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禄东赞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禄东赞全名为噶尔·东赞宇松,汉文史籍记载不一,有作“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的。(分别见《太平寰宇记》、《通典》、《唐会要》。)出身王族家庭,生于今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乡一个叫“冲萨”(意为出生地)的地方,具体生年月日不详。 据名料记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列传一四六、册一六、页五二一九。)松赞干布即位之初,他曾受命为大论,辅佐赞普治理朝政,统一诸羌部落,开拓疆域,创法立制,巩固王权,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对内进行除叛臣,分桂庸(即区分武士及奴隶阶级),查户口,划田界,立丁册,征赋税等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对外平息诸部-等等。特别是他主张与唐朝以及邻国尼婆罗和亲,并几次亲自出使长安通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为松赞干布迎请了尼婆罗尺尊公主人藏;翌年(640年)又从松赞干布之命,到唐朝迎请文成公主。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挽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苫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踊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区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喝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珊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0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再被确认开来。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也有说是涂上颜色)。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第六试: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说500名或25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宛如300天仙从空中飘来,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他使者都没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独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禄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公主。(参见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等译《王统世系明鉴》81—8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世0-著,郭和卿译《西藏王统记》31—33页,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藏族文学史》29-3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婚试完毕,唐太宗非常高兴,将美丽多才的文成公主许婚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成为传颂千年藏汉联姻的佳话。为此,太宗很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并欲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不时垂问。然禄东赞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婉言谢绝了太宗的好意,坚持要求回归了故土。其后,禄东赞在太宗伐辽东后,又奉松赞干布之命到长安朝贺,奏表云“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禄东赞带去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反映了蕃唐间的亲密关系和禄东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谢世后(子公松公赞先亡),于是吐蕃王位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为年幼,政权故由大相禄东赞继续摄理,掌管吐蕃军政事务。他忠实地执行了松赞干布的蕃唐友好和巩固王室政权的各项既定国策。在此之前的贞观八年(625年),平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永徽五年(654年);召-议共商国事;次年(655年),写定吐蕃法律条规;显庆三年(658年),遵芒松芒赞命向唐高宗献金盎、金颇罗等,并要求再度和婚。在吐蕃全境安定之后,禄东赞率兵12万人于次年出击白兰氏(居地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巴隆或果洛、玉树地区);显庆五年(660年),命其子钦陵率兵攻打吐谷浑;3年后(663年)禄东赞依靠投奔之吐谷浑大臣素和贵,亲自率兵灭掉吐谷浑,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引吐部残兵投凉州。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吐谷浑之故与吐蕃交战,不胜。吐蕃势力渐大,其后“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蔫等州相接;南邻天竺;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册府元龟》卷一OOO,外臣部强盛·页九·11733上。) 仪凤元年(676年),禄东赞因患颈部痈疽之症于“日布”地方不幸与世长辞。后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曾以多种方法纪念他,其中以美术作品(包括长篇壁画、唐喀画等)的形式再现了他的形象,最著名的当属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图中那浓重的眉毛、高高的鼻梁、连鬓的胡须、民族特点异常浓厚的禄东赞,身着动物饰样的长袍、足蹬皂靴、头扎免冠带巾,在唐朝礼宾官员和译员的陪同下,为松赞干布请婚,进谒坐在步辇上的唐世宗李世民。但见禄东赞全身略向前倾,两脚并拢,双手拱合致礼、神态谦恭。而微微蹙起的眉头与明亮的双眸,揭示了他胸有韬略、善于审时度势和为增进民族情谊的精神实质。 禄东赞逝世后其5个儿子(长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中之次子钦陵继承了父志,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出任吐蕃大相,掌握着兵马大权,兄弟子侄分据四面八方,形成丁一个强大的禄氏家族统治网。禄东赞及其子掌管吐蕃国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以上内容由"520laopo"分享。] |
仁增旺杰 (1936~200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仁增旺杰(1936-2008)1964年12月至1971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新巴区列麦乡先后任党支部副书记、公社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71年8月至1974年10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常委、隆子县委副书记。1974年10月至1977年10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常委、隆子县委书记。1977年10月至1983年1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常委、隆子县委书记、隆子县革委会主任、隆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1月至1984年5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委副书记、隆子县县长。1984年5月至1991年5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委书记、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1年5月至1993年6月任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列麦乡党委书记。1993年6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列麦乡党支部书记(1996年3月起按副省级待遇)。1998年5月后任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列麦乡党委书记。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2008年8月25日18时20分在拉萨逝世,享年74岁。 [以上内容由"蓝色★海岸"分享。] |
次仁拉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次仁拉姆,女,藏族,1926年生,西藏隆子县桑昂曲林的一个朗生家庭。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乃东县乡党支部书记。1961年领导11户朗生(农奴)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使生产得到发展,被中共西藏工委誉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1965年被选为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结巴公社党支部书记、温区区委副书记、乃东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南地委委员、自治区党委委员。1979年9月和10月分别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1979年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以上内容由"llylb"分享。] |
加里王府宫殿 | 加里王府宫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加里王府宫殿位于县城南侧的高台地北缘,建筑群所在地属下江乡,海拔3880米。 宫殿现存建筑遗存根据其始建年代大致可分为三期: 早期建筑——旧宫“扎西群宗” 中期建筑——新宫“甘丹拉孜”(亦称拉加里颇章) 晚期建筑——夏官 一、旧宫“扎西群宗” 该建筑位于新宫甘丹拉孜西侧约180米处,位置稍低于新宫,占地范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总面积7000平方米。 宫殿由石砌围墙环绕,现仅存东、南墙体及西墙残段。西墙残长16米,残高5——8米;东墙基本完整,走向有转折,其内墙尚存一段,内、外墙分别长40、70米;南墙与南宫门相连,其西端已颓毁。宫墙所用石块较规整,石块同以黄泥浆为粘合剂,外壁修抹整齐,最高处15米。 该建筑原在南、北两面辟有门道,北门已完全坍颓不存,南门尚存遗迹。南门共有两重,第一重设在宫墙外的东西向门廊,门朝西,宽6米,有石块砌出的石阶数级,由下而上通进门廊;第二重门道直接辟于南宫墙上部,门朝南,有高达十余米的阶梯通达门道宫殿的北部第二重门道辟于正北方向,由正门和侧门构成。正门没有门廊,阔7.5米,进深2.6米,共2柱,柱高2米;门廊高3.2米,宽3.2米。正门有本质门档三重,其上雕刻有莲瓣、连珠纹等,门枋上有彩绘莲花、牡丹等图案。门柱上有雕刻及彩绘图案,上承门档四重,其上亦有彩绘莲花等图案。侧门位于正门东侧,亦面向北,为甬道式。门道高6、宽1.6、深12米,全为石砌建筑,仅在门枋上有两朵木质斗枋以承门媚,门道顶部横设细木条,其上铺盖泥石。 宫墙内建筑多已颓毁或利用其残垣改建为民居,故其布局、形制已不可察。在甬道式侧门之上尚存门楼一间,面积约10平方米,南北辟有采光小窗一扇。 二、新宫“甘丹拉孜”甘丹拉孜是拉加里王宫现存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东北部,由王宫、仓库、拉康、广场、马厩等一系列建筑单元构成,该建筑群北临河谷,东侧是一条人工壕堑,占地范围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 三、夏宫 夏宫位于新宫甘丹拉孜东北方向约1000米处的罗布林卡之中(现县行政大院内),北临江扎普久河,南依高崖,海拔3840米。 原建筑包括宫墙、浴池及宫殿等,现多已不存。夏宫原为拉加里王府避暑消夏游乐之处,现仅存一小型宫院。 该宫院位于今县行政办公大楼东北约50米处,为一四合院式宫殿。宫院坐北朝南,北面正房一排三问,通面阔18米,进深4米。东、西面各有厢房一间,中央为庭院。正、厢房前各没有石阶四级。正、厢房门窗皆设计成汉式格子棂窗及版门式样。正房明、次间辟版门共14槽,门上垂檐及窗上窗媚均镂刻彩绘有牡丹、莲花、凤凰、卷草等图案,一派汉式风格。 拉加里王系,是西-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先祖为吐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公元10世纪后,该王系在山南曲松一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历经萨迦王朝(约1255——1353)和帕竹王朝(1354——1617)统治时期,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特权。直至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系还统辖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四个宗,方圆达三、四里的广大地区。 拉加里王府宫殿的始建年代已难详考,仅从现存建筑遗存的诸特点加之实地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推测其三期建筑的大致年代如下: 早期建筑:约始建于公元13——14世纪左右。 中期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公元15——18世纪。 晚期建筑:约始建于公元15世纪末,现存部分已为现代所改建。 上述建筑在近现代都曾经过改建、修茸或移作它用的情况,所作年代推测均就其主要部分的始建时期而言。 王宫建筑是西藏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能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者已十分罕见。拉加里王府宫殿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在西藏古代王宫这样一个独特的门类中更是极为珍贵的。作为藏式王宫建筑,其中一些小木作,尤其是门枋之上斗拱的使用,无疑是融合了汉地古建筑的某些因素,因而也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拉加里王宫于1996年4月16日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色切寺 | 色切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色切寺 色切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仙,位于县驻地以西、新巴乡龙坪村南侧,距县城5公里。寺庙建在一高台地上,南临陡坎,每拔3850米。 色切寺始建年代约当佛教“前弘期”后期(约为9世纪后半叶),是隆子地区格鲁派六大著名寺庙之一,由查乌寺统辖。现有僧侣十余人。色切寺面积为300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原建筑多为废墟,仅存杜康大殿。 色切寺历史悠久,其始建年代约当佛教“前弘期”后期(约为9世纪后半叶),到“后弘期”时由强珍·多杰坚赞-重建,信奉宁玛派;至第九世0-隆我多嘉措(1805~1815)时期,该寺改宗格鲁派。由坎·觉切仁钦-主持寺务,由此传承六辈-(即坎·觉切仁钦、崔真旺杰、珠巴旺布、强巴·赤列朗杰、亚美、珠巴旺布、强巴·赤列朗杰、亚美·赤列朗杰、罗桑坚赞·丹边旺久),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兴盛时有僧侣160人,民主改革前仍有僧侣98人,是隆子地区格鲁派六大著名寺庙之一,由查乌寺统辖。现有僧侣十余人。 色切寺面积为300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原建筑多为废墟,仅存杜康大殿。原建筑群由药师佛殿、曲康厦、卓越玛拉康、朗日拉康、祖布拉康、聂章、灵塔及扎厦等组成。现存杜康大殿位于于建筑群西南隅,从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墙体用石块叠砌,坚实方正,檐部饰有边玛草,檐角以十字形斗栱挑出。大殿高二层。底层由门廊、经堂、佛殿、0神殿等建筑组成。门廓面积21平方米(阔7米,深3米),有柱4奶,三面墙上绘有壁画,内容为四大天王、六道轮回图等。经堂位于门廊之西,东面辟门,面积384平方米(面阔9间8柱24米,进深6间5柱16米),立柱方形,平面呈网格状分布,柱距2×2.8米,中心4柱直通上层构成天井,上有亮棚可通风采光。经堂四壁遍绘壁画,其中东壁南段绘有金刚持,其右侧有三排图案:中排为小化佛坐像,结跏趺坐于莲台,结各种印相;上、下两排则分别绘有吐蕃各王秒及佛教各教的重要道次传承人物肖像。南壁东起绘有无量寿佛化佛小像100尊,其西又依次绘有第一世0根敦珠巴(1391~1474)、第二世0根敦嘉措(1475~1542)、宗喀巴师徒三尊、骑马0神常醒、救八难度母等,两端主尊绘有释迦牟尼,其左右侧分别绘有小千佛坐像。西壁壁画有早、晚期之分:早期壁画为宁玛派时期的作品,位于西壁北段,面积约8平方米,内容为莲花生大师及其化身像共尊(即“莲花生八号”:释迦狮子、莲花生、日光、狮子吼、忿怒金刚、莲花金刚、莲花王、爱慧);晚期壁画为格鲁派时期的作品,从南至北依次绘有释迦牟尼佛和十六罗汉、药师八如来、释迦牟尼传记及“二圣六庄严”(阿底峡、仲敦巴及其道次传承)等内容。北壁两侧绘有小千佛,中段绘有莲花生大师像,东段和北段绘有小千佛,历代吐蕃王系及后弘期各主要教派的道次传承。此外,在亮朋三面壁上绘有一、二世达成赖肖像、无量光佛、宗喀巴弟子三尊、救八难度母及该寺创寺-及其转世系统等。壁画色彩艳丽浓重,运笔流畅匀称,具有明代西藏壁画的风格特征。 |
三安曲林寺 | 三安曲林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安曲林寺,在山南地区之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三安曲林乡政府所在地。寺庙建在乡政府北侧的山脊上,海拔3250米。 三安曲林寺创建于1515年,创始人名白嘎布-(贡布地区活隆地方人)。“文革”其间寺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已能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安曲林寺内藏有一批雕刻精美的玛尼石刻,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头戴高冠,着右袒式大衣,左手持钵,右手作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无量寿佛,头戴外着右袒式大衣,双手上下相叠放于腿部,手掌向上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安曲林寺创建于1515年,创始人名白嘎布-(贡布地区活隆地方人),属藏传佛教帕竹噶举主巴支派(由林热巴和藏巴嘉热等发展传出)。在白玛嘎布-之后,该寺尚有七代-转世传承,他们是:巴桑旺布、米旁旺布、赤列辛达、贡色却朗、亚美明久、米旁却旺、丹增克饶。据史书记载,三安曲林寺在白玛嘎布时期最为兴盛,当时的寺庙面积约为现在寺庙的4位,僧侣人数亦达千余人,有田地、牧场和4处庄园(即:龙许溪卡、次麦溪卡、仁波溪卡、止布溪卡),有牲畜七千余头(只),其势力范围几乎包括今隆子河谷及加波曲流域的整个地区,该地区主巴噶举派的大小寺庙多以其作为主寺而受辖于其下。该寺尊奉后藏江孜的热隆寺及曲水的主贡嘏寺为其祖寺,尊奉主巴噶举派的创始人林热·白玛多吉为其祖师。“文革”其间寺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已能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安曲林寺建筑依山脊走向呈东西一线分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米)。原主要建筑集中在东部,有杜康大殿、佛殿、拉玛拉康等;最东端是扎厦(僧舍)。原杜康大殿为石砌墙体,殿堂面积12柱;佛殿位于大殿之后,面积2柱,内供奉泥塑释迦牟尼(佛陀)像,高约两层楼(8~10米);拉玛拉康位于佛殿之上,内置主巴噶举派的高僧林热·白玛多吉(1128~1188)、藏巴嘉热·益西多杰(1161~1211)等像。这些建筑已毁坏,仅存残墙(残高2~4米)。 三安曲林寺现在的杜康大殿是在原0神殿(贡康)的旧址上重建的,位于原建筑群西部,高二层:底层为经堂、佛殿;上层设接待室、仓库等。经堂内遍布壁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白度母、胜乐金刚等像;佛殿供奉有强巴佛等佛像。现在的0神殿(贡康)是新建的,墙体为石砌,檐部饰边玛草,上缀有八珍宝图案;殿内供有六臂依怙、骑骡天母等0神像。 三安曲林寺内藏有一批雕刻精美的玛尼石刻,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头戴高冠,着右袒式大衣,左手持钵,右手作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无量寿佛,头戴塔式高冠,内着僧祗支,外着右袒式大衣,双手上下相叠放于腿部,手掌向上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卡定寺 | 卡定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卡定寺 卡定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的俗坡乡坡努村。寺庙建在泽当至错公路西侧(距公路150米),海拔4250米。 卡定寺是古涅地(今隆子一带)一座历史较为久远的寺庙。在西藏佛教复兴的“后弘期”时曾是一座噶当派寺庙,至15世纪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后又改宗格鲁派,由吉绒布·多杰坚赞-主持当时的寺务。因为卡定寺曾先于其东南的促嘎尔曲地寺改宗格鲁派,所以这一地区格鲁派寺庙中便将卡定寺定为“主寺”(西寺),而仲嘎尔曲地寺则成为分寺(东寺),形成了涅地一支势力强大的格鲁派宗教力量。“文革”期间寺庙幸免于难,1983年重新开放,现有僧侣25人,辖有尼姑庙1座。 卡定寺建筑以杜康大殿为中心,北侧有一座0神殿。杜康大殿是噶当派时期的建筑,后期曾对顶部横梁进行过局部构件替换修整,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杜康大殿坐西朝东,高二层:上层设有接待室、仓库等;下层由门廓、经堂、佛殿、0神殿等组成。门廓有柱2根,面积25.76平方米(长5.6米,宽4.6米);两侧各有一间廊屋有木梯可通二层。经堂紧接门廊,东面辟门,面积274.12平方米(长17.8米,宽15.4米),面阔7间(6柱)进深6间(5柱);经堂有柱30根,皆为方形柱体,平面呈网格状分布,柱距2×2.4米,立柱上大小下大,底径0.3米;中央2柱直通二层构成天井式亮棚,柱径为0.45米。经堂之后(西侧)为三世佛殿,有柱2根,面积50.4平方米(长8.4米,宽6米);西壁设有佛坛,主供三世佛泥塑像,高近10米,坐于莲台,背光塑各种神怪及卷草、云纹、大鹏等。佛殿北侧为0神殿,面积约10平方米,主供班丹拉姆0神塑像。班丹拉姆像黑色,一面四臂,上方的右手持大斧,下方的右手作弯曲状拜巨大的红色骷髅碗;上方的左手挥舞“法伴”兵器,下方的左手挥舞垂有丝带的三叉戟;口衔一具人尸,牙齿外龅,生有3目,头发呈黄色,发辫垂向左侧,身体用蛇和人头骨串成的花环装饰,左耳挂蛇,右耳负狮,头戴鲜花黑丝制成的王冠;上半身用犀牛皮包裹,系公牛皮围裙,脚饰铁脚镯,威严可怖。 杜康大殿北侧新建有0神殿一座,由门廓及殿堂组成。门廓有柱2根;殿堂面积10平方米,内供置有骨质法号、-等宗教法器。 |
日当寺 | 日当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日当寺 日当寺,全称“甲措日当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的日当乡驻地。其北500米处即为隆子河(涅曲),海拔4000米。 日当寺是隆子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世纪后由坎哲·日吾坚赞创建为噶当派寺庙,15世纪后又改为格鲁派寺庙,先后有12代-转世传承,寺内僧侣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至1959年民主改勒前尚有七十余人。辖有香达寺、贝宁拉康、思日拉康等分寺。 日当寺主体建筑由杜康大殿、德吉拉康、日吾坚赞灵塔等组成,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长120米、宽70米)。其建筑分布早、晚上两期,早期建筑包括寺墙、杜康大殿、日吾坚赞灵塔等。寺墙:平面呈椭椭圆形,南北长而东西窄,墙体用土分层夯筑而成,高5米、厚1.3米,夯土内夹有较多的沙砾。杜康大殿:由门廊有柱4根,面积约50平方米,两侧有廊房。殿堂坐西朝东,面积238平方米(长17米,宽14米),有柱8根,柱体圆形,柱径0.4米;殿堂梁架结构中在前后两组立柱上有“十”字形替木,替木上承“井”字形大梁,梁上设方形椽木,其上再铺望板;中心两间为天井式,可供采光;立柱上替木面向中心的一侧遍饰精美的雕刻图案,内容有龙凤相对、雄狮0及在量的卷草、缠枝、莲荷纹饰等,舒展飘逸颇具变化,雕刻手法皆为减地平钑,造型丰润饱满,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堂四壁遍绘壁画,内容有释迦牟尼及其付侍从、0神、菩萨等佛像,线条细腻流畅,色调淡雅。日吾坚硬赞灵塔:位于该寺西南隅,塔基呈方形,共6级,上承圆形塔身,其上为十三天相轮及伞盖、日月宝珠等。该塔供有创寺入坎哲·日吾坚赞-的肉身,“文革”期间灵塔上部遭破坏,后于1989年依原貌进行了修复。 晚期建筑由新杜康大殿、德吉拉康熙等组成。新杜康大殿:位于寺院南部东侧,坐西朝东,门辟东面,门道宽2.5米,外有门廊及数级台阶。门廊西侧为佛堂,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414平方米(长23米、宽18米),殿内四壁绘有三世佛等画像。大殿墙体由石块砌筑而成。檐角四周原高有木雕狮子,并饰有一周边玛草。德吉拉康:位于早期杜康大殿东南侧,坐西朝东,有柱4根,内供宗教法器等物。 |
扎日自然风光 | 扎日自然风光 扎热景区位于山南地区隆子县东南部,距隆子县城220公里。扎日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印边境喜玛拉雅山脉的藏南峡谷中,平均海拔2800米。与印占区有一条麦克马洪线。扎日景区核心景点集中于扎日乡和玉麦乡,东与墨脱县接壤,西与三安曲林乡相连,北与朗县为邻,南与印度隔河而望,景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 扎日景区植被茂盛、草药齐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神圣洁净,既有漫山的鲜花、垂落的瀑布和圣洁的雪山,又有广阔的草原、悠然的峡谷、清明如镜的圣湖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是西藏的香巴拉,也是山南市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域,世界二十四大名山之一的达瓜西日神山就位于扎日景区内。 扎热景区主要为原始生态景区,整个景区森林覆盖,空气湿润,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据说景区内有108中树木,108眼圣泉,108种名贵药材,108座修行洞,历来是善男信女,游人骚客向往的地方。景区内还有6座(噶举派)白教寺庙。 扎日原始风光——河谷 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中云雾萦绕,云蒸霞蔚。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成群嬉闹的猴子、小熊猫、马熊、野猪等,玉带般的流泉飞瀑,还有那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都将带给您无限的遐思。 这里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氧吧。难怪有人说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扎日景区独特的水 在扎日景区内,不够用的永远是您的眼睛。峰回路转之间不觉又是一景,特别是扎日神山,是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四大教派公认的三大朝圣地之一。每到猴年,来此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2004年属-木猴年,为西藏十二年一度的“扎日巡礼节”,是区内外群众转扎日宁巴神山的年份。按宗教说法,转此胜山,特别是猴年转此胜山,可减灾祈福,延年益寿,可保称心如意,岁岁平安。 |
斗玉珞巴民族乡 | 珞巴族是喜马拉雅东部山区的居民,是目前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珞巴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着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习俗。 珞巴族以稻米、玉米、小麦、荞麦等为主要食物。并且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珞巴族男女下身都不穿裤或裙,男子上身为“尼嘎垓济”,女子上身为“尼麦垓济”。居住在山坡上的传统一字型长房。珞巴族一股采取土葬,有隆洛德、梭龙社节、尼乌节、尼波布节等传统节日。 |
扎日神仙洞 | 是一个天然溶洞,位于扎日乡马其墩后面的桑多白山的半山腰处,也叫“莲花生修行洞”,为扎日转山的著名景点之一。传说当地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留下众多遗迹。洞内主要景观:康珠仙女修行处、孝子洞、狮子头、财运石(许愿石)等等多达20处。在前往神仙洞的路上,沿途随处可见几人合抱那么大的古树,树边挂满了经幡。夏天坐在遮天避日的经幡下休息,倒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
玉麦乡 | 玉麦—世界最小乡玉麦乡是世界人口最少,人均拥有土地最多的乡,现有人口8户32人,以农牧结合为主。辖区内保存有较好的原始森林,其山体厚重,林深如海,草木葱茏,山间云蒸雾绕,山林茂密,峡谷中多人合抱大的树随处可见,令人震撼。 玉麦乡年均气温6.3℃,空气湿润适宜人居住。此地亦有“草有党参,水有圣水”之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氧吧。 |
机甲拉康 | 1560年由珠巴噶举派第四世-贵千白玛嘎布亲自创建。传说机甲拉康周边的林地是藏巴加热大师给其妻多吉玉珍的礼品,并修建了机甲拉康,文革期间该拉康彻底被毁,1991年国家投入5000元资金进行维修。到机甲拉康的沿途景观丰富,有宽阔河谷、高山杜鹃群落、遍布山间的野花野草、多样的林相景观等。 |
热荣瑟尔空温泉 | 位于热荣乡日托寺下方,相传它是当初建日托寺的夏松仁坡切用他的金身所幻化出来的甘露。夏松翻译为化生,意为日托寺,仁坡切并非胎生,而是佛教所讲四声之一的化生,为此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地位。 长期以来,隆子、错那等周边多地好多人慕名而来,这泉水不负众望,给广大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多参寺(洞参拉康) | 多参寺(洞参拉康)为文化旅游景点。 该寺属于主巴噶举派位于扎日乡多参自然村,现寺庙面积有132一平方米,海拔380米,于1184年由仲贡·藏巴嘉热-创建。“多参”藏语意思是天然石头形成的人体生殖器官;传说狮子头仙女及其侍从到了此地消失在了这个石头上,所以石头上有天然形成的女性生殖器的模样而得名。 |
错嘎湖 | 冰川湖泊,湖水清碧,湖底不深,但很清澈,颜色为浅白色,湖的周边为沼泽地。附近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环湖四周,高山上的冰川洁白无瑕,山巅白雪与山体浑然一体,瀑布如雪链般挂在岩石上,最终流入错嘎湖。夏天湖边经常有很多水鸟聚焦于此,给人一种怀抱大自然的感觉。 |
仲嘎曲德寺 | 仲嘎曲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该寺位于日当镇雪村,海拔为4189米,于公元1120年,由加若元旦洛追加措创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寺是隆子一带著名寺院,且历史悠久,强康西壁画可反映其历史。2007年该寺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14年5月,该寺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丢热寺 | 丢热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丢热,系藏语“建在马圈旁的寺庙“之意。位于县驻地以西、新巴乡一冲积扇上,距县城4公里。寺庙北靠山脉,南临河谷,海拔3940米。 |
聂玛隆圣洞 | 导 游 在聂玛隆一条陡峭的山坡上,有座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洞。 介 绍 洞前有小庙,想是后人为纪念大师并保护圣迹而建。传说,莲花生曾在此洞念诵《长寿经》十万遍。人们相信,朝拜此洞可以为自己及亲人增寿。另外,传说五世0-罗桑加措也曾在此洞诵《长寿经》,达十四个月之久。 交 通 从桑耶乘车可至,游程一天。 西藏山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