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许昌市 >> 禹州市 >> 夏都街道

夏都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钧官窑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东环路北段,是一座用来展示钧瓷文化的专业博物馆。  钧窑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时期在北方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影响波及今河南境内诸窑及河北、山西、内蒙等省。禹州钧台钧窑在北宋徽宗时期被宫廷垄断为官办窑场,制作不惜工本。钧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造型典雅、端庄古朴;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尤以多种窑变为其它窑口产品所不及。宋代钧窑首先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创造性成功烧造出铜红釉,产生出美妙绝伦的窑变釉色,打破历史上单一釉色格局,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效果,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址:许昌禹州市钧官窑路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官方网站:http://www.junci.org.cn/index.asp  开放时间:  8:00-18:30(夏季)、17:30(冬季)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许昌大鸿寨

许昌大鸿寨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介绍: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的坷垃垛,在这三峰的怀抱里,自西向东有水帘洞,金龟出海、雄鸡峰、观音石等30余处景观,这些景点或高悬于峭壁上,或掩映于森林之间,或盘踞于沟壑之中,或凌翅子高峰之巅.置身于其间,移步换景,变幻莫测,令人游兴盎然.大鸿寨山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   大鸿寨主峰雄伟,驻足山巅,俯视远眺,万壑纵横、群山拱围,峰峦叠翠、气象万千。大鸿寨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的坷垃垛,在这三峰的怀抱里,自西向东有水帘洞、金龟出海、雄鸡峰、观音石等30余处景观。这些景点或高悬于峭壁上,或掩映于森林之间,或盘踞于沟壑之中,或凌翅高峰之巅。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变幻莫测,令人游兴盎然。  地址:禹州市鸠山镇后地村  类型: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374-8811116;0374-8813669  开放时间:  7:00-18:00  门票:  门票50人民币

禹州市颍河水利风景区

禹州市颍河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颍河水利风景区依托颍河三座橡胶坝水利工程而建设,颍河自西至东贯穿我市全境。三座橡胶坝水利工程分别建于1972年、2003年和2007年,单跨长度均在110米以上,上游第一橡胶坝做为我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水源充足、水质达标,与第二橡胶坝、第三橡胶坝形成三级梯级走势。主景区面积20.7平方公里,颍河湖蓄水总量1390万立方米。景区内有宋钧官窑址博物馆、森林植物园,周边有神垕古镇、画圣吴道子故里、周定王陵等众多景点。湿地分布广泛,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并在逐年增加。  近年来,禹州市不断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以颍河水利风景区为依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总体目标,先后投资2亿多元打造绕城20公里的颍河湖,治理两岸河堤40公里,安装沿湖三层灯带30公里,各类景观灯1600盏,种植绿化树10万多棵、草坪面积10万平方米,形成高标准景观园林135公顷,建设亲水平台108处,建成了市区段4个集健身、游园、休闲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空间不同、层次丰富的大型游园,被誉为自大禹以来禹州市最漂亮的颍河景观工程,市区段的四个大型游园为禹州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民心。健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为营造城市景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品味发挥了重要作用。

禹州森林植物园

禹州森林植物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禹州森林植物园位于华夏第一都——禹州城区东北部,距市中心2公里,北靠河南省会郑州,南通煤城平顶山,东依北宋古都开封,西达牡丹之乡洛阳,紧邻豫01线(郑州——南阳公路),距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禹州森林植物园占地面积3200亩,汇集国内外各类树种、变种千余种,全园共分9个景区,3个景观带,百余景点。9个景区即:门区、引种林区、常青林区、色叶林区、百果林区、百药苑区、百花林区、观光苗圃区、文化娱乐中心区。三个景观带为:溪柳融梦、花溪泽芳、玉溪潇径。可春踏芳草,闻百花之香;夏栖浓荫,听流水潺潺;秋观红叶,看枫林之醉;冬赏百梅,看雪花之舞,四时景色各有妙趣。既有江南园林,又有北国风光;既有中原风貌,又有禹州特色;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古代风韵,又有现代气息。是以山林野趣为主体,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研科普、生产示范、会务接待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型森林植物园。  景点交通  位于许昌禹州东3公里处。   

神垕古镇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东接禹州市鸿畅镇,南临郏县,西与禹州市磨街乡交界,北与禹州市文殊乡相连。神垕镇地处伏牛山浅山区,镇区内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东西走向横亘在中部的乾明山把全镇分成两个狭窄的盆地。南盆地是神垕镇内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北盆地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区,并有肖河纵贯其中。肖河和小青河纵贯其境。耕地多为山岗坡地,水利条件较差。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陶土储量10亿吨,煤炭1.8亿吨,石灰石10亿吨,铝矾土、紫砂石等矿产资源也有一定的储量。  古老而又神秘的神垕镇有文字记载是从明朝开始的,而其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一个谜。《新华字典》里专用字“垕”字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辞海》又将神垕作为多次钧瓷故乡作了简明的介绍。从近年来出土的关沙、红陶、篦纹灰陶推断,早在夏商时期神垕就有人群住,并从事农耕和治陶,由陶而瓷的进化演变说明神垕历史与华夏文明历史几乎是同步的。  神垕镇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1961年先后称神垕镇,1968年改称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镇至今。  悠久的历史给神垕镇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目前,神垕镇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  神垕老街位于神垕中心镇区,俗称“七里长街”,原是由肖河(驺虞河)两岸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5个古老村庄连片而成的。目前,神垕老街比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如东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北寨街、祠堂街、红石桥街、杨家楼街,总长度约4公里。其间的建筑群、建筑物和许多有价值的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都做到了原貌保存。  神垕老街由东、西、南、北4座古寨和红石桥、关爷庙两个行政街道组成。肖河(驺虞河)从西向东穿过老街,驺虞桥连接着东西两个寨。老街有多座寨门,寨墙高大坚固,而且都有炮楼,古时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挡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而且和城门一样,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寨门之上。同时,每个寨子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宅、胡同。  神垕老街建筑沿街两侧布置,景观独特,建筑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建筑包括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特色市场和店铺等。其中,主要宗教建筑有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白衣堂、老君庙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温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此外,还有钧瓷一条街、古玩市场、望嵩门、驺虞桥、天保寨、邓禹寨等其他建筑或设施。  神垕镇还有神垕钧窑遗址、祖师庙、灵泉寺白果树等几处文物古迹。神垕钧窑遗址位于镇区西南10里的下白峪、刘家门一带。  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垕钧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2001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位于天保寨北、乾明山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为祖师殿,硬山式建筑,有月台,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殿东侧为神垕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蓊郁,苍翠欲滴。灵泉寺白果树位于镇区东郊的凤翅山南麓,由神垕镇牌坊向西北方向1公里,树龄1500年以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树后一泉,水质清醇,古名灵泉,俗名扳倒井。原有灵泉寺,其建筑今已重建。      地址:许昌市禹州市神垕镇236省道附近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金鼎钧窑

金鼎钧窑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金鼎钧窑位于神垕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一个集钧瓷研发制作、展示销售、参观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艺术场馆。  金鼎钧窑创建于2009年,固定资产2100万元。公司拥有员工88人,省级艺术大师2人,专业技术人员46人。  金鼎钧窑以传承、发展、创新为宗旨,弘扬、传播钧瓷文化为目的,坚持固本创新理念,走个性化企业之路。在造型设计以及工艺上精益求精,纳千年传统技艺,汇现代美学情趣,多件作品都得到了钧瓷界以及工艺美术界权威人士的认可以及好评。其中作品“石榴瓶”、“乾坤鼎”、“菊花瓶”等荣获金奖,作品“双龙罐”、“出戟尊”参展钧瓷文化香港行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宣和陶瓷博物馆位于禹州市禹王大道中段,占地3600平方米,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禹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的许昌市首家民办陶瓷博物馆。以保护和传承禹州悠久的陶瓷文化为己任,以保存、展示与介绍历史文物,吸收和宣扬古今文化艺术的精髓为宗旨,向公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及禹州陶瓷发展史,弘扬禹州灿烂的文化,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并且在釉色配方和制作方面有较大的创新,竭力打造出具有强烈感召力的钧瓷艺术珍品,深受广大钧瓷爱好者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位处华夏腹地颖水河畔,凝聚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汇集成馆,力求全面再现颍川古郡曾经的辉煌与纯真大美。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分五个展厅。  藏品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古代艺术品,尤其唐、宋、元时期的古陶瓷艺术品最为丰富,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均有涉及,另有石刻、书画、杂项等多个门类。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的展品中,两件宋代钧官窑鼓钉洗堪称镇馆之宝,是中原地区博物馆中仅有的两件钧官窑完整器物。  

神垕古民居

神垕古民居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神垕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  古镇由东南西北四座古寨围成,走进望崇寨,墙高三丈有余,坚固厚实,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口,易守难攻,寨门一关,固若金汤。  进入寨门,便是有 " 七里长街 " 之称的神垕老街。过去,繁华的老街是古镇中心,炮楼、古民居、庙宇彼此相邻。而今,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比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格局。  神垕有首明清时期民谣:"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 神垕老街有四大特色,古桥、古庙、古寨墙、古民居。老街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是伯灵翁庙,它也是神垕作为千年古镇的证明。  在中国,每个老行当,都曾有自己的保护神。神垕的钧瓷也不例外。古镇上始建于宋代的伯灵翁庙,也就是当地老人口中的 " 窑神庙 ",历代多有重修,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古时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  进得庙门是花戏楼,戏楼前广场虽不大,但据说却是一块 " 活地 ",看戏的人再多,也从没拥挤过。花戏原是唱给窑神听的,以保佑窑工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旁边还有窑主们为自己听戏而建的东戏楼。  神垕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古宅院,依山依河而建,狭长幽深,当地人称为三合一的院落格局。  每一个院落都是以家族姓氏聚居,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姓氏,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些古民居结构对称,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细致精美。同时," 神垕街,七里长,家家都有笼盔墙 ",把烧制时盛放钧瓷的笼盔当作建筑材料,形成了神垕独特的墙体。  早在夏商时期,神垕先民就开始从事农耕和冶陶。到了唐朝,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北宋徽宗年间被定为 " 宫廷御用珍品 "。历史上,神垕之名曾受四次皇封,盛极一时,名气不下景德镇。  几千年间,朝代更替,这座古镇的钧瓷之路,却延续千年,未曾变过。古镇至今仍保持着早市的传统,每个周二的清晨,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捎上自家的宝贝,来镇上 " 赶早集 "。  神垕古镇,一条青石板路,一座窑神庙,便从夏商时期开始的文明里,走出了四次皇封的荣耀,千年不灭的窑火。时间在古镇变慢,生活在古镇变慢,唯一让古镇色彩斑斓的,便是那钧瓷的窑变万千。

瓦店遗址

瓦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颍河由遗址的北面、东面转而向东南流去。  该遗址是1979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先后在此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获得了重要收获。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最厚处达4米,内涵丰富。出土有:陶鼎、罐、甑、斝、鬹、觚、瓮、刻槽盆、豆、圈足盘、罍、石刀、卜骨,以及玉鸟、玉璧、玉铲等,并发现有大量的房基、灰沟、奠基坑、窖穴等遗迹。其中陶酒器、玉器、大卜骨等,是目前河南境内最为精致的龙山文化时期代表性器物。  灰坑数十座,依口部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圆角长方形、不规则形等。其中圆形坑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袋状和筒状两种。椭圆形坑依其结构亦可分为袋状和筒状两种。圆角长方形坑结构不一致,坑壁或弧或斜直或袋状。不规则形坑结构有斜直壁锅底状,有弧壁内收平底,有半弧形斜壁内收平底。  墓葬很少见,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壁略直,平底。墓口距地表0.90米,墓长1.38米,宽0.32米,深0.22米。墓底发现人骨1例,仰身直肢葬,性别、年龄待鉴定。未见葬具及随葬品。  灰沟平面形状为条带状,已清理长14.44米,宽1.66~2.12米。沟壁不平整,或竖直内收或微弧内收,较易剥离,沟底不平。  2007年,新发现了一些对于研究文明起源有重要作用的文化遗迹。新近发现的这个古城遗址,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000余米,宽500余米,城墙外有壕沟,其不远处通过钻探证明是古颍河河道。从这个古城遗址的规模来看,瓦店在龙山文化时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瓦店遗址是夏代早期的都城级遗址,是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两大亮点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成果,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多次进行考古发掘,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工作的重点,成为禹州“华夏第一都”历史地位确立的又一重要依据,证实了禹州作为夏代都城的历史史实。2006年5月,瓦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钧台钧窑遗址

钧台钧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钧台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县境内。  钧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因为以县城内的钧台及八卦洞一带窑址所产品质最高,故统称为“钧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在此发现一批窑址,1962年该院又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八卦洞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最为兴盛,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场。  窑址的分布面积十分广阔,达30多万平方米,瓷窑排列密集,堆积一般在1米以上,厚者可达2米以上。钧台窑址应是一处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共发现11座窑炉及作坊、灰坑等遗迹。窑炉排列一线,作坊位于正中,从瓷坯的成型、上釉、入窑到烧成瓷器,各道工序可持续进行。瓷窑炉是从半侧焰式陶窑炉发展而来的,为就地挖筑的半地穴式土壁窑,一般是单火膛,只发现一座双火膛。窑炉的结构及装烧方式便于控制火候,使温度达到1200度。  瓷器的种类繁多,既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产品的造型端庄厚重,釉色光亮莹润,特别是钧瓷窑变,红紫相映,光彩夺目。  钧瓷的釉色千变万化,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红、碧蓝、米黄诸色。器表多有自然形成的裂纹,称为“蚯蚓走泥纹”或开片。造型有各类花盆和盆奁几,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等,还有出戟尊、敞口尊、碗、盆、炉、钵、洗等。  钧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全盛于北宋末年。钧窑中以铜红铜釉最为著名,它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古代烧瓷工艺的一项创新。到了金元时期,各地仍竞相仿制,元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明代停止了烧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钧瓷传统艺术,已在钧台建厂恢复了生产。  经过近年的考古调查发现,除钧台窑址外,在河南禹县神垕镇、临汝、郑县、新安、登封、安阳、鹤壁和河北、山西等地都发现了宋代钧窑的窑址,但规模较小,均属民间瓷器窑场。(国家文物局)  

白沙湖风景区

白沙湖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中原腹地、嵩山脚下、颍河之滨有一自峰恋叠嶂、苍松翠柏、水光潋滟、碧波青天的山水桃源——白沙湖风景区。  白沙湖又称白沙水库,风景区位于禹州城西北60华里处,在登峰东南35公里处与我市交界的王村乡,是省会郑州、洛阳、许昌三市的重心地带,207国道从景区南大门通过。  湖区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翠柏葱茂夜可闻苍松涛阵阵、朝可观日出嵩门,夕可拾平湖晚霞;远离都市喧闹,但闻“空山鸟语”;白沙湖水波粼粼、一碧万顷,如置身于梦幻,如迷离于仙境。  白沙湖历史景观密布,为思古都登台览胜,抚措叹今提供了好去处。站在东岭关,可遥想当年关云长横马立刀过五官崭六将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姿;置身于玉溪垂钓处,可临姜太公“愿者上钩”的钓法;叹幽者可身临鬼谷洞演泽鬼谷子出奇制胜的韬略;猎奇者可聆听“要外潭”、“鬼修城”、“黑龙潭”等处离奇传说。  神秘的白沙湖风景区不仅山青水秀,历史景观众多,而且人文景观处处可拾。“关帝庙”、“九龙庙”、“祖师庙”等佛道庙观可满足善男信们祈求平安之愿;景区周围数十里处古寨可让您领略当地风土乡情。  白沙湖水面浩荡,水质较好,湖畔经几年开发建设,已形成一个休闲度假区,建起各种旅游设施。湖中有游船,上有多种游乐项目。夏季到此可以游泳、垂钓,小住一宿也很惬意。  景点交通  郑州出发由郑少高速---卢店(下)---许巩公路(许昌方向30公里)---白沙水库.  许昌出发由许洛公路经禹州(往洛阳方向65公里)---白沙水库.  登封出发(往许昌方向30公里)---白沙水库.   景点位置  禹州、登封和新密三市交界处  

扒村窑址

扒村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窑址属民间窑址,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  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坳,北到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近百万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  禹州的古窑遗址多达一百四十多处,是河南省古窑址最多的县。但在《禹县志》上列出具体村名者,仅有神垕镇和扒村。前一个窑址,就是以烧钧瓷为主,素以“钧都”之称闻名遐迩的神垕镇。古东张镇的扒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为主,磁州窑系中的明珠——扒村窑。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为最多、最早,禹州市扒村窑规模最大,制作最精。扒村窑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时以烧制白瓷为主,黄白釉量也很大,另外兼烧黑花、花瓷、青瓷,品类较多。宋代扒村窑仍然保持这个特点。此外,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书画、诗句作装饰,极负盛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的史料。  1963年,扒村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社学故址

清流社学故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社学位于禹州城东南9公里的范坡乡彭庄村村南。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三官庙改称清流社学,它东靠颍河,西接柏山(《水经注》载:啟筮亭),南望靡山,北依钧台坡、门前古渿水(今谓小泥河,已干涸),跨有石板桥两座(现仅存一桥)俗谓“七步两桥和一步两井”。  据载:明洪武七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诏令各郡县兴办社学”。《禹县志·古迹志》记载:“清流社学故址在柏山东麓,明嘉靖时知州刘魁建。”“钧州知州刘魁,字焕吾,号晴川,江西泰和人,正德中登乡荐,受业王守仁之门。嘉靖初谒选得宝庆府通判,历钧州知州,抵任讲道学。辟佛老,僧尼悉令还俗。其政先宽后严,丈地均粮俱有成法,废毁淫祠,建禹、汤庙,先贤祠,八蜡祠及书院社学之属,立社仓。历任七年,教化大行,儿童走卒咸以父母戴之。升潮州知府同知,历工部员外郎,发思之,奉入遗爱祠。后以谏世宗建雷殿于太液池,廷杖下狱。与御史杨爵,给事中,周怡同系数载,至二十四年帝感仙言,释之,既而复逮系。二十六年高元殿灾,帝露祷,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魁未几卒,隆庆初赠恤如故”(《明史·本传》)。清人赵健清流社学故址诗云:“晴川遗爱播中州,里社名区恣赏游。敷教当年沽化雨,作人万古景清流。参天阶树云常护,绕舍山泉脉永收。断碣依然余一片,振兴谁复继贤侯。”  嘉靖七年,刘魁“撅守我钧(今禹州)”(《明钧州知州晴川先生刘公遗爱碑》)。刘魁到任次年(1529年)开始兴办学校,数年内“建社学九十五所,先棠等书院五处”(《禹县志·金石志》)。大兴教育,文风盛于中州,每月朔望定期在全州讲学习礼,从事学者甚众,时钧州进士郭学书即其著名学子。“郭学书,字道伯,博极经史,从刺史刘晴川魁,受阳明之学,戊子中(1528年)乡荐”(《清明伦堂石刻钧阳八士考并诗》)。刘魁师承王守仁,继承了王阳明反传统,重教育的思想,在佛道文化盛行时期,敢于公开把寺庙改为校舍,并责令僧尼还俗(古代帝王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代武帝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臣下为此者,刘魁一例),此举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流社学为明代建筑,书院三进院落,历史格局完整,占地4000余平方米。卷棚石质廊柱上有楷书阳刻楹联一幅,花岗石垒砌院墙保护较好,校舍三排,每排隔甬道,多以面阔三间建筑并山联搭,院内两排坐北朝南,临街教室坐南朝北,沿大门中轴线,依次为卷棚、前殿、后殿。沿中轴建筑东侧以甬路相通,西侧甬路沿西院墙相连,前大殿、卷棚均面阔三间硬山式。卷棚前檐柱为木质圆形,后檐柱为青石质扁方形,卷棚后檐柱正向阴刻楷书“位镇北方凛凛英风光日月,精分水性腾腾杀气震乾坤”尺书楹联。前后大殿的西侧有保护完好的硬山式小青瓦建筑四栋,在前大殿的卷棚西墙上嵌有五通记载清流社学重修及创建历史的碑刻。  清流社学后殿面阔三间,悬山式,前后步廊,斗拱飞檐,檐柱、廊柱、山柱、金柱皆扁方青石质。明间四根金柱,柱围1.4米,高3.45米,通身高浮雕蟠龙,为禹州境内独有,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社学院内建筑历经重修,据院内碑刻载:康熙十五年重修卷棚,嘉庆元年,重修清流社学主要建筑屋顶。明、清、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此处均作为公办校舍使用。1958年新增校舍(南部临路、东西各一所)两所共16间;改革开放后,因校舍古老陈旧,学校搬出,现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6所20余间。清流社学为明朝钧州所办100所学校中,禹州现存唯一一处最完整的古书院,既是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阳明道学流派的实物,又是研究中原教育的珍贵史料。后殿前檐柱上方刻有禹州当时的古代里、观名称和人名,卷西墙嵌有记载书院创办时期古碑刻五通,且保存完整,有较高艺术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对研究明代禹州社会政治、文化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昆仑寺文殊堂

昆仑寺文殊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昆仑寺文殊堂位于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因屋内东西山墙上保存有两幅精美壁画而备受关注,2009年被许昌市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堂为清中期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单檐硬山式,灰瓦覆顶。因历经风雨战乱,年久失修,维修前文殊堂建筑及室内壁画损毁非常严重,屋顶漏雨,墙体裂缝,前墙被改建,壁画粉化脱落。为抢救保护昆仑寺壁画及所属建筑,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物局科学规划了壁画原样临摹、壁画揭取保护、文殊堂维修、重新彩绘壁画等项目,并逐步推进实施。2011年临摹壁画已在许昌市博物馆展出;2013年12月2日至19日完成了壁画信息资料采集、现场揭取,揭取后的壁画已被安全运至河南古代壁画保护中心进行修复保护;近日顺利完成了文殊堂建筑维修,春节过后将在2014年4月份开始对文殊堂东西山墙彩绘壁画。

古钧台

古钧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钧台又名夏台。现位于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区。是夏启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钧台之享”被成为中国第一国宴。此后,夏代诸帝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都在此,成为夏“皇宫帝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夏桀囚商汤于钧台”,所以古钧台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监狱”。现存古钧台系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重建,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高4.4米,阔7.4米,台下有洞,进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门,宽2.46米,高2.87米,块石拱券,上额书“古钧台”,洞门两侧有砖刻对联,上联“得名始于夏”,下联“怀古几登台”。台上筑起的亭殿为双重檐,两滴水宫殿式,周围有24根明柱支撑,红柱黄瓦,透花门窗。四边围以青石雕刻栏杆,石栏20块,上刻与夏启有关的历史典故、风景文物画图,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景点位置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古钧台东西街  

禹州禹王锁蛟井

  介绍:   位于禹州市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清朝末年被人覆盖,现经过整理修饰,已恢复其原貌。  禹王锁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歌颂英雄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山岭被围,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帝尧让鲸之子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大禹历经13年,观察各地水情,顶风冒雨,日夜不懈,亲自持木耜和人民一起与洪水搏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终于疏通五湖三江,导洪水入江海,平息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相传洪水泛滥是蛟作怪,禹决心除掉这个凶猛的水兽。他到处寻找蛟的踪迹,得知蛟属牛形,鳞甲满身,四只凶爪,吼叫如雷,藏于水中,出现于夏秋之交。禹经过多年艰    河南许昌

夏都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夏都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