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天柱县 >> 远口镇

远口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三门塘侗寨

  三门塘是清水江边的一个古老而又秀美的侗寨,属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管辖。位于天柱县东南面,距天柱县城40公里,清水江穿境而过,上可达锦屏、剑河、凯里,下可c通洞庭湖、长江,南面与湖南会同、靖州两县接壤,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三门塘依山傍水,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全村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著称于世,是北侗文化的代表村寨。  三门塘是清水江上最重要的一个物资集散地,大量的木材、药材、桐油等特产从这里运往湖南常德,并将那里的陶瓷、棉纱、铁器等生活用品运回来。可以这么说,没有清水江便没有三门塘。三门塘有5座古码头,分别为三门溪码头、刘家码头、王家码头、吴家码头、谢家码头。明清时期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码头上挤满了木船,江面上漂满了木排。  三门塘90%的村民是侗族,10%的村民是苗族(嫁到三门塘的),讲侗语,也讲汉语,部分村民还讲苗语。全村有16个村民组362户1559人,有王、吴、刘、谢、蒋、李、彭、袁、印等19个姓氏,数百年来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三门塘村有三门塘、三门溪、喇赖、乌岩溪4个自然寨。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木材、种植、养殖、外出打工等,人均收入1200元,森林覆盖率达75%。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三门塘侗族属古“骆越”一支,为“五溪蛮”,称“五溪蛮夷”之地,被认为是化外顽民之所,清水江被称为“苗河”。明朝嘉靖年间,改土归流,三门塘属湖广道靖州营归化一图。万历25年(1597年)把归化二图到八图的地盘设置天柱县时,三门塘属归化二图。  三门塘是天柱、锦屏、靖州、会同四县接壤的大片地区上的四十八寨之一(即土司形式的寨,每寨都管辖着周边若干村寨)。宋元以后,清水江流域的杉木成为商品,长江中下游各省木商进入尚未设郡县的苗疆采购,三门塘以其地方势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接纳外地客商,代客采购,运到三门塘水坞进行商品整修,按此地的检尺规则交付客商(在计量上,上浮17%左右)。这种买办式的营运方式,列入长江流域十几省共遵的《江规》,铁定了三门塘的商业利益,千年不变,解放后才取消。  三门塘,作为外江码头,各色买办人员、商品包装人员,都要接触外地客商,使三门塘人学会了汉语和汉文。同时也在待人接物、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吸收了汉文化思想。  由于三门塘地处古道要津,且河道平缓,明代被开辟为水上运输码头,专事木材营销,商贾云集,经济十分繁华,于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碑上描绘三门塘:“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  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大兴“义学”、“义渡”之风,教化乡民,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明朝末年,便捐资创建义学,普及汉语汉文,历代增益,土改时,义学田可产稻谷2.5万斤。碑云:“舆梁已成,行人常颂利济;迷津可渡,过客不患崎岖。”并开场期赶集,设有木行、肉摊布店、米铺百货、饭馆旅店,人来人往,十分繁华。至今窨子屋和百年民房里,仍留有木商“斧印”,清晰可辨。   

金山溶洞

  金凤山石灰冲溶洞(简称金山溶洞)位于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城东北部邦洞镇六合村,金凤山南麓的山凹处(石灰冲),距县城8公里。1984年7月29日,被当地采煤工人肖宗洪、石宗明、杨启云等发现。  洞内景观光怪陆离,景象万千,有银光闪烁的珍珠盆,有硝烟滚滚的烽火台,有注满琼浆的仙人井,有大肚能容的弥勒佛,有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有千年奔泻的白水河……  经过简测,洞内总面积为47150平方米,主道长3675米,总长7211米。一条阴河全长3409米。有70平方米以上的洞厅19个,总面积10519平方米。  洞内景观可以用101地质队敖毓瑞工程师的话来概括:形态多样,颜色多样,层次多样,险峻雄伟。  形态多样:随着阴河伸展的洞道就象一条串满珍珠的带子,缀满了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最突出的景区有:226米至286米间的一、二、三厅,523米处阴河左上74平方米的大厅,780米处阴河右侧的河岸回廊60米石幔,933米至1100米右侧的虎骨厅,1720米处形似金山烤烟的20米石幢。1760米阴河右侧的八柱厅,2040米阴河左侧的螺旋厅,2200米至2280米的钟乳石花,还有阴河终断处的龙门。这些洞厅的景观各具特点:一、二、三厅的石柱密集(有百来根石柱),大厅的石笋粗壮(有根石笋高十余米,周长六点八米),千笋百柱厅玲珑精致,虎骨龙头厅险峻雄伟,八柱厅的石柱高而挺拔,螺旋厅的石瀑布壮观清秀。这些洞景千奇百怪,各具形态。有象鹿茸倒掛的钟乳,有象排兵布阵的石笋;有宝塔似的玉柱,有石花菜似的石花;有的石幔象回廊、象黄罗伞;有的石爆象垂帘、象荷花。还有天桥、犀牛头、烽火台。在1460米的石瀑布下还有上下两个大小不一的仙人井,呈心脏形,直径1  米,水深35公分,井水澄碧,细水长流,终年常满。颜色多样:洞内景观不仅形态多样,而且颜色多样。主要有红、白、黄、绿、灰五色,尤以白、黄、灰色为最多。红色多为小钟乳、小石笋,白、黄、灰色的钟乳、石笋、石柱、石花均有,绿色多属石笋石花。这些颜色各洞都有,而色彩最为艳丽的又数螺旋厅。有的五笋、石柱和石幔用石头和小石笋敲击,发出悦耳动听的音阶。层次多样:全洞结构复杂,呈螺旋状,上下多层,盘旋交错,层层相连,洞洞相通,千曲百回。初进此洞,难寻出路。大壕煤矿三个工人好奇进洞,在洞中摸索了一昼夜(25小时),仍找不到出口,只得背靠背挨坐哭以待毙,第二天矿里派人寻找,才得出洞。可见洞道复杂。但摸熟路径以后,四面串通,其乐无穷。险峻雄伟:此洞还有一个特点是竖井多,有的高数十丈,有的宽上千平方。电筒照射,不见边际,仰天呼啸,回声嗡嗡。如从虎骨厅上去,接连是四个大厅,洞堂宽,洞顶高,景物多,四厅面积相加,有3890平方米。洞顶最高处有15-20米。   

高华村

  高华村位于翠里瑶族壮族乡东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13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85户415人,是个瑶族村寨。全村国土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亩,人均不足0.5亩。现有楠竹林6000余亩,其中,成品林2000余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华瑶族村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960元,低于全乡的人均纯收入,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是全乡典型的一类贫困村。  2005年底高华村修通了进寨公路,2006年,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相继完成了进村步道硬化、小学教学楼、村综合服务室等项目的建设,2008年州民委和州扶贫办挂靠帮扶高华村以来,相继实施了高华篮球场硬化及球场堡坎、人行桥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楠竹低产林改造等工程。随着扶贫开发、农村低保等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执行。如今,高华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寨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逐步增强,全村呈现出社会风气良好、邻里团结和睦、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喜人局面。  高华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纯朴浓厚,主要有瑶族药浴、瑶族长鼓舞、传统造纸工艺等,被称为是瑶族“三大文化宝典”。其中瑶族药浴于2008年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长鼓舞2009年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药浴,先后在凤凰台,旅游卫视、cctv7和《新旅行》、《中国日报》、《中华遗产》、《文摘周报》、《中国民族画报》、《中国民族杂志》英文版和中文版等媒体和报刊杂志上报道,瑶族药浴被专家们称之为世界三大沐浴文化之一。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高华村  

三星岩

  三星岩  三星岩又名三棒岩,兀立于凤城镇北门外一华里的紫云桥畔,朗江之滨,由数十吨重的三块艺巨石并足鼎立,居中一石镌刻“三星岩”而名。  乾隆年间,擅于堪舆的天柱知县马士升,一日赴城北踏勘水文地理,见朗江河岸三石矗立,天然如菌,即兴题诗云:“三棒打九洲,西水往南流。才子无三代,做官不登头”题罢,命人把三石居中一石凿平一面,镌上“三星岩”三个大字,并立碑纪之。1956年修附廓水利时,石碑被拆除,搬到对岸砌压在一个涵洞内。  由三星石西行百步,邓为碧水清波的郎江,江上紫云桥横。此桥原为长廊式风雨桥,五孔三亭,四时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因年久失修,毁于建国初期。桥头的峭壁悬崖,名曰紫云岩,岩巅上古有真武观,又称紫灵庵,巍峨壮观。因景致宜人而久负盛名,历代人墨客游历到此多有吟咏。明恤部员外郎姚履素于万历三十年(1602)孟秋郊游至此云:“跨以亭,出北门稍西行里许,涉清溪入紫云岩,岩石列峙,三门如官寺仪门之状,其上莲花座皆天成者。入内为真武庙,为佛殿,自岩至殿一带,山岗而外,更一岗护之,若重诚然。相距二丈许,截然不相及,泉流泻入通津,亦奇观也”清人萧应昌在《紫云岩和章》赞道:  剑气光芒靖远氛,  兹崖名胜久传闻。  我来黄叶翻红叶,  人去青云蹑紫云。  霞泛千杯空北海,  文多五彩仗东君。  此间好景谁相映,  隔岸灵岩合与群。  绝壁上至今仍有明代石刻“兴化”二字,字形一米见方,字迹清晰,笔锋遒劲,上端专门凿有“人”字形护字流水沟,以护“兴化”,图之久远。据传,它与紫云桥北端石壁上的“阿弥陀佛”摩崖均为明人朱梓所题。

三门塘村古建筑群

三门塘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塘村古建筑群   三门塘村位于天柱县坌处镇,距县城40公里。南临清水江,明代被开辟为水上运输码头,专事木材营销。明朝末年,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便捐资创建义学,普及汉文化,教化乡民,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并开场期赶集,设木行、肉摊布店、米铺百货、饭馆旅店。三门塘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了民间典型的水运商贸集镇的大部分类型。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通,古树68株,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立体感极强,工艺十分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民居建筑为穿斗式悬山顶小青瓦结构,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正中一间设庭堂,庭前设天井,天井两旁设厢房,其门窗雕刻精美,屋柱留有过去木商商号的烙印。宗祠外为封火墙,内为木构建筑,穿斗式硬山顶小青瓦结构。印子屋的外墙高过屋脊,墙头平翘,瓦盖庑殿式,多级卷云马头墙,墙头下粉刷边带,描绘山水花草虫鱼。村巷街道、桥梁码头青石铺砌,阡陌相通。古井、石刻星罗棋布,点缀乡间。现各处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古风古韵犹存。

鱼塘水库

  鱼塘水库位于天柱县城西南,距县城22公里,经过多年建设,1999年关闸蓄水,形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水库枢纽工程拦河蓄水大坝高54米,底厚12米,顶宽5米,库区形成4.4平方公里水域,到此游览,既可观瞻巍峨高大的拦河大坝及几座高跨度的渡槽、公路桥,显示人工改造山河的雄伟气魄,又可在库区乘船漫游,观赏青山绿树碧水,让人体味到回归自然的恬静与舒适。这里已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   

金凤山

  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山势雄奇峻秀。该山因明代初年一位云南官佐到此弃官修行而出名,曾建有48座庵院。从东、西、南三面上山,都修有大道,千级石阶蜿蜒曲折,绕山而上,附近邻县及县内到此朝山拜佛的人成千累万,香火鼎盛。游人立于山顶,四面群山低俯,阵阵清风送爽,历代均列此为登临游览胜地。游客既可观赏山景,又可瞻仰观音殿、南岳庙、宝鼎庵等寺庙,还可访古探奇,找到当年开山的和尚“坐化成仙”的石棺材及历代官宦、名人游山留下的诗文,这里现在是天柱的佛教活动场所。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金凤山

  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山势雄奇峻秀。该山因明代初年一位云南官佐到此弃官修行而出名,曾建有48座庵院。从东、西、南三面上山,都修有大道,千级石阶蜿蜒曲折,绕山而上,附近邻县及县内到此朝山拜佛的人成千累万,香火鼎盛。游人立于山顶,四面群山低俯,阵阵清风送爽,历代均列此为登临游览胜地。游客既可观赏山景,又可瞻仰观音殿、南岳庙、宝鼎庵等寺庙,还可访古探奇,找到当年开山的和尚“坐化成仙”的石棺材及历代官宦、名人游山留下的诗文,这里现在是天柱的佛教活动场所。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远口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远口社区

----

六池村

----

广溪村

----

黄田村

----

客乡村

----

潘寨村

----

元田村

----

安浪村

----

东风村

----

万一村

----

中团村

----

远口村

----

青云村

----

新市村

----

么山村

----

农林村

----

坡脚村

----

会田村

----

大样村

----

夏寨村

----

远洞村

----

远口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