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晋宁郑和公园 | 晋宁郑和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郑和公园位于昆阳镇月山之巅,海拔1941.4米,占地面积250亩。为纪念郑和,晋宁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79年起兴建郑和公园,经过连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建成。公园规模弘大,园内除遍植树木花草外,已建成郑和纪念馆、郑和纪念亭、郑和故居、郑和雕像、三宝楼、郑和碑林,并修复了郑和之父马哈只墓。其中郑和纪念馆被0云南省委列为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马哈只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和公园被列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景点名为“月山帆影”。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昆明是我国明初伟大航海家郑和故里。为了纪念郑和航海的历史事迹,在昆阳山上建了郑和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南大门巍峨壮观,两侧有“郑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荡荡船队,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东大门在昆阳大街中段,玻璃坊顶,翼角红墙。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碑”等。 由东门入园,先达郑和纪念馆,馆址在原明代两层建筑玉皇阁内,里面陈列着100多件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墓前立有“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历9年(1411年)郑和主立,字迹经570余年的风雨仍很清晰。因郑和11岁丧父,已记不清父亲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亲都到达回教圣地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意为虔诚而有学识修养的巡礼人),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称“马哈只碑”了。碑文对马公籍贯、身世、任职等记述颇确,正碑两侧还有后人立的两碑,一是师范(荔扉)所录“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另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此外还有“郑和纪念亭”,立在纪念馆南面的芙蓉丛中。 景点位置 昆明晋宁县昆阳镇郑和公园内 昆阳镇 晋宁县辖镇,县府驻地。1950年设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管理区,1965年设昆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距市区62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仁义、礼智2个行政村和郑河路、月山2个居委会。盛产卤鸭、板鸭。乡镇企业有建筑、运输、机械、橡胶、光学原件、食品加工等业。郑和公园内的“马哈只墓碑”为省级保护文物。.…… 详细++ |
盘龙寺 | 盘龙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它位于滇池东岸盘龙山,距离昆明市区约40公里,距离晋宁县晋城镇东南3公里,与昆明西山、宾川鸡足山共同被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当时的莲峰和尚所建。传说建寺的时候,这里是山谷间的龙潭,有蛟龙藏身在这里,盘龙祖师莲峰和尚念起法咒驱赶蛟龙,而后潭水干枯,莲峰和尚就在这里建寺,称为盘龙寺。另一种说法是潭中原有六条龙,其中五条被赶走,而有一条龙不甘心被赶,于是就兴风作浪,莲峰祖师做法将它降服,并且令其为坐骑。建寺后信徒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多,不久莲蜂和尚坐化,被尊为“盘龙祖师”。明朝初祖源和尚又继续扩建盘龙寺,建盖藏经楼、观音殿,使盘龙寺初具规模。 明代盘龙寺鼎盛的时候,寺观有数十座,庙宇450间,佛像1000多尊。如今的盘龙寺,亭台楼榭、0高耸、古钟长鸣、碑铭林立,其建筑之精美,风格多变,文物古迹荟萃一寺,在全省首屈一指。历代文人骚客,在盘龙寺留下了不少诗词、书画、楹联、横匾、碑铭等,尤其以明朝永历帝、元梁王和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担当、钱南园、袁嘉谷等人的手迹最为珍贵。现在还存有古代碑刻十余处,文物价值较高,例如《大盘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具足禅院碑记》、《盘龙寺初立常住碑》、《永历帝敕文碑》等,已经被列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观庙宇依山而建,山门里有一、二、三天门,迎仙桥、睡佛殿、吕祖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玉皇阁、伽蓝殿、药师殿等20多座院,供奉着释、道、儒三教诸神,其中盘龙祖师殿、药师殿、观音殿香火最为旺盛。寺宇四周树木枝繁叶茂,其中茶花和松柏最为著名。原来还有万松寺,现在修建了高大的观海楼,登高可远眺欣赏滇池风光。 盘龙寺中有一座“茶花殿”,虽然是一座小院,但是院内有山茶两棵,相传为莲峰和尚手栽,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其中一棵属于九心十八瓣的“狮子头”,花朵比碗口还大,花色非常鲜艳,树高两丈,根部有小水桶粗,虽然没有金殿茶花古老,但是花势却大大超过金殿内的古山茶。 晋城镇 晋城镇位于滇池南岸,距离省城昆明37千米,距离县城昆阳20千米,国道213线(昆洛公路)横穿过境,昆玉高速公路接通城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晋城镇镇域面积96.76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万亩,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86个自然村,136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42119人,流动人口10092人。晋城镇曾为“古滇国”都邑,是古滇文化的…… 详细++ |
晋城古镇 | 晋城古镇 晋城古镇位于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县晋城镇,三面环山,一面是滨湖丘陵平原。丘陵平原上,阡陌纵横,田畴交错,古镇西约五公里处,便是名闻遐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石寨山是一代滇王或几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如今的晋宁县晋城镇一带是古滇国都邑,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所在。 顺着史籍的开篇向下翻页,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朝历代,两汉时,晋城名滇池县曾先后作过益州郡、晋宁郡、宁州郡、建宁郡的治所。(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为爨部地、阳城堡部)。难怪近代袁嘉谷在其《滇绎》中说:“都会者,政治之中枢也。云南中枢自战国至唐在晋宁”,也就是现在的晋城。 晋城在隋文帝时作为宁州郡治所,曾由刺史梁毗“拓州城七里,建九门十二衢”,可见当时规模之宏大。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曾筑砖城,东南西北建瓮城和龙翔、南熏、凤翥、拱城四座城门,以后数百年间,或毁或修,1954年实地勘测时,残破的原城墙周长有4100米,高4米。直至1958年才完全拆去。 可幸的是城墙虽然拆去,但古城内明清时代的民居和公共建筑如今却大都保持完好,使我们仍可想起当年古城的繁盛景象。据最近(2003年5月20日)《昆明日报》报道,古城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古老民居院落、街巷格局和精致的建筑雕刻艺术,引起了瑞士苏黎世市文物保护局专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一行20人曾三次到古镇考察,古滇国都邑一幕幕遗落文明使他们惊诧不已。 晋城古镇在建筑史、城建史上具有较特殊的地位。仍保留着的明清两代城建布局占地约60余万平方米。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八条街道组成田字形附以数十条小巷的格局,据说乃自明万历年间保留至今。街巷间保留着的民居院落,多为“干栏式”、“一颗印”结构,采用“三间四耳”及“两间两耳”四合院布局。抬梁穿斗式屋架,重檐歇山式组合,雕花格子门窗,刻龙饰凤,花木浮雕,精致而富于变化,受到中外专家们极高的评价。民居上或多或少的尘埃一旦抹去,必然显现出耀眼的光辉。 古代中国的乡村城镇,除了紧傍河川溪流者外,大都凿有水井,然而晋城古井之多,大出人们意料。对此,当地人有许多掌故和传说,不管这些传说可信与否,今天留给我们的,却是“家家有水井、户户有清泉”的水井民俗奇观。古镇几乎所有的民宅里,都有一口古水井,当地人称“私井”。这井不是挖在四合院的天井内,而是设在厨房的灶边,很便于汲水取用。与私井相映成趣的是宅外街边也散布着一些水井,称为“官井”,官井街因此而得名。这些古井无一例外都有与外地不同的特点。一是井口小,仅有二十厘米左右;二是井栏两侧都有一个对称的小孔。据当地老人解释,井口小是为了防止有人投井寻短见,井栏两侧的小孔是为了加井盖上锁防备盗贼歹人投毒!多么周到的防范,它让我们领略了古镇人的生活创造,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由于年代久远,在那用紫砂石或大青石凿成的井栏上,水井人家日日用井绳上下提水留下的道道深痕,是岁月的印痕,是世代生民的渴望和悲欢留下的痕迹。 晋城古镇周围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脍炙人口的五言古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写的就是这方景致。据晋宁当地方志学者李凤积先生1989年在《晋宁文史资料选辑》上著文考证,此诗乃清顺治乙丑(公元1625年)举人王寿祚所作。王是晋宁金砂人,诗中描述的就是晋城东门外盘龙寺沿路春天的郊野景色。你看:正月新春,作者与友人出城郊游。东门外道路两旁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一行二三里,路旁一处叫“菜烟村”(此村如今尚在,仍叫此名)的四五户人家,竹篱菜畦,炊烟袅袅,好一派春天的田园美景!再行数里,便到了远近闻名的楼台影隐、名花锦簇的盘龙古寺。 登上盘龙寺海拔2174米的主峰日照山,林涛阵阵中举目四顾,近瞰西汉滇王墓地石寨山、晋代宁州代父率部平叛女英雄李秀所筑的天女城、宋代石雕天王像石将军、元代巴匝刺、瓦尔密埋骨之地梁王山;透过烟波浩淼的滇池,远眺太华、碧鸡、玉案诸峰,晨霞夕照,古往今来,道不尽古镇远近的人事兴衰! 记载着历史人物传记、事件、铭文、墓志的碑碣众多,是古镇的又一特色。如“晋代残碑”、“汉益州郡滇池县故址碑”、“关将军庙碑”、“忠烈明惠夫人(李秀)庙记碑”、“象山书院序碑”、“晋宁州学宫碑”、“大觉禅师宝云塔铭碑”、“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冷阳春碑”、“归家碑”等等,难以一一列举。它们在云南历史文化发展史、云南宗教史、书法雕刻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因篇幅有限,不能在此加以一一评述。 地址: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天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
石寨山古墓群 | 石寨山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5公里处滇池之滨,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5年至1996年先后五次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西汉滇国王族墓50座,出土器物5000余件。以青铜器为主,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兵器、各式贮贝器、铜鼓等,题材广泛,猎涉当时的社会风貌。 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滇池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代王国。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滇国的情况十分模糊。1956年,考古学家在滇池东岸晋宁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一一古滇国墓葬群重见天日,由此证实了人们对古滇王国的猜测。 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在对石寨山的第二次发掘中,随着6号墓中一枚上镌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的出土,古滇国国王的墓葬被发现了。金印重9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各2.4厘米,高2厘米;蛇钮,蛇首昂起,蛇身盘曲,并有鳞纹。石寨山古墓群正是古滇王国的王族墓地。滇王之印的存在,把一个虚无飘渺的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史记》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昆明通往西域的蜀身毒道,兵临滇国,滇国国王举国投降,归顺七央王朝,于是,汉武帝赐予他滇王之印,复长其民,同时在此设置益州郡,将其纳入版图。滇王之印的出土,印证了《史记》中的记载和古滇国的存在,成为古滇王国的象征。“滇王之印”现已成为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石寨山古墓群出土器物工艺精湛,风格独具,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石寨山古墓群 |
晋宁宝泉寺 | 晋宁宝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宝泉寺座落于云南省晋宁县宝峰镇七珍山(亦名龙泉山),为明代广东惠州大居士杨黼之子——庆山祖师所建。被时人奉为大势至菩萨应化道场,誉称八宝世界、善住净地。杨黼居士晚年罢官,举家由惠州迁入云南省晋宁县宝峰镇居住,后携子到鸡足山结庐而居,耄年族人迎归,子庆山随父还乡,兴建宝泉寺,七载方成。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光绪三十九年复建,香火绵延数百载长盛不衰,其迎佛赛社风俗尤为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为迎佛庙会,万人云集,盛况空前,后战乱被毁。至2003年,崇化大和尚开始重建该寺。如今建成石牌楼一座、正山门一座、侧山门一座、僧寮一院,居士寮一院、客堂、流通处、普庵殿、东西厢房、丈室、极乐塔、海会殿、伽蓝殿、地藏殿、龙王殿。宝泉寺环境清幽、山水相映,实为鹫峰灵地,规划依次建筑有:正山门、普庵殿、莲升桥,放生池、天王殿、钟鼓楼、普贤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大势至菩萨金顶宝殿、狮子窟、方丈院、祖师殿、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东西僧寮等中轴主体建筑,代表佛宝圣地。 地址:昆明市晋宁县宝峰镇进宝路 类型: 寺庙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官方网站:http://www.baoquansi.cn/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核桃园“彝家乐”生态旅游景区 | 核桃园“彝家乐”生态旅游景区距昆明90KM,交通便捷,平均海拔2148米,总面积1371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8.7%,为昆明附近少有。这里山青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保持着传统浓郁的彝家特色,景区内有核桃箐、茶花箐、麂子塘旅游景点,建有斗牛场、秋千等娱乐设施,迎宾歌舞队为游客表演彝族歌舞,天天举行火把节,可自行组织登山、垂钓等一系列户外康体娱乐活动,与大自然实现零距离接触。它以其经济实惠的服务,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纯正的农家菜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农家的乐趣,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是现代噪杂的大都市里无法找到的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梅树村自然保护区 | 梅树村自然保护区 梅树村自然保护区位于晋宁县境内,是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80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中国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该剖面层序连续完整,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和痕迹化石,并且共生在一起,研究价值较高。 1984年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定作为全球唯一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梅树村自然保护区为大区域乃至全球地质演变史提供重要的地模式剖面,198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址:晋宁县古城镇梅树村 |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东大河湿地公园) |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东大河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东大河湿地公园是昆明市最大的河口湿地,在东大河湿地,原本已经消失不见或数量稀少的白鹭、野鸭、蛙类,又回到滇池岸边,在湖滨生态湿地里“安家落户”。夏季的夜晚,东大河湿地显得尤其热闹,数千只甚至上万只蛙类在湖滨生态湿地中齐叫。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以前叫东大河湿地公园,申报了国家湿地公园之后就更名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晋宁县,滇池南岸,是一处风光优美的水边公园,这里可以欣赏浩瀚水景、悠悠绿植,体验特色“鸟笼村”民俗,还可以游玩沙滩,非常有趣。 地址:昆明市晋宁县滇池南岸 类型:城市公园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7:00-18:00 |
马哈只墓碑 | 马哈只墓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内,居坡面西,背依滇池。 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哈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为郑和。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不久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0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认。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能已淡忘,或依习俗称父亲为“马哈只”。马哈八去世时,郑和年仅十岁左右。父亲丧葬之事,皆由长兄马文铭经办料理。永乐三年,郑和已升为内官监太监,请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但时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郑和只得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镌凿于石,立在父亲墓前。 马哈只墓平面呈长方形,长3.6米、宽2.52米,高出地面约0.4米马哈只墓的初葬形制,今已无从可考。此墓自从明初建置以后,年久日深,至解放前已倾陷为土丘。六十年代初期,发现墓四角有石框为界,遂以其框用条石和水泥砌筑成今状.保持了回教长方形墓的形制。石碑通高1.65米、宽0.94米、厚0.15米。碑额呈圆拱形,-小篆“故马公墓志铭”六字。龟趺碑座。石碑正文四周,阴刻着缠枝蒂莲花纹。正文楷书十四行,共284个字。字迹略有残损。 关于郑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献史料盖不详实。由于《故马公墓志铭》的发现,世人方知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以及郑和的家世出身等情况,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此碑是郑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价值极高的实物资料。 2006年马哈只墓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禅宗古刹普照寺 | 禅宗古刹普照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长松山位于晋宁县城西面,南连白虎山,北临青龙山,东与文蜂塔遥相对峙,群木苍翠,浓荫蔽日,森林茂密,景色宜人。灵光湖水,清澈如镜,碧波荡漾,素有长松胜境之称。元代郡牧高阿泥在此建避暑山庄,明代状元杨升庵曾到此,寓居普照,题诵碑版。诗云“木客园林传地籁,金仙楼殿接兜罗。人间尘土山中少。天际风烟海上多。西崦亭亭悬落日,东流渺渺送微渡。他乡良会真难得,不惜樽前听醉歌。”元代盘龙祖师崇照来此修持,拜普照寺长老云峰和尚为师,学佛三年后到盘龙寺落锡。元大德十一年(1307),大休禅师募化到此,称赞此山为风水宝地。次年秋,邑人杨琏发起,知州高寿领头,在此初建庙宇,取名为普照寺。 长松山有一泉,其味甘冽。泉水是从普照寺北山谷中涌出,故有“普照灵泉”之称,是昆阳八景之一。 古刹普照寺,掩映于松柏交森,四时葱郁的古树丛中,与昆明圆照、玉溪灵照为云南“三照”名寺,滇中佛教圣地之一。六百多年来,历经沧桑,几毁几建。明洪武年间,守寺官李庆及嘉庆年间孙胜、曾孙昂、僧真圆等人,相继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僧如纶复修。不幸又毁于咸、同兵患。光绪初,邑人沈善、杨先、李文元创修后层侧殿三楹,后来又有迟乐道,李和武等人捐资新建三楹及南厢房三间,贺州牧宋章又捐俸添建北厢房三间。民国初,邑人吴汝霖、冯克家等人主持建楼房、修月台、塑佛像。经多次修建,禅宗寺院已具规模,环境幽静,古木参天。每逢塑望或农闲节假,善男信女,居士游客,焚香礼佛,络绎不绝。 1958年旧历五月初五发生火药0,普照寺毁于一旦,一切碑记、-、佛像、文物古迹化为一片灰烬。 为开发我县旅游事业,恢复滇中名寺,保护风景名胜古迹,使普照古刹重放光辉。1993年6月17日恢复普照寺。在各单位及广大群众的鼎力相助下,几年中筹集资金约数百万元,现已建普照寺第一道山门(牌坊)、财神殿、地藏殿、睡佛殿、天王殿、观音殿、观音池、斋堂、龙王庙及大雄宝殿。塑有弥勒佛、二十四臂观音、韦驮、玉佛及泥塑四大天王、五百罗汉、月下老人等神像。投资120多万元修建了联接县城的沥青路,使原来的土路变通途。 普照寺经过短短几年的修复和建设,旧貌变新颜。楼台亭阁,星罗棋布,庙宇殿坊,金碧辉煌。墙壁屋柱悬挂匾额楹联。显得十分典雅。僧人早晚临坛诵经拜佛,晨钟暮鼓,庄严肃穆,殿宇雄伟,环境清幽,迎来了诗人韵士到此诗酬唱和。 除恢复佛教圣地普照寺以外,进一步开发长松山,现已建森林游乐园(有缘谷),幽谷深处建有十里长亭、鸳鸯楼、鸾凤楼、鹊桥、孔雀凳、蝴蝶椅、八仙桌、同心桌及吊床、秋千等游乐项目,几百米长的林荫小道贯穿全景。洞天乐园内游人可尝含苞怒放的山茶、杜鹃、含笑、火把果和蕨类植物。夏季还能拾到各种美昧的蕈子。进入深谷,林木苍翠,鸟语花香,长住喧闹城市者到此一游,真有超凡脱俗之感。 经过数年的建设,现有佛教殿宇: 睡佛殿,又叫玉佛殿,内供释迦牟尼佛湟盘像,1994年从缅甸购人。睡佛由上等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重约100千克,身长2.2米。全身贴金铂,在睡佛殿门外两侧悬挂深富哲理的对联一副,“信天上神,神能济世;靠地下人,人主沉浮”。 天王殿,也称金刚殿,殿外两侧为高3米的0神。殿内塑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以慈悲为怀,音乐感化众生;南方增长天王,令众从增长善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用净-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北方多闻天王,保持众生财富。四大天王传人中国,还被赋予中国式的寓意,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殿内中央有弥勒佛像,世人称大肚罗汉。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到皇家寺院敬香,见到弥勒佛像时,诗性大发:书楹联一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天下可笑的人。”弥勒佛背面是0神韦驮,手持降魔杖,卫护寺中诸神。 观音殿,中央供奉着二十四臂观音,是马静先生捐资一万二千元,从浙江购来供人寺内。她二十四只手中,各持法器和宝物,象征神通广大,佛法无边。 殿的两侧,为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也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寓意有求必应。 在观音殿后面两侧供奉着像征智慧、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意为妙德吉祥。像征真理,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意为普遍贤善之意,她两均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胁侍。 多宝殿,是佛教庙宇(道教叫财神殿),是主管赐福人们生财有道,富贵吉祥的神祗。多宝殿及其塑像为香客罗文贵捐助30万元所建。殿中塑有多宝天王、两旁为文武财神,山神土地神像。在多宝天王两侧立有善财童子和利市仙官。 地藏殿,由普照寺住持能福师筹办,并率领全寺僧尼四处化缘集资60万元,历时一年建成。总建筑面积517平方米。整座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外悬有匾联。殿楼上供奉着释迦牟尼、大势至及观音故称西方三圣,楼下正中有地藏王菩萨及左右站立的两尊侍者。六尊佛均由青铜铸成。 普照寺大雄宝殿,是当前全省最大最壮观的殿宇之一,为朱燕梅女士无息借款5年累计75万建成。 殿内正中塑有三世佛,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北面塑有西方三圣,即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 在社会各界人士鼎力相助下,历时三年总投资150多万元,捐资者有来自美国、西班牙、香港、台湾、北京等地信士五百余人。特聘请福建、四川、晋城j宜良、玉溪等地民间泥塑工艺师二十余位参与泥塑。经工艺师们的努力,塑造出了比例准确,解剖得当,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百多尊罗汉,为普照寺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有缘谷森林游乐园,建在长松山左侧。这里环境幽静,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园外,建有月牙池也叫放生池,池中央供奉着缅甸产手持净瓶的汉白玉滴水观音,走累了的游客,喝口净瓶水清凉解渴,真是又凉又甜。 当你走进有缘谷,就像进人世外桃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鸟鸣蝉噪,流水潺潺,山花灿烂。 有缘谷大门内供奉着月下老人神像,据说他是专司人间姻缘神祗,很多善男信女为了求得婚姻美满都在月下老人庙前用红线缠在相邻的大树上,这就是民俗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良好寄托和希望。 有缘谷内还有龙王庙,送子观音,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鹊桥等等。 别具一格的特色食品---普照寺五香卤腐,因普照灵泉而得名,用灵泉水,当地优质大豆加工而成,远销省内外,深受广大香客及游客的喜爱。 普照寺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是滇中少有的佛教古寺及旅游休闲胜地,除文人墨客记诸文字外,中央电视一、二、四台还在1995年8月先后播映了《晋宁县长松山》电视专题片,通过生动真实的画面,直观地展现了多姿多采的长松胜境,使观众领略祖国河山之锦绣,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