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九江市 >> 修水县 >> 四都镇

四都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修水南崖—马家洲景区

修水南崖—马家洲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崖—马家洲景区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城,由南崖(含黄庭坚纪念馆、南崖碑刻等)、文峰塔、云岩禅寺、修河峡谷栈道、老城修河段水域、马家洲公园等景点构成,面积共1100余亩。该景区经修河栈道和修河游步道连为一体,形成了集山水、湖泊、人文一体的景区。199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主要景点  南崖  南崖位于修水县城修河南岸,景区东部南山崖处。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誉,曾是黄庭坚少时读书游憩之地。南崖有黄庭坚亲手栽种的重阳木古树,被列为国家一级名木古树。  黄庭坚纪念馆  黄庭坚纪念馆占地45.29亩,位于修河南岸。是江西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而建, 1985年建成开馆。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馆名,是全国唯一一家黄庭坚个人纪念馆。  馆内主要有濂山书院、黄庭坚书法碑廊、南崖石刻等。2006年被评为百姓喜爱的江西百景之一。2011年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   修河峡谷栈道  修河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河流。修河栈道主要由南崖沿修河到洪坑河景观带的栈道,栈道两岸山势峻峭,景观奇特,沿着栈道,途径云岩禅寺、南山茶楼、洪坑河景观带和修河浮桥,游客可沿着修河栈道骑行进行游览。   马家洲公园  马家洲湿地公园,位于修水县城南修河中央,四面环水,地形呈鲤鱼形,头东尾西,总面积430余亩。园内按功能分为入口广场区、滨水广场区、老年康乐活动区、生态游览区、专类植物园区、儿童游乐区、茶文化广场区、生态停车区等八大区域。园内景观绿化采用了点状、块状、带状相结合,在最大限度保护利用原生态湿地和原有植物群落基础上补植各类乔木以及地被植物,种植银杏、香樟、广玉兰、八月桂、深山含笑等观赏树种73种,形成了生态完善合理,季相景观丰富的生态游览观赏区。同时,园内开辟有桃花园、梅花园、茶花园、桂花园、百竹园等植物群观赏空间。整个公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绿化率达到83.5%。   文化古迹  文峰塔  始建于唐(公元800年)的文峰塔是修水县璀璨历史文化的一颗明珠,也是千年县城的唯一象征。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道光皇帝之师、本县汤桥人万承风为首等25名乡贤,各捐银三百两集资重建,嘉庆十一年(1806)七月塔成,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楼阁式石塔,底平呈六方形,七层,高20多米,有门窗,可攀登观望。塔旁原建有文昌阁。文峰塔从公元1805年直到1966年“文革”被毁,历经1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耸立“东渡之阳,凤渚之岗”,俯视修河滔滔东去。  重建后的文峰塔在南崖南面山上,总体设计仍保留其原来的个性特点,塔为实心砖石砌体结构,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共13级(存11级)。基座为正六边形,周长22.8米,面积33平方米。第一层重檐,檐下设斗拱,北有门洞。第二层到第七层逐渐递减,每层4窗,皆单檐,下有陶质斗拱承托。   云岩禅寺  云岩禅寺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约1000㎡。所有殿堂建筑红墙黄瓦,古色古香,更兼终日青烟缭绕,檀香弥漫,在周围青山绿树的映衬下,令人感到神秘而望而庄重。  据旧志记载,云岩禅寺始建于唐朝德宗贞元二年(即公元786年),开山祖师昙晟是有名望的高僧。五代时期云岩禅寺毁于战乱。至宋代建立渐次修复,并与黄龙禅院等六座禅院并称修水六大禅院,黄庭坚也和云岩禅院有过交往。明代嘉靖年间州同林春泽曾为云岩禅院题匾额“修江第一禅林”。解放后50年代末云岩禅寺被毁。云岩禅寺于1994年9月19日隆重开光,由释法林住持主事,香客与游人络绎不绝。  

大洋洲湿地公园

大洋洲湿地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洋洲公园位于修水县城良塘新区西侧,修河和修河支流山口水交汇处,总面积1500亩,总投资约1.5亿元。该公园以“一带一河一洲”为景观结构,即湖滨路景观工程、内河、湿地公园三部分组成。湖滨路景观工程全长5.8公里,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长2.6公里,路宽7.5米,绿化面积约176000㎡,树苗品种多达106种,景观大树约6234株;大多移植修水本地乡土树种,稀有珍贵大树主要有红豆杉、古香樟、金钱松、雪松、白玉兰、广玉兰、金桂、紫薇、银杏、含笑、重阳木等十多个树种。湖滨路沿线同时建有占地2.8万平方米的秀和广场、2万平方米的长天广场、8000平方米的聚贤广场。内河原来是一潭死水,朽木与杂草丛生,经过河道疏浚整治后,形成了一条长1.5公里、宽60米、9万平方米水面,3000余米景观堤,贯通山口河和修河的秀美河流,有效改善了公园两岸的景观效果。大洋洲湿地公园长约1200米,宽约220米,面积约318亩,成狭长形的绿洲。修水县按照“生态、经济、美观”的理念,将大洋洲湿地打造成生态景观公园,与湖滨路景观工程遥相呼应,融为一体。湿地公园绿化面积约18万平方,树苗品种规格有49种,景观大树约4000株,建有柳杉林、枫香林、杨梅林、棕榈林,松树林、阳光草坪、果岭等主题景观,同时利用起伏山体和天然水体,打造富有特色的湿地公园。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属秋收起义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展线160米,现有馆藏文物33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58件。管辖全县60余处革命旧址,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馆标由秋收起义时师部参谋、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者之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题写。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中国革命,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确定由毛译东同志在湘赣边组织和发动秋收起义。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是我党公开打出的武装--反动派的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之际,1977年9月,该县兴建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维修了一师师部和一团团部旧址并对外开放。  建馆以来,纪念馆接待观众百万人(次),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秋收起义精神的重要阵地。纪念馆先后被九江市人民政府、0中央宣传部、0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10月份,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被评选为百姓心中的“江西十大红色景点”之一;  2005年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地系列景点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13个部门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百茶园

百茶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修水县茶叶生态科技园又名“百茶园”,是集科研、生产、加工、商贸、观光及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园区,总投资4亿元。设有一楼(科研大楼),二园(拥有国内外350余个品种的品种园和实验园),三厂(茶科所精制茶厂、宁红保健茶厂、神茶青钱柳茶厂),四区(科研办公区、生产加工区、商贸观光区、休闲娱乐区)。园内有新老生态茶园2000亩,年可产茶3000吨,是湘、鄂、赣三省九县茶叶贸易集散地,是宁红茶区茶叶产业发展平台。2005年7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带头人陈宗懋,特为修水茶叶生态科技园题词,并勉励修水茶业再创辉煌。2007年本所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2001年评为“省级农业科技园”。  茶科所茶叶科技生态园于2005年建成,位于修水县城南3公里处,坐落在城南南姑桥边,北临宁红大道,东、西、南群山环抱,景区内有茶山、茶树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茶博馆、四星宾馆、休闲茶文化广场、水景湖、水榭、桂花园、观景楼等。茶博馆是一本历代茶人对茶业研究、传承发扬的“教科书”。馆内储藏着修水历代茶人传承、发扬茶业、茶文化作出贡献的珍贵资料,珍藏着修水“宁红”1942年至如今不同年代的宝贵样品,展示了修水“宁红”、“双井”、“舌尖”等几十个不同的名茶品种,彰显了现代茶人对茶文化的钟爱与詮釋。水景湖湖水清澈透底,庭院倒映,休闲垂钓,心旷神怡。茶山层层叠叠翠绿萦绕,生物基因库,库内拥有国内外茶树品种356个,登顶观景楼,可纵观县城全貌、一览修河美景、饱赏茶山自然风光。是农业观光旅游胜地,被誉为“修水后花园的园中园”。  

修水仙姑山

  仙姑山位于县城中心位置,山顶的仙姑寺始建于唐朝,属佛教黄龙宗的-下院,至今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位于山腰的普济道院地处西面山麓,该道观雕梁画栋,做工精美,是修水道教核心场所,为三省九县道教信众斋醮法事活动中心。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修水兜率寺

修水兜率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渣津是宗教圣地。早在晋代有吴猛和许逊(许真君),炼丹于黄龙山及龙安山,为民除害,追赶孽龙,留有许多故事传说。后来许真君被尊为净明忠孝道教派祖师,民间称为“忠孝神仙”、“西江砥柱”、“普天福主”。渣津老街修建有规模宏伟的万寿宫,历来香火旺盛。是历史上集宗教、经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  兜率禅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是修水佛教传播最早的-道场。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为本县六大禅院之一,历代高僧辈出。僧墓、古迹众多,2002年释法照禅师主持投入巨资重建梵宇,其建筑规模、规格将建设成为江南著名寺院。2007年9月,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授牌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兜率寺兴盛时建筑颇广,宋代邑人黄庠,大文学家曾巩,清代翰林院学士毛奇龄等曾为兜率寺写过碑记文章。宋代“殿舍中严、斋宫、宿庐、庖幅之房布列两序,厩圉仓,以固以密,资所以奉养之物无一而外求。”清代规模为东西两序,一进九重,有“九井十八厅”之说。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曾到寺歇憩,题有“大雄宝殿”四字。兜率寺几经战乱遭到破坏。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鼎新和尚恢复重建“新丰大宗佛堂”、“观音堂”和“鼎复山庄”等。“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仅存一字厢房7间,400多平方米。  寺内还保存有清代原任江苏省崇明县正堂冷丰年所赠“悟通宝馨”匾额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汪廷玙所赠“翠拔云崖”匾额。有康熙癸卯(1663年)壬辰(1712年)制造的方形石水缸等古物。寺前旧有问法亭、三眼桥、升仙桥、香花桥、试心梯、万工池等。寺院附近还有众多墓塔,如从悦禅师塔、慧云禅师塔、少嵩禅师塔、荣杲良禅师塔、行端禅师塔、蛤庵禅师塔和鼎新墓等。有文字碑记的墓塔就有50多处。寺院山场、田产约占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重又恢复香火,并经省宗教管理部门批准发证,成为我县佛教重要-场所。1997年和2000年龙山德见的后裔,日本真宗大谷派秉性寺关东别院千叶贤胤一行为寻根到中国礼祖亲宗,先后二次专程拜谒兜率祖庭,并捐助重塑观音佛像。2002年又有武宁弥陀寺传开老法师门徒释法照禅师,发大乘菩萨之心,怀中兴祖庭之志,从武宁弥陀寺慕名来主持兜率寺,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欢迎,已投入巨资重建兜率禅寺,其建筑规模可谓湘、鄂、赣三省邻近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总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原址中轴线上,建有文殊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和其它建筑。请看,大殿金碧辉煌,佛像宝盖庄严,四季香火旺盛。现在我们就从文殊殿开始看看这座雄伟的寺院吧。  大雄宝殿:穿过天王殿,展现在眼前的这座雄伟的大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仿宋歇山顶式,造型宏伟,金碧辉煌,殿高30米,占地2000平方米。殿前台阶中央为“九龙伴日”是一副珍贵的石雕工艺品,殿内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中间供养的是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右边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边供奉的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在佛的胸间,有“卐”的标志,这是武则天给的定义,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示吉祥万德。大殿东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释迦牟尼背后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观音左前方,是文殊菩萨,专司智慧,手持宝剑,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在观音右前方,是专司理德的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魔),人称大行菩萨。  文殊殿:供奉五方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辅弼,主智慧,于诸菩萨中号称智慧第一,两旁为四大金刚。  天王殿:我们现在到了天王殿,殿中间供奉的是天冠弥勒佛,他笑口常开,迎接着善男善女,两边供奉的是各护一方天下的四大天王,分别是手握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掌管风;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掌管调;手持宝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掌管雨;手中缠龙的西方广目天王掌管顺。四大天王就是掌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护国安民的天神。在弥勒佛背面,是手持金刚杵的韦陀菩萨,他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陀曾亲受佛祖法旨,统管东、西、南三洲巡游0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相传释迦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释天身后,趁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韦陀奋不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后被尊称为菩萨。  藏经楼:最后一重为藏经楼,又称藏经阁,是兜率禅院的佛经宝库,藏经楼前方,右侧为“坛堂”是佛家弟子诵经悟道的地方。左侧是“大竂”,又称“斋堂”.并设有客堂、客房。  莲池:穿过殿宇,进入西侧,这里就是“莲池”。你看,龙安山东麓群峰隐现,犹如一朵莲花。散开的九个花瓣,莲池即座落在“莲蕊”。莲池面积2000余平方米,池堤前面是莲花广场,观音菩萨高17米,持莲而立,迎接四方游客。  祖师塔:莲池上方为宋代从悦祖师墓塔。从悦禅师(1044—1091)为宝峰真文法嗣,黄龙宗三世。少年出家于普圆院,从学于云盖守智,又待随清素和尚,颇有所得,后拜宝峰克文为师,受其法印。受具戒后,到长沙道吾山修行,当首座,住持长沙麓山寺,后住持兜率寺,依照慧南“黄龙三关”,新创“兜率三关”勘验学法者,当时宗风远振,时任洪州转运使,后为宰相的著名居士张商英,曾置其门下受法,一言有悟,其相公禅名重京华。元佑六年(1091年)冬,从悦说偈而逝,权臣张商英遣使持祭。俾塔于龙安之乳峰,奏请朝廷追谥“真寂大师”。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兜率法嗣将灵骨移葬龙安山下蛇形,法嗣慧云同墓,至今保持完整。  蛤庵禅师塔:位于兜率寺后东侧,为清顺治年间全国著名高僧木通道斋入室弟子,大觉国师高足,初住浙江武康报恩寺,常随大觉国师赴世祖召蒙顾问,康熙初居通城凤山寺,十二年癸丑(1673年)二月,应兜率寺住僧之请,住持兜率禅寺,时称“平阳国师”。大建幡幢,大兴工役,由是兜率寺重兴。蛤庵大师医术高明,曾医好皇帝顽疾,得到朝廷嘉奖,有御赐藏金如意,千佛袈裟,宝幢法帔等物,传说皇帝恩准修建“十里花街”,因从朝廷归途中病逝未果,当时誉称“龙安报国堂”。蛤庵才华出众,著有语录、诗作,记述了时住兜率寺的情况,其墓塔至今犹存,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花桥:位于原兜率寺门首,跨度3米,宽2.8米,全部麻石结构,为一孔拱形桥,桥拱下面有“皇宋元佑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住山僧惠宣识”和“皇清乾隆庚午十月十九日住持沙门六庵重建此桥”等石刻,是修水境内建筑最早的石拱桥,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仙桥:位于兜率寺门前小溪之上,单拱,桥面宽1.9米,高3米,跨度5米,跨红岩石而立,从此桥经过对岸山埚为化人坑,是寺僧圆寂后火化“升天”的地方,故称“升仙桥”。又有传说是张果老来到兜率寺寻访吕洞宾,在此经过称为“仙人桥”。

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60号,东临县城凤凰山路,北靠县政府招待所,西接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南抵林氏祠堂。旧址座北朝南,一进二重,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水归内,麻石门框,整个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上堂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的地方,上堂前左右各一间房,为师长、副师长办公居住,下堂前左、右各二间房为师部八大处办公室,天井为青石铺砌,两侧厢房为警卫战士陈士榘、韩伟(解放后分别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值班室,旧址正门前为练兵场。   该旧址原系修水县商会,1927年8月,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卫团因起义部队南下,追赶不及辗转来到修水。8月12日攻克修水县城,在县城驻扎了近一个月,期间,警卫团汇同平江工农义勇队及通城、崇阳、修水农民自卫军、安源煤矿工人武装和驻铜鼓的浏阳义勇队等组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四个团和师直特务连。师部领导人及师直机关的参谋、副官、军需、军械、医务、兽医、被服、经理八大处均在此办公。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由师部参谋处长陈明义(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同志在此设计、制作。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及其所属一、四团和师直特务连率先在修水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鲜艳红旗,由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驻扎期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如时任副师长余贲民使用过现保存完好的铜质望远镜,1994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部队离开修水后,该旧址恢复为县商会,解放后,为县中心幼儿园,1986年2月划归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管理,1987年,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旧址进行了局部修整,复原陈列并对外开放至今,为更好地保护师部旧址,对旧址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拆除了 绝对控制地带内的高层建筑,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现师部旧址保存完好,共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师部旧址连同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成为了辐射湘鄂赣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该旧址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0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坪风景区

  杨家坪国有林场位于修水县东南部,九岭山脉西麓,系我省八大林场之一。总面积11.5万亩,保留有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近万亩,最高峰1473.5米,大部分林地在海拔600-1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境内有木本植物700余种之多、草本800余种之多,蕨类植物60余种以上,合计为16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50种以上,国家一级和省一级保护的有三种,国家二级和省二、三级保护植物有40余种。林场进口处有宋末元初所建的仙姑塔遗址、神童太子坟、清帝乾隆天子地碑石、山顶十里野生黄花带、客家田围里、老革0据地矮子坑“修铜宜奉边临时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棉花埚军工厂、芋头埚缝工场、方坑红军医院、下埚第三苏维埃政府遗址等。

一圣仙娘殿

一圣仙娘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皋一圣仙娘殿,坐落在月塘中学后山边。传说东皋:“一圣仙娘”,名纬英,系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女儿,因生不逢时,烽火连年,随父母颠沛流离,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忧国忧民,同父亲屈原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六年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自尽。一代烈女,以身报国,惊天地,泣鬼神。玉帝深威其诚,托化成仙,每当岁首,迎送“一圣仙娘”造纸龙,舟中坐屈原相公,寓以凭悼忠魂。  据考冷氏宗谱,宋宝章阁大学士,经略安抚使冷公应微及光祖感其“一圣仙娘”心诚,将“一圣仙娘”如神奉敬,十六 世祖(公元一一七二年至一三三零年间),巽光(东皋)公由白岭镇迁往东皋,将“一圣仙娘”随迁奉敬。   东皋公后裔选址修建东皋公祠,道光壬午年(公元一八二二年)二十一世祖公爵即毅庵公后裔,在公祠左边建毅庵祠和甘露字。甘露字为一圣仙娘老宗庙,长年敬奉。道光甲辰公元一八四四年间,二十一世祖公(木庵)后裔在公祠右边建木庵祠,悉云宫为“一圣仙娘”新宗庙,占地五百二十平方米,高二丈有余。祠宫连成一体,宏伟壮观,香火不断。   文革浩劫,一圣仙娘庙毁于一旦。东皋公后裔无不痛惜,十年浩劫过去,云开雾散,东皋公后裔喜笑颜开,仁人志士,慷慨捐资,于一九九三年在原址重建“一圣仙娘”殿,公元二OO六年八月至二OO七年二月建“一圣娘娘神坊”、“仙人阁”,占地面积六百二十平方米,高二丈有余的殿、阁、坊融为一体。“一圣仙娘神坊”坐落在“一圣仙娘殿”的二十米前方,由淡兰色大理石砌成,秀丽、挺拨、高耸。“仙人阁”坐落在进殿的左边,阁顶呈圆形八角结构,顶上方镶嵌青石板刻有《一圣仙娘记》、《冷公应微大学士记》”古色古香,雄姿绰约。“一圣娘娘殿”坐落在“仙人阁”右后不运的地方,大门开阔丈余,殿高二丈余,“一圣仙娘”雕像端坐殿的后中央,左右两边有厢房,殿中央顶系八角屋顶,殿内阳光充足。朱光宝气,庄严凝重。   殿、阁、坊依山傍水,近处小河流水潺潺,远处群山蜿蜒,青山碧水,交相辉映,蔚然壮观。朝拜者,络绎不绝,纷至沓来,香火鼎盛。

抱子石

  抱子石,高约20余米,呈圆锥状,底部直径约为10余米,三面临水。上部腰际处,一水石隆起,高约3米,酷似一位深情的慈母,怀抱爱子伫立河边。据说,修水人不肯离开家乡,盖因县境东南部有一岩石形如慈母抱子,伫立修河岸边,盼夫归来。民间有诗云:东南西北云为帐,春夏秋冬草作衣,终日不闻儿子哭,何时盼得丈夫归。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余段古屋

  余段乡老屋众多,就清朝时期建造的老屋达16幢之多,且均为徽派风格。这些老屋规模宏大,做工考究,保存完整,忠实记录了吴氏家族在余段的艰难创业史。在众多老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下界头老屋。   下界头老屋位于上源村下界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吴氏宗谱记载,老屋始建于清朝嘉庆五年既公元1800年,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竣工,是余段吴氏始迁祖吴汝云的第十八世孙吴学成所建。吴学成号仗南,生于1754年,自幼勤奋好学,获太学生之誉,在余段属一介乡贤,靠走南闯北积累下了殷实的家底。   老屋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占地面积超过四千平方米。保存仍较完整,现仍居住着十四户人家,65口人。老屋四周围墙总长近500米,高2.5米,底部1.5米用石头垒砌,厚度为1.2米,现仍然十分牢固;上端用粘土筑砌而成,上面用松树皮覆盖防雨,因年久失修上半部分早已跨塌。老屋内建筑结构复杂,被当地人形象地概括为“上下三重四横厅,四节八巷四迷宫”。老屋正门前的牌坊已被拆除重建,穿过牌坊后数百平方米的露天院落就进入老屋内,老屋中间为正屋,两边为厢房,它们均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雕梁画栋,惟妙惟肖。正屋由三个大厅堂两个大天井组成,每个厅堂长15米宽10米,每口天井长宽各10米,厅堂与天井的组合相得益彰,使老屋的布局合理、气势恢弘。紧靠厅堂与天井建有若干附房,附房上还建有木制0和阳台,在正屋和厢房之间有许多条巷道,它们之间四通八达。从巷道穿过一扇扇用花岗岩和烟砖组成的拱形门,就进入了两边的厢房,厢房的结构和正屋相似:石大门、天井、立柱、附房等应有尽有,只是比正房小了许多,因古屋内巷道众多,穿形其中,真有点进入迷宫的感觉。余段古屋 余段古屋   余段乡  余段位于修水县西南边陲,界于土龙山脉与东阳山脉之间,与湖南平江毗邻,面积3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70亩,山地5.3万亩,6个行政村,958户,4456人,是全县最小的乡。在大革命时期,这个小乡有175名烈士为革命英勇献身。今天,余段乡人民正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励精图治,向小康迈进,同时,更热诚企盼海内外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共创余段美好的明天。.…… 详细++

桃里陈氏故居与五杰广场

桃里陈氏故居与五杰广场为文化旅游景点。  五杰广场:修水县城的老北门,占地14802平方米,它在沿江路、站前路和安居工程通道的中间,这里是修水的北入口,是一个给外地人进入修水县城的第一印象的地段。当人们峰回路转经过数小时的旅途颠簸从九江、南昌方向进入修水县城的时候,豁然开朗出现在面前的就是这个宽阔的广场,这个广场命名为五杰广场。县党政班子联席会议在反复征求有关人士的建议后,几经讨论决定,将这个广场命名为五杰广场,隆重推出义宁五杰。广场中心设立花岗石阙型石柱五根,每根石柱分别雕刻义宁五杰头像和简短介绍,以五位乡贤的事迹激励后人,张扬修水,呼应史学界对义宁之学日益兴起的研究,也是开发修水旅游事业。  陈氏故居:修水桃里是清末两代名人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诞生地,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陈氏一家三代祖孙四人均载入《辞海》《中国名人大辞典》);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陈氏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代人物,成为国内目前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  桃里现保存有两栋并列的建于清朝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一“凤竹堂”的名字来源于”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节”.。陈家大屋为两栋相连的砖木结构,右边是一栋老屋,建于清乾隆时期,一进两重,面阔三间。宽17.4米,深17.4米,高6.3米,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陈宝箴曾居住上厅房内,陈三立生于此。左边一栋是新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宽12.7米,深15.6米,高6.3米。桃里自然环境优美、青山翠竹、鸟语花香、绿水长流、空气清新、气温宜人,无任何工业污染。该村长寿者居多,陈氏故居所在地竹段面积7.2平方公里,居民均为客家人后裔,村民们至今仍传承客话方言,遵循客家风情。  陈宝箴 (1831~1900)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 详细++  陈三立 (1853~1937)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他于1892…… 详细++  陈寅恪 (1890~1969)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陈寅恪…… 详细++  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这研究》(系译作和本人专论之合成)、《染苍室印存》…… 详细++  陈封怀 (1900~199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 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 详细++  陈宝箴 (1831~1900)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 详细++  陈三立 (1853~1937)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他于1892…… 详细++  陈寅恪 (1890~1969)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陈寅恪…… 详细++  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这研究》(系译作和本人专论之合成)、《染苍室印存》…… 详细++  陈封怀 (1900~199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 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 详细++  陈三立 (1853~1937)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他于1892…… 详细++  陈寅恪 (1890~1969)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陈寅恪…… 详细++  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这研究》(系译作和本人专论之合成)、《染苍室印存》…… 详细++  陈封怀 (1900~199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 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 详细++  陈寅恪 (1890~1969)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陈寅恪…… 详细++  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这研究》(系译作和本人专论之合成)、《染苍室印存》…… 详细++  陈封怀 (1900~199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 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 详细++  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这研究》(系译作和本人专论之合成)、《染苍室印存》…… 详细++  陈封怀 (1900~199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 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 详细++  陈封怀 (1900~199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 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 详细++

渣津烈士陵园

渣津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渣津是修水县西部重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殷商时期古艾侯国都城所在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修水苏区的中心区域。   1927年8月下旬,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营和四团驻扎渣津,9月9日,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师部机关驻扎于渣津万寿宫,10日,在万寿宫后大沙洲召开了数千军民参加的誓师大会,号召工农大众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同-反动派作殊死的斗争。1928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领红五军进驻修水,9月29日,在渣津桂花桥头全歼敌朱培德部一个宪兵营后,辗转到达台庄,进行了著名的台庄整编,恢复重建了0湘鄂赣边特委。1930年底至1931年初0赣北特委(后改为赣北分区委)曾驻扎渣津黄泥湾,领导赣北党组织和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同时这里又是0修水中心县委、0修水县委、修水县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驻修水上衫的0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门户,湘鄂赣革0据地反围剿的重要战役“黄坊大捷”就发生于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渣津地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587名,涌现了像陈秋光、徐光华、方幼梅、张伯琴等著名的革命烈士。   为褒扬先烈的历史功绩,1952年0修水县委、修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该陵园占地面积17340m2,公墓面积2148m2,89级台阶登上烈士公墓,公墓内安放着1006名革命烈士的遗骸,松柏长青、鸟语花香。   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人群肃穆,哀乐低迦,前来公墓凭吊、祭扫的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络绎不绝。多年来这里已成为青少年入团、入队、新党员入党宣誓的庄严场所,成为渣津地区一大红色旅游景点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渣津烈士陵园 渣津烈士陵园

渣津万寿宫

  渣津万寿宫,是渣津境内最大的古建筑,始建时间无考,当在渣津形成街市之时,原称“灵剑仙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宫殿一进四重,前重为牌坊戏台;中重为麻石天井,两侧为酒楼;上重为正殿,供奉许真君、吴猛等神像;后重为谌母殿,供奉谌母娘娘。两侧建有厢房,为庙会活动场所。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整个宫内有二十四只支柱,(正殿有六只大木柱,二只石柱,大木柱粗约二围)。所有看面梁都有人物浮雕,飞檐翘角,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万寿宫不仅具有道教朝圣之功能,而且集宗教、民俗、-、商贸、文娱为一体。旧时每年在万寿宫内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赛会、唱戏、商贸、-、议事等活动。   1927年9月9日,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当晚起义部队抵渣津,总指挥部就驻扎在万寿宫左厢房内。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部机关人员在此研究部署召开军民誓师大会和进军路线事宜。此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及后来的红十六军先后驻扎于此。修水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修水县抗战胜利演讲大会均在此召开。   1947年渣津区中心小学在此创办。解放后此处一直为渣津区中心小学校址。“文革”期间,宫殿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牌坊、戏台、酒楼被拆除改建教室,所有人物浮雕、匾额、飞檐饰品等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后,为保护千年古迹,保护秋收起义重要革命旧址,学校新迁校址。地方民众极力维护原有建筑,同时恢复了万寿宫香火,使之成为渣津集镇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渣津万寿宫

黄庭坚陵园

黄庭坚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墓茔坐北朝南.黄庭坚(1045—1105),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崇宁四年(1105) 9月客死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贬所,其墓是大观三年(1109)苏仙固、蒋纬护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其墓宋代以来多次维修,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予以全面维修.修复后陵高1.93米,直径2076米.在召开黄庭坚960周年研讨会前,县政府又拨款对陵园进行了重修。陵园南面对着开阔的田野和远处的修河,南面大门楼上方有我国书法协会沈鹏同志的“山谷园”亲笔题词,左右两边题有“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长联。四周是水泥围墙,墙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杨。据传说五六十年代墓地全是合抱的松、柏,可惜“-”与“文革”时都被砍光……迎面是一尊黄庭坚的石雕,石雕四周用南京的雨花石铺地。然而据传说原来迎面是一堵类似照壁的短墙,中间镶刻着诗人的碑刻小像。像右上方镌刻着诗人自撰翁方纲书的偈语: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两侧为“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颜”的对联.碑像后是半球形的墓冢,墓前四柱三碑,两边的石碑上刻有诗人的生平,中碑则书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此碑为民国六年(1917年)修水知事所立,“文革”中散失,80 年代修墓时找回,陵园墓道回环,置有石椅,植有花木。墓地左边有一块田沟,菜园,到处盛开着一簇簇、一片片美丽的小花,它叫药菊,另一片是绿油油的茶园。

修水黄龙寺

修水黄龙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龙古刹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东麓,修水县西北区黄龙村境内,宋代为江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是中国佛教禅宗黄龙宗发源地,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刹始建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为超慧祖师所创。超慧至黄龙观止而言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建黄龙寺。据僧谱所载,此寺初建时,一进九重,规模宏大。建有韦陀殿、天王殿、钟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等殿宇,气魄雄伟。至清末民初及十年文革浩劫期间,寺院最后惨遭破坏,古树被砍到,寺庙被焚烧,神钟被砸烂,佛像被推翻。几经兴衰的黄龙寺,至1994年,本县出家多年的比丘尼——仁玉、惟白母女俩为弘扬家乡佛法,随缘回乡住寺,使沉睡多年的黄龙寺重新点燃了香火。并将古寺尚存的遗址东方丈、祖师堂等得到了修复;1996年,上海等地佛门弟子远道捐赠神钟,送来佛像;1998年地方政府协助修通了抵寺公路;近年来寺院住持等筹资又修改了门首河道,回复了古寺地形风水原貌;日本佛教界多次专门派人前来拜谒黄龙祖庭。  黄龙古刹,由于历史悠久,风景别致,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常游此地,如宋代王安石、苏轼、苏澈、黄庭坚、张商英、陆游、万承风、明军师刘伯温、清乾隆等,他们之中并留有摩崖石刻,“灵源”、“黄龙山”、“法窟”、“三关”、“翠云洞”等手迹,并保存完好。而其它遗址(物)因年代久远,历尽沧桑,尚存不多,令人叹息!

四都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四都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