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龙岩 >> 连城县 >> 林坊镇

林坊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连城冠豸山

连城冠豸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冠豸山位于连城东1.5公里处,平地拔起,不连岗,位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方园40里。1993年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旧称田石,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又因奇山峻石到了明代,垒城开地,筑南北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远近驰名的“上游第一观”。奇,远望如欲放的莲花,又名莲花山。自宋绍兴三年(1133年)连城置沿以来,就已开发,元代辟为名胜.  冠豸山为丹霞地貌,峰岩峻峭、景致迷人,有清泉穿石,声出峡谷的苍玉峡;有清澄如镜的金字泉;有两峰壁裂,望天一线的一线天;有状似孤独,光耀人间的“照天烛”;有泉清风爽可容百人的莲花洞;有风姿绰约,神形毕俏的姊妹岩;登丹梯云栈至山顶远眺,有“身疑上天游,摇荡白云里”置身仙境的感受。  冠豸山东南有石门湖,潭深壑浅,湖清山秀,登艇游湖,山环水绕,沿途有,“渴子饮泉”、“大象戏水”、“猴猕撞钟”、“疯僧戴帽”等胜景。  冠豸山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今尚存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余处。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登临冠豸山,存于东山草堂的手书横匾“江左风流”,清干隆名士纪晓岚,在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追步东山”宝墨。  近年来,冠豸山景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万余株,修建了长寿亭、凝碧山房等,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  网址:http://www.guanzaishan.com/  地址:龙岩市连城县观景路  类型:国家公园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8小时  电话:0597-8920566  开放时间:  5月1日-10月31日8:00-17:3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8:30-17:00  门票  门票105人民币冠豸山   莲峰镇  莲峰镇建制于宋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1年),称莲峰堡。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县时,改为城里,辖祝寿、擢桂、迎恩、崇儒四方。绍兴五年筑土城三百丈。六年正廿六年县令马周卿改东田石为莲峰山。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改筑砖城七百七十丈,有大小城门闪座。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城内外衢道交错,有街廿三条,并建有店铺数十间,且设立圩集。民国22年…… 详细++

培田古村落

培田古村落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培田民居是指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培田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是一座拥有800年历是的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体由6座学堂、两座书院、三庵、两庙、两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一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建筑用材为木料及砖。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已具相当水准,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桥梁等村庄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壮观和谐。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观构造、装饰色彩,均是上乘之作。  培田村位于连城县宣和乡,祖先给这个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处书院,一条千米古街,两座跨街牌坊,四处庵庙道观,迄今犹存,总面积达到七万平方米。其建筑之博大,保护之完好,藏品之多,文化底蕴之深,在它被发现后素为外界所叹服。  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不仅有皇宫式的气势,还有徽派建筑的型制、江苏园林的结构风格。庭院深深却又齐齐整整,每个天井里有数量不等的房间,周围都有可以自由开关的门通往外面,关起门来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建于1829年,历时11年才建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大夫第”在整体的建筑上,还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无恙。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  官厅:原称“大屋”,因吴氏接待过往-而称“官厅”。高墙耸立,四周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中厅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  以千米古街为界,内侧大多是祖祠。祖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斗拱雕刻,木漆绘画,都极为富丽堂皇。如继承北京午门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其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线条明晰,人物栩栩如生,色调经久不褪,称得上是难得的珍品。  驴行线路  培田同属于冠豸山风景区,距龙岩市110公里。可先至龙岩再至连城乘车到朋口再到培田。在文坊下车的话,可等朋口过来的班车或者直接包摩的往宣和直至培田,班车不太准点,建议还是直接包车进去,一般到培田8公里路,摩的5元足够了。  莲峰镇  莲峰镇建制于宋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1年),称莲峰堡。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县时,改为城里,辖祝寿、擢桂、迎恩、崇儒四方。绍兴五年筑土城三百丈。六年正廿六年县令马周卿改东田石为莲峰山。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改筑砖城七百七十丈,有大小城门闪座。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城内外衢道交错,有街廿三条,并建有店铺数十间,且设立圩集。民国22年…… 详细++

石门湖

石门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石门湖——座落于冠豸山东南的石门湖,面积四百多亩,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中,四周环山,“是连城昔日八景之一的"石门宿云"所在地。之所以有这个旧称,主要因为这里的悬崖峭壁常年有云雾围绕的缘故。由于环境幽静,景色优美,自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修身养性。  形成湖泊后,它与冠豸山粗犷阳刚之气相得益彰,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许多人都是在游玩了石门湖和冠豸山后才真正体会到“北夷南豸,丹霞双绝”这句话的意义。  石门湖景区的景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湖滨,二是湖心。  属于湖滨的主要景点有映山亭、思源亭、石门宿云旧址、太上老君岩、香兰亭、三叠潭、桄榔幽谷、老虎崖、采云峰(又名揽月峰、老鹰巢等),这些景点,各具特色。  而属于湖心的主要景点有马鞍寨、国际悬崖跳水赛场、莲花峰、疯僧戴帽(又名酒坛峰)、神蛙照镜、观音绣花鞋、河马饮泉、千瀑岩、生命之门等。  (图片来源:连城旅游官方网)  地址:龙岩市连城县石门湖路7号  类型: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597-8920566  开放时间:  5月-10月:8:00-17:30;11月-次年4月:8:30-17:00。  门票信息:  石门湖船票:80元。优惠:60岁(含60岁)以上游客凭身份证,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凭有效证件可购买景区优惠票。免票:新闻记者、现役军人、残疾人、离休干部,凭国家新闻总署颁发的记者证、现役军人证、残疾证、离休证享受门票免费。

连城天一温泉

连城天一温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一温泉度假村是龙岩首家按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标准设计的集养生保健、度假休闲、商务会议、餐饮住宿、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温泉度假村。该温泉由54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微量元素构成,被誉为“天赐养生之汤,一品度假天堂”。  天一温泉度假村毗邻素有“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美誉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冠豸山,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核心——连城县,地理条件优越,距高速路口5公里、机场7公里、火车站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亩,一期投资4亿多元,已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金叶级绿色饭店”等称号,集温泉度假、养生保健、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新型温泉旅游综合体。  度假村拥有各类豪华客房。中、西餐厅及风味食荟廊,为您提供闽粤名菜及地道的客家美食。设有同时可容纳300余人的多功能厅及多间大小不一的会议室,均配备视听设备同声传译,是您举办各式活动的理想场所。  森林温泉是福建省首家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大型半露天温泉,聚集香薰、酒韵、鱼疗、中草药等百余种温泉泡汤疗法,解除您的商旅疲劳,舒缓身心。园区亭台楼阁、青砖灰瓦、飞檐翘首、雕龙画栋,彰显浓郁客家文化风情。另配套有健身房、温泉水疗SPA馆、露天泳池、冲浪池和漂流河等多种娱乐项目。  咨询电话:0597-8168888  网址:http://www.fjtywq.com

连城星光度假区

连城星光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原始生态林木丰富,无污染山泉水小溪贯穿整个度假区,已种好可供游客观光百果园1484亩(杨梅、枇杷、水蜜桃、葡萄、梨、奈、柑橘等各类希特水果140余种),内设大型山泉水游泳池,高山情人游泳池、钓鱼台、套鸭台、动物之家、野外儿童乐园、野炊区、木屋区、KTV包厢、卡拉OK舞厅、会议、餐厅、农庄型宾馆住宿、小卖部、别墅型单栋住宿、大型草场、进口各类名贵奇特植物试验示范技园、长期大量供应各类名优希特名贵树、苗木。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芷溪

  客家大宅门——万人古村芷溪:芷溪位于连城南部,自明清以来先后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形成国内罕见、规模庞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筑群。  芷溪村所在的龙岩连城县庙前镇位于连城最南部,素有连城“南大门”之称,地处连城、上杭交界处,地形东西宽而南北窄,西、南两面与上杭县毗邻。这是一个藏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之中,被修竹茂林掩映着的较为平坦的丘陵。早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吏治清明,境内久经离乱的百姓,稍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而当地本来就是一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万物生长的地方。刚刚吃饱穿暖的百姓在境内建起了一座关帝庙,乞求关帝老爷保佑一份长久的安定。这座关帝庙没有让他们失望,吸引来了周围商贾们在这里营建店铺、设立街圩。逢二、七为圩期,赶集的人们都相约到庙前来赴圩,久而久之,庙前镇因此而得名,而芷溪村也正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芷溪村的客家居民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因为门楼体现着屋主的身份,更兼融周易风水学说,当地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兴建于康熙末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杨姓“渔溪公祠”和黄姓的澄翔公祠就是芷溪古建筑中门楼的代表作。  芷溪宗祠建筑  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74座古宗祠,139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Hakka's Great Old Mansions )。 这些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美轮美奂。这些建筑设计科学,实用性极强。宗祠门窗众多、空气对流较好,加上合理的天井,通风采光良好,热天不觉闷热,雨天不潮湿。与此同时,古宗祠在设计上还兼顾了防火与实用。宗祠内有月池、水井,围墙外水沟环绕,常年有从村外引来的溪水流过。这些设置既利洗涤排污,又利蓄水救火。月池还可种植荷花以供观赏。芷溪古宗祠祖屋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有黄庭坚、何绍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绶、廖怀清、林则徐等名贤墨宝,而且有众多朝廷所赐的功德牌匾。这些古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庚福公祠(黄氏家庙)、龟山公祠(杨氏家庙)、杨辉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畴公祠、孝友祠、孔怀堂公祠、华岳公祠、隐轩公祠、耀南公祠、集鳣堂(渔溪公屋)、培兰堂(笃兴店)、余庆堂(三大门闾)、永裕堂、万斯堂、怡庆堂、观察第(怀永堂)、乔荫堂(福昌店)、慎修堂和十余座大夫第等。  芷溪民俗风情  芷溪的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农历正月有出游花灯、红龙缠柱、犁春牛、十番音乐、走古事、闽西汉剧演出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芷溪花灯以宫灯为主灯,配以花篮灯、牡丹灯、凤鸾灯、鳖鱼灯,共有99盏火,再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点灯用特制琉璃杯装蒸过的棕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点上火时,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被称为“纸包火”的奇迹。每年正月,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花灯由各自房屋抬出,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走街入巷,前呼后拥,在漆黑的夜晚,形成一道精美的火树长龙,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驴行线路    到芷溪,一般先到龙岩,再从连城方向前往芷溪,芷溪距离龙岩65公里,如果是从连城走,则有很多车直接去芷溪。当地行进主要靠摩的,一般1元/公里。此地住宿地点较多,主要是集中在新村一带,住处比较宽松,消费也比较低。    端一杯温温清茶,慵懒地靠在大软垫上,这是我最喜欢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只有在幽静的古镇中才能寻找到。去过丽江、同里、周庄……才发现,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静谧的好去处,就比如培田。找一处民宅,跟村落里的老人们拉拉家常,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静静体会那些古建筑积淀的厚重。     芷溪村   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是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聚居着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明清以来,芷溪村先民先后兴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之用外,其余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轮美奂,被客家学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 详细++

连城梅花山

  连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是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型。  梅花山气候宜人,四季长青。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地理因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梅花山峰峦叠嶂,区内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高峰300余座。是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有“八闽母亲山”之称。据调查,维管束植物共172科,676属,1490种及30亚变种。其中,40多种属于稀有的珍贵与濒临灭绝的树种。如:建柏、观光木、伞花木、穗花杉、长苞铁杉、巴戟天、沉水樟等。据初步调查,梅花山还有各种兽类62种,鸟类166种,爬行动物69种,两栖动物2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如: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熊等。梅花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称为“天然基因库”,是研究动植物分类、森林生态学、植物群落的理想基地,吸引着许多生物、地理学者以及海外探险家。这里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间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开展“森林浴”的理想地方“森林浴”是当今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旅游项目,这里充满神奇原始的森林景观,可使旅游者置身于大自然的绿色怀抱,呼吸着林间富于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促进新陈代谢,陶冶情操,达到锻炼身心和治病的效果。  梅花山境内群峰突兀,自然景观奇特,有延绵数公里的黄连盂大绝壁,美猴潭瀑布,鲤鱼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长期雕琢而成的老鹰石、禾仓石、金龟下蛋等奇岩怪石。还有马头山寺、南蛮王墓、梨岭步云书院等人文景观。  闽西民谣:“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洋,洋洋十八里,里里十八窟,窟窟十八只金交椅”。金交椅指的是地下矿藏资源,目前已发现和开发的有铁、锰、铅、锌、钨、煤、磁铁矿和水晶石等。  梅花山虎园  中国虎园位于福建省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处,方圆220多平方公里的梅花山,境内绝大部分为原始森林,植被群系30多个,其中列入国家第一本《红皮书》保护的珍稀植物19种;森林动物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等26种,1985年被列入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与地球上其他地方干燥炎热的"回归荒漠带"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被海内外专家赞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为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虎种——华南虎,1998年9月,福建省龙岩市从苏州动物园引进二雄一雌3只华南虎进行野化豢养,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梅花山华南虎保护工程"。今年一开春,该市又注入巨资在梅花山腹地的茶盘洞建立7000亩的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再次从广西桂林熊虎山庄引进二雌一雄3只华南虎,以增加老虎种源,防止近亲繁殖。如今,在古木葱郁、峭崖嶙峋的梅花山虎园,久违的华南虎啸声和猕猴、梅花鹿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欢叫声,让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游人兴奋不已。  梅花山华南虎拯救工程分三期进行,总投资约1.2亿元,到2010年,梅花山虎园经过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养的华南虎数量将达到100只。届时,梅花山可望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梅花山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梅花山基本情况介绍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交界地带,总面积22168.5公顷,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区,位于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俗称"梅花山十八洞"。  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是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被称为"八闽母亲山"。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独特,不仅形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的优越气候,有闽西"天然空调"之称,而且是闽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荟萃许多珍贵的生物物种和新种,被中外生态学专家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野生动物避难所"、"生物物种基因库"。尤其是经过中外专家调查论证,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我国特有的华南虎,仍在这里生存繁衍,被专家确认为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被称作是"华南虎的故乡"、"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  由于梅花山地理位置相对隔离,历史上人为干扰破坏极少,因此森林大部呈原始状态,是福建为数不多的生态保护相对完整的区域,是闽西地区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我国林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因生态保护完整,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94年9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保护区成立以来,已接待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十余批,他们在考察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后,对梅花山的生态环境大加欣赏,称梅花山是"自然保护的杰出典范"和"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地球上与之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大都是荒漠地带,而梅花山层林迭翠、绿海无边。属于福建闽西南地区形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大断块的核心地带,犹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北回归线上,被专家、学者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保护区是闽西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底,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山峰达70多座,最高石门山海拔1811米,相对高差达1436米,在大地构造上,属永梅坳陷带的一部分,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导致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断裂构造的发育,使地形切割破碎。沟谷纵横,起伏较大,河谷深切,形成较多的险峻和埠截壁。土壤大部分属砂质土,风化强烈,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此外,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景观极为丰富,植物种类起源古老,中国特有种多,有全省最大面积的万亩大径级杉木林,梅花山青冈林、红豆杉林、柳杉林等,各木古树、珍惜植物遍布;自然景观奇特,拥有许多的地貌景观和水文奇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胜地。保护区内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3.5%,绿化程度为97.6%。  生物资源基因库  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态、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是各种生物的保护伞、避难所,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奇特,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库,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植物方面:梅花山保护区植物区系成份复杂,植被区系具有中亚热带南缘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组成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竹混交林,竹林,亚热带山地灌丛,草丛等11个植被类型63个植物群系。区内植物种类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种734属162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区的有观光木、福建柏、钟萼木、伞花木等23种,珍稀植物60余种。动物方面: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属东洋界的中印亚界偏中北地带,具有向古北界的中亚过渡性,蕴藏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有陆栖野生动物362种,兽类6日20科66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爬行类3目10科40属69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还有鱼类5目14科51属65种,贝类4目15科27种及浮游动物9目32科170种,有昆虫20目150余科2000余种,大型真菌116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金猫、黑鹿、梅花鹿等42种珍稀动物和金斑啄凤蝶,詹彩臂金龟等珍稀昆虫。  华南虎的故乡  1990年,我国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资源调查,在梅花山调查时取得重大突破,以确切的证据和事实证实华南虎仍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关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专家称梅花山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梅花山还被认为是华南虎最理想栖息地。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虎种,是中华民族高尚、勇猛、威武的象征。但由于历史原因,华南虎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栖息空间逐步缩小,现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据统计,目前全国华南虎(野外华南虎和动物园笼养)总数不超过一百只,比之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珍贵。华南虎拯救工程是我国三大野生动物(大熊猫、朱鹮、华南虎)拯救工程之一。目前我国正把华南虎拯救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和强烈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闽西革命老区率先启动这一工程,于1998年建成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现在筹建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为保护闽西典型的生态环境和世界最濒危物种作出贡献!  闽西的天然"空调"  梅花山是闽西地区良好的生态源。由于森林茂密,地表覆盖良好,成为闽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测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万方,每年释放氧气4.3万吨,集落粉尘50多万吨;减少地表侵蚀量500多万方。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把梅花山看成是闽西地区一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和新鲜空气制造厂。  梅花山由于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挡和截留作用,形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气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仅对龙岩中心城市气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使处于梅花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  梅花山保护区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层次分明的垂直景观,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理想基地,也是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大课堂,更是促进闽西革命老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保护她、百倍地珍视她,为人类和子孙后代造福。  

培田村古建筑群

培田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培田古村落位于连城宣和乡,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群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组成,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大庄园”,是客家人三大特色民居之一,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特色人文景区。  咨询电话:0597-8388998  培田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  明清时期培田出现一批富商巨贾和文武官宦,他们相继在家乡建造以7座“九厅十八井”大宅为代表的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处书院、2道牌坊、4座庵庙、1条千米古街,遂形成村内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  培田古民居建造技艺精湛。以官厅、继进堂为代表的“九厅十八井”建筑,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筑。宅内的建筑装饰集中了各种工艺手法,梁托窗雕鎏金,屏曲、梁扇镂空浮雕,有的图形纹样多达9个层次,巧夺天工。培田21座百年古祠的门庐构造也是技艺超群,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其结构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镂雕窗牖墙屏,刻石柱楹联,绘木壁漆画,富丽堂皇,令人目不睱接。  培田村古建筑是客家人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九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交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于一体。  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常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有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起来朴实又别有情趣。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常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有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起来朴实又别有情趣。  培田古民居不仅建造精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保存大量楹联、牌匾,其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大学士纪晓岚为培田书院题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考察培田后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培田古民居汇集京、皖、粤、赣、闽等地的建筑模式和风格,且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将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虽是人工,宛如天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2006年培田村古建筑群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和乡  连城县辖乡。原为长汀县第十五区,1953年改宣和区,1956年划入连城县,1984年置宣和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前进、紫林、培田、升星、上曹、中曹、下曹、新曹、城溪、科南、洋背、中田、黄沙13个村委会。.…… 详细++

四堡古镇

  四堡——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是我国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过《康熙字典》等一千余种书籍,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印刷术,由唐至清,遥遥领先世界,曾远传亚非各国雕版印刷,更是开世界印刷术之先河。古镇四堡,就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就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录。  古镇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然而,古镇四堡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行古镇雾阎村,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屋,门楼矗立,飞檐翘角,书香飘溢。那就是古书坊。现仅雾阁一村尚有称为“印房里”的遗址百余处。古镇四堡印书坊基本属家庭作坊,多由家族世代经营,而呈现家族性与民营性的显著特征。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就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邹氏族语载:“吾乡在乾隆肘,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子仁屋是一座明清住宅和书坊合二为一的典型建筑,由天宝堂、务本堂、翰宝楼组成,始建于1809年,由邹姓三兄弟建造,占地十亩,九厅十八井,有140多间房。上中下厅是公共活动场所,侧厅和第一披厢房为住宅和生活区,第二披厢房及大门前侧房为印书坊,后院为仓库和杂物房。刊印书籍销往赣、粤、浙、挂、苏杭等地。  据史料记载,古镇四堡雕版印刷业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三种起源说。而何说为准,尚待考证,但足已说明它的源远流长。经历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g印坊柿比,书楼林立,世代相传大书屋至少百家,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古镇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后因被抓壮丁,无法如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贤黄肇河(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和新泉名贤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山性海寺日渐兴盛。但是,到了0期间,  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  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竹安寨

  竹安寨是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一个的景区。穿行于竹安寨景区,“险、奇、壮观”三绝奇景世间罕见,叹为观止。景区“险”在“摩天岭”。  竹安寨是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一个的景区。它远离市井喧嚣,隐匿于寂寥、偏僻的山野。曾经是易守难攻的之避难之所,如今已成一道记载历冠豸山史的人文奇景,吸引着游人前去解读。穿行于竹安寨景区,“险、奇、壮观”三绝奇景世间罕见,叹为观止。景区“险”在“摩天岭”。  沿陡峭山脊开凿的三百六十五级狭窄石阶天梯,直插云霄,两侧是深涧绝壁,惊险异常;景区“奇”在“寿星石”。一座庞然大山,天工造物,造就一处老寿星奇景,堪称天下第一,真是人有长寿秘诀、山有益寿神韵。它,眼、鼻、眉、须栩栩如生,让人可亲可敬。景区的“壮观”则在“水门墙”。它是一面十分方正,高宽皆有数千米,厚度数丈的岩石墙体,拔地而起耸立成一块屏障,边缘垂直成门,墙面就象有溪水流淌般波光荡漾,因此而得名“水门墙”,据说,这是远古造山运动时岩层断裂而成。  穿过幽幽深谷,攀爬“摩天岭”,直达峰顶,巍巍群山、崎岖山道,一目了然。过寨门,山窝平夷处,树木杂草间,寻寻觅觅古老山寨的残骸遗迹,一个古老的传说跃然而出。据史料记载,公元一八五七年“太平军”石达开部队进占连城,一些富豪把地势险要的这里看着最佳的避乱之所。于是在此建寨取名为“竹安寨”,寨内依山势建屋三十九间,厅堂、居室、厨房、仓檩一应俱全;大猫山顶石崖上开凿一方天池,积蓄雨水,供饮食用;通往后山处亦筑一道堑门,设防把守,切断通道;摩天岭顶也有一道堑门,炮台、枪眼俯卫石阶唯一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传说虽无从考证,但是附会在灵山秀水之上,倒也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  

连城赖源溶洞群

  连城赖源溶洞群位于赖源乡所在地二公里处,在近二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山丘中有大大小小十三个洞,是华东现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溶洞群,被誉为“华东第一龙洞群”著名的有三洞“幽琴洞”“仙云洞”“石燕洞”。   “幽琴洞”以洞中泉水潺流于石缝之间,音韵幽幽而得名,洞内冬暧夏凉,空气清新,悬挂在洞顶上的石钟乳或长或短,或粗或细,自天而垂;贴在洞壁上的石幕有的像张天的幕,有的像卷起的帘千姿百态;从地上长出的各种各样的石笋粗细不一,形态各异如雨后的春笋。向上长的石笋和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相接便成石柱,石柱数量之多形态之奇无法比拟,钟乳嶙峋多姿千态万状,晶莹玉柱独支大厦。倒挂冰凌峭拔奇巧雄如狮、虎恕目奔驰;柔若维纳斯女神婷婷玉立。这千姿百态的石笋、石钟乳、石帘都是“活的”由于洞顶的水滴含有大量的钙长年累月不停地沉集成了滴水成柱、滴水成林、滴水成田、滴水成画的奇妙景光。还有那一年四季永不停息的地下河,河水清澈透底、汩汩而流,坐在小河边咛听变化无穷的河水声,任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仙云洞”以一年四季都有腾腾云雾从洞中涌出而得名,洞中怪石鳞峋,地形崎岖,洞中有洞,洞洞层叠,洞道内叉道密布叉外有叉,弯弯曲曲,深浅莫测,迷宫回旋,窄处,一人须侧身首而过;宽处,十辆卡车亦可并行。洞内石厅、石室、石门应有尽有,洞内处处非云非雾,在洞中徐行令人疑在云中行走。  “石燕洞”以洞中群居成群石燕而得名,洞内生存的蝙蝠一串串倒挂在岩石顶上,人影未至石燕群飞,盘旋于洞内岔道间,嗡嗡不绝。  赖源溶洞群离奇深邃、神幻莫测是休闲游、探险游的好去处。  

四堡书坊建筑

四堡书坊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堡书坊建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四堡镇。  四堡书坊建筑,于中南、四桥、雾阁、田茶四个行政村,占地约82.5公顷。书坊,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场所,称堂、楼、阁、屋或记、局等,迄今为止尚存明清时期书坊建筑80余处,其中重要的有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林兰堂,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的林兰集记、林兰仪记、大光书局及雾阁村的子仁屋(由天宝楼、务本堂、翰宝楼组成)等。这些书坊建筑多为四合院形式的木结构。中轴线上有前、中、后三厅,山墙多为青砖风火墙,具有防火功能,俗称“风火屋”。前有池塘、晒谷坪、门楼,两侧各有一至三排横屋,四周有围屋或围墙。这样既便于聚族而居,又适作家庭手工作坊。隔扇和窗棂上多有精美木刻图案,照墙上饰有砖雕。建筑内保留有当年的雕版5000多块及切书架、切书刀、墨盘、墨刷、墨缸等雕版印刷工具。  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是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现存书坊建筑群是中国迄今最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遗存。作为雕版印刷业极度兴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产物,它是雕版文化的物化表征形态,是四堡辉煌历史、丰厚文化的见证,为研究我国雕版印刷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依据。同时,它地处我国闽西地区,从区域上讲,闽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四堡书坊建筑在当时是起居生活之所,集客家民居的诸多特征,为研究客家文化的源流与形成、人文精神也提供了实例。  2001年四堡书坊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龙岩市四堡乡中南村    四堡镇  连城县辖乡。宋为长汀四堡里,1949年后为四堡区,1951年划入连城县,1984年改四堡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58.8平方公里,人口1.6万。乡政府驻雾阁。辖雾阁、田茶、中南、四桥、团结、双泉、上枧、黄坑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花炮厂、味色素厂、钢球厂、服装厂等。农业主产水稻、水果、茶叶,特产水蜜桃。明清时为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清代教材《幼学琼林》作者之…… 详细++

培田南山书院

  五个世纪前的明朝成化年间,就在培田这个小小的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盖了个“石头丘草堂”,聘请落魄秀才,教村里的几个孩子读书写字。“二公辑教椽可属,二三弟子读诗书”,可见当时的规模是非常小的,却是“开长连十三方书香之祖”。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乃是客家教育的理想。后来,“石头丘草堂”就成为“南山书院”,扩大了建筑面积和生源,聘秀才、儒士为师,课程设置也逐步符合科举的要求。明朝正德年间,兵部尚书裴应章钦命巡视闽浙,先到汀州,再到连城游览冠豸山,然后过五石祭岭、攀千寻坡进入培田。也就是说,正是南山书院的那股文气把他给吸引来了。裴应章考察南山书院后感慨万端,挥笔题联: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  到清代乾隆一朝,从南山书院走出了一批翰林、国学,在朝廷供职的就有吴玺等七人之多。  南山书院特色  智慧结晶:民间书院的出现可以说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与文人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大量流于世俗的官方短期行为不同,既符合乡村实情,又彰显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南山书院不但能延续五百年,而且不断发展、完善,就是由于教育结出的硕果,保持了村民的办学热情。  书院经费:书院经费主要由本村“衍庆堂”每年支付租谷百担,不足部分由南村公祖堂承担。到光绪年间,五亭公吴昌凤遗命指田42亩,租700亩,建立义学仓,建立助学、奖学制度,开创办学、助学、奖学基金先例。改名培田小学是建国后的事了,之前一般是校董事会制,负责决策、建校、管理、聘教等等事宜。牵头的当然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绅士,直到民国时期的校长制。书院置有学田,学仓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在中国风雨飘摇的数百年间,农民有多少理想因为没有制度的保障而成为泡影?今天,培田小学和其它学校一样盖起新的教学大楼,但仅有教员13人、有校学生两百余人的区区小校,却拥有50亩的竹林杂果,这是兄弟学校所望尘莫及的。祖先遗留的这点家底,使培田小学摆脱了买不起粉笔、蜡烛的窘迫,也使老师们的表情现出他们这种职业少有的安详。  教学方式:富有弹性的教学方式,酿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学习气氛。1906年,书院更名为长汀县南宣乡区中心国校,开办新学。课程设置除了国文、历史、地理、作文等传统教学外,还有新课数学、自然;情操熏陶的修身、美术、音乐;侧重实践的劳动、手工;增强体质的体育、体操等十多门课。并且男女同桌,外埠生住校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接近现代教育。关键是英语,在闭关锁国的清朝末年的深山书院,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就读英语了,可以想象当他们用英语对话时,父辈的神情将是多么惊诧。根据史料记载,校园辟有足球场,架起单双杆,摆上木马。想想那时生龙活虎的校园,在男人刚刚剪去长辫、女人刚刚放开小脚的年代里,意味着什么?  渤水蜚英:明清科举时代,此书院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至五品有5人,最高者达到三品,难能可贵的是近代还产生了4名与孙中山、-同窗留法、留日的学生。难怪清朝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参观培田书院群落后,为中原耕读传家的遗风再现培田而叹服,挥毫题下“渤水蜚英”传世名匾。可谈风月乎?  进步思想:培田人墨香缕缕,铸就了其开明与进步。“道山草堂”,又称“赈婴室”,是该村当时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凡是孤儿或无人赡养的老人,都由村民捐资,留在这里抚养,其独有的社会教育和保障体系在咸丰年间已初具雏形。以泥、木、雕、塑、剪等技艺交流培训为主“修竹楼”,有惩戒重男轻女思想的“拯婴社”,有强制进行戒毒的“大和山道堂”,都是开明与进步的一一明证。而整个培田古民居中,不管豪宅还是小屋,鹅卵石砌成的古钱图案落于门口、天井、通道,即寓镇邪扶正,又为醒示族人的经商意识,也印证了培田先祖在“仕、农、工、商”等级极为明显的封建社会里重视官商结合的一贯传统和超前理念。  在培田先祖开明与进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可谈风月”。这四个墨字镌于容膝居的内墙上,除了视觉冲击外,更多的是惊讶于在男尊女卑及男女授受不清的封建社会,培田先祖竟有这样的进步思想。容膝居原是为培田本族妇女提供一个学习文化、女红、礼仪的场所,学员是未出阁的闺女、新嫁进来的媳妇,教师便是母亲、婆婆和长嫂。学习内容主要是家训,族规,特别是敬0,孝父母,和兄弟,序长幼,别男女,睦宗亲等“三从四德”。“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岗眼界宽”的楹联道出了容膝居旨在提高妇女的修养和开阔她们的眼界,“王国伟人”牌匾明确了其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

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座落在连城县四堡乡政府大院后面,坐东朝西,原是雾阁村邹氏的族祠,叫定敷公祠,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21年(1757年),距今有240多年历史了。整体建筑由门楼、上厅、下厅、左右四个厢房和一个天井组成。  展馆的上厅,便是印刷工具展示厅。这里展出了巨大的可装200多斤墨汁的石制墨缸、研墨臼、切书刀、切书架、雕版架、棕刷、印刷演示台等。厅的正墙上悬挂着三块电脑制做的“雕版”,“雕版”上的文字是《宋史》里有关邹应龙的传记,两边的墙上是四堡有代表性的书商的画像和文字介绍,以及邹韬奋的画像和文字介绍,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介绍资料等。在印刷演示台上,摆放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封面印版、《观音图》印版和长约1米,宽0.5米的《关公图》印版,这是供游人仿古印刷操做用的。  上厅的北厢房,是雕板展室,室内靠墙的玻璃柜内,展出了三百多块漆黑的木雕版,这些雕版都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有几块《百家姓》、《三字经》、《人家日用》的封面雕版字特别大,很显眼。据说,这些雕版都是由梨木、枣木、楮木等 硬质木材做成的,它们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史,有的被虫蛀蚀的破烂不堪,有的却还非常完整。  

大石岩水库水利风景区

  景区位置: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亨镇东南部  景区介绍:  大石岩湖河风景区地处文亨镇东南部,南1公里连我县南坑生态桃花园,北1公里接天一温泉度假村,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雅,以大石岩水库为核心,西南方向有一片与我县冠豸山丹霞地貌近似待开发的景观区,河、峡、沟谷崩岗构成奇特的风景地貌;景区周边田园风光,文物古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军原创标语,农家传统小吃等,水上游的有白鹜鸭、光鱼,地里长的有红衣花生、鲜切花,天上飞的有白鹭鸶和石燕,山上养的有梅花鹿均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周边有奇山寨上的雷峰塔、万缘石桥、积善堂遗址,方土楼、红军原创标语、古民居、江滨庙、莲花寺、园应庵、澳(溢)门兄弟亭,千年猴子树、大松树、大杉树、百年香花树和传统文化十番音乐、民间武术、剪纸花、舞狮、游大龙、瑚猴王等。  周边美食:农家传统小吃等。

林坊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庐屋村

----

横坑村

----

林塘村

----

李丰村

----

大梨村

----

有福村

----

魏坊村

----

林坵村

----

塘坵村

----

上寨村

----

林联村

----

岗尾村

----

张坊村

----

陂桥村

----

林坊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