内外客家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回宁化石壁寻根祭祖的热潮。客家公祠,每年都举行客家祭祖大典。于是每年的10月6日就成了客家人最重要的纪念日,那一天,全世界的客家人都会有代表回到石壁的公祠祭祖。宁化县正努力把石壁村建设成为世界客家人的“东方麦加”。 餐饮/住宿/购物部分客家人保持着吃鱼生的食鱼习惯,据说这个传统传入了日本,是日本人吃生鱼片的起源。客家鱼生鲜美无比,宁化县城中吃鱼生最著名的地方是“大烟菇菜馆”,现在改名为“文明菜馆”。 交通距离三明市区150多公里,有公路直达村口;路况一般。 |
北山革命纪念园 | 北山革命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山革命纪念园景区座落于城区的北山公园内,面积5万平方米,它集古宁化微缩风景和革命历史文物于一体。现保存为数可观的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遗迹,如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声的诉说着当时宁化11万人口就有1.3万人参加红军,0.33万人为革命牺牲壮烈故事;气宇轩昂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深动地再现了1931年毛泽东率红四军在宁化写下了光辉的《如梦令·元旦》词篇时,那战马啸啸,红旗猎猎的动人场面;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的梭标长矛、土枪土炮、号角大刀等革命文物和众多革命烈士英勇业迹的介绍,则无不令人肃然起敬。还有明代"鲤鱼跳龙门"壁雕、古宁化微缩景观寿宁屋桥等。园内湖光山色,树影婆娑,融古代建筑与现代园林于一体,风采别具。 |
客家石壁 | 客家石壁 宁化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大约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左右年的时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东汉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当时由中原迁居到鄱阳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又向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迁移,并大多数进入宁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 后来先民们又以宁化为据点,向外拓殖。客家先民进入宁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时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自宁化迁播到各地的客家被称为正宗客家。因此,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近几年来,一批批客家乡贤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回到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寻根祭祖。为联谊世界客属,弘扬客家精神,由海内外著名客家社团首领共同发起,经省、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10月定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并于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祭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家后裔前来晋谒。 |
牙梳山自然保护区 | 宁化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远乡境内,西与江西交界,总面积5249.7公顷,顶峰海拔高度1387米。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线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树种有香果树、种萼木、南方红豆杉等3种,在野生植物中还有药用植物短萼黄连、胶股兰、八角莲、金线兰等,观赏植物还有钟花樱、野含笑、春兰、寒兰等;香料及其它植物有中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香菇、红菇、木耳等丰富多样的物种。1997年9月福建省有关专家和教授到实地考察后大为惊喜,认为牙梳山的森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在南方除西双版纳、神农架之外,只有少数几块原始山林区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要居所,急需保护。1999年2月牙梳山自然保护区补福建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保护区的实验内已建成“森林人家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可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是度假、健身、避暑游的好去处。 |
神风龙宫 | 神风龙宫 神风龙宫位于宁化天鹅洞群风景区内,是1995年新开发的地下河溶洞景观。该洞进口处有阵阵清风喷出,由此而得名为神风龙宫。此风为“一奇”;而洞内数千平方米地下河的泛舟游览项,为目前福建“一绝”。洞内纵深5华里,分为三个洞厅、一个地下湖和一条地下河。洞内的三个大厅雄浑壮阔,厅内“金钢守门”、“天龙出巡”、“银钟镇虎”、“济公圆梦”等岩溶景观造型奇特、线条刚劲、极富“写意”韵味,让人置身其中,大有迥肠荡气之感。 洞内的地下湖水平如镜,步入湖中的莲花墩上,岩溶造型的倒影清晰入目,“母鸡啼巢”、“苍鹰扑食”等倒影栩栩如生,仿佛是一个水中的“动物世界”。洞内最具特色的景观,还是那条幽深迷离的地下河,登上一叶小舟,荡起双桨,这地底下的水中世界非同一般。水中是珊瑚、琼花、玉树的倒影,洞顶密集的“鹅管”挂着晶莹闪亮的水珠。这些美妙的景色无不让人感到有如置身于海底龙宫。 |
老虎岩洞 | 老虎岩洞 老虎岩洞位于宁化县湖村镇西北面1公里处,石灰岩结构,高10米,面积1500平方米。洞口朝南,洞外平地略低于洞口;洞内干燥,有少量蝙蝠栖息。1981年发现。采集的标本经省地质队及有关部门初步鉴定属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再次对此洞的形成和穴居动物种类等方面进行考古。 该洞内深处有文化层9平方米,堆积层达1米厚。采集化石20多种,属各种动物牙齿上千枚,其中可辨认的有17种:大熊猫、剑齿象、猕猴、犀牛、豪猪、鼠、野兔、水鹿、熊、野牛等,属食虫、灵长、兔形、食肉等9目,经分析应为大熊猫——剑齿象等动物群。同时还发现多片动物骨骼化石,上面留有明显的古人类食用时留下的砍痕。该址已列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
河龙村 | 宁化县河龙乡河龙村位于宁化县城北部山区,距县城26公里,全村海拔均在600米以上,属中亚热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一到宁化,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绵不断的梯田。距河龙村约3公里的大洋梯田,海拔800米左右,其山岭高度超过1200米,是客家先民为了维持生计,依山凿田的写照,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个奇观。加上山垄连片的下付村梯田及沿途梯田,共计面积超过万亩,放眼望去,层层叠叠、景色怡人,风光绮丽,近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前往观光。 宁化县历史上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起源于宋代的河龙贡米,由于其品质优良、口感独特,近年来经中科院院士专家团队的精心培育,深受游客和市场的欢迎。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岩石寨 | 位于宁化东北部的水茜乡境内,距宁化城区29公里,是一处人迹罕至的丹霞地貌区。北为蕉坑村岩石寨景群,距水茜约1km,面积约2km2。主要由晚白垩系沙县组红色砂砾岩、砾岩组成。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外营力作用,形成了雄伟的山峰、长城似的岩墙,圆形的岩柱和陡直的赤壁等。沟谷溪流为闽江源之支流。河床呈"石槽"型,三面均为岩石,成为独特的"人造"梯形断面河,河上架有古建筑的风雨桥(屋桥)。组成了雄峰、赤壁、绿水、青山、屋桥的水墨丹青画。南为沿口村破溪寨景群,距水茜约2km。区内由笔架山、摇蓝寨、鹅卵寨、潭坑寨组成的峰丛、岩堡、赤壁、深切沟谷曲流等丹霞地貌景观。与溪流、水库、绿树相映成趣,其中的丹崖回音壁,产生的回音,久久在空谷中漂荡。 |
宁化县桥下水库水利风景区 | 景区风景优美,设施齐全。有观景台、风雨亭、休闲广场、停车场、休闲长廊、文化长廊、步行栈道、夜景灯光音响等景观工程,景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同时与唐代古瓷窑---翠子岭窑址、城下窑窑址、淮阳村刘氏家庙红色遗址遥相呼应,为古老的淮阳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与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鹅洞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与龙虎洞、灵隐岩、石里岩等自然风景区连为一体。它必定能为宁化旅游资源锦上添花,成为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特色特产:烧卖、伊府面、韭菜包、鱼生 交通路线:动车至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永宁高速路口附近 联系电话:0598-6621251 信息来源:福建省水利风景区协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水利风景区协会 |
杨边村 | 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地处石壁镇西部1.5公里处,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客家古村落,紧邻国家AAAA级景区石壁客家祖地和东华山生态旅游景区,与泉南高速石壁互通口仅1.5公里,省道307线穿村而过。 杨边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建设了集观光、采摘乐趣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葛藤凹酒店、农家乐以及客家特色纪念品开发。同时新建了“我是客家人”为主题的虎龙生态旅游观光园。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 |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宁化是著名的中央苏区县和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红军提供大量粮食,被誉为“苏区乌克兰”。 |
宁化鸡公岽 | 鸡公岽位于治平畲族乡高峰村,海拔1389.9米,为宁化县最高峰,因山的顶峰似鸡冠,而得名鸡公岽。 |
地区 | 景点 |
---|---|
新军村 |
---- |
豪亨村 |
---- |
泉永村 |
---- |
泉正村 |
---- |
黄新村 |
---- |
延祥村 |
---- |
青瑶村 |
---- |
谢新村 |
---- |
联群村 |
---- |
罗李村 |
---- |
泉上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