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曲靖 >> 富源县 >> 黄泥河镇

黄泥河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胜境坊

  从富源县城出发向东去,不大的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山梁上一座十二楹柱、九级斗拱、重檐翘角,高大、雄伟的石牌坊耸立在眼前,这就是有名的“滇南胜境坊”了。这座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的牌坊高13.32米,宽11.2米,坊间两小一大的洞门就像并排的三个门字,古驿道由东向西从中穿过,伸向远方,显得那样有气魄。高坊长额间镶嵌着一块巨匾,“滇南胜境”四个斗大的金字在阳光中熠熠生辉,格外耀眼。巨匾雄伟壮丽,气势恢宏,耸立于三、四公里外的视野中。走近前细看,那坊中两根梁柱前后,各有一对神态逼真的石狮,分别向着云南、贵州两个方向。只见面向贵州省的一对石狮身覆青苔,而咫尺之外,面向云南省的一对石狮却身披红土。面对此景,如不是亲眼所见,真会以为是误传,这是“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聚集点,这种以“天”分界,以气候分界的神妙景观为研究气象学的人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料,也令过往或云游到此的文人墨客赞叹不已,杨升庵先生曾写下“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测箐雾瘴去。此天限二方也”的话,他的《滇候记序》中也曾写道:“日月之阴,径寸而移,雨场之地,隔陇而分……”古人留下的诸多感叹与惊讶源于令人叫绝的大自然留下的神奇景致。以天为界,以雨为界够奇,而以地为界也在这里则更为出奇。山下一条小溪快乐地由南向北流淌,但两岸土壤截然两种颜色,溪东黔坡土色一片黑赭,而溪西的滇域,土色却是一派赤褐。仅仅是一溪之隔,却又土分两色,这不是大自然的伟力,又是什么?   

富村乡烈士陵园

富村乡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富村村委会以西200米处。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经过富村,播下革命的火种,牺牲了一批红军战士。40年代末,在中共云南省地下党领导下,先后在富村松子山、新厂、玉麦登、大凹子等地组织了4个游击大队,共600多人枪。在一年多的武装斗争中有50多名优秀儿女为富源县的解放洒尽了鲜血。  为了让先烈们的事迹永垂青史,光照千秋,激励后人,富村镇党委政府于1987年10月26日动工修建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4月24日竣工。陵园分别由牌坊、踏步、纪念塔、纪念碑刻及烈士墓组成。纪念塔高13.3米,塔身东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西面浮雕红旗和五角星组成的图案;南面刻“1935”象征红军进入富村之年;北面刻“1950”象征富村解放之年;塔基四周刻有题字、建塔说明及68位烈士姓名。西南距塔300余米处并列烈士墓冢7座,除三座有名字外,其余均为无名烈士墓。每逢清明时节,当地机关干部、中小学生、群众等主动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11年6月28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2日,被命名为曲靖市首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张家洞革命纪念园

张家洞革命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拖竹村委会补乃村张家洞。  纪念园处于地势险峻的半山腰上,洞口坐西北向东南,天然岩厦下可容纳100余人,天然形成易守难攻之势。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曾是十八连山游击主力团第一大队抵抗国民党军的指挥所。1949年6月25日,十八连山游击主力团第1大队与贵州保安团及地方反动武装在此发生激烈战斗,敌人伤亡31人,游击队3名战士牺牲,另有1名战士的母亲被敌人杀害。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富源县人民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于1991年至2004年间筹资修建张家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洞口前立高3.9米的方柱体纪念碑1座,长方形纪念碑5通,碑面分别为原云南省副省长保永康和游击时期老领导杨雷、苏小柱、管显达等人题字,记事碑4通,其中有2通属抗美援朝战场牺牲的烈士纪念碑。并在洞口垒砌高6米、宽14米的围墙加以保护,围墙西侧设有月形拱门可进入参观。  2003年5月18日,该纪念园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黄泥河革命烈士纪念塔

黄泥河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黄泥河镇黄泥河村委会。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5年4月23日由黔入滇,首先进入黄泥河,经过50多个自然村。红军在此遭敌机轰炸,又有激烈战斗,一共牺牲了40多人。1948年秋,黄泥河成为平彝县十八连山游击根据地,处在武装斗争的最前线,成为敌我反复争夺的地区,有34名烈士为富源县的解放洒尽了鲜血,不少外籍革命志士血染黄泥河的红土地。  1988年,为让先烈们的事迹永垂青史,激励后人,中共黄泥河镇委员会、黄泥河镇政府、黄泥河镇老龄委,决定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塔,1987年12月~1989年3月,黄泥河镇党委、政府倡议广大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和群众积极捐款2万余元。1989年11月25日纪念塔落成。  2006年6月13日,被命名为曲靖市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花果山烈士陵园

花果山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中安镇清溪社区富源铁路货站西北的花果山上。  花果山烈士陵园修建于1971年,是富源最早修建的烈士陵园。占在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平方米。陵园内安息着为解放大西南牺牲的烈士、平息土匪叛乱中牺牲的烈士等。陵园墓群坐西南向东北,共19座,其中18座呈两列横队由西北向东南水平排列,另一座西北向东南立于距两排西10米之处。每座墓立有一块长方形墓碑,碑文清楚记述烈士生平、牺牲时间、地点、事件等情况,他们年龄最小的不满18岁,最大的不过50岁,都是风华正茂之时却为人民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1995年10月,被命名为为富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当地机关干部、中小学生、群众等均自发为烈士扫墓,并请老前辈宣讲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爱乡教育。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胜境关

  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千米,山势陡险,惟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关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滇南胜境”4个大字,故名胜境关,是一座“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的天下奇关。  胜境关属云南富源县管辖,是古代由黔入滇的主要通道,有“全滇锁钥”之称,至今仍留有秦汉时期修筑的五尺道。时景泰年间,云南巡抚洪弼为“助风风水之兴”,“补山川之胜”,派人建界坊于岭上。现存界坊系1923年重建。重建的界坊高14.8米,宽11.2米,为三开间木石结构牌楼。牌楼的正搂较高,两侧楼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撑,上有9级牌楼斗拱托起飞檐。琉璃瓦的坊顶上有8条造型别致的吻龙与坊顶正中的金黄葫芦闪相辉映,十分壮美。牌楼上绘有清新秀雅、超凡脱俗的松、竹、兰、梅图案。界坊正中书写着“滇南胜境”四个大字。  天下奇关胜境关有两奇。第一奇是以“天”为界的界坊。界坊坐西向东,西边是云南,东边为贵州。云南这一边晴天多,雨天少,干燥多风;贵州那一边雨天多,晴天少,湿润多雾。明代杨升庵《滇程记》中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数百年来,过往胜境的骚人墨客都有这样的感受。使用权人惊奇的是,“雨师好黔,风伯好滇”的气候特征,在同一座界坊上也显得这样分明——界坊前后的两对石狮子,面对贵州的那一对身覆郁郁青苔;面向云南的这一对身披薄薄尘土。从前,界坊的楹柱上还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咫尺辨阴晴,足见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  胜境关的第二奇,是以“地”为界的分草岭。距界坊不远,有一条小溪,小溪两边土色各异,靠云南这边土偏红,靠贵州那边土偏黑。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连地上的小草刀分别向各自的境内倒卧。发现此等怪现象的古人,便将此地命名为分草岭。  在胜境关界坊附近,还有古驿站、古城堡、关圣庙、石虬亭、古龙寺等古建筑。石虬亭原名万里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年。亭前有一处露出地面的石灰岩,状如两条虬龙盘卧。对此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贵州老龙王的二公主向往胜境关奇特秀丽的风景,就变成一个妙龄女郎来游胜境关。没想到,云南老龙王的三太子也变成一个年轻后生来逛胜境关。两人一见钟情,就在亭前倾诉衷肠。不知不觉中,太阳已从东方升起,他俩再也无法恢复原身重返龙宫了,于是便化成了一对石龙,如胶似漆地拥抱在一块。  石龙寺的建筑规模不算大,但精巧美观。传说旧时游览此寺,须由僧人带领,否则踩着机关,寺内两侧的泥塑神像便会突然向你扑来,搂住你的身躯,将你惊出一身冷汗。而且一时还脱身不得。直到现在,胜境关附近的村民还会向游人提起石龙寺的菩萨从前会走路这类传说……  用时参考  半天  交通  曲靖市内可先坐火车或在高快客运站坐汽车前往富源,在富源当地坐面包车前往。  门票  石虬亭门票3元  景点位置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  

宽塘红军烈士纪念碑

宽塘红军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宽塘村。  1935年4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径此地,在宽塘村附近的小营口子与滇军安恩溥旅激战,战斗中牺牲41名红军战士。战后当地村民尹石昌将众烈士遗体背到宽塘村火石地山一废弃矿井集中安葬。为让烈士英名永存,2007年7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建立纪念碑,并重修红军烈士墓,昭示后人,爱我中华。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石虬亭

  大自然造就了神奇的景观,这里也留下了一个个优美、神奇的传说。我们来到了建于明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石虬亭。此亭原名“万里亭”,亭为四角重檐,16根主柱,高6.2米,宽5.6米。因战乱被烧毁,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复建,后人又复建亭前石龙,才更名“石虬亭”。只见亭前露出地表的石灰岩,不知是风化的缘故,还是在复建时有意留宝传奇,增添状如两条虬龙曲屈盘卧,栩栩如生。当地的民间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秀美如画的胜境关风景奇特秀丽,是一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尽动四方仙客都想来此落脚,一条贵州雌龙变成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而一条云南雄龙变成一个潇洒漂亮,能歌善舞的小伙,他们不约而同地来此游玩,殊不知一见钟情,难舍难分。但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都要把对方争取到自己家乡居住,他们互相劝说,都在讲自己家乡好,相劝中不知不觉鸡叫天明,俩人都无法返回仙境,只好双双变成一对如胶如漆的石龙,拥抱在一起,但各自却又把头转向自己的家乡,以寄托那难以割断的思乡之情。   

石龙古寺

石龙古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龙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石虬亭北面。寺内塑关帝、周仓等神像。按“八卦”方位植树8棵,人称“八卦树”。“文革”被伐7棵,现仅存1棵,古树贵州方长满青苔,云南方则呈一片黄土,观赏者无不称奇。   

大河遗址

大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大河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东南部约3公里处,属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6年被初次发现,并于2006年第三次发掘0土大量文物,被称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对洞内出土的大量动物牙齿、骨头化石考证,专家发现这一时期处于古人类狩猎形式的生活形态。这些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0现。  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牛场烈士陵园

老牛场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老牛场村委会老牛场村小松山。   2005年8月1日,老牛场烈士陵园被后所镇党委、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黄泥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黄泥河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