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万安西寨 | 万安西寨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西寨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镇梁窑村西南山顶,又称龙头寨。石寨平面呈椭圆形,东西40米,南北65米,总面积2600平方米。寨墙高约10米,通身用方形青石垒砌而成,南、北两方各辟一拱形寨门,北门上部镶碣石一块,上刻 “瞻嵩”、“少室作屏”、“龙头寨”,南门上同样镶碣石一块,刻有 “望汝”、“万安西石寨”、“回龙峰”、“宣统四年”等字样。石寨南部现有石质拱券窑5间,南北长28.5米,东西宽11.7米,高6米。北部正中间有三间瓦房,属石木结构,屋内墙体上设有5个壁柜,紧靠北门右侧有石窑3间,形制同上。寨内西南青石上凿有蓄水窖一个,长3米、宽2.4米、深1.6米。 万安西寨建于宣统四年(公元1912),民国初期匪盗猖獗,社会秩序混乱,当地富豪梁邦贤为了自己和家人以及当地群众的安全而出资建造。万安西寨建造布局合理、气势雄伟,为中原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山寨,对研究汝州古山寨有重要价值。 2016年1月22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
汝州风穴寺 | 汝州风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北靠玉皇、南眺汝水、东倚龙山、西偎黄鹿。群山环抱,苍柏叠翠,峰峦回转,飞桥泄瀑,宝塔高耸,殿阁巍峨,是一座风光如画,久享盛名的千年古刹。 据寺志记载:该寺创造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初建时称“香积寺”,隋代为“千峰寺”,唐朝名“白云寺”,又因龙山上有大小风穴洞,故俗称“风穴寺”。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寺院随时代沧桑,几经盛衰,明万历年间为鼎盛时期,曾拥有僧侣千余,土地两千余亩,禅舍殿堂三百五十多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分期整修,尤使该寺光彩焕发、面貌一新。1988年元月13日,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穴寺地理位置独特,营建布局特别。 (一)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山口到寺院蜿蜒三华里,隐而不露; (二)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寺院打破江北寺庙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依山傍水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三)九龙朝风穴,莲台建古刹。寺周围紫霄峰、纱帽峰等诸峰似九龙盘卧,环视四周,层峦环拱,壮若莲台,寺院正建莲台中央; (四)冬暖夏凉,真山真水。君子、迎科、龙泉常年旱不减,涝不增,冬不结冰,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且流经大面积的野生何首乌地段,色洁味甘,可与“惠山二泉”相媲美。风穴寺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风穴寺不仅自然风光如画,更重要的是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一百四十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七祖塔”,高二十四点一七米,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每层四角挂铃,外轮廓呈抛物线型,古朴秀丽,为全国现存唐代高塔的七分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量九千九百九十九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建在一点五米高的砖台基上,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挑角。古朴大方,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明代的汉百玉石佛和缅甸送佛像,肃穆庄严,栩栩如生。2003年观音阁又增添三尊汉白玉像。风穴寺的佛教传承是:唐代为天台宗和禅宗并举;自后唐长兴二年延沼禅师起,一直为禅宗的临济支。西山上的上、下塔林,原有一百一十五座,现存七十三座,元至清代皆有,且形神各异,是位居少林,岭岩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塔林。 风穴寺周围还有唐著名诗人刘希夷先生的墓园;六百年之久,长达四百余米的八卦形古洞九妖十八洞;竹林庙、玄武庙、闻名中原的怪坡等多处景点,交通便利,食宿一体。寺内晨钟暮鼓,梵语喃喃,溶千年古建、佛教、自然风光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河南平顶山 地址:平顶山市汝州市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5-6979077 开放时间: 8:00-20: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
张公巷窑址 | 张公巷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公巷窑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 该窑址发现于2000年春,出土有几十片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 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专家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 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在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不少中外陶瓷学者认为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 2004年,张公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汝州文庙(汝州学宫) | 汝州文庙(汝州学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文庙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市区中部。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现建筑多为清代重建。 汝州文庙(学宫)又称黉学,是古时童生、秀才们学习、聚会的地方,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正德汝州志》记载:汝州学宫学基在元朝忠襄王祠堂,明洪武三年改建为学宫,后于明永乐十四年重修。明崇祯二年和民国五年学宫两次被毁,“殿庑渗漏……墙壁多颓”。 文庙(学宫)南北长325米,东西宽50余米,总面积20870平方米。东西各附一跨院,其特点为:建筑排列有序,中轴线明显。现有大成坊、文明坊、大成殿、启圣宫、名宦祠、乡贤祠等大小殿堂116间,系明、清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整。其中,大成殿系学宫内最大建筑,单檐殿式,面阔五间,进深两间,进深8米,开间面宽4.38米,东西次间面宽3.35米,东西梢间面宽3.1米,绿瓦兽吻,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颇具权力象征,殿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子牌位。殿内设有一排楹柱,孔子塑像一尊,孟轲、曾参、颜回、孔仍塑像各一尊,端木赐、冉雍、宰予等12贤人塑像各一尊。殿门上曾悬挂过清朝历代皇帝书写的匾额,具体为康熙二十三年(1634年)颁“万世师表”、雍正三年(1725年)颁“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颁“与天地参”、嘉庆四年(1799年)颁“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颁“圣协时中”等5块。 2006年5月,汝州文庙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
前后户遗址 | 前后户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前后户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前、后户村西侧,荆河东岸台地上 前后户遗址东西300米,南北800米,面积240000平方米。1974年临汝县文化馆、1984年汝瓷博物馆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现遗址北部为裴李岗文化,南部为仰韶文化。根据采集到的标本,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及仰韶文化并存的遗址,有些典型的器物属于新郑裴李岗文化和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于汝州地层不属于黄河流域,而是淮河流域的二级水系,说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根据调查,汝州地区还发现有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因素,据此推断,南北两种不同文化在汝州出现,对研究该地区原始社会时期文化变异提供了珍贵的地下实物史料。前后户遗址中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叠延续为研究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
阎村遗址 | 阎村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阎村遗址位于汝州城东纸坊镇北500米阎村东。距县城12.5公里,总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3米左右,内涵丰富。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遗墟。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业地带。遗物多为石器、陶器。石器均采用质地坚硬的河卵石精细磨制,有石斧、石铲、石凿。陶器多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均采用泥条盘筑法,后经慢轮修整打磨。器表多采用红、褐、黑、白间施进行彩绘。花纹有勾叶、垂弧、三角、网状、圆点、几、S、条形等几何图案。器形有尖底瓶、敛口钵、直壁缸、尖底器、釜形鼎、罐形鼎等。陶缸、尖底器均为葬具,底部中间都城有一个小孔。1978年出土一陶缸,器表绘有鹳鱼石斧图,属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的一幅陶画。 保护区范围 重点保护范围:以遗址标志牌为起点,向东70米,向北至砖窑,向西40米,向南至竹园,长260米,宽11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向外扩100米。 |
汝州罗圈冰碛地层(冰川遗迹) | 罗圈冰碛地层是蒋姑山地质公园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平顶山汝州市蟒川乡罗圈村,是世界四大冰川遗址之一,属元古代震旦系,为地质学中一个独立的地层单元。罗圈冰碛地层厚度大,总厚度达306米,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公里,出露较完整。岩性可分为3个层段:其下部为淡黄、灰黄色厚层状泥钙质胶结的冰碛砾岩,中部为浅黄色夹紫色含冰碛砾石的砂质页岩;上部为杂色砂质页岩与细砂岩互层。冰碛地层的形成是冰川生成、动移、沉积的结果,冰川遗迹记录了汝州大地的沧桑变化。 冰碛地层自50年代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关注。1958年地质学家在这里考察后,首先提出了冰碛成因的观点;1959年中科院地质学家刘长安、林尉兴对该处冰碛地层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其命名为罗圈层;之后,英、美、加等国专家先后前来考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亲临考察此处遗址;1976年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将其所属时代划归震旦系。 |
汝瓷博物馆 | 汝瓷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汝州市汝瓷博物馆位于汝州市文庙院内,1983年在此筹建, 1985年12月由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安金槐先生剪彩开馆。主要负责全市的文物征集、收藏、陈列、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集汝瓷收藏、研究、陈列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汝瓷博物馆现有四项基本陈列:第一展厅陈列汝州市各汝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以及建国来各时期仿烧的瓷器;第二展厅展示的为各汝瓷厂家烧制的精品汝瓷以及国内各大窑口的瓷器精品;第三展厅主要展示被誉为“宋室鸿宝”的书法名帖汝帖碑刻;第四展厅为十八种传世汝官瓷仿复制品展厅。 地址:汝州市望嵩路65号 邮编:467599 电话:0375-7155259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00,15:00~17:00 公共交通:5路、7路、9路公交车 |
法行寺塔 | 法行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丹阳西路。 传说上古时期,汝州一代有蛟龙作祟,水患难与共严重。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把蛟捉住后为使蛟龙不再作祟危害百姓,便挖一口深井,将其囚于其中,井上又建宝塔一座,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法行寺塔即是传说中的“镇妖塔”。 法行寺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其塔身上下风格迥然之处,该塔塔向下方为四方形,上为八角形,塔高30米,上为九层。有说此塔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所建,也有专家认为建于唐代,有宋、金时代修缮的痕迹。 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层砌,造型奇特。九层迭涩密檐颇具宋、金特点,似为宋、金时加筑,但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形仍保留有唐代风格。该塔敬有三皇姑。传说上古时期,汝州有蛟龙作崇,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铁链把蛟龙锁了起来,并挖一深井,囚于其中,井口上压一巨石,锁链系于石上,在上边建宝塔一座镇压,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此塔就是法行寺塔。法行寺也因有此塔而俗称塔寺庙,寺前街道也取名叫塔寺街。200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法行寺塔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汝州怪坡文化苑 | 怪坡文化苑景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风穴寺2公里,该景区由怪坡、竹林庙、玉皇山三个单元组成,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景区内宝塔高耸,殿阁巍巍,四周群山环抱,苍柏叠翠,清泉侧流,风光如画,集雄、秀、奇于一体,揽山、林、水、洞、寺于一身,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度假、寻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其中,姊妹怪坡是怪坡文化苑景区的形象景观和标志性景点,主坡长126米,天然连环,全国首屈一指。在怪坡上坡骑车不用瞪,开车熄火照样行,真是想停下都难!朱沟村的葛针没有钩怪坡的神秘现象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探奇揭密。有人说这是“重力位移”,有人说这是“地磁现象”,也有人说这是“视觉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怪坡披上了一副神秘面纱。 门票 门票34人民币 开放时间 07:00~19:00 景点位置 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骑岭乡 |
大红寨 | 大红寨古称梁山,位于汝州市区东北35公里处的大峪乡和禹州市、登封市三县交界处,属嵩箕系山脉,主峰大红寨海拔1150.6米,是汝州第二山。大红寨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呈南奔大熊状,也称大熊山。大红寨山体上历史上为原始森林,大面积的山体造就了这里的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旎美,奇石林立,洞幽泉清,谷深山秀的秀美景观。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初滑县瓦岗寨部分将士曾在此驻扎;唐时樊梨花曾驻兵于此;王树声领导的河南省军区司令部曾在山前班庄村、龙王村驻扎三个月,指挥河南抗战;此处又曾属皮定钧开辟的豫西抗日根据地,是一块红色革命地。因此自然山水风光+红色革0据地构成景区的特色。 大红寨山的植被中,有大量的红叶林,该红叶林以黄栌树为主,分布于大红寨山的北部、中部一带。该红叶林与小红寨红叶林连成一体,面积超过2000亩。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是赏红叶的最佳时机。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红叶林的面积、红叶的密度、纯度均超过了北京香山红叶。北京香山红叶以枫叶为主,大红寨红叶以黄栌叶为主,构成了北方秋天又一道独特景观。夏季黄栌树开出浅粉色的绒花,满山飞花,微风拂过,撩人心扉;每到秋季这些植物的树叶由绿变红,层林尽染,漫山遍野一片红色,体现了大“红”寨的真实含意。 目前,汝州市已申报了大红寨省级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西起207国道,东至大红寨东侧,北至老婆寨,南至陆浑灌区干渠,行政区划涵盖汝州东北部5个乡镇,是一处以峡谷陡崖剥蚀地貌、典型地质剖面为主、水体为辅,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处在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系的衔接地带,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多旋回的不均衡演化过程,地层出露齐全,地质遗迹发育典型。其中部分地质遗迹较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出露连续、完整,具有国际、国内对比意义,有重大地质学科研究价值。建设大红寨省级地质公园,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地质旅游事业,可使该园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共同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对促进地质学科普教育、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对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四寨山 | 四寨山位于汝州市西南与鲁山县交界处,因有四座形似轿顶的山峰而得名四寨山、轿顶山,也曾因山顶有玉皇庙而名玉皇山、水寨山等。四寨山风景秀丽、美景醉人,主峰海拔800多米,山峰陡峭、壁立千仞,峡谷幽深、神秘莫测,九女峰、擂鼓台、锯齿岭、接官梯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四寨山怀抱马刨泉,悬崖峭壁之上清泉喷涌而出,潺潺溪流逶迤蜿蜒,所过之处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悬崖高挂令人流边忘返;山上植被茂密,鲜花丛生,鸟兽出没,植物种类繁多;山上神仙洞、莲花洞、天井、枯井等天然溶洞鬼斧神工,更使四寨山锦上添花;楚长城、玉皇庙等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更增添了无穷的奥妙和神秘…… 四寨山地处宛洛要道庙洪线东侧,交通十分便利,而又处在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及石人山景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站在四寨山顶西望八百里伏牛山逶迤纵横,岘山美女伴夫眠之美景栩栩如生,东瞰千里大平原尽收眼底。此山物产丰富,山珍野果四季不断,民风古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胜地。 |
竹林庙 | 竹林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竹林庙是汝州市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占地约10000平方米,地处沟壑之间,绿树掩映之中,山环水抱,殿堂巍巍。大殿内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王母娘娘、送子观音,两侧是哼哈二将。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巍峨,塑像形象逼真,神态端正,慈详而安宁,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天上竹林,地上少林",传说竹林庙与少林寺相对应。庙宇呢本来是佛教活动场所,但是竹林庙虽名为庙,却是道教胜地,真是怪事多多。竹林庙的建筑主要有地狱宫、观音大殿、罗汉殿、三仙圣母殿、无极圣母殿、阎君殿、玉皇楼,督天楼等。 |
汝州汝河国家湿地公园 | 汝州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河南汝州汝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4841.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959.7公顷,其建成后有望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
李楼遗址 | 李楼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 李楼遗址位于汝州市杨楼乡李楼村西北200米,东距市区约23公里,北距汝河约1公里。遗址附近村民称该地为柏树圪。原为圆形土台,现在为略高于周围地面的长方形坡地,东西宽670米,南北长660米。 目前,遗址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6座、墓葬12座、灰坑15座,复原陶器82件,此外,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遗物250余件。该遗址地层堆积厚达3—4米,局部灰坑深达5米,遗物、遗迹丰富,清理出的房基均为方形,两间或者三间相连;墓葬为竖穴仰身直肢葬,间有少量随葬品;瓮棺葬均为婴儿;灰坑多为袋状、筒状,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灰坑里发现了较多的稻米,这对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种植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人墓葬与婴儿瓮棺葬的合葬墓,在中原地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是否为华夏民族宗族墓的萌芽,有待专家对该遗址的墓地进行详细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李楼遗址1983年被临汝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认为,李楼遗址兼具二里头一期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器形特征,它的一个重大价值就是补充了煤山文化类型的不足。其碳十四测年结果,正好与夏代(公元前21世纪)的起源时间相吻合,这对研究夏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地下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严和店汝瓷窑址 | 严和店汝瓷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 严和店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城南蟒川乡严和店村北。北距城区7.5公里。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西部依山坡岭;南部临蟒川河。是宋代时期汝瓷的古窑址之一。产品多为民窑,有少数类官窑产品·是研究汝民瓷向汝官瓷转化的重要证据之一。通过发掘可以确定,严和店窑址始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时仍在生产,该窑址是继五代越窑青瓷之后,北宋中原地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严和店窑址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陶瓷界称之为“青瓷之都,青瓷之鉴”,是北宋中原地区所有窑口产品质量最好的青瓷产品,其釉色淡雅,蕴润如玉,品种繁多,图案生动,线条流畅,做工精湛,技艺卓绝。1963年严和店汝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