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玉溪 >> 通海县

通海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秀山公园

秀山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秀山公园位于通海县城南,是玉溪重要的风景区之一,秀山上林木茂盛,有众多古建筑群和楹联,隐隐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山上珍稀的宋柏、元杉、明玉兰被誉为秀山“三绝”,且秀山素有“匾山联海”和“碑林”之称,至今保留的匾联、碑刻形成了以人文景观和珍稀古木为特色的景区。登上秀山,可一览杞麓湖、通海县城以及坝子的景色。  交通:  从昆明东站乘开往通海县的班车,昆明至通海约138公里。秀山就在城边,到了通海,沿南街步行即可到达秀山公园。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文献里49号  类型:城市公园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9:00-17:00  交通  从昆明东站乘开往通海县的班车,到了通海,沿南街步行即可到达秀山公园  门票  门票50元  

曲陀关

  曲陀关  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公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  景泰《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元号主部,在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曰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  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中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由于渴中得水,激励了军心,蒙古族的骑兵“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了胜利。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的曲陀关,开初是“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到元代末期,已升格为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立在曲陀关的一块《都元帅府修文庙碑记》说:“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彝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以兵则久安而长治”,这就是在曲陀关建立元帅府的目的。阿喇帖木耳老家原住蒙古,元至正二十年(1360)奉命调任云南“宣慰司总管”,后来被特授为元帅府都元帅,他带领着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山西、陕西的“一十五翼”兵马镇守曲陀关,管辖着四境百户、千户及万户府。还倡导建立过学校,他老死于职守后,由他儿子旃檀荫袭其父之职为都元帅。旃檀从小英俊敏捷,长大后精于骑射,还特别爱好文学,常邀文人讲论经史。他在曲陀关建立卧龙寺、武安王庙,绿化驻地,在帅府周围种了许多松树,亲自种桃千余株,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许多文人学士到此观赏,被后世称为“帅府桃林”。元人在《曲陀关元帅府》的诗中吟道:  阳关形势扼新兴,百骑飞来如建瓴。  三面山吞通海白,一天风扫峨青。  朝廷罢战三军乐,官府无私百姓宁。  闻说元戎不好武,新诗吟满半山亭。  据《敕授宣慰司总管始祖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讲:“缘大明肇兴,元祚以终,公尽节,谥忠勇。”旃檀可能是在与明军作战中寡不敌众,战死或者自杀的。  悠悠往事700年,曲陀关地名依旧,换了容颜。当时曾“为商旅辐辏之地”,早在“明初废于兵燹”。现在的曲陀关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乡。全乡有关上、关营、甸苴坝、杜家营、河头、张家营、小寨等7个自然村,共680余户,3000多人。丛山峻岭之中种植了梨树、桃树、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木1000余亩。而元朝时代蒙古军队的后裔,则已经随着杞麓湖水的下降,迁到凤凰山下定居,他们就是现在的云南蒙古族,聚居在河西镇新蒙乡。曲陀关原有“帅府地”、“帅府桃林”、“卧龙祠”、“锁井”、“千户营”、“百户营”等遗址,但早已被开垦成田园。  地址:通海县河西以北30公里

秀山古建筑群

秀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山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  秀云山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相传汉之田勾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千百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爱护与完善,遂成为林木丰茂、文采斐然、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主要包括:涌金寺、清凉台、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土主庙(田勾町王庙)、万寺宫和白龙寺,山内生长着宋柏,元杉、明玉兰、茶花,也被称为秀山“四绝”。  普光寺现存殿宇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祠、桂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祠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寺院地势高峻,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风不断。  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进,殿宇宏伟,寺门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大字雄浑庄重。正中为秀山古柏阁,此阁全部木结构,奇巧无比。大雄宝殿塑三世佛像,慈颜善目,体态匀称。殿前“白马”、“黄龙”、“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中翠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宋柏、元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涌金寺左厢是一套院,门上有一别致的小匾,-“这里来”,进门更是清静的一院,东为昙花轩,西有酌花楼,北面另为一小院,可谓院中之院。“这里来”院内有明玉兰、牡丹、芍药等名花奇草,进门就让人感到满院芬芳。”  白龙寺坐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古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亭阁游廊及服务设施,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秀山之秀在于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北麓翠竹万杆,青翠欲滴;山西密林间灌木丛生,野花点点;山东面奇松参天,杉栗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奇斗艳,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松柏森森,绿杉撑天。  秀山不仅有山川之秀丽,更有历代墨客骚人、学者名宦之吟咏,使秀山成了“匾山联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联碑刻有200余副(块),这些匾联碑刻,洋溢着诗情画意,书法均属上乘之作,使诗、书、画、景和精美的建筑珠联璧合。  2006年秀山古建筑群作为元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园明寺

园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圆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位于距通海县城14km的河西镇,东接九龙池公园,西北与新蒙蒙古族镇相邻。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极佳场所。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以来,政府对大雄殿、玉皇阁、瑞莲池进行了维修。附近乡神投资30余万元对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匾联、释加牟尼和观音座进行维修,用金镀之,甚是富丽堂皇。庙在原址上修建,东侧有条水泥马路,大门朝东开着,寺院南、北、西侧都是居民院落,被居民包围着。寺院占地很小,面积不足两亩;建筑很精致,充分利用空间;一切都是崭新的,看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院内非常安静,是拜佛诵经的好地方。  圆明寺依山就势,层层迭起,各殿都采用大木材作柱梁,给人以雄伟壮丽、庄严肃穆之惑,但进入寺中又被金碧 辉煌的佛像匾联所吸引而透出的古趣幽然,寺中的佛教香火自元代就没有断绝过,就是在文革中,和尚们仍然终守寺院。在历史上圆明寺曾出过在全省知名的高僧圆泰、普法和尚。如今圆明寺是滇中的名刹。位于通海县河西镇(城)西门400米许的普应山下。据明?景泰《重修普应山圆明寺碑》载“普应山去河西县治百步许,有元长老妙光、乡人赵亮等至正年间开创也。”明末清初遭战乱毁坏,现存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寺紧靠普应山,为中轴线一进四院五重式建筑,由大悲阁、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客堂)涤尘楼、山门,外场院和大门,左边又设瑞莲阁和池塘、望海楼、地藏殿、卧佛殿组成,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里山仙人洞

  里山仙人洞位于通海至建水的公路旁,距通海县城5.5公里。洞名原为先人洞,明代著名道人张三丰游洞后,改称仙人洞。洞随小巧玲珑,却具有石灰岩溶洞所有的特点,钟乳石千姿百态,经游人想象描摹出各种景致若干。洞口陈列着洞中发掘出的距今5万年前的剑齿象、犀牛、野猪和猕猴等古生物化石,供游人参观。  里山仙人洞,静乐庵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城北30公里的白龙山腰。始建年代久远无证,复修于乾隆初年。寺院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大殿是全寺至高点,旧时殿中有铜铸三世佛像、文殊、普贤、地藏、迦叶、达摩、十二圆觉及0韦陀等,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后均遭毁坏。大殿前为拜台,占地数平方米。拜台下为过道,砂石铺就。过道下为前殿。再下为山门,门前5株翠柏,直径均1米有余,擎天垂盖,掩映山门。山门额题“云岩胜境”,左右有“双柏”、“禅林”陪衬,颇为壮观。北厢为“十王殿”,南厢为静室、僧舍。寺后葬有圆寂于寺内的高僧墓百余冢。大殿北部,尚存古山茶花二株,花大如碗。   

通海三圣宫

通海三圣宫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海三圣宫  三圣宫位于云南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距县城6公里。三圣宫始建于元末,据清乾隆《重修三圣宫碑》载:“洪武初旧有寺宇”。历经明清历代重建重修,现为清初和清末的建筑。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门,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艺术家高应美之手,槅子门中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运均达到了美轮美焕的境地,被省内外学者称之为“海内第一木雕”。  三圣宫布局为三进式两院,由大殿、后东西两厢、中殿、前东西两厢、前殿(重檐)及前、中、后的六个躲间组成,外设围墙并呈船形,墙外双溪环绕而过。难怪木雕槅门中、高应美用竹叶凑成的一首诗写道:“水绕楼船起圣宫,双龙势发脉丰隆。春山拥翠千年秀,不赖丹青点染工。”诗中充分地赞颂了三圣宫的风光景致。  1993年,三圣宫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云南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

通海杞麓湖

通海杞麓湖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烟柳迷茫,平畴千顷,村落棋布。  杞麓湖属南盘江水系,又称通海湖,面积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约15米,水容量1.49亿立方米,盛产鲤、鲫、大头鱼等许多种鱼类。湖畔平畴沃野,盛产稻、麦、烟等作物。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通海县文庙

通海县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通海县文庙  通海县文庙位于通海县城南隅、座落于秀山之麓,南北向。为中轴线分幢迭起单体组合式古建筑群,由红墙(长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节孝祠、大城门、乡贤、名宦祠、东庑、西庑、大城殿、钟鼓楼、崇圣祠、尊经阁组成,总占地1.2万平方米。  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庙学记碑》载),于明·万历迁建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别文明坊(建于雍正十一年)气势壮伟雄强。从整体看通海文庙,给人以殿阁层层迭起,庄严肃穆之感。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公孙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书法家阚祯兆等。  通海文庙于上世纪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城南隅

秀山风景区

  通海秀山位于通海县境内,总面积67.4平方公里,是一个颇出名的风景区。区内主要景点有秀山公园、杞麓湖、圆明寺和三圣宫等。  秀山公园:位于通海县城南,与城相连。园内古木苍翠,建有普光寺、清凉台、万寿宫、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普光寺,始建于元代,主殿为斗拱式屋架,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古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寺院中所种宋柏、元杉、明玉兰被誉为“秀山三绝”。秀山至今保留的匾联碑刻有200余副(块),故秀山有“匾山联海”和“碑林”之称。  秀山景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上千年的古刹、名木,上百年的奇花异草,“匾山联海”独领-,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真实写照。秀山与通海河西圆明寺、通海文庙、通海三圣宫等景区景点紧密相连,加之通海文化底蕴深厚,高台、高跷、地会、滇国音乐等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通海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石。  普光寺现存殿宇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祠、桂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祠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寺院地势高峻,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风不断。的确是一个无暑的清凉世界。  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进,殿宇宏伟,寺门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大字雄浑庄重。正中为秀山古柏阁,此阁全部木结构,奇巧无比。大雄宝殿塑三世佛像,慈颜善目,体态匀称。殿前“白马”、“黄龙”、“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中翠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宋柏、元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涌金寺左厢是一套院,门上有一别致的小匾,-“这里来”,进门更是清静的一院,东为昙花轩,西有酌花楼,北面另为一小院,可谓院中之院。“这里来”院内有明玉兰、牡丹、芍药等名花奇草,进门就让人感到满院芬芳。  白龙寺座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古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亭阁游廊及服务设施,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成为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秀山之秀在于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北麓翠竹万杆,青翠欲滴;山西密林间灌木丛生,野花点点;山东面奇松参天,杉栗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奇斗艳,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松柏森森,绿杉撑天。  景点位置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以松树成林而得名。古诗有吟:“阁前江水绕松楼,入耳清声尽此峰。万派朝来春满麓,千林响处午寒钟。”景区位于县城东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由万松山、慈光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墓、锁水塔、迎春桥、土林及华竹苑等景点组成。万松山小巧玲珑,苍松挺拔,翠柏成荫,绿色苍茫,树林间遍生秋兰,曲径通幽,风景秀丽。整座山树木茂密苍劲,东部长松,西部长栎,古树森森,遮天蔽日。慈光寺、锁水塔、迎春桥皆为保存较好的明清遗物,慈光寺又是聊斋故事“狐狸冢”的发源地。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

涌金寺

涌金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涌金寺  涌金寺位于秀山顶峰,创建于宋代,是秀山上规模最大、年代古老的建筑。高朗轩敞,山门前为一石砌平台,登上平台可远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畴平展。进入寺门,正中为“秀山古柏阁”,阁内悬有通海著名书法家阚祯兆所书匾额“千峰翠”。有一回文联:“秀山玺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寺内有宋柏、元杉。古柏苍劲,香杉荫森,四五人才能合抱。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

通海文庙

通海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通海文庙位于云南省玉溪通海县文星街,文庙始建于元代,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通海文庙于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云南省玉溪通海县文星街  

聚奎阁

聚奎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通海县城中央,阁为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清·康熙时一次大火被毁,继而恢复。至清·光绪二年,因民屋起火,阁又被焚毁,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而成并保存至今。占地226平方米。因为建聚奎阁时所需木料都采用了南方铁栗树,并且是中国营造法式的榫铆结构。建阁至今135年间,通海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公元1915年、1970年),城中大部份民居都垮塌,而聚奎阁却安然矗立城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当然也包括用料的珍贵。

通海圆明寺

通海圆明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寺(WonmyongTemple)位于通海县城以西14公里的善应山麓,始建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修,内设大雄宝殿、玉皇阁、天王殿等建筑。1964年该寺被定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1988年11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位于距通海县城14km的河西镇,东接九龙池公园,西北与新蒙蒙古族镇相邻。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极佳场所。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以来,政府对大雄殿、玉皇阁、瑞莲池进行了维修。附近乡神投资30余万元对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匾联、释加牟尼和观音座进行维修,用金镀之,甚是富丽堂皇。庙在原址上修建,东侧有条水泥马路,大门朝东开着,寺院南、北、西侧都是居民院落,被居民包围着。寺院占地很小,面积不足两亩;建筑很精致,充分利用空间;一切都是崭新的,看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院内非常安静,是拜佛诵经的好地方。  圆明一词出于佛教经典,《贝叶经椤严经》卷二说:若能移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圆明指佛的智慧,0普照之意。据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圆明禅碑载:"南阳郡西北四十余里,有寺名圆明者,兴建于金"元光"元年(1222年),重建于明正德五年"。清雍正六年(1728年)乾隆十年(1745年)以及民国16年(1927)均有重修。圆明寺为宛北重要古刹之一,总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院内松柏合抱,亭台楼榭,古碑林立,翠竹掩映。该寺为三进宫殿式建筑,主体工程如大雄宝殿均系砖木结构,雕梁画栎,殿角高翅,特别是透花木雕的门窗,精雕细刻,石刻饰物,都富有极浓的宗教色彩。现存三间中殿全系古砖琉璃瓦所建,房檐四周砌着各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鸟兽和花纹图案,殿脊浮雕有麒麟、松鹤、莲花等浮雕,都形象逼真;四角檐牙,半拱高喙,宛如龙飞凤舞。殿内暖阁木刻的花草、禽鸟枝艺细赋,泥塑佛像高大如生,令人赞叹不已。中殿西侧排列着直径一尺多粗的红漆柱子。殿内的大梁直径约三尺,真是飞檐斗拱、气宇不凡。寺以地势而建,有山门,两边有威严的石刻雄狮,耸立的钟鼓二楼、中佛殿、后殿,两侧有对称的廊房、月门等,各个建筑座落有序,这些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整个建筑形式宏伟典雅,实属宛北古刹名寺。另外,后殿前后有一高一低六棱形两座古塔,高的十余丈,低的七、八丈。塔的翅角上系有铜钟。在其中一座塔上有汉的玉塔志铭,铭为长方形,正中分两行书鸟,传曹洞正宗三十八代,明微成公禅师之塔铭,前书"金峰山官司圆明禅寺,下署皇清乾隆十七年三月十五日立,系孝徒通本,长孙心功所立。  圆明寺位于咸阳市毕塬路和文林路东段的塔尔坡。是唐时的资善院,金朝时更名为圆明寺。姜子牙、王昭君、慈禧太后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传说。清末因战乱,寺内古迹被全部烧毁。民国二十年,热爱佛教的信众出资在原址上修一小庙名台台”,文革期间又遭重创,沦为杂草丛生的一片废墟。一九九七年冬,当地居民在建房时挖出了圆明寺的寺碑,咸阳的佛教众生得知之后,通过各方努力,邀请到了具有中央美术学院与广州佛学院双重学历,当时在陕西乾县铁佛寺出家的性空法师,一九九八年农历正月初九,性空法师被诸弟子恭迎至咸阳,开始了圆明寺的筹备重建工作。为了弘扬我国的古典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抢救保护祖国的名胜古迹,圆明寺急迁建。参考《南阳地区宗教志》以及圆明寺现存各通石碑。南阳宛北古刹圆明禅寺,又称葫栗扒寺,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小寨街以北三公里处的山峦间,距城区约20公里。据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圆明禅碑载:"南阳郡西北四十余里,有寺名圆明者,兴建于金元光元年(1222年),重建于明正德五年"。清"雍正六年(1728年)乾隆十年(1745年)以及民国16年(1927)均有重修。  圆明寺是南阳宛北一大名胜古迹,也是弘扬祖国佛教文化的场所,它鼎盛之时全寺有僧人二百八十多人,时常接济南下北上的僧客。该寺由于民国后期战乱年代,佛事衰落,住持远道遁迹,殿舍大部倒塌,1982年时虽经原宛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该寺被小学占用至今,现仅存中佛殿一座。纵观历史,凡修建寺庙之大业,无不是有昌明贤达之达官土人在繁荣盛世所兴。值此国泰国民之时代,能够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在省、市、区宗教主管领导下,将日益衰败的园明寺修建宏大,的确是大桩青史有载利国利民的功德好事。性空圆明”是佛教的一个常用成语,其大意是经过修行佛法明心见性后得到0的智慧而入佛知见,明了宇宙人生的-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空理。不可思议的是,“性空圆明”恰巧是性空法师法名并其住持的陕西省咸阳市圆明寺寺名的奇妙组合,这个组合给这个有着一千余年历史的梵刹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的色彩。  用时参考  2小时  门票  门票:2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云南玉溪市通海县城以西14公里的善应山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河西文庙

河西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文庙: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内东南部,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治所迁此后重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修。占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间通宽19.2米,进深11.3米,高11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古狮古柱,文明坊为牌楼式样,高8米,宽13.5米,四棵飞天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础石上前后有石雕狮子、麒麟各一对,青石雕刻护栏板夹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宏伟壮观,2001年4月30日,列为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玉溪黑龙潭观象楼和得月亭

玉溪黑龙潭观象楼和得月亭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黑龙潭,位于玉溪市西南六公里的甸尾村后龙隐山西麓,为玉溪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观象楼和得月亭,均为黑龙潭的主要建筑。  观象楼。在龙潭的东边,座北向南。门楼式,单檐悬山屋顶。面阔五间,通面阔18米,通进深8米,高约7米。楼分二层,左右后三面土墙固定,前面楼上为条形矮栏杆,楼下装方形木方格窗,朴素典雅。楼上栏杆下设有木板长椅,可供游人倚栏观景。上可览流云飞霞,下可观水光山色,次间楼臣各有一画屏。画中人物,形象逼真,姿态传神,具有古代人物画的特色,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典雅,主次分明,结构严谨,气热雄伟具有清代建筑风格。前檐下梁,枋和枋间垫板上画花、鸟、凤凰等图案,楼上正前方一前一后高悬“观象楼”和“挹翠楼”两块木匾,前者楷书,阴刻,字较大,为昆明名人陈昌先生书,后者行书,阴刻,字稍小,为玉溪名人李鸿祥书。字迹苍劲,笔力。雄深,一楷一行,布局得宜,神韵横益,耐人品味,楼前左面墙下镶《咏垂不朽净》和《德昭千古》两块碑,前者为建盖观象楼和得月亭的功得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建立,文为时署嶍峨县县长里人郭光文之作,记述建盖观象楼和得月亭的原由和意义,后者为功德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建立。  观象楼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是年动工,是年竣工。一九八一年郭井大队,赤马大队和玉溪区调队共同投资修理黑龙潭,修葺彩画,面貌焕然一新。  得月享。在黑龙潭内,座南向北,与观象楼隔水相对,重檐攒尖屋顶,方形,边长5米,高6米余,为单一结构建筑,玲珑小巧。后面砖墙固定,左右前三面安有条形矮木栏杆,内置木板长椅,游人可倚可坐,看水观山,亭造型精致,檐外有装饰,三面各边梁,枋和枋壁垫板上刻画鱼、鸟、花、草、山水等图案,下缀斗拱,拱头镂龙头、荷花、灯笼,正面裙板楷书“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趣味,料少无人知”古诗二首,亭内写有“得月亭”三字。得月亭外连石桥,与观象楼相衔,浑成一体。  石桥,三孔,头尾分衔观象楼得月亭,始建年月不明,民国时已倾圮。曾任嶍峨县县长的郭光文,会商郭井、赤马等六屯父老捐资,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建。1981年?正补缺,增栏加椅,葺彩一新。   

通海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秀山镇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杨广镇 通海三圣宫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九街镇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河西镇 河西文庙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四街镇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纳古镇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里山乡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高大乡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兴蒙乡 秀山公园 曲陀关 秀山古建筑群 园明寺 里山仙人洞 通海三圣宫 通海杞麓湖 通海县文庙 秀山风景区 万松山风景区 涌金寺 通海文庙 聚奎阁 通海圆明寺 河西文庙

通海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