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李膺 (110~169) 东汉八俊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元礼(110—169)东汉臣。字元礼,颍川襄(河南襄城)人。桓帝时为司隶校尉,与太学生首领郭太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宦官张让弟朔贪残无道,膺率将吏捕杀之。使诸黄门常侍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是时朝廷纲纪废驰,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客接者,称“登龙门”。后以党锢免官。灵帝时复起,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后汉书》称:“天下楷模李元礼。” 李元礼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五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赏誉》之二就评论:“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他被太学生标榜为“八俊”之第一,在世人心目里有着很高的地位,见《品藻》之一: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李元礼为官期间,和陈蕃同样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 太学诸生三万馀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于是中外承风,竞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历史上的李元礼,其出名是和他礼贤下士为官清正分不开的。 广罗人才,选贤任能 李元礼本身才华横溢,为官后亦不遗余力地为朝廷搜罗人才。《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才子名叫郭泰,还未被世人所识之时,被人介绍给了李元礼。李元礼与之交谈后发现此子是个不可多得的有才之人,遂对郭泰大加赞赏。后来两人交情益深,一同回乡之时,那么多侍从门生,李元礼独与郭泰同船同车,时人艳羡,“同舟共济”的典故即出于此。事见《资治通鉴·卷五十五》: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雒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另有李元礼同乡聂季宝,出身低微,自觉无颜面见李元礼,有人将他的情况告诉了李元礼,李元礼当即主动与之会面,断言:“这个人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果如李元礼所料。事见《太平广记》: 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时有孔子后裔名文举,也就是以四岁让梨而为后人熟知的孔融,十岁时随父登门拜访李元礼。本来寻常人等是见不到李元礼的,然孔融自称是李元礼的亲戚,顺利进入李家大门。李元礼见之,便问:“我们是什么亲戚?” 融对曰:“我的远祖孔子和您的远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师徒之谊,我是孔子的后人,你是老子的后人,我们当然是世交啦!” 孔融因机智求得一见不说,又以表现突出,而得到李元礼赏识。当时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他小时候出色并不等于长大了也出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想孔文举头脑敏捷,马上回答:“看到你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你是小时了了的啦(“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事见《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不光聂季宝得到李元礼赏识后能够顺利入仕,其他的人,也都是这样,一旦被李元礼赏识,便如同鲤鱼登了龙门。东汉时期,名人士人清议对一个人前途尤其是仕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为官清正,威慑朝野 李元礼为官清正冷竣,惩治阉人宦官、-腐败历来下手无情,也因此深为小人所恨,曾经被一-反咬一口而遭罢官,事见《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 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污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亦载之以归。河南尹李膺表按其罪;元群行赂宦官,膺竟反坐。 后来陈蕃等很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高级官员反复上表为李元礼辨析冤情,不但要求把他放出来,还要求升他的官。最终,李元礼被释,“复拜司隶校尉”,并且仍旧耿直威正,一如既往地追查官场里的-腐败现象。 “畏李校尉” 时宦官张让之弟张朔在外任职,为人贪婪而残暴,知道李元礼要抓他,便一路跑到京师张让处寻求避护,甚至藏到房屋柱子的夹层里。而李元礼竟也一路追到张让家里,破开屋柱抓住了张朔,问清罪行后立马将其就地正法。张让得知此事时为时已晚,悲愤之下跑到皇帝跟前恶人先告状,诬其未经请示便私自处决犯人。帝因此召问李元礼,李元礼当庭辩驳,慷慨陈词,辨析义理,皇帝被说服了,回头答复张让:“这是你弟弟自己做恶了,和李元礼没什么关系的啦!”自此后,中庭阉宦再不敢私自出宫为害百姓,朝廷官员,莫不战战兢兢坚守岗位,再不敢懒散放纵。皇帝见到这个现象奇怪,就问为什么变得这么胆小,宦官们说:“怕那个李校尉啊!”见《后汉书·卷六十七》: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贫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八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意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党锢之祸,冤死牢狱 时朝纲败坏,惟李元礼却坚持正义,主持清廉,一时名气大振,士人都以被李元礼赏识为荣,认为被李元礼称赞也如同登了龙门一样,见《资治通鉴》:“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而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云。”后来李元礼举荐名士为官,其名下属官荐官门徒学生无数,政事为之一振,世人开始期待太平盛世。但是终究是社会腐败太甚病入膏肓,李元礼和追随他的士人,不但没有实现政治抱负,反而和阉宦结怨,两次沉浮,死伤无数,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党锢之祸”说的即是此事。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团指使人诬告李膺等人笼络太学生,交结门徒,互相联系,结成朋党,毁谤朝政,败坏风俗。在宦官煽动下,桓帝大为震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党人,除李膺被捕外,还牵连了200余人。这些党人项颈、手、脚加上所谓“三木”的刑具,头被蒙盖着,遭到严刑拷打。李膺骨头很硬,也很机智,他的供辞大多涉及宦官子弟,宦官因此怕惹火烧身,不敢深究。太尉陈蕃极力反对对李膺等人的破孩,他上疏说,“今天所逮捕入狱受刑的人,都是海内有声望的人才,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忧虑,对他们予以十代人的优容还不够,那有无缘无故逮捕拷打他们的理由呢?”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向来喜欢结交太学生,他以桓帝岳父身份上疏请求释放党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胁,迫使桓帝不得不释放党人,但规定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李膺也因此罢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十二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掌握实权,起用陈蕃,征召曾被废黜的李膺等人为官,意图剪除阉宦势力,然事败被杀。待张俭事起,有人劝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说:“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听从命运,往哪里逃呢?”他自动赴诏狱,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边远地区,他的父兄门生故吏均受牵连下狱。事见《后汉书·卷六十七》: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党锢之祸”是东汉灭亡天下大乱的标志,此后东汉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始进入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时期。号称“天下楷模”的李元礼,即便是有心清政,也无力回天了。 [以上内容由"沮河龙"分享。] |
傅俊 (?~31)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傅俊,(?—31),字子卫,颍川郡襄城人,原为襄城的亭长,刘秀起兵之后,投奔刘秀,因此被灭族。傅俊随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平定河北之战、讨伐董訢、邓奉、秦丰、田戎的南征之战,还独自领军平定了江东六郡。傅俊忠心耿耿、屡立战功,历任骑都尉、侍中、积弩将军,被封为昆阳侯。公元31年(建武七年),傅俊去世,谥威侯。 投奔刘秀 王莽新朝时期,傅俊担任颍川郡襄城县的亭长(掌治安,捕盗贼之事),傅俊对莽新政治的黑暗、腐败体会深刻,知其难以长久。绿林军大起义后,南阳郡的大汉宗室刘演、刘秀兄弟也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号称“舂陵兵”。当刘演、刘秀兄弟率部过襄城的时候,傅俊起而响应,被委以校尉之职。莽朝襄城县衙捕杀了傅俊的母亲、弟弟和亲族。 后刘演令傅俊隶属于其弟刘秀所部,并参加昆阳大战,奋勇杀敌,大破敌将王寻,因为立下战功,傅俊升任偏将军。 在刘秀进攻洛阳的战役中,傅俊独率一军,先后击破了洛阳以东的京县(属河南郡,今荥阳市东南10公里处)、密县(属河南郡,今河南省新密县)二城。刘秀非常高兴,为了嘉奖傅俊的战功,刘秀特准傅俊归襄城故里,殡葬被惨害的亲属。 重入汉军 公元23年(更始元年),更始帝刘玄令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北渡,镇慰河北诸州郡。在襄城的傅俊一听说刘秀到了河北,马上就带领十多个宾客,从襄城起身,日夜兼程,一直追到邯郸才追上刘秀的大部队。 刘秀被傅俊的忠诚所感动,把汉军最精锐的颍川兵交给傅俊统率。此后,傅俊经常率军随从刘秀征战,屡建奇功。 傅俊在跟随刘秀平定河北的战争中,经常与王霸、臧宫共驻一营,后来刘秀任命王霸为偏将军,傅俊、臧宫为骑都尉,三部兵马统一由王霸指挥,傅俊成了王霸的助手。 迎接皇亲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即皇帝位,组建中央政权,傅俊出任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参与机密。 公元25年(建武元年)九月,汉军光复洛阳,傅俊也迎来了他担任侍中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迎接阴丽华到洛阳。当时阴丽华随刘秀的家属都住在淯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当时南阳郡在赤眉军的控制之下,所以傅俊好不容易才把阴丽华及刘秀的大姐刘黄和三妹刘伯姬都接到了洛阳的皇宫。 公元26年(建武二年)春,刘秀称帝后第二次大封功臣,傅俊被封为昆阳侯。 南下征战 刘秀定都洛阳之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战,为了消灭割据南方的董訢、邓奉、秦丰、田戎等人,公元27年(建武三年)夏天,刘秀御驾亲征去增援前期南下的汉军,傅俊也率军随刘秀参加了南征的战役。[11-12] 汉军大举南下之后,董訢投降。邓奉逃归淯阳,傅俊率军与岑彭、耿弇、贾复、臧宫人合兵将邓奉包围在小长安(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走投无路的邓奉在投降后被杀。 由于傅俊喜欢在外带兵作战,不喜欢在朝为官,公元27年(建武三年),刘秀拜傅俊为积弩将军。命他与臧宫、刘宏一直作为副将跟随征南大将军岑彭继续南下,去进攻割据荆襄一带的楚黎王秦丰,三万汉军-连胜,一直攻到秦丰的老窝黎丘,因为黎丘一时不能攻下,岑彭就在以主力围困黎丘的同时,又分兵给积弩将军傅俊,令其顺流而下,收取江东诸郡。公元27年(建武三年)七月,傅俊率领包括楼船舰队、步兵部队在内的数万汉军,水路并进,顺流而下,直取扬州六郡。扬州当时下辖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郡、豫章六郡,地域广阔,但傅俊迅速攻克了扬州,公元27年(建武三年),冬,就平定了江东各郡。[14-15] 傅俊掌控了江东六郡,不但是汉军南线战场的胜利,也对汉军东线战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苏茂、周建、佼彊(一作佼强)、董宪、李宪等割据势力的后面插了一把尖刀,对他们形成了战略包围。公元28年(建武四年)八月,刘秀率军进入寿春,在这里,他紧急征调傅俊所辖的会稽郡、丹阳郡、九江郡、六安国等四郡国的军队到寿春,参加对江淮李宪的进攻。 公元29年(建武五年),刘秀下令岑彭、傅俊率军继续南下,去讨伐割据夷陵一带的田戎。三月,岑彭、傅俊在南郡江陵县津乡大败田戎,乘机攻克夷陵,汉军追击田戎一路追到南郡秭归。最后,田戎率数十骑奔蜀投奔公孙述,他的妻子和数万军士都被汉军俘获。 平定田戎之后,傅俊和偏将军房兖分别到江南、交州,去宣读刘秀的诏书,陈述朝廷的威德,不久,交州牧邓让和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继派遣使者投诚,贡献方物礼品。 病逝京师 公元31年(建武七年),傅俊率军回师洛阳,同年,傅俊去世,谥为威侯。 [以上内容由"liao"分享。] |
杜根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根字伯坚,是颍川定陵(今河南省襄城县境内)人。父亲叫杜安,字伯夷,小的时候就有志向和节气。13岁的时候进入太学,号称为奇童。京师的王公贵戚仰慕他的名声,有的人给他写信,杜安不打开,都藏到了墙里。到了后来逮捕涉案的贵族们,杜安打开墙壁取出信,都完好如初,居然没有受到他们的牵连,当时的人都以他为贵。在巴郡做太守,政绩相当有名声。 杜根性格朴实,喜欢较真。永初元年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成为郎中。当时,和熹邓太后执政,权力集中在外戚。杜根认为安帝长大了,应该亲自处理政务了,就和同时郎一起上 书直接进言。太后很生气,逮捕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白袋子装着,在大殿上活活打死。执法的人因为杜根的名气,私下告诉行刑人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车把杜根接出城,杜根得以苏醒过来。太后命令人来检查,杜根就装作假死,装了三天,直到眼睛里生了蛆,太后以为他死了,这才得以逃跑,到宜城山里做了一个酒保。15年过去了,酒店的人了解了他的贤德,十分优待他。 等到邓氏一族被诛杀,皇帝身边的大臣都说起杜根等人的忠心。皇帝以为杜根已经死了,于是昭告天下,寻找他的子孙,录为官员。杜根刚回到老家,就被奉为公车,又拜为为侍御史。当时,平原郡的官员成翊世也因为劝说太后交还政权而被判罪,和杜根一起提升为尚书郎,同时任用。有人问杜根说:“你当时遭遇灾祸,天下人也都和您一样坚持道义,而且您的知己故交也不少,怎么至于活的那么艰辛啊?”杜根说:“在民间躲藏,也不是与世隔绝。万一身份暴露的话,会祸及到自己的至亲好友,所以不能这么做啊。”顺帝年间,被稍稍贬职,降为济阴太守。后来,辞官返回故里,享年78岁。 [以上内容由"笑嘻嘻"分享。] |
杜育 金谷二十四友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育,字方叔,襄城邓陵人,杜袭之孙。生年不详,卒于晋怀帝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幼便歧嶷,号为神童。及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累迁国子祭酒。洛阳将陷,为敌兵所杀。杜育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杜育是在主业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但他作为业余型专业茶人,却无心之中在茶史上摘得了一项冠军。陆羽曾分别在《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三次提起杜育。 说他在主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在正史《晋书》浩浩130卷里他却连个传记都没捞着立上一个。只是在介绍贾谧的二十四友的时候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在傅咸从父弟傅祗的传记说到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才顺笔带过一句司马冏收常侍杜育等付廷尉,也就是把他交给司法机关惩办;在苟晞的传记中,苟晞在上表时提到一句“前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并见攻劫”;在刘琨传中点到:“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也,琨与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 《晋书》里涉及到他的内容好像也就只有上面这几句了,而且每次都只是点到名就完事了。倒是清人严可均在辑纂《全晋书》时,给后人留下了有关他相对详细信息:“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但是,正如刚刚提到的,陆羽在《茶经》里却多次提到了跟他有关的事情。那个跟他有关的事情就是《全晋书》里也提到的一篇名叫《荈赋》的文章。 代表著作 杜育《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首《荈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的文章。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杜育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公刘子(周文棠)先生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第一人,由于赋予饮茶活动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故公刘子先生认为杜育《荈赋》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注:公刘(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是周部族的远祖,这是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了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豳的伟大业绩。 杜育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如易经或周易等)、《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荈赋》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解慷除。” [以上内容由"酒鬼 "分享。] |
杜袭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袭,字子绪,生卒年不详,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杜袭投奔曹操之后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府军祭酒、侍中、丞相府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晋封关内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时期,出任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太中大夫,晋封平阳乡侯,去世后谥号定侯。 避乱荆州 杜袭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在前代很有名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杜袭避乱到荆州,刘表按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同郡人繁钦多次向刘表显示自己的奇才,杜袭告诉他说:“我之所以和您一起来这裹,只是想像龙一样屈身伏在幽深的湖泽中,等待时机像凤一样展翅飞翔。难道说刘州牧会是个拨乱反正的主子,而规劝长者您依附于他吗?您如果连续不停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要和您断绝交情了!”繁钦情绪激昂地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教诲。”杜袭于是南下到长沙。 西鄂之战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许昌。杜袭逃回故乡,曹操任命他为西鄂长。这个县靠近南部边境,匪贼活动猖獗。当时的县官都聚合百姓守卫城郭,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田地荒芜,百姓贫困,仓库空虚。杜袭自己知道应对百姓施行恩惠,于是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乡从事田间劳动,留下强壮的男子防守县城,官吏百姓都很高兴。 公元202年(建安六年),刘表派步骑一万人攻西鄂,杜袭于是召集所有担负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和他们订立誓约。其中有亲戚在外想自己去救护的人,听任他们的意愿遣放出城;他们都磕头表示拼死效力。杜袭于是亲自拿着弓箭和石块,带领他们合力拼杀。官吏百姓十分感动,都愿为他献出生命。临阵杀刘表军数百人,而杜袭的部属也死了三十多人,其余的十八人都负了伤,贼寇才得以攻入城内。杜袭带领负了伤的官吏百姓突围出城,他们几乎全都战死,但却没有一个叛变的。杜袭于是聚集逃散的百姓,转移到摩陂扎营,官吏百姓都敬慕他,跟着他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安抚汉中 后来司隶校尉钟繇表他任议郎参军事。后又获荀彧推荐,被任为丞相军祭酒。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杜袭与王粲、和洽等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起来吗?”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杜袭改领丞相长史,随同曹操征伐盘据汉中的张鲁。次年曹操回邺城,任命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期间成功劝导八万多名汉中地区的人移居洛阳、邺城地区。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主将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将士们十分惊恐,杜袭与郭淮和张郃商讨如何安定军心,于是决定以张郃替代夏侯渊的位置,成功安定军心。曹操撤出汉中时,要选定留府长史,镇守长安,负责这事的人所选取的多不适当,曹操下令说:“放着千里马不去乘坐,何必急急忙忙地向别处寻求呢?”于是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 巧劝曹操 当时关中将领许攸拥有军队,不肯归附曹操,而且对曹操有轻慢的言辞。曹操大怒,首先打算讨伐他。大臣们有很多人劝谏他:“可以招抚许攸,共同讨伐强敌。”曹操把刀横放在膝上,阴沉着脸不肯听从。 杜袭进去想劝谏,曹操截住他的话对他说:“我的主意已定,卿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如果殿下的主意是对的,臣将要帮助殿下完成这事;如果殿下的主意不对,即使决定了也应该改变。殿下截住臣的话,要我不要再说了,为什么不等臣下把话阐述完呢?”曹操说:“许攸轻慢我,怎么可以搁置不管呢?”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说:“一个平常的人。”杜袭说:“只有贤人才能了解贤人,只有圣人才能了解圣人,平常的人怎么能够了解不寻常的人呢?如今豺狼当道却首先去攻击狐狸,人们将会说殿下是避强攻弱,进攻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臣听说千钧力的弓弩不会对小小的鼷鼠发动机关,万石重的大钟不会被细弱的草茎撞出音响,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怎么值得殿下烦劳自己的神明威武呢?”曹操说: “好。”于是优厚地安抚许攸,许攸便马上归顺了曹操。 当时夏侯尚和曹丕亲昵,感情非常亲密。杜袭认为夏侯尚不是对人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特殊对待,就把遣话告诉了曹操。曹丕起初很不高兴,后来才回想到杜袭的见解是对的。他对君上和言相劝而不冒犯,都像是这样的。 加官晋爵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赐杜袭爵关内侯。同年称帝,又任命杜袭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后又先后任督军粮执法和入朝任尚书。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曹叡继位,进封平阳乡侯。次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大将军曹真领兵抵抗,并迁杜袭为大将军军师。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曹真逝世,由司马懿接替,杜袭亦转任其军师。后来称病回朝,改任太中大夫。及后逝世,追赠少府,谥定侯。 历史评价 曹操:“释骐冀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陈寿:“和洽清和干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刚毅有度,裴潜平恒贞干,皆一世之美士也。” 刘咸炘:“此诸人皆扬历中外,而和、杜、赵、裴又皆自荆州归曹氏。” 家族成员 曾祖父 杜安,年少被称为神童,在东汉官至巴郡太守,知名当世。 祖父 杜根,在东汉官至济阴太守,知名当世。 兄弟 杜基,太和年间分杜袭食邑而封关内侯。 儿子 杜会,嗣子。 [以上内容由"十一局"分享。] |
姚从吾 (1894~197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从吾(1894~1970)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中年以后以号行。河南襄城县人。生于1894年10月7日(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九)。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史学门。1920年夏毕业后,又考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曾任河南大学校长、台湾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22年夏,由北京大学选派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专攻历史方-、匈奴史、蒙古史及中西交通史。1929年,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讲师。1931年,任柏林大学汉学研究所讲师。1934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历史方-、匈奴史、辽金元史及蒙古史择题研究等课程。1936年,兼历史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46年9月,任河南大学校长。1949年初去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创办辽金元研究室。1958年4月,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70年4月15日病逝。遗著由门人札奇斯钦、李守孔、陈捷先等辑为《姚从吾先生全集》(共十册),由台北正中书局陆续出版。《全集》之外,姚氏尚与札奇斯钦合撰《汉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刊载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九至十一期。 主要成就 姚从吾 是中国现代辽宋金元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吸收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学贯中西,促进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他重视史料的整理,完成《蒙古秘史》第一部全译本。他提出着眼于民族融合的“国史扩大绵延观”,认为在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才得以广大绵延,形成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而辽金元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融合时期,在国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姚氏就是以这样的观点,深入研究辽金元史,建立起辽金元史体系。他进而倡导宋史与北亚、中亚史的研究,写成《余玠评传》等一系列论文及所辑《蒙古与南宋争夺巴蜀始末》的专题资料,开宋蒙关系研究之先。1958年,他又倡导组成台湾“宋史研究会”(后改名为“宋史座谈会”)。姚从吾本通蒙文,晚年又学习满文,并倡导组成“边疆语文研究会”,积极推动北亚及中亚史研究。他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河南大学、台湾大学执教三十六年,桃李满天下。 主要事迹 姚从吾先生在河南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开封复员办学不久接任校长职务。当时河大校园被日寇破坏后,急需整理补充,虽有田培林校长复校之基础,但在各方面,仍需新任校长规划充实。姚从吾校长继承前几任校长艰苦奋斗的办学思想,竭心尽力,扩大学校规模,使河南大学面貌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当时在开封河南大学的校园分为三处:第一,校本部,即铁塔公园南部,面积广阔,花木繁盛,楼舍壮丽,为开封风景区之一,文、理、法、医四学院及附设医院、图书馆在此;第二,南关分校,南关分校又分两处,一在今开封城南著名古迹繁塔附近,旧为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后改为河大农学院,二在干河沿(繁塔后二里许),工学院全部和农学院的一部设在这里;第三,河大医学院附设医院,为接收鼓楼大街医学专科学校原址,设立产科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助产学校及第二门诊部。姚从吾校长非常注重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将图书馆从教务处中独立出来,成立图书委员会,聘教授兼任图书馆长,主持馆务。同时聘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长徐炳旭先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毛子水先生担任顾问,并请他们代为收购中外文书籍。 成就及荣誉 姚从吾校长亲自授课,给文史系历史组讲授《历史方-》。他虽然工作繁忙,但很少缺课。姚从吾校长虚心访贤,遍求名师,广揽人才,为这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增添了光彩。他要求教师们要保持“严格考试,教学认真”的优良传统,学生要清洁自持,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在他的指导下,各个院系亦聘请学识卓越、教学认真的教授任教,教坛出现了勃勃生机。姚从吾校长重视科学研究,提倡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创造一切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河南大学旧日的出版物有《学术丛刊》,每学期一册,复员办学后每学期两期。后又支持各学院办刊,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农学与医学》、《文史与考古》等,为教师们提供发表论著的园地。他鼓励教师紧密结合开封实际搞科研工作,让文史考古学者着手调查北宋现存史迹,如“相国寺”、“繁塔”、“北宋开封府遗址”、“宋太祖画像”等。他还鼓励与校外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研究。曾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选拔高才生,参加发掘工作。又与河南通志馆合作,供给房舍图书,协助调查采访。姚从吾校长还请史学名家董作宾等来河大讲演,亦带领文学院历史组学生在开封城外调查古迹。 [以上内容由"过客有问"分享。] |
杜安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杜安,字伯夷,豫州颍川郡定陵(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人。 少有志节,名称乡党。年十三入太学,号为神童,性清高绝俗。时贵戚慕之,多致书信,他原封不动藏于壁中。及贵戚犯罪,官府追捕所与交结者,安开壁取书,印封如故,遂未受株连。后三府并辟,公车特征,任宛令。官至巴郡太守,治理甚有名声,病死于任。 [以上内容由"笨之蜗牛"分享。] |
滑寿 (1304~1386) 元代大医学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滑寿(1304-1386年),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先世为许州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后随祖父迁居仪真(今仪征市),又迁浙江余姚。少时曾应举,后从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学医,继而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医术闻名大江南北及浙江一带。诊病不计报酬,病者无论贫富贵贱均前往诊治。滑寿对《素问》、《难经》等经典医籍,悉心研讨,深有领悟。曾据《素问》及《灵枢》所述经脉,编著《十四经发挥》3卷,通考647穴,详论14经脉循行规律,补述各经脉所属腧穴,并将其固定下来,这对中国乃至国际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撰有《诊家枢要》、《素问钞》、《难经本义》、《麻疹全书》、《读伤寒论钞》、《医韵》、《撄宁生补泻心要》等书。在麻疹的诊断方面,他首先发现麻疹在尚未透发之际,口腔内可先见斑点,后世医家称之为“滑氏斑点”。这一鉴别方法的发明,至今已有600余年,颇受中医界及广大学者的重视。 [以上内容由"方外人"分享。] |
刘凤楼 (1878~191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凤楼(1878~1911.12),字子修,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第二师范学堂完全科毕业,后任教于中学堂。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后,刘凤楼与张钟端等共谋起义大事。1911年12月,河南辛亥革命起义时,任革命军督队长。他四处奔走,争取陕西、湖北义军声援,联络京汉铁路沿线豪杰,准备在起义时劫清军粮台,断清军后路。起义事泄被捕时,腿中两弹。审讯时身受重伤,体无完肤,仍抗争不屈。1911年12月24日早晨6时,在开封城西门外马市街英勇就义。 [以上内容由"白日做梦"分享。] |
郑旺盛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旺盛 (1966~) 河南襄城人。民进成员。大专学历。1987—1990年任河南省襄城县范湖乡乡政府通讯员,1990—1994年任襄城县永生建筑公司秘书,1994—1996年任襄城县地税局办公室秘书,1996—1999年在襄城县人民银行调统科工作,1999—2003年任襄城县作协秘书长,2003—2006年任河南省时代报告杂志社副主编,2005年至今为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中日民间索赔第一案》、《悟通真佛》、《悟通真佛——释延佛传奇》等,长篇小说《大晋女杰荀灌娘》、《大唐女杰花木兰》。《人民心中有座碑》2001年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优秀奖,《永无止境》2004年获中国世纪大采风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 [以上内容由"鱼鸡"分享。] |
高金城 (1886~193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金城(1886——1938)字固亭,河南襄城县人。家贫,11岁入福音堂做勤杂工。13岁入基督教内地会学堂学习,后又到开封教会医院勤工俭学。毕业后,来到兰州,在白塔山下勃德恩医院从事医务工作。1917年起,先后在甘 (张掖)、肃 (酒泉)二州创办福音医院,行医布道。 1922年,受冯玉祥之请,到开封任伤兵医院院长。不久,又重返甘肃河西。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高金城再次受冯之邀,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方医院院长。1930年,高金城离开西北军,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迸行英勇抵抗。高金城积极参加了协和医院战地医疗队,到上海救护伤员。他看到国民党抑制抗日,-人民的现实,愤然离沪,回到协和医院。 1933年10月,高金城不幸丧偶,他将年幼的子女寄养在香山慈幼院,只身回到兰州,在齐鲁会馆(今永昌路兰州四十中)开办福陇医院。常和友人抨击时弊,抒发政见。1936年12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与住院的0党员吴波交谈,为0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不杀蒋介石的伟大举措深表佩服。 1937年春,渡河西征的红西路军,在河西遭强敌围攻,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许多红军被俘或流散在河西农村。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进行营救。高金城在那里办过教堂和福音医院,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是到河西营救红军的最佳人选。经吴波推荐,1937年5月,张文彬、彭加伦来兰建立红军驻甘办事处(8月,改为八路军办事处)时,即与高金城取得联系,高金城慨然允诺去河西营救西路红军。8月1日,党中央代表谢觉哉、八路军办事处处长彭加伦、秘书长朱良才在五泉山和高金城详细研究了去张掖营救西路军的具体办法,并由谢老提请国民党甘肃省0主席贺耀祖任命高金城为甘凉肃三州抗敌后援会主任。8月7日,高金城到达张掖后,即以甘凉肃抗敌后援会主任的身分,广交各界人士,宴 请地方官绅,申明恢复福音医院,接受抗日伤病员住院治疗,并在他的建议下,在大佛寺召开了抗日动员大会。他在讲演中,强调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释放政治犯出来抗战等。随后,他以重新开办福音医院为名,要回了被韩起功伤兵医院占用的福音堂。他原在张掖培养的学徒,也纷纷回到福音医院工作,协助寻找流散红军。不久,他与流散红军中临时党支部取得了联系,向他们传达了党申央的关怀、西安事变后的形势和党在兰州建立八路军办事处的情况,并以缺少护理人员为由,向韩起功要回了女红军王定国、徐世淑等。在临时党支部密切配合下,开始了营救红军的工作,医院的20张床位,经常住满了红军伤员,治愈后,一批又一批送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转送延安。 为了寻找红军领导干部陈昌浩,他带上药品、器械,走遍了张掖、民乐、临泽各县农村,并将打听到的张琴秋、黄鹊显、刘瑞龙、魏传统等人被关押的情况报告给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由中央进行营救。1937年9月,彭加伦电告高金城,张掖南山隐藏红军很多,要设法营救。高金城冒着生命危险,向民乐县红水区区长兼民团团长孙振锋进行交涉,派人携带100多张写好的“红军改编为十八集团军,在兰州设有办事处,朱良才在那里接应你们”的传单,进入红水区,向流散红军散发。红军接到传单后,纷纷向兰州进发,由“八办”负责送回延安。 流散红军大批离开张掖,引起了敌人的怀疑。高金城与临时党支部商议,决定将支部成员分批撤离。不久,韩起功部的一位处长告诉高金城,马步芳密谋杀害0员的名单上有高的名字,劝他迅速离开张掖。但他认为自己担负的任务尚未完成,故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继续设法营救流散红军。1938年春节前夕,高金城又收容了十几名红军伤员住院治疗。2月3日(正月初四)凌晨,韩起功派中校副官马兆祥,谎称“韩师长得了急症,请高院长出诊”,将他骗到 100师司令部,韩起功逼迫他承认是0员,要他交出0员名单,交待放走了多少共党分子。高金城大义凛然,临危不俱,赞扬0爱国爱民,是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是民族败类,韩起功是嗜杀成性的土匪、刽子手。韩起功恼羞成怒,命令断其四肢,高金城忍受着剧疼,仍骂不绝口,最后被活埋在张掖大衙门后花园里。 1949年秋,张掖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二军政委王恩茂专程探望了烈士遗媚牟玉光。 1951年,甘肃省人民0民政厅追认高金城为革命烈士,并在原福音堂旧址修建烈士纪念塔。 1952年2月3日,0甘肃省委在张掖召开纪念高金城遇难14周年大会。谢觉哉、伍修权、朱良才、彭加伦以及0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副书记孙作宾等领导同志和当年被高金城营救的西路军干部魏传统、李开芬、王定国、杨淑兰,万子英、刘德胜等都送了挽幢,表示悼念,颂扬高金城的功绩。 [以上内容由"审计局"分享。] |
许昌紫云山 | 许昌紫云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紫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西南部,属伏牛山系东麓,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平顶山市“前花园”之美誉,现为国家A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 紫云山以“奇、秀、幽、古”而著称,展江北第一槲林之风貌,示丰厚理学文化之瑰宝,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紫云山上万亩槲林,素有“江北第一槲林”之称,暮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深秋层林尽染,艳压红花;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建紫云书院弘扬儒家文化,为当时中原理学中心,遂使紫云山名扬天下。 |
襄城文庙 | 襄城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文庙 它是中原创建最早的文庙之一,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金初遭兵燹,邑人卫衍出资重修,作县内学署。元、明、清历毁历修,仅存大成殿1座,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该殿建在青石高台上,殿前有月台。殿面阔5间,进深3间,房顶是九脊八坡歇山式构造,绿色琉璃瓦顶。解放后曾一度作为学校使用,1963年被归类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襄城县公安局治安巡逻大队办公大院。 文庙大门外泮池之南有琉璃照壁,又名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挑山式壁顶,上为琉璃瓦,壁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全壁除边框外,有3组彩色雕砖,其中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两幅双龙戏珠画面组成,东侧画面为麒麟望月,西侧画面是双风朝阳,下饰云雷纹和花草纹雕砖两层。壁基座长26.1米,厚为2.36米,红石砌成,上雕双层花草鸟兽图雕琢细腻,色彩谐调,为我国北方所少有。 前有杏坛、聚奎壁、外泮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大牌楼;中有棂星门,设有“杏林0”、“桂苑秋香”二石坊,还有内泮池、大成门、祭器乐器二库、至圣大成殿、东西廊庑;后有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奎楼等。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规模宏阔。其中聚奎壁、至圣大成殿、崇圣祠、奎楼为主体建筑。今存聚奎壁和大成殿。现存大成殿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是一座九脊八坡歇山式建筑,上覆琉璃瓦,光彩夺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在长19.6米、宽15.4米、高1.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台上松柏合抱,葱翠如盖,蔚为壮观。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古柏植于明代,原有4棵,分栽于大成殿门前东西2侧的高台之上。现东南角的一棵不存,留下树坑遗迹,其它3棵高在20米之上,直径大都在0.8—0.9米,每棵树冠皆有20-30平方米,且造型各有特点,或浓郁如盖,或曲虬如龙,或古朴苍劲。 奎壁是襄城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挑山式结构,因壁顶履盖琉璃瓦,又名琉璃影壁。壁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中为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壁之基座长26.1米,厚2.36米,用首山红石砌成,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纵观全壁,气势宏伟,凝视画面,云海浪翻,蟠龙飞腾,麒舞凤翔,栩栩如生,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20日,奎壁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奎壁与文庙涵植襄城,人才辈出,明清期间培养出举人291人、进士53名,同时,还创出明代“襄半朝”的辉煌。 |
襄城乾明寺 | 襄城乾明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文化以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故名“乾明寺。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几经扩建,占地数百亩,布局严整,气势矿业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临古道,当冀盛时,内外银杏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高阁重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自山麓直抵峰巅:寺内钟声悠悠,香烟袅袅,僧众济济:历代文人墨客游至此方,无不肃然起敬,多有题咏:还有神奇的“乾明晓钟”,能够不敲自鸣.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寺内有以风筝为主题的古刹庙会,游客云集,或踏青赏春,或竞放风筝,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乾明寺位于襄城县南1.5公里首山之阴,故又称背影寺。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禅师开山重修,明清两代历经修缮,规模雄伟,主体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建筑多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浮图(砖塔)的遗迹。山门外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铜图,背面为圣迷径图,造形古雅,生动质朴。 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城南三里许,坐首山而向汝水,西临国道,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始建于隋初,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复重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国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是本寺之开山祖师,本寺隋文帝封地三千多亩。有碑文记载,该寺南至首山顶,北到汝河岸,西到关爷庙沟,东到姚庄南北路。主体建筑面积一百五十余亩,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间,连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间。九重殿阁金碧辉煌,绵延三里有余。 山门前有牌坊三道,头道位于现贾楼村东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中高边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阔三丈,额书《佛坛胜地》,前有石狮一对高两米,后有石塔两座,高九米围八米,有林荫大道十米直通山门。二道位于贾楼东南,高三丈三结构同上,上 书《正法久住》,山门外有照壁一座,红石为基,青砖为体,正现《黄帝采铜图》,背有《七圣迷山径》,其雕刻别致、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人物景观栩栩如生,被誉为天下第一壁,山门外哼哈二将八尺有余,庄严魁梧使人敬畏,山门上三个大字《乾明寺》为隋炀帝亲书,山门内有天王宝殿一座,额书《中州第一禅林》,左右钟鼓二楼相应而立,高八米阔五米,上悬盈吨自鸣钟,现留古诗十余首,《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蓝殿、地藏殿对应而立。 院中有琉璃宝塔两座,高九米阔两米,光芒四射,鲜艳夺目。又青石塔两座,高五米阔一米半。后有大雄宝殿一座,阔五间进深三丈三,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筑,其殿雕梁画栋、壁画盈墙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层见梵宫。殿后是九脊八坡歇山顶罗汉殿,其建筑独特为省之仅有,中供释迦文佛,东西十八罗汉。 另外,乾有甘罗、坤有韩信、艮有罗成、巽有周瑜,为中华四大少年护法神,四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殿后五间弥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阔六尺、重千斤弥勒铜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历代书法名家之墨宝。中院分东西两个,西院正殿五间,奉西方三圣,为香檀木精雕而成,显得庄严吉祥,让人一看便恭敬瞻礼、起念参拜。两厢左有戒堂、右有禅堂。东院方丈阁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传道之所。 后边走上三十三层台阶是千佛阁,高阔五丈有余,中供千手观音,乃是千年银杏就势精雕而成,诗曰:“法身俊秀天生树,宝座峻曾地涌莲。”被人誉为大树观音,世所少见。千佛阁后是祖师殿,此殿五间,中供龙树菩萨和慧思慧文大师,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师和本寺历代祖师,背后有倒坐观音一尊。殿后有一片紫竹林约二亩许,四季常青,高风亮节,林边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后有南天门,过天门拾阶而上,是仙人亭,过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阔二丈,深十余丈,另有拐洞六个,形状各异,洞中应有之物皆是红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诗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艺开日月,林宝拥烟霞。”此洞是慧思祖师早年避难和历代祖师闭关之所。 到山顶便是文峰宝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二米的0式建筑,真是红莲托佛塔,百里可见,为襄城之奇观。塔后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间,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见底。在弥勒殿和三圣殿两侧各有大院两个,每院各有房二百余间,左叫十方院,右为居士林。 十方院之西南有塔林,树塔三百六十五座,造型各异、错落有至,应天地之灵气,显浮屠之精华,为中华第一塔林。当其盛时,内外银杏古柏参天,蓊蔚郁葱;寺内钟声悠悠,僧众济济,香客云集;每逢朔望十七处殿阁同时上殿,可谓梵音嘹亮,万姓来朝。 在千年历史中,乾明几经兴废,特别是在-中更是让人心痛。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襄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古刹的发展极为重视,从市里要专款新修了柏油马路,建起了庄严古朴的山门。把发展景区建设列入以事日程,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订了宏伟发展蓝图。并得到了省佛教协会重视,派刚圆法师任寺内主持,弘扬正法。特别是自刚圆法师到任以来,寺院的发展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建居士住房数间,装修了三圣殿、弥勒殿,修缮了方丈阁及寮房三十多间,所有原围墙进行了修整及加高,对寺内道路进行铺设及修整,拆除和清理了垃圾建筑,栽种松柏千余株,各种花卉两百多平方米。请回高档佛像六尊,特制大宝鼎一现在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对乾明寺的发展前景更是信心百倍,计划在寺前至南环路修建一条宽二十五米的商业大道,寺前建一大停车场,拟将寺内所有古建筑、塔林、千佛阁、仙人洞、文峰塔等一一进行修复,并将整个首山全部绿化,不久的将来游人到此会再现七圣迷首山仙竟。并以乾明寺为中心,使我县的柏拧岗、太公陵、葛仙观、老君洞、尧王城、公明洞、紫云书院等所有人文景观连在一起,由生态旅游业带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历史名城金襄县重放异彩,以求更多的人认识她,熟悉她,热爱她,建设她。 有“中州第一禅林”之称 据《襄城县志》记载,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高僧省念禅师又在首山北麓开山重建。元初,乾明寺曾遭焚烧,多数建筑被毁。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别源靠化缘募捐14年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乾明寺主体建筑占地150余亩,自北向南有照壁、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弥勒殿等,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禅堂、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来的乾明寺西侧有砖塔370余座,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可以和少林寺塔林相媲美,后因多种历史原因,砖塔被毁。乾明寺古建筑群造型古朴,在建筑上多因袭古制,有很强的地方特点,为研究中原地方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天王殿正面门楣上有一块青石匾,上 书“中州第一禅林”。据说,当年乾明寺兴盛时僧徒众多,从山脚直抵中峰,殿堂鳞次栉比,砖塔林立,烟火缭绕,钟鼓鱼磬之声不绝于耳,其规模在中原地区最大,所以就有了“中州第一禅林”之誉。中佛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内部梁架和内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特点,造型古朴。 县城南首山乾明寺有古钟一口(今无存),围可四抱。相传每至天色破晓,不击自鸣,声闻数里。南山佳气蔼氤氩,萧寺疏钟隔岸闻,一击唤回沧海日,数声敲破碧云天。 音传小殿星初落,响彻春潮曙未分,正是幽人残梦觉,满窗梅月乱纷纷。 乾明寺的照壁是我省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以定天下”的传说。照壁的背面为《七圣迷径图》,记载了“轩辕帝与方明、昌寓、张若、诩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圣贤大隗,问计安天下”的传说。照壁砖雕精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对研究明代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七圣迷径图》,襄城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孙晓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轩辕帝等七位圣贤前去拜见隐士大隗,途经襄城县七里店乡时,七圣贤皆迷失方向,在路上见到一位牧童在玩泥,用泥垒出城池的模样。牧童挡住了去路,轩辕帝请他让路,牧童则说:“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轩辕帝给牧童解释说自己有要事,要去寻隐士问治理天下的计策。牧童听后很不以为意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像牧马一样,把‘害群之马’去掉就行了!”之后,轩辕帝没寻找到隐士,但回想起牧童的话,顿时醒悟过来,明白牧童原来就是他要找的隐士的化身。据说七里店又被称做“七迷店”,即与此传说有关。如今,传说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治国安天下”要“去掉害群之马”的说法流传开来。正是有了这些被人们认同的朴素情感,传说才具有了生命力,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乾明寺建筑的选址很独特,其朝向为坐南朝北,这在全国的寺院中很少见。据记载,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边原来的两乐亭、寺后首山上文笔峰塔与城内文庙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对应,取“以高垄为砚、汝水为池、山塔为笔,纳山川之灵秀,兴文风而出俊才”之意。如此风景秀美而又满溢着墨香的宝地,自然会受到文人的青睐。明代嘉靖年间,时任许州知州的邵宝曾题诗曰:“峰有烟雾涧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倾西北翻称首,寺背东南却号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为郡几参禅。题诗不尽登临兴,分付淄流莫相传。”近年来,襄城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要在首山乾明寺旁边举办“风筝节”,又名“踏青节”、“首山酒会”。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风筝大赛。对大家来说,名次是次要的,能在明媚的春光里到首山乾明寺来踏青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带着美酒佳肴,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各自拿出带来的酒、水果和罐头之类的下酒菜,不管相识不相识,都互斟互敬。在这里,会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首山和乾明寺为大家提供了传递友谊的平台。据了解,参加“风筝节”的除了附近的村民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外省人士,首山“风筝节”成为当地的一项文化盛事。首山“风筝节”为乾明寺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古老的背影寺历久弥新。 首山风筝会是乾明寺佛教文化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民间为祭祀释迦牟尼涅槃日而举办的一种特殊的聚会。农历二月十五首山风筝会兴起于唐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农历二月,大地回春、暖风和煦,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很多人赶完庙会后,选择一平缓坡地放风筝,渐成习俗。乾明寺庙会也就有了“首山风筝会”的雅称。 首山风筝会会期正是杨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黄、麦苗正绿时节。人们在这一天带着亲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洼处,以石为桌、席地围坐,拿出随身带来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对着酒瓶喝酒,颇有“不醉无归”的慷慨豪爽。人们以酒会友,以酒交流感情。首山风筝会有很强的自发性,庙会期间,人们提着自己扎制的各种式样的风筝来这里放上天空。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色彩缤纷、式样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着。最多时,首山上空能同时飞舞着千余个风筝,观众数万人之多。首山风筝会带着浓郁的民俗色彩,以自扎的风筝为主,式样多为龙、凤、虎、蝴蝶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中的孙悟空、牛郎、织女、嫦娥等人物形象扎制成的风筝。数百成千的风筝,相互比着高、比着奇、比着技巧,在天空飘飞,将人们的希望越带越高。 |
台王遗址 | 台王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台王遗址新石器时代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 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台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OO米处,占地5O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今无存。由于历代和近年动土,台地已被削去五分之三,西半部已被夷为平地。现存台地东西长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国时期,此地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屯田练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置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曹操练兵台东北处城上村,有论城(魏武帝行宫)遗址,为曹操聚贤论事之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欲雄霸中原,统一天下,招贤纳士,广罗人才,郭嘉此时投奔曹操。在这里曹操同郭嘉纵论天下大事,共商一统霸业。当年论城雄伟壮观,城门巍峨,箭楼高耸,城垣宛如盘龙。今存城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高1米,现为民房覆盖,四周为平地。遗址西南有运粮河,为曹操输送粮草的水上通道。这里土质浅层发黄、深层发黑,河道两岸土黄如铜,河底土黑如铁,故名“铁底铜帮"运粮河。为了屯垦的便利,曹操广开河渠,大兴水利。开挖河流,运粮河于此时开挖而成。当年,运粮河上建一长30多米、宽15米、高5米的八墩九孔大石桥,桥下可通行船只,两侧立石柱为栏,两端各刻雌雄青蛙,称“金肚石蛙桥"。传说,曹冲在这里曾用船称大象。经对该遗址试发掘,商、周、秦、汉时期遗物均有发现。出土器物有兽牙、蚌刀、石斧、夹沙、红陶片、商代粗绳纹陶片、手制竖绳纹陶片、陶鬲、陶豆、陶罐、铁剑、彩绘陶壶、陶鼎、铜带钩等。发掘表明,练兵台为晚期龙山文化遗址。 |
襄城古城墙 | 襄城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襄城”。 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襄城古城成为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两丈的四方城,后又扩建为朝靴样。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石和砖甃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北汝河水患,城外挖有壕沟,与北汝河水相通。后为防水防匪,又在四面城门外增修瓮城,西南城墙下,挖建了水门水道,以备取北汝河之水,供城中民众饮用。 襄城县古城墙西门,现保存较完整,是一座瓮城门,呈椭圆形,由朝南和朝西两个城门组成,周长约200米。据载,朝南的城门上曾有匾额“眺嵩,西扼陕川”,其重要性可由此略窥一二。 |
紫云书院 | 紫云书院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县有座紫云山,山中隐着明成化帝下诏赐名的紫云书院。明代时紫云书院著称中州,名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如今,立于山中院内,四周风景如画,访者平静如水,500年的浸润如诗如画。 明成化四年(1468年),时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的襄城县籍人李敏,因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成为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 现存门楼、大成殿、东西配殿、左右厢房等,均为硬山式青砖红石结构。占地704平方米。书院现占地6825平方米,呈长方形,三进庭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65米,墙高3米。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孔桥、正门遗迹、钟鼓二楼遗迹、文昌阁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棂星门、大成殿,左侧的宣圣堂、崇德殿,右侧的诸贤堂、广业殿以及青石碑刻7通、青石篇额4块。二梁起架,明柱六根,高3.9米。柱础为红石鼓形,其它均为硬山式建筑。碑刻分别为明代李敏、钦差太监戴仪等人所题。其中"紫云书院"由明成化皇帝敕赐。紫云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一书。 书院原规模宏大,殿堂设置合理,除上述殿堂设施外,还有藏经阁、墨香泉、竹林、莲沼、辞君亭、望月亭、药圃、水帘洞等。书院坐落于群山环绕和万亩槲林之中,风景秀丽,三面环山。丹霞峰、紫云峰、书院山环抱书院,万亩槲林郁郁葱葱,春夏绿海荡漾,百鸟和鸣,秋来红叶满山,蔚为壮观,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
北汝河风景带 | 北汝河风景带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北汝河风景带北汝河襄城段水面宽阔,水流平缓,常年平均水深5—7米,水面面积2000多亩,两岸风景优美,有春秋古城墙、双龙湖、玉皇阁、孔子自宋去楚渡口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
曹操练兵台遗址 | 曹操练兵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曹操练兵台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与榆林乡西南交界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00米处,占地50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今无存。现存台地东西长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国时期,此地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屯田练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置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曹操练兵台东北处城上村,有论城(魏武帝行宫)遗址,为曹操聚贤论事之所。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欲雄霸中原,统一天下,招贤纳士,广罗人才,郭嘉此时投奔曹操。在这里曹操同郭嘉纵论天下大事,共商一统霸业。当年论城雄伟壮观,城门巍峨,箭楼高耸,城垣宛如盘龙。今存城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高1米,现为民房覆盖,四周为平地。遗址西南有运粮河,为曹操输送粮草的水上通道。这里土质浅层发黄、深层发黑,河道两岸土黄如铜,河底土黑如铁,故名“铁底铜帮”运粮河。为了屯垦的便利,曹操广开河渠,大兴水利。开挖河流,运粮河于此时开挖而成。当年,运粮河上建一长30多米、宽15米、高5米的八墩九孔大石桥,桥下可通行船只,两侧立石柱为栏,两端各刻雌雄青蛙,称“金肚石蛙桥"。传说,曹冲在这里曾用船称大象。经对该遗址试发掘,商、周、秦、汉时期遗物均有发现。出土器物有兽牙、蚌刀、石斧、夹沙、红陶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欧阳修故居 | 欧阳修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欧阳修故居位于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 欧阳修,字永叔, 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欧阳修4岁丧父,家中贫穷,自幼好学。23岁和2 4岁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和礼部会试,均获第一,在最后殿试中,以甲科第14名的成绩授于进士及第,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负责勘问刑狱的司法官)。在西京任职的3年中,欧阳修在襄城东汝水岸边,购得田宅一所,将母亲和妹妹接来居住。 襄城的秀丽山川和勤劳朴实的民风,给欧阳修留下美好印象。景祜元年(1034年)任职西京推官期满后,回襄城探亲时写下《罢官后初还襄城敝居述怀》诗一首: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 植仗望远林,行歌登故墟。 陋巷叩柴扉,迎候遥惊呼。 夙志在一壑,兹焉将荷锄。 儿童戏饮马,田里邀篮舆。 言谢洛社友,因招洛中愚。 春桑郁已绿,岁事催农夫。 马卿已倦客,严安犹献书。 朝日飞雉雏,东臬新雨余。 行矣方于役,岂能遂归欤! 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欧阳修复职,将母亲和妹妹接往南阳居住。初冬,欧阳修又到襄城,把田宅托付给邻里照看。这次襄城之行,欧阳修又写下了《初冬归襄城敝居》诗: 日落原野晦,天寒闾市闲。 牛羊远陂去,鸟雀空檐间。 凭高植藜杖,旷日瞻前山。 垅麦风际绿,霜鸦村外还。 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酣歌岁之暮,寂寞向柴关。 此后10年间,欧阳修无论任职京城,还是迁至地方,都把襄城视作第二故乡。皇佑元年(1049年)移至颍州(安徽阜阳),又置田产一区,建起宅第,供老母和妻小居住。这一年生四子辨。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归居颍州宅第,剖分家产,将襄城田宅交四子欧阳辨(官至承议郎),欧阳辨后代定居襄城至今900余年。欧阳修故居,被其后裔改成欧阳家族祠堂,祠堂分前院后院,前院有正堂三间和东西厢房,内奉欧阳辨及后裔历代神主。后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五楹,为悬山式,前檐插廊,殿内正位供欧阳修和夫人画像,其四个儿子画像分别悬挂东西两壁。后因岁月变迁、年久失修,欧阳祠堂房舍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前院东厢房和正堂。正堂砖石结构,0式,二梁起架,五脊两坡硬山式,小灰瓦覆项。整个建筑简朴大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奎壁 | 奎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壁是襄城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挑山式结构,因壁顶履盖琉璃瓦,又名琉璃影壁。壁高9.5米,长24.45 米,厚1.63米,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中为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壁之基座长26.1米,厚2.36米,用首山红石砌成,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20日,奎壁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 | 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系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8月7日在三里沟大队视察烟田所建的重要展示场馆。建于1968年,扩建于1978年,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书写的匾额,纪念馆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砖砌围墙,松柏蓊郁。展室正面的毛主席塑像,手拿草帽,腰束上衣,再现视察时风尘仆仆,山河生辉的光辉形象。正展室三间,座东面西,南北侧室各三间展品有多幅毛主席视察时的照片,用过的茶具、桌椅等。展室后10米处机井上建有圆脊琉璃瓦六角凉亭一座,造型别致,小巧玲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古襄城驿瓮城 | 瓮城是古代通往荆襄与陕洛的重要关隘和驿站,因呈半圆型, 形状似瓮故名。瓮城南北长58米,东西半径32米,周长150米,红石奠基,青砖覆面,瓮城东、南各有一道城门,形成墙外有墙, 门外有门的奇观。东边城门原为西城门,门上匾额:“眺嵩,西扼陕川”, 是通往楚长城的关隘之一,瓮城始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两边连接着长达2297米的古城墙,因此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中,襄城瓮城入选国家邮电总局设计制作的“万里长城著名关隘纪念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明清襄城古街道 | 明清襄城古街道为襄城县城的特色古街道,是襄城南北大街在明清时期“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辉煌写照。全长2公里,宽8米。现存明清建筑的门面房240多间,大都是一层瓦房,也有不少二层楼房。房青砖黛瓦,红柱前檐,硬山挑脊,饰有脊兽,并安扣板房门。保存较好的是大十字街口南北各200处于小十字街南北各250米处,著名的现为戏曲茶社的一所建筑,房设天井,木梯曲廊,大厅构思巧妙,外观古朴典雅,且居住冬暖夏凉,是诸多明清古建筑的精华之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全国档案馆址 | 全国档案馆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档案馆址位于东风湖南岸,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三十四年(1945),襄城县日伪维持会会长张寿臣建,始称大佛殿,后因在此宣扬礼教,改称礼教会馆。 该建筑为二层双檐回廊式建筑,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6米、高12米。九脊八坡歇山式,四角微挑,小灰瓦覆盖屋顶,正脊为雕花灰筒瓦,中间置宝瓶。室内为木质结构,二梁起架。回廊檐柱24根,墙体内柱16根。楼内设木质楼梯,二楼前、左、右为外走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档案利用越来越迫切,1958年5月成立襄城县档案馆,馆址设在礼教会馆。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新建第一个县档案馆,已载入《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此馆列入文献资料。2005年6月2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题写“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匾额。 档案馆精巧玲珑,古朴典雅,建造手法别出一格,是周边县市不多见的建筑。1960年档案馆搬迁,以后作为县剧团的排练场所,因此被人们误称“戏楼”。 该馆现为县文件利用中心,并被辟为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不羹遗址 | 西不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不羹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 乡宋庄尧城岗上,也叫尧城,为春秋时楚国古城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羹是远古延续下来的族性小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汉书·地理志》载:“襄城有西不羹。”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欲问鼎中原,与晋国争霸,在北部边防几处战略要地修筑城池,不羹是其中之一。楚灵王统治时期,对外攻伐邻国,以霸主自居,对内搜敛钱财,挥霍无度。令其弟公子弃疾(后称楚平王)大规模修建不羹城,后逐步建成楚国北疆千乘之赋的大城,与陈、蔡、叶一起并称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四大别都。 战国时代,不羹作为城邑一直存在。至秦,置郡县,襄城设县,不羹设亭,延续前后汉两代。《东观汉记》载:“增封侯国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户"。 不羹城削岗而建,南邻北汝河,正当南北通道要冲。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两宽1000米,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多处,其中高出地面的大冢三个,皆高5米、围长20米,一个在岗东,两个在岗西。1927年曾遭军阀盗掘。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岗东墓冢进行发掘,为一男两女合葬墓,墓主为一武将。墓为砖石结构,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左右前室、左右后室组成。墓道长23米、高6.6米,前、中、后室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有石门可通,墓顶用特制楔形砖砌成穹窿顶,七个墓室内壁皆涂白粉一层。中室北壁有朱书“永建七年正月十四造,(东汉晚期顺帝的年号,即132年)。墓内有画像石五块,画像题材为龙、虎、熊。挖掘出土的随葬品有鼎、豆、壶、瓮、罐、斗、案、盘、勺、鸡、狗等陶器,铜器有镜、钱币和铃,铁器有镢、犁、锸等。当时,新华社报道了发掘该墓的消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襄城五岳庙 | 襄城五岳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襄城五岳庙位于襄城县丁营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远古时,百宁岗是一片平地,一天夜间,不知何故,地辟一道鸿沟,且生出许多成精害人的裂礓石,把百姓袭扰得寝食不安。为收伏怪石,除掉孽障,一仙翁特意借岗下庄的百头耕牛,搬来一架山梁填沟镇妖,还一方平安。神仙借百牛搬山的故事不胫而走,流传四方,此岗遂名“百牛岗"。 明万历年间,政局不稳,民不聊生,岗上常有盗匪出没,-,杀人越货,闹的路断人稀,鸡犬不宁。提督杜百宁奉命率兵到此平贼,为纪念百宁,百牛岗改称百宁岗。 五岳庙始建于汉代,晋朝形成规模,历代修葺,几度兴衰。兴盛时大小殿堂1OO余座,庙群广大,殿宇巍峨,红墙碧瓦,金顶辉煌。庙内松柏参天,花木蔽日,敬奉所有天神、地神、海神、日月全神,被人们称之为“中州神仙皇京城",是中原名胜道观。清代叶炳南有《春游五岳》诗一首: 阳春桃月百宁冈,踊动人潮焚纸忙。 率众张婷来霭拜,携朋魏武进啊皇。 百神殿宇旋回转,五岳庙堂皆绮祥。 但愿人间多醒道,不教厄患复昌扬。 由于战乱和历史原因,庙内建筑全毁。1988年以后,在原址上逐步恢复建设,新建殿堂25座,庙舍170间,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殿阁错落有致,稳重壮丽。正门上 书“五岳庙",西侧有一偏门,偏门上 书“柏宁岗”。院内道士居住处,清秀典雅,花木竞秀。王羲之、黄庭坚、郑板桥等名人石刻为庙宇平添几分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