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鲁史古镇 | 鲁史古镇 鲁史镇在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消失了。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的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的石板走廊。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就像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 鲁史镇 鲁史镇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地处澜沧江与黑惠江两江之狭,东邻新华乡,南与大寺乡、小湾镇隔江相望,西与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接壤,北与诗礼乡毗邻,以黑惠江与大理州巍山县为界,是凤庆江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鲁史历史悠久,明万历26年(1598)设巡检司辟街场,民国2年(1913)设区团,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澜沧江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镇域总面积318平…… 详细++ |
凤庆凤山公园 | 凤庆凤山公园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 凤山公园是云南省旅游局命名的-旅游景区,其主要景点包括文庙、烈士陵园、凤山公园三部分。 文庙古建筑是凤庆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凤庆文化发展的见证。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34年(1606年),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云南省现存的第二大文庙。文庙建筑群由鸣凤阁(魁星阁)、崇圣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泮池等建筑沿一中轴线组成。大殿悬挂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和“万世师表”的横匾,大成殿外悬挂有明朝“嘉靖大铜钟”一口。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历史研究价值。曾先后被列为省、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凤山。1950年勘测,195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委、政府决定拔款修建。陵园内筑有烈士墓16冢,正中有方型烈士纪念塔一座,塔高5.5米,上刻有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的英名及“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等题词,背面是《修建烈士碑志》。多年来,县人民政府又多次拔款增修了花园,培植了花木,修缮了石板广场225级的登山台阶等。近期又新建了烈士纪念馆,展示了当年烈士的丰功伟绩。如今烈士陵园已成为茶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 凤山公园相传很久以前,一只金凤凰飞到凤庆,看到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便不顾再往前飞,落到这里变成了一座山,后人取名凤山。凤山象一只巨大的凤凰向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展翅起飞,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天高云低,烟雾迷漫,是过去顺宁十景中的“凤岫凝烟”景观,也是人们“登山观城景,入林赏凝烟”的好去处。清光绪33年(1970)赴顺宁任知府的琦磷在任六年间,勤政爱民,兴学校、创邮电、重农桑、办实业,与城绅陈维寅各捐银50两,开辟凤山茶园,推广种茶制茶,此后一年一度的清明春茶会便成为凤庆的品茶售茶的商务交流盛会,直到解放初期。1990年,凤庆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凤山公园,十年来已修建公园大门、登山石阶、凉亭、茶花女塑像和金凤凰腾飞的雕塑,公园初具规模,已成一风景名胜。 |
凤庆小湾电站 | 小湾电站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的小湾镇,离县城49公里。澜沧江、黑惠江似两条青龙,滚滚直奔小湾而来,千百年来使沿江两岸形成了“绝壁奇峰千仞山,谷底深幽水澄蓝,珍禽异兽林中走,万倾良田一江边”的自然景观。 小湾电站是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选项目之一,是澜沧江梯级电站“龙头”电站和“调水”库区。电站坐落在澜沧江与黑惠江变汇处,总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水库容量为151亿立方,设计坝高292米,是世界最高双曲拱坝,工程总投资420多亿元,年发电量为188.9亿千瓦时。“一坝高筑截留万方江水,六机飞旋送出亿伏电光”。随着澜沧江永久大桥的建成,大坝的合拢,高峡百里长湖将展示出奇峰绝壁风光和秀水绿岛景色。小湾至大理,小湾至保山,小湾至漫湾的水上商贸、旅游线即可通航,雄伟壮观的工业文明和巧灵秀丽的旅游集镇,将是游客向往的最佳地方。 小湾电站的旅游规划已进入论证阶段,这里将建设“小湾电站百里长湖观光游”,“小湾生态度假游”。在电站与新镇之间,将建设“电站观景台”,“青松亭”、“太华屋”、“温馨园”等景点,以满足游客观景、休闲、品茶、娱乐等需求,观景台可使游客早观沧江晨雾,夜观沧江明珠,白天可观电站美景和新镇全貌。 小湾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小湾电站及高峡百里平湖、玉龙池、黑龙潭、黄草坝水库,48道河森林风景区“茶王之母”香竹古茶,徐霞客品太华茶遗址,青龙桥等。 小湾镇 " 一、基本情况 小湾镇原名为马街彝族乡,为迎接小湾电站的建设机遇,于1993年撤乡设镇,命名为小湾镇。小湾镇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澜沧江南岸,总地域面积204平方公里,海拔987-2804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7℃,平均降雨量1380.7毫米。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17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5504亩,其中水田7198亩,旱地18306亩。…… 详细++ |
凤庆文庙 | 凤庆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凤庆文庙 凤庆文庙位于凤庆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鸣凤阁、崇胜殿、大成殿、棂星门、龙门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 也是凤庆历史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几千年凤庆的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远走在历史的前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风水宝地,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云南省现存的第二大文庙。文庙建筑群由鸣凤阁(魁星阁)、崇圣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泮池等建筑沿一中轴线组成。大殿悬挂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和“万世师表”的横匾,大成殿外悬挂有明朝“嘉靖大铜钟”一口。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历史研究价值。曾先后被列为省、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云南省临沧凤庆县城 |
青龙桥 | 青龙桥位于凤庆县城东北约50公里,地处鲁史镇金马村和马街彝族乡正义村相交的澜沧江上.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青龙桥全长93.25米,净跨72米,宽3米.桥面由16根铁链缠绕在江两岸岩石绝壁上凿 位于凤庆县城东北约50公里,地处鲁史镇金马村和马街彝族乡正义村相交的澜沧江上.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青龙桥全长93.25米,净跨72米,宽3米.桥面由16根铁链缠绕在江两岸岩石绝壁上凿出的牛鼻洞上,洞下支砌桥墩平托14根铁链,上铺木板,两根铁链分布两侧,在以32根铁杆连接下链.两侧加吊木扶拦.桥两端各有桥楼五间横锁江天,有对联摩崖碑刻数块透出古道文化的幽远. 青龙桥是云南境内澜沧江上三座古桥之一,古往今来就是滇西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凤庆一线的茶叶销往外地的必经之道.昔日由凤庆出发的驮茶马队就是过青龙桥、上骡马萎坡、下鲁史、抵下关的。又可南走云县、通耿马抵镇康、下缅甸。在桥头的对联中,其中一幅写道:“万里试披榛,遥穿屈曲羊肠,渐成砥道。一江如束带,小驻须臾马足,听来涛声。”道出了青龙桥所处的环境。人马过青龙桥,上骡马萎坡是何等的艰辛。桥上的木板经风雨的剥蚀、马蹄的撞击,历经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二十四(1844年)、咸丰七年(1857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国十四、十九、三十四年(1925、1930、1945)历次维修。建国后地方政府拨款多次维修。如今,这道横卧在澜沧江茶马古道上的长虹,将随着小湾电站大坝的蓄水淹没而永远消逝,虽说异地搬迁,但时过境迁,无论如何也找不回那种:“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的磅礴气势了,留给后人的只有永远的追忆。 用时参考 0.5小时 交通 古镇内可步行到达 门票 包含在束河古镇50元门票内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龙泉路口 鲁史镇 鲁史镇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地处澜沧江与黑惠江两江之狭,东邻新华乡,南与大寺乡、小湾镇隔江相望,西与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接壤,北与诗礼乡毗邻,以黑惠江与大理州巍山县为界,是凤庆江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鲁史历史悠久,明万历26年(1598)设巡检司辟街场,民国2年(1913)设区团,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澜沧江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镇域总面积318平…… 详细++ |
凤庆燕子岩景区 | 燕子岩风景区位于凤庆县洛党镇桃花村境内,因有燕子岩河穿流而过而得名,距离凤庆县城仅18公里,距离云县县城不过30公里,交通便利,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凤庆石洞寺 | 凤庆石洞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凤庆石洞寺 凤庆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彝族乡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 石洞寺院有大殿、厢房、二房等共5幢11间,另有古茶花树一株,合抱有余,定名蒲门茶,名九蕊十八瓣,与寺齐名。 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约公元1848——1853年)年间,对峙于于两巨石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建有拱桥、连花池、地势险峻,风景优美。 洛党镇 洛党镇位于凤庆县境东南部,素有凤庆“南大门”之称,省道云凤二级路横贯其中。具有“一路连五市、一镇通两城”的独特优势。镇政府驻地距县城和云县各17公里。辖区总面积258.2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40米,年均气温16.6℃,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全镇下辖20个行政村254个村民小组,户籍登记总户数13946户,总人口389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90人,…… 详细++ |
四十八道河水库 | 从凤庆县城出发,沿着曲折蜿蜒的凤腰公路(凤庆县城至腰街乡)行走36公里,便到了风景迷人的四十八道河水库。这里青山依依、林木苍翠、碧水连天,是一处深藏在山中的风景绝佳之所在。 四十八道河,顾名思义,据说是有四十八条河小河汇聚于此,故命名为四十八道河。这些涓涓溪流并不大,但潺潺水流汇集成湖,加上人工修筑的水坝,形成了人工自然合成的优美景致。四十八河水库修建于1993年12月,1997年4月完工,2010年3月进行加固除险,是具有灌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水库,设计坝高30米,设计总库容157万立方米。 阳春三月,走进四十八道河水库,就走进了一个清新怡人的春天。春暖花开,水库两岸怒放的山茶,静静的绽放枝头,那是春天的微笑。林间婉转悦耳的鸟儿的歌唱,那是春天的心跳。嫩绿或是红润的树芽悄悄地抽出,娇小可爱,清澈见底的小溪水缓缓流过,春风徐来,一阵春天的芳菲气息,春天的脚步似乎在这里停留。青青的片片草地,或坐或趟在此,静静的品味自然。 这里蓝的是天,绿的是草木、红的是山花,清的是水。山风吹过,泛起层层碧波,山水交相辉映,唱响春天的歌。来到四十八道河,森林美景不容错过,这里是凤庆县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天然原始森林保护良好。林子里是天然的大氧吧,尽情呼吸地纯净的空气,观赏原始森林的风采。林子里的树木或是古树参天,或是苍劲挺拔,或是藤蔓、树木缠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这里一个绿色的世界,嫩绿、淡绿、深绿、浓绿、碧绿相互交融。 四十八道河的美,是随着季节的更替在变换的,春天的浪漫情怀,夏日的清幽宜人,秋天的灿烂清新,冬天的宁静安详。无论如何变换,在人们的心中,春天都是美好的、充满勃勃生机和希望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复苏、生机万千,游走在四十八道河,亲近自然的畅快,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 作者:陈阳 |
琼凤桥 | 1925年建成的琼凤桥,位于凤庆县三岔河镇顺甸河上,是连接三岔河镇东西两片的木廊桥。 “民国十四年,邑人龚成龙、李桢、赵复增、赵复盛、西佛昌以及地方人士捐资创建”(《顺宁县志》)。 桥是乡民的图腾,这里面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祈望。 世事沧桑,多少烟雨桥上过 这座廊桥,各种书面记载廖廖。三岔河乡,也并非交通通达之地,它居于云县、凤庆交界处一隅,偏僻而闭塞。自古以来,这里既不是商贾往来的繁华之地,也谈不上是俊才星驰之处,所以,就算是临沧人,知道或者去过这座桥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它灵光一乍般地显现,仅仅是因为临沧市三普文物点普查时浮现于文物考古者的视野,如今,古桥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座将近百年的木廊桥,藏在深山旮旯里,没被时间抹去,与今天的我们相遇,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 这座桥的主体为木质结构,有桥房、桥亭、扶栏。桥长40米,宽3.5米,是临沧市留存至今跨度最长的一座木廊桥,也是全县跨度最长的木廊桥。20世纪70-80年代前是东西两岸的主要交通通道,至今仍在使用。 用木材建桥,主要缘于三岔河是个山区乡,森林繁茂,取材容易,不用从外搬运建桥原料,是山村乡民最实际的选择,搭建节省人力、物力,如果朽坏,也方便拆换。 平平常常的木头,无钉无铆,却创造出百年不倒的传奇。 木廊桥为梁桥,因跨度大,故以两根方木伸臂,从两墩向河心分六层层层挑出,中间架横梁构成桥身,再以桥墩为支点,架斜梁加固梁架,上部以马鞍架构为弧形屋顶,以斜梁悬挂支撑桥面大梁,使木梁桥大跨径的承载力得到加强。 桥廊两侧用长方形木遮挡,形成遮檐板,起护栏和连接桥身框架的作用。护栏将桥廊全部覆盖,以减少日晒雨淋对桥身的侵蚀和加固桥身的架构。 桥面呈平拱桥,中间在横板上加铺纵板,是骡马牛羊的通道,能均匀地分散重力,也方便过往。 双侧桥台均盖有桥屋,以木料、瓦片、砖块等分量加压,将各着力点压紧实,越压桥越平固。桥屋有两层,平稳的重檐古朴沉实,窄小的飞檐精美灵动。青瓦铺面,工脊、脊身均以白色面灰粉刷。东边桥门上的门头,为民国典型的汉族建筑,上有当地人抒写的“东风桥”3个字。 一桥有两名,但当地老百姓还是习惯称之为“琼凤桥”。民国时期三岔河乡被称之为“琼英乡”,附近山上还有个风景秀美的“琼英洞”,据称非常值得前去观览游玩。 桥廊内两侧有木凳供人歇息,木凳粗粝、厚实,已被岁月磨砺出深深的裂纹。当你的手轻轻摩挲着这些纹路,你甚至可以感知到过往者留下的印记,充满人间烟火气息。有的木凳刻意安放成45°角的模样,想来是为了让过往的行人斜倚在上面休憩,从中可窥见建桥者做事的缜密和用心。 一坐竟忘去,方知云水亲 从斜斜的坡上望过去,有阳光射进桥廊的一面,明暗交织,光影斑驳。站在桥廊内,河风微醺,小桥流水,眼前一片绿意盎然。树木山石疏密相间,有蓊蔚氤润之气。没有汽车的喧嚣,偶有劳作的农人过往,乡村的生活节奏,本来就不快,到这里似乎更慢更悠闲了。在荫凉的廊桥里闲坐,在流水淙淙中,颇有李渔的“一坐竟忘去,方知云水亲”的意趣。 从廊桥下木梁间仰望,可感受到其制作严谨。木料是厚实的,有分量,充满质感。屋顶的支点都是落在一个个斗拱上,这些斗拱也是用一块块木头做成巧妙的构件,巧妙地搭接在一起。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木廊桥看似粗糙的原木构造,隐藏着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的精湛工艺,每一节扣、箍子,相互间都是精确紧箍的杰作,确保了木廊桥建造完成数十年后也不会移位、倾斜和坍榻。 百年的庇护,使得廊桥已经成为三岔河乡人生活的一部份,溪流在这里且行且和,围绕木廊桥,岸边围起了民房、街道,渐成聚落。桥面的西边,进入喧哗的市集。一片依了平缓的山势逶迤错落的乡村建筑搭建起乡镇的轮廓,平涂上暗灰的色块。桥门东边,一条粗粝的石板路延绵到广袤的田野,逐渐形成村中的阡陌交通。它连通了东西南北荒野,乡里人的生活秩序由桥梁规范着,井然之中呈现着乡土宗法的肃然。 桥身漆成红色的习俗,表达了世俗的喜庆追求。那优美的曲线,灵动的回廊,青色的屋顶,红色的桥身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国所有古人做的东西,塔也好,建筑也好,一定是跟山水非常和谐的,臂如这廊桥,水像带子一样围着村寨,桥的大小,刚好跟山形成一个非常美的比例。这座桥,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之中,把实用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堪称临沧桥梁设计的典范。 虽历经多次修缮,仍然保持完好,似乎游离了时光的隧道,被历史遗留在浩劫之外,与三岔河的乡亲们相随相伴朝朝暮暮了。 厚重的,敦实的自然之物,安妥地沉放于大地。静气、大气、没了锐气,只有安静的似水流年的声音。 走近古桥,才知道它的面孔,有血有肉,有温度,不像我们在电脑上所见到的照片那般冰凉。它提供了一种现场感,那些曾在此间过往的行人,那些早已消散的建造者的体温,还残留此间,仿佛可以见到彼时的环境,人情和心理。 廊桥就像一个瓦罐,盛着这地方的风土人物,人情世故,它串起了三岔河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端,和那些现代的水泥钢筋桥相比,民国时期的遗韵,是在这座桥里的。 流失的岁月,寂寞让她如此美丽 如果把建造木廊桥的过程描述出来,怕要有厚厚的一本,其中还自然包括很多注意事项、种种禁忌。“慢工出细活”,这话一点没错,从选料开始,其选取、砍伐与搭建,都是郑重其事的大事,必须择良辰吉日而动,因为造桥是一种福泽众生,又关系到他人安危的事,造桥师傅自然责任重大,事事尽心尽力。材料精挑细选,技艺娴熟认真,再加上慢工细活的铸造,才会真正造出百年不倒的廊桥。所以,它身上所承载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座过路的桥了。 不知这位桥的设计者是谁?在这只闻水流声的寂寞时光里,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这偏居一隅的边地,也可以繁华如闹市。在与它相隔不远的地方,新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合现代公路桥,它取代了木制的廊桥。它们一个属于历史,一个属于现代,它们和谐地生活在一条河流中,一个守望着诗意,一个展现着活力。那曲折起伏的山路变成了柏油路,箭一样穿透这一空间。 如今,他死去,尸骨化作了尘泥,在尘土中安宁。他建造的桥梁,在现实世界里留存着,他用这种方式成为了我们的记忆。 到哪里去了呢?那些人践马踏熙攘往来的四方客商,那些喜欢插诨打骂的健壮的农夫和俊俏的小媳妇,那些身着青衣大褂衲着鞋帮的老妪们,还有那些情窦初开青年男女们的滚烫话语,他们和桥下哗哗流淌的水流一起消逝了,许多鲜活的人和事,都被这座桥隔在了另一个时空。 在这儿,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如廊桥这般充满记忆,充满各种符号。脚步的沉实,话语的喧哗,大地上劳作的疲倦——都在这座桥里隐匿。怀念、梦想、欲望和不甘也在这仄仄的空间回旋。 现今的廊桥似乎是寂寞着的,经常的访客只有风。风从木纹缝里钻进钻出,与横梁和主梁缠绕在一起。 喜欢古桥的人,大抵是有复古情结,或者是别有所梦的。琼凤桥之所以让人难忘,在于它身上留存着一种和谐、大气、内敛之美,现代的年青人未必会喜欢它的素朴、实用之处,以及领略到它春花秋月下的情韵,但倘若我们真的静下心来与之相对,那种古朴与宁静,确实不易见到了。 三岔河镇 “三岔河”一词因镇政府驻地地处顺甸河、涌金河、松花河交汇处而得名。三岔河镇位于县境南部,镇政府驻地三岔河街,距县城65公里,国土总面积282.4平方千米,东南与雪山镇接壤,东北与洛党凤山两镇相连、西南与郭大寨乡营盘镇交界、西北与勐佑镇毗连。最高海拔3098.7米,最低海拔1242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 900毫米。 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92个…… 详细++ |
琼英仙洞 | 琼英仙洞 |
凤山烈士陵园 | 凤山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凤山烈士陵园 |
莲净庵 | 莲净庵 莲净庵又称新寺,位于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7年(1857)毁于战乱,光绪 15年(1889)僧人隆云重修。50年代后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教徒们集资修复了寺院,新建了藏经楼,重塑如来佛、药师佛、观音、地藏等佛像,每逢节假日,信徒们纷纷入寺烧香许愿、求拜平安、钟声、经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庆甸遗址座落在麦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5年(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座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玉龙池和黑龙潭 | 玉龙池和黑龙潭 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2400—2860以上,距小湾新镇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玉龙池草丰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岛数个,池边有野生的大树杜鹃数百亩,林中生长着大量的实竹和白鹇、野鸡等珍贵动物。空气清晰,景色迷人。 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小白龙,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 为支援小湾电站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有关部门将在离此不远的山林里建设倮族(彝族)风情度假山庄。主要展示倮族的风土人情,了解倮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和生活、文化、习俗、礼仪等,并建设百亩“映山红杜鹃园”、“珍稀植物花卉园”、“四季香茗园”和东西两座“观池亭”,筑游路游览玉龙池全景等。 历史赋予了黑龙潭传奇的神秘感。曾是小湾、上达、畔香、正义等地人民通往县城的赶马大道。进入原始森林的黑龙潭林区,就会有一种“暗无天日”的感受,据说如果心好的人过此潭边,则清醒,顺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则会掉进潭中不能出来。当然这毕竟只是传说,这里至今仍确是一片净土,原始森林的风貌在这里得以体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 | 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周围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是临沧人文风情旅游的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