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姑鲁产蛋崖 | 姑鲁产蛋崖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姑鲁产蛋崖景区位于我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三合街道姑鲁寨附近,距三都县城仅8公里。姑鲁寨背面大山山腰上裸露着一处崖壁,长20多米,高6米,表面凸凹不平,一些质地坚硬的石蛋镶嵌在疏松的崖壁里,每隔30年左右崖壁就会“产”下一些石蛋,如今崖壁上的石蛋已多达数十枚,产蛋崖因此得名。 为保护这一独特的地质奇观,三都县近年来对姑鲁产蛋崖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将水族特有的文化风情集中到景区进行包装和打造。 世界唯一 姑鲁是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尧人山---中国水族文化风情谷的核心腹地,位于三都县城南面。距县城6公里,因姑鲁传统村寨取名。景区内有5个民族村寨258户1093人,村寨群众主要为水族。景区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姑鲁景区具有传统村落展示、水族民俗体验、水族千神文化探秘三大核心功能,水族文化底蕴深厚,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字、历法、节日、服饰、歌舞等;有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有被誉为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有古朴典雅、尽情狂欢、世界最长的年节——水族端节,有风情万种、欢歌如潮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的水族卯节,水族曾被毛主席称赞并获中华老字号的特色佳酿“九阡酒“,还有令人心醉的水族歌舞等。 |
姑鲁圣诞崖 | 姑鲁圣诞崖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姑鲁产蛋崖景区位于三都县城10公里的水族原生态村落姑鲁寨,有一陡峭的山崖,崖壁上不规则的露出一颗颗青褐色的石头蛋。“石蛋”质地坚硬光滑,表面布满如树木断面年轮般的纹路。当地人称石头下蛋。据当地老人讲30年才脱落一枚。至今村中保存着历代产下的“石蛋”68颗。目前有一颗“石蛋”已进入了预产区。巍巍陡崖里藏着怎样的千年之谜,三都县悬赏50万元,但至今无人破迷获奖。 景区内原生态水族村寨房屋依山而建,"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再现百年民居古朴庄重;景区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仿佛一处世外桃源,显得格外古朴神秘。当地水族群众写水书、说水语、着水装、唱水歌、跳水舞,世代传承着淳厚的民族习俗,地质奇观“产蛋崖”与民俗风情相得益彰。 为保护产蛋崖这一独特的地质奇观,并开发水族的原生态村落,三都县近几年来积极抢抓“两高”过境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三合镇姑鲁产蛋崖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同时整合水族特有的文化风情集中到这一景区进行包装和打造,其功能定位为“中国·水族原生态村落·世界之谜”,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原生态水族文化村寨,独具魅力的主题休闲区,奇特的产蛋崖地质景观等三大核心功能。 景区内看点相当多,有重达500余斤的石蛋王、神奇的"千年神龟护蛋"、巨型神石菩萨、闻歌起舞的风流草,精美雅致的竹制旋转水车、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水族神秘祭祖仪式、水族原生态歌舞表演等,而最大看点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石头下蛋",被称为世界之谜。 每隔三十年左右,崖壁会自动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直径一般为30至50厘米,呈赤青色,质地坚硬,比重大而且不风化,石蛋上有明显的与树木年轮一样的圆形纹路。据不完全统计,脱落下来被村民保存的有100多枚,目前全部摆放在景区内供游客观赏,已经显露但尚未脱落的石蛋有60多枚。 |
黔南水族墓群 | 黔南水族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族古墓群集中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北部水族聚集区。墓葬结构分地下和地面两个部分,地下部分与其它民族的墓葬区别不大,亦挖一长方形土坑,土坑中置木棺装殓死者,少数墓葬有耳环、发簪等随葬品,但建于地表的石质建筑却极具民族特色且形态复杂,有一层或多层长方形仿石棺式、杆栏房屋式、石块叠垒式和圆形封土堆带牌楼墓碑式等,不同形式墓葬具有相对的早晚演变关系,圆形封土堆带牌楼式墓碑的水族墓已同汉族墓葬没有多少区别,是汉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水族墓葬。 墓碑上的“爱情”画像 许多水族墓葬在地表各层仿石棺外壁和墓碑上雕刻有神兽、祥瑞、花草、动物、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场面、车马出行、杂技表演、民族乐舞、阴阳八卦、铜鼓鼓面纹样甚至“爱情”等图案,既有水族特有的题材内容,也有汉族墓葬中经常表现的一些内容,成为展现水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百科全书式实物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科研和文物保护价值。三都引郎水族墓和荔波水甫水族墓群相继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黔南水族古墓群还作为一个整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对水族墓葬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 发现爱情画像的墓葬位于三都县周覃乡水懂村,其地面建筑共分三层,每层均为长方形仿石棺形态,由下到上逐渐变小,第一层石棺两侧壁,分别有两根雕刻有石狮和铜鼓图案的石柱支撑上层盖板。在一层至三层石棺的外壁上,雕刻有人物、骑马牵马、杂耍、芦笙演奏、铜鼓鼓面等,而其中雕刻在最上层顶板的“爱情”图案异常少见,弥足珍贵。 考古学家把考古发现中反映男女情爱和交合场面的内容称为“秘戏”,但三都水族墓葬中的“秘戏”图案却雕刻在高出地面的石室外壁上,数百年来任由人们观赏。图案中一男一女二人脸颊相贴,男子右手搂住女子肩部,左手放在女子腹部,女子亦将左手搭在男子肩上,与男子亲密相拥,画面将一对水族男女浪漫的爱情瞬间以石刻画像的方式定格下来,构图简洁而大胆。 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但是将这种情爱表现在墓室上在唐宋以后的墓葬中是异常少见的,因宋明礼学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处于清代中后期的水族墓葬出现这样的图案内容,说明水族受中国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深,人们能自由地表达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并将之形象化表达。 -水族墓葬也有“密戏”图 在水族墓葬中,还有一个相当特殊的内容是在墓后雕刻有石刻人像,有的各个石像分开雕刻,有的则一同雕刻在一整块石板上,学者们认为墓后雕刻这些石人像寓意“后继有人”,其人像的数量即代表后代的多少,而要能够繁衍后代,达到儿孙满堂,没有男女情爱是不可能的,因而表现男女爱情故事的题材出现在墓壁上就是很自然的事。 其实,早在两汉时期,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的汉墓中,就经常发现有表现男女谈情说爱或男女交合的考古材料,有的雕刻在崖墓壁面上、有的雕刻在墓葬石棺外壁、有的则做成陶质俑像放置在墓内。 1941年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国营造学社等单位联合在四川彭山县进行崖墓发掘时,就曾在江口镇一座崖墓墓门上方发现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天下第一吻”的画像。解放后在四川荥经县陶家拐出土的一具汉代画像石棺,棺身被分为三个空间,最左侧一个空间里雕刻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男子双手搂住女子接吻,表现的也是男女之间浪漫的情爱,只是这些图案随着墓室的封闭而进入地下,其目的是为死者在另一世界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场景,并不是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观看的,除非盗墓贼或考古工作偶然间将其揭露出来,否则人们是看不到它的。 历史过去了近2000年,在水族墓葬中再次出现这种表现男女情爱故事的题材,而且从表现方式看,水族墓葬中的“爱情”图案雕刻在地表仿石棺式建筑的外壁面上,现实中的人们可随时观赏,它与汉墓多将此类图案藏于墓内的做法不同,也与宋明墓葬多将雕刻题材刻在地下的做法不同,表现得更加开放和自然,画像目的也由娱神变成娱人,其价值也就更加弥足珍贵,彰示着明清时期墓葬雕刻系统由墓内逐渐向墓外转移的发展趋势,丧葬礼俗和孝道表现方式更加世俗化和表面化。 有考古学家认为,“密戏”图在墓中的功能是辟邪厌胜,是为保护墓葬或死者之身体及灵魂的一种巫术;还有考古学家认为在墓葬中表现这种男女欢娱密戏的内容其涵义是祈求人的生命长存、死而复生。但是,就水族墓葬中雕刻的“密戏”图像来说,因其位于地表外面,人们可随时观看,不具备任何神秘色彩,也不具备上述巫术功能。 |
水书摩崖 | 水书摩崖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大坝村境内发现一处水书摩崖石刻。都江大坝水书摩崖石刻的发现,是继三都县塘州乡拉下水文墓碑、周覃镇的查水文墓碑、榕江县计划乡的水文墓碑、都江镇怎雷水文墓碑之后的水书文化古迹的又一重大发现。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大坝村上排(摆)劳村民小组的银子坡上有一处水书摩崖,水书摩崖下临都柳江支流猴子河出口和312国道公路。银子坡三面河水环抱,北面为排长河,东面有猴子河,西面是都柳江。摩崖西距312国道公路的岔河口处约0.5公里,北距都江镇人民政府驻地约5公里,东北距大坝村(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都是水族)委会2公里,南距上排劳寨1公里。摩崖坎下几十米是猴子河出口段。 水书摩崖北5公里上江坡(原叫来牛山),1731—1734年修建的都江厅石城墙,城墙全长2000米,东南西北门尚存原貌,现称都江古城垣。 都江古城垣建于都柳江畔的来牛山冈上,俯瞰呈椭圆形,周长约2000米。这里三面环水,跬步皆山,古树成荫,竹林密布,远眺方圆,群山叠障,峰峦绵延,气势磅礴。城垣依山就势而建,居高临下,城内都江通判署及民居建筑巧妙地组合在青松翠柏之间,呈现着外来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特色。 都江古城垣始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初系土筑。次年,贵州布政使常方伯察其地势,以“苗初归附,土城易圯,难资震慑”为由,呈准改建石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都江厅通判邓澜主持修建,逾年竣工。 都江水书摩崖石刻位于312国道公路的岔河口至大坝村上排劳寨的斜坡路坎上。摩崖高于地面约7米,崖面长7.5米、宽2.8米,刻字分布面积约3平方米,崖上的水书石刻虽然布满了青苔和石斑,但字迹清晰易辩,总29个字,最小的字为3厘米×3厘米,最大的字为12厘米×11厘米,是明显的字是字( “卯”字)为10厘米×8厘米。 崖上分为三幅竖排,顺崖斜铺的水书石刻,三幅间距均20厘米。上幅为(高)28厘米×(宽)16厘米,刻有“子、巳、卯、酉”等5个字符。中幅为80厘米×40厘米,刻有“辰、寅”等16个字符。下幅为32厘米×26厘米,刻有“子、丑、申(甲)、辰、寅、癸、申”等8个字符;共29个字符。 摩崖所在的坡段,因2006年和2007年长时间下雨,此坡段整体下滑10多米,崖板错开成几大块,看势摇摇欲坠。崖下约7米,是通往上排(摆)劳寨的村寨马路;往下近10米,是通往大坝村和控抗村的村级公路;再往下20多米就是猴子河。 |
雪花洞 | 雪花洞 雪花洞在塘州与三洞地区交界的雪花河上,有座雄伟壮丽的仙人桥和瑰丽多的雪花瀑布。 桥长20米左右,宽6米许,高约10米。桥面怪石嶙峋,拱下钟乳悬吊,桥脚是潭。桥体若溶铸而成,雄伟浑然。南端到伏流的溶洞口的二三十米间,是堵直立坡顶的绝壁。因为地壳运动引起的沧桑巨变,地形跌宕显著,所以河溪多瀑布,是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流水,浪花的冲击和石岩中碳钙被雨水浸蚀溶解,形成了仙人桥一带壮丽多桥的河山。绝壁上被穿空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石洞。洞中景致奇特,在的象依山修筑的亭台楼阁,有的象高燃神烛列满罗汉的佛殿,在的又象缩小了千万倍的假山公园。在这一带,那结状若悬冰,吊蛇,海马,羊角的乳石,形如网衣,鱼鳞,帘幕的石幔,举目可见,比比皆是。除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岩溶体之外,还有绝罅长着奇形小树,四周丰茂的草坡,构成了一幅水绿、山青、奇、桥美的画卷。叮咚的流水在洞中产生的共鸣和从绝壁反响的回声,交织成一曲悠扬动听的乐曲。 从仙人桥下穿过的雪花洞水,叮叮咚咚倾入五十来米落差的岩溶洞中,伏流六七十米之后,从东南面断的横裂缝中喷出,形成景色秀丽的飞花瀑布。飞泻的河水,又沿着二十米高的陡峭岩面,淌到乱石嶙峋的谷底,腾飞的浪花水珠,宛若晶莹珠玉,恰似洁白花。奔腾的河水冲击着怪石,激扬的浪花足有三米多高,六米来远雾珠水气弥漫山峪上空。这时,只要太阳一露面,那弯弓斑斓的彩虹常常出现,"东虹日出西虹雨"的民谚在这里再也不应验了。因为雪白的浪花给河山增添秀色,所以这喷出浪花的石缝名为雪花洞瀑布,这条河称作雪花河。 传说仙女阿密在这里拴住蛟龙,拦河筑坝引水为百姓灌田,却遭到蛟龙的好友冰雹粒的破坏。它用娇物将坝脚炸垮,蛟龙仓皇穿山破壁逃命,河水随之流淌形成了雪花瀑布,残存的坝面变成了雄伟的仙人桥。 |
梦幻打鱼谷旅游景区 | 梦幻打鱼谷旅游景区位于都柳江风景名胜区打鱼社区来述村,距县城33公里。该景区按国家3A级景区打造,规划面积为1200亩。景区内两岸青山相拥,绿水为带,独特的民居风格与生态环境交辉相映。景区的基本框架为河谷休闲景观带、综合配套服务区、浪漫花海休闲区、民族文化体验区。围绕竹、水、寨、鱼、花、舞六大旅游元素,按照“高端休闲度假”的旅游定位全力打造“梦幻打鱼谷”,着力把景区打造成集浪漫花海观光、民族文化体验、滨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
板告民族文化村 | 板告民族文化村 板告民族文化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的三洞乡,地处水族聚居的腹地,距县城30公里。全村共有289户口1424人,分居于7个自然寨,绝大部分居民都是水族,水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 作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板告村有着纯厚神秘的民族文化。马尾绣、银饰品及牛角雕等工艺品做工精细,工艺独特,闻名海内外。素有“中国水族马尾绣第一村”的美誉。 村寨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主要景点有仙人桥、雪花洞瀑布、雪花洞等。 居民的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小农生产为主,用牛、马作役力,用翻锹翻地,生产工具比较简易、古朴,生产的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辣椒等。 水族居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小聚居为主,全村大部分人口为“韦”姓。该村水族民居均为瓦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楼脚一般饲养家禽、家畜、存放农具,二楼住人,三楼为粮仓。 水族群众穿着以传统的民族服饰为主,妇女头包白帕,身着栏杆青衣物和雕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男子则身穿对襟衣;老年人则头包黑帕,身着长袍。 水族人民以素食为主,尤其喜欢吃酸,“鱼包韭菜”、“酸汤鱼”等是民族独特的佳肴。 板告村的主要节日是“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农历9月至10月),每年端节水族群众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同时举办传统的铜鼓舞、端坡挤马、斗鱼等文娱活动。 电话:0854—3090001 |
水族古文字碑林 | 水族古文字碑林为文化旅游景点。 水族古文字碑林 “天下第一水族古文字碑林” 9块碑,18面组成,石碑尺寸高为137~165公分,宽为66~86公分。主碑镌刻“勒睢碑”三个大字及序言,第2~9块为水族古文字1500余个。碑的背面,镌刻古今中外莫友芝、岑家梧、潘一志、王品魁、何耀华、曾晓渝,以及法国、美国、日本等著名专家学者对水书的论述,由中、英、日、法、西班牙文组合。 “天下第一水族古文字碑林”组织者,特邀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潘朝霖撰稿、辑录水族古文字、书写碑文,耗时月余。 贵州民族学院领导对“天下第一水族古文字碑林”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2007年9月28日,校党委副书记、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院长唐建荣教授,专程到碑林实地考察,并嘱咐潘朝霖一定要善始善终配合抓好碑林建设,为弘扬水书文化作出贡献。 “天下第一水族古文字碑林”辑录水族古文字1500余字,是目前辑录水族古文字最多的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的古文字已失传,潘朝霖研究员自费悬赏5万元,寻求释读高手。 “天下第一水族古文字碑林”建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水根村的怡心园中,由三都籍新疆建设兵团82岁的原副师级干部潘国慎提供资助。 |
石板寨抗日旧址 | 石板寨抗日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板寨抗日旧址 石板寨抗日旧址位于自治县南部的九阡镇石板寨,距县城约69公里。民国时期,石板寨的水族群众出于保护村寨的需要,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2米、厚1米多的石墙。并利用寨子周围几十株高大挺拔的树木以及木枋和圆木相互横扎连结,加上茂密的竹林和杂乱的刺蓬,组成了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堡垒。开前、后、左、右四个寨门供出入。 民国33年(1944)秋,日本侵略军数千人,由广西宜北入荔波至九阡水族地区,企图攻陷三都后攻独山。11月28日黄昏,一股日军抵达石板寨,受到了水族村民潘秀辉、潘神、潘老发、潘晓等50余人自发组织的抗击。他们以寨墙作屏障抗敌入寨,战斗一直坚持至夜幕降临,日军-退到距离寨外100多米的田埂上对峙。入夜,又组织了偷袭行动,再次打击日寇。第二天拂晓,日军使用火炮攻击,村民终因寡不敌众,退到后山,石板寨被攻陷。日寇进村后,烧毁房屋60栋,粮仓80余个。 石板寨战斗,水族村民打死日寇8名,缴获防毒面具、钢帽、弹药等军需物资,牺牲4人。至今保存的防御墙和被日军炮击的房屋、宅基等遗迹,是水族人民不畏-抗击侵略的见证。 |
都江镇万人坟 | 都江镇万人坟 |
巴茅 | 巴茅 巴茅,坐落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境内,距县城6公里。是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水族自然村寨。至今寨中依然保持着写水书,说水语,着水衣的古朴民风,是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有78户人家的巴茅古寨依山而建,木楼鳞次栉比,一气连横。寨前阡陌纵横,十里稻香,碧水河滩水牛嬉戏、骏马悠闲。寨中古墓林立,碑刻层梁随处可见的精雕花纹与象形水书一起,承载了水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水族独特的祭祖仪式,也为巴茅古寨三百余年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 此外,祭祖仪式前的水寨水歌迎宾,铜鼓斗角舞,祭祖仪式后的赛马大会都成为巴茅古寨端节必备的节目项目。而巴茅三百余年的历史,寨中保存至今的水族古墓,上百年历史的水族木楼,水族独特的文字,传自清朝精工细琢马尾绣工艺的水族服饰,依山傍水的桃园风光,也是吸引中外游客到来的另一原因。 |
都江古城遗址 | 都江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都江古城遗址位于都柳江风景名胜区上江村,坐落在都柳江与排长河环绕的山坡上,是贵州最悠久的的历史古城。早在唐代贞观三年就在此设应州府,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降为羁縻州;清朝雍正八年改设都江厅,并于清代雍正九年修筑土城墙。次年,贵州布政使常方伯察其地势,以“苗初归附,土城易圮,难以震慑”为由,呈准改建石城。雍正十一年开工,十二年竣工。城垣平面布局呈椭圆形,周长1915米,墙高因地势7米不等,厚2.5米。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四大城门上设有文昌阁,安放炮台8座,大土炮8门,小土炮10门。城内建有通判署、文昌阁、关帝庙、万寿宫、炎帝宫、孔子庙、观音庙、湖南会馆、江西会馆、接招馆、接宗馆、水师营等。该城垣系清初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时期设置的“新疆六厅”城遗迹之一。 |
万户水寨 | 万户水寨位于三都县西南部,北距县城仅500米,规划面积950000平方米。整个景区主要围绕现代水家风格、岭南风格、殷商时期的三大建筑风格和水族文化体验区、水族文化发展区、水族文化传承区和民族文化博览区四大主题功能布局,通过挖掘、提炼、升华和创意等手段设计布局了景区大门、水书广场、景观连接桥、铜鼓广场、许愿池、定情崖、时光隧道、民族博物馆、鱼龙湖、卯寨、酒寨、绣寨、水寨、千年大舞台、盘庚楼、概念主题酒店、移民寨等景观产品。是一个以水族文化展示体验为核心,集文化探秘、民族博览、健身娱乐、休闲度假、创意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聚集区。是展示水族文化魅力,彰显水族独特风采的活化载体,是世界水族文化风情旅游的聚集地。 |
三都柳江 | 三都柳江 三都柳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佳游程约40公里,山岭对峙,水流湍急,河槽随山势曲折,深藏于高山之中。其间溪流瀑布、峡谷沙滩兼容,峰峦绵延、梯田层层、-苍茫、云雾环绕,鸟语花香。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小溪摩崖、布仰摩崖、城乡义冢之坟墓、都江古城垣、甲找水族石板墓、羊城福崖墓等文物古迹,尚有背山临水的水族、苗族民俗文化,如水族跳铜鼓舞、斗角舞、苗族跳古瓢舞、芦笙舞等。其丰富的内容都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和令人神往的观赏价值。 都柳江风景融山、水、瀑,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为一体,地方特色浓郁,水族文化得天独厚,不失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天上人间。 |
排烧苗寨 | 排烧苗寨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社区东面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距三都县城19公里,苗寨共386户1527人,苗族人口占95%以上,是黔南州内苗族聚居最大的自然寨。排烧是全州最古老和保存最为完好的自然村寨,山寨古朴自然,地势高远雄浑,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民居一律为木制结构吊脚楼,木房青雕花窗子,“美人靠”式栏杆的苗族风格建筑。整个山寨浑然天成,寨中树竹掩映,周围山水秀美,风光旖旎,一位外国友人来到排烧后,称赞排烧是“天地连接的村庄”。 排烧苗寨民风淳朴,风情独特,能歌善舞,是个集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于一身的原生态文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