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周逸群 (1896~1931) 湘鄂西苏区的主要创始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周逸群(1986——1931),字立风。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一个富裕家庭。1919年春,东渡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在上海与进步青年李侠公等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他与蒋先云、李之龙等发起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是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青军会版刊物,宣传孙中山的新-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逸群奉命到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任宣传科科长,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8月,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第3师师长等职。在该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发展中共组织。次年8月1日,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20军第3师师长。潮、汕失利后,周逸群转赴上海。 1928年1月,他与贺龙奉命到湘西北地区领导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并收分散的几支游击队组成第49路工农革命军,在长江两岸开展斗争。不久,与贺龙、贺锦斋、卢冬生等10余人去湘西。3月上旬到达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集中贺龙亲属和旧部下所掌握的武器,组建了一支拥有约3000人的工农革命军,在桑植起义。周逸群任军党代表。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后,成立中共桑植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4月初,国民党第43军龙毓仁旅突然进攻桑植县城和洪家关。由于力量悬殊,部队又刚刚建立,经过多次战斗,革命军大部失散,周逸群与贺龙失掉联系。 同年5月,周逸群转到湖北省石首。正值国民党第18军大规模“清乡”,革命斗争面临巨大困难。他集中监利、沔阳、石首、华容等县游击队,乘其不备一举攻克沔阳县重镇峰口。为保存革命力量,他率游击队撤出峰口,转移洪湖沿岸活动。后因鄂中特委主要负责人地方观念严重,不愿离开家乡。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围攻下,损失惨重。7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派人到宜昌,组成鄂西特委,周逸群为书记,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恢复整顿党与群众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秋,革命力量有很大的发展。到年底,在洪湖、白露湖以及江南的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小块游击根据地。 1929年3月,蒋桂军阀爆发战争,湘鄂边地区驻军空虚。特委把江陵、石首等地的游击战斗编为鄂西游击大队,在他直接指挥下,运用“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小则搞”的游击战术,接连重创国民党军。半个月内在江陵、监利、石首三县打许多个胜仗:攻占石首县城,消灭监利县五处“常练队”,摧毁洪湖西南反动巢穴“铲共团”,打通了洪湖苏区与江南的交通要道。7月,鄂西各县游击队在监利剅口柳家三屋墩进行整编,统一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兼总队长。根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建军的经验,游击队设立政治部,中队以上设党代表,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1930年2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周逸群任政委。4月,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周逸群任政府主席。7月,贺龙领导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并组成中共前委会,周逸群任政委和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时,蒋介石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周逸群、贺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部分路进击,迅速拔掉苏区内的许多白点,解放了广大乡村,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使洪湖、湘鄂边根据地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1930年9月,周逸群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兼联县政府主席。红2军团主力南征后,他组织各地党组织、苏维埃政府、游击队、赤卫队连克南县、华容、公安等地,扩大了江南苏区。1930年冬至1931年春,周逸群在国民党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组建江左、江右军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相继取得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苏区。 1931年4月,周逸群到洞庭湖西岸地区巡视工作,一位身边工作人员劝他有病休息,周逸群坚定地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是铁匠出身,知道铁有多硬,钢有多强的,我们共产党员就象铁一样硬,钢一样强呀!” 同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到江北汇报工作。途径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时,这位湘鄂西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的周逸群不幸遭白军伏击,壮烈牺牲,时年35岁。周逸群牺牲的消息传到洪湖,苏区广大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举行追悼大会,贺龙悲痛欲绝地说:“逸群同志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为此,中共湘鄂西省委将洪湖军校改为逸群军政校。 [以上内容由"天使之翼"分享。] |
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包括九龙洞景区、锦江景区和六龙山景区。九龙洞景区:是贵州省首批确定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同时也是铜仁市众多溶洞中最先开发的一个,1981年被列为县级名胜保护区,1987年被列为贵州省首批十大风景名胜区,并被收录入《中国名胜大辞典》,2004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景区由观音山、莲花寺、九龙洞景点组成。位于铜仁城东17公里处,背靠巍峨苍茫的六龙山,前临碧波滔滔的锦江河,在骂龙溪之右,在观音山之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盎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溶洞奇观,身临其境,探神奇龙洞,登观音险峰,膜拜莲池观音,惊叹大自然奥妙是游九龙洞景区的乐趣所在。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漾头镇 漾头镇位于铜仁市东部,镇政府距铜仁城区30公里,东与湖南省郭公坪乡接壤,南靠本市瓦屋乡,西接环北办事处,北与云场坪镇交界。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地势起伏较大,为中低山峡谷丘陵侵蚀地貌,属锦江河下游,全镇最高海拔970米,最低海拔205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日照数1127.5小时,年降雨量1317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80天。 全镇辖3个村,1个居委会,37…… 详细++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
大明边城景区 | 大明边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水晶阁沿锦江右岸处 大明边城景区(MingParadise),国家4A级景区、贵州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东郊,于水晶阁沿锦江右岸展开,总投资11.9亿元,毗邻“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湖南凤凰、“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及“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整个景区以“明”史为据,以“明”文化为内涵,以“明”军事为主脉,以地方特色为背景,致力于明朝以来贵州600年历史文化的挖掘,集“吃住行游购娱”及“休闲、养生、体育、影视”等为一体,是西南最大的综合历史文化景区! 核心景区划分为边城广场演艺区、边城市井文化区(含五角大楼剧场)、边城军事体验区、边城水师龙舟营、大明水寨锦江渔文化区、大明酒庄、水上乐园区和儿童社会体验馆等八大文化体验区块。大明边城景区,将形成“去张家界看自然景观、去凤凰看古城、去梵净山看佛文化,去大明边城了解贵州600年历史文化”的旅游新格局。 作为一座文化之城、故事之城、体验之城,大明边城将成为展示贵州六百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门票 门票100人民币 开放时间 9:00-17:30 景点位置 贵州铜仁市大明边城景区(水晶阁下游)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
锦江水利风景区 | 锦江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铜仁锦江水利风景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距贵阳420km,地处是铜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国土总面积1513.6平方km,在东经108°50′至109°29′和北纬27°26′至27°53′之间,东邻湖南省凤凰、麻阳、芷江三县,南与铜仁地区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及黔东南的岑巩县为界,西抵江口县,北接松桃苗族自治县。铜仁市处于湖南凤凰古城和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区与我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锦江下游紧邻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锦江景区能利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工具,完成对外交通从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全方位覆盖,提升整个风区和外界的连接能力。 自然与人文资源赋存较好,山、水、林、城交相辉映,组合形式独特。景区保存了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始风貌,融湖、山、水、林、瀑、石、田园等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诗意般的山水画卷。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0融,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相容并包,远古文化与原生文化交相呼应,城市生态文明与锦江山水有机融合,旅游景观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形成山水人和谐、优美图景,区域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
三江公园 | 三江公园 三江公园位于铜仁市大江、小江和锦江交汇处而得名,是市区中心休闲、观光、游览的临江公园。公园横跨三江,长4公里,平均宽500米,占地面积11公顷,计划投资人民币6000万元。公园以交汇处的铜岩景观为中心,分A、B、C、D四个区域,由三江岸边川主宫、江宗门、五显庙、中南门(东山)四个景区组成。 A区为三江公园的主体,占地面积约110亩(绿地面积80亩),主要是以园林景观休闲、散步、健身为主题,让城市居民和游人体验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境内设置川主宫、三江茶楼、文化广场、亲水长廊、生态停车场等区域。 川主宫 川主宫位于三江公园北入口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为四川客商会馆,奉祀蜀太守李冰及其二郎神像于其中,期间屡遭毁坏,最后一次修复时间为清光绪年间。2006年5月,川主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3月7日凌晨,川主宫发生火灾,整个建筑完全烧毁。2009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铜仁地委、行署决定投资500万元在原址重建川主宫。历时1年多的修建,重建的铜仁川主宫古色古香,修缮如故。 三江茶楼 三江茶楼位于三江公园A区内中央,占地面积2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整个茶楼均由明清时代家俱、花窗、花板等装饰而成,格调幽雅、环境温馨舒适。茶楼设有风格各异的大小包间,高雅古韵的茶艺用具,并配备高档休闲娱乐设施。 茶楼以“弘扬茶文化、传播茶知识、发展茶事业”为服务主旨。让您在品饮正宗名茶,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感受“廉、美、和、静”的中国茶道精神,体验喝茶所获得的愉悦感。 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三江茶楼右边,以三根文化柱、历史文化墙、植物盆景、休闲长廊为主,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公园景区的灵魂。文化广场集铜仁历史文化之精华,在建设文化广场时,充分利用了堤防的建筑环境,挖掘铜仁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源内涵,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精湛的设计来展现铜仁的城市特点、历史文明和人文精神,是铜仁城市的一道亮点。 (一)三根文化柱 三根文化柱居广场中央,由一根高13.88米,直径1.4米的九龙柱和二根高9.9米,直径1.1米的历史文化柱、和谐文化柱组成。九龙柱意为铜仁九龙洞景区的九条龙,将它刻在石柱上,展现在眼前是一幅大气磅礴的群龙绕云腾天图,让大家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认识“龙”和“龙文化”,更多的来观看“九龙柱”,领略“龙文化”;历史文化柱是根据三江汇合成锦江的流水曲线,构成“诗人观瀑布”的图画,主要记载了铜仁明清和近代名人轶事,浓缩了铜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谐文化柱主要记载铜仁明清时期铜仁外八景,即南岳飞泉、东山楼阁、中流砥柱 、文笔凌云、玉屏晴雪、石笏朝天等,并附有八景图以及部分雕刻和诗歌描述。 (二)历史文化墙 历史文化墙长49米,高5.5米,主体为钢筋水泥混合土,外部表面为天青石。文化墙采用高浮雕双面展示表现形式,正反面材质均为青花石。墙体厚0.78米,面积539平方米。历史文化墙正面为图画,由深山伐木图、造船图、龙舟下水图、祭龙及点睛图、群龙闹江图、男女龙舟竞赛图等14个部分组成,主要展示铜仁龙舟竞渡的历史、民众对龙舟竞渡的热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状态;文化墙背面为文字,展示的内容为《铜仁赋》,由全国著名作家贾平凹撰写,共有600余字,用凝练的诗赋语言高度概括了铜仁悠久的历史人文和铜仁优美的自然风光。 (三)植物盆景 植物盆景处在广场同心圆中央,占地面积620平方米,由长14米(宽2.5米)的林荫道路、12生肖大理石桌椅凳、100块大理石铺成的林荫栈道组成。植物盆景依地形而设计,依内容而变化,其间置以山石、草木补白连续,从而强化其知识性和观赏性。 (四)休闲长廊 休闲长廊位于茶楼的右前方、左前方和后面,仿明代徽派建筑,青砖红柱,每块舫上都绘有人物、山水、花草、树木等图画。右边长廊长59米,宽3米;左边长廊长28米,宽3米;后面长廊长62米,宽3米。其中左右长廊都是建在河堤之上,游人不但可以观赏到全园的主要景观,而且还可以接受地方历史文化教育,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亲水长廊 亲水长廊位于文化广场正前方,濒临三江的狭长地带,长270米,宽9米,由亲水广场、亲水舶、亲水桥和水中森林组成。亲水长廊紧靠河堤,整个设计临江而建,以其集防洪、休闲、旅游、美化于一体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现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运动的好去处。 (一)亲水广场 亲水广场位于长廊正中间,面积1600平方米,呈弧形向水面伸出,由地面的八卦图和地上的8棵龙柏瓶颈树点缀而成,是亲水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水广场背面的斜墙上,用沙净柏植物镶嵌成8个字:“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站在亲水广场上临栏远眺,锦江美不胜收。 (二)亲水舶 亲水舶位于亲水广场右前方,由长16米,宽5米的长方形组成。亲水舶上下二层钢质平台呈阶梯状,错落有致,由陆地伸入水中,供游人凭栏游玩,让人感觉“人在水上游,水在脚下流”,三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三)亲水桥 亲水桥位于亲水广场左前方,由长90米,宽2米的弧形组成。亲水人行平桥由塑胶混合板铺成,钢栏杆主体为白色。亲水桥贴近水面,水中景物恍若凌波,大小游鱼穿棱在步履之间。站在简朴、安祥、优雅的亲水桥上,让人流连忘返。 (四)水中森林 水中森林位于亲水长廊与水域交界地之间,南北长340米,宽约10米,约占地7亩。由原湿地杨柳和新栽种的池彬(水中)树组成,构成了公园独特的景观。这里的水生植物共有20多种,到了夏秋季节,水杉、杨柳绿树成荫,形成了“林溪间杂”的景观氛围和游憩空间。 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位于公园入口处南边,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设有60辆小车位。生态停车场将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间隔栽植广玉兰、红花木莲等乔木,形成绿荫覆盖,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树下停车,车下有草,车上有树”的环保效果。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锦江南路 |
沈从文祖居 | 沈从文祖居 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 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 美国有个叫金介甫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写下了28万字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但对于沈从文的家世,作者却同样没有搞清楚。他在书中说:“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虽然他们发家历史并不久远。沈从文说过,在镇筸城西边有个沈家庄,居民是汉人。村民靠开采朱砂为生,他们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对此现已无法考证。沈追溯祖先历史只到上面两代,不像中国某些出身高贵的家族动不动就将0家谱上溯到一千年之久。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沈家确实是寒素之家。再说,像湘西这样开发历史本来就较短的地方,像沈家这样祖、父两代都有功名的家庭,也足够称为‘世家’。” 其实,沈从文的祖先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金介甫“花了很长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不甚准确的结论,其原因是,他没有寻找到沈从文的“根”。 沈从文的“根”在哪里呢? 沈从文的“根”就在铜仁! 倘若金介甫先生能跨入铜仁,那他就不难了解到,沈从文的0家谱不仅可以上溯到一千年之久,甚至还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根据在滑石发现的《沈氏家谱》记载,沈从文的祖先原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周文王之后,封地于沈,以国为姓。其出身则不仅只是“高贵”,而且还应是很显赫了。 沈从文的祖先是因为做官而“宦留黔、楚”,定居在湘黔边境一带的,而且后来还“银钱有半乡之誉”,所以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当时也不是“寒素之家”。 沈从文的九世祖沈思远,先是在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任过知县,而后才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迁铜仁府。当时因为道路不安全,任满难以回老家,于是就在铜仁定居下来了,先是落业在城郊的熊家屯,不久又移居城郊的沈家滩,再后就从沈家滩又移滑石乡。沈家在滑石买下的田地东至亭子关、西至大兴场、南至马斜溪(今马岩的马仙溪)、北至黄慧营(今凤凰县的乡黄合营)。“银钱有半乡之誉,至今族大枝繁。”滑石的谷坳、杨柳坪、小田、野鸭塘、举屯、梗竹林、乱岩塘等村寨,都是沈家后人族居的寨子。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边境爆发了石柳邓领导的苗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这场风暴卷走了沈氏家族的兴盛,使世代荣耀的沈氏家族境况急转直下,昔日的辉煌门庭已荡然无存,化为断壁残垣,一派狼藉,沈家人丁从此一贫如洗,经受着苦难的磨砺。嘉庆六年(1801年),沈光汉之子、沈从文的第十八世祖沈文科,家境依然贫寒,只有占地约一百来平方米的三间破旧木板房。沈文科死后,草草安葬,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才立了一块高二尺,宽不过一尺五寸的粗墓碑。至今碑文还隐约可辨:“沈公文科之墓,立于道光十三年”。沈文科生有五子,分家立业,各自谋生。四子沈歧山因难于在下寨故里生存下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带着儿子沈宏富,沈宏芳背井离乡,在凤凰境内的黄罗寨(今林峰中寨村)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安身立命。自沈从文的第十九世祖、曾祖父沈歧山迁居凤凰后,居住于贵州铜仁的沈家族,便分出一支落籍湘西了。这一分支虽然已离开祖先故园,但仍与故土保持关系,经常探亲,祭祖,联系密切。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做了贵州总兵的大官,26岁还署理过贵州提督。他也常回铜仁下寨探望,父亲沈宗嗣在军中学了医术后,经常回到下寨一带行医,在当地留有美名。直到1941年,沈从文的胞弟云麓返回下寨,才将这里祖产房屋变卖。因为沈从文青少年离家后便很少回来,所以他在追溯祖先历史时才只能到上面两代。 沈从文 (1902~1988)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 详细++ 沈从文 (1902~1988)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 详细++ |
东山古建筑群 | 东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城东隅,南临锦江。 古建筑群占地约3万平方米。铜仁东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明清古建筑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巅建的“澄江楼”、“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观楼”,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阁”,以及其他清代古建筑崇真观、崇仙宫、真武观、文昌宫、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楼、护国楼、二吴亭等。大致分山顶、西侧山坡、南侧崖顶三组。山顶仅存的雷神殿和真武殿,一前一后,面阔各三间、五间,山墙均为屏风墙。真武殿后还有大雄宝殿及吊脚楼形式的左右配殿。现辟为贵州铜仁文化博物馆。馆旁有建于1912年的光复纪念碑。 东山庙宇建筑分布于山顶、山腰及山麓。明清以来,先后建过几十座庙宇,现仍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此外还有观音阁、镇远楼、双峰阁、藏书室、洗墨池、云彩江声等古建筑或遗迹。建筑依山就势,由南而北,由西而东,逐渐升高,体现出传统建筑与山区地形的完美结合。 川上亭建于东山临江绝壁上,为两重檐六角攒尖顶。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真武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穿斗式硬山顶。雷神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硬山顶。飞山庙位于山麓,为清康熙年间续修边墙、镇压“红苗”的副将贺国贤建,现存戏楼、两厢、正殿,建筑面积1145.1平方米。 铜仁先后建有川主宫、万寿宫、禹王宫、天后宫等会馆建筑。川主宫又称川主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其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建完善。坐西北向东南。中轴对称。自东南而西北依次为码头、牌楼大门、戏楼、正殿、两厢、观音殿等。现存牌楼大门、戏楼、正殿、两厢等。建筑群背山面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9米。前带抱厦,面阔三间,通面阔13.5米,进深一间3.6米,穿斗式封火山墙青瓦顶。梁架上用驼峰及象头形穿插枋。脊瓜柱两侧用云纹饰叉手支撑。格扇门窗。大梁题记隐约可见。左厢维护墙上嵌清咸丰、同治年间记事及告示碑5通。 铜仁现存城门两座,码头4处,东山—江宗门—后水门段城墙1800余米。城墙多临水而建,皆以料石砌筑。码头有严格分工,除下南门码头为关卡外,其余均为货运码头。便水门码头、江宗门码头专门停靠锦江上游、梵净山下来的桐油、花生、木材、烟草、药材、猪鬃、朱砂、-等土特产。中南门码头、西门码头为运往湖南常德等地的土特产和下游运来的棉花、布匹、糖果、瓷器等物资装卸用。川主宫码头为四川人专用,川盐由此上岸并转运黔中各地。明清时代,中南门码头位居铜仁各大码头之首,现仍在使用中。 2006年东山古建筑群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东山 |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 |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其前身为贵州铜仁傩文化博物馆,成立于1993年3月,2012年4月24日正式更名为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征集、收藏、展出和研究为一体的傩文化专题博物馆。2008年8月1日经国家批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原馆址设在铜仁市东山寺内。2010年,市委、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在铜仁市风景优美的“民族风情园”内新建了馆舍,馆舍建筑面积8174平方米,分三层,每层展厅面积为1000平方米。新馆展陈内容以展出贵州省的傩文化为主,展陈分“傩的起源和贵州傩文化概况”、“傩文化的表现形式”、“傩文化的艺术特色”“铜仁傩文化的影响和研究”、“曲六乙捐赠精品展”五个主要部分,主要陈列了部分明、清时期以来的各类傩神案画、傩面具、傩法器道具、法书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活动图片,多幅中央部级领导及专家的题词。这些展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贵州傩文化的原貌,是研究傩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馆内还设有一个10余人的傩戏表演队。建馆之初,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作了专题报道。1990年5月,应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馆等的邀请,在北京大观园和国际俱乐部举办傩展和表演,接待观众20余万次,受到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观众好评。1991年9至11月,应香港中旅集团、深圳民俗文化村的邀请,在深圳民俗文化村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展览和表演,接待观众近100万人次。其间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留下墨宝。同年10月1日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展演,获表演奖,法国、美国的大使复制了两套傩面具在法国、美国大使馆展出。1992年12月至1993年元月,应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和深圳市政府的邀请,再次到深圳表演傩技节目。1994年元月,在铜仁举办了《国际傩文化研究成果展览》,展出了傩文化著作、论文、报刊杂志、录音录像、图片、壁画等4000余件(篇)。尔后,日本、韩国、法国、美国、东南亚以及香港、台湾和国内学者、游客纷纷前来参观考察。1995年,出版了《傩文化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等。 开放时间:0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倌) 预约电话:0856-8933111 |
川主宫 | 川主宫 铜仁市川主宫坐西北朝东南,其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建筑,在锦江的边上非常显眼。它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晚饭后,人们相约成群,来川主宫吃茶、听戏、观景、怀古。在川主宫中,古树荫凉,远可看群山逶迤,近可观江声渔火,开阔的视野、碧绿的锦江消解你万古忧愁。 这栋建筑前临锦江,风水极好,人气极盛。你看这踏步、石栏平台、牌楼式大门、戏楼、两厢、正殿等建筑物,用料考究,做工精致。那高大的木柱,是从梵净山水运来的,而最让人惊奇的,是整栋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全用榫头结构。 这栋建筑始建于600年前的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由当时的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建,里面供奉四川太守李冰父子神像。整栋建筑包括戏楼、正殿、抱厦,连为一体,气势宏伟。川主宫历经7次修缮,饱经历史沧桑。 那14根柱子托起的戏楼,额枋全是浮雕木刻,雕的是人们熟悉的三国演义故事,这是青梅煮酒,这是乘骑挥刀杀敌。可以想象,人们坐于院内,举酒喝茶,在一天的劳累之余,欣赏这台上上演的戏曲京剧,在锦江的浆声与灯影中,想象古人的-。 东厢房一楼封火墙上镶嵌的是清代石碑,记载川主宫历史及缮修功德。 川主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里面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是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戏曲、宗教艺术的珍贵标本,宫内现存的五通碑碣,均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 |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东南边缘,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的碧江区境内,包括后洞河水库及下游的小江后洞河至清水塘电站以及周边一定缓冲区域,由东北向西南呈片带状走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9′14″~109°14′25″,北纬27°45′48″~27°51′47″。湿地公园总面积416.75公顷。 湿地公园以人工湖泊和具有丰富水量的自然河流为核心,以由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与森林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主要湿地类型为库塘型人工湿地,同时兼有河流湿地,规划区内汇入的主要河流有后洞河、小江河,然后流入锦江;是以后洞河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基调,以峡谷悬崖峭壁、喀斯特河谷植物景观、水库大坝和周边浓厚纯朴的民族风情为特色,集湿地保育、防洪调蓄、发电灌溉、湿地生态功能展示、生态观光、科研科普、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
乌江小山城 | 在青山环抱、绿水掩映之中,“小山城”有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有位于城西中和山顶的观音阁(宋)、城东南的城隍庙(明)、城东北的文庙(明)以及位于中山街的万寿宫(明)等。 顺中和山东麓沿石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文学士吕大器所题之“黔南古刹”,“花梵连云”匾额,再往上拾级登临,清晰可见左一巨石如屏屹立,明嘉靖云南左参政李渭手书“中和”二字,即镌刻于上。旁有石碑,亦为清雍正翰林礼部朗中郭石渠所写的《中和山记》。中和山翠柏茂绿,山色秀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中和夏绿”盛名。然“中和夏绿”仅是思南八景之一。此外尚有“圣岭春耕”等七景观。 在青山环抱、绿水掩映之中,“小山城”有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有位于城西中和山顶的观音阁(宋)、城东南的城隍庙(明)、城东北的文庙(明)以及位于中山街的万寿宫(明)等。 |
挞扒洞瀑布洞口 | 挞扒洞瀑布洞口 “挞扒洞”名字的来历有两个传说。第一个是说流水在这里滴打在石头上的“哒叭,哒叭”声,按其谐音于是将洞取名为“挞扒洞”;第二个传说是说当年猪八戒在这里与蜘蛛精戏水,把它那九齿耙抓在悬崖上,于是流水从耙齿被分为若干股流出来,人们便将洞名称为“挞扒洞”。这个传说还有许多神话般的情节,等会我们去听村里的老人们细说。 发生在洞里的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95年7月铜仁发生特大洪灾。一头正在过河的大黄牯,被突然爆发的山洪冲进了洞里。过后牛的主人在河边寻找了几天,竟然毫无踪影。一直到7天后,有小孩在洞边洗澡,隐约听到洞內有牛的叫声。于是主人邀约乡邻打着火把进洞寻找,终于找到了失踪多日的大黄牯。据说那头黄牯牛还把面前的一块石头0出了一道道深槽。人们认为是洞神保佑了大黄牯,牛主人因此对洞神十分感激,村民们也经常来这里拜神祭祀。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挞扒洞村 |
十里锦江 | 由大江和小江汇合而成,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全境,如一条玉带缠绕着铜仁城,形成了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锦江十二景为:东山楼阁、中流砥柱、云彩江声、两江0、渔梁夜月、文笔凌云、金鳞游泳、西岭归樵、玉屏晴雪、南岳飞泉、石笏朝天、六洞岚光。传说:在大小两江汇流的地方有一块岩石,名“铜岩”,是铜仁的象征。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发大水时从上游漂来一尊铜人,到两江汇合处时便不再走。当地人知其为仙人,将他打捞上岸,并修建祠堂供其居住。仙人住下来后每天到江边放金鸭,消息传开后,两个外地强盗悄悄潜入铜仁,将金鸭子罩住准备逃跑。这时仙人赶到,袖中飞出石子,石子化为万吨巨石,将强盗和金鸭子一起压入江底,形成铜岩,仙人在岩石上化为一座铜菩萨。铜仁因此而得名——铜仁者,“铜人”也。 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碧江区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
中南门古城(铜仁古城) | 中南门古城(铜仁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铜仁市中南门古城简称“铜仁古城”,位于铜仁市中心地带,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总占地面积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总面积25544平方米,是铜仁市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市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地址:铜仁市中心城区中山路处 位于铜仁市中心城区中山路的中南门古城占地3.6万多平方米,古城内保存有较好的明清建筑物、民国时期建筑;四合大院、古巷道、天井;保存完好的封火墙上嵌有以示各家界址的姓氏墙砖,这些古建筑直观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铜仁社会经济发展缩影和真实写照。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
铜仁民族风情园 | 铜仁民族风情园 |
铜仁中南门明清古建筑 | 铜仁中南门明清古建筑 铜仁中南门古建筑位于铜仁市中山路两侧及大江北路东侧,始建于明初,清代续修,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构。中南门古建筑占地面积1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55 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为庙宇、城墙、码头、民居。庙宇依山而建,民居以江为屏,多为前店后宅,周以高墙围护,内辟若干天井。多为四合院,亦有三合院,虽然中轴对称,但大门随地势多朝巷口而不向大街。铜仁中南门建筑群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水0融的结果,是武陵山区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
云彩江声 | 云彩江声 东山,有一面临水,其处绝壁如削直插江底,其下江水深不可测,崖壁上原有“云彩江声”四个大字,不知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也不知是什么人书写的。据旧志记载:数百年间,其处从未被苔藓覆盖,也未被风雨磨损,但那四字却早已漫漶(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而荡然无存了,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知府袁开第又补写了“云彩江声”四字于崖间。 时至今日,袁知府的“云彩江声”四字仍高居峭壁之上,俯瞰锦江东去,只是自下游六家洞电站大坝建成后,其处已是江水潺缓,涛声不再。 |
地区 | 景点 |
---|---|
坝黄社区 |
---- |
白果村 |
---- |
竹田村 |
---- |
官庄村 |
---- |
泥哨村 |
---- |
坝黄村 |
---- |
龙井村 |
---- |
长坪村 |
---- |
太坪村 |
---- |
苗哨溪村 |
---- |
金龙村 |
---- |
高坝村 |
---- |
宋家坝村 |
---- |
木弄村 |
---- |
坪茶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