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龙文区 >> 蓝田镇

蓝田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清泉(1937.1.14- )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原籍福建省漳州市,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马吉朗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195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进修研究生,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2008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学位。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荣誉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提出了电动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使现代电动车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提出了能源与信息的联系,多次获得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及轮值主席,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撰写的专著《现代电动车技术》,总括了现代电动车学的体系。多次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主题报告者并兼任国内外著名大学名誉或客座教授。兼任政府、企业的高级科技顾问,国内外专业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发表了300多篇论文、11本书和10个专利。获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国际杰出学术演讲勋章;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香港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金勋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世界工程师组织联盟的卓越工程成就勋章;英国皇家工程院菲利普亲王勋章并誉为“电动车之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顾问及中华海外联谊会名誉理事。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zxt0710"分享。]

郑绵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绵平(1934.11.17- )盐湖学和地质矿床学学家。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5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矿产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盐湖协会副主席、主席。  从事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的研究领域60年,为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出版过200余篇学术论文和6部中英文专著,培养博士后、博士生42 人,硕士生15人,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0余个。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1992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199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任地质矿产部盐湖资源与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7年和2003年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2002年当选全国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被推举为国际盐湖协会主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xiaoru"分享。]

陈遂 (?~128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遂出生于漳州白叶乡。宋末元初率众起义,分据山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入福建,宋臣蒲寿庚献泉州投降,南宁将领张世杰率兵转入闽西南,联合汉、畲各族人民抵抗元兵。陈弹眼随父陈文桂,叔陈桂龙出兵助张世杰攻泉州,讨伐蒲寿庚。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与陈桂龙等聚集起义军数万人,占据漳州。时闽南粤东归附者甚众,共有58寨,单潮汕各县今仍有遗址的就有潮州的归湖寨、饶平之四百岭寨、水尾山寨、石龙寨(今属澄海)、澄海的程洋岗临江寨等10多处。元遣唆都前往镇压,陈弹眼与陈桂龙等人与畲族许夫人联合,据守漳州的高安寨。元将完者都、高兴等率兵破高家寨,义众被杀者达2万余人。陈弹眼转战于闽粤边一带,次年退到千壁岭被俘,押解至漳州,于十九年春在漳州被杀。  [以上内容由"sunlixin"分享。]

谢白秋 (1917~200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白秋同志生平(1917-2008)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原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离休干部、老红军谢白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2月21日16时38分逝世,享年92岁。  谢白秋同志是马来亚归侨,福建漳州人,1917年10月出生于泰国曼谷,11岁迁至马来亚槟城。1936年9月参加马来亚共产党,1938年回到中国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白秋同志曾先后在福州市公安局、福州市政法委员会、福州市委、华侨大学和厦门大学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1983年3月光荣离休,因工作需要,直到1985年9月才实际离开工作岗位。  谢白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将满腔热情献给革命事业。在青年时代,谢白秋同志受到了进步书刊的启迪和进步同学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19岁的他加入马来亚共产党,1937年任马来亚槟城华侨抗敌后援会总会常务委员,串联各地的学生抗敌后援会,成立了全马来亚华侨学生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告别亲人,设法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39年,谢白秋同志在新四军教导队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文教干事、项英同志随从副官,华中《江淮日报》秘书、助理、校对股长,华中党校警卫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一师政治部印刷厂副厂长、支部书记,华中野战军十一纵队保卫部科员、直属政治处保卫股长、联络科副科长、审教科副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直属政治部保卫科长等职。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不管环境多复杂,形势多严峻,斗争多激烈,他始终英勇不屈,勇往直前,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谢白秋同志的一生是忠诚于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谢白秋同志到地方工作,曾先后担任福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总支书记、局长,福州市政法委员会主任、政法委党组书记,福州市委委员、常委、监察委员会常委、福州市副市长、福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他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谦虚谨慎,勤恳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1961年,谢白秋同志参加筹办华侨大学并任校党委副书记,为华侨大学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1973年5月,谢白秋同志调任厦门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任职期间,他坚决反对-的倒行逆施,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会对厦大发展规划的意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师生员工,认真落实知识分子和老干部政策,狠抓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整顿教学和校园秩序,积极争取海外侨胞对学校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为厦门大学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离休后,谢白秋同志仍然不忘责任,以一个革命者的情怀,主动关心学校改革发展,同时积极投身华侨和老干部工作。他被推选出任福建省侨联第三、四、五届顾问,同时还担任福建省高等学校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顾问,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委员会顾问,厦门大学老年体协名誉主席等社团职务。他对如何做好老干部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供上级部门决策参考。他积极推动老体协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好点子、好主意,并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他求真务实、讲求实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使老体协各项工作开展得既扎实又富有特色,为我校健康老龄化做出了新贡献。  谢白秋同志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晚年离休后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都毫不动摇地相信党、相信人民、坚持真理,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他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置生死于度外;他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心群众疾苦;他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赤诚情怀。  谢白秋同志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师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谢白秋同志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他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为党工作的奋斗精神,他为人正直、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坦荡襟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以上内容由"wwwqbs520"分享。]

曾仕强 (1934~2018)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曾仕强学历: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  曾仕强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  [以上内容由"777"分享。]

郑炳宗 (1916~2010) 著名昆虫学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郑炳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11日去世,享年95岁。  郑炳宗先生1916年12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现漳州市)。1944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1952年北京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兼职研究生毕业;曾在福建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农学院工作。1949年三校合并后,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学系工作,从事农业害虫化学防治及昆虫毒理学的教学与研究。1963年提升为副教授,1981年提升为教授。  郑炳宗先生曾讲授农业昆虫学、区域性虫害、昆虫毒理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参编了全国统编《农业昆虫学》教材,主编了研究生课程《昆虫毒理学》讲义,为农业部编写《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全国训练班教材等。郑炳宗先生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实验昆虫学教研室主任、北京昆虫学会理事、第五届秘书长、《植物保护学报》编委等职。  郑炳宗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玉米螟的防治研究,并在北京市参加推广在玉米心叶末期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工作。60年代中期与谢以铨合作研究推广甜菜种子甲拌磷浸种防治内蒙自治区甜菜苗期象甲等害虫的危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1973年开始对国产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机具的喷雾技术进行研究,并以此技术进行多种农业害虫的防治试验和棉花害虫的大面积防治示范,为当时全国及地区开办训练班和大面积推广提供条件。  1978年郑炳宗先生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获农业部“几种地超低容量油剂的研制”农牧业技术改进二等奖;1980年参加“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开始参加“六五”、“七五”、“八五”的“农业病虫抗药性监测或监控”国家攻关项目的研究,1991年获经农业部鉴定的温室白粉虱抗药性监控、瓜蚜抗药性机制与治理研究和氰戊菊酯、溴氰菊酯与倍硫磷混剂增效的研究等三个科技成果;1992年获国家教委“瓜蚜抗药性机制研究”甲类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译著60余篇。1987年离休。  [以上内容由"laoyao"分享。]

汤琳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汤琳南(1970.9一)漳州人。 别号老汤,清瘦客,书斋号观心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00年结业于中国文化部第四届重彩画高研班。攻山水、花鸟画,工写兼善。对中国历代传统的经典绘画作品做过深入细致的研习,功底扎实。作品曾多次参参加全国、省大型展览并获奖。发表于多种专业期刊,并入编多种大型画集、辞书。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汤琳南画集》 ,(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三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主要展览:“浙江省中青年花鸟画展”金奖(1997·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展一学院金秋”,“世界华人书画展”(1998·北京),“浙江省第四届花鸟画展”提名奖(1999·杭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三百家’展”(1999·郑州),“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1999·上海),“99澳门回归·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优秀奖(1999.北京),“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2000·昆明),“跨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展”最佳作品奖(2001.北京),“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优秀奖(2001·北京),“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2001·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1.北京),“福建第二届工笔画邀请展”(2001·漳州),“福建第三届工笔画邀请展”(2002·莆田),“福建第四届工笔画邀请展”(2003·建阳)中国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2002.北京)个人展览。牋 汤琳南中国画展(2002会联合主办)汤琳南中国画展(2003厦门·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厦门术家协由福建省工笔画学会主办)。  [以上内容由"悬崖"分享。]

黄稷堂 (1903~198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稷堂(1903年—1986年),号称湘桥老人,龙溪步文湘桥人。青年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学,得益于刘海粟、潘天寿等画坛大师的精心教导。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打下扎实的图画功底。毕业后努力追求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将先辈们的绘画技艺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融为一体。擅长山水花鸟禽兽,偶尔也画人物。善左手作画,右手题款,书画兼得,二者益彰。  稷堂图画成名较早,30年代就有两幅花卉作品被上海《古今名画大观》和《美术年鉴》收辑。从40年代起,他曾当过师范美术教员和农村中医师,一生坎坷,但他身处逆境不动摇其爱祖国信念,从不间断对国画艺术的追求和实践。70年代,他常自勉:“老翁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不叹暮年,用自己的画笔,以祖国江山多娇、农村欣欣向荣为题材,抒发爱国爱乡深情,画出许多好作品。参加市、省和全国美展,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福建省中国画展”赴香港展出,有的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作品被中国贸易促进会选送赴加拿大温哥华展览,近200幅作品还远传英、美、法、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广泛赞誉。  70年代后期起,稷堂曾任龙海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全国美协福建分会会员、省政协画院的画师及文史研究馆馆员。1981年5月,受北京中国画研究院聘请,赴北京讲学、作画。1984年漳州画院成立,他为画院第一任院长,专心培育后继绘画人才。由于年老体衰,积劳成疾,1985年7月18日病逝,享年83岁。  稷堂逝世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民盟福建省委员会和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著名画家沈柔坚等都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以上内容由"ccool"分享。]

石兆彬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石兆彬,男,汉族,1945年11月生,福建漳州人。大学文化。197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后,任共青团漳州市委书记,共青团龙溪地委副书记。1990年5月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2001年6月15日被罢免其人大代表职务。同年6月17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北京市公安局对其刑事拘留,6月29日被逮捕。2002年3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石兆彬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石兆彬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万元;对受贿赃物予以追缴。  [以上内容由"fire0006"分享。]

林镜泉 (1926~198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林镜泉(1926~1989年),又名林壑,漳州人,福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肄业。民国37年(1948年)曾在中共漳州市工委领导下开设大路书店,从事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厦门市军管会文教部文工团、厦门市总工会、厦门市文化馆工作。1954年后,在厦门群声剧团、厦门市芗剧团、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工作,是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青少年时受闽南地方戏曲熏陶,后又接受高等音乐教育,在歌仔戏音乐唱腔、剧本移植和导演等方面,颇有建树。所导演的《秦香莲》、《三伯英台》、《四进士》等戏,从剧本移植到唱腔设计,字斟句酌,有些唱段脍炙人口,广为传播,并为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上海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其导演的剧目《秦香莲》成为厦门歌仔戏剧团的保留剧目,“文革”前曾上演100余场,“文革”后又在厦门市人民剧场连演30余场,且场场满座。他还根据高云览原著《小城春秋》改编现代歌仔戏《破狱记》,上演后也获得好评。  [以上内容由"donsen28"分享。]

林任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林任菁 (1968.1—) 女,福建漳州人。先后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和福建师大美术系,曾深造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郭怡宗花鸟画创作高研班。现为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型美展并在《美术》等刊物上发表。1993年在台北举办的“李淑华,林任菁工笔画展”,1995年作品入选“世界女艺术家作品展”,1996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林任菁工笔画展”,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98年获“福建省第二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2000年获“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金奖,2001年作品入选“1901-2000百年中国画大展”,2003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作品被国务院紫光阁,-父纪念馆收藏,出版有《李淑华,林任菁合集》,《百杰画家----林任菁作品精选》。  [以上内容由"眉颦笑浅"分享。]

龙文云洞岩

龙文云洞岩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洞岩在漳州市东20里,此山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巨石,层层叠叠垒成的。岩石间隙,有数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据《漳州府志》记载:“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曰云洞。”相传隋朝开皇年间,有潜翁者养鹤于石室中,而鹤时飞鸣于山上,乡人见之,故又名“鹤鸣山”。  明代嘉靖年间的蔡烈曾隐居此石室。蔡烈乃琼州太守蔡昊之子,字文继,龙溪人。《明史》说他“少而好学,老而不倦”,人品极高,归隐云洞后,在山中讲学。虽是一布衣,从学者甚多,称为“鹤峰先生”。四方学者,来访日增。云洞岩的声誉也日高,名贤题刻也日见增多,遂成为闽南一处著名的碑林。云洞岩最早的石刻,要数五代时怪道人许腊题的“许腊寻偃月子至此”八个大字。据《名胜志》记载:“许腊自称高阳人,由荆襄抵江淮、武夷、霍童、无不遍历,到处皆于石岩人不能及处,题曰:‘许腊自峨眉寻偃月子到此。”  浙江鄞县人丰熙,弘治已未进士及第第二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讲读学士。嘉靖初因议礼忤旨,谪戌镇海卫(即今龙海)。从此他足不履公门,日以讲学为事。嘉靖丁亥十月,慕蔡烈名来访云洞,留连半载忘返,留下不少墨迹。山中有两处巨型摩崖石刻,其一便是丰熙的《鹤峰云洞记》,详尽介绍了云洞胜迹。另一处是考功林达的《鹤峰云洞续记》。还有丰熙的题刻“霞窝”、“仙梁”、“得朋”“风动”等处,和朱熹的“溪山第一”、“石室清隐”。两位大家的书法,已被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选入多页。  云洞岩寺院左近的“鹤室”,即是潜翁养鹤处,也是蔡烈隐居处,室内有篆字石碑:“蔡鹤峰先生神位”,壁上还刻有一段《易经》。离“鹤室”数十步,便是蔡烈的墓。安林崙有碑铭曰:“鹤峰千仞,龙江一曲,中有一丘,其人如玉”,极力称赞蔡烈的人品。  据初步统计,云洞岩已发现的石刻有200几处,其中有大字题刻,诗、文、联语。从五代到清道光年间,不少名人都在此留下了翰墨,有行书、楷书,又有草书,篆书,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许多书法独具风骨,如夫子朱熹,学士丰熙、考功林达,方伯周瑛,尚书陆完,郡守张鹏,古文学家王慎中,会元陈常夏,状元马负书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云洞岩确实是一个可贵的碑林。至于云洞胜景,前后两《记》皆有详载,不必赘写,只有“千人洞”值得一提,洞深莫测,口狭窄,匍伏始得入,是前避乱之所。胡梅诗云。“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处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代,洞门依旧锁闲云。”丰熙诗云:“片石千人屋,天工太泄机,海风吹不破,应待野云归。”因此,云洞岩也是一处旅游胜地。漳州民间有四季旅游谚语曰:“春游紫芝,夏游云洞,秋游白云,冬游石狮”。     交通  1、公共汽车:市区乘1路、23路、观光1线、观光2线公交车可到达云洞岩风景区  2、长途汽车:漳州市客运中心、长途汽车站  3、火车:漳州东站、漳州站  门票  免费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  上午6:00---晚上18:30(夏令时:19:30)  景点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G324)     蔡坂村  蔡坂村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山脚下,是龙文区蓝田镇的东大门,迎宾大道从中穿过,北依云洞岩风景区,南临九龙江,交通十分便捷。全村总耕地面积900多亩,有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主要产业以木材加工、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为主。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蔡坂村党总支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思路和狠抓落实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为蔡坂经济的高速…… 详细++

江东桥

江东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  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2001年06月25日,江东桥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漳州陈元光墓

漳州陈元光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漳州陈元光墓位于市郊浦南镇石鼓山,距市区15公里。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陈元光(公元657―711年),字廷巨,号龙湖,光州(今河南省潢川)人,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父亡后,他接替父职,受命任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落711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       福建漳州市

龙文特大榕树根群

  龙文特大榕树根群位于朝阳镇桥头村。桥头村的古城墙建于明代,是当地民众为抗击倭寇而建。城墙位于九龙江北溪边,土壤湿润,气候温暖。数百年来,榕树籽随风飘进城墙的缝隙内,在墙缝中顽强生长,逐渐长成绿荫遮地的参天古榕。数百棵古榕的根系附着古墙上,精细不一,刚柔相挤,错落有致,如虬龙,似盘凤,曲曲折折,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根墙”,一眼望去,无边无际。闽台两岸流传着一句谚语:“空筐担赴桥头圩”说的便是此桥头村。   

澹泊宁静坊

  澹泊宁静坊位于蓝田西坑村东北约3  0  0米乡路旁。明崇祯九年(1  6  3  6年)为纪念林钎而建。林钎(1  5  6  8—1  6  36年),漳州龙溪人,万历丙辰(1  6  1  6年)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坊石仿木结构,三间五楼十二柱。正楼四坡顶,翼檐角皆有自然潇洒的起翘。坊上雕刻装饰精细考究。正匾两面分镌“澹泊宁静,、“中正和平"。   

檀林威惠庙

檀林威惠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开漳圣王檀林威惠庙,始建于宋端平三年(1236),主持人宋进士陈沆。庙坐东向西,它是“开漳”重要史迹之一,系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698平方米,建筑面积298平方米,二进三开间,歇山顶,系土木结构,中有天井,两侧廊道,规模恢宏,其梁架斗拱造型雅致,古博大方,屋顶飞檐翘角,九龙戏珠,龙飞凤舞,金碧辉煌。殿中有石雕楹联七对,名人题匾等。   

赤岭关帝庙

赤岭关帝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赤领关帝庙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步文村霞店美内社,庙三进,前殿和后殿悬山顶,主殿为歇山顶,坐东北朝西南。  天井两侧为钟鼓楼,一层辟为过水廊道,二层设0,系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主殿进深三间,面阔略大于前殿,明次间为明堂,梢间以山墙作隔断,硬山顶式建筑。主体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新建管理房等设施,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约计2806平方米。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漳州中山公园

  福建漳州中山公园位于漳州市区延安路,占地近60亩,是福建省内的市级休憩公园之一。曾经在公园建有“中山纪念台”,位置应是在现时“漳州解放纪念碑”之南边,纪念台是为19路军进驻漳州时所建,但是在抗战期间遭日本轰炸机空袭被毁。现时公园建有喷水池﹑七星池﹑梅岗山﹑解放纪念碑﹑华表六角亭等建筑。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龙文塔

  龙文塔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共有七层,花岗石砌成,塔身呈八角形,每层有檐露出,第一、二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各二个,第三层以上各层砌实不设门。   景点位置  福建省漳州龙文区迎宾大道  

蓝田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鹤鸣社区

----

东屿村

----

圳头村

----

蔡坂村

----

梧桥村

----

兰田村

----

湘桥村

----

小港村

----

西坑村

----

蓝田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