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鲤城区

鲤城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一、建寺传说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  泉州开元寺风景照(16张)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  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这一历史悬案,成为1992年《飞碟探索》杂志的UFO遗址探讨对象),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二、寺院景点  1、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2、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泉州开元寺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3、拜庭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也许也是因为这一天不收门票的缘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一天拜访。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4、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0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5、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6、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开元寺风景图片  7、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8、东西二塔  简要说明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评价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用时参考  3小时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8:00~17:30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源和1916创意产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前身是创办于1916年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2011年开园以来,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思路和土地性质、产权、主建筑风格“三不变”的原则,对破旧的源和堂蜜饯厂老厂区进行改造,基本保留老厂区的建筑、路网、景观等格局,运用工业元素,融入闽南地区独特的“红瓦坡顶、出砖入石”建筑文化特色。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泉州佛教博物馆

  泉州佛教博物馆总投资六百余万元人民币,全馆建筑面积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建有殿、堂、房、舍几十间,均系木面结构,殿宇五重,中间三进采用蜡角式建筑,其中戒坛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对山门的一条中轴线上,与东西两厢的钟、石雕廊房建筑相连接,浑然一体,布局严谨,气象庄严,朴实壮观。五重殿由几十根巨型石柱支撑,琢磨精雕,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尤以各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新颖,堪称内地佛教博物馆之冠。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评价。素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蕴藏着无数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珍品。在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鼓舞下,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直接关心和支持,市-部、宗教部门直接参与倡导下,泉州佛教博物馆得以建成。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亲笔题写了泉州佛教博物馆匾额。  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有殿、堂、房、舍几十间,全系木面结构,殿宇五重,中间三进采用蜡角式建筑,其中戒坛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对山门的一条中轴线上,与东西两厢的钟、石雕廊房建筑相连接,浑然一体,布局严谨,气象庄严,朴实壮观。殿堂四周空地均铺石板相通,整齐清洁,晴无尘扬,雨无泥泞。五重殿由几十根巨型石柱支撑,琢磨精雕,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大以各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新颖达几十种,堪称国内佛教博物馆之冠。全馆现有:铜铸、铁铸、彩塑、木雕、石刻、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五十多尊。除了珍藏着卷帙浩繁的佛经典籍外,还保藏着从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有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这些文物中,最晚的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从印度请来的玉雕释迦牟尼佛坐像,高55公分,最大的是清代高2.6米,五头十一面的铜铆千手观音;最小的只有拇指大的铜铸释迦牟尼苦行求法像;最珍贵的是斯里兰卡赠送的高30公分玉雕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阿弥陀佛等三尊佛像。还有1955年从东西塔刹铜葫芦里取出的两尊高10公分七宝鎏金小罗汉,以及明代张瑞图、木庵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  第一展室有历代的铜钟九口,其中以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铸的铜钟为最古,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铸的铜钟为最巨。特别要提到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铸有泉州与台湾经济往来的铭文,很有历史价值。这些历代的艺术珍品琳琅满目,令人赞叹不已。  第二展室有石雕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佛像。第三展室即正殿,有明代、元代、宋代、清代各书法家名人字画真迹,瓷花瓶。有唐、明各种不同的花瓶十余种。  第四展室即戒坛,有唐代的铜铸“海兽葡萄镜”,明代的佛像4尊,清代的铜佛像30多尊,香炉有明代以及清代共30多个。室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宁万寿藏》与全省独一无二的《毗卢藏》残卷,此外还有五代僧人义英手写的《金银藏》残片,元代僧人如照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一部,明代僧人藕益亲笔题识的《梵网经》与明刻本《华严经》。以及木版《开元寺志》一套。 第五展室两层,即“弘一法师纪念馆”,一楼弘一法师的艺术展室,所展出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二楼弘一法师的遗留实物及墨宝字画、真迹和有关文物,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著名画家徐悲鸿所画的弘一法师油画像及丰子恺的作品。 泉州南戏博物馆 泉州南戏形成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 ,流布于原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及粤东海陆丰等闽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更遍及台湾,并跟随华侨足迹传入东南亚等华侨聚集地。  布局特点  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有殿、堂、房、舍几十间,全系木面结构,殿宇五重,中间三进采用蜡角式建筑,其中戒坛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对山门的一条中轴线上,与东西两厢的钟、石雕廊房建筑相连接,浑然一体,布局严谨,气象庄严,朴实壮观。殿堂四周空地均铺石板相通,整齐清洁,晴无尘扬,雨无泥泞。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景点位置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弘一法师纪念馆

  导游位于鲤城区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弘一法师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0,浑若天成”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他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交通乘旅游专线601路及2路可到达。门票/开放时间5元邻近景点宿燕寺基督教泉南堂承天寺芳草园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灵山圣墓石笋开元寺崇福寺水上乐园紫帽山仙公山花桥慈济宫清净寺通淮关岳庙后城旅游文化街清源山五塔岩李贽故居天后宫富美宫状元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法石真武庙杨阿苗故居府文庙百源川池   门票  5元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西街176号(开元寺内尊胜院)  

花桥慈济宫

  导 游 花桥慈济宫始建於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祀北宋泉州名医吴本(979-1036军)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介 绍  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以弘扬吴真人业医济世、扶危济困之精神。光绪六年(1880年)改称泉州府施药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桥宫施棺舍药、恤孤扶贫,做了大量救死扶伤、济困赈灾公益善举。是年,改称花桥宫善举公所。施药局隶属善举公所下辖单位,以赠药施医为主,兼办施棺、度岁(年关救济)、平粜赈灾等慈善事业。百余年来深获社会各界善信、热心家和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宗教界人士支持赞助,常年不断捐款送药奉献爱心。  五十年代,曾易名泉州市爱国赠药处。1978年恢复花桥旧名,称为花桥赠药处。1985年3月18日恢复义诊,则沿用今名为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赠药施医迄今己历121个春秋。门 票/开 放 时 间10元邻近景点宿燕寺 开元寺 崇福寺 水上乐园 紫帽山 灵山圣墓 石笋 清净寺 通淮关岳庙 后城旅游文化街 清源山 仙公山 李贽故居 天后宫 富美宫 状元街 弘一法师纪念馆 五塔岩 杨阿苗故居 府文庙 百源川池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法石真武庙 基督教泉南堂 承天寺 芳草园

富美宫

  富美宫供奉我国西汉名臣萧(望之)太傅,俗称萧阿爷,白鬃公。配祀廿四司、文武尊王等。原为属地保护神、后逐步发展成为泉州唯一的“王爷行宫”,香火兴盛、分灵遍各地。  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头之一。是连接内地与出海贸物集散的重地,邻近的“聚宝街”在宋元时是外国商贾经商贸易之所而得名。明代永乐三(1405)年附近的车桥村,建有“来遗驿”专为接待国外使者、客人之用。清代,民国期间城南仍是泉州经贸金融活动的中心。  明代中后期,泉州曾因屡遭各种灾害,特别是瘟疫的肆虐,人们为抗御灾祸、摆脱恶境,以求生存,于是民间纷纷建立小祠,供奉保护神、岁时典祭、企求神灵保境安民。在沿江沿海地带所设的小祠则多奉祀“王爷”,认为王爷有赏善罚恶,司瘟驱疫,降灾赐福的职能。因此,民间对王爷甚为虔信。  绕过萧太傅神龛进入后殿,后殿正中是一个香案,上奉“玉旨·代天巡狩”牌位,香案后的神橱内摆置二十四司王爷及各地宫庙、香客寄放的神明木塑。后殿对联有:“麟阁将相光社稷,汉室忠魂壮乾坤”,“富有经术名重环宇,美德善政祀享千秋”等。富美宫殿内殿外的木雕、石雕多取材民间流传的忠孝故事,均甚精美。  泉郡富美宫是台湾萧太傅信众信仰的祖庙,深深扎根于广大台胞的心中,每年到泉州进香的台湾宗教团体络绎不绝,富美宫也成了泉台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  图片来源: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

基督教泉南堂

  基督教自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随后传入泉州,时称“景教",元朝称“也里可温教"。元大德七年(1306年),泉州已有基督教堂,称“兴明寺"。近代基督教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传入晋江安海镇,翌年传入泉州,并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设教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374号,清同治三年(1863年)设教,占地面积1810平方米。该堂历来为市基督教活动中心,是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门票/开放时间邻近景点宿燕寺开元寺崇福寺水上乐园紫帽山灵山圣墓石笋清净寺通淮关岳庙后城旅游文化街清源山仙公山花桥慈济宫天后宫富美宫状元街弘一法师纪念馆五塔岩李贽故居府文庙百源川池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法石真武庙杨阿苗故居承天寺芳草园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374号  类型:教堂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595-22278351  官方网站:http://www.qnt.cn/  开放时间:  8:30-18: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百源川池

  介 绍 百源川池在鲤城区。泉州古代的罗城、子城等城壕,经长期汇流而成排水系统,纵横交错,称为“八卦沟”。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门外,取“百川溯源”之意。西北角有铜佛寺,寺内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铸的铜佛数尊,造型庄严,神态逼真。华侨大厦和工人文化宫在池的东西两侧,池中有亭榭、曲桥。交 通公交25路可以到达。门 票/开 放 时 间5元邻近景点宿燕寺 基督教泉南堂 承天寺 水上乐园 紫帽山 灵山圣墓 石笋 开元寺 崇福寺 后城旅游文化街 清源山 仙公山 花桥慈济宫 清净寺 通淮关岳庙 状元街 弘一法师纪念馆 五塔岩 李贽故居 天后宫 富美宫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法石真武庙 杨阿苗故居 府文庙 芳草园

芳草园

  芳草园位于鲤城区新门街,占地93亩,是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营建的春夏秋冬四季园林中的春园,因以“春游芳草地”立意而构思园,故名之。近年重修,具有“城市山林”的郊野气息,是以自然素雅为特色的休闲文化娱乐公园。交通公交4、14、19、25、601路可以到达。门票/开放时间10元邻近景点宿燕寺基督教泉南堂承天寺水上乐园紫帽山灵山圣墓石笋开元寺崇福寺后城旅游文化街清源山仙公山花桥慈济宫清净寺通淮关岳庙状元街弘一法师纪念馆五塔岩李贽故居天后宫富美宫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法石真武庙杨阿苗故居府文庙百源川池   门票  10元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  

后城旅游文化街

  介 绍 后城旅游文化街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与九一路之间的后城街,东接侨乡小商品街,西联百源路,南与著名旅游文化景点清真寺、关帝庙联成一片。后城旅游文化街集文化景观、旅游服务、专业市场为一体,以民间传统产品为主要特色的工艺美术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并具展览,接待和其他旅游服务功能。邻近景点 宿燕寺 基督教泉南堂 承天寺 芳草园 紫帽山 灵山圣墓 石笋 开元寺 崇福寺 水上乐园 清源山 仙公山 花桥慈济宫 清净寺 通淮关岳庙 状元街 弘一法师纪念馆 五塔岩 李贽故居 天后宫 富美宫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法石真武庙 杨阿苗故居 府文庙 百源川池

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  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  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南俊路36号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595-22272857  开放时间:  9:00-18: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泉州游乐园

  泉州游乐园,是泉州最受欢迎与喜爱的综合型游乐场所。游乐项目涵盖:摩天轮,勇敢者转盘,过山车,激光战车,卡丁车以及全国最先进的美太空动感影城。同时游乐区为了增加人气,还专门配备有音乐喷泉,以及适用儿童游乐的娱乐项目等。  1、动感电影  泉州游乐园全市首家引进10部美国进口4D立体6自由度动感电影,气势浩大画面震撼,充满着神秘和悬念。乘坐历险的动感飞船,带上神奇的4D眼镜。从恐龙的腹底穿越,与大鱼擦肩而过,一切一切与你零距离,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实景下雨、飘雪、闪电、气泡。。。当心脚下的惊悚蛇行。立体、动感、特效三者结合,让您身临其境、刺激过瘾!准备好了吗,请您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屏住呼吸!梦幻的飞船马上要出发了!  2、激流冲浪  “激流冲浪”是水上项目王中王,游客坐船顺水漂流于高架水道,如绕云端,提升到高处后,又俯冲而下,如坠峡谷瀑布,激起万重浪。穿过雨雾,浪花过后,方知万物尤在,只是虚惊一场,历尽惊险后的轻松、欢笑将使您乐在其中。  3、摩天轮  乘坐高达66米的摩天轮悠然的空中漫步,尤如腾云驾雾,鸟瞰四周,尽收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都抛于九霄云外!  4、星际飞翼  票价:20元/人次  星际飞翼项目总高度达38米,中间滑行架伸出十八个悬臂,游客分别乘坐于悬臂端的双人座椅内,随着滑行架由慢而快的旋转且徐徐上升,速率从乘客双脚离开地面后也越来越快,乘客在半空中向外飘散,约30秒后,乘客被带到27m高空以50km/h的速率飞行,持续一段时间后再下降,旋转速度减缓,让乘客回到地面。乘客在整个游玩过程中充分享受高速飞行的畅快和在高空中饱览周边景色。  (图片来源:泉州游乐园官方网)

泉州西街

  泉州的历史中,西街走过了宋元明清,走到人们面前。这是珍珠一样璀璨的一条街,保存着开元寺、东西塔等,还有古色古香的木楼群和风姿卓越的古厝。在这里闲逛,吃着美味的泉州小吃,看着周围的古朴建筑,仿佛在历史文化中穿梭。  如果说城南片区的聚宝街、青龙巷是古泉州最繁盛的经贸商圈,那么西街集中展现的则是泉州这座藏宝之城最大的宝藏和最炫的人文荟萃。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有保留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  西街建筑中,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比如:南宋宰相曾从龙的府邸在曾井巷内;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内;北宋宰相留正连续三朝为相,三朝巷因他而名。西街俊才,尤以明清时最为鼎盛。比如明万历相国李廷机府邸在甘棠巷;著名理学家蔡清故居则位于孝感巷内等;明万历太仆寺少卿杨廷相、广东提学副使擢湖广参政陈鸣华两家家族的故居在文魁巷。  老街曾经还有样特色建筑: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和忠孝节义的牌坊。史料记载,清末民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尚存的牌坊有造士坊、多士坊、会魁坊、父子承恩兄弟进士坊、清时名贤解元坊、进士坊、状元坊等。  五塔巷三十五号廖宅,二落五开间,保存完整。两侧榉头留有走廊,木窗为圆形结构,颇具特色;会通巷五十八号严宅,三落三开间,檐墙有砖雕壁图,有天井和双榉落三间张,面前堂建筑上砖下石,两侧砖壁各开设一个花漏窗,保存尚好。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  类型:古迹特色街区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济门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门天后宫正对面。  泉州天后宫前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据记载,11世纪时镇南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13世纪(南宋)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13世纪城门附近更加繁荣,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把原城墙围长20里扩为30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14世纪(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屡有重修,至民国37年(1948年)毁损。  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德济门城门、城墙、门道、门道两侧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并出土不少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城门遗址进深约14.10米,分前后2门道,最宽4.10米。门道路面用长条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石板铺墁,并凿有防滑凹槽。门道跨壕处铺架大石条,残存的城门建筑南北长36.50米,东西宽49.10米。城墙内外皆砌石,基宽4.8米,残高0.5~1米。其瓮城呈半月状,外侧东西长41.1~43.6米,南北宽22.4米,基宽4.2~4.4米,外壕沟环城。瓮城门开在西侧,进深5.06米,设有前后2门道,最宽3.10米,基宽3.10米。现存遗址文化层互相叠压,较完整的保存了11至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遗迹。  2006年德济门遗址作为宋至元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  

泉州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  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982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进深5间,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文庙内还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东面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泉州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也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2001年泉州府文庙作为宋代到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百源川池畔)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座落在泉州开元寺内东面,与西边的仁寿塔相隔200米对望,俗称“东塔”。镇国塔,塔高5层,平面8角形,高约48米,建于南宋末年,于嘉熙二年建(公元1238),在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   塔身结构虽为石质(花岗岩),却是宋式木构的高仿之作,细节一丝不苟。塔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壸门内雕刻着佛陀诞生至成道的故事(与西塔主要为花卉不同)、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门、佛教东传等39幅;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萨、僧人等浮雕。   泉州开元寺双塔,构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称之为中国石塔巅峰之作,绝对实至名归!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  景点位置  泉州市西街开元寺内东侧  

鲤城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海滨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临江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鲤中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开元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浮桥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江南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金龙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常泰街道 泉州开元寺 源和1916创意产业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花桥慈济宫 富美宫 基督教泉南堂 百源川池 芳草园 后城旅游文化街 泉州承天寺 泉州游乐园 泉州西街 德济门遗址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鲤城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