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文山州 >> 麻栗坡县 >> 铁厂乡

铁厂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陈建军 (1962~1987) 革命烈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建军,1962年8月1日出生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父亲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公安。陈建军幼时常跟父亲到派出所,亲眼目睹过警察叔叔与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斗争的情景。父亲购置的公安业务书籍,常被他先睹为快。长期的耳闻目睹,使他立下当一名祖国卫士的志愿。  1982年,云南省公安机关首次招收缉毒干警,年仅20岁的陈建军在麻栗坡县800多名竞争者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在集训期间,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擒敌技术,认真学习公安业务,获得优秀学员证书,被分配到砚山县缉毒队。1983年7月,被调到该县贩枪贩毒活动重点地区的平远街缉毒小组工作。  在平远街工作期间,陈建军白天设卡堵伏,夜间出入于一些重点村寨了解情况,调查-犯活动的规律,探讨工作方法,很快掌握了一套识别毒犯、选择地形、物色耳目、口音应变等业务。短短两年间,他与队友们密切协作,团结战斗,擒获了一批毒犯,查获了一批-案件,有力地打击了犯罪活动,成了一名出色的缉毒侦察员,并荣立三等功。  1985年11月,陈建军被定为秘密侦察员,这意味着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谋进行独立工作。  为了适应黑道生活,打入毒穴,按照领导的安排,陈建军毅然“丑化”了自己,一改憨厚朴实和单纯善良的风貌,学会了抽烟、喝酒、打麻将,自己掏钱化装。为此,带来一些问题:不知真情的爱人到-声泪俱下地向领导诉说陈建军变坏的“罪状”;有的好心人找到陈建军的父亲揭发陈建军“五毒俱全”,要“老公安”好好管一下自己的儿子。“老公安”心里有数,坦然应付:“孩子大了,自己的路让他自己走吧”。  1986年8月22日,陈建军首次开始了他打入贩毒团伙的行动。这天,缉毒队得到毒犯冯育焕要贩卖大宗-的情报。在战友的配合下,陈建军只身来到广南县南屏区马街乡冯育焕家中。冯育焕对突然来到的“广东老板”,十分警惕地盘根究底,察言观色,陈建军沉着冷静,应付自如,并“无意”地露出身带的巨款。冯育焕见钱眼开,拿出-让陈建军验货。经过讨价还价,决定次日成交。陈建军巧妙地向外围战友发出了信号。第二天,双方正在交货付款时,公安干警突然出现,毒犯冯育焕和“广东老板”一起被抓。缉毒队长踢着陈建军的0问:“老实点,-在哪里?”陈建军弯腰从一条麻袋里抓出一把草果,操着广东口音说:“我是从广东来买八角、苹果的呀,不信你们就看呀。”队长明白其意,将麻布口袋一倒,藏在八角下面的-全部暴露了出来。  1987年9月,陈建军和战友戚砚明几经周折,化装打入以毒犯周荣云为首的重大贩毒团伙。毒犯反复考察试探之后还是不放心,在吃饭时,把一片猪肉夹到化装成回族的陈建军的碗里,遭到陈建军的怒目呵斥。毒犯又问在平远街有哪些人在做-生意。陈建军和戚砚明讲了平远街一连串毒犯的情况。接着,狡猾的毒犯又两次改变交货地点。这时,陈建军以守为攻,发火地转身就走。戚砚明机智地对毒犯说:“我们老板脾气不好,你们要真心成交,就带着货到珠街来找我们。”这一着击中了要害。第二天凌晨,毒犯果然如约到珠街找到陈建军和戚砚明说:“货运出来了,现在到寨头外交货。”毒犯临时决定的交货地点,又打乱了破案部署,他俩没办法与外围战友联系,随着毒犯到了新交货地点。陈建军果断地要戚砚明将一叠钞票丢到一个三面峭壁环绕的地方,几名毒犯围拢过去。他俩拔出手枪对着抢钱的毒犯,以少胜多,当场擒获毒犯五名,缴获大烟286两。  陈建军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不但舍生忘死,连家里有了事情也不能亲自顾及。1986年12月,他打入了一个特大贩毒团伙,已与毒犯周旋了十多天,眼看案件就要见分晓时,单位领导突然告诉他:“你女儿发高烧几天不退,你那体弱多病的妻子日夜照料,也累得卧床不起。”要他赶快回家看看。陈建军心想应该回家看看,但又想到这一走,快要破的案子就要“泡汤”。他向领导说:“个人事小,把这个案子了结后再回去看看。”陈建军就是这样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仅1986年至1987年的两年间,他24次深入狼窝虎穴,当场共擒获毒犯19人,缴获大烟1028两。  1987年12月13日,陈建军所在单位的党支部根据他的入党申请,召开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支部书记交给他一份《入党志愿书》,要他尽快填写。陈建军十分兴奋,准备晚上填写。但刚吃完晚饭,县-通知他到县局接受紧急任务。第二天晚上回来后,经过简单准备,立即带着一笔现金与毒犯“打交道”去了。在这次任务中,因情况多变,与战友失去了联系,面对六名毒犯,他随机应变,鸣枪镇压,要毒犯就范。不幸被一名暗藏有火药枪的毒犯开枪击中了他的腹部,这位孤胆英雄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  1988年6月2日,云南省公安厅在昆明举行隆重的表彰命名大会,国家-授予陈建军“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称号;中共云南省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省公安厅、文山州委、州政府、州-,分别作出了“向陈建军同志学习”的决定。  (甘春锦)  [以上内容由"慧明安防"分享。]

杨光龙 (1959~197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光龙,1959年出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阴山脚的茅山村。他从小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上学读书,他是个奋发上进的好学生;回乡劳动,群众夸他是个好社员;在民兵组织里,他是个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刻苦学习军事技术的好民兵。  1978年7月,随着中越边境斗争形势的变化,上级决定在长田建立一个民兵哨所。越南当局对我边疆的侵略罪行激起了杨光龙的满腔怒火,他坚决要求到哨所,得到武装部的批准。当时,哨所面临的情况是十分严峻的。对面是越军的公安屯阵地和正规军的一个连,而哨所只有20名民兵,邻近无正规军,最近的一个边境工作站也离哨所10多公里远。起初哨所一无住房,二无坚固的工事,3根木桩支起一间草棚当哨棚,条件十分艰苦。加之敌人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及精良的武器装备,经常向哨所开枪开炮进行武装挑衅。在这种严重敌情、生活艰苦的环境里,杨光龙和战友们发扬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利用站岗放哨的空闲时间,自力更生,土洋结合,盖起了住房,先后挖了各种工事,防炮洞、猫耳洞、单人掩体,把哨所建成了能打能防的坚固阵地。  不久,杨光龙和哨所的其他民兵奉命驻守1250高地。这个高地是一个重要的制高点,距此60米处是越军的一个据点。越军凭借险要地形,经常向我村寨和地里劳动的群众开枪袭扰。杨光龙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作无穷的力量,百倍警惕地站岗放哨。一天晚上,阵地到联防指挥所的电话不通,刚执勤回来的杨光龙与另一民兵顺着电话线穿丛林,爬陡坡,摸黑查线。荆棘划破了他们的手脸,乱石砸伤了他们的双脚。他们不顾伤痛和疲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苦战,终于排除了故障,接通了线路,保证了上级指挥不中断。  1979年3月12日凌晨,越军企图抢夺我1250高地,破坏我边防部队胜利回撤,以一个连的兵力,在82炮、60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分4路向1250高地发起攻击。杨光龙和战友们刚执勤回来,听到-声,立即奔向阵地,打退了正面进攻的敌人。此时,迂回之敌已窜到我高地两侧的半山腰。正在阵地上指挥作战的杨万公社武装部长王世瑞命令哨所民兵副班长陆有贵到阵地左侧,杨光龙到阵地右侧,观察两翼敌情。杨光龙接受任务后,凭着对地形道路的熟悉,立即向自己的方位奔去。突然,眼前一个黑影晃动,杨光龙立即扣动板机朝黑影打了一梭子弹,一个端着冲锋枪的越军被击毙。在杨光龙突然猛烈的阻击下,偷袭高地的20多名越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逃窜,火箭筒手扔下来不及装填的火箭弹,没命地往坡下逃去。  杨光龙穷追不舍。狡猾的敌人听到枪声单薄,又回头向杨光龙射击。杨光龙子弹打完了,随手掏出手榴弹。就在这一瞬间,敌人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杨光龙的腹部。坚强勇敢的杨光龙,忍着剧烈的疼痛,迅速拧掉手榴弹盖,准备消灭这股抱头鼠窜的敌人。这时,敌人的两颗子弹又打中了他的左胸。杨光龙紧握尚未投出的手榴弹,壮烈牺牲。  战斗胜利结束了。1250高地保住了。战友们来到杨光龙的遗体旁,见他仍然保持着投弹英姿。在距他6米远的地方,有越军溃逃时丢下的机枪链、安好引信的火箭弹,沾满血迹的军帽、子弹、匕首、冲锋枪等。再往下不远处,是敌人拖死尸、伤兵染出15米长的血路。  这些现场充分证实,在杨光龙突然猛烈的火力阻击下,企图偷袭我1250高地的侵略者,被打得措手不及、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杨光龙用自己的生命保卫阵地,谱写了一曲戍边卫国的壮丽凯歌。  上级党委给杨光龙追记一等功,云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他“民兵英雄”荣誉称号。  [以上内容由"襄广新闻台"分享。]

项朝宗 (1923~201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项朝宗,男,苗族,1923年10月出生,云南麻栗坡猛硐乡野猪塘人。1938年去越南。1940年返回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苗族首领,曾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九集团军参谋,麻栗坡对讯督办署天保对讯副对讯长。1951年出走越南。1953年4月回国,云南民族学院政策研究班学习(至1955年)。1957年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副所长。1979年12月至2003年1月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九届常委。2014年12月29日在昆明辞世,享年92岁。  [以上内容由"老巷俗人"分享。]

八布乡风景

  八布乡风景  八布乡位于县境中部,东和东南与越南牡丹(今安明)、官坝县接壤,西与下金厂乡相连,北与六河乡毗邻,东与杨万接界。明未清初属牛羊土司。  雍正年间,为防止越南入侵,清政府在者襄(今者勒)、洒扫(今者阴山)、扣览、龙团(今铜厂对面)、扣芒、达干、奎布等处役卡,派兵驻防,属开化府东安里管辖。清咸丰年间,八布只有一条通往越南的通道,居住着8户傣族(摆夷),无街道设置。因八布很窄,即八步就可以过河,故称八步河,后改称"八布河"。同治元年(1862年)闹红、白旗,这8户傣族-迁往越南,八布变为一片荒凉。到了清末,汉族商人班、黄、王三姓到此经商定居,渐渐赶起街来。光绪二十四年(1896年)在攀枝花对汛及原东安里的南油半个甲、蝴蝶半个甲编为第五区,辖庆云、岭南、杨万等3个乡。  民国19年(1930年)撤消团保局,地方行政事务隶属对汛。民国29年(1940年)废区扩乡,一切权力归攀汛。民国37年(1948年)11月解放攀枝花对汛,改对汛署为区人民民主政府筹办处,区址迁至龙龙。1950年5月改为麻栗坡市第二区,辖龙龙、铜厂、转保等3个乡。1954年秋,区人民政府迁至八布街,改攀枝花区为八布区,辖那灯、荒田、南青、大火地、云岭、和平、江东、杨万、长田、那都、董定、六河、偏乎、云盘山等14个乡。  1958年10月,将八布区划分为八布、六河、杨万等3个公社,隶属西畴县,将原来的小乡改为管理区。八布公社辖那灯、荒田、南青、大火地、云岭、和平、江东等7个管辖区。  1960年八布、六河、杨万等3个公社又合并为八布区,原大公社改为中公社,董定、营盘山划给铁厂区,西畴县的听曼、羊皮寨、东油划给八布区。  1965年成立金厂区,又划出云岭、大火地给金厂区。1970年改区为公社,改小公社为大队,恢复八布、杨万、六河等3个公社。八布公社辖南青、荒田、和平、那灯、江东、羊皮寨、龙龙、东油等8个大队。1983年10月撤公社建区,将原大队改为乡建置。  1988年3月撤区建乡,将原小乡改为村公所。全乡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88亩。乡政府驻地海拔480米,距县城60公里,属亚热带地区,主产水稻、玉米、花生、豆类、薯类、油茶、油桐、咖啡、茶叶、荔枝、柑桔、黄果、香蕉、菠萝等。据1996年自然村统计,农户中汉族1129户5340人,壮族1360户6277人,苗族1468户6851人,瑶族155户897人。现辖8个村公所,131个自然村。

麻栗坡烈士陵园

麻栗坡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烈士陵园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县城北面4公里的苍松翠柏中,建于1979年,陵园中安放着守土卫国战斗中,在扣林山、老山、八里河东山英勇奋战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忠骨,整座陵园占地50余亩,背靠青山,面向祖国,山势巍峨,建筑宏伟,是云南省第一批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在的面貌是1999年重新拨款修建的烈士陵园,原来的门面和纪念塔没有这样气派。在入口处右边有一块石刻,这是原云南省委书记-1998年元旦到老山慰问扫雷部队,途经麻栗坡烈士陵园,特意留下的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三千壮士成雄鬼,上万旌旗奏凯回,清明白发断肠虔,绿满春山啼子规”。  沿石阶而上至山腰平地中心,是用花岗岩装饰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难度15.32米,塔的正面是毛泽东主席生前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手写体;背面是-手写体:"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纪念塔两侧是用汉白玉镶成高3.63米,宽度8.58米纪念碑各一块,右边碑上是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作战的简要介绍,左边碑上记载着烈士的英雄事迹。  纪念碑前面躺着的坟墓被称为英雄台,他们都是被-或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的烈士,英雄墓共有12冢,其中有被-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的有3位,即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战斗中第一个冲上主峰阵地英勇牺牲的-烈士,生前是某部副连长;1984年7月12日坚守老山阵地英勇牺牲的李海欣烈士,生前是某部代理排长;1984年9月奉命参加袭击一二四三高地英勇牺牲的傅孔良烈士,生前是某部侦察兵。  除了他们三位外,其他9位都是有突出英勇事迹而被授予"战斗英雄"或"战地模范指导员"光荣称号的烈士。在每冢墓碑上都镶有英雄生前的画像,并刻有烈士生平。整座烈士陵园,从山脚到山山顶,共安葬着21排937名烈士遗体,其中1979年2月自卫还击牺牲的有97名,1981年5月收复扣林山牺牲的有131名,1984年4月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牺牲的有632名,其它战场牺牲的有77名,在轮战期间牺牲的烈士火化后由其所在部队带回内地安葬。  地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县城北面4公里的苍松翠柏中  

麻栗镇风景

  麻栗镇风景  麻栗镇位于麻栗坡县境西南部,东接下金厂乡,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河江省接界,西邻天保镇,北与西畴县接壤。镇人民政府位于麻栗坡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距越南首都河内340公里,距省会昆明425公里,距州府文山80公里,麻栗镇国土面积27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社区23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蒙古等6个民族,2007年末总人口47515人,农户数11858户,农业人口总数32846人,其中:少数民族11030人,少数民族以壮族居多。有耕地面积38757亩,其中:水田面积9541亩,旱地面积29216亩,人均耕地面积1.18亩,地形以山地为主,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点,境内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大豆和烤烟等;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铅、锌、锰、铁、硅石等种类,以硅石储藏量大。  麻栗镇内森林覆盖率为42.04%,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冬瓜树等,经济林主要有杉木、冬瓜树等,生态林主要有杉木、冬瓜林和杂木等。  麻栗镇地处县境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4°37′30″至104°51′00″,北纬22°54′22″至23°13′45″,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路通道之一。国境线长17.7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380公里,国家级口岸天保40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269.7米,最低海拔668米,山高坡陡、峰峦重叠,高差大,大部分地区在1300米,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年日照3189小时,年平均气温16.8℃  ,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3℃,无霜期达348天,有四季如春的特点。年平均降雨量1249.9mm,雨季集中在6—8月,干湿季不明显。

麻栗坡老山风景区

  :老山风景区位于麻栗坡县,距离昆明400公里,由老山、南温河、大王岩、下金厂、新寨五个片区42个景点组成,面积约180平方公里。老山是当年自卫反击战的主阵地之一,如今主峰峰顶建有陈列馆和烈士雕像,还有猫耳洞、战壕、瞭望哨等设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保口岸是中越边境一个重要的边贸口岸。提醒:1、麻栗坡的天气比较温和,穿长袖的衣裤就可以了。2、老山旅游后一般人都会顺便到越南边境的天保口岸去购物,这里离麻栗坡也不远,坐麻栗坡到船头的中巴车就可以到了。  交通:麻栗坡县距昆明410公里,昆明各大汽车客运站有班车前往;文山至麻栗坡80公里,中巴车大约20分钟一班。   门票  无  景点位置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境内  

大王岩崖画

大王岩崖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岩崖画  大王岩崖画位于麻栗坡县城东500米处的羊角垴的石壁上。崖画分两组,1号崖画在石壁东侧,画面高8米,宽6米,可见人物、动物形象31个,色彩对比鲜明,形象逼真;2号崖画在1号崖画的右下侧约20米处,高3米,宽约20米,可见图像13个,人物不画五官,躯干呈三角形,四肢形态各异。两组崖画,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物的手、躯干、脚基本写实,然而头部却充满了艺术的想像力。头很大,眼的位置高,最有特色的是鼻和嘴,构思奇妙,想像丰富,充满了荒诞色彩和浪漫手法,使人看上去似有嘴又无嘴,似无鼻又有鼻。崖画上红黑白组合协调,艳丽明快,色彩对比强烈。  地址:麻栗坡县城东500米处的羊角垴的石壁上

天生桥溶洞

  介 绍: 天生桥溶洞位于麻粟坡县城北向3公里磨山大小寨旁,是一座天然形成的桥梁,横跨于畴阳河岸。桥下流水湍急,进水处有一大滩塘,出水洞水面则约8米,桥洞空间岩燕成群,桥下有一水洞盛产小虾。 很早以前便有“天生桥龙王姑娘”的美妙传说。上有开远到文山公路通过,为进入文山的咽喉要道,古题“金汤锁钥”。洞分三层,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主洞雄浑深邃。盘龙河奔腾直下;支洞沿江环绕,纵横交错。洞中奇岩怪石绚丽多姿,石笋、石钟乳、石慢、石柱、石花形态万千,拟人似物,洞口宽敞,朝阳直射,一巨大岩柱拔地而起,酷似人形,有“望江女郎”的神话传说。交 通: 有开远到文山公路通过,可以从开远坐至短途客车,然后中途下车。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铁厂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铁厂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