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漳浦县

漳浦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漳州花博园

漳州花博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介绍 福建漳州东南花都位于漳州市百里花卉走廊的中心地段,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已有花卉种植,生产、展览、观光等设施的基础上建成集花卉、盆景、奇石展区、“茶农世家”茶文化走廊、人间百态艺术雕塑展、大型植物迷宫、策士溪乡村俱乐部、全国百家美食联展、大地艺术景区等项目在内的多功能综合生态旅游基地,整个花博园,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百里花走廊,形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经贸、会展为一体的大观园。       福建漳州市

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福茶博物院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内,国道324线旁,占地8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博物院内有四大主馆,八大景观,主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两层中式仿古。  展出了茶叶科技、茶叶发展史、世界茶情、世界茶文化、现代茶艺、各式各样的名贵茶壶、茶与诗、茶与画、茶与人类健康及茶叶多元化利用等有关的茶知识,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天福的发展史,不仅可以了解茶文化史,而且还能欣赏到天福独有的陆羽“无我茶会”、台湾“四序茶会”、“唐宋煮茶听诗”、“清朝宫廷茶礼”、“云南少数民族茶礼”及“日本茶道”等茶艺表演。     天福茶博物院始建于2000年初,2002年建成开院,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13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院,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博物院内有五大馆八大景:(1)主展馆展示中华3000多年茶文化及世界各国茶情;附设天福史馆展示天福集团的发展历程。(2)中国茶道教室设有茶艺表演厅和溢香轩等环境优雅的品茗场所,还可欣赏中国历代的茶道和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表演;(3)日本茶道馆(福慧庵):日本式庭院及茶室,设有精亭(四叠半)、俭亭(八叠)、敬亭(立礼席)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代风格的日本茶室,表演日本抹茶道。(4)韩国茶礼馆:按照韩国传统茶室的建筑风格,采用原杉木构建而成,表演韩国生活茶礼。(5)书画馆展示海峡两岸茶书画作品;附设奇石斋,展售奇石、工艺品。  院内还有汉亭、唐山、宋桥、元塘(天宫赐福)、明湖(明湖垂影)、清池、兰亭曲水、武人茶苑、茗风石刻、茂林修竹等景观。环境幽雅自然,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景点,参观者能在娱乐中获得茶学知识,认识茶叶,了解茶艺及传承茶文化。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盘陀镇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596-3822198  官方网站:http://museum.tenfu.com/  开放时间:  08:00-17:30。  门票:  30元天福茶博物院   官陂村  官陂村位于盘陀镇中部,为镇政府所在地,北邻盘陀村,西邻割埔村,南邻通坑村,东邻上洞村。源自梁山的盘陀溪(古名绥安溪)向东流经本村和上洞村,至蒲野村汇入鹿溪。本村雀埔自然村有温泉,旧县志记载:“温源溪,在县西南八都境,两泉并出,一徽暖,一 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县前溪即今官陂溪,因自东晋义熙九年至五代在溪畔设绥安县治所,故古名县前溪,是绥安溪(今盘陀溪…… 详细++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位于前亭镇至前湖湾滨海一带,距厦门市、漳州市和漳浦县城均约50公里。距泉州和汕头均约120多公里。交通便捷。2001年3月26日,国土资源部批准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首批全国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该景区由漳浦三星旅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建,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开园。它是全国唯一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特色最突出的滨海火山地质遗迹,属世界罕见,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游品牌。2005年荣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  滨海火山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地貌,是距今17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岩浆由地球深处沿北东向断裂处向上涌出喷发形成的,火山构造显现异常清晰,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惊心动魄的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历史进程,经漫长的地质演化,最终形成当今罕见的地质地貌景观。景区内保存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海蚀地质地貌。主要地质遗迹有:柱状玄武岩、古火山口、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构造等四种。景区由“一山(香山)、二岛(林进屿和南碇岛)、三湾(崎沙湾、江口湾和后蔡湾)”组成,景区内一大批独特的火山地貌奇观,具有地质构造学、火山学、古地理学、地震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该景区规划开发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工程分三期实施,拟建成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科研科普、国际会议、观光揽胜、海上运动、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疗养健身为一体的旅游区。现已筹建二期工程,规划用地3000亩,主要项目在崎沙湾、江口湾至后蔡湾,建星级火山酒店、国际旅游度假村、“海之韵”疗养院、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风情街、海峡国际会议中心(含五星级酒店)、火山动感广场、帆船俱乐部、滨海旅游大道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崎沙村  崎沙村位于漳浦县东部,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也是漳浦县沿海东海与南海起点第一村,东隔一座小山丘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交界,北邻田中央村,西、南临江口湾,湾内是天然避风港,有镇办万亩虾池,管理处设在崎沙村境内,南至香山,与2001年引进外商投资,建设香山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 详细++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距县城25公里。占地2000亩。2003年11月建成开园,投资1亿元人民币。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景区由高速公路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和皮定均将军纪念园四部分组成。主景观有:春潭探幽、夏涧鸣泉、枫林秋韵、曲桥冬雨、闽台民俗馆、石雕园和皮定均将军纪念园、葛洪纪念馆、油茶坊等,自然生态与闽台文化兼容并蓄。闽台民俗馆是一座典型的闽台古民居建筑,馆内陈列了谷桶、犁耙、水车、花轿等这些闽台百姓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用具。石雕园第一区:“唐山过台湾,荜路辟新天”,描述了数百年前闽南人民东渡台湾、垦荒谋生的历程。主题石雕“拓荒者”,由390多块花岗岩雕成,高18米,重达600吨,表现了从大陆过台湾的先民们艰苦奋斗的形象。第二区:“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形象地再现了入台垦荒者薪火相传、种茶为生的场面。第三区:“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展现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花甲之年回馈桑梓再创业的情景。第四区:“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以嵌满茶叶状铜片的地球仪来表达天福集团“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的宏愿。皮定均将军纪念园则以石雕形式,再现了这位从奴隶到将军立志报国的戎马一生,为国捐躯的将军风范,使人肃然起敬。2005年又投建“瑞云山庄”7幢度假别墅和一座“丹岩山庄”培训中心大楼。整个景区以石雕形式描述了海峡两岸人民血缘相通、文缘相承、俗缘相近、神缘相似、茶缘相同的渊源关系,是一处寓意深刻的爱国主义和人生哲理的教育基地,也是一处风景秀丽的生态观光旅游区。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温柔六鳌海,天堂翡翠湾”,翡翠湾海西旅游度假中心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鳌西村,翡翠湾素有中国的佛罗里达海岸之称,是中国大陆架最美的海滩之一。在这里,有迷人的翡翠湾沙滩、天然浴场、帐篷区烧烤区、排球场、更有珍稀神兽草泥马(羊驼)、澳大利亚国鸟鸸鹋,是户外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会议的天堂。翡翠湾海景度假酒店以“船文化”为主题装修,集客房、餐饮、会议、露天咖啡酒廊为一体,是中国第一家滨海集装箱酒店。来到翡翠湾即刻感受“船”与“水”一体的美妙感觉,灿烂的阳光、洁净的沙滩、美丽的翡翠湾,来和大海约会吧!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六鳌半岛  类型:海滨/沙滩  电话:0596-6981111  开放时间:  旺季:8:30-19:00,淡季:9:00-17:00。

旧镇紫薇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远。位于闽东南富庶宝地之一隅的漳浦乌石紫薇山,正是刘禹锡这一神来之笔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此山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可谓一方宝地。   从漳浦县城往东驱车约20公里,来到了有着“千年港口古镇”之称的旧镇,进入乌石妈祖旅游区,与紫薇山的亲密接触便从此开始。紫薇山又称龙山,位于乌石北侧,山上奇峰挺秀,怪石嶙峋,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紫薇山区土地富饶、民丰物阜。勤劳的乌石人,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出新鲜的蔬菜、饱满的稻米,还让漫山遍野变成水果的天堂。在这里,荔枝红、香蕉绿,甘蔗节节高、桃李满天下。都说“秀色可餐”,在紫薇山,“秀色”真的是可以“餐”,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得数挂满枝头的沉甸甸的荔枝果。无论是村前屋后,还是山道两旁,你总能见到千千万万的果实在微风中轻轻点头。明万历年间,紫云寺九云法师也曾在紫薇山大量培植荔枝果树。另据《福建通志》记载,漳州盛产荔枝,而漳浦为最,主要产于乌石紫薇山中,“相袍紫”、“马上娇”等出自乌石的荔枝品种,因“味甘色丽,实大核小”,被隆庆皇帝列为贡品。在众多的荔枝品种中,乌石荔枝属上乘之品,因而享有“荔枝皇后”之美誉。   荔海环抱、藏风聚气的乌石紫薇山,自古以来就是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文化包容并蓄、和平共处的圣地。如今在紫薇山南坡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文昌宫、王公庙、紫薇寺和乌石妈祖天后宫等寺院,如此集群的宗教活动场所,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从乌石天后宫的右后方往山上走,踏着石阶依山势蜿蜒而上,奇形怪状的大石随处可见,一座奉祀东晋孝武皇帝宰相谢安的“王公庙”就坐落在乱石林立间。王公庙又称惠王庙、谢东山庙。公元383年,已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皇帝苻坚亲率百万大军,水陆并进,进犯东晋,欲图以疾风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东晋,统一南北。强敌压境的生死关头,以谢安为首的东晋主战派奋起护国。经谢安举荐,谢安之弟谢石、谢安之侄谢玄率北府兵8万御敌,在淝水大败苻坚大军,留下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及“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淝水之战使东晋转危为安,并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相对稳定局势。后人为了纪念谢安的功绩,建庙奉祀。谢安在历代被褒封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广惠圣王、显济圣王和广应圣王等。据《漳浦县志》载,唐朝开漳名将陈元光自光州固始携香火到漳浦建庙,所率将士五十八姓共同拜祀谢安,此后漳浦乡里很多地方都建有王公庙。在王公庙的正殿,如今仍有“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对联应之。   距王公庙约30米处,有一座奉祀“ 文昌帝君”的文昌宫。文昌宫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民间普遍开办私塾,因而建宫奉祀文昌帝君,以求魁星高照、科场得意。后因废私塾,紫薇山文昌宫无人奉祀,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遗址尚存。1998年初,在福建寿僧释妙智法师的倡议下,文昌宫在明代紫薇书院的旧址上进行重建,释妙智亲自把锄奠基。经三年多的努力,文昌宫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与世人见面。它宽13米,深12.5米,美轮美奂,为双层殿宇建筑。立足文昌宫,远眺东南,蓝天碧水尽收眼底;俯瞰周遭,荔林蕉海,满目怡人。   在王公庙的右边,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552年)的紫薇寺,由高僧希可创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名声远扬海内外,香火旺盛。紫薇寺从两块巨石中心构筑佛殿,左右以天然石洞为室,寺内建有僧舍、斋堂、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基础设施,寺庙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一叶知秋,从目前紫薇山上保留下来的各种历史遗址和寺庙布局来看,可以想象,紫薇山当年必是一派“桃花李花紫薇花,百花盛开;佛家道家文章家,家家争鸣”的繁荣盛况。   历史上的紫薇山,响彻云霄的不只是晨钟暮鼓,还有朗朗书声,因为它还是历代有志之士的求学之处。明中期,紫薇寺旁建起了紫薇书院,由名师和高僧讲学授课,致力培养人才。据《漳浦县志》及石碑记载,仅明、清两代在此读书并中进士的就有17人,其中11人为乌石林氏,乌石林氏还出了举人25人、贡生33人、科举仕宦80人。紫薇山人才荟萃,甲第蝉联,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从小在紫薇洞刻苦读书,晚上经常到紫薇寺借光阅读的林士章高中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及第后的林士章先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多种职务,深得万历皇帝的敬重,万历皇帝特赐林士章御书“忠爱”匾额,至今在漳州香港路仍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花坊”大型石牌坊。林士章的功成名就,让紫薇书院、紫薇洞更加誉满闽粤,名扬全国,成为求取功名、修身养性的圣地,各地学子、名人来此者络绎不绝。   在紫薇寺的旁边,有一个以巨石为顶的紫薇洞,洞口向南,洞深6米,宽5米。从洞左侧两石夹缝中拾级而登,曲径通幽,进入洞内后便豁然开朗。站在洞顶远眺,群山环抱,江岸景色,尽收眼底。由于历代涉足紫薇洞的文人墨客多如恒河沙数,紫薇寺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紫薇洞洞口石壁上,刻有“紫薇洞”三字,为明嘉靖二十八年漳浦县丞林文相所题。洞中有石碑,刻有《冬游紫薇洞记》及黄琮诗文。在紫薇寺右侧,还刻有行书“乌石山水秀,紫薇别有天”。明代闽南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在紫薇寺讲学时所题的“白云深处”、“佛法无边”、“惜阴”等石匾,弘一法师云游紫薇寺时留下的“洗心”石刻等,都保存至今。民国时期福建省主席刘建绪为表扬乌石捐献抗日资金,参观紫薇寺时也撰联:“天地生成真佛境,江山毓秀照禅心。”种种的题刻,笔力遒劲,古朴典雅,是历代文人雅士留给紫薇山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紫薇山不仅是林士章等文人雅士的读书之处,也是坐化为福建唯一一尊肉身和尚的“妙智法师”生活过的地方。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曾在紫薇寺当住持。1996年,当时109岁、身染疾病的妙智法师来到紫薇寺,住在西侧僧舍,在人们的护理和自身调养下,奇迹般地康复了,一时传为佳话。2001年,妙智法师还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名列年龄榜首,台湾孔孟学会会长陈立夫为其题赠“超世人豪”墨宝。2003年,116岁的妙智法师圆寂,几年后尸身仍不烂不腐,被塑成金身供世人瞻仰。在乌石期间,妙智法师慈悲济世,热心公益,乐于济困助学、赈灾助残、收养弃婴和植树造林等,遇有穷困者前来治病,妙智法师不但分文不收,还经常自己垫付药费。无论是宫庙院落、摩崖石刻,还是文人雅士、僧儒政客,都成为紫薇山的一张张名片。   乌石紫薇山,取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群贤毕至,众神拱照。无数的文化瑰宝,必将凝缩成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于海峡两岸。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福建漳浦的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项目抓住机遇,以创建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利用地理优势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投资理财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如今HOORAY欢乐岛景区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已被批准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六鳌抽象画廊

六鳌抽象画廊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六鳌抽象画廊位于六鳌半岛东部的崂岈山,东临台湾海峡,西面是崂岈山,南北均是连坝风景沙滩和林带。景区距同三高速公路赵家堡互通口约35公里。  崂岈山是一处海蚀风化花岗岩地质地貌海岸景观。这里的岩石经千万年的海浪风沙洗礼,特殊的矿物质形成棕红色的纹理,在四通八达的沟壑间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图形,迎面是画,移步即景,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宛如现代抽象画派的艺术杰作,被中科院地质专家命名“抽象画廊”。裸露在山坡上的岩石,呈现“绵羊沉思”、“灵龟出海”、“八戒娶亲”、“海狮私语”、“乳燕振翅”等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海岸边平缓而优质的黄金沙滩和葱郁的防风林带,格外壮阔清新。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赞誉这里是“国内罕见的奇特景观”,“旅游资源精品”,是开发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理想选择地。黄金沙滩区总长约9公里,可开发滨海浴场、沙滩运动等项目。红石区,一块块红色或褐色的石头,色彩斑斓;奇石区,裸露在山坡上千姿百态的岩石,维妙维肖;抽象画廊区的景观更是天下一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幅幅美仑美奂的抽象岩画。  景点位置  福建省漳浦县六鳌半岛  

轧内村

  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历史悠久,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该村拥有较多古迹、古祠、古民居,汇集灵山、秀水、奇石、古树于一体,具有生态、人文、交通之优势;是唐代开漳治州、传播中原文明的重要基地,是明清引领地区文化发展的书香望族,是闽台两岸、粤、赣等地太傅派陈氏的开基祖地;是漳州市富美乡村的名片、福建省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村。  一、千年古村聚落  轧内村山环水抱,风景优美,怪石嶙峋、浪涌涛声,是漳浦县最具特色的古村落。据发现的轧内村两处远古人类岩画,可见在6000年前此地已有人类活动。据《鉴湖陈氏族谱》(清代重修版)载:“唐有讳浮光者,於垂拱间居漳浦鑑湖坊”;“人和楼为唐陈元光兵营(即行台),由陈浮光驻守”。足见轧内村开村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现轧内村99%属陈姓,系元初从外地迁入,且同宗衍派。该村是漳浦县近半个县陈氏村社的祖籍地,还是国内粤、赣鉴湖太傅派陈氏的祖根。  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兵营大门1.jpg二、唐初开漳重地  在轧内村狮子山上,还建有山寨一座,是唐初开漳时期与行台相配套的三十六座“堡所”之一,系行台守军的烽火台。  轧内村的古建筑——“唐代行台”,在唐之后,宋、元、明、清也曾在这里驻兵,历朝在行台原址有过重建重或修,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岁月流觞,轧内唐代行台栉风沐雨,至今存有外楼墙和局部内楼墙,一座三层高的瞭望角楼还完好。行台占地十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外楼和内楼组成的长方形的土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极显沧桑神韵。外楼墙厚1.2米,三层建筑,包括军房、军械库、巡逻连廊、瞭望角楼;内楼包括守将房、官厅、演武场、天井等。楼门开东南,有外围大门和内楼门,内楼门匾题“人和楼”。 1989年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兵营角楼2.jpg三、五湖十六胜景  轧内村,古代有五个天然淡水湖, 即鉴湖、莺湖、南湖、庵湖和草湖。五湖风景优美,山环水抱,湖光山色,怪石嶙峋,浪涌涛声,渔歌唱晚。因千年地理变迁,现只存鉴湖,其它四个湖已成田园。  鉴湖是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大旱也不干涸,湖内的鳙鱼驰名远近;每年的端午节,鉴湖上的龙舟竞赛热火朝天。平日里,波光点点,渔歌声声,白鹭斜飞,小船荡漾。鉴湖里有石鳖、石龟,头仰天长啸,称“石鳌啸天”;湖岸有试剑石等景观。如今,鉴湖虽然面积有所缩减,仍湖光潋滟,婀娜灵秀,是漳浦富美乡村的一大名片。  轧内村五湖周边大自然形成十六胜景。十六胜景为:太峰倒影、鉴水澄清、猴公拱日、将石参天、巾峰耸秀、髻岫凝烟、乌纱启瑞、玉笏凌云、南浦归帆、西崖积翠、龙川怪石、凤井甘泉、石屏映月、灯架生花、仙石遗踪、海天旭日。自明朝流传的《鉴湖陈氏族谱》已有记载。清乾隆年间鉴湖籍台湾举人陈辉对祖地胜景情有独钟,写有《鉴湖十六景纪胜》诗16首传世。  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古厝.jpg四、罕见古樟树园  历经千年风风雨雨,轧内村至今拥有七百多年的古香樟树9棵,集聚在村子东面,还有树龄近三百年的古榕树3棵。古樟树最大的胸径2.8米、最大的树冠覆盖面积近2亩、最高约25米。古榕树最大的胸径2米、树冠2.2亩。成片的古树长在贫瘠的沙土中,叶茂根深,盘根错节,髯须飘然,老树新枝,焕发新容,令人叹为观止!  最为神奇的是人称“樟抱榕”的樟榕一体老树。樟树枝干粗壮,格外挺拔,在离地面约三米的樟树分岔处长出一棵榕树,伸出了两条粗粗的根,深深地扎进土地里。榕树紧紧依偎在樟树上,长得枝繁叶茂。当地人形象地称这两棵树是夫妻树,雅称“樟榕合璧”,它们一起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而相互厮守。当地的年轻情侣结婚前会牵手来到树下拍照,许下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的美好愿望。近年来有环球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这棵罕见的奇树。  走进古樟树群,人们总可以闻到一阵阵清香。樟树的香味可驱除蚊虫,炎热的夏天,树阴下清新凉爽,又没有蚊子,真是人们理想的纳凉之所、真是享受生活的天然氧吧。古树、渔村、大海、沙滩,和古老的燕尾厝民居,构成一幅生态家园的梦幻般美景!  轧内千年古樟树园占地8亩,形成国内罕见的古树奇观,大批游客观赏,皆叹为观止!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珍贵的篇章墨宝,如:陈志平《轧内古樟园》“风吼沙飞瓦砾崩,千樟拱秀矗丘垄。擎天绿伞垂丝带,雀舞盘虬画屏中。”  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古樟树.jpg五、大量传统建筑  轧内村,开基村社时间上千年,现留下大量宗祠建筑群、庙宇和古民居,建筑时间大都属于明清时代。古宗祠有18座,建筑面积5996.4平方米,占地16亩;古民居有170多座,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15亩。  轧内村宗祠、庙宇建筑特点有三进、也有两进和单进,土木结构。墙体是三合土夯筑而成,圆木柱、木梁,硬山顶,双燕尾脊,白墙红瓦。大门前做一字长廊,明间内收,作凹窝式,木镂花雌虎窗,青石门枕石,檐柱有透雕图案。古民居呈长方形,为三间二伸手,四翚、六壁等闽南传统民居代表性建筑,土木结构,红瓦白墙,屋顶燕尾高翘,富有地方特色。现代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贴瓷砖。一幢幢高楼林立,美仑美奂。  传统建筑代表有轧内陈氏家庙、都督府第、玄天上帝庙。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廷珍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粤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曾摄台湾镇事,在定策治理台湾中颇有功绩,卒后赠太子少保,谥襄毅,世袭轻车都尉。康熙年间,他随族兄蓝理(字义甫,号文山,漳浦赤岭人,为康熙年间拖肠血战的平台先锋、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从军,投奔清康亲王。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先后任定海营把总、盘石守备、温州镇中营游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等。康熙六十年(1721年)统兵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台湾收复后,任署事台湾印务。在署理台湾军务期间,他劝阻福建总督满保及将军施世骠不滥杀群众,使很多早期从大陆过来投奔朱一贵的百姓又回归清朝。其中有很多来自家乡漳浦的移民,从“漳浦寮”出来帮助蓝廷珍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对台湾早期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议清廷注重台湾防务,防止外国侵略。他还听从其族弟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漳浦赤岭人,清初名吏、筹台宗匠)建议,采取加强汉族和高山族的团结,完善台湾防务,鼓励垦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理番”政策,这些政策被“历代治台者引以为法”,影响极为深远。雍正元年(1723年),蓝廷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其子蓝日宠承职官至铜山营参将,孙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于乾隆间入台平定林爽文起义。蓝廷珍府第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建筑群坐西向东,府第前由360块条石砌成的宽阔广场,条石纵横交错,气派恢宏。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红砖、灰砖与白粉墙交相辉映,通面宽50米,纵深86米,占地约4300多平方米。大门两侧立一对青石鼓,高1.5米,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等精美浮雕。大门门柱镌刻一副楹联,赞颂蓝廷珍平定、治理台湾的历史功绩:  复鹿耳于崇朝,韬略溪似管乐;  定东都以七日,戍机可比孙吴。  整座建筑的特点是砖墙土墙承重的歇山桷搁檩与木穿斗构架相结合,门厅、正堂、后堂为木穿斗构架,梁柱粗壮,棱柱直径达40厘米,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做丰富雕饰。  府第建筑群呈纵向五落对称分布,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第一落为7开间,屋顶曲面升起为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顶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后有屏风,前有檐廊,作劵棚式,正堂与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后堂,是供奉-、祭祀0神位的场所,后堂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内空间,体现作为全宅中心的地位。第四落是两层的土楼,称“日接楼”,楼匾是蓝廷珍亲笔题写的“日接楼”和“荆璞”、“竹苞松茂”、“蓝廷珍印”等印章。楼名取自《易经》中的“昼日三接”,寓意蓝廷珍之子日宠、日章、日宁,蓝氏家族后继有人。楼底层系方整条石砌筑,二层系三合土墙,墙厚0.8米,楼面宽23米、进深10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甚为罕见,也是蓝廷珍府第独特之处。土楼上的木结构于20世纪40年代焚于火主楼主楼外墙仍完整矗立。第五落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两端设后门,后厢房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土楼居四合院之中,呈独特的“院城”形式,蔚为大观。  蓝廷珍府第是闽南地区官家府第的杰作,也是研究闽台两地关系和蓝氏家族史的历史见证。府第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构思巧妙,工艺手段多样。府第内建造土楼,形成院城格局,体现了闽南地区当时的建筑艺术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300多年前,漳浦蓝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数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对祖国统一台湾和台湾的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被台湾文献委员会列为对台湾早期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蓝理、蓝廷珍和一代名吏、筹台宗匠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他们都是中国蓝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这种特殊的家族现象,对于研究中国畲族历史,研究畲汉关系史和社会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乌石妈祖位于旧镇镇浯江紫微山。妈祖原名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莆田湄洲人。相传她自出生至满月皆不啼不哭,故名“默娘”。 默娘少而聪颖,8岁即从师训读,悉解文义,精通医道,为百姓治病,为渔民送医,得到人们的尊敬。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时年28岁的林默娘在湄洲岛羽化昇天。人们为了纪念她,当年就在岛上立庙祭祀。传说妈祖经常显灵庇护往来船只,拯救海难,被人们奉为海神。明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清靖海将军施琅进军台湾,均奏称“护神助”。随着妈祖显灵的事迹日益传播,宋、元、明、清历代朝廷均有敕封,累计达28次,神号由“聖妃”、“天妃”、“天后”,直到“天上聖母”。妈祖庙如今遍布国内各海口、码头、内河岸埠及东南亚、南北美、日本等国,仅台湾省就有妈祖庙近千座,成为海峡两岸的守护神。   妈祖宝像的肤色分为粉色、金色、黑色等三种颜色。粉色是妈祖生前的表情,金色是妈祖得道时的表情,黑色为救难时的表情。黑色的雕像在闽台尊称为“乌面妈祖”。妈祖祖庙在湄洲天后宫,其第一尊开基妈祖像是在宋咸平二年,以黑沉香木所雕,迄今已逾千年,是当今世上所知最古老的妈祖宝像,而这尊妈祖宝像今天何以会供在漳浦乌石天后宫呢?原来这竟是妈祖的旨意,其中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明三朝元老、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系漳浦乌石出身之探花。相传林士章赴京应考,途经泉州洛阳桥,遇一年轻卖花女子挡道,要求林士章呤诗对联才肯让路。女子指着自己脚下穿的绣花鞋道:“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一时应答不来,正在踌躇之时,突感一阵清风吹过,女子已无影无踪。后到京应试,进士及弟,殿试时正值炎夏,嘉靖皇帝摇扇令对:“扇中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林士章想起途中奇遇,立即应答:“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皇帝听后赞曰:“对得好,只是脂粉味浓些,卿真探花才也。”林士章急忙跪下谢恩,因此高中探花。从此封官授职,屡有升迁。林士章回乡省亲,途经湄洲天后宫朝拜,回忆起洛阳桥所遇女子,竟与妈祖相貌神似,顿悟是妈祖化身相助。林士章于万历九年(1581年)致仕归家时,特地到湄洲参拜妈祖,迎回妈祖的第一尊黑脸雕像,建庙奉祀至今,世称“乌石妈祖”。   林士章(1524—1600年),字德斐,号璧东,漳浦旧镇浯江村乌石人。生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弟,是漳浦县唯一获此殊荣者,也是漳州府五个鼎甲三及弟之一。历任翰林院编修、北京和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和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居显持恬,温恭下士。万历九年(1581年)致仕,在漳州城北建长桥城,家居二十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七岁,赐祭葬。近年,祖籍乌石的台胞捐资重建了乌石天后宫、牌坊和两座气势恢宏的殿堂,与近处的紫薇寺交相辉映。景区内遍布许多文物古迹,有明嘉靖至万历年间9名进士、7名举人修学成才的紫薇洞和紫薇书院、文昌阁等;有唐建的谢安庙。周边有省级文物、乌石林姓祠堂“海云家庙”。乌石天后宫以妈祖文化为载体,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密切往来的窗口,是一处朝圣观光的旅游胜地。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旧镇镇  漳浦县辖镇。北宋元佑元年(1086)建敦照镇,清康熙年间称旧镇,1958年建旧镇公社,1984年复镇。位于县境南部,旧镇港北岸。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67万。牛旧线、漳(浦)厦(门)、漳(浦)云(霄)公路在此交会。旧镇码头为对台贸易窗口。辖旧镇居委会和旧城、城外、后埭、梅竹、梅宅、甘林、林美、石桥、秦溪、郭厝、苑上、山兜、浯江、后垄、东厝、玉厝、上蔡、寨内…… 详细++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旧镇镇  漳浦县辖镇。北宋元佑元年(1086)建敦照镇,清康熙年间称旧镇,1958年建旧镇公社,1984年复镇。位于县境南部,旧镇港北岸。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67万。牛旧线、漳(浦)厦(门)、漳(浦)云(霄)公路在此交会。旧镇码头为对台贸易窗口。辖旧镇居委会和旧城、城外、后埭、梅竹、梅宅、甘林、林美、石桥、秦溪、郭厝、苑上、山兜、浯江、后垄、东厝、玉厝、上蔡、寨内…… 详细++

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坐落于漳浦县浯江村,前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海云家庙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进士,25名举人,40多名贡生,科举仕宦共80余人。有“三凤齐鸣”,“五桂联芳”的佳话,其中著名的有嘉靖探花,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广西按察使林功懋、承天府知府林士宏等。乌石林姓分衍四宗,四座宗祠均称为“海云家庙”,以乌石宗的海云家庙为大,另有堂号世德堂。   海云家庙由林普玄等创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林震重修,万历八年十月二十四日,由雷州通判林楚,礼部尚书林士章等主持在原地重建,重建时改变了家庙的座向,但地址不变,形成现在的规模,清康熙间,内阁中书林琛再修,此外,清同治间,民国间,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等多次维修;   海云家庙座向东偏南5度。占地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水池、戏台、大埕、门厅、前堂、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庑廊、后堂。全座面阔五间,设大门及左右偏门,墙斗作高浮雕麒麟图,明间、次间墙面采用木棂窗。方石柱,台梁倒悬吊莲,青石高浮雕门鼓;前堂十一檩带前廊,三山顶,使门厅的高度显著提高,增强了建筑的规格,而门厅的主梁又可置于二柱之间,木结构的处理达到前后平衡。由于分别由二组匠师建造,故两边斗拱数量不等,花饰也有所不同;正堂十五檩前后廊式,前轩卷棚式,深三间,青石高浮雕柱础,木柱承重,现改为圆石柱,台梁式木结构,稍间为穿斗式,正堂明间设木栅隔墙,中为祭祀祖先的神位,堂上悬“探花及弟”、“进士”、“旌表贞义”等匾额。左次间置明万历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坐像;后堂深三间,十四檩前后廊。坐斗有瓜斗和莲花座斗,前后天井两边无廊间。护墙作外向雨披。墙体采用三合土夯筑,斗拱、搭牵、梁、枋、斗、拱之间均处理了镂花木雕,体量和位置都恰到好处,梁枋之间均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彩画,石、木结构大量使用各种雕刻形式。家庙屋面作悬山顶,稍间低于明间和次间,形成了耳房的形式,丰富了屋面的线条。海云家庙的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大,均居于闽南地区同类建筑之首,对于研究古代祠堂建筑早期制度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林姓历史上分衍到全省各地,也有不少东渡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凤山、宜兰、彰化、南投、基隆、云林等地均有乌石林氏的传人,其中有雍正年间林协、林捷、林良三兄弟,居台湾南部,定居台中的后裔林瑶琪先生,定居于彰化的林瑞国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到乌石寻根竭祖,鼎建乌石天后宫,长春中学,又有宜兰林渭水等多次组团回乡竭祖。   

蓝氏宗祠“种玉堂”

蓝氏宗祠“种玉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种玉堂位于漳浦县赤岭乡(原苌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南畲族祖祠,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族人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达五万多。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赠给蓝理“所向无前”匾、康熙皇帝赠给蓝廷珍“平台大将军”匾、雍正皇帝赠给蓝鼎元“公正廉明”匾。这三人均是平台、治台名宦,称为“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简要介绍如下:   蓝理(1649—1720),苌坑(今赤岭石椅村)人,蓝理青年时身材魁伟,精通武艺,力可曳马倒行,发誓“他日若不封侯拜将不是大丈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台。在澎湖海战中,中炮跌倒,腹破肠出,血染战袍。在其弟的帮助下,把肠子装回腹中,继续奋勇杀敌,终于平定郑克爽叛乱,台湾又回归祖国。康熙赞他“血战破敌,功在首先”,誉之为“破肚总兵”。先后被康熙帝封为神木副将、宣化府总兵官。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调浙江定海任总兵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调任天津总兵官;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升任福建陆路提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阿拉布坦在俄国沙皇的支持下叛乱,蓝理带四个儿子随统帅穆尔赛出征。由于他年事已高,旧伤复发,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天津蓝田庄病逝,享年72岁。隔两年,由妻、儿护送棺柩回漳浦安葬。蓝理一生征战,功勋卓著,施琅称他是一员虎将,康熙皇帝御书“勇壮简易”和“所向无前”赠他。   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漳浦县湖西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营把总,四十四年升温州镇右营游击,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六十年-自荐,出师台湾征战朱一贵义军。平台后,蓝廷珍奉命继续留台,署理提督职务,前后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蓝廷珍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生成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从而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   蓝鼎元(1680—1733),苌坑(今赤岭)人。少时勤学百家书籍和经济之学,其文才为漳浦县令陈汝咸赏识,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设立鳌峰书院,蓝鼎元受召参加。张伯行非常器重他,称他是“经世之良才,吾道之羽翼”。康熙六十年,台湾暴发了朱一贵为首的农民起义,蓝鼎元应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之聘为幕府,随军入台平乱。他深入调查民情,运筹策划,条陈治台十九策,写下《平台纪略》、《东征集》等书,对治理台湾、开发台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后人称蓝鼎元为“治台宗匠”。雍正六年(1728年),由大学士朱轼推荐,朝廷任蓝鼎元为广东普宁知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蓝鼎元升任广州知府,才一个月即逝世,时年54岁。后人在蓝鼎元陵园撰写的柱联概括了他一生所做的贡献:“谋猷长且远无愧筹台宗匠,理政严而宽堪称经世良才”。  

清泉岩

  漳浦县清泉岩上镌于南宋或明代前期的摩崖石刻甚多,有“渐隔尘寰”、“蓬莱深处”、“九鲤飞跃”、“蟠桃坞”、“茂林修竹”、“登临驻节”等。清泉岩因蔡新而得“御笔”,清泉岩因“御笔”而增辉。有一石壁上刻两字“觉岸”,正中有“乾隆御笔”方形篆印,落款有“臣蔡新”字样与其前方蔡新亲书石刻“登临驻节”,互为印证了乾隆皇帝御笔虽在,皇帝却未曾来到漳浦,而后世产生的“乾隆皇帝来过蔡新家,同游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大南坂清泉岩”的传说属无稽之谈。且不以史论乾隆皇帝“下江南”最南到达杭州,不曾到漳浦之实为据,当凭“驻节”就能断定皇帝未到此处,果真皇帝驾临,清泉岩石刻上之“驻节”应为“驻跸”矣,因前者指行者屯驻、停留,后者特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内容迥异也。  “两涧泉声喧佛国,一天秋色散梁岗”。古往今来,辟于宋代的清泉岩仍不失其闽南著名古刹的气派:清泉依石而迂回穿流,瀑布贴崖而飞流直下;山寂静而鸟鸣喧,清香幽而佛号迴。闽南地区任官职最高、任职时间最长、乾隆元年进士、漳浦下布人蔡新,任工部、刑部、兵部、礼部、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他与清泉岩有不解之缘。他的父亲、叔父均是清泉岩下读书人。蔡新未出仕前,利用佛寺为读书处。乾隆19年他将乾隆皇帝御笔赠之“觉岸”二字刻而镌乎他所喜爱的清泉岩。归休后在清泉岩边建书室,手书“蟠桃坞”足以窥见其钟情之甚。下布翠竹掩映的小桥,桥栏上曾镌“绿野恒春”,那是嘉庆皇帝书赠其师蔡新之“御笔”,清泉岩下的蔡新故居正堂里,悬挂着的“武库耆英”匾也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位于清泉岩下的文化氛围浓郁的下布乡村,因历代皇帝对蔡新的垂青,皇恩浩荡,更显民风儒雅,蔡家后代如蔡新兄长蔡溎(乾隆十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院庶吉士),为使蔡新安心仕途,他侍母不出。修养甚高的蔡溎等蔡家子弟在乡间地位崇高,他们关爱清泉岩,在清泉岩潜修禅宗,为表示对佛祖的虔诚,特将属其所有的寺庙周边土地奉献给佛祖,清泉岩岩寺前还保存着由蔡溎书写的“地契”——“清泉岩传灯遗产记”。  清泉岩东侧不远有“六公子洞”,为蔡新的小儿子六公子在这里构筑的供游乐嬉戏的“避暑山庄”,设内外石室、石床等,岩壁上留有“涧响”、“鸢飞鱼跃”等多处石刻。    清泉岩 清泉岩   大南坂镇    明万历年间,乡绅陈梧在这里为其父母墓建“风木亭”一座,周围尽是荒埔,称“大垅坂”。清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七年,乡绅黄性震捐资置义冢一处,址在风木亭大垅坂。”后大垅坂转音为大南坂。民国初年建大部亭一座于原梅林铺址上,状如土地公庙,曾有人在那里卖凉茶糕点,故称“大路店”。大南坂农场的前身是漳浦农场,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8月),隶属于福建省…… 详细++

海月岩

  海月岩位于漳浦县沙西镇境内,距县城绥安镇约45公里,驱车可直达岩下。    海月岩具有悠久历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证。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经再修缮,保存较好。 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时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岩寺宝殿中释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称为“月照禅心”、“月升朗佛”,其余时间则不可见,堪谓奇观,海月岩也因此得名。   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游人过了山门,一眼便望见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风景,石头盖屋顶”这是当地人传颂的俗语,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庙内建筑的特点,它们的屋顶大都由一块石头直接盖成,真是浑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罗汉。寺殿规模虽不大,却构筑精巧,装饰美观,其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据介绍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至5米,重达数百吨。大石板下两侧,有石壁支撑,寺门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头的联语:“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动描述海月岩的奇观胜景。   寺前有块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个大字,下雕观音菩萨浮像,旁有题诗:“峰外长江不尽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从题刻观音石,万古清风应祈求。”成了海月岩十景之一。民间传说观音下凡现身于此,经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岩背靠金刚山,面朝东山湾,怪石嶙峋,洞穴密布,芳草凄凄,绿树苍苍,是个可观山望海赏石探洞的旅游胜地。     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处,大都为宋朝文人墨客所题,有的雄浑有力,有的清秀隽永,给人以深刻印象。过寺殿,绕岩障,钻洞穴,登陡岭,趣味盎然。上到凉亭,极目远眺,一览秀色。沙西镇纵横交错的道路、星罗棋布的田园房舍、烟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于江流中著名的石矾塔,尽收眼底,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漳浦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绥安镇 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成立旧址 漳浦红楼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六鳌抽象画廊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旧镇镇 乌石妈祖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前亭镇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六鳌抽象画廊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佛昙镇 佛昙扎内村古樟树群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六鳌抽象画廊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赤湖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杜浔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霞美镇 虎硿岩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官浔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石榴镇 车本村 车本乡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小山城革命烽火旧址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盘陀镇 天福茶博物院 漳州花博园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长桥镇 醒民学校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马坪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深土镇 葛洪炼丹处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西丹古民居 皮定均将军陵园 八卦堡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六鳌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沙西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古雷镇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大南坂镇 清泉岩 蔡新故居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南浦乡 南浦大厝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赤岭畲族乡 三官大帝庙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湖西畲族乡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赤土乡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漳浦盐场 漳州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旧镇紫薇山 Hooray欢乐岛旅游小镇 六鳌抽象画廊 轧内村 蓝廷珍府第 乌石妈祖 海云家庙 蓝氏宗祠“种玉堂” 清泉岩 海月岩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漳浦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