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许平君 (前88~前71)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许平君(前88年—前71年),昌邑(今山东金乡)人,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位皇后,汉元帝刘奭的母亲。 元凤六年(前75年),与汉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刘奭。同年,汉宣帝继位,封许平君为婕妤。同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后。 本始三年(前71年),大将军霍光的夫人派女医淳于衍将许平君毒死,谥号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 [以上内容由"wangyx"分享。] |
许广汉 (前117~前6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许广汉(前117年—前61年),昌邑(今属山东巨野)人,汉宣帝刘询皇后许平君的父亲。因抚养皇曾孙刘询有功,又因女许平君为皇后而受宠。封昌成君,后加改封平恩侯,谥号为“戴”。 许广汉年轻时担任昌邑哀王刘髆的侍从官。后来汉武帝出游,从长安到甘泉宫,许广汉是随驾人员之一,误取别人的马鞍放到自己的马背上,事情发觉,执法者将其定为-,当处死刑,有诏令死刑犯可以选宫刑,于是许广汉便做了宦者丞。 始元七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谋反,许广汉参与搜索部分罪犯。上官桀在宫中的公馆内有绳索,长有数尺,可用以-人的有数千根,用箱柜封存着,许广汉搜索未得,其他官吏却搜索到了,许广汉因搜捕不力犯罪判刑,送到掖庭听差,后来做了暴室啬夫。 当时,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寄养于掖庭,名为皇曾孙,与许广汉同室而居。掖庭令张贺,原本是刘询的祖父戾太子刘据的家吏,刘据被诬害时,张贺也受了宫刑,以旧日恩情对刘询十分照顾。等到刘询长大,张贺想把自己孙女嫁给他。这时,刘询已成年,身长八尺二寸。张贺的弟弟张安世是右将军,与霍光同心辅政,听到张贺称赞刘询,想把孙女许配给他,张安世怒道:“曾皇孙是罪人卫太子之后,有幸能得到一个平民衣食就算不错了。不要再谈把女儿嫁给他的事。”于是张贺不再提此事。当时,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年十四五岁,已许给内者令欧侯氏为儿媳,正拟出嫁时,欧侯氏的儿子去世。许平君的母亲带她去问卜,卜者说是她有大贵人之兆,其母内心高兴。张贺听说许广汉有女,就设宴相邀,酒兴浓时,就说:“皇曾孙是皇帝的近亲,即使地位卑贱,也可能当关内侯,可以择其为婿。”许广汉便同意。次日,许广汉之妻听讯后,很生气。许广汉请人作媒说合,才同意嫁给刘询。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许平君和刘询成婚。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许平君生下儿子刘奭。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因汉昭帝无子,于是大将军霍光立汉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继位后荒淫无道,仅在位二十七天便被霍光废黜。霍光废黜刘贺后,拥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当时,霍光之女成君还未许人,众臣为了讨好霍光和太后上官氏(与霍光有亲),都推荐立其女为后。皇帝看到他们上的奏折乃曰:“求微时故剑”(即结发妻子),大臣们领会皇上的意思,遂寻许平君入朝,封为婕妤。 同年,汉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许平君成为皇后之后,霍光认为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是罪人不应该封为国丈,一年多以后才封为昌成君。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再度怀孕,将要分娩时有病。霍光的夫人霍显(姓氏不详,名显,因是霍光夫人故称霍显)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于是派女医淳于衍毒死许平君。 地节三年(前67年),汉宣帝立与许平君所生之子刘奭为皇太子,封刘奭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地位特殊。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许广汉的两个弟弟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成侯。许氏封侯的共三人。神爵元年(前61年),许广汉去世,谥号戴侯。无子绝嗣,葬于杜陵(西汉皇帝的陵园)南园旁。置园邑三百家,长丞按规定奉守。汉宣帝任命许延寿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弼朝政。汉元帝继位后,又封许延寿次子许喜为平恩侯,奉许广汉宗祠,也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 [以上内容由"wldmp"分享。] |
王沈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沈(生卒年不详),字彦伯,高平(今山东巨野)人。西晋文学家。 王沈出身寒素,虽少有俊才,又不取与世沈浮的态度,遂为豪门所压抑。仕郡文学掾,不尽得意,大概于晋武帝死后不久,“王政凌迟,官才失实”,即辞官归隐,“还终于里闾”(《晋书·本传》)。晋承袭并发展了曹魏的士族门制度,不用说似王沈一般的寒素之士,就是像左思,虽有贵嫔妹妹相撑持,亦感到沉重的压抑,故而写作《咏史》以抒怀。王沈归隐以后,对于制度所造成的人才途路上的障碍,相比较而言较之左思还要清醒:“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踵于华屋,疏饭袭迹于耨耕。”士族制度本身只能是封建最高统治者与其相荫袭的王公贵族,共同分享权利、财产、尊荣等方面的制度化、合法化而已;作为寒素之族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被宰割被役使,“欲适煌煌之堂”,简直就是痴想。何况制度本身所产生的弊端必然是:“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举高誉者因资而附形。”人才标准参照系的错讹,价值观念的本末倒置,必然滋生出更多的丑恶行为和丑恶的心态,要保持人格的不扭曲,生于斯时则极为不易,何况还要以不扭曲的人格而“欲适煌煌之堂”就更不易了。因此王沈不仅以此绳己,还以此诱人而作《释时论》。 《释时论》仿对问体,设有冰之子发问,从常与非常提出许多诘难,而王沈以一个智者的面目予以辨解。其中心点则是,从一般难及个别,就必然生出眩惑;从正常推及不正常,就必然产生不解。就时间而论,对每个人都应是平等的;而就机遇而论,每个人的情况就会千差万别。只有辨别时与时的不同,才能洞悉当今社会的诀窍;只有辨别时与机遇的不同,才能透彻人生的曲折。在王沈看来,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不能用常道来观察非道,从一般论及个别。既然当今之世,“以子孤寒,怀真抱素,志凌云霄,偶景独步,直顺常道,关津难渡,欲骋韩卢,时无狡兔,众途圮塞,捉足何错!”从而渲泻了他的愤激之情。王沈似乎在向有冰之子阐释,实际上则是王沈自己所取的一条现实路线及自己所取这条路线的现实根据。 在晋,先是有刘毅用谏的形式表示了对士族制度的否定;后是左思用诗的形式表示了对士族制度的愤慨;而王沈是用论的形式提出了对士族制度的控诉。这足以说明王沈在当时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及深度;由此可以确定王沈在思想认识史上和西晋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于稍后的松滋令吴郡蔡洪作《孤奋论》,“与《释时》意同,读之者莫不叹息”(《晋书》本传),就更证明了这一点;再后来的干宝作《晋纪总论》,再次汲取王沈的意见,就又一次证明了这点。 王沈著作多佚,仅《晋书》存《释时论》。 [以上内容由"zj537"分享。] |
孝成许皇后 (?~前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孝成许皇后许氏(?-公元前8年),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恭哀皇后许平君堂兄弟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之女,汉元帝刘奭的表妹,汉成帝刘骜第一任皇后。 汉元帝为补偿早年丧母之痛,将许氏许配给皇太子刘骜为太子妃。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许氏成为皇后。许皇后出身名门,色艺俱佳,犹擅文章,十数年间汉成帝专宠皇后,但其年长之后,色衰爱弛,所生子女又皆早夭,遂渐失宠。 公元前18年(鸿嘉三年),许皇后被废,改居长定宫,世称长定贵人。许后被废之后,托淳于长说情试图重回宫中,由此和淳于长牵扯暧昧。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因事发被汉成帝赐药自杀。 立为皇后 许氏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的女儿,汉元帝刘奭母亲恭哀皇后许平君的堂侄女,汉成帝刘骜的表姑姑。公元前34年(建昭五年),汉元帝悼伤母亲许平君成为皇后不久而遭霍氏暗杀,就将表妹许氏许配给皇太子刘骜为太子妃。元帝令中常侍和黄门中亲信之人侍送许氏入太子宫,回来后讲述了太子欢喜的样子,元帝心中大喜,对左右说:“斟酒来为我祝贺!”左右都山呼万岁。许氏为皇太子刘骜生下一子,但早夭了。 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去世。六月二十二日,皇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继位后,许氏又为汉成帝生下一女,也早夭了。公元前31年(建始二年)三月十九日,汉成帝立许氏为皇后。许皇后生性聪慧,擅长于写隶书,从太子妃到皇后,十分得汉成帝的宠爱,后宫嫔妃很少能得到汉成帝的召见,宠冠后宫十数年。 祸起遭废 许皇后宠冠后宫之时,正是太后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掌管朝政,王氏外戚如日中天。王政君和王氏外戚担心成帝没有子嗣,恰逢从公元前30年( 建始三年)起,连续三年出现“异象”(月食),进谏的人多把罪过推到王凤身上,但刘向、谷永等人认为是后宫荣宠太盛,意指是皇后的过失。刘向、谷永皆是王氏外戚的党羽,许皇后这才意识到王家的矛头已经指向了自己。公元前28年(河平元年),汉成帝决定减省椒房、掖廷的开支用度。许皇后写了一道上疏交给成帝,陈述己见,希望他体察实情。成帝则以刘向、谷永之言回复,认为灾异现象归咎于后宫。 久而久之,汉成帝对许后的宠爱与日俱减,后宫有许多嫔妃得到宠幸。公元前18年(鸿嘉三年),赵飞燕姐妹入宫后,许后的地位更是不稳固。许后的姐姐平安刚侯夫人许谒等人行妇人媚道诅咒后宫怀有身孕的王美人和大将军王凤等人,事情败露,皇太后王政君大怒,将这些人投入监狱严刑拷问,许谒等人被处死,许氏亲属都被遣回他们的封邑山阳。十一月十六日,许皇后被废黜,退居昭台宫,一年之后,从昭台宫迁到长定宫居住,世称长定贵人。许氏一共在皇后位十四年。 谋复后位 公元前10年(元延三年),许后的姐姐龙额思侯夫人许孊寡居在家,定陵侯淳于长趁机与许孊私通,把她娶来作偏房小妻。许后看到淳于长倍受皇帝宠信,于是通过其姐姐许孊大肆贿赂淳于长,想让淳于长向成帝为自己说情,复立为婕妤。淳于长接受许后送的钱财、车马、坐车穿的服装、驾车用的用具等财物,以金钱计成千上万,欺骗她说会向成帝进言复立她为左皇后,许后信以为真,沉浸在淳于长编织的“左皇后”幻想中。许孊每次入长定宫看望许后,淳于长都托她带书信给许后,信中戏侮许后,言辞轻佻。 公元前9年(元延四年),汉成帝怜悯许废后,颁下诏书说:”先前平安刚侯夫人许谒犯下大逆不道之罪,家人有幸蒙受赦令,回到原籍。令平恩侯许旦和许氏在山阳郡的亲属回到京城。” 赐毒自杀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卫尉、侍中淳于长在皇上和太后面前很得宠,大受信任和重用,权贵压倒公卿。十月,与王莽因辅政之职产生矛盾,王莽遂向皇帝和太后揭发淳于长长期接受许废后的贿赂等劣行,太后十分震怒,汉成帝将信将疑,但迫于太后的压力,只好免去淳于长的官职而不治罪,要他离开京师回到封国去,许氏虽未被追究但复位之事已无望。十一月,淳于长想通过贿赂红阳侯王立向皇帝说情,请求恢复自己的官职,王立被丰厚的贿赂打动为其说情,但红阳侯王立与淳于长恩怨颇深已久,这一反常之举引起汉成帝的怀疑,下令对淳于长进行彻查。十二月,淳于长承认自己“戏侮长定宫(指许废后),谋立左皇后”的罪行,汉成帝立即下诏,将淳于长诛杀于狱中。 汉成帝彻查淳于长罪行时,知晓许氏重金贿赂淳于长谋复后位,且与淳于长数通书信,淳于长于书信中言辞轻佻。于是派廷尉孔光拿着符节赐给许氏毒药,许氏服毒药自杀,死后安葬埋葬在延陵交道厩的西面。 [以上内容由"忧郁女孩"分享。] |
李典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李典年少时好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 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几千食客。初平中,带领众人跟随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军,又跟随曹操攻打袁术,征讨徐州。 兴平元年(194年),乘曹操攻打徐州之计,留守兖州的张邈、陈宫等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抚各县百姓。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劝其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把李乾杀害。曹操派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部队,和其他将领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李典因为跟随平定兖州的各县有功,升迁为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改任颍阴县县令,担任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曹操觉得李典是个可造之材,让他试着管理百姓。升迁为离狐太守。 从平河北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两军对抗,李典带领家族的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袁绍被打败以后,任命李典裨将军,在安民屯兵驻扎。 后来曹操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派遣李典与程昱等将领用船运输军粮。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带领部队驻扎在河上,断绝了水道,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说:“如果船过不去,就走陆路。”李典与各将领商议说:“高蕃的部队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势,士兵有轻敌的心思,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取胜。在军队可以不听圣旨;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应该立即攻打。”程昱也这样认为。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取得大胜,水路终于畅通。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叶县,曹操调动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至博望与曹军对峙。一天早晨烧掉营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领部队追击刘备,李典说:“敌人无故撤退,怀疑肯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又浓密,不能追击。”夏侯惇不采纳他的意见,和于禁一同带兵去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刘备军的埋伏,战况对他们不利,李典带兵去救援,刘备望见夏侯惇的救兵到了,于是撤退了。 建安九年(204年),跟随曹操围攻邺城,邺城平定以后,会同乐进在壶关围攻-,在长广攻打管承,都取得胜利。升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户,居住在乘氏,李典自愿请求迁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着说:“你想效仿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性格懦弱功劳微薄,但是封赏的爵位太大,确实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还没有平定,应该迁徙到魏郡之郊,来防御四方变乱,并不是效仿耿纯。”于是迁徙部下族人一万三千多口到邺县。曹操赞扬他,加封为破虏将军。 合肥破敌 建安十四年(209年),一说建安二十年(215年),李典与张辽、乐进在合肥驻扎,孙权指挥大军围攻合肥,张辽打算按照命令出城交战。乐进、李典、张辽平常都互不和睦,张辽担心他们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说:“这是国家大事,要看你的计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么能够因为私怨而不顾大局呢!”于是指挥部队与张辽打败赶走了孙权。加封赏地住户一百户,加上以前的封赏共三百户。 英年早逝 李典爱好学问,注重儒雅,从来不和别的将领争抢功劳。尊敬贤士大夫,恐怕有礼节不周的地方,军营的官兵都认为他是长者。三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战的功绩,谥为愍侯,追加李祯食邑百户,另外又以百户封了李典的另外一个儿子为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历史评价 曹丕:“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陈寿:“①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②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王沈:“典少好学,不乐兵事。” 孙盛:“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而必固。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夫矣!” 沈林子:“耿纯尽室从戎,李典举宗居魏。林子虽才非古人,实受恩深重。” 张预:“孙子曰:‘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典不从太祖之命而破高蕃。又曰:‘佯北勿追。’典谓贼无故退而不可追。又曰:‘上下同欲者,胜。’典不以私憾害公,而率众破权是也。” 苏籀:“错捐金带子舆台,李典张辽安在哉。济溺我应知大略,摧锋人自得高才。” 胡三省:“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与战。” 黄道周:“魏击谭、尚,兵至黎阳。命典与晃,船运军粮。高藩绝水,船不得行。藩军少甲,恃水而强。典窥懈怠,-杀伤。既通水道,功不可量。刘皇伐邺,惇、典守疆。忽烧屯去,惇欲追亡。典曰不可,设伏需防。惇不肯听,被劫始忙。赖典救援,方两相当。宗都甚重,散往招张。徒诣魏郡,彼此安康。辽欲击贼,悉典仇方。典为国家,私愤久忘。尽力破贼,忠勇名扬。” 赵翼:“其以少击众,战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兵十万。” [以上内容由"苏察哈尔璨"分享。] |
晁公武 (1105~1180) 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晁公武(1105—1180),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 崇宁四年(1105)生,靖康末年入蜀避乱,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举进士第,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1141~1147)任四川转运使井度的从官。自幼喜读群书,初为四川总领财赋司,办事有才干。绍兴时,官为监察御史、知恭州、荥州、合州,迁四川安抚制置使、兴元府知府、成都知府等职。乾道七年(1171)回京师,以敷文阁直学士、左朝仪大夫除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有良吏之目,官累礼部侍郎。《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文多散佚,存于今者唯《郡斋读书志》。 目录学著作 《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 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最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曾出版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袁本合校,参校其他十余种善本和历代史志书目,为现存各种版本和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者。 藏书大家 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1141~1147)任四川转运使井度的从官。井度以藏书富而知名,晚年,悉以所藏之书赠给公武,凡50箧。 致仕后,居四川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淳熙七年(1180)卒。其藏书自晁迥始,达百年之久,至公武,又得井度赠书,共计24500卷。绍兴二十一年(1151),编成《郡斋读书志》4卷、《后志》2卷(一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对后世影响极大。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藉考》,均以该目为蓝本。全目分经、史、子、集四部42类,每类有序,于每书之下,或叙作者经功、或论书要旨、或明学派渊源,并加以考证。共著录书刊号1937部、24500卷,对当代著作,著录尤为详备。该目传世有两种版本,4卷本初刻于袁州,通称“袁本”,20卷本初刻于衢州,通称“衢本”。 著述成果 著有《昭德文集》六十卷、《石经考异》、《稽古后录》(三十五卷见《宋志》)、《中庸大传》、《昭德堂稿》、《易诂训传》、《嵩高樵唱》、《附志》一卷、《六帖注》三十卷、《老子通述》两卷。今存者仅仅有《郡斋读书志》,文集多散亡(《君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两卷、附《考异》一卷)。 [以上内容由"电动娃娃"分享。] |
晁冲之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晁冲之,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晁冲之早年曾受过陈师道的指教。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到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晁冲之是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列的26人之一。吕本中说他在众人方学山谷诗时,独专学老杜诗(《紫微诗话》)。其诗笔力雅健,七古《李廷□墨诗》,风格高古。刘克庄称赞他意度容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辛之态,南渡后放翁可以继之(《江西诗派小序》)。他的另一首诗《送一上人还滁琅琊山》曾受到王士□的赞赏。晁冲之在词作方面也有一定成就。《汉宫春》等几首词构思新奇,世人评价较高。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晁具茨先生诗集》1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收入诗167首;近人赵万里辑有《晁叔用词》1卷,唐圭璋据以收入《全宋词》。 [以上内容由"jiaojunpu"分享。] |
王禹偁 (954~100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改革派的先驱、倡导古文运动的旗手,他的政治活动和诗文创作都体现着关心人民疾苦、注重国是的积极进取精神。王禹偁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 王禹偁“家本寒素”(《送鞠正谋序》),虽为“磨家儿”(毕仲游《西台集·丞相文简公行状》),但在“总角之岁,就学于乡先生,授经之外,日讽律诗一首”(《送孟水部序》)。“十余岁,能属文”(宋敏求《王禹偁神道碑》)。“志学之年,秉笔为赋”(《律赋序》)。王禹偁从少年时代起,尤其酷好元白诗歌,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他淳深质朴诗风的形成,还使他工于诗对,得以与后来成为丞相的毕士安相接。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殿试不第;太平兴国八年再试,被擢为乙科进士,授为成武县主簿。 县主簿职位的卑微,使王禹偁有一种屈辱感,想弃官而去,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隐忍下来。翌年,王禹偁调任为长洲县令。“姑苏名郡,号为繁富,鱼酒甚美,俸禄甚优”(《与李宗鄂书》)。因此,王禹偁在长洲多有优游题咏之作,甚而表示:“天子优贤是有唐,鉴湖恩赐贺知章。他年我若成功后,乞取南园作醉乡”(《南园偶题》)。然而“此行纡墨绶,不是为鲈鱼”(《赴长洲县作》)。长洲自残唐五代以来,军阀的割据,豪富的兼并,“田赋日重,民力甚虚;租调失期,-继踵。”“至有市男女以塞债者,甚可哀也”(《长洲县令厅记》)。于是于雍熙二年(985年)写成《上许殿丞论榷酒书》,反对以摊派酒税的形式,增加人民的负担。雍熙三年,长洲歉收,民部责成于郡,郡责成于县,催租逼调,“鞭笞之人日不下数百辈,菜色在面而血流于肤。读书为儒,胡宁忍此?因出吏部考功历,纳资于巨商,得钱一万七千缗,市白粲而代输之,始可免责”(钱谷《吴郡文萃续集补编》)。“自觉百文行古道,可能无位泰民生”(《长洲遣兴》)。这是王禹偁对任长洲县令三年的回顾,多有自惭自愧之处。然而究其间所作之文、所施之政,已见出王禹偁初步涉入政治领域的强劲羽姿了。 长洲的政绩,使王禹偁于雍熙四年(987年)八月调至京城,第二年即授为右拾遗。“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或北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弥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忧心仲忡,待旦而入”(《待漏院记》)。总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于是上《端拱箴》,要求宋太宗俭约节财,息兵养民;还提出“计口授田”、“约人署吏”,以抑兼并、正吏治的主张。是年冬天大雪,作《对雪》诗叙及兵民之苦,并予自责:“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吏?”不久又上《三谏书序》:“其一,以缙绅浮竞,风俗浇漓,率多躁进之徒,鲜闻笃行之士,不移旧辙,渐紊彝伦,臣故献刘实《崇让论》。其二,以齐民颇耗,象教弥兴,兰若过多,缁徒孔炽,蠹人害政,莫甚于斯,臣故献韩愈《论佛骨表》。其三,以选举因循,官常隳紊,置诸不已,俸禄难充,但蠹疲民,罕闻良吏,臣故献杜佑《并省官吏疏》。”端拱二年(989年),借契丹入易州,上《御戎十策》:“外有五者”,“一日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四曰以夷狄伐夷狄,中国之利也”;“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内有五者”,“一曰并省官吏,惜经费也”,“二曰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也”;”三曰信用大臣,参决机务”;“四曰不贵虚名,戒无益也”;“五曰禁止游惰,厚民力也”。王禹偁论及“外有五者”与“内有五者”的关系时特别指出:当以“内有五者”为重,否则“则寇不在外而在乎内也”。王禹偁在这期间,政治思想最为活跃,除提出多篇有所建树的章表,其基本政治思想已经形成。 王禹偁敢于直言,于淳化二年(991年)由右拾遗擢升为中书侍郎、捧玉册玉宝;但由于“断佞”而结怨于京都巨僧;特别是为徐铉辨诬,与尼道安构成剑拔弩张之势。王禹偁的奖掖后进,使“业悖而行悖”者聚而造谤;他草制诰之词,多不虚饰,又为同僚所侧目。因此,宋太宗借王禹偁为徐铉辨诬事,于淳化二年九月解其知诰制,第二日便贬为商州团练副使。这是王禹偁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思想有所消沉。他借耕殖商山以遣日。王禹偁还经常到山野中访察民俗民风。人民的痛苦,吏治的腐败,还使他写成上追杜甫、白居易所发扬的现实主义诗风的《感流民》诗。《庄子》成了他这期间枕边必备书;长日的不适,则披羽衣道服。在长洲,他曾仰慕南园;而今在商州,则又移情于商州:“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春居杂兴》其一)。有终老于此之志。在政治上失意,却于诗歌方面收获颇丰,在商山期间,是王禹偁诗歌创作的盛期。 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再度被起用,自西掖召拜翰林学士。王禹偁制敕有不便,多所论奏;值宋太祖妻宋氏死,处置不当,群臣不服。王禹偁议遵用旧礼,触怒太宗,坐轻肆,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军州事。王禹偁作《滁州谢上表》针对宋太宗的制词予以辨驳,然而无济于事。这是他政治上第二次遭打击。王禹偁情绪极为恶劣,但四方名士持文来滁上求知者甚多,从而多少冲淡他心中的创痛;作《答张扶书》以文“传道而明心”为中心论及文章的各个方面,从而张扬起倡导古文运动的大旗。其间,为其奖掖而遭谤的丁谓致书王禹偁,要求他戒刚以“与世沉浮”、王禹偁则大发感叹:“是盖以成败者为是非、以炎凉去就者说之云”,“非知我也”(《答丁谓书》),表示了他决不向命运屈服的信念。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死,宋真宗立并下诏求直言,王禹偁即上《应诏言事疏》,主张一是“谨边防,通盟好,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二是“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饶稍流于下”;三是“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四是“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五是“亲大臣,远小人,使忠良謇鄂之士知进而不疑,奸俭倾巧之徒知退而有惧”,并要求宋真宗“治之惟新,救之在速”。这是最集中体现王禹偁政治思想的奏疏;尽管其中的政见在王禹偁在世时未能实施,但之后的庆历变法、王安石变法皆祖法于此,形成为整个北宋一代立国的政纲。 宋真宗很赏识王禹偁的意见,召他回朝再度担任知制诰之职。因预修《太宗实录》,秉笔直书,无所避讳,见恶于宋真宗,起用仅满一年,于咸平元年(998年)除夕贬知黄州。这是王禹偁政治上遭受的第三次打击,但王禹偁似乎更为倔强,他在《黄州谢上表》中说:“盖行高于人则人所忌,名出于众则众所排,自古及今,鲜不如此。”“霜摧风败,芝兰之性终香;日远天高,葵藿之心未死。”又作《三黜赋》以明志:“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因此在黄州,常读《楚辞》以自励。王禹偁曾上疏表示返朝或者终老故里,皆不见许,不得不作常住打算,于见谪三年的夏秋间在黄州子城西北隅筑小竹楼两间,并撰成《黄冈竹楼记》以寓情明志。公务之余,开始着手编次所作之文,取“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之义,“集曰小畜”。咸平四年(1001年),王禹偁奉命移知蕲州,时已疾甚,肩舆上道。至任,作谢上表,其中说:“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沈括《续笔谈》)及任不满一月,病死蕲州,时年48岁。 王禹偁的著作除自编集《小畜集》外,另有王汾编《小畜外集》以补其遗。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禹偁作品的内蕴价值逐步为人所识。周必大说:“一代文章必有宗,惟名世者得其传。……”若稽本朝,太祖以神武基皇业,文治兴斯文。一传为太宗,翰林王公元之出焉。再传为真宗,杨文公大年出焉。”(《周益国文忠公集·初寮先生前后集序》)叶适说:“王禹偁文简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而不甚为学者所称,盖无师友议论故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九)林逋认为:在北宋一代,只有王禹偁益世久远,故说:“纵横吾宋是黄州”(《林和靖集》卷三)。总之,王禹偁不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政见,都是泽渥久远的历史遗产。 [以上内容由"双面人"分享。] |
晁补之 (1053~1110) 宋朝词人,苏门六君子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赋兼擅,少时即受到苏轼知赏,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慤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晁补之19岁时(《宋史》本传云时年17,误),从父官杭州,观览钱塘风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于是写了《七述》一文。此时,大文学家苏轼正做杭州通判,喜欢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赋。晁补之以《七述》谒见苏轼,苏轼“读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下引同)。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晁补之27岁时“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后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由李清臣荐堪馆阁,经考试后,升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后召还,为著作佐郎。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章悖当国,排斥元祐旧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出知齐州。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毫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 蔡京等执政时,党论复起,元祐诸贤与司马光、苏轼等,被控为“奸党”,晁补之亦在其中,“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后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崇宁五年(1106年),晁补之还家。由于他一生仁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处漂泊,对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所以他归隐乡里后,“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四年(1110年),“党籍”事消,他授知达州,未赴,改知泗州,至官无几,便卒于泗州官舍,年58岁。 晁补之生活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几帝期间,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渐衰之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朝内新旧党争,日益尖锐、激烈。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自身的弱点,最后失败。北宋王朝在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机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统治集团已无力、也不可能改变和摆脱这一衰败局面。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里,尽管晁补之有济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在任职期间,虽颇有政绩,但不被重用;相反,却一次次受排斥、被贬官。晁补之联系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笔端,抒之于词章之中。他这种情感,从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他于元符二年(1099年),贬监信州酒税时写的《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晁氏琴趣外篇》卷二)这首词写他目睹夕阳江水、烟波暗淡、一片客船的苍茫景象,心中产生出万千思绪,不禁发出帝乡归路在何处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联系自己被贬职的境遇,以“断魂素月”、猿鸟哀啼,烘托他的凄苦心境。“烛暗不成眠,听津鼓”,表现出他沦落天涯、长夜不眠的悲苦。 晁补之一生嗜学不倦,文章名重一时。《宋史》本传云:“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辞》,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晁补之散文流畅,其政论、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并对空泛、迂腐、不切实际的议论,有所嘲讽。他除善文外,亦工诗词书画。其所作诗文凡70卷,名《鸡肋集》,另有收录晁补之词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卷,此两种著作辑本,今均传于世。 晁氏为北宋名门,文学世家。补之族叔晁端礼(1046—1113),字次膺。一作元礼。词人。常与补之唱和。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进《并蒂芙蓉》词,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著有《闲适集》、《闲斋琴趣外篇》。补之堂弟冲之(生卒年不详)字叔用。诗人。早年师事著名诗人陈师道,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列26人之一。其诗“专学老杜诗”。(《紫微诗话》)笔力雅健,风格高古,为刘克庄、王渔洋等诗家所称赏。有《晁具茨先生诗集》15卷。其子晁公武(约公元1105—1180年),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是宋代著名学者、目录学家、藏书家,所著《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补之从弟咏之(生卒年不详),字之道,少有异才,深受苏轼赏识,著有文集50卷,已佚。其他,如其从叔晁端淑、从弟晁说之等,皆有文名。 [以上内容由"楚天"分享。] |
晁公溯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公武弟。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宋史》无传,其仕履无考。今案集中《上周通判书》题左迪功郎、知梁山军梁山县尉。又程氏《经史阁记》称尝为涪州军事判官。又《与费行之小简》称绍兴三十年内任施州通判。又《眉州到任谢表》及《谢执政启》。则尝知眉州。又《答史梁山启》称“猥从支郡,遽按祥刑。”而集首师璿序亦称其为部使者。则又尝擢官提刑,而不详其地。又《眉州州学藏书记》题乾道年月,而《丙戌元夕》诗有“刺史敢云乐”句。丙戌为乾道二年,是时正在眉州。此集刻於乾道四年,盖皆眉州以前所作。师璿序又称公溯《抱经堂稿》,以甲乙分第,汗牛充栋,此特管中之豹。则其选辑之本也。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於人人有集。南渡后则公武兄弟最为知名。公武《郡斋读书志》世称该博,而所著《昭德文集》已不可见。惟公溯此集仅存。王士祯《居易录》谓其诗在无咎、叔用之下。盖其体格稍卑,无复前人笔力,固由一时风会使然。而挥洒自如,亦尚能不受羁束。至其文章,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以视《景迂》、《鸡肋》诸集,犹为不失典型焉。 《晁公溯题记》是1996年白鹤梁水下考古发现的新题刻,它的发现对白鹤梁题刻文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改变了现有白鹤梁题刻数量的陈说、对研究中国古代"灾变"学说有重要价值、对研究宋代晁氏家族在巴蜀活动及其对三峡文化的构建有重要价值、对探索晁公溯的形迹与交友有参考价值。 “中国板栗数京东,京东板栗数迁西”。迁西板栗颜色呈红褐色,鲜艳有光泽,有浅薄蜡质层,皮薄,较其它地区的板栗硬、实。宋代诗人晁公溯曾有“风陨栗房开紫玉”之诗句,因此迁西板栗又有“紫玉”的美称。 主要文集 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以上内容由"汉水缘"分享。] |
许嘉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许嘉,昌邑(今山东金乡)人,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延寿之子。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封 平恩戴侯许广汉同产弟子中常侍许嘉为平恩侯。 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四一年)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孝成皇帝建始二年(庚寅,公元前三一年)三月丙午,立车骑将军嘉之女许氏为皇后。当初元帝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太子。 初,许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凤曰:“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盖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策嘉曰:“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后岁余薨,谥曰恭侯。 [以上内容由"再见理想"分享。] |
管松涛 (1902~1966)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管松涛(1902—1966)原名之山。巨野县田桥乡邬官屯村人。1921年参加东北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团长。193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冬转入苏北一带抗战。1940年转入八路军滨海军区,先后任滨海军区独立旅参谋长、滨海支队参谋长。 1945年9月随部队进军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旅长、辽宁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一五三师师长等职。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参谋长。1951年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副校长、高级炮兵学校副校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5月1日病逝。 [以上内容由"长河"分享。] |
刘藻 (1701~176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藻[1701年(辛巳年)-1766年],初名玉麟,字麟兆,山东巨野人。 人物生平乾隆元年(1736年),经山东巡抚岳浚推荐,诏试博学鸿词,定二等第三名,授翰林检讨,时年36岁。 乾隆3年(1738年)春,奉特旨改名为刘藻,字赢海,号苏村,记名以御用。 乾隆4年(1739年),为右中允侍读,上 书房行走。 乾隆5年(1740年),授太常寺少卿转右通政。升左佥都御史。 乾隆6年(1741年),升为内阁学士,任顺天乡试正考官。同年12月,提督江苏学政。 乾隆8年(1743年),因淮安高邮生员闹赈降二级,特授宗人府府丞。他降级后,在扬州等待选任,运判吴家龙之孙之黼以文章请教于他。刘藻调离时,吴家馈送了笔墨及糟好的鲥鱼。在途中发现,内藏黄金四百两。他通过淮运使牛卓退还。朝廷闻后赞扬说:“方不愧四知也。”乾隆12年(1747年)6月,他请求回家奉母,皇帝赏人参二斤,带内阁学士衔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2月,乾隆东巡时,他迎驾至德州,皇帝赠诗一首:“乞归非独往,教孝有常经。沂水风犹昔,齐山不断青。栖迟安梓里,俯仰乐萱庭。灾后民何苦,详陈疾苦形。”乾隆19年(1748年)正月13日,其生母病故。在家守孝期间,主编了《曹州府志》。 乾隆21年(1756年),授陕西布政使。 乾隆22年(1757年),调湖北布政使,升云南巡抚。 乾隆26年(1761年),暂署云南总督。 乾隆28年(1763年)6月,任贵州巡抚。10月,加太子太保。 乾隆31年(1766年)正月,调湖广总督。其间办理地方事务,素来妥当,但不谙军旅,因谎报军情降补湖北巡抚,于3月3日夜自刎身亡。朝廷定为革除一切职务。 著有《笃庆堂文集》,主编《曹州府志》,以文章受到皇帝的知遇。他的文章浑厚隽永,有韩、柳之风。流传下来的有《临濮亭记》、《曹州创建试院记》等。 后,葬于苏集村(今属山东省巨野县万丰镇)北。 [以上内容由"小城故事"分享。] |
孙毓汶 (1834~189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毓汶(1834-1899),字莱山(亦作来杉),山东济州人,清朝大臣。尚书瑞珍子。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咸丰八年,丁父忧。咸丰十年(一八六○年),在原籍举办团练,以抗捐被劾,革职遣戍。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以输饷复原官。寻迁詹事,视学安徽。擢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迁刑部尚书,旋调兵部,赠太子少保。毓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宫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 在甲午战争期间,孙毓汶为军机大臣中的主和论者。“力言战不可恃”,积极支持李鸿章的妥协方针。“当中日事急,凤凰、九连城相继失陷,浸及登莱,毓汶日召梨园府中演剧”。一八九五年三月马关谈判,日本政府和谈代表伊藤博文等向李鸿章蛮横无理地提出赔偿巨款,割让大片领土的侵略要求,四月四日,军机大臣议论应付办法。孙毓汶极力主和,“并言‘战’字不能再提”。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清政府中许多封疆大吏和朝内重臣以及御使台谏纷纷上疏,反对批准马关条约,主张整军再战,斥责主和非计。军机大臣中,李鸿藻、翁同龢主张暂缓批准条约。俄、法、德三国也劝告暂缓换约。独有孙毓汶力主早日批准。四月二十三日,军机大臣见起,论及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事。光绪皇帝不愿割让台湾,曾说:“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孙毓汶则以“前敌屡败对”。 光绪诘责以“赏罚不严,故至于此”。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召见枢臣,意欲废约再战。孙毓汶则力言:“战万无把握,而和则确有把握”。五月一日,孙毓汶又以天津海啸为借口逼迫光绪批准和约,“词色俱厉,各枢不敢有异词”。五月二日,光绪对批准和约,仍持犹疑。孙毓汶再次催逼,光绪皇帝不得已,“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和约遂成。 [以上内容由"妙手生香"分享。] |
许延寿 (?~前53) 大司马、车骑将军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许延寿(?―前53年),昌邑(今属山东巨野)人,平恩代侯许广汉之弟,汉宣帝刘询皇后许平君的叔父,西汉官员。初任侍中、光禄大夫。元康三年(前63年),封乐成侯。神爵元年(前61年),任强弩将军,与后将军赵充国率军攻打西羌。后任大司马、车骑将军,辅佐朝政。甘露元年(前53年),许延寿去世。 [以上内容由"woaiguotao"分享。] |
晁端友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晁端友(生卒年未详),字君成,山东巨野人。宋熙宁中为新城(今富阳新登)县令,有善政。端友工诗词,在新城时,邑中胜迹,多有题咏。与苏轼友善。轼曾为所著《新城集》题签,谓其诗清厚静深,一如其人。 端友为人淳朴耿介,见官府有不便民之处,辄上 书论列,措词激烈,因此,不为上官所喜。按事不挠于法,同僚亦多忌之。以故为官不达。 [以上内容由"wztion"分享。]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