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拉加里王宫 | 拉加里王宫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拉加里王宫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城南侧,建于13世纪,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势力在历经萨迦和帕竹政权后保留下来的王权象征。现存建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语称“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纪,现存最高为12米的宫墙残段和南、北大门;中期建筑藏语称“甘丹拉孜”,建于15世纪;为拉加里王宫遗址现存的主体建筑,由王宫、仓库、拉康(宫殿)、广场、马厩等组成,原为5层,现存3层。尚残存部分壁画;晚期建筑称“夏宫”,建于18世纪,现存部分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宫殿。拉加里王宫遗址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的建筑风格,这在西藏王宫建筑中是极为珍贵的,亦是研究西藏地方历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用时参考 1-2小时 交通 包车前往 门票 20元 开放时间 9:00--18:00 景点位置 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南 |
土林地貌景观 | 曲松境内有多处土林景观,分布在曲松河谷、色吾等。土林的形成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呈半固结状态、沉积厚度很大、且具有水平层理的地层,在地质构造作用下持续抬升,之后经受强烈物理风化和暴雨冲刷及其水系的剧烈切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形式。 曲松境内的土林地貌,经常年风雨洗涤,蚀化出千姿百态的地质奇观,场面宏大,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
白玉沟峡谷 | 白玉沟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罗布莎镇境内,属于高山峡谷原始生态景区。峡谷内群山环绕,植被繁茂,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春夏季节,降雨充沛,终日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白玉沟峡谷山峦起伏,无数的山涧小溪汇聚成蔚为壮观的瀑布群。在峡谷入口,瀑布相连,落差巨大,声闻数里,令人惊心动魄。 |
玉如寺 | 玉如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如寺此寺位于曲松县境内香卡拉山北麓。依山崖而建,原为三层,下面两层各通修行洞,可接纳来寺修行僧;第三层为莫吉派创始人莫吉洛吉卓玛的修行洞。现存二层。楼前有一株古柏,传说一印度高僧来朝拜时,将随身携带的柏木拐杖插在该处,日后竟长成这棵蓊郁繁茂的大树。朝拜的僧众将经幡、哈达挂满枝头。 |
曲松田园风光 | 曲松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农田类型,这里既有广袤的原野,又有层层叠叠的梯田,还有河流冲积平原。叶陌纵横,田园富庶,是西藏农耕文明最古老、最发达的地方之一。每年春夏时节,原野之上麦浪翻滚,油菜飘香,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
切措湖 | 切措湖位于邱多江乡境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该湖位于雅拉香布雪山脚下,湛蓝湖水与天一色,巍峨雪山倒影湖中,如同仙境一般。湖畔牧场广袤,水草丰富,牛羊成群。湖周围地貌奇特,成盆地状,温暖避风,每年深秋。大批候鸟迁徒至此,觅食过冬。 |
日果曲德寺 | 日果曲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日果曲德寺位于县城南侧的台地上。公元1473年,由阿旺扎巴禅师修建。日果曲德寺在拉加里王宫附近,历史上由拉加里法王任主持,为拉加里地区第一个格鲁派寺庙。据说,王宫所有佛事均由日果曲德寺承担。现在的日果曲德寺为1986年修缮的。 |
邱多江草原 | 邱多江草原位于曲松县与隆子县交界的邱多江乡境内, 是藏南著名的高原牧场之一。邱多江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辽阔壮美。这里所产的牛羊肉、酥油等奶制品质量上乘,远近闻名。 |
下洛湿地 | 下洛湿地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下洛湿地位于县城西侧的下洛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湿地毗邻色曲阿玛河南岸,植被繁茂,生态环境良好。春夏时节,绿草如菌,牛羊成群。风光秀美,俨然一片翠美的绿洲。 |
色吾温泉 | 色吾温泉 吾温泉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一年四季沐浴者络绎不绝。 |
朗真寺 | 朗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朗真寺 朗真寺,在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的下江乡朗真村,海拔4000米。寺庙建在村内东南面的河流高台地上,其东、南皆临崖壁,南侧为江扎普久河。 朗真寺,在噶举派时期是雅隆地区的一座重要寺院,始建于13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初。噶玛噶举派第四世-乳必多杰(1340~1383)曾任过该寺住持。17世纪第五世0(阿旺·罗桑嘉)时期,改宗格鲁派。由吉·尊丹益西任寺院堪布,当时有僧侣60~70人,与拉萨三大寺(指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属极盛时期。吉·尊丹益西死后,该寺日渐衰落。约在19世纪后期,该寺住持由来自康·密亚地方(今昌都地区)的格桑达吉担任,其后有格桑群培、阿旺罗桑却吉坚赞-转世传承,后归拉加里法王(西-史上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先祖为叶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统辖,成为拉加里王所辖九座寺庙中最后一座归顺法王的寺院。 朗真寺,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杜康大殿、0神殿(贡康)、扎厦(僧舍)及厨房等。其建筑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建筑始于噶举派时期,位于杜康大殿西北面,现已坍毁,仅存残垣断壁;晚期建筑妈于第五世0时期,即为现存的杜康大殿、贡康等。 杜康大殿位于寺庙建筑群东部,坐东朝西,建吉·尊丹益西-时代,后经多次修葺。大殿为二层平顶式建筑,底层包括门廊、大殿(-堂)、佛殿等。门廓位于大殿侧边,有柱2根,立柱为八面棱形柱体,向上收分;面阔9米、时深2米,面积为18平方米。-堂面积约327平方米(长17.4米,宽13.6米),面阔7间进深7间(各有柱6根),殿内有柱30根,为方形柱体,向上收分,平面呈网格状排列,柱距2×2.4米,中央2柱直达二层,高侧天窗,殿内遍绘壁画:北壁东端绘有马头明王、天神常醒等4尊密宗0神像,西端绘有该寺0神刚尊巴、多吉杰布及恰那多杰的化身像等;东壁中段绘有以释迦牟尼为主尊的坐像,周围绘有八大罗汉,两端则分别绘有四臂0神像;南壁绘有无量寿佛及宗喀巴转世传承系统的高僧-肖像;西壁中段为环侍主尊释迦牟尼的八大罗汉,两侧分别绘有班丹拉姆0神及转世轮回图等。-堂天窗的南、北壁上绘有两幅壁画,面积3平方米,其北壁中间绘有第五世0像,右侧为格鲁派历代高僧,左侧绘有一身着蒙古官县的人像,似为固始汗,其左上方绘有白度母像;南壁主尊为无量光佛,其侧为“西方净土变”:描绘出西方极乐世界重楼叠轩、池水净莲的场景,另一侧绘有格鲁派历代高僧,属近代作品。 0神殿(贡康)拉于大殿西北侧,为一层平顶式建筑。分内、外两间:外间6柱,面积30平方米,四壁以黑底绘出各种依怙神像,用红、黄色线条勾绘形象;内间2柱,面积10平方米,从置有各类宗教服装及面具等。 朗真寺珍藏的文物有明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钹一对、石雕佛像3尊以及大威德13尊唐卡等甚为珍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曲松古柏 | 古柏 在离古墓北面约1公里的乡村里,保护良好。古柏大约有十棵,据考证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些古柏绿叶葱翠,高耸蓝天,需几人合抱才能抱住。有些古柏枝杈交错,奇形怪状,枝杈伸展处已是别致的一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曲松古墓 | 曲松古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墓 古墓位于曲松县城北2公里处。据考证,年代极其悠远。古墓规模、形式均与琼结藏王墓相似。古墓周围有许多刻有莲花生大师、观音菩萨、六字真言的石头和石块,有些石头形状怪异,有些石头极耐琢磨。您可以拣一两块珍藏留做纪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洛村石窟 | 洛村石窟 洛石窟位于县城以南约38公里处的堆随乡洛村附近。洞窟开凿于村庄南北侧的山崖上,开凿石窟的崖面总长度为750米,大小石窟约40个,平均海拔4020米。根据调查情况,将石窟其用途分为两类,一类为供置-泥塑并绘有壁画的洞窟;另一类是僧侣静修苦行的修行洞,多遗有生活居住痕迹。 “佐母娜窟,意为母犏牛鼻子,根据洞窟的形状得名。该洞窟位于洛村东南面,距地面高约15米,海拔4010米处。该石窟洞口阔8.8米,高2.6米,深9米,沿洞口有一高出地面约0.3米的石槛,用石块砌成。洞窟有中心方柱,底部平面为长形,长边3.6米,短边2.8米,侧视呈束腰形,顶部向四面伸开。 洞窟采用金属工具在砾岩崖面开凿而成,洞顶及三面壁上、中心柱四壁均抹涂一层草泥皮,其上再涮一层白色灰浆,在泥皮剥落的壁面上尚可观察到清晰的工具凿痕,呈长条形,宽1厘米左右。在刷有白灰的洞窟顶部、三面壁上及中心柱四周,原有彩塑(泥)和彩绘壁画。窟顶图案为四方连续的圆形莲花,四枚莲花之间以四叶莲纹,图案用红、白、黑三种颜色绘制,色调淡雅统一,线条流畅自然。 东壁绘制有泥佛像一排,西、北两壁亦有泥塑佛像及彩绘壁画。现多已残毁,仅余火焰形背光及固定泥塑佛像而安插短木桩的洞孔若干。可辨识的彩绘壁内容有:卷云图案一排四朵,其间以横条色带相连,最东端为四叶莲花纹一朵,这排图案之间还绘有一长方形色块作点缀。卷云、莲叶纹之下有佛像数尊,从遗痕上看原为4尊,其中较为清淅的两尊。由西向东的第一尊头戴宝高冠,著袒右的僧祗支,右手屈于胸前作法印手臂戴有钏、镯等饰物。第二尊佛像为螺发,著右衽长袍,右手平置于膝上,左手作与愿印。第三、四尊佛像仅见背其形象已残不可辨。这组彩绘以单线勾勒形象平涂色彩,线条流畅并与其下泥塑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中心柱东南(正面)中央有泥塑佛像有舟形背光一躯,两侧塑有卷云纹,外环上亦有连续的涡旋纹,原佛像已不存。光背的上方左右两侧分别绘有一乾闼婆(飞天)形象,头戴花冠,身披飘飞的帛带,作翩然飞舞状,形象虽已残毁,但其姿态依然生动可辨。 背面彩绘仅存上半部图案。中间残存泥塑背光一躯,为舟形项光及圆形身光组成,光环上塑出涡旋纹及云状纹饰,原似用色彩作过填描,局部凹处尚存红、绿色矿物质原料痕迹。光背之上为半圆形的彩绘背屏,其上满绘菩提树叶,中间嵌描出两朵圆形单瓣花纹背屏的两侧画有单个的圆形莲花及圆形、长方形色块。背光左右两侧及下方原绘有佛像数尊。大部分已被摧毁,仅辨靠上的两尊残存光背画痕,其佛像依稀可辨出右侧似为一菩萨像,头戴花冠身披飘带、天衣,手、臂皆佩钏、镯饰物,项下饰缨络;左侧似为观音像,头戴高宝冠,身披天衣结跏趺座于莲台,手、臂皆佩饰钏、镯及插花等饰物。 中心柱北面(左侧)中央残存泥塑佛像的圆形背光,大部已残,仅见光环上饰有涡旋纹;其左侧可辨识出较为清晰的彩绘内容为佛像一尊,有圆形头光和身光,佛像结跏趺座于莲台,莲台下有一排长方形色块与其下的彩绘佛像相同。中心柱南面(右侧)仅存中央泥塑佛像的背光残部,由舟形身光和圆形背光构成,光环上塑有涡旋纹并残存填彩痕迹。洞窟中的中心柱背后堆置有大量神塔小像(读音“嚓嚓”,是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像)形制以天降塔为主,推测其年代可能与洞窟的年代相当。 洛村石窟群是西藏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石窟艺术类型,其诸多特征与甘肃敦煌莫高窟较为接近,它的发现为研究探讨西藏地区石窟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其它地区石窟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提联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桑耶风景区 | 桑耶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从姐德秀镇沿公路顺雅鲁藏布江南岸继续东行24公里,到达扎唐,这里是扎囊县城所在地,海拔3556米。 扎囊县面积不大,只有0.2万平方公里。是在西藏享有盛名的“氆氇之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台氆氇织机,年产氆氇30万余米。境内更有名闻遐迩的桑耶寺,还有敏珠林寺、青浦风景区、昔日贵族豪宅朗赛岭庄园等,都值得一游。雅鲁藏布江横穿扎囊县境,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江北地区已被辟为桑耶风景区。 桑耶风景区包括地处雅鲁藏布江以北的扎囊县桑伊、松卡、阿扎三乡境内的多处人文自然景观。主要有桑耶寺、哈布日山、聂玛隆圣洞、青朴修行洞、扎羊宗溶洞等。前往该地区需渡雅鲁藏布江,扎囊至泽当一线有松卡、娘果竹卡等古老渡口,以前大江南北只能靠牛皮船摆渡人畜,如今设有渡轮,可渡汽车,大为便捷。桑耶风景区属高山谷地气候区,平均气温8.4℃,最高温31℃,最低温13.2℃。6—8月是理想的旅游季节。 |
桑耶寺 | 桑耶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美称的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兴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距离泽当镇38公里。 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 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楼阁高阔,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筑和题材广博,技艺高超,绘塑精湛的壁画造像,以及众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宝而驰名于世。桑耶寺周围绿树成荫,河渠萦绕,是国家级雅砻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 地址: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 类型: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86-893-7362267 开放时间: 9:00-16:00 门票信息: 进寺免费,主寺乌孜大殿40元 交通 1、拉萨每天早8:00之前在大昭寺广场前有直发桑耶寺的班车,50元/人,人满即发。桑耶寺回拉萨的班车,最晚大约下午14:00发车,会经停昌珠寺和雍布拉康,可以进去游览 2、在拉萨西郊客运站乘拉萨至山南泽当的班车,在桑耶渡口下,约3小时,45元/人;后乘船横渡雅鲁藏布江到对岸,20元/人;然后再坐小巴车到达桑耶镇,15元/人;再搭卡车或拖拉机或客车到桑耶寺院内,一般3元/人 3、在泽当月光饭店旁的客运站有很多开往桑耶寺的客车,25元/人,车程1个多小时 4、从桑耶到青朴在旺季时有班车可坐,往返20元/人,大约上午10:30出发,下午16:30返回,也可选择徒步或搭车 桑耶镇 扎囊县辖乡。1959年民主改革后为桑耶区管辖,1987年撤区并乡建桑耶乡。位于县城东北,雅鲁藏布江北岸,距县城25.5公里。人口0.25万。辖桑耶、桑甫、前达、落村、聂果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境内有全藏著名的桑耶乡,寺内珍藏着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多方面的遗产,它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之一……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