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李方子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方子字公晦,号果斋,光泽县乌洲人。生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父名绍祖,祖父李吕。幼从叔父西山先生李郁学,深得西山先生所传杨时龟山之学的要领,朱熹许为讲学友。叔父闳祖、相祖、壮祖都是朱熹的高足,他们的道德文章,都为朱熹所称许。方子在这样“家学之传,远有端绪”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理学思想熏陶,年岁稍大,继叔父从朱熹学,博学能文,深通程朱之学。 他为人端谨纯笃,不苟言笑。初见朱熹时,熹对他说:“观公为人,自是寡过,但宽大中要规矩,和缓中要果决。”因而他把自己的文斋命名为“果斋”,决心从学习中来砥砺自己的个性。后游学太学,学官李道传知道他精通程朱之学,不计官位的高低,亲具名帖去拜望他。后为宋代名臣的牟子才等,也相率跟他学习,京师的学者少有不与他为友的。宋嘉定七年(1214)方子进士及第,廷对名列第三,真德秀评阅他的文卷,赞赏备至,对同僚说:“此必老师宿儒之文”,本拟选为第一名,但同列以为不合时宜,遂评选为第三名,朝廷授以泉州观察推官。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任泉州知州,对他非常推重,尝对人说:“公晦学邃而气平,本经术,明世用,事之大者,余必咨而后行”。公务之暇,两人谈论经训,常至深夜不以为倦。在这期间方子还得到真的积极支持,在泉州刊印朱熹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纲目》,嘉定十二年书成,方子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后序》。他认为《资治通鉴纲目》是孔子所著《春秋》以后的第一部历史名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极完备,但“其于《春秋》惩劝之法,又若有未尽同者”,《纲目》就是为了补救《通鉴》的这个缺陷而编写的,它体现《春秋》所昭示于世人的“大经0”。 按照惯例,宋代官吏任期届满,应将任期内所做工作,上报朝廷,以期调升。而他不愿意这样做,以为“以书通,是求也。”丞相史弥远知道这回事后,对他大为不满,所以当他任满一年多,才调迁他为国子监学录,而他不以为悔。不久,他将当选宫僚,所谓宫僚就是太子的属官,但他不为利禄所动,仍丝毫不肯折节以求苟合。结果遭到史弥远一帮人的中伤,被劾罢官,奉祠而归。 方子回到家乡后,在他少年读书的云岩书院,倡道讲学,澹然自得,学者不论远近,慕名而来求学的不绝于途。他对来学的人,训诱不倦,以传播程朱之学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尝说:“若得真实务学之人,发明纲要,斯道庶不坠耳。”他的学生牟子才和叶采,在理学研究上都有所建树。方子在读书讲学之暇,还尽力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禹贡解》、《传道精语》、《紫阳年谱》3卷、《清源文集》40卷等。宝庆二年(1226),枢密使真德秀与尚书袁甫将他所著的《禹贡解》进荐于朝廷,朝廷复起用他为辰州(故治在今湖南沅陵县)通判,但他没有赴任,特旨授以朝奉郎(正六品上)致仕,不久病卒,终年58岁。子祜以父荫封为将仕郎(从九品)。 方子一生,外出为官的时间较短,在家读书讲学的时间较多。他恪守朱熹居敬穷理之说,为了做到“内无妄想”,“外无妄动”,他常竟日危坐,不少倾侧。他主张读书要熟读精思,反复涵咏,切己体察,而反对立论以驱率圣言,凿说以妄求新意。他尝对人说:“吾于问学未能周尽,然幸干大本有见处,此心常觉泰然,不为物欲所渎尔。”元代大学问家虞集在他所写的云岩书院记中,称“其于朱氏之学,确守而不变,所谓毫分缕析,致知力行盖终身焉。” [以上内容由"雨点咖啡"分享。] |
李巽 (94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巽字仲权,号席帽居士,县乌洲人。生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他兄弟3人,长名建中,巽居第二,李贾是他的三弟。巽成年后,独自结庐于县镇岭坊席帽山前,潜心学习。当时光泽士子大都不敢参加科举考试。巽博学能文,立志要中试,以求学以致用。初试不遇,有人嘲笑他说:“李秀才席帽何日离身?”但他并不因此气馁,仍勤学不倦,终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在全县历代士子中第一个考中进士。为回敬人们对他的嘲弄和鼓励乡里士子努力学习,他曾赋《登第吟》一首:“当年踪迹困埃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注:自他而后,在两宋期间县人考中进士的共22人,其中李氏子孙达9人)。他出外为官,历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使。在提点刑狱任内,办案严明,谨于用刑,并曾请恤刑数次,释放冤民百余人。他的廉明公正,深受人们的敬仰。当时的大文学家王禹偁与他相友善,并写有《送巽赴官序》一文相赠。巽亦善于诗赋,著有《上鼓》等赋,为时人所称赏。后年老病卒于官,归葬县二十五都梅坪李家坊,诰授中奉大夫。 [以上内容由"七月七"分享。] |
李深 (1049~110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深,字叔平,光泽乌洲人。生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少孤,力学不倦,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曹州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主簿,后历任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东)、蔡州遂平(今河南遂平县)知县,为官清慎。 绍圣初(约1094年),李深被召充编敕所详检校文字官。时章惇为相,议改雇役为差役,深因反对,被降官一级,以宣奉郎外调至东京,抽税竹木场。绍圣四年(1097年),复为直奉郎、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县)通判。元符间(1098~1100年),朝廷下诏求言,深从陇西上 书痛斥章惇等任人唯亲,欺君误国,结果遭到破孩。时适值枢密院言熙河路经略钟传等进筑丹喇关,奏报失实,章惇等借此诬李深在军中参议军务,奏报失实一事与其有关,责令降官一级。后经曾布奏报,边人皆以深为柱石,进筑丹喇关奏报失实一事,深不应负责。朝廷接报后,即派章楶和孙路两人深入边关调查,澄清事实,并恢复李深的官职,改任朝散郎。后又为章惇等新陷,被罢官回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兼用新、旧两派人物,以消释“朋党之争”,李深复为司农寺丞,领管户部役法。深对雇钱重的地方,请旨减免,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当国,大肆破孩元符末年(约1100年)上 书言事揭露其罪恶之人。深被开除名籍,编管到复州(今湖北沔阳县),交由当地官员监督。崇宁三年(1104年),深与陈瓘、任伯雨等人又被划入元祐党籍,受到更加残酷的打击。崇宁四年(1105年),从复州编管到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后又改解到青州(今山东益都县)。崇宁五年(1106年),深恢复官职,但因久受折磨,不久病卒于海陵(今江苏泰县),赠朝散大夫,著有《杭川集》20卷。 [以上内容由"点睛"分享。] |
李郁 (1086~115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郁,字光祖,学者称西山先生。光泽乌洲人,朝散大夫李深的第四子,出继叔父李庭为嗣。生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幼从舅父陈忠肃学,20余岁时谒见杨时于余杭(今浙江杭州),拜为师。杨时见他谈吐不凡,才华出众,以第三女许配与他,精心教诲。尝对他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心,学之将何以用。若曰孔门之学仁而已,则何为而谓之仁。若曰仁人心也,则何者而谓之人心耶。”郁受言取《论语》、《孟子》诸书,苦读18年,焕然若有所得,其说深为龟山先生所赞许,是龟山先生学术思想重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之一。“龟山先生既没,后进多从之游”。朱熹称“熹少好读程氏书,年二十许,始得西山先生所著论孟诸说,读之又知龟山之学横出此支,而恨不及见也。” 绍兴初年(约1131年),高宗有意中兴大业,派御史朱异到各地访求遗逸。朱异以郁才德兼备荐之。高宗召见,郁所言皆国家要务,即任命其为右迪功郎,后改敕令所删定官。不久李郁因母丧离任,居丧期间仍上 书言事,以功改任承务郎。秦桧为宰相时,郁自思难与其共事,遂弃官在光泽县西建西山书院读书讲学,生活十分贫困,“人有不堪其忧者”,“公独旷然不以为异”。绍兴中,有人推荐李郁出任闽帅幕友,到福建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公余之暇,常深入民间,察访民情休戚利病。绍兴二十年(1150年)病卒。著有《易传》、《论孟遗书》、《参同契论》、《古杭梦游录》和《李西山文集》等。 [以上内容由"iggyy"分享。] |
陈泰 (?~147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泰 字吉亨,光泽人。生年不详。幼年时生活在邵武外祖父家,因姓曹。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乡试第一,任安庆府府学训导,便恢复本姓。 正统初,经朝中大臣推荐,陈泰任监察御史,先后奉命巡按贵州、山西、山东等地。在贵州巡按时,适值官军进军麓川(今云南腾冲县),每年用士兵二千为响导,战败则取士兵首级甚至杀害平民冒功领赏,泰上疏痛劾他们欺君虐民的罪行。正统六年(1441年)夏,在山西巡按时,认为地方连年灾异咎在廷臣,应对不称职的人给予惩处,以清吏治。他先后劾罢都御史陈智、侍郎李庸、祭酒贝泰等。陈泰在山东巡按时,曾上疏数千言,力陈选贤去奸为治国之本的要旨。泰平素严于律己,好搏击,三为御史,巡按各地,弹奸劾污,无所顾忌,声名威震一时。 正统九年(1444年),陈泰因功调升四川省按察使,不到一年,蜀中大治。镇守都御史冠深妒忌他的才名,正统十二年(1447年)八月,参议陈敏迎合冠深,诬劾泰“擅杖武职,殴杀舆夫”,因而被刑部定罪论斩。泰廷辩无效,大理寺卿俞士悦为其申诉,也无结果。正统十四年(1449年)景帝(代宗)监国,知道陈泰的贤能,便赦免他的死罪,恢复他的官职。后在于谦推荐下,镇守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景泰元年(1450年),陈泰升为大理寺右少卿,守备白羊口(今河北易县)。同年四月,都督同知刘安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预军务,节制紫荆、倒马(今河北唐县西北)等关及沿河要塞。景泰三年(1452年),泰升左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兼治淮河,自仪真至淮安,疏通渠道80里,填塞决口9处,筑堤坝3条。 景泰七年(1456年),陈泰奉命巡抚苏、松。他推广周忱的办法,对税额五升一亩的田加倍征收,而对官田税额较重的,则只征取正额,减轻贫户的负担。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泰被降职调任广东按察副史。不久,四川发生-,朝廷复起用陈泰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川中人士听说陈泰将至,人人都愿意服从他的节制,-平息。天顺八年(1464年),泰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成化三年(1467年)以老致仕而归,成化六年(1470年)病卒,遗著有《奏议》10卷、《拙庵集》25卷。福安彭时尝与莆田柯潜评论陈泰时说:“清操如吉亨,吾闽少有”,“天下士也,何止闽中”。明宗室晋王亦称“陈御史刚风劲节,须于古人中求之”。 [以上内容由"知不知足?"分享。] |
彭华寿 (1881~196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彭华寿,光泽县止马乡仁厚村山坳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父亲经商兼有田产,家庭生活较富裕。华寿童年时在农村私塾读书5年,初具阅读医学书籍的能力。光绪廿四年(1898),拜当地名老中医彭祖德为师,苦学6年,深得其医术真传。光绪三十年(1904),他开始在家乡山坳开业行医。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和《陈修园三十六种》、《冯氏锦囊》等名家专著,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自成一格。他精通内科和儿科,兼通妇科,医疗效果显著,求治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家乡山坳行医。1954年参加止马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由于年迈回到山坳承办保健站。1959年经省卫生厅评为省名老中医。他治病严守《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善于从复杂的症候中准确分析出最根本的病因,然后定出治法,对症下药。在各种治法中,他最重视“和解法”,能灵活运用“和解法”中最基本的方剂小柴胡汤。他常说:“纯火纯寒的病很少,寒热错杂的病较多。”所以他在治病时,最注意调理阴阳,和解气血。1961年他应邀来城关为县委书记段政治病。段政久病风湿,筋骨、肌肉、关节等部位长期疼痛、酸麻,甚至伸屈不利,行动困难。经省地各医院多次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他根据上述各症以及段政日常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和身体状况,经过再三分析,认为段政所患的病主要由于油腻阻积于内,风寒湿浸袭于外,且身体肥胖所致,治疗应综合运用和解、消导以及祛风寒湿诸法,药剂以“独活寄生汤”、“保和汤”、“小柴胡汤”和“羚羊钩藤汤”为基础,或分或合,或加或减,一视病情的变化而定。由于治疗得法,段政的病,不数月而痊愈。1962年地委有一领导亦因风湿病纠缠而无法工作,经他治疗后也很快恢复健康。 1962年,他被安排在止马卫生院,曾为一因贪食药死的鱼中毒发病终致肝硬化的病人官甘治病,主要应用“和解法”,以“小柴胡汤”为主药,外加郁金、当归、银花、葫壳、生芪等活血、利水、解毒、消肿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他行医数十年,“治病救人”的心志老而弥坚。每遇病人病情严重,家境困难,他常不收或少收医疗费,以救人为怀。1962年江西茶亭有一缝纫工涂金荣,身患重病,至南昌就诊,经省医院初诊为“胃癌”,需缴住院费千元以上,涂因一时无力缴款,只好回家向华寿求诊。华寿乃把病人安排在自己家中,用自创的“验方”姜、附、苓、术加旋复花、代赭石、玄明粉等药为病人治疗,细心观察病变,调整药剂达2个月之久。当病情稳定后,才好言相慰,嘱病人回家按时按方,坚持服药,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人终于恢复健康。 晚年,他收有学徒数人。他对学徒学习要求严格,常告诫他们说:“治病救人,必须尽心尽力,对复杂重症,尤应诚惶诚恐,不要有任何差错,夭人生命。否则以济人之事,反以害人,问心何以自安?”他的高足廖祥麟最得他治病的秘法。 1966年“文革”开始,他被批斗,清洗回家,不久病卒,享年86岁。 [以上内容由"山花烂漫"分享。] |
李诰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诰字君彰,县乌洲人,李铎的长子。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诰从小聪明,7岁能诗,有《咏马》、《咏梅》、《咏菊》、《咏莲》和《读书吟》等诗作,为县人所传诵。年长与弟诏和详同肄业于仙花书院,勤学苦读,夜以继日。夜读思睡,夏夜则以宵灯粹掌,冬夜则置足于冷竹筒上,甚或投足于冷水中,以驱除睡意。因闻庐山书多,欲往一读未读之书,途经南昌,谒见太守吴,并将平日所作文章,请吴指点,以示自己的才学。吴读后大为惊赏,并出难题进一步以试其才。诰受命回寓,一夕而成,吴读后赞不绝口,全郡争相传诵。诰辞往庐山,吴厚赠以路费。次年入京,考中庆历二年(1042)进士。由于马仲甫的保奏,他被举充京官,不久改秩将士郎。历知公安(属湖北)、莆田等县,后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治平三年(1066)病卒,终年53岁。朝廷赠以朝请大夫(从五品下)。他平时训子极严,有《立春日训子》诗一首:“今日土牛出,初春暖气回,莫辞通夜读,又是一年来。”陈忠肃称其“真率乐易,有古人风。”他生子勉、深璿,勉、深德才兼备,时人称为李氏双龙。 [以上内容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分享。] |
何秋涛 (1824~186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何秋涛(1824-1862) 字巨源,号愿船,光泽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自小聪颖,过目成诵。披阅天下舆图,能历举府、厅、州、县名,默数四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乡试录取为举人,次年礼部会试录取为贡士,不久中进士,任刑部主事,举为律例馆提调、秋审处坐办。刑部所撰《律例根源》,多由秋涛手定。 何秋涛为学以用为本,治学严谨,对“经史百家之词,事物之理,考证钩析”,绝不牵强附会。自选为进士后,更加致力于学问,倾囊购书数万卷,常与何绍基、张穆、陈庆镛等京城名流学者进行切磋。 咸丰三年(1853年),何秋涛随侍郎李嘉端巡抚安徽,因其父欲回光泽,便辞职而归。回家后,省中要员对他非常器重,委他劝捐京米,兼主邵属五书院的讲席。后太平军攻打福建,他带着眷属回到北京,专心致力经世之学。他著述很多,《朔方备乘》是其代表作。中俄边界犬牙相错,长达万里,沙俄的侵略政策,时刻威胁着中国边境的安全。但当时“诸家论述,未有专书”。为填补这个缺漏,巩固中国北方边防,弄清中国与沙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攻防有据,秋涛不辞辛苦,广搜官私载籍,纂为《北徼汇编》,包括图说、例目共81卷。兵部尚书陈孚恩认为该书对研究考据中国北方边境很有价值,于咸丰八年(1858年)把它进荐朝廷,文宗看后大加赞赏。咸丰十年(1860年),下达内阁的谕旨中,高度评价该书,说此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具见学有根柢”,赐名《朔方备乘》。并预备召见何秋涛,赏加员外郎衔,赐在懋殿勤殿行走。不久,何秋涛以外艰离任,租屋留居京师,过着贫困的生活。 同治元年(1862年),贵阳人黄彭年编修推荐何秋涛到保定莲池书院主讲。因积劳成疾,数月后一病不起去世。何秋涛平日为人言规行矩,不妄谈人过,除读书著述外,粥粥若无能,对军国重计,深识远虑,常援引历史事实分析论证,当道无不佩服。著作除《朔方备乘》外,尚有《孟子编年考》、《一镫精舍经解》、《王会篇笺释》、《一镫精舍文集》、《一镫精舍诗集》等。 [以上内容由"一半的一半"分享。] |
李铎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铎字振文,县乌洲人,李巽兄建中的长子。生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长,好读书,以文章道德知名于世。曾筑别墅于县西的徐源,日夕读书其间。一日回家探望,乡人问他有何收获?他说:“他无所有,只得‘监书’十担。”后他家遭火灾,他急忙回家问的第一件事是:“书病乎?”家人答以书在无恙,他说:“书在吾子孙不穷足矣!他何求?”他这种以书为财富传给子孙后代的思想,为他的子孙树立一个读书穷理的良好家风。左司谏陈瓘尝说:“敷政铎者,开李氏家学之先倡也”。他的子孙后代如李郁、李吕、李闳祖、李方子、李应龙等在理学研究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很有名的乌洲李氏理学世家。 他好为诗,诗作颇得少陵句法。如“圃茶摇雀舌,岩草坠龙须”、“池阔鱼吞婢,堂幽木啄奴”等名句,无一不令人叹服。晚年以子诰蒙赠大理寺评事。北宋皇祐五年(1053)病卒,终年79岁。 [以上内容由"yj200k"分享。] |
李吕 (1122~1198) 宋朝词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公元一一二二年至一一九八年]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人。 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以上内容由"影子zyj"分享。] |
黄贤士 (1870~194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贤士 贤士字尚卿,号宜生居士,光泽县城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为清末光泽最后一科的拔贡。他擅长文章,立志终身从事砚田笔耕,以教书育人为乐事,而无意于仕途和为子孙后代置备田园家舍。他常对人说:“农田有歉有丰,砚田无旱无涝;农田有沧桑之变,砚田终身不移。” 自民国6年(1917)以来,他历任洪济高等小学、福民高等小学及师训讲习班的教师。民国15年他与光泽西区人高文修在县城吴家祠堂合资创办一所私立小学,内设高级和低级两个班,除国家颁发的课本外,他还为高级班的学生加授《左传》、《四书》和《东莱博议》等古籍。但因条件不足,学校只办了将近两年。学校停办后;他曾一度到光泽北路毛湛设馆施教,以应北路学童的需要。 民国17年他回到县城与上官承孜、裘警斋两人合力编纂《光泽县志》,民国18年县志稿成,送福州刊印成书,因战乱无人负责,不料书稿俱毁于火。在这以后,他受聘到福建省立邵武中学担任国文教学,为时达9年之久。除教学外,他还兼任学校的舍监员多年,对学生的教育,他注重言传身教,很少严词训斥。 离开邵武中学后,他受聘到江西黎川石峡武氏家塾执教。武氏全家对他优礼相待,视如上客。民国27年他嫡侄黄溥松任光泽新甸小学校长,以伯侄至亲,坚请他至该校担任国文教师,他只好婉言辞谢武氏家族对他的厚意。当他到达新甸小学任教后,百里以外的学生多慕名来校就读。他在新甸小学除负责教学外,还兼理庶务,为学生的生活操劳。 民国29年6月,他因积劳成疾,在新甸小学不幸一病不起,与世长辞,终年71岁。灵柩运至光泽,县城各界人士在中山台为他举行公祭。当日《光泽日报》还印发专刊,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致以沉痛的哀悼。 [以上内容由"Y2K"分享。] |
何淑苹 (1810~193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何淑苹,光泽县人。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父长敦,字礼门,嘉庆五年举人,历知直隶新城、盐山、饶阳、博野(今均属河北省)诸县。淑苹自幼好读诗,善于默诵古代诗句。她学诗初习七言,后精于五言。因随父任,得便遍游吴、越、齐、鲁、燕、蓟诸地,每到一处,有所感触,必以诗咏怀,因此创作不少写景抒情和吊古伤今的佳作。道光版《重纂光泽县志·山川略》录有她所作五言绝句《望乌君山》一首:“欲识春山态,时登小阁看。白云浮翠速,晨气逼烟寒。”全诗自然流畅,不假雕琢。 淑苹不但好诗,而且热爱音乐,能操琵琶、筝等多种乐器,尤精于琴。每值“衙斋昼静,谯漏宵沉”,常可听到泠泠琴声,从其书房飘出。 淑苹对父亲非常孝顺。其父因长期在北方为官,常思南方口味。为此,她常亲手烹制家乡菜饭,以博父亲一饭之乐。一次夏初,雨过天晴,父女俩倚栏闲谈,她对父亲说:“此熟梅候也。”不意竟触及父亲所嗜。良久,其父感叹道:“余久不尝盐渍青梅矣。”淑苹因此暗地将青李细心仿制成青梅,数日后送请父亲品尝。父惊问青梅来自何处?淑苹笑答:“青李也,以意治之,聊慰吾父莼菜乡思,但不时之果,吾父宜少食。”她对父亲的温柔体贴,可谓无微不至。 19岁时,她与舅父之子吴某结婚,婚后生活似不如意,“缄悉寄恨,呵壁书空”。不久,“病骨恹恹,药炉消日”。道光十年(1830年)冬,结婚仅2年,便病卒于博野官署,终年21岁。她的诗稿经当时诗作名家张际亮选辑,刊印成书,名曰《琴北诗抄》。 [以上内容由"武仕成"分享。] |
危德华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危德华 光泽人,生于元代末年。隐居光泽北溪,博览儒道诸家经典,能文而尤精于诗,与翰林危素、考功郎葛元哲及道教金门羽客方壶子、冷风羽人邓宇等相友善。他不慕荣达,郡县多次征召不肯应。其家境贫困,以教授诸生为业,学者称为北溪先生。著作有《北溪集》、《观海集》等。 危德华对元朝的残酷统治和末年兵战不休深感不安,对国家的统一寄予很大的希望。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刘克明发动县人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庆贺升平,德华写下《元宵杂咏》9首,歌颂当时的盛况。杂咏自序中记:“光泽杉关聚兵战守,自至正壬辰(元至正十二年,即1352年)之后,十有八年,民罹饥馑,城市萧然,已酉岁(明洪武二年),刘克明宰于兹邑,元宵复有放灯之乐,赋此以纪其事。”表露出对明朝统一天下的快乐心情。洪武二十年(1387年),姚伯和知光泽,为危德华《北溪集观海集》作序,称危是光泽一“卓行之士”,因“值元季丧乱,故其发言兴怀,未免悲愤激烈”,然“其所以嫉奸邪、崇节义、尊君亲上之心,炳然著见于言意之表”,“后之论是邦以诗名家者,必以先生为介焉”。 [以上内容由"王双双"分享。] |
李闳祖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闳祖字守约,号絅斋。李郁孙、李吕子。光泽人。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调静江府临桂主簿,提刑方信儒、漕使陈孔硕都向他咨询政务。暇日到学校,传道讲学,士习有很大的改变。史载:“桂士之知有正学,自闳祖始”,他是将理学传至桂林地区的第一人。后任古田令,勤慎明恕,诸司论荐改秩,未赴卒。李闳祖从学朱熹讲学,笃志学问,强力精思,论议切实,朱熹将他置在家塾,以教诸孙,为编《中庸章句》、《或问辑略》。黄幹、李燔、张洽、陈淳都敬重他。 [以上内容由"raingxing"分享。] |
李纯德 (1073~1135)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纯德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生,字得之。光泽人。自幼秉承家学,治《周礼》,兼通《左氏春秋》,为人简古,不追求时好。20岁左右游太学,而不第,三舍法行,充贡,又不果,县有民兵,纯德为制战阵击刺之法,成效显著。县令欲报其功,纯德笑谢去。晚年,隐居山林读书自得。宋绍兴五年(1135年),以特奏名,将入朝廷对,前一天卒于临安客舍。朱熹为他撰墓志铭,称为好德有常之士。 [以上内容由"小倩"分享。] |
地区 | 景点 |
---|---|
山坊村 |
---- |
太银村 |
---- |
小寺州村 |
---- |
桃林村 |
---- |
大青村 |
---- |
桥亭村 |
---- |
茶富村 |
---- |
浆源村 |
---- |
百石村 |
---- |
西溪村 |
---- |
官桥村 |
---- |
梅溪村 |
---- |
儒州村 |
---- |
山头村 |
---- |
大洲村 |
---- |
桥湾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