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大理州 >> 弥渡县 >> 牛街彝族乡

牛街彝族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东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弥渡县东山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九八八年东山林场为摆脱贫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林场场部建盖起林业招待所、餐厅、歌舞厅,并建成了停车场,修理厂等配套设施。一九九二年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抓住杨遇,响应国家的政策,申请并成立了东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94227亩。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四日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森林公园。一九九四年三月九日被国有林业部评为20处国家森林示范公园之一。二OO一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风景区,为公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前公园向游客开放的景点有了望台、云海山庄、和中心服务区。  气候 :弥渡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天气浑如三月里,-不断四时春”之美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交通: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  美食:入冬时节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不论走进哪一家寻常百姓的屋里,你都能品尝到一种色鲜味美的猪肉食品———一层薄薄的熟食嫩皮,包着细腻的熟瘦肉,放进口里,醇香四溢,美滋滋的。这种食品,就是遐迩闻名的弥渡卷蹄。  

文盛古街

  文盛古街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  文盛街两条古驿道如双龙出海般伸向太极山麓恰似虔诚的朝拜者。古驿道正中铺有引马石。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块紧紧相依,相互帮衬,历史的大手笔在它们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记下了发生在它们身旁的动人故事,在无语中享受着逝去的拥有。  漫步引马石,微风徐徐,白云悠悠,似乎能听到当年队队马春深沉的马铃声和赶马人优伤而充满期待的《赶马调》,想象到当时文盛街的大姑娘,小媳妇那份热情大方,招揽生意,留客有方。赶马人也许在这里留下一段恋情,给西云的日子装点几分甜蜜的回忆;文盛姑娘也许曾与赶马人情波对接,梦绕魂牵。当你听到田埂边,山头上,传来一阵阵略带优伤而又缠绵的情歌,这也许是后代对逝去的那段历史的一种追忆。  古驿道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虽然建筑风格有春秋,沿驿道的几乎都是铺面,可想当年文盛街的繁华。  到文盛街,一定得尝一尝文盛豆腐。文盛豆腐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时,就大有名气,众多文人雅士在品尝时,击栉咏叹,吟咏出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文盛豆腐以味道本色,质地优良,颜色正宗而享誉于世,而文盛豆腐的地道来源于当地珍珠泉的恩赐。文盛之西有一池潭,水清如镜,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冬暖而夏凉。每当朝霞似锦,晓日初照,或晚霞如梦,夕阳挂顶,便可见大小不一的水珠,一串串从潭底徐徐而升,宛如被金线串起的珍珠,在阳光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灿烂无比。于是当地人便称之为珍珠泉。还赋于了种种神奇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使珍珠泉披上了一道神密的色彩。据专家考证,珍珠泉各种矿物质含量适中,是做豆腐的最佳用水。  来文盛旅游度假,最好走一走农家,听一听文盛花灯小调。文盛花灯小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花灯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红遍巍山、南涧、弥渡的花灯皇后李三姐,出现过著名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  文盛花灯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十个文盛人,九个会唱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信手拈来,说唱就唱,文盛街花灯曲目众多,各放异彩,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在民间传唱的就有60多种曲目和唱腔。  文盛街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那么纯朴和亲切,文盛街是一条悠长的小河,走进文盛,你便会获得几分平静和安宁。

报恩寺桥

报恩寺桥为文化旅游景点。  报恩寺桥  报恩寺桥,现在看着平淡无奇,历史上却是滇西到滇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附近有个纪念林则徐的报恩寺。  报恩寺桥的传说: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弥渡太花乡西河畔住着一户人家,老俩口勤劳善良,小女儿乖巧聪慧,靠着披星戴月地辛勤耕耘和挑顶灯织绣,渐渐地家境越来越好,并且有了些积蓄。一天老人把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银元宝用红绸带两个一合捆了八合,放在箱子里装好,藏在一个比较安全、秘密的地方,放心地睡觉去了。晚上,老人做了一个梦,梦到八个长得白白净净、腰间系着红绸带的壮汉来告诉他,他们八个人要到巍山去了,说完就不见了。醒来,老人百思不解其意,那八个壮汉也素不相识。到了晚上,老人查看藏着银子的箱子时,银元宝不翼而飞,一点痕迹也没有。老人看到大半辈子的血汗钱就这样不见了,气得呆住了。想想老伴和自己都是年老多病,风烛残年,女儿又没长成,将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呀!竟伤心的地痛哭起来。突然,老人想起昨夜的梦境,就决定到巍山去寻找失去的银元宝。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过去了,银子却毫无踪迹。此时,老人刚好来到巍山的西河畔,想想老伴和女儿正过着苦日子,盼着自己回家,想想自己将来的日子毫无指望,就一纵身投入滚滚的河水里。老人以为自己已经死了,迷糊中睁眼一看,身边有两位老人手捧着药碗,焦急地看着自己。原来,自己被两位好心的老人救了命。当救命恩人听完这不幸遭遇后,竟然如释重荷地连声说:“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死而复生的老人瞪大眼睛,迷惑不解。两位老人抬出一只箱子,里面正是老人丢失了的捆着红绸带的八合银元宝。这是一年前,两位老人上山打柴时,在山林中捡到的箱子。他们一直着急地等着失主来认领。今天终于物归原主,所以两位老人感到很欣慰。看着八合闪光的元宝,想着寻银的艰辛、冷暖。而现在,银元宝一个不少地出现在眼前,老人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人执意要把一半的银元宝送给救命恩人,而两位老人坚决不收。最后,老人便在救命恩人的家门口修建了一座横架巍山西河的桥,取名“报恩桥”。回到弥渡后,老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恩人,就在弥渡的西河畔又修造了一座桥,这就是太花李官营村旁的“报恩寺桥”。

铁柱庙

铁柱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铁柱庙位于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铁柱庙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因庙内的那根铁柱而出名,铁柱高3.3米,周长1.05米,重约2吨,距 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云南大理

弥渡太极顶

  弥渡太极顶  太极顶,位于密祉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太极山巅,海拔3064米,为弥渡县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变化万千。开发于明代,殿阁别具风格,多为巨石垒成,有转石阁、竹扫寺、玉皇阁、忠义祠等宇。太极顶不仅自然景观神秘瑰丽,而且是天然中草药资源的宝库,植物王国的缩影,蕴藏着大片原始杜鹃林。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届会,祥云、南涧、巍山、大理等地善男信女竞相聚会,耍龙舞狮,踏歌赛唱,虔诚朝拜。1995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太极顶,雄峙红土南疆,层峦叠翠,距县城40余公里,密祉乡5公里,位于弥渡、巍山、南涧三县交界处,脉以西北而来的群山承接,使之成为山系结集的地方,1988年被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有九溪八岭十三峰,纵横2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4米,古称小巷山,万历《赵州志》有“传说细奴逻避难耕牧于此”之证。太极顶山峰巍峨,为弥渡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瞬息万变。因形似易象太极而得名。这里山岭绵亘,群峰拥翠,花俏叶碧,异景纷呈。  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

天桥营锁水阁

天桥营锁水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桥营锁水阁  天桥营锁水阁,位于弥城东约3公里的太花乡天桥营村西,坐西朝东,北临双龙海塘,面各天生桥文物景区,临水面山,景色宜人。1992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桥营锁水阁始建于清光绪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合邑土庶集资建造,整院古建筑由锁水阁、北耳房、南北两厢一照壁组成,锁水阁重檐歇山顶殿阁式建筑,总占地面积为329·3平方米,院内有紫薇、柏树、古松各一株,古松主干周长达2米,高10佘米,树冠亭亭如盖,是弥渡坝区最难得的古树。  此古建筑北依天生桥文物景区大道,是通往天生桥途中最适宜、清幽的一个文物景点。天桥营锁水阁建盖至今,已有百佘年的历史,历代皆有修缮20世纪80年代初曾作村小校舍使用,1994~1995年间,由民众集资进行了修缮,用青砖对锁水阁的墙体进行包镶保护,至今仍保存着原来的建筑格局,现保存基本完好。  地址: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弥渡镇

永增玉皇阁

永增玉皇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增玉皇阁  永增玉皇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三进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现存山门、戏台、中殿、南北殿、玉皇阁、龙祠、厢房等建筑,建筑群落庞大,是研究我国滇西地区古建筑文化的实物资料,又是研究滇西地区民俗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珍贵素材,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永增玉皇阁(即二十村玉皇阁),是以一祠两耳、一阁六厢三殿、山门暨内戏台组成的三进三院古建筑群,整座古建坐西朝东向,最早仅建一龙祠及两耳房,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由西壁二十个村庄集资扩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竣工,故名“二十村玉皇阁”,当时“栋宇辉煌”、“地势巍峨,天然耸拔,锁二十村之风水,览弥川之景物”。虽经数劫,今尚得以保存。1983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

弥渡天生桥

  弥渡天生桥  天生桥在弥渡城东的山谷中,此地东西石壁对峙,两山如门,万花溪从下而过,溪上一巨石横跨于东西峙壁上,状若城门洞,形成天生石桥。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前人题咏赞为“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  桥西石壁如削,直插云端,上悬五老石、仙人床、仙人柴,威异非凡;桥东石壁多溶洞,上有劳君洞、观音磨豆腐洞、石钟石鼓洞等,洞洞藏奇。桥下溪水湍急,飞花点翠。旁有一清澈的龙潭水,供游客饮用。1984年,弥渡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风景名胜保护区,建成老君殿、过街桥、观音阁等,供人憩息游览。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天生桥的庙会,届时游人香客成千上万,热闹非凡。  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

铁柱庙

铁柱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铁柱庙位于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铁柱庙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因庙内的那根铁柱而出名,铁柱高3.3米,周长1.05米,重约2吨,距 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弥城清真寺

弥城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弥城清真寺  弥城清真寺,俗称为礼拜寺,位于弥城镇西南竹子巷,小南门以东约50米处南屏街28号,是弥城回民最早建筑的清真寺,由回民马忠良等民国22年(1933年)创建。此寺已于20世纪90年代末拆旧翻新为阿拉伯式建筑。

密祉景区

  密祉景区  密祉乡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北与本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6236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72.08%,居全州之首。  密祉是文明礼仪之乡,素有“三乡两区一古道”的美誉,即“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太极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革命老区,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旅游景点较多,物阜天华,山川秀美。境内文盛街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古民居建筑、民风民俗是周边所独有。2002年,文盛街珍珠泉、财神阁、20家古客栈、马店等景点被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太极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1月,文盛街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密祉乡被省政府列为旅游小镇;2008年3月,密祉乡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生态示范乡。  近年来,密祉乡党委政府把潜在的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按照“农业稳乡、生态兴乡、文化活乡、旅游强乡”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发展潜力,强化发展举措,办实办好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密祉花灯节”,14户喜爱花灯、具有代表性的花灯传承户被县委政府命名为“花灯世家”。认真开展花灯健身舞、花灯、舞龙培训;编印出版《密祉神韵》、《密祉春联集》、《密祉乡传统山歌小调集》;文盛街舞龙队代表大理州参加全省第六届农-动会获三等奖;大力扶持农家乐,发展农家乐会员50家,接待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传唱《小河淌水》和相关山歌曲目,全面完成“小河淌水”意境区一期工程建设。五年来,密祉乡被评为“州级文化先进乡”、“省体育先进乡”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密祉乡主要特色产品有豆腐、土陶制品、红雪梨、松茸、松子等。豆腐以文盛街村的较为有名,白豆腐3元/公斤,霉豆腐5元/公斤,全乡豆腐专业户53家,零星户48家,豆腐加工产业成为文盛街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乡内私营企业太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距乡府800米,主要生产酸菜、卤腐、鸡棕油、豆豉等,物美价廉。  住宿方面,可以选择在本地农家小院居住,价格便宜,10——30元/床位,可容纳100多人次。  餐饮方面,在乡府周围有食堂4家,其中回族食堂1个;在文盛街有农家乐会员50家,日常接待3家,价格在140元——250元/桌左右,主要特色为豆腐宴、野菜、无公害蔬菜,日常接待能力为2000人次/天。  主要景点有太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桂花箐、文盛街茶马古道、尹宜公故居、珍珠泉、小河淌水景区、天马行空石、密祉大寺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花鱼洞

  花鱼洞  弥渡县德苴乡东邻南润、祥云、西南与南涧相接,人称南山。德苴独特的地理环境锻造出了一方胜境花鱼洞。  从苴力山来格出发,一步便踏进花鱼洞风景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便跌进大山的怀抱,感受大山跳动的脉博,吮吸大山粗犷的气息,你会对最平凡的两个字“幽静”产生全新的领悟。山道下是涓涓的山溪,悠悠然跌碎于石岸,突然隐于碧草碎石,谁也预想不到,几十公里后,它便汇成花鱼河,直奔花鱼洞,高昂着头颅,弹奏生命的乐章。  山道两岸峰峦迭障,绵绵延延,直向花鱼洞延伸,众多的山岩,有的傍逸,有的斜出,有的横卧,把涌动着的生机寓于怪、险、奇之中。静中有动,在“猿猴欲渡愁攀援”的自护中,守护着这片净土。  花鱼洞风境区,最神奇的要数花鱼洞了,所谓花鱼洞是指两个龙潭,河之南为公龙潭,河之北为母龙潭。它们隔河相望,两两相对,却也象一对恩爱的夫妻。乡民们便编织一个个的神话传说,填补游人种种的幻想,给他们几许美好与憧憬。龙潭周围,绿树如荫,野花遍地,时有鸟鸣,更觉几分幽静,潭中有水,水从石洞涌出,有木桶粗,清澈如镜,四季皆清,品尝一口,全身凉爽,便觉是一种享受。有位老人介绍,前些年龙潭花鱼非常多,花鱼头尾皆小,身腰粗壮,底部呈黄,大者有七八公斤,成群结队,出出进进,来来往往,追逐嬉戏。一任自由,一任洒脱。老人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洞中的鱼原本不花,有位商人途经花鱼洞,时值黄昏,他耐不住饥饿,便从潭中打捞了许多鱼,放在锅中浸沉炒,顿时,一场大雨倾盆而至,鱼儿便从锅中跃出,回到潭中,获得了新生,浸炒时底部被浸黄,遂成了花鱼,于是当地人以为洞中之鱼是龙的化身,无人再敢亵渎。  当然,这些花鱼渐渐少了,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老人的介绍仅仅给我们留下对往日那份美好的追忆和对花鱼再现人间的那份渴望。公龙潭、母龙潭之上,高耸着的是如削的岩石,宽广的石山上隐藏着许多溶洞,洞连洞,洞套洞,似铁链环环相扣,巧夺天工,虔诚的乡民,在洞中塑造了许多菩萨、罗汉,粗犷、朴实、简陋而真诚,洞口有一石墙,虎市乡人题诗:  混混源头水不息,古洞花鱼境清幽,  悬崖峭壁千古永,青翠岗峦万纪留,  佳木苍天幽岩石,野花匝地秀巅头,  近访桃园避暑地,赛过巴陵岳阳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王母阁

王母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母阁  王母阁,位于弥城西约五公里的半山麓,其北约1.5公里便是名闻海内的“南诏铁柱”,王母阁是由静虚寺、诸天寺、地母殿、莲花庵、王母阁及相互联接的厢房组成的座西朝东、横轴布局、一字排列的古建筑群,整座古建筑群的四周皆竹林掩映,大碗口粗的龙竹丛,几人合围的古缅树。寺前山腰下淙淙流淌的山泉水,构成了一幅密林,幽竹、古寺、山溪的绝纱山水画,如您置身其中,定会感受到“寂静深山,半点红尘飞不到;虚空含沙泪,四时清气得来多”的情趣。这一古建群自明代始建以来,一直香火袅袅,木鱼多多,虽早经破败,皆复而兴起,今存者皆为清代重修遗物,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几次修复,环境更为清悠。而今,已成为弥渡广大群众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白子国遗

  白子国遗  白子国遗位于弥渡县红岩乡境内。《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有仁果者以慈善治国,国人载之,于白崖立白国”,又载:“天竺白饭王之裔名仁果者,为众所推,汉武帝册封为王,都白崖,号‘白子国’”。《滇志》也记载道:“汉元狩间,庄矫治滇,仁果治白崖”。从汉武帝时代的仁果至唐代的弥乐进求,白子国共经三十三代。  白崖即现在的红岩,为避“白”而改红。我们从红岩城出发,先后游了古城、金殿窝、白王寨、西门火烟堆。这些当年赫赫有名的繁华盛地,苍桑更迭,物换斗移,有的化为废墟,有的成为良田。只能依稀看到一点痕迹,废墟里生长着刺巴、野蒿和不知名的一些杂草,在秋风中颤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死而又生,生而又死,好象哀叹着那段逝去的繁华。良田里一望无际是金黄的稻谷,在秋的季节,等待着人们去收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诸葛寨

  诸葛寨  在细雨朦朦的金秋,去诸葛寨寻幽探胜,也觉是一份幸事。  诸葛寨当地人又称之为小石林,位于寅街小西庄境内,它以传说诸葛亮曾于此安营扎寨而得名。  昔人游诸葛寨曾留下这样的诗词:  来北除多难,先南伐不毛。  志坚五月渡,功高七擒劳。  赫赫天成者,亭亭铁柱高。  称风唬故垒,云树高悲号。记史秋记载诸葛亮五月流庐,深入不毛,曾征战弥渡。清修《云南通志》载“武候既擒阵获,还白崖,立铁柱记功,同久剥落,至唐懿宗咸通间重铸之。”《南诏野史》载“诸葛亮征云南,立铁柱。”铁柱今在弥渡。而从诸葛寨出土的文物和当地的民俗考证,者荀寨是汉代哀牢夷的主要聚集地区,诸葛武候在这里安营扎寨,也是情理中的事。  诸葛寨所处的地方,方圆数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据专家考证,此地是中国早期地理书《山海经》里记载的嵯山。当时这里金果如醉,花香可掬,是令人神往的花果山。这里的四周,分布着众多的汉代石棺墓群,这些石棺墓已有相当的考究。有的石棺墓中还出地土了珍贵文物。当地农人在诸葛寨发现了云南少见的战国铜鼓。以及石刀、石斧、古钱币等大量的文物。可见这里曾呈现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地人把诸葛寨称为小石林,在于这里的风光如路南石林一般的美丽。诚然,论规模的宏大,气势的辉宏,与路南石林不能相提并论,但它小巧玲珑,精雕细刻,含蓄细腻,却别有一凡景光。  的确,观诸葛寨,你会惊奇于造化的神奇。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有的象沙漠中的骆驼,不惧旅途的艰辛,自然的恶劣,昂扬着生命的旋律,向着神圣的  目标跋涉。有的似耕耘中的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播撒着种子,翻耕着泥土,还有的象展翅的雄鹰,奔驰的骏马,真可谓千姿百态,景象万千。似乎浓缩了一个生命的全体。  游诸葛寨,在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感悟,大千世界,万物争雄,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打扮着世界,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美丽。给人类带来不同的快乐。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龙马塘

  龙马塘  龙马塘位于弥渡西山林场境内,距县城十余公里,孩提时,听祖母讲述龙马塘神奇的故事,如摇篮曲般摇起我几多向往,化为一种未了之情。  今年夏天,有了机会,一个人独自登山,一路上赏野花的笑靥,听山雀的欢歌,自觉快乐,颇有韵味。  走进龙马塘,果然名不虚传,似乎走进另一种生命的境界。龙马塘周围是郁郁苍苍的松林,林内古木苍劲挺拔,奇松意态万千,或抑或卧,或曲或伸,旁逸斜出,凌空驭云,每颗树都是一尊立体的风景。树下铺满干枯的松枝针,层层叠叠,行走其上,犹如踩醒一叠风干的岁月,然而在岁月的坟墓里,仍有花儿在脱颖而出,婷婷然,卓卓然。摇曳着绿色的生命和多彩的青春。我慨叹大自然神奇和伟大,它们一任展示着自己的存在,重塑着自己的生命。  龙马塘内高扬着绿色的主旋律,绿得澄清,绿得浑厚,绿得空明,这含着明静的绿,蕴含着充沛的生命力。使人惊奇的是,水上水下,都滋长着缠缠绵绵的野草,即便是沉潜水底的枯木,也常有水草澡、水绵,攀附其上,岁月悠悠,生命在激动和不安里成长,一代接一代,生生不已,似乎是给们展示一个哲理。  传说南诏王阁罗凤曾在龙马塘一带狩猎,一日,阁罗凤饮马于龙马塘,一转眼,骏马无影无踪,他大为惊奇,这时,夕阳西沉,留下一抹余辉射入龙马塘,塘内金碧辉煌,忽一匹龙马从塘中腾空而出,撒开四蹄,撒出一路金辉。阁罗凤大喜,身子腾空拔起,跃上龙马,飞奔而归。后来,这匹龙马跟随他南征北距,闯出了一个强盛的南诏开国,是故此塘称为龙马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牛街彝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牛街彝族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