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漾濞石门关(大理苍山石门关景区) | 漾濞石门关(大理苍山石门关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石门关 漾濞石门关位于苍山龙泉峰与玉局峰西麓,漾江东岸,为大理州著名游览风光之一。两座高数百米的断崖峡谷座落在苍山背后的江边,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清流飞瀑,奔泻而出,是一处神奇的景观。周围巉岩壁立,峡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门关实为鬼劈神凿,异境开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石门口前有一深丈许的潭水,水清见底。站在石门口仰望,斜峰入云的石门关便是窄窄一条缝,由这条缝分开的两座青山恰似一对初恋的情人若即若离,左右两壁凸凹相向又像一对蜜月夫妇,被活生生拉开的样子;在关口抬头往关顶仰视,湛兰的天空仿佛一条细而长的带子,朵朵白云像一瞬即逝的仙鹤,岩随云动,两壁似乎马上要合拢。 从关门往里走,有万丈绝壁,青藤飞挂而下,飞泉倒悬,还有一丛丛水芭蕉,再往里走,有三层瀑布,一排排起伏翻动的野草,几棵古松斜立,黄雅秀美,每逢盛夏时节,石门关、石崖上、清泉边、兰花、杜鹃、映山红、争妍斗艳,满山馨香。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后山,于1994年10月发现一处面积约16平方米的大型崖画,有动物、人物、果树、手掌银、房屋、追猎、圈舞等200余图,最大的画面约有1平方米,最小的约5平方厘米。经专家鉴定为青铜器时代的作品,并定名为"漾濞苍山崖画",为研究两三千年前的社会、民族、宗教、艺术、生产生活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并成为人们观赏和游览的一大景观。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苍山西镇石门关景区 类型:峡谷 开放时间: 08:30-17:00。 门票: 石门关门票+玻璃栈道成人票150元 |
漾濞江 | 漾濞江 滔滔漾濞江,由北向南,穿峡度野,触石吞崖,险滩栉比,纵贯全境。 漾濞江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为祖国滇西高原的四姐妹江。代宗大历十四年,曾被南诏主牟封为四渎(以黑惠江代漾江之名。)干冬季漾濞江虽不像另“三渎”深沉狂暴,而每逢七八月雨季,亦不逊高原大江之色。她时而满川红涛、时而一江雪浪;时而如霹雳轰鸣,时而若万琴争发。以摧枯拉朽之势,移山填海之姿,奔湍在莽莽的横断山脉云岑中。沿江岸,或乱石嵯峨,云飞雾腾,江风啸啸;或两岸青山,江声松涛,秀色逸人;或桃柳绿岸,绣壤成片……漾濞江,汇纳了两岸的千壑万涧流水,滋润了两岸的青山绿野,调节了横断山脉群落中的气候。 据“永昌府志”载:“碧溪江,一名神庄江、一名漾水。因黑惠江、源出剑川,经赵賧绕苍山之西,与漾水合流,即谓之漾濞江……” 据当地老者说:过去,漾濞江两岸,长满野柿子林。每值八、九月,柿子盛熟,象燃烧的火焰,映红了青山碧水,故又美名柿子河。 漾濞江,即汇漾水濞水而名,此二水为何各名“漾”和“濞”呢?或者说,“漾濞”两字,含其何义呢?“乃因江河水文地貌特征取名。漾为形声字,含有水波荡漾、源远流长之意。‘文选’王粲‘登楼赋’:‘川既漾而济深’。‘濞’字亦为形声字。‘说文解字’:‘水暴至深’。又‘文选’左思‘吴都赋’:‘濞焉汹汹’。因二水行经横断山脉之间,东西两岸皆悬崖峭壁,江流湍急,发出咆哮之声,故名”。(注一) 漾濞江,古有“一水跨三府”之称。即流经丽江府,大理府,永昌府。故“其上源则来自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罗凤山,中经剑川湖,又南与弥沙河汇合,再南经乔后,洱源、邓川、大理、漾濞……从合江起向南,为巍山与漾濞两县天然分介。到卡马咱附近流入长宁县,最后在南涧与凤庆两县交界的岔江,注入澜沧江”(注二)。从源头罗凤山注入澜沧江,全长349公里,称黑惠江,属澜沧江水系而漾濞江又是黑惠江中游段,在县境内全长115公里,流经脉地、双涧、淮安、平坡、小村、瓦厂及鸡街等六个区。汇合了登头河、双河、古鲁波河……等117条河流。其中,数西洱河与顺濞河水量最丰。 漾濞江河床低矮,两岸沃野,除少量面积因势修渠灌溉,以及电力抽水灌溉或水轮泵排灌外,大面积犹需两岸涧水灌溉。既不广得其泽益,亦不深受其洪灾。如一九六六年,漾濞江爆发了一次百年罕见的洪水,浪拍江村墙角,冲毁江畔良田,古老的云龙桥也难幸免于难、江东桥墩被冲垮了。倘若漾濞江河床高,这场洪灾、就不堪设想了。 漾濞江,现简称为漾江。 |
漾濞普光寺 | 漾濞普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普光寺 普光寺,坐落在漾濞县城南5公里云台山林业局驻址内。这里傍山依林,林木葱郁,交通方便;山花掩径,林禽争鸣,自然风景极为优美。据传普光寺始建于宋朝,后毁于兵火,明末清初重建。50年代曾被地方粮食部门征用改造为仓库。 1976年粮食部门将该寺房产转卖给云台山林业局。1983年该寺地基收回地方,以待开发。1986年初春,周围群众自筹款项在原地基上进行庙宇修复。至1991年,下关、大理、巍山、祥云、昆明、四川等地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普光寺就此以每年七八万元香火功德的收入,专用于会期活动和修复扩建。县内外古建筑和雕塑方面的民间艺人,以极其深途的审美眼光,构筑了以“普光高照”为主庙的楼台亭廊、梵宫舍宇、招待所等共11幢27间的建筑群。主庙建筑久远,原为单层平房,1983年后两次重修扩建装饰,现为楼房3间,雕梁画栋,文墨苍劲,佛像数尊,香烟不断。沿后台上为大雄宝殿楼房3间,右侧分别为药舍楼房4间,招待所楼房4间。诸天阁一幢3层5间。该寺占地面积约9亩,建筑占地面积约5亩。 远看普光寺,古木参天,炊烟缭绕,坐向各异的大小殿宇隐现于古木葱郁之中。围墙外,一棵棵老桉树参天入云,一排排银槐枝干横出,繁茂挺秀。近视观音殿、大雄宝殿、岳王殿、十帅殿、老君殿、女娲殿、山神山王殿以及白龙太子庙等,殿宇飞檐斗拱,雕木楼墨,精湛巧妙,出神入化,风雅别致。一尊尊“儒、佛、道”三家的彩绘造像,神态万般;梵僧、侍从活灵活现,使灿烂的文物古迹与优美的自然景色互相辉映,“人工”与“天工”融合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图。 普光寺寺庙主持人员,一直为群众自发举荐。他们中有莲池会会长、副会长、会计、保管及常年住寺者。招待所专为远地来客服务。会期每年二十七期,仅大的会期便有:正月初一弥勒会、正月初九玉皇会、二月十九观音会、三月十八黄主会、四月二十八岳王会、五月二十五五谷大神会、六月初一至初六南斗会、七月十五至十七中元会、八月十五0会、九月初一至初九北斗会、十月十八虚空地母会、十一月十九日太阳会、十二月十五日0会等等。大会期赶会人数多达数千人,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小会期人数也有几百上千人,来人以县内城乡、山区、周围群众为主。普光寺因其交通十分方便,自然景色优美,场地阔达,每每成为中小学师生们春秋踏青、野炊的好场地。 |
点苍山 | 点苍山 点苍山屏列于大理市西部。《蛮书》卷三,点苍山条载:"山顶高数千丈,石棱青苍。"故以山石青苍得山名。点苍山名,始自唐代,《读史方舆纪要》载:"点苍山……介龙首、龙尾两关之间,前襟榆江(即洱海),碧浪万顷,背环漾水,连络如带……有十九峰,环列向内,如弛弓然。 点苍山属横断山脉,随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0公里。自北逶迤而南,共十九峰。从北向南的顺序是: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小岑(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最高马龙峰,海拔4122米,最低斜阳峰,海拔3079米。每两峰之间夹一溪流,构成一十八溪,溪水长流,经大理坝流入洱海。十八溪从北向南的顺序是:霞移、万花、阳溪、芒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和、白鹤、黑龙、清碧、莫残、葶溟、阳南。 点苍山的雄浑峻拔,与洱海的妩嵋秀丽,形成强烈的对比。蓝天碧海、青山白云,映衬着古塔遗碑,显示出大理特有的主体景观。夏秋之交的"玉带云",冬春的"望夫云"是特有的云景。入冬苍山负雪,明镜般的洱海映照着银装素裹的苍山,构成了"玉洱银苍"的自然景象。在群山峡谷之间,还有高山自然花卉园圃的花甸坝。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中写道:"若夫点苍之山,条岗南北,百有余里,峰蛮岩岫,索云载雪,四时不消,上则高河窦海,泉源喷涌,水镜清澈,纤芥不容。佳本奇卉,垂光倒景。吹风嘘云,神龙所宅,岁旱祈祷,灵贶昭著。派为一十八溪,悬流飞瀑,泻于群峰之间。雷霆砰轰,烟霞掩靄,功利布散,皆可灌溉。"我国明代诗人杨升庵曾生动地描绘道:"山则苍宠碧翠、海则半月拖蓝",发出了"一望点苍,不觉神爽"的赞叹。 点苍山植物资源丰富,垂直分布明显,花卉繁多,尤以山茶、木本杜鹃最著名,又以盛产大理石而驰名中外。 |
新营盘清真寺 | 新营盘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营盘清真寺 地点:漾濞县城西北的上街旧城内。 现状:新营盘清真寺于1989年失火被焚,1991年回民群众集资27万元复修大殿,1992年竣工,新建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2.6米,进深17米,下层高5.3米,飞檐架斗、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大殿右为厢房,入大门有照壁,大门右侧为斋房。1988年3月漾濞县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背景资料:《云南文物古迹大全》载:寺中大殿(原殿)坐西朝东,右为五间厢房,左边栽有花果,前为照壁,院中砌有花台,大殿后为花园,建有亭台、曲廊、水池。……大殿后檐歇山顶,通间面阔22.33米,通进深15.12米,高13.64米。14扇格子门和两洞月形窗,饰以彩绘、木雕和浮雕图案。 《重修漾濞上街新营盘清真寺》载:原上街新营盘清真寺,其殿梁-有“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已未日建丁卯年上谷旦官庄密场大士村皇庄柏木铺阁邑士民同监建”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漾江两岸的各村清真寺均被清政府一律作为“叛产”,至清光绪年间事态渐趋平静后,回民推选马恩德衣摩、李秀成和-两位管事到蒙化府要求重建上街新营盘清真寺,为安抚民心,清府遂从。1967年大殿东面的三层叫拜楼被拆除,其大梁-有“康熙七年建字样…”这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大殿及其建筑群,不幸于1989年4月21日因居民用电不慎失火,除16扇雕花格子门及时抢救保存外,皆化为灰烬。1990年初,复建大殿工作开始,决定将大殿建为砖木结构,以“重檐铺楼”的上街完小大殿为模式,并吸收了下街古清真寺的架斗特点,在原废墟上添设地圈梁重建大殿,由巍山县地罗家靖技师精心设计建盖,1991年11月11日动工,1992年12月竣工。 |
漾濞云龙桥 | 漾濞云龙桥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桥 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边的漾濞江上。志书赞为“濞江飞虹”。云龙桥始建于明代,为博南道古津梁,现已更换为钢缆吊桥。桥长53米,宽2.3米,高12.9米。9条钢缆临江飞跨,上复栎木访板作桥面,左右各是一缆当扶手,两岸均建有桥亭。 云龙桥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得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 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段古道中,要数漾濞江峡谷地段最为惊险。江边栈道人马难行,江流湍急舟揖难渡。 明代曾有诗形容其险要道:过了漾濞渡,阎王清上簿;到得龙尾关(即今下关),才是到人间。以往,为了开拓漾濞江峡谷与外界的交通,当地民众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峡谷间扯溜索、拉藤绳、架木桥。但这些交通设施或毁于洪水,或毁于兵燹。 传说某日清晨,忽见一缕彩云在漾濞古镇西角绵亘江上, 如同蛟龙过江。民众认定是神龙显灵,示应新选桥址于此。遂于此处江面上建起铁索桥,并形成漾濞一景:铁锁云龙。电影 《五朵金花》、《奇情侠侣》均有在此桥上拍摄的镜头。 《徐霞客游记》中有道:“抵漾濞。居庐夹街临水,甚盛。有铁索长桥在街北上一流一里……渡漾濞之水”。可推见此桥应建于明代或明代以前。 每当如火红霞染透漾江峡谷的时候,人们纷纷到此漫步凭眺,留连忘返。是时桥下江水盈盈,水上长桥悠悠,村舍炊烟袅袅,好一幅田园山水画。 |
苍山西坡 | 苍山西坡 苍山西坡的立体气候跨度比东坡大,植被垂直带十分明显。植物种类包括了准热带——沙漠带的全部类型,形成苍山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从高原植物区系成分看这里汇集着青藏高原植物区、云贵高原植物区、滇西峡谷植物区、澜沧江元江上游植物区的成分。苍山植物种类有6000余种,已查实鉴定的有2849种,隶属927属182科,其中杜鹃花属近40种,被国家列为保护的濒危植物26种,其中国家二类保护植物4种,三类保护的10种,中国特有种3种,云南特有种4种,苍山特有种5种。 苍山冰川遗迹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1937年,H .费斯孟提提出了大理冰期的观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72年指出,第四纪庐山的冰期后,中国尚有另一冰期。现大理冰期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作为我国第四纪冰期的最后一次冰期,这对地球演变、环境生态、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有重要的科研、教学、考察、观光价值。 |
岩桥 | 岩桥 岩桥现为雪山河电站所在地。岩桥原为几根木头横架隘谷两端形成的桥,现在新建了混凝土桥,桥长10.7米,宽2.5米,两旁设有护栏。桥头书有:一线天外彩虹飞渡盖世,千丈崖底清流直泻警魂。峡谷峭壁通幽径,雪岭玉泉含明珠。 岩桥为典型的隘谷地貌,其长度约1800米,宽3米,谷深150--200米。谷底溪水涓涓,瀑布轰鸣,谷顶一线苍穹透下微弱天光,寒气袭人,苔藓布满岩石,野芭蕉等植物生长于岩壁之上,整条溪谷使人感到幽深莫测。 |
漾濞飞凤山 | 飞凤山 登上漾濞县城东北面的皇庄(又名卧龙岗)回首西望,但见一山如凤,轻舒羽翼,引项高歌,大有欲腾空而起,直上九霄之势。 此山即是飞凤山。《永昌府文征》载:“飞凤山,一名灵鹫山…… ”清雍正年间曾在山麓建有武侯饲。道光年间改建成化平书院(后改称凤清书院)。书院内立有《化平书院序》、《重建凤清书院募引》等碑,均于50年代散佚。1937年滇缅公路漾濞段勘测时,初定要经飞凤山过漾濞江,后经地方父老数番陈说利害,才将公路改由近旁柏木铺村后绕过,“飞凤”方能永久地栖于漾濞江畔。 经过几十年的严格管护,又经过十几年的悉心营造,一片片杉松、蓝按、针叶松、华山松等树木蓬蓬勃勃成长起来——“飞凤山森林公园”已悄然出现在人们面前。飞凤山森林公园建设已列入了地方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投资35万元的“望江亭”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它与先期建成的卫星地面接收站遥相呼应,给公园增添了几多现代生活的气息。 公园虽无更多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却也不乏通幽曲径、修竹茂林和别具自然的野趣,实为漾濞县不可多得的踏青春游、避暑消夏的绝好去处。 游飞凤山森林公园一般由右路上山,左路下山。山左山右,景色自不相同。过云龙桥往左行数十步再往上走,便是“公园”大门。进门后依山而上,步步登高,但觉林木森森,凉风习习。林间流动着一丝丝似有若无的绿色烟霭,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如此行约三四百米,即能见到一条露头藏尾的小路从林间往左如蛇般延伸出去。这路也是最近几年才修筑的,青年们游园多走此路。小路虽然三弯九曲,却也算平坦。游人漫步其间,恰如在起伏连绵的绿浪间随波逐流,时隐时现。 进一步门庭,添十分景色。继续向上攀登三四百米,即可登上“凤肩”。这里林木稀疏,视线豁然开朗,可以饱览漾江、苍山秀色和飞凤山雄姿。举目远眺,点苍山巍峨壮观、气象万千。 俯首鸟瞰,漾濞江水如玉带,缓缓东流。人们到此会情不自禁地忆起前人咏漾濞的诗句:四围青山环抱,中间一水蜿蜒。 飞凤山真是一幅常看常新的水粉画!春日里,百鸟朝凤,啁啾和鸣;仲夏间,千枝滴翠,万木葱笼;秋风中,群蝉欢歌,枫林似火;严冬时,山色如黛、林壑藏春。飞凤山四时之景不同,无论何时来游览,皆可令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老清真寺 | 老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老清真寺 地点:漾濞县下街公路西侧。 现状:老清真寺现存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1.5米,进深16.7米,高11.8米。殿内原会满伊斯兰经书图案地藻井已被拆毁,屋顶山脊已毁仅作简易修盖。现有的16扇漏透雕花格子门仿上街清真寺格子门图案,于1995年雕成。 背景资料:据考证,下街老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咸丰时杜文秀反清失败后,被清政府为文庙,塑有孔子及七十二贤,悬有“大成殿”等匾额,并兼做学堂。本世纪五十年代,办过织布厂,后又改为县粮食局仓库。1994年移交下街回民管理。 该寺原有大门、叫拜楼(又名望月楼)、二门及其建筑群。原大门为三开间牌坊式,明间高,重檐飞角。大门后为照壁。照壁后为叫拜楼,三层双檐,作东面西。叫拜楼进为二门,双柱架斗出阁,二重檐。二门后为水池,池上架有大理石拱桥及大理石栏杆,大桥前竖有一架四柱三空大理石坊。左右庙房各五间房前清水环绕,左右各建有石拱桥,桥前亦有双柱单空石牌坊。院内有四株柏树和火把花(紫薇)、垂柳等花木。大殿后院建有亭台石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崖桥 | 崖桥 崖桥离漾濞县城10公里,横跨在点苍山中一处断岩深涧之上。 与石门关相比,这里的绝处在于对峙的峭崖两边相距更近:窄处仅丈余之隔,真可谓咫尺天涯。崖桥就在这里凌空飞渡绝壑,联结两方石壁,变天堑为通途。 桥下沟壑之情状委实奇险之至。小桥连接着的山道,盘绕 在两边山崖上。走到高桥二三十米之内的小道上,脚步声便会引发脚下绝谷的共鸣,这可是十足的空谷足音!它能使胆气虚弱者心悸,却令奋勇探险者激奋。桥下渊壑之深,测算约在150 米以上。脱遍野马般奔腾无羁的泷泷涧水,从桥上看下去成了 宽不盈尺的一条白练静卧谷底。十数斤重的石头从桥上抛下, 竟如断线风筝一般,忽忽悠悠地飘荡起来,几秒钟后方能跌落 实地!游人到此,都要一观落石如羽之况,以致桥两头数十米内竟无一石可觅——这又是奇景派生出的别景:危岩难觅石。 枯水季节,从山脚下的绝壁缝间循流而入,到桥下的涧底 去,可以看到“一线天”。不过,看一线天要比着落石如羽难得多,这是因为循流而入一则坎陡苔滑难以攀援,二则谷底终年不见天日,阴森寒冷,常人难耐。能否最终越险阻而见奇观就要看旅游者的体力和勇气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平尾古墓 | 平尾古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平尾古墓 地点:双涧乡平尾村旁,海拔2500米。 现状:平尾古墓群现有古墓近四十冢,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地内杂草丛生,有被盗痕迹,有的古墓几乎为杂草遮盖。墓地周围已被开垦为荒地,平尾村位于墓地右下方。 背景资料:平尾村为彝族居住地,属聂苏支系佬武族。古墓中最大一冢墓头为三架牌坊式,青石质,宽2.15米,高2.7米,深0.5米,中间有大理石刻《施清自叙碑记》,记载了该民族迁徙的历史。较大的几冢墓头上刻有人物、动物、禽类浮雕图案,墓碑年代有明嘉庆、崇祯、清道光等年号。 1988年3月古墓群被列为漾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老鹰岩 | 老鹰岩 地点:脉地乡金盏河南岸,海拔2200米。 老鹰岩地处金盏河峡谷口,两岸峭壁千仞,水力深切的峡谷幽深莫测。金盏河源于苍山北部,目前已在谷口建成了装机容量11100千瓦的一级电站。老鹰岩对面有“仙人下棋”处等景观,这一带常有猕猴出没,海拔2400米以上有较好的植被,有马道通向苍山花甸坝。海拔3000米左右有成片杜鹃林,当地人称“大花园”,花期约在三月十五前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漾濞古驿道 | 古驿道 |
白蛇下山 | 白蛇下山 |
石门关福国寺遗址 | 石门关福国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门关福国寺遗址 福国寺位于石门关下,该寺前身原名药师寺,《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述。确切的始建年代无考。经兵燹后,相传为明末遗老徐伟父子重建,东西横列二殿,南北纵建八阁,分门庭及后院,全面积3 000平方米。1931年后,培修寺宇、修佛铸钟、培植花木,规模更大。旧属鸡足山佛教会所辖,缅甸、柬埔寨行僧,西藏-曾来此参拜过。1958年起,寺院遭破坏,至1961年,毁坏殆尽。1980年后逐年修复。今已复建前殿、山门,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