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华安县 >> 新圩镇

新圩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福建土楼·华安景区

福建土楼·华安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粗略统计总共有三千多幢,华安县的土楼现存才68幢,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华安土楼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在福建土楼中占据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华安仙都乡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华安土楼的典型代表,是福建土楼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1、环境最宜居  “二宜楼”背依蜈蚣山。山体逶迤成峦、树木葱茏。楼前曲水回环、视野开阔,近有龟山作案,远有九峰作屏。左边狮子山劲拔前伸;右边虎行山低矮退缩,故添建玄天阁以补风水,使左右均衡。这里秀山环抱,丰水汇集,山明水秀,藏风聚气。背山能挡寒潮,面水迎接凉风,植被可保水土。土楼与环境有机融合,构成理想的生态格局。既独具优美景观,又方便生产生活,确是宜山宜水宜居宜人。  2、布局最独特  福建圆楼的平面布局有内通廊式与单元式之分。单元式土楼集中在漳州市所属的平和、诏安、云霄、漳浦、华安等县。绝大部分单元式土楼,是单个开间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华安大地村的“二宜楼”、“南阳楼”则以多开间作为单元。“二宜楼”环周有十个是四开间的单元,一个五开间、一个三开间的单元。每个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天井和独用的楼梯,构成户内私密性的空间。环楼围合出中心内院,作为楼内多户合用的公共空间。按现代的观念分析,毫无疑问,它具有最好的空间私密性层次,适宜居住。  3、防卫最周密  “二宜楼”除了一般土楼的防卫措施外,第四层外围“隐通廊”的设置,在福建圆楼中也属罕见。迄今所知,除“南阳楼”外,仅平和县霞寨的圆楼“联芳楼”和永定县古竹乡的方楼“五实楼”有类似的外围通廊。“隐通廊”不仅使各个独立单元联通,而且便于防卫时的枪击救援,无疑是最理想的防卫设计。此外利用下水道作为备用的逃生通道在福建土楼中也是少有。  4、外墙最厚实  福建土楼封闭的外围土墙,墙脚用河卵石或条石砌筑,一般底层墙厚1.1—1.5米。“二宜楼”的外围土墙,底层为花岗岩块石砌筑。墙厚达2.5米,是福建土楼墙厚之最。  5、设计最科学  “二宜楼”不仅整体布局独具特色,其设计之科学也是其他土楼中少见的。环周十二个单元的户门,在大门外又加木栅“半门”,既可防护又利通风,而且每个门罩上均有各异的木雕花饰。  外墙中曲折的“传声洞”设置,便于呼唤又利于防卫,这在福建土楼中是独一无二。  在每个单元的二三层均设挑廊,这是衣物晾晒、惬意休闲的理想场所。  在四楼隐通廊的墙角上多处设置横木作为固定的爬梯,在瓦顶维修时,便于登攀。  此外,在单元内廊楼面的木地板上开洞,洞口打开时几个楼层之间形成通透的竖井。维修施工使用的长木料可以通过洞口,轻而易举地送上四层和屋面。这些人性化细致而周到的设计,叫人叹为观止。  6、壁画最丰富  “二宜楼”保存了600平方米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壁画,在我国民居中绝无仅有!不仅面积大、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共有壁画226幅,彩绘228幅。其画面充满了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土楼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土楼人的向往与追求。尤其是在如此偏远的山区,居然发现绘有洋人、洋文、洋钟的装饰壁画。这明显的异域色彩叫人称奇,它成为福建民居海洋文化特色的有力见证。  7、保存最完整  在福建著名的土楼中,永定县的“振成楼”,其“八卦”式外环楼,有一卦曾经被烧毁。“承启楼”内环也严重损坏,近年才得以修复。南靖县的“顺裕楼”外环楼四层的隔间、腰檐尚未完成,内环也只建了一半。  福建全省直径70米以上的大型圆土楼中,“二宜楼”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从土木结构构件到装饰壁画,都未曾更换,可谓原汁原味保存了原始的状态,确实难得。  8、国保最早列  “二宜楼”1988年第一次在《建筑学报》第九期发表后,就引起学界的注意。它被“发现”和介绍比起永定土楼晚了许多,然而“二宜楼”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1992年“二宜楼”在福建土楼中率先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二宜楼”为代表的华安土楼,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探索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最有价值的范例。

华安县九龙江水利风景区

华安县九龙江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华安县九龙江水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境内,依托华安水电站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9.55平方公里。  景区资源独特,既可观赏具有齐聚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珍稀竹种的竹类植物园,又可品味高山族同胞那古朴热情的民风,既可品鉴中国民间艺术之瑰宝——华安玉雕,又可体验大自然神斧巨作之玉雕走廊。景区以华安九龙江丰富的水资源、优良的水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为目标,结合福建土楼——华安土楼,展示华安丰富自然、文化景观,打造华安的旅游品牌,提升华安城市形象,带动华安的经济建设。  信息来源:水利部  信息来源:水利部

汰口古寨

汰口古寨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距离素有“千古之谜”、“江南一绝”的华安县沙建镇仙字潭约3公里处,也就是在九龙江北溪汰溪下游的小山头上,在参天大树之间座落着一座古兵寨建筑——汰口寨。它虽然历经六七百年以上的风吹雨打,但仍然保持原始的兵寨建筑风貌,丝毫现代建筑的痕迹,与山脚下近年来的现代化住宅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有着悠久的建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就是古老而神奇的汰口寨。  汰口寨古称“桃源口古寨”,又称“全保楼”。漫步古寨,映入眼帘的许多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将古老而神秘的古寨若隐若现地包围着,为这个小寨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此时此刻,你也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诗人陶渊明笔下世外桃园的醉人佳境,因为它是见证了六七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  古寨的神奇魅力首先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兵寨建筑风格,它坐落于一座龟形山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溪,长约?84米,宽约46米,建筑面积约3800多平方米。山寨正门上方赫然写着“全保楼”,后门则无题字,侧门写着“百谷朝宗”四字。正门进去,便是鹅卵石铺就的通廊式庭院,俗称“天街”,两侧是各两排的房子,内侧是20间对称的平房,外侧是上下各22间的二层楼房,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外围对称且两侧又各一排,上下各22间的二层楼房绕着古寨,整座楼内?“三条巷道四排房子”,被称之为“地巷”。  这种建筑结构,为而后的仙都镇大地村二宜建造提供可参考“典范”,因为据说当时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建造二宜楼,曾经走访沙建镇岱山村齐云楼及汰口寨。由于整个建筑恰似一个大“印章”安放在一只巨型乌龟上,形成独特的“金龟背印”,寓意吉祥如意,长寿安康。这种兵寨建筑,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寨民可以互相走动,自如应战,在安全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可谓“一夫当寨,万夫莫开”。  楼内的雕麒刻麟的古石窗、古石臼、冒烟的农家灶台,显得古老而沧桑。整座楼被周围茂密林立的樟树、白荷、松树、榕树等好近千株参天古树包围着,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防风林。10多年来,这里引来上千只白鹭长期在此栖息安家落户,也使古寨历经岁月更迭仍屹立在风雨中,抵御了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据当地庄瑞珍老人介绍,60年代曾遭遇一次8级台风,但古寨只是部分瓦砾被吹落,其他建筑完好无损。  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吸引了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游客慕名而来游玩,也使得外地“庄氏”宗亲前来寻根谒祖。“均和祖於洪武三年有买得洞口桃源数百两是为创业之祖谨法。”“守圻别字得进迁於龙溪汰之口,即我开基祖也。”据汰口寨青阳庄氏公望二房四世均和系谱记载,古寨距今600多年历史,是南宋末期江苏淮阴总兵十三世祖庄公望的后代,庄公望归西后,部下一行九人沿九龙江北溪上溯至此,看中地理环境后,用银两购买了汰口寨的土地。  如今,整座古寨共有216间房间,居住着约80来户、300多人,大部分是庄氏后裔。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做生意。虽然历经几十代人,但古寨风格依旧。古寨的周围,后山上草木苍郁,虫鸣鸟叫,保存完好的建筑,优美的环境得益于祖先的重视及后人的保护。两个雕麒刻麟的古石窗,曾有不法之人相中,偷运出寨,寨里人全村出动,四处搜索,最终将其追回。  自古以来,古寨的人都非常重视人才。古寨里至今还保留着两根旗杆,汰口出祖惠州裔孙庄有恭,于清乾隆四年中状元(已未科),弟庄有信(七年)登进士,系汰口支派,此乃宗支之光荣也。古寨庄氏祖谱记载着这些内容。庄氏家族能够知道历史、了解历史,得益于后人对祖谱的重视。  “祖谱是对历史的记载,0和历史依据。”  82岁的庄水淼老人激动地说。以前,祖谱藏于他的父亲手里,由于没文化,不知道其作用,他的父亲随便放在破水缸上。有一定文化的儿子、深知其中的作用。庄水淼见到后,心痛不已,他立即把它妥善保存起来。0“破四旧,立四新”时期,他冒着被判刑的危险,将其藏于嫂子家,才避免遭遇不策。文革后,老庄一直把它好好保存下来。近几年,由于保存完好,泉州、厦门等地的庄氏后人也慕名前来对认亲、核对祖谱。  古寨的先民还重视环境,立碑保护树木。古寨里有一个“禁伐碑”,是乾隆肆拾年拾月由庄午、庄才、庄张、庄印等四兄弟共同设立,明确要求后人要保护好树林,不准砍伐。后人也遵照先辈的愿望,使得这片树林免遭破坏。民间还流传如果树被坎光,孩子会“光头”,所以村里人更重视了。曾有外村人到此片树林来盗砍,村里人发现后立即组织男女老少前往制止,结果吓跑了盗伐者,此后很少有人再敢打这片林子的主意了,也因此自然生长,树林连片,成为村民的“长生林”。      沙建镇  沙建镇(驻汰内村)位于华安县南部、九龙江北溪中溪,素有“花果之乡”的美称。该镇辖13个行政村(汰内、利水、下樟、宝山、庭安、岱山、上樟、大坑、建美、日新、官古、沙建、沙溪美)和1个居委会(汰口居委会) ,人口2.55万人,土地面积225.1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1)工业:2005年一季度新投产工业项目1个,在建工业项目5个,在谈项目2个。(2)…… 详细++

高山族风情园

  华安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有高山族、畲族等多个民族,是高山族同胞居住在祖国大陆最多、最集中的县份。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风情习俗和生活习惯。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热情为客,充分显示本民族的才智、灵气及其生活哲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高山族同胞对舞蹈情有独钟,每逢祭祀或节日必举行舞会,并表演精彩、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趣味性和游客参与性强,具有较高的娱乐和欣赏价值。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拉近两岸亲情以及拓展我县特色旅游,县旅游局于1999年动工兴建华安民俗风情园,占地100亩,第一期工程已投资近一百万元兴建了高山族村寨。现寨内建有工作室、起居室、表演场、观赏台、了望塔等,配套兴建了餐厅、茶座、卡拉OK厅以及儿童游乐设施。今后,民俗风情园计划投资千万元,将它开辟成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含量大,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文化景区。  华安是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人口聚居最多、最集中的县份。这里有一支由高山族青年自发组成的高山族风情歌舞表演队,其歌舞热情奔放,生活气息浓厚,服饰华丽精美,深为人们喜爱。歌舞的突出特点是以歌伴舞。当您来到华安,走进高山族民俗风情园,高山族青年为你表演的连臂踏歌、甩发舞、杵舞以及陀螺竹杆舞等歌舞,一定让你如痴如醉。  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早期的台湾高山族舞蹈,往往都是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多舞蹈者携手围成圆圈,边舞边唱,显示族群团结的力量,展现人们快乐的心情,舞蹈动作通常都是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等。  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  连臂踏歌:象征团结的连臂踏歌舞(也称拉手舞)是台湾高山族最为流行的集体舞蹈形式。参加人数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至数百人,男女均可参加。拉手舞的腿部动作多,手的动作少。有上步、退步、抬腿以及不同节奏的踏脚动作。队形包括圆形向左、向右环绕,向圆心进退及螺旋形、龙摆尾等便于集体环绕的队形。拉手舞以一位能歌善舞者为首,为首者一边高歌领唱,一边示范舞姿;整个舞蹈形式活泼、气氛热烈。  杵舞:又称杵歌、杵乐或杵音,是古代人们用杵臼舂米时留下的劳动娱乐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伴随杵舞的是一种劳动歌曲,妇女舂米时,三四人一组,共持木杵,环臼而立,随着舂米的节奏而低声唱和,委婉动听,很有特点。跳杵舞时,妇女们头戴鲜花,身穿艳丽的民族服饰,手持木杵,且歌且舞。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舞姿优美活泼,歌声、杵声铿锵悦耳,舞蹈步法也很富有变化,是台湾高山族中较有特色的表演性舞蹈形式。  甩发舞:民俗上一般要求只有未结婚的少女跳舞,男人则坐在周围观看,不得参加。在节日和喜庆活动中,姑娘们散开自己美丽的长发,随着歌曲翩翩起舞。甩发舞开始时,妇女们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舞蹈的热潮。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的中心,蕴涵着强烈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还有盾牌舞、求婚舞、口弦舞等非常有民间特色的高山族舞蹈。  台湾高山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山族同胞用舞蹈来赞美劳动和生活,也用舞蹈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祝福。   

官畲村

  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是建在半山腰上的畲寨,古朴的自然风光、多样的畲寨风情成就了官畲这个小村落。在这样的村庄里,于青山绿水间领略畲寨风情,俨然有种超脱世外之感。但是近期一系列的活动打破了这个深山小村庄的宁静,美丽多情的畲寨火爆起来了。  官畲村的由来   官畲村起源于300多年前的清顺治年间,一群畲族人从华安汰口逆江而上,到达新圩古渡散居,后来看中了半山腰上的这处螺旋地形,发现已有一户汉族人家居住。而这户人家的主人刚科举中榜,将迁居漳州府郡为官,就把家园交给了畲族人。  “前有汉人为官,后有畲民为居”,于是“官畲”之名就流传至今。  独特文化 红红火火“请火节”  每年的农历大年十二,官畲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请火节”。  当天,由畲族同胞们组成的请火队伍从山头祈请圣火后,组成长龙,在鼓乐伴随下,巡游全村,先后历经“踏社”、“踩火”、“抢火”等环节。其中,在凤凰台前的“踩火”仪式把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畲家汉子肩抬神像,赤足飞踏在高及小腿的火红炭堆,引得炭火四溅,观众阵阵喝彩。  最后,畲族同胞老老少少纷纷拿起早先备好的铁锹、铁铲等工具,抢着铲一锹炭火回家,放入灶膛好生炉火,寓意将希望、吉祥、兴旺之火种带回家,祈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云海茶园  数年前,官畲畲族村还是华安最贫穷的少数民族村落。但靠着种茶,近年来,有400多住民的官畲畲族村也成为县里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富裕村”。  “茶香农富畲寨美”。正当制茶时节,茶叶散发出的沁人馨香萦绕在整个畲寨中。国庆以来,直到寒露,天气转凉,官畲秋香更是香飘各地,每天,厦门、泉州、广东、湖北、北京等全国各地茶商纷纷进村抢购,每斤毛茶三五百元已是频繁呈现,遇上每斤800元、上1000元的好茶更是要“抢”、要“分”,有的提前下订金,有的早早在那里等,生怕自己看中的茶被买走。茶叶交易的火爆,价格的年年攀升,让畲寨的茶农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风情畲寨 开基祖社祠堂  官畲村还保留一个开基祖社祠堂,原来的民居是以祖屋为中心,左右边建房屋,祖屋门口一个水池,这个水池中就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水池的左上角有一块石椅,如果把它整理一下,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地方,同时还保留着民谣民歌和祖先图。解放前整个村庄只有50多间房屋,其中有20几间是盖茅草的,为了防止盗匪的抢劫,把整个村都用篱笆围起来,最多是双重地围起来,连出入的门也做成自动关起来,要进出这个门需要小心,一不小心后脚跟会被卡住。祖屋的两边各有一间二层至三层高楼,土匪来时,居民们都各家的门锁住,然后都逃进高楼,便于防御和抗争,高楼的四方向都留有枪眼,可用火药枪向土匪打去。竹篱笆是官畲村防御土匪抢劫的一个特色。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南阳楼

南阳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狮形山下,走近南阳楼,“福建省土楼博物馆”几个大字跃入眼帘。南阳楼系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之孙蒋经邦所建,时在嘉庆丁丑年端月(1817年农历正月)比二宜楼迟建47年。由于有二宜楼作为蓝本参照,因而二宜楼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特点为其所吸收,可称是二宜楼的缩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较之二宜楼更胜一筹。南阳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现楼内陈列了土楼主人当年的家具、文具、文玩等物品、劳动工具等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当年土楼主人的生活原貌。”  庄子曰:“南方有鸟…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澧泉不饮”,南阳楼的楼门,便是这“凤栖之木”所制,可见其用料之精良。门楼为细磨的花岗岩砌筑,高5.99米,阔4米,门放1.7米,三门顶皆置水箱,外敌火攻时灌水可成水幕加以防御。  南阳楼石匾额为行书勒刻,左巷门石匾额勒“山高”右边“水长”,笔力苍健。左边勒寸楷“嘉庆丁丑”,右刻“端月立”,本建筑其石刻雕工精致,其最精致应数祖堂前的抱鼓石,四面共雕刻数十种吉兽神禽,名果瑞草,如凤凰、麒麟、狮、鹿、兔、鹤、马、猴子、报喜鸟,还有红桃、荔枝、石榴、佛手、松、竹、梅、玉兰、抱鼓石的精雕细刻,反映了创建者对美好前途的憧憬,盼子孙之兴旺发达,抱鼓石基石正面雕有圆形“寿”字,下边是一种叫作“吞”的怪兽,据说此怪专吃生灵,怪兽已被观世音收服,现用来避邪扶正之用。祖堂梁架斗拱,精雕细琢,奇花吉兽,精采夺目,堂前一对倒吊莲花,瓣薄如纸,莲子可见,令人称赞的是这倒吊莲花周长达一百一十四公分。南阳楼用材考究,木料粗大,就连大门前屋顶二支椽梁也要两端加工缩小成梭状,才能升架铺平,足见其匠心。  南阳楼从一楼到三楼,木棂、梯边木作都十分精致,保存极好。南阳楼天井园心外伸二米范围内有明显的回音共鸣效果。分贝加大,耳膜便有明显压感。与天坛回音壁相似。  南阳楼周围生态环境极佳,山青水秀,南阳楼背靠狮子山,据说当年于楼后建造花园,往昔的花畦现开辟为茶园,尚留百年老樟树一棵,椤木一棵,古松四棵挺立楼后以为屏障;楼前有一宽广荷花塘,另有一番景象。楼右小溪从安溪县西坑村的深山流水,水量充沛,水质清澈,两岸尽植绿竹,楼右残存方形楼基,老者说:这是当年的学堂,真是一楼一书斋,可见仙都镇蒋氏家族一向重视文化学习,南阳楼现保留有一块文魁匾,铭文光绪某年蒋××中式副举人。      大地村  大地村地处仙都镇东部,与安溪龙涓乡毗邻,是漳州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闻名遐尔的“土楼之王”---二宜楼就座落于此。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811户,人口3001人,村两委8人,党员72人。建立农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站5个,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带头、引导和示范作用。全村总面积24284.6亩,其中耕地面积2174.9亩,林地面积14644.1亩,园地…… 详细++漳州二宜楼大地土楼群(华安土楼)东阳楼

竹种园

  竹子,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它与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一样有“君子”之称。竹种更是多姿多样,风情万种,除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外,还有特殊的旅游观赏和审美价值。华安的竹类植物园就是这样一个包容万千的旅游胜地。竹类植物园创建于1992年11月,址在城关九龙平湖北侧的龟仔垅山。园内又分为五区一园:即竹种分类区、观赏竹种区、生产区、珍稀竹种引种区、纪念竹林区和民俗风情园。竹子从用途和经济效益讲,可称上"一竹多用济民生":竹材可供造纸、生产人造板、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是上乘佳肴;竹头可以雕刻;竹枝可以加工竹扫帚;竹叶可以用于生产饮料或作出口包装用品;从竹材中提取的鲜竹沥、竹璜等可作中药;竹屑是培育菌中皇后竹荪的优质原。从观赏和审美角度看:竹子四季常青,潇洒多姿,姿态优美,独具风韵。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象征着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而一片片一丛丛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们自然想到它们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曲的品质。  走入竹林,到处茫茫竹海,清荫通幽,惹人情思无限情怀悠远,无意中静静地陶冶了人的情操,净化了人的心灵,升华了人的品格。当你仔细端详每一棵竹子、每一丛竹林,你或许还会想象到那就是一位位婀娜多姿的青春少女,是那样的纯洁、清秀、傲立。由于华安的地理条件特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竹子在此都能得到培养成长,使得该竹种园成为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竹类品种最多、属性最全、种园功能最齐的竹子基地,也是竹类科研教学、竹子生产推广、旅游观光休闲、学术交流示范的综合性基地。今年,在竹种园内又建立了高山族和畲族民俗风情园,作为竹种园内的旅游配套服务项目。那建筑风格独特、歌舞表演动人的民俗风情,为竹类植物园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奇葩。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贡鸭山森林生态旅游区

  贡鸭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南部的华安县境内,距华安县城28公里,由贡神峰和麒麟峰组成,面积626.7公顷。区内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奇特,以林茂、山雄、石怪、树奇、水秀、壑幽、洞异而闻名。这里气候宜人,春天山花烂漫,白雾环绕,夏季百木垂荫,清爽宜人,晚秋树果累累,四处飘香,冬季寒意袭人,一派北国景象。区内万石灵秀,素有“山奇石更奇,石动物风光冠八闽”之美誉,特别是  “天狗梦月”、“群龟越山赛”  、“老鹰捉小鸡”、  “翠鸟戏沙鲨”等天然动物石奇观,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我国著名考古专家盖山林,来到贡鸭山考察时,特地作诗一首“轻云淡淡雾绵绵,-苍茫罩山颜。尽说漳南风光好,贡鸭山景甲众山”。中国著名摄影家徐肖冰、侯波夫妇题词“八闽奇观华安贡鸭山”。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世界杰出艺术家吕厚民题词“贡鸭山旅游胜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著名摄影家张宇多次来贡鸭山创作并题词“神山奇景”。区内保存有5000多亩的南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是福建省除武夷山和梅花山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外,植物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天然动植物基因库,已发现树种维管束植物120科273属428种,昆虫15目97科717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穗花杉、福建柏、红锥、红豆树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蟒蛇、穿山甲、鸳鸯等;蝶类资源丰富,有我国特有的宽尾凤蝶、豹眼蝶,世界著名蝶种枯叶蝶。林内还生长着丰富的高等担子菌,主要有枝伞珊菌、杯伞属、灵芝、竹荪、红菇等。  贡鸭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是华安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摄影家创作基地,是休闲度假、避暑疗养、艺术摄影、登山健身、石洞探秘、水上娱乐、垂钓养性、森林沐浴、科学研究的的好去处。   

南山宫

南山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宫位于福建省华安县良村乡的南山腰,距县城13公里。  南山宫坐西向东,面对笔架山,海拔300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明太仆陈天定曾流寓此宫二年,亲题匾额“德茂天初”。南山宫祀圣祖大仙(仙妈)和都统舍人神像,有签诗36首,据传为陈天定所作。  南山宫为道观,建筑仿皇宫太和殿式,砖木结构。道宫基盘近正方形,四周均有走廊。宫内呈正方形,有彩绘天花板,正中是一圆锥形旋式藻井,藻井的斗拱计99个,上置八卦太极图,蕴含天圆地方之意。殿堂四根红漆棱形木柱,有云龙和八仙彩绘,宫内外木壁墙上均有彩绘,图画清晰可见。宫中木作构件,挑梁椽榫较为古朴凝重,装饰构件相当简约明快,屋脊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故事、重檐迭脊、翼角飞举。南山宫现存建筑风貌,基本上属明清风格,唯四支红柱及柱础工艺异于椽梁,经鉴定为宋代遗物。  南山宫今仍存有长方形蜈蚣旗13面。蜈蚣旗俗称大旗,因其形状酷似蜈蚣而得名。另有辇轿两辆,据传,每辆轿子要用48两黄金研末粉饰。蜈蚣旗及辇轿均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富丽堂皇,金碧耀眼,是华安的珍贵文物。  宫内雕刻、彩绘、壁画题材丰富,保护完整,整体建筑构造艺术精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其中,宫存的辇轿与蜈蚣旗,堪称民间艺术瑰宝。  2006年南山宫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齐云楼

齐云楼为文化旅游景点。  齐云楼建于明万历十八年(一五九O),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目前已知始建年代最早的圆形土楼,堪称“楼母”,证明华安是闽南圆土楼发祥地。  齐云楼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据齐云楼珍藏的两本《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号叔,以太原为最古郡望,又望出华阴、冯翊。至唐代郭子仪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以“汾阳”为堂号,奉郭子仪为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审知人闽之际,郭嵩随军入闽,居于漳州芝山东麓郭坑,是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经过三十几代子孙非常复杂的播迁,传到郭子仪以下第三十世孙郭叔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  1442年)开基华安沙建岱山村。  郭氏家族在岱山传衍了七、八代,到明万历年间已是巨族。齐云楼兴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迁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多的是迁往台湾。清末编修的郭氏岱山大宗谱,记载到岱山第十八世。谱载,从十世至十八世,九代人中,岱山郭氏共有三百多个男丁迁台开基。每代迁台人数均不下四十人,声势浩大。有清一代,在台岱山郭氏子孙经常回齐云楼谒祖认亲。  岱山郭氏子孙分布在台湾各地。郭氏家族的昭穆是:“文景维仲叔,元世安汝期。士志振光宗,云龙际雨时。承先启来裔,绍德永为基。天赐我彻作,千秋庆有余”。   

漳州二宜楼

漳州二宜楼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楼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二宜楼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士楼,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圆楼直径73.4米,底层墙厚2.53米,通高16米,全楼分十二单元,共192开间。其结构功能分工清楚,圆楼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方楼为居室、祖厅,内环平房为炊室、餐厅;各单元内有天井、梯道,自成体系,四楼墙厚80公分,以一米宽墙体作隐通廊,沟通12单元,具有隐私独立性,又有凝聚联系性。土楼的防御功能齐全,大门和两个小门上有漏沙泄水孔以防火攻,四层开窗平时览景观光,战时作枪眼用,有置灯和上屋顶装置;层底有暗道通往楼外,各单元设有传声道,便于内外联系;各单元均置竖孔,由一楼直至四楼,作维修屋顶吊物用,危急时人亦可从此上下。楼中设有两眼水井,足供居民饮用。一层大厅和四层祖堂采用悬梁吊柱法,斗拱木雕精细、彩绘生辉、富丽堂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宜楼坐落于大地村中部。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2005年住有39户,196人。双环圆形土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9300平方米。外环高4层,内环单层。外径73.4米。整座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24间。其中4个单元是作为共用的门、梯道及厅堂,余下的12个单元为住户,每个单元均有独自的楼梯上下,是福建省两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区单元式土楼的代表。底层外墙设12个“之”字形传声洞,便于内外联系、传递信息。顶层的外侧将墙体减薄,设1米宽的隐通廊,以弥补单元式土楼防御时各自为阵的不足。通廊与各单元祖堂均开门相通,向外设观察、射击窗56个,枪眼23个,构筑了古代战略防御体系与居住空间完美结合的典例之作。外墙厚达2.53米,墙基石砌、墙身夯土,往上逐层收分。设一个大门两个边门,门框用花岗石砌筑。内院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设两口公用水井。外墙1-3层都不开窗,只在4层设小窗洞(见7.a-1图96,97,98,7.a-2照片88,89、90)。  每个单元都从公共内院入口,单元内部设有户内私用的小庭院,这是一个较有私密性的空间。从圆楼外走进中心内院、再进入各单元内的小庭院,这种室外空间私密性层次的变化,是对人们聚族而居生活中不同要求的满足。二宜楼的室内空间布局也独具一格,进入单元内是位于内环的入口门厅,其两侧分别是厨房、库房,内外环楼之间连以过廊,围合出单元内的小庭院,过廊与小庭院之间以透空的木隔扇分隔。外环楼的室内空间布局也与内通廊式土楼不同,底层不是用作厨房、餐厅,而是用作客厅,二、三层均作卧房。四层中间是大空间的祖堂,由各户单独设置,两侧为粮仓。  在结构上,二宜楼也与众不同。外环楼房的外围是土墙到顶,内围也是承重土墙直抵三层。各个单元之间完全以承重的土墙隔开,每个单元内部1-3层的纵墙也是用承重的土墙分隔。  更为别致的是其二、三层内圈土墙上又伸出窄窄的木挑廊,形成廊道外的又一个檐廊,方便衣物等晾晒。  二宜楼的建筑装饰繁简有度。正对大门的祖厅处在中轴线尽端的显要位置,梁架都作雕饰彩绘,底层祖厅大门两边还置一对青石雕抱鼓石,上刻如意锁、四龙戏珠等吉祥图案。各个单元顶层供奉神主牌位的厅堂,雕梁彩绘精巧华丽。底层小天井前的檐廊也是装饰重点之一,12个单元入口的门上,雕嵌12种不同的装饰木雕。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之芳香,堪称民间艺术珍品(见7.a-2照片91、92、93、94)。  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楼内柱联形象描述了圆楼周围的环境:“派承三径裕后光前开大地,瑞献九龙山明水秀庆二宜”;“宜家宜室一堂和气垂慈翼,有福有负大厦更新振鸿酋”;“大地著蜚声孝思维鼎,二宜昭令德祀事孔明”;“楼归二宜敢谓更新恢先业,枝开六秀洵堪仍旧裕后昆”。楼内众多壁画联,生动反映了楼内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和土楼人的向往和追求。其中有一批充分反映出楼主崇文重教的思想:“一篇花景雪垂地,半夜书声月在天”;“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有书诗气生子必贤,好山水游其人多寿”。另有,彩绘壁画结合楹联:“帐念桃李风,笔拥江山气”;“四时和气春长在,一家安乐庆有余”;“孝慈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千古文章”等。楼内10单元三层门楣上绘制一幅西方半裸女像(见7.a-2照片93),在3、6,10单元的墙上、天花板上张贴有许多1931年美国《纽约时报》、1932年美国《纽约晚报》,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大地村  大地村地处仙都镇东部,与安溪龙涓乡毗邻,是漳州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闻名遐尔的“土楼之王”---二宜楼就座落于此。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811户,人口3001人,村两委8人,党员72人。建立农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站5个,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带头、引导和示范作用。全村总面积24284.6亩,其中耕地面积2174.9亩,林地面积14644.1亩,园地…… 详细++南阳楼大地土楼群(华安土楼)东阳楼

大地土楼群(华安土楼)

  大地土楼群位于华安县东部的仙都镇大地村,距华安县城26千米。2005年住有“户,306人,均为蒋氏族人,以农耕和种茶为主业。  大地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为农田。两条小溪涧在村中穿流,于二宜楼前汇合注入河中。大地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的土楼及其他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列入申报的土楼有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均保存完好。  大地土楼群的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论的体现。土楼群背倚杯石山、娱蚣山;前瞻大龟山,远眺九龙岭,峰峦叠嶂,四季滴翠;左有狮仔山逶逸跳跃,以达摩岩作为山名;右边金面山、虎行山相携叩伏,玄天阁金碧辉煌。两条小溪涧汇流于二宜楼前,曲折迂回,形如玉带。其地理形势正如二宜楼祖堂柱联所云:“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崎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祥钟大地且继琼林开六秀,庆溢二宜还向龟山对九龙”。  1996年11月,二宜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3月,东阳楼被公布为华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南阳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信息:  成人票:90元。免费:儿童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优惠:儿童1.2米-1.4米购买儿童票,70周岁以上老人持本人身份证半价优惠。  福建土楼(南靖)旅游景区福建土楼(永定)旅游景区初溪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南阳楼漳州二宜楼东阳楼

仙字潭摩崖石刻

仙字潭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字潭摩崖石刻

东阳楼

东阳楼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阳楼位于南阳楼西侧,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太学士蒋宗祀创建。方形土楼,因位于二宜楼南侧的狮形山下,俗称“狮仔踩印”。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200平方米。平面高2层、11米,面阔45.81米,进深26米,整个建筑呈前低后高,等级分明。内通廊式。主楼有住房36间,厅4个。现有住户13户,47人。  门墙为细磨花岗岩砌成,前低后高等级分明。两条横向通廊将上厅下厅和厢房分隔,横廊两端开小门通向厨房、餐厅,本建筑已较好地解决了蒸炒和炊烟对住房的干扰。二楼后厅置列祖列宗牌位。一楼后厅为婚庆场所。东阳楼房间横向偏窄,厢房2.5米正间仅2.8米,深度也不一,有的5.9米,有的4.5米,房层高达3.8米。该建筑设计构思已由防御为主向追求舒适转化。  东阳楼前有埕,用鹅卵石铺成,边沿用石砌成围墙,墙内有井,墙外有路,开一小门面东,南边有半月形荷花池。南阳楼漳州二宜楼大地土楼群(华安土楼)

新圩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绵治村

----

下路村

----

高宅村

----

五岳村

----

天宫村

----

黄枣村

----

玉山村

----

华山村

----

官畲村

----

新圩村

----

新圩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