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沿河县 >> 土地坳镇

土地坳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

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乌江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角夹石镇入境,流经夹石、土地坳、板场、甘溪、官舟、淇滩、和平、黑獭、黑水、思渠、黄土、新景、洪渡等13个乡镇境,至洪渡苏家村思毛坝小旁滩流入重庆市。乌江在沿河境内长达132千米,沿途不仅自然景观奇美壮观,人文景观内涵深厚,而且以土家族为主的民族风情亦丰富多彩、淳朴厚实。   乌江在沿河境内形成两百多里的天然山水画廊。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这5个峡长达89公里,峡谷风光自成一体,有“乌江百里画廊”之称。两岸翠绿葱郁,山峦叠嶂,奇峰对峙,各显神姿。乌江诸峡既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夹石峡高山齐云,蓝天一线,峡风呼啸,江涛逼人;黎芝峡妩媚多姿,美女峰、天门石、草帽石、佛指山神情酷似,景观多而奇美,为诸峡之冠;银童峡顽皮刁钻,左右高山不时横截江面,峰回路转,山-复,船行其间如进迷宫,令人迷惘;土坨峡,山高、水深、谷幽,奇峰峻岭间,有成片竹林,参天古树,群兽竞美,百鸟争鸣。能目睹长江三峡早已绝迹的猴群,或攀藤附葛,临江戏水,声声长啼,或对船推石惊吓游客,游憩于树枝石墩搔首弄腮;王坨峡,江面时宽时窄,江流时急时缓,两岸林木葱郁,竹影摇曳,数里外可见到温泉袅袅升腾飘拂的白雾。  山峡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三峡——乌江山峡——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张家界森林公园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条旅游环线的重要通道。到乌江山峡游,可由乌江水路,也可由411省道、326国道入峡。由乌江水路,南从余庆顺江而下经思南、德江,于七里滩进入夹石峡;北从涪陵逆江而上经武隆、彭水,于小庞滩进入王坨峡。由411省道,从梵净山经印江抵达沿河淇滩镇沙坨,进入夹石峡北端。由326国道,西从遵义经湄潭、凤冈、德江,东从张家界经永顺、保靖、花垣、秀山抵达沿河和平镇,上可游览夹石峡,下可游览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  导 游 乌江百里画廊“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盘旋、水鸟嬉翔”,“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了乌江画廊的景观要素。特别是荔枝峡、白芨峡、土坨子峡是山水画廊的精品,清代诗人梅若翁赞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夹石峡从德江新滩乘船北下,进入夹石峡。峡长43公里,经夹石、土地坳、板场、甘溪、官舟、淇滩等6个乡镇。峡中有七里、扶塔、三堆子、老窍子、三颗桩、鸭滩子、野猪子、土夹子、丛滩、雷洞子等滩,有夹石、彭家两个渡口。两岸绝壁悬崖,山高齐云,蓝天一线,滩陡流急,峡风呼啸,江涛激荡,喧哮山谷。   “夹石”景观 位于夹石场对岸。民国《沿河县志》载:“县南九十里夹石场之对面壁立数仞中夹一石如卵,活动宛转不能移,故以此名扬。”有两石相抱,中夹一石,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遗憾的是在上一世纪50年代,奇石不幸坠落,如今在两石中间夹着的也变成了一棵树。夹石码头位于一崖壁下,这里水深而缓,是自然天成的一处停船览船的好地方。以前,公路还未通到夹石场镇的时候,当地就靠乌江与外界联系。   夹石码头 壁峭崖悬,崖壁上古树婆娑,古藤垂吊,石阶重叠。崖壁上长着枝繁叶茂的古树,树主根与树干同样粗大,形似一条条巨蟒,盘缠蜿蜒在壁上。崖壁下,一条石阶顺着崖壁盘曲而上,从江边直上崖顶。石阶都是经过人打打凿的条石砌成,长年累月,条石的棱角已经磨圆,阶面平滑,显得厚重而沧桑。高高的石阶,显示了在崖壁开路人的气魄、智慧和精神,是土家人民长期与自然生存作抗争的象征。沿石阶登上“崖顶”,有一青石板铺出的平地,一棵大树下直立,行人来此必歇脚。在“崖顶”处只有一-地,前面又是起伏的山峦,又有步步石阶沿坡而上,一直通到大山坳的场镇里。码头附近有多处地下溶洞,洞里面又是另一种景观。     鲁班石 在夹石境内乌江边的鲁家山当门坡上矗立着两墩巨大的石头,岩石从下至上由一层一层的石板自然重叠而成,石高约20多米,两墩巨石并排于坡土上,好似大力士御下的一挑担子,俗称鲁班石。相传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当年看见这里的人们过河到对岸要下一岩来上一岩,极不方便,有心想在乌江边造一座铁索桥,于是就挑着一对石墩来到这里,由于长途跋涉,加上山高坡陡,累得大汗淋淋,气喘吁吁,心相放下担子歇一肩,谁知担子一放,便从近处传来了雄鸡报晓的啼叫声,鲁班闻鸡而起,情急之中舍弃担子,仙游远去。从此,鲁班挑的那挑担子并被留了下来,变成了鲁班石。每逢哪家建新居,木匠师傅(亦称掌墨师)都要带着徒弟们备上酒菜供品,亲临鲁班石前祭奠先师,祈祷祖师爷显灵保佑山民们四季安康。同时,村寨的人们也索性跟随鲁班先师而姓,还把村寨名称也改为鲁家山。  一两丝 在乌江西岸板场乡的烂岩阡,有一独峰绝壁,高耸云天,直插水中,若用一根头发丝去量高度,要一两丝线才能量完,故名“一两丝”。乘舟向上望去,就好像一个高大无比的巨人立于江中。这山峰从脚到顶,全是灰白的峭壁。峭壁上稀疏地长着些枝桠弯曲的野生杂木和小草,就像巨人身上长的毛发。山的整体结构呈“凸”字形,正面朝东,背面向西,从背面看此山没有江边那么险峻。山顶上长满许多松柏和杂木,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野兔、山鸡、铁鹞、松鼠、野猪和羚羊时常出没于山中。若站在悬崖峭壁边缘往下看,一落千丈,乌江滚滚,白浪滔天,望而却步。视线往东移,山势略缓,千沟万壑,重峦连绵,在峰林掩映之下,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雅致的土家村寨。一条条弯曲的小径无限地伸进远处的树林,向着那重重叠叠的岗峦迤逦而去。   峡尾为淇滩古镇,依山傍水,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战士王子龙烈士墓等革命文物。在这一带景观甚多,现列举几点如下:  燕子岩 在淇滩镇的后面,有一山形若燕子,展翅奋飞,燕尾即淇滩场。  钟岭山 淇滩对岸,一山陡峭,高约五百米,宛如屏幛,即“卧虎镇江”。民国《沿河县志》记载:“钟岭山,山势磅礴,绵延数十里,俯视乌江,形势扼要。” 钟岭山相传又叫钟响山。远视,形如钟。与对岸铜鼓池对峙。据说,钟岭山顶有凡人看不见的神钟,与铜鼓池的鼓一样,时有鸣响,鼓响钟和,或钟鸣鼓和。后人更名为钟岭山。如今,人们既未听到钟鸣,也未听到鼓响,只留下美丽的神话。有小路盘旋而上,山顶呈丘陵状,住数百余户人家,均姓张,相传为土家族张姓鼻祖发源地,明朝时建一祠堂,供张姓0灵牌和木雕菩萨。至今碑序尚存,有和尚常年住持,绵延香火。方圆数十里,凡张姓后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或六月十九均到钟岭山朝山拜佛,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解放后,菩萨和神主牌均被毁坏,石碑被主持和尚埋于地下才免招破坏,现已回到原处。  铜鼓池 离淇滩后上方二公里处,地处丘陵。数百户人家,均为土家族杨姓。与钟岭山隔江对峙。寨中有塘,叫铜鼓塘。早年有水,后干涸,改名为铜鼓池。塘边有一洞,叫“庙灵洞”,洞内深幽,阴暗潮湿,内有一自然石槽。洞口隔田一丘,对面为私塾学堂。夜深入静时,学堂寄宿的先生隐隐约约听到庙灵洞中响起沉闷的咚咚鼓声,与隔江对峙的钟岭山的当当钟声唱和,或咚咚当当,或当当咚咚,遥相呼应,回环不绝,声声入耳,沁人心脾。  木鱼洞 在淇滩场南面江边有一洞,洞中有一块大石,如石龛罩下,石面凸形光滑,如鱼背,石块中空,敲如木鱼响,故名“木鱼洞”。洞前水流湍激而回水循环,是垂钓的理想之地。当年贺龙在淇滩时,常来木鱼洞口垂钓。  深沟子 位于乌江西岸彭家上游两公里的钟岭山麓,悬崖峭壁,嶙峋险峻,树茂清幽,景色迷人。崖上建庙一座,叫“火神庙”,供火神祝融大帝像,常年香火缭绕,佛徒参禅打坐。  石马 石马坐落于淇滩镇铅厂坝水泥厂对岸.在沙坨与彭家交界处,现粮油直库下的悬崖峭壁上。悬崖高约500米。石马右侧靠岩壁,头部逆江流斜向上西南方,全身站于岩壁中、下段,身长约2米,胸围约1米多,四肢朝下。身色淡黄,在石马唇边长有许多嫩绿的野草。石马迄今还有一个传说,大约2000年前,在彭华村(彭家)的田地里。群众发现一匹野马在吃庄稼,群众追赶一天.野马四处奔跑,逼在石马坐落的悬岩顶点,无路可逃,于是纵身跳下悬崖,不见其影。人们认为是石马作怪,就聚众来到岩底,爬上悬崖.用铁锤将石马头部打掉。事后,在石马受伤的颈部流了三年黄水。从此,不见有野马在田地里吃庄稼了。  据说,有一个姓李的秀才,路过石马坐落的地方,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石马原来在月舟,从古留下几千秋。邪风荡起无毛动,细雨飘飘有汗流。嫩草登唇难开口,铁鞭任打不回头。”  出峡处为乌江沙砣渡口公路大桥,全长340米,主孔长180米,为桁架组合全国第二大桥。沙砣乌江大桥的修建,给山峡增添了新的亮彩。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沿河南庄旅游景区

沿河南庄旅游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沿河县沙子镇南庄村是以“空心李”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空心李”是独特的稀缺性地域产品,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有“果品茅台”之美誉。近年来该村修建了旅游步道、观光平台、停车场、休闲亭子等旅游基础设施,省内外游客慕名而至,纷纷到此体验乡村花海。  空心李栽培的面积扩展了,农民的水果收入逐年递增,该县又打起了乡村生态旅游的算盘,新修产业路84公里,园区步道硬化280余公里;建水上娱乐场1个、观光亭7个、观景台2个,停车场6个、文体广场2个;当地群众自建乡村旅游度假村1个,休闲山庄5个,“农家乐”20余家;成立了“啄杯儿”民族艺术团,为游客表演民俗歌舞。  旅游旺季,南庄的村民在自家门前摆起了红苕粉、米豆腐、凉面等小吃摊,就连卖矿泉水每天都能赚100多元。  为了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该县已在南庄连续举办了三届“李花文化旅游活动周”,宣传推介南庄,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余亿元。  2012年,南庄生态旅游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3年,沙子空心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被列为全省“5个100”工程。

霸王谷景区

  霸王谷景区位于乌江西岸,与乌江黎芝峡紧紧相邻。从“人字瀑”旁往西2千米可至。  霸王谷景区山形极为奇异,酷似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人物,布局场景几乎包揽了楚汉相争时期发生的所有大事,巧合之极。西楚霸王、虞姬、范增、虞子期、桓楚、八千子弟、刘邦、张良、韩信、萧何、周勃、樊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演绎楚汉相争时期追韩信、刘邦拜将、明修栈道、暗渡陈昌、楚汉河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悲壮历史场景。霸王谷景区也是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零年),秦始皇在他的最后一次东南巡游中死去,其小儿子胡亥篡夺皇位,称二世皇帝。秦二世实施-,百姓终不堪忍受。公元前二零九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群雄纷纷响应、并起倒秦,其中以项羽、刘邦等所拥立的楚怀王势力最大。  项羽(前二三二——前二零二年),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大将项燕之孙,其祖世为楚国将军,跟随叔父项梁起事。项梁令项羽召吴中子弟八千人,渡江北伐,响应陈胜。陈胜牺牲后,项梁便立楚怀王的孙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作为号召。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项羽又在巨鹿打败章邯,消灭秦军的主力;各路起义军便拥项羽为“诸侯上将军”。  公元前二零八年,怀王遣项、刘分道伐秦,并共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结果项羽于巨鹿一战全歼秦军二十万,而刘邦自武关入秦,用张良的计策,采取了符合民意的策略,招揽降秦-,迂回前进,避免攻坚,结果却最先顺利进入关中。迫于形势,子婴杀赵高,投降刘邦,秦朝于公元前二零六年灭亡。刘邦入咸阳后,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在消灭秦军主力之后,闻刘邦已破成阳,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关,与刘军相对峙,“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源门(今陕西临潼东北)。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史记.项羽本记》)。在鸿门宴上,项羽谋杀刘邦而未遂,后乃“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记》)。在当时群雄并立之局势下,项羽以为自己已得天下,遂于元前二零六年四月实行裂土分封,尊楚怀王为义帝(后又遣人袭杀之),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个王。刘邦-为汉王,并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封于关中,以阻刘邦东出。项羽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并下令诸侯解散军队,各到封地。但是项羽分封诸侯,并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就连-的人也不满意。刘邦对关中之地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而自已被徙封于汉中,感到极端不满。齐国的田荣、赵国的陈余及起义将领彭越等人,因未得封王十分恼火。当分封之事刚告一段落,田荣即于前二零六年五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   

鲤鱼池

  鲤鱼池位于土坨峡首的乌江西岸,属沿河县思渠镇。山寨土家民族风情浓郁,民风纯厚。其土家吊脚楼建筑最具特色,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间的1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2眼或3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3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3至5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1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儿媳住小里头(右边)。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乌江土坨峡首土家山寨鲤鱼池的吊脚楼是土家吊脚楼的典型代表,其窗花运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蛮王”洞

  “蛮王”洞,位于县城北面59公里的新景乡境内乌江西岸洞顶是齐云的峻岭,洞下是奔腾的乌江,洞左上方有一股清泉,洞的对岸是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龚滩镇,历来有地险、景奇、洞幽之称。  传说,三国时期,“蛮王”盂获连结诸夷反汉,云集“蛮兵”于乌江中下游一带,后来,渚葛亮率众亲征,施行“和夷”策,对孟获”七纵七擒”,孟获审时度势降蜀。免除了广大夷民刀兵之苦。在他任蜀“御史中丞”时期,加强了诸夷团结,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后代人们敬仰他的历史功绩,便在此洞设立庙堂塑像纪念,并安置住持僧,常年献供焚香,还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朝拜“蛮王”节。这天,方圆几十里内的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穿红着绿,结队前来向“蛮王”像供献食品和香烛,祈祷“蛮王”荫子保孙,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洞里和尚对来朝拜“蛮王”的人,也肃立击鼓迎送,青年男女们在“蛮王”像前礼拜后,又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飘江竞渡,并在江岸边掷牌、踢毽、唱歌,尽情欢乐。  “蛮王”洞口高30米,宽12米,从洞口子直至岩底为15米。在从外向里的9米处,是宽3米,高15米的“蛮王”像台。泥塑的“蛮王”像是站立的,金盔银甲,甚是威武。洞口是木石结构楼台,为主持僧宿室和眺望乌江景色的茶座。这些建筑造型小巧精致,在十年浩劫中被毁,仅存遗迹。现有一些碑刻,可以看到立庙塑像为明代,洞口左边,有一自然岩石竖立,高3.2米,宽1.6米,呈前宽后窄形,中间横裂的下半截石上,有高为1米,宽0.7米,周围刻花纹,里面刻字的摩岩,因长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右边立书“孟获之口像”几个字依稀可辨,正中书“蛮王洞”三字,比其余字要大一倍,较为明显。“蛮王”像台的基石上刻有展翅欲飞的雄鹰和盘子花图案,为明代的石刻艺术。据另一石碑记载,咸丰元年曾进行维修。此洞乃沿河有文字记述的古名胜。  洞中有梭米孔,当地群众中曾流传“梭米”故事,饶有风趣。  “蛮王”洞这一名胜,曾为一些墨客骚人抒怀言志。清代的书画家孙竹雅在洞外左面壁-的“惊涛拍岸”,笔锋健遒,使古洞更添色彩。民国壬午年(1942年),有飘逸之士来龚滩镇-符写字赠人,被蛮王洞景色所诱,流连忘返,也去洞口石壁上刻文,右边书写,“无上金刚大曼茶罗”八个字,中书三横行梵文,落款:那楚酿左书。当地抄传清末一位落第秀才《游蛮王洞》律诗一首:  上一层楼又一楼,目空两岸气横秋。  波涛滚滚鱼龙化,山径幽幽草木柔。  洞口风狂鸣铁马,滩头雾密起沙鸥。  笑他乱石顽如我,甘卧江心让水流。   

淇滩古镇

  淇滩古镇,是古时通往思南、德江、印江和黔中腹地的必经要道,历史悠久、集市繁华。同时还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铁器具制作、铜银饰加工和竹木器编造远近有名。如今古镇建筑保留完好,民族特色浓郁,宅院装修设计精美,工艺精湛,文化底蕴丰厚,水、陆路交通方便(距沿河县城10公里),是乌江边上不可多得观光景区。  古镇主街全部由青石铺就,两旁建筑多为封合桶子,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封合桶子外墙为火砖,墙顶边缘讲究图案装饰。里面为木料,地面上住室和楼面是木楼板,露天部分及中堂为精工石板铺砌。走进大门,是倚楼。往里是略低一级石梯的天井坝,坝内左角一口石做太平缸,积水防火。从大门到天井的两边,耳房连接。耳旁一般作厨房、帐房、客房、佣人卧房,楼上存放杂物。走过天井往里,是三大间的正房,左右房是主人卧室,中间的大间则为祭祖、会客、宴会的大厅,两边八椅四靠,堂上设置神龛香火,精雕细镂,豪华典雅。  张家桶子  建于18世纪中叶,讲求风雅,门口石狮,矮栅门,右边竖一硕大石碑,碑文草书,有唐朝张旭笔势,饭碗般大,张氏喜欢古玩字画,匾额楹联都为木料镌刻,据说现存一副中堂楹联为清末书法家严寅亮题写,至今完好。  曾家桶子  屋室宽敞,但比起其他几家的四合院,不及精致。因曾传道系清末思南府武禀生(秀才),在黔东白号军起义中战死,其妻22岁守节,抚子曾广明成立,府郡向朝廷请求旌表,光绪皇帝于1892年御书一贞节匾额,曾家悬于大门,显赫一时而身价倍增。  王家桶子  其修造主为王永涛,修建较晚而保存较完好。王永涛是一个在建筑上颇有研究的商人,他修建所用的石头全部是从远方用船装载来的青石;工艺要求高,以至至今丝毫没有塌裂。  万寿宫  清代修的陕西会馆,规模宏大,内有两个天井坝,和耳房都很宽敞,中堂柱头大可合抱。随着场镇繁荣,后兼作公益用的戏楼,成为当地居民节日文娱、喜庆接待亲友举办演出活动、外地戏班演出的场所。  观音堂  小巧玲珑,一楼一底,原门外一小院坝,植有乔木,两边石碑高耸,花窗雕栏,楹联题额,甚为端肃。坎下是花花桥,跟前开阔,河对门钟岭山寺庙的钟声隐约可闻。  镇内还有一块“化行俗美”碑,内容为公议六禁:“禁当场-,以务正业;禁当场打牌,以免酿祸;禁当场套盍,以安善良;禁当场抢劫,以正地方;禁窝留匪类,以清盗源;禁酗酒发疯,以复古道。”并声明:“以上禁约六条,祈各凛遵。倘若古违,捆送公庭,请治重罪,休怪首等无情矣!”此碑刻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可见时人很注重古镇场天社会治安的自治。   

乌江古纤道

  乌江古纤道,一条土家先民血汗凝结的长龙,它穿越岁月的时空,记载着乌江黄金水道的兴衰和船工的悲欢。  乌江古纤道,一部乌江航运史,刻在乌江岸边百丈悬崖上的丰碑,一条被称作土家人的丝绸之路。  乌江纤道,始修于明朝。田氏家谱载,明嘉靖乙亥(1539)年10月,郡人田秋任四川按察使时,上疏朝廷获准凿雍疏流,在险滩岸边修凿简易纤道行船。聪明能干的船木匠们,根据江水流逝,研究制造出独具一格的歪0木船。自此,川盐大量入黔。  随着川、湘、鄂商贾的往来,黔之粮食、桐木油、五倍子及土特产品装船运出乌江,沿河县城于是成为连接邻省边塞要镇,乌江沿岸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也相应发达起来。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思南知府杨以增倡修纤道,由石工一锤一钻向前掘进,工程艰险,耗资巨大,几无成就。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转盐务局修纤道,民自愿捐资,因势利导,加以修整,历时三年,自涪陵向上800余里,开凿50余座险滩,水运稍畅。民国28年至34年(1939-945年),为了运输抗日物品的需要,民国政府筹款集资征派石工从思南以下至涪陵河段以“轰滩为主,开辟纤道为辅”,历时6年,开辟纤道400处,总长10340米。1952年至1955年,贵州省第六、第三航道工程队,除改善原来的一些低劣纤道外,又新开凿1483米。随后,贵州省航运分局迁来沿河,组织工程队彻底治理乌江险滩,同时,机动船试航成功,从此,乌江天堑变通途。  观赏乌江纤道,首选沿河自治县境内的纤道。乌江,流经沿河自治县境132公里,形成5个峡谷,即夹石峡、梨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其峡谷属武陵山脉,河谷深切,两岸奇峰入云,绝壁悬崖似刀劈斧削。随着水道的曲折迂回,峭壁也转弯抹角延伸。那峭壁上的纤道,就象飘逸在绿色秀美地毯上的一条精致的绫带。偶尔有几个白山羊行走在纤道上,恰似点缀在绫带上的图案。  悠长沉重的古纤道,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长龙,古老神秘、质朴而伟大。它将是背着行囊徒步旅游乌江画廊的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通道。2005年五一长假,深圳“风行户外”旅行团20多人徒步乌江梨芝峡为此拉开了序幕。   

黎芝峡

  黎芝峡为黑獭至思渠峡段,全长13.3千米,是乌江山峡最为美丽的一段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滩右有黎芝光焉,故名”。“黎芝光”指晴天右岸飞瀑高挂,从峡顶透过树枝漏下来的束束阳光在水雾中折射出的五彩光环。峡中滩多弯急,白浪滔滔。峡岸奇峰突起,巨石壁立,怪石嶙峋。有乌杨树、三星洞、剑劈岩、古纤道、牛肝、马肺、天鱼池、人字瀑、佛指山、上天石、仙女望夫、阴阳泉、天门石、香炉石、灵牌石、草帽石、一匣书、飞龙过江等景点。三星洞由大、小穿洞和珍珠洞组成,皆面临乌江,背倚绝壁,每个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奇异绝妙,各具特色,堪称洞之明星,故名三星洞。剑劈岩,两岸相对象刀削一样光滑的绝壁。相传远古时,乌江流到此受阻,神仙派人用宝剑把山岩劈开,而形成犹如两幅自然水墨画。天门石,一石破裂欲崩,传说被“蜘蛛精”用丝粘住,状似天门欲开。草帽石,顶灰沿黄,形如草帽,传说为张三丰当年在乌江钓鱼时遗忘留下。蛮王祭江,传说蛮王为感恩上苍赐予的乌江对土家人民的哺育和祭奠在乌江上死去的船工亡魂进行的祭祀。佛指山,在绝壁顶伸出五根巨石,有长有短,极似如来佛手掌上的五根手指。仙女望夫,犹如一土家妇女站在山崖凝视江面期盼远航的丈夫回归。上天石,险峻的山峰中托起一石墩,好象人工修饰过的四方巨石,直插云霄,传说仙家治理乌江,就是从这上下于天上人间的。人字瀑,从半山岩壁夹缝中喷射出一股清澈如玉的泉水顺地流入乌江,形成一巨大“人”字形瀑布,早年不干。飞龙过江,乌江岩壁上一石穴涌水飞流,形成瀑布,长年不息。暴雨后大水喷射而出,白雾直达乌江对岸,景色壮观。亦称“白龙过江”。有诗云:  古树丛中猿声啼,  天高云低鹰旋盘。  船劈巨流越礁石,  人乘疾风过险滩。  除却杨子三峡美,  更有乌峡多奇观。   

洪渡古镇

  洪渡是乌江古镇之一,开发较早,该镇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北角,是乌江流经贵州省内的最后一个镇,该镇融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于一体,文化古迹丰富。洪渡古镇位于乌江土坨峡尾、王坨峡首,为两峡之结合部,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现存汉砖瓦窑群、西汉古墓群等,汉砖瓦随处可见。现已出土青铜器、兵器、宋瓷等大量文物。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县,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废,建县达444年。洪渡古镇为古代入黔之第一重镇,其经济、战略地位犹为特殊。现仍为黔东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古镇洪渡土家民族风情浓郁,民歌山歌远近闻名,“打溜子”艺术独具特色,以“八仙”为音名记谱,所用乐器为土法自制,不用校音器而发音奇准。2002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洪渡镇为民间艺术之乡。  1)、土家族打镏子  洪渡镇洞子村陈家班打镏子,也称“打行李”,是当地流传较广的民间打击乐。打镏子,由大锣、大鼓、马锣、钹组成的打击乐器。有时也用锁呐引奏,马锣是乐器中的头衔,又是乐队里的指挥。钹分头钹、二钹,交错使用。大锣用于填句,定段收尾。曲牌有《双飘带》、《四平音》、《猛虎下山》、《八哥闹梅》、《蚂蚁上树》、《花枕头》等70多种,演奏丰富多变,有强烈节奏感,音乐刚柔相济,激越悠扬。乐队有6人,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常作表演,以宣染场面,增加浓郁的气氛。  2)、军门禁约碑  军门禁约碑,竖立在洪渡镇西南离场镇约半公里许的接管厅。碑高1.7米,宽1米。为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十月十五日由里老陈思忠、陈再信,乡约熊齐二、邓庆斌、陈天爵等所立。  洪渡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洪渡温泉极具开发价值,洪渡河自然景观迷人,古镇的遗迹让您很多很多的遐想。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34年5月,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从彭水县城西渡乌江,向黔东北地区进军。5月14日跨入黔东沿河县境内。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扭转不利形势,1934年6月19日,贺龙、夏曦、关向应等在贵州省沿河县的枫香溪(1942年划归德江县)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即有名的“枫香溪会议”。会议决定:以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阳等县相邻地区建立黔东特区革0据地。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大会除红三军的领导外,有沿河、德江、印江三县选出的代表和红军代表135人(酉阳、秀山的代表未能赶到),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苏维埃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联县政府”,群众还称“省政府”,办公地设在沿河县土地湾,下设军事部、经济部、政治部、保卫局等)前,是中国0在贵州高原上领导广大劳苦大众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黔东革0据地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主体的指挥机关,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白石土地湾。从东至西100米,南北长2500米分布主要直属机关8处。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已于2004年维修一新。现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及主要附属机关黔东特区培训所,军械所、红军医院、红军学校、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直属警卫连营房等建筑物尚存,亟待修缮。  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为600平方米的木质结构四合院,正房为陈列室,上面木扇“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原红三军九师政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的亲笔题字手迹。   

土坨峡

  土坨峡为土坨子至洪渡峡段,长16.75千米。两岸峻峰绝壁对峙、山高水深、谷幽景美石奇。峡首西岸鲤鱼池有一土家古寨,土家吊脚楼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民族风情浓郁。船行峡中,“前眺疑江流已尽,后顾不知船何来”,水复山重,时隐时现,如行迷宫之中。峡中有土坨子,鸡头子,龚滩,大银滩,小银滩等险滩,龚滩,巨石横卧江心,阻流成坎,浪高数米,水吼如雷,西岸是刀削石壁,形成长3000米的天然壁画,壁上无数青峰直插云天,山青水秀如画屏。石壁距江面约50米处有“蛮王洞”,传说蛮王孟获结诸夷反汉,集蛮兵于此,凭险抗拒蜀兵。洞外岩壁上清代书画家孙竹雅书的“惊涛拍岸”四个大字,笔力雄健。一游士在洞口石壁横书三行梵文,无人破译,左有“无上金刚大曼荼罗”八字,落款为“那楚酿左书”字样。  奇石险滩  土坨峡的主要特点就是滩险石奇。峡内有土坨子滩和老龚滩两大险滩。由于滩多浪急,两岸礁石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冲刷,就像经过雕啄过的一样。似莲花、似海花、似蜂窝,凡游人得见,无不为之感慨。   

乌江山峡水利风景区

乌江山峡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贵州沿河自治县乌江山峡水利风景区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东南麓与武陵山脉西北麓之间的交错地带。乌江从沿河自治县西南角夹石镇入镜,流经和平等13个乡镇,至洪渡镇苏家村思毛坝小旁滩流入重庆市。流域全长132公里,总面积102.2平方公里。景区以乌江百里画廊为统揽,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串联组成。已建成的乌江重庆彭水电站70%的库区在沿河境内,加之乌江沙沱水电站即将建成,已形成了“山峡平湖、峡谷风光”的迷人景观。  沿河自治县乌江山峡水利风景区资源独特,喀斯特地貌自然山水得天独厚,土家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情浓郁淳朴,具有独特的观光游览和科学文化价值,具有极大的社会效应。

夹石峡

  夹石峡为新滩到淇滩峡段,全长43千米,两岸山高齐云,多为绝壁,蓝天一线。峡首东岸石壁,有一棵五百年之古树,树根沿壁下延,至半壁处穿破巨石缝隙,内外几条树根将四吨重巨石裹夹,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谓之夹石,堪为奇观。峡内水急滩多,有七里、扶搭、三堆子、老窍子、三颗桩、鸭滩子、野猪子、七夹子  、丛滩、雷洞子险滩,洪水激荡、风呼涛吼、喧哮山谷。峡中还有“木鱼洞”、“燕子岩”、“马尾瀑”、“游龙瀑”等景点奇观。峡尾为淇滩古镇,曾是通往德江、思南、秀山等县的咽喉要道,多为兵家争占之地。小镇依山傍水,多明清建筑“四合天井”和青石板街和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烈士墓等革命文物。   

银童峡

  银童峡为思渠至毛渡峡段,全长8.26千米。峡内有银童子和张公子两座险滩。银童子滩,江面窄狭,滩流较长,惊涛拍岸,声若雷鸣;张公子滩,江面宽阔,江流曲折如弓,峰回岸转,奇绝壮观。有如银童与张公子迷藏嬉戏。前人诗云“洪流难禁水云忙,又转轻舟过峡乡,关塞重登毛渡口,银童应笑张公狂。”峡中还有睡美人、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等景点。睡美人,由几座秀美的山峰组合而成,犹如一个美丽的女子美美的沉睡在绿色的地毯上,久久不愿离去;一挑石,为两巨石并排立于江岸,石高约5米,似一挑担子,俗称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沿张公子滩西岸一山洞进入,为唐代务州治所,城分东西两门,现遗址犹存。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区内有黑叶猴76群736只。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居全国之冠。 交 通 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距县城仅24公里,可乘船前往,也可乘船经由乌江到思渠或供渡起岸。由沿河县城到麻阳河,乘船沿乌江顺流而下最为快捷。    贵州铜仁市

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

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拟建的贵州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136.3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561 hm2,湿地率为49%,包括沿河县内乌江主河道和支流白泥河,以及周边山体和漫滩,豪壮山河,景观豁达!   1、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良好,在西南武陵山区河流湿地中独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2、湿地多处拥有中国特有的植物——中华蚊母群落;  3、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鸾塘书院”坐落于此。  即将纳入国家级建设试点的沿河乌江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恢复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公园形象突出、景观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和湿地风景优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尽情期待着着这一片大自然历史与文化气息悠久的宝地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土地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地坳社区

----

马场坝村

----

群英村

----

竹花村

----

干洞沟村

----

五一村

----

安坡村

----

木坪村

----

五七村

----

五四村

----

竹根坝村

----

丰岩村

----

堆山村

----

沙湾村

----

关怀村

----

土地坳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