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丫山森林公园 | 丫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丫山,地处江西南端历史文化名城——大余县城郊。最高峰海拔906.2米,佛、道、儒“三教”在这里千百年来相辅相成,融汇贯通。景区占地三万余亩,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2.6%,山中秀木成林,瀑布成群,竹清茶香,奇花佳木遍布,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将丫山打造成了“健康圣地,快乐天堂”。在这里,您将修身养性,享受自然。 丫山森林公园距县城9.5公里,占地面积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公园内珍贵树植诸多,有罗汉松、银杏、竹柏等数十种,有草鹿、穿山甲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公园内有丫山灵岩古寺、丫山龙山瀑布群等景点。景区景色秀丽,如诗如画,是一个山、林、泉、寺等自然景观和诸多人文景观荟萃的综合性游览地,属省级风景名胜区。 丫山龙山瀑布群,地处丫山腹地,景区长约4公里,呈阶梯状分布,有大小瀑布20余处,沟壑纵横、悬崖峭壁,飞瀑悬挂,林幽泉清、气候宜人。 在大余县梅关—丫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古寺内,生长着两棵树形酷似“丫”字和“山”字的千年铁树,令众多游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 这两棵铁树分别位于寺中大雄宝殿后面的东北角和西北角,高约4米,主干胸径约0.8米。东北角的这棵铁树呈“丫”字形,树干向东南呈70度弯曲横长,长约1.8米;西北角的铁树长在石缝中间,中间的树干挺直,两边的树干微凹并向两边倾斜,树冠面积约10平方米,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古意盎然的“山”字。两棵铁树至今生命旺盛,绿意葱茏,分别长成“丫”与“山”两种树形,合起来与当地山名“丫山”不谋而合,堪称镇山之宝。据该寺70多岁的僧人说,两棵铁树年代久远,长相怪异,还是最近才被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发现了树形的奇特之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寻奇觅胜。 门票 门票45人民币 景点位置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丫山风景区 丫山森林公园 |
梅关古驿道(梅关古道) | 广东梅关古道(梅岭古道)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关古道分为两个景区,南边的广东南雄市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30元,北边的是江西大余县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25元。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庾岭一段,故梅岭又称大庾岭。“梅岭”其名相传源于战国末年,越王后人梅绢率越人南迁居此拓荒筑城,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得文人过客传诵,梅岭山中十里梅花终为世人所知,名传至今。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 梅岭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梅岭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粤赣交界的梅岭,自古以梅著称,因岭上南北气候迥异,故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自然现象。她以绮丽的景色,绰约的风姿,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贬臣为其尽情讴歌,寄托情怀。南宋后,梅岭却有了“梅国”的美称。岭下的驿馆和沿途的亭台楼格尽掩映在梅雪之中,使你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雪,宛若置身于玉宇宫阙。风过处,送来阵阵馨香,犹如香雪海。 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的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北面,离市区26公里,又称庾岭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是古代链接长江、珠江两水系的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此古道秦汉时即开通,秦时设关,叫横蒲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朝廷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台遗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工程历时二年,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从此,梅关古道成为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衔接点。它在中国及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陈毅元帅代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梅关古道被评为首批广东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交通线路 自驾:韶关出发,进入韶赣高速,梅关古道出口下,转入G323国道;沿G323国道直行,留意右手边标志牌可看到“梅关古道景区停车场”。 乘车路线:韶关火车东站广场乘坐直达南雄市客运站汽车,再转乘到梅关古道的市内公交车即可。 地址:韶关市南雄市梅岭镇国道323禾连坑东北侧 类型:古道古迹山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751-3591765 开放时间: 7:00-18:00 |
大庾岭 | 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中国南部山脉,“五岭”之一,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的组成部分。为花岗岩断块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浈水与赣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岭。19 大庾岭原古道经庾岭之山脊筑有一雄关,今谓之大梅关。大梅关现尚存有数里的石板古驿道,道旁多梅树,亦称“梅岭”,为著名的风景区。后开通的粤赣公路,经过庾岭之地,谓之小梅关,小梅关高约400公尺,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庾岭山脉为著名钨矿产地,储量占中国的1/2以上,仅大余县境就有国有四大钨矿,大余因之也被称为“世界钨都”。 大庾岭古称塞上、台岭、寒岭、东峤。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于此,因名大庾岭,又曰庾岭。唐张九龄监督开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树,故又名梅岭。在江西、广东两省边境,向为岭南、岭北的交通咽喉。五代间驿路荒废。宋元佑间重修,蔡挺复命夹道植松,在岭上立关,名梅关。《元和郡县志·岭南道·韶州·始兴县》:“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里......本名塞上,有监军姓庾,城于此地,众军皆受庾节度,故名大庾。”宋朱淑真《咏雪》诗:“庾岭腊梅寒散乱,章台风柳絮萦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西》:“大庾岭在南安府西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磅礴高耸,为五岭之一。《水经注》云,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戌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又《秦纪》,秦使屠睢将兵十万守南埜之峤,谓此矣......《汉志》亦名为台岭山,以岭上有石如台也。” 所谓五岭,史书记载互有出入,综合《广州记》、《南康记》、《舆:地志》、《水经注》诸家所说,五岭的具体位置是: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余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世界钨都”景区 |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现正申报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景区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宫等景点组成,是独具特色的“钨都”地质游览景观。大余因钨矿资源蕴藏丰富,被称为“世界钨都”,尤其以西华山钨矿为代表的“世界钨都”矿业资源景观举世闻名。雅丹沙漠城,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灯芯桥附近,距323国道500余米,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蚀余景观,也是江南独一无二的一大奇景,由西华山钨矿为主的选矿废弃的尾沙组成,由于年深月久,尾沙越积越多,又经过长期风侵雨袭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峦”、“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龙摆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犹如进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细沙中享受“沙疗”乐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宫,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西华山钨矿总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钨都”的中心矿区,经过了近百年的开采历史,井下采矿坑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矿井群,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游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矿山小型电动车进入钨都心脏,观赏这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质科学的神奇,领略“世界钨都”的博大。另有地质标本陈列馆等景点,是一处集地质考察、探险求知、地抗神游为一体的钨都工业文化旅游景区。 庚岭雅丹沙漠城距县城5公里,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奇特景观。该景点三面环山,远远望去,像一块悬挂于青山间的璞玉,涉足沙漠城,展现在眼前的是沙的世界,大自然这个技艺超群的雕刻家,把一座座沙包雕刻成件件艺术精品,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狮身人面人,还有造型奇特的狮头虎脑,让你误以为进入大漠戈壁滩。风扬沙飞,阵阵哨音,让人仿佛听到荒漠遥远的驼铃。 |
牡丹亭公园 | 驰名中外的牡丹亭原座落在南安府衙内(今县城西华山钨 矿招待所),旧为“府衙花园十景”之最,园内古木参天,流水淙淙,建筑高雅,是古代江南著名园林之一。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羁留大余,以此为背景创作了震世名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牡丹亭从此闻名遐迩。牡丹亭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后多次修葺。原为八角形,双重檐,上层有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8柱,东南西北四面皆门,正门悬“牡丹亭”匾。外8柱四周有x字纹栏杆。风外柱之间有隔扇,隔扇上半部也有亚字花格窗,内上皆漆以黄色。四向内外门柱皆有楹联。亭内有画梁,柱为红色。亭盖绿色琉璃瓦,葫芦瓶顶。亭高6.67米,面积20平方米。亭旁有丽娘冢,梳妆台、绿荫亭等建筑。牡丹亭建筑精巧,错落有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牡丹亭电话:(0797)8722003牡丹亭营业时间:上午8:00—下午6:00牡丹亭公园门票:2元/人次牡丹亭交通:自驾:到达大余县城,继续沿着323国道往南行驶约1公里到梅关大桥南头左拐进入,就可以游览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公园。 |
三江口原始森林 |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属省级森林公园,现存林 木在三江口河两岸,约五公里长,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进入三江口林区,可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沿途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且多处瀑布错落其间,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山上既有美丽的白鹇,也有珍贵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猪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全年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5.6℃,是天然的避暑之胜地。 |
东山正觉寺 | 东山正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赣州东山正觉寺位于县城外东山山谷,距323国道约300米,距牡丹亭公园约100余米。东山山川形胜,山上树木葱茏,环境幽静,登山远眺,双城对拱,宛如合璧,桥锁两岸,有如垂虹,被誉为“东山耸翠”,乃南安十景之一,,悠扬的晨钟暮鼓,飘逸章扛两岸,回响两城上空。进寺祈拜,既可抚慰心灵,又可鸟瞰古城美景,是县城的最佳观景点。 真觉寺曾名正觉寺,始建于宋,元泰定年间(1324一1328年)重修,明永乐初期(1403—1405年)扩建,明清时香火旺盛。民国初期寺中仅存大雄宝殿、观音堂和佛塔,正觉寺更名仙翁庵,改为尼姑庵。寺中保存有明代石刻、金刚菩萨和清碑刻。 1988年后有佛教信士自发在原山谷寺址上建简易殿堂,供僧徒信民礼佛法事用,香火渐兴。1993年由僧人振证、继忠募捐集资修复殿堂,共兴佛教事务。1994年底圆通宝殿建成,并修僧舍四间,1996年3月建大雄宝殿,并向善男信女开放。后续建天;王殿、祖师殿、六祖殿、露天巨佛、放生池等。 现真觉寺坐东朝西,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坡度约45°,进深约100米,由两座殿堂、四座僧舍组成。上寺道为砖砌水泥抹面台阶,台阶旁有泉水终年涓流,清冽沁甜。进寺正中为五层塔形宝鼎,高4.5米,直径1.1米,重1.5吨。鼎前左侧有小殿堂,供奉石雕金刚菩萨。其后是圆通宝殿,宝殿左檐下置一0钟,右檐下置一0鼓,殿前正中置一个三层高2.5米、直径一米的铁鼎香炉。圆通宝殿分二层,上层三间,正中为藏经阁,两旁为储藏室,下层为大殿,供奉观音菩萨像,高4.2米,左右侍立着善财童子和龙女,佛台高104米,长3.15米,宽1米,通体雕有饰物。殿内有四根高4.2米的红柱,两侧壁分层装有九品莲花灯和福寿长生灯81盏。殿门上部为红色花窗棂,门楣挂有“圆通宝殿”匾额一块,由居士赵达金所书。殿堂为砖混建筑,进深11.5米,面阔14.5米,高15米,占地170平方米,殿顶为棕色琉璃瓦,单檐翅角,顶脊双吻对称,中间饰有双龙护珠吉祥物。 |
油罗口水上乐园风景区 | 油罗口水上乐园风景区在章江上游有一湖光山色俱美的风景区 —— 油罗口水上乐园风景区。该景区是一座大水库,因章水流经此处腹大峡小,形似油箩口,故名。 景区水库水面宽广,水清透底,是人们旅游和开展水上娱乐活动的天然佳境。晴天,库区碧波荡漾,云闲天淡;雨天,库区烟水苍茫,空山迷蒙;湖滨低山连绵,孤峰兀立;周围群山,更是绿树相映,一片葱翠。库区内设有游艇,泛舟库面,可溯赣江之源头,领略沿江湖光山色之美景。假日,垂钓湖滨,更有一番情趣。 |
大余水口塔 | 大余水口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塔位于赤石乡巷口村的赤石山上,面临章江,距江约500米。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七层六边形楼阁式青砖结构,高24米,塔基有四层用红色砂岩石条铺砌,偏东南有用红砂岩石砌成的拱门,门上有门额,塔中空,底壁厚1.53米,内径2.4米。塔内每层顶部有3根叠木,六面皆有三层砖砌齿纹及壁门—个,塔顶有五层齿纹,成圆锥形状。据传,明末清初日才,有水妖经常在赤石章江水面兴风作浪,掀起江水冲毁农房,淹没农田,害得两岸人民居无所,颗粒无收,后请一高明法师将水妖锁住,群众捐献钱粮建造此塔将水妖镇在塔底,永世不能再兴水患危害人民。此塔的建造作为保护一方平安的象征,被当地群众视为风水塔。现塔形基本保存完好,但年久失修,塔身表面石灰层大部脱落,门额文字也无法辨认,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南安古城墙 | 南安古城墙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余自西汉武帝时就有城池,称庾将军城,乃庾胜将军屯兵戍守庾岭的军营,夯土城墙,旧址在今县城西南,已废。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分虔州置南安军后,始筑南安城,“初制卑薄”,历经增筑才成雏形,设东南西北四门,章江水绕城而流。元延祜三年(1316年),上游河水暴涨,大水自西门入东门出,将城破分为二。元至正年间,南安路同知薛理修复冲毁城池,历时三年竣工,南临章江,西部稍高,形状长而微锐,似鱼,故名鱼城(即现老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面积8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3500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墙高一丈三尺,宽一丈,连五尺女墙,最高的达二丈。 水城因北面临江而得名,由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府吴炳庶、知县文体义侣建。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100米,面积95万平方米,城墙高一丈五尺,宽七尺,周长4020余米,设东山门、泰山门、梅山门、金鳌门四门,临河另设文昌门、文德门等七门,均有阶梯码头。南安古城墙历经数十次坍塌,也经过了数十次的维修、加固,既有激流的冲击,也有炮火的洗礼。现存城墙为30年代粤军余汉谋拆毁小溪城、二塘城古砖修固而存。建国后,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将城墙和城门陆续拆除,水城仅留解放桥头至大余中学西北角,约600米,其中有300米较为完整。残墙高4.5米,女墙高1.6米,城墙中间为夯土,两面用青砖和石灰浆砌成,现存城墙分别有清康熙、同治、咸丰、光绪年重修纪年铭文砖和拆城墙时发现收集的“南安路总管府造”、“南安军南康县供”、“元至正十三年建”等铭文砖。 |
嘉枯寺塔 | 嘉枯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余嘉枯寺塔位于县城东狮岭山麓的南安板鸭旁,因塔属原嘉祜寺院内建筑,故名。嘉祜寺塔高19米,边长2.1米,五层方面,下阔上尖青砖仿木构筑,为楼阁式塔。塔基平面为六角形,五级,每级各面设有券门、柱、枋子、斗拱,每层下部六面的券门式佛龛均为直立拱顶,塔檐有挑,塔身中空,沿塔壁龛可登至顶层。二至五层每层之间均有突出的砖砌双层花檐,上层为倒钟形覆瓦坡顶,高1.5米,整座塔身结构精巧,稳重端庄。嘉祜寺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景云年间(710年)重修,名“大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清泉寺”,宋嘉祜元年(1056年)重修后更名嘉祜寺。寺早巳塌毁无存,惟剩此塔。据专家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其梁枋斗拱,与天籁阁所藏王勃《滕王阁对客挥毫图》中所描绘的古建筑风格极为相似,是全省乃至江南唐宋塔中的精品。1957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 |
左拔云山 | 左拔云山位于左拔乡云山村,距县城约34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75.6米,因山高人云而得名。云山山脉处于“鸡鸣听二省(赣湘),狗吠惊三县(大余、崇义、上犹)”的地理位置,是省际、县际的分水岭。顶峰西下几十米,有一汪清泉,当地人称“山牛塘”。以前山牛常在泉水中嬉闹,把泉水弄得浑兮兮的,故名。山腰有座古庵,叫云山庵。旧时湖南汝城、江西大余、崇义等县的香客络绎不绝地涌向庵堂朝拜,香火旺盛一时,后逐渐衰败。云山植被以毛竹为主,灌木次之,山上多杜鹃花(别名“映山红”),枝虬苍劲,经年不衰。每年春夏,漫山遍岭,杜鹃盛开,红艳艳的似燃烧的火焰。山上有沙参、石猴、石苇、石皮、灵芝、胆草、百合、杜仲、还魂草等药材资源,产云山名茶。春夏登顶,可观云海,云雾绕腾,景色怡人。 |
大通寺 | 大通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通寺坐落在县城东南安镇新建村惜母岭的幽深山坳中,距323国道约6.5公里。原名大通院、大通庵,始建年代无考,历经坍毁。现寺为1998年3月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僧舍等建筑,青瓦翘檐,殿顶饰“双龙戏珠”、“鲤鱼”彩瓷,从山麓人寺有333级片石水泥面台阶盘绕而上,大殿右后侧上方立祖师灵塔—座。 据传,许真君在此追斩蛟龙,小蛟因回顾其母亦被杀,故名惜母岭。近代道教大师葛洪曾在山中炼过仙丹。大通寺临章江而建,枕靠庙背山形似睡狮,左右山脊更像五猴闹春,四周青山环绕,涧水潺潺,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伫立寺庙门前,可见远山重峦叠翠,俯瞰山下村舍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田野蔬果鲜翠,稻菽飘香,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尽收眼底。尤其是章江河水从寺前山脚盘旋而过,河面宽敞,水流轻缓,水质清澈,亦是泛舟嬉水、踏青游玩的理想场所。 |
大余章水国家湿地公园 | 大余章水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江西大余章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江西省大余县,总面积1468.4公顷。 章水,又名章江,赣江的源头之一。古时称豫章水,唐时因避豫王讳,改称章水。章水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流经大余、上犹、南康,在南康市三江乡三江口与上犹江汇合,此后又称章江,流经章贡区,在章贡区内,俗称西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