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大理州 >> 云龙县 >> 民建乡

民建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诺邓土建筑群

诺邓土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千古盐井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辖24县,其中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苏”是僰语,意为“有盐的地方”。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两千余年,在这口深深的直井下面,还有纵横交错的引水甬道,犹如一条地下运河,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  2、卤脉龙王  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到明朝后期,才把诺邓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雒马井这五个盐井习称为“五井”。  3、北山重楼  诺邓北山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诗人描绘诺邓村居是:“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风格各异。  4、河东民宅  古诗言诺邓河是“双桥镇小狭,水细未成河”,只有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建得宽平完整。古文曾描绘诺邓村:“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  5、盐街盐局  河东盐地街有盐局旧址,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腾冲、缅甸,北向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盐局前有万寿宫遗址及“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等民居院落。万寿宫遗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明初人们将原元代江西会馆改为寺庙,称“祝寿寺”。  嘉靖年间提举李琼重修该寺,明未改名为“万寿宫”,现存李琼所写诗碑。“四合五天井”为村中平面积最大的民宅,院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边有四个小天井,上房、耳房、面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即“走马转角楼”结构。  6、提举衙门  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族人乃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  7、道长月台  明清以来道教在诺邓地区影响较大,这里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长的家宅旧址,其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  8、银匠旧居  明末以来,杨氏家族的银制工艺名声远播,银匠旧居比较古旧,为明末所建。  9、河头潭影  诺邓村河头有几个较深的水潭,状如杯、碗、瓢、盆等,又有古磨坊、碾坊等遗址,周边飞瀑流泉,树木荫翳,潭影幽清。  10、黄家古榕  北山民居建筑群中有黄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诺邓人取名叫“万年青”,荫盖着古提举司衙门前的下马场。  11、贡爷家风  河东贡爷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即自灭,该贡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  12、进士家雕  清乾隆间进士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此外,诺邓全村许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文化的遗踪,目前散落在全村各户的古董、文物、字画牌匾、古老家具什物就有10000余件。  13、屋檐五滴  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诺邓村民居建筑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14、多台院落  诺邓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这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  15、袖珍小院  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  16、台梯集市  古代诺邓每个月赶集四次,因地点限制,街场都安排在西面村尾一带,这个很长的石头阶梯两边过去都是肉铺,传说晚间有豹子因偷食零肉而从台阶上滚下到谷底跌死,足见其陡。  17、村巷石板  诺邓街巷村道纵横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村里有多少级台阶。  18、盐马古道  在村北可见古代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的石板路面。四方的驿道穿山越岭,汇集于此,南来的驿路山腰上可见古代的贞节牌坊遗迹。  19、本主神祠  诺邓村西北面有本主(三崇)庙及城隍庙等神祠。  20、棂星门坊  诺邓文庙前有“棂星门”,这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  21、文庙秋阳  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诺邓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里面大殿“至圣宫”塑的是“布衣孔子”,师长风范、和蔼可亲,不同于外地文庙塑的都是着帝王衣冠的孔子像。文庙的红墙外“礼门”上 书“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致远清高。在供奉“文圣”的孔庙旁还有供奉“武圣人”关公的武庙,可谓是“文武并列”。  22、玉阁星图  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0式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宫观。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翠柏、紫薇、金桂等。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五云红叶  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古人誉之为“五云首山”,五云即指云龙五井。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老树虬枝,尤其是风景价值颇高的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树龄已800余年,春夏之季,绿荫浓郁,一到秋来,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接着就是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  24、香山晴岚  诺邓南山又谓香山,正当玉皇阁前面犹如一架巨大的屏风。山上旧有许多庙宇,现存古岭寺、香山寺(观音寺)等几座,每当雨过天晴,山岚霭霭,景色清幽、青翠欲滴,把山下的诺邓村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

顺荡火葬墓群

顺荡火葬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火葬墓群    在距云龙县城70多公里的最北端,有一个古老的小集镇,无论是由县城沿沘江直上,还是从兰坪顺沘江而下,它都会突然间奇迹般跳跃在你的眼前———它就是古老神秘的顺荡井。   顺荡火葬墓群就位于云龙县白石镇顺荡村的莲花山上,火葬墓群坐西朝东,墓葬多为横向排列,整个墓地依山势缓缓而下呈等腰三角形台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墓地现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块(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火葬墓群是明代的古墓葬群,从明永乐到嘉靖年间都有,可见明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时期。火葬墓群是当地白族墓葬,墓碑所刻死者多为杨、张、高、赵四姓,即现在顺荡居民的祖先坟茔,是整个云南省境内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火葬墓群之一,多数梵文及碑刻均较为清晰,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根据火葬墓群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87年就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云龙县对火葬墓群进行抢救复修,完成开辟游道、重竖墓碑、新立标志碑、说明碑、州级文物保护碑、修筑石梯子路面,在墓地中栽种柏树等多项工作,使古墓葬焕然一新,并同其它古建筑、古桥梁、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云龙“北大门”最佳旅游景点,达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   顺荡火葬墓群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有明确纪年。顺荡火葬墓群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它的石刻纪年,明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嘉靖年间都有,有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具有完整的时代延续性。碑的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块碑为明“永乐六年”(1408年),最晚的一块为明“嘉靖癸丑”(1553年),墓葬跨度时间为145年。数量最多的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墓碑。   二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有众多梵文碑刻。梵文碑刻是顺荡火葬墓群最为突出的价值体现,现存梵文碑刻92通(梵文碑85通、梵文经幢7座),众多的梵文碑刻为研究我国梵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除梵文外,还有众多的汉字书法艺术,早在600多年前,顺荡的村民就能写出一手好字,每一通碑文都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编号为62号的“追为亡人赵罗义之墓志”记载了“诸法从缘生,缘离法即灭。我归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若人欲不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是顺荡火葬墓群是古代碑刻艺术之瑰宝。顺荡火葬墓群是我省乃至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都保存得比较完整,现存梵文碑刻大多数都比较清晰。   四是顺荡火葬墓群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特征。顺荡火葬墓群墓碑中存在大量的白语碑文,如“姑薄王”、“伽保寺”、“阿夜玉”、“张观音保”、“张罗俸酋”、“高波罗”、“满息”、“山玉”、“女禾”、“直早”、“执酋”、“如三”等,为我们研究当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五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艺术性极强。顺荡火葬墓群中的墓碑和经幢式样众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花纹图案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碑的正面多为汉字,中间通常为死者的名字,两边雕有“五方佛种子母”及“八冥图案”,背面刻有梵文,内容多为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佛说梵语多心经”(有3块为汉字篆书)。碑和经幢的底座也是形态各异,种类众多,有方形或圆形的莲花盘底座或各种动物饰图镂雕碑座,如狮子座、黄龙座、赑屃座、白鹤座等。每通墓碑都具有代表一定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不同时代工匠们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手工工艺。   顺荡火葬墓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云龙天池

云龙天池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龙天池,又叫署场海,古称高海子。从云龙县城沿着蜿蜒的公路西行20余公里,便在森林茂密的山间看到一池碧水恬静安详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这就是滇西有名的高山湖泊五宝山天池。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天池仿佛一位久居山中的绝代佳人,以她特有的唯力,向外界不断展示其天生丽质与风姿。  周围的五宝山,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原生的云南松林保存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池畔环境幽静,周围山峦叠翠,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风光四季不同,使人仿佛置身于变幻的画卷之中。  位于云龙县城西部20余公里的天池山中,天池海拔2551米,水面约为1.5平方公里,最深处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属高原断层湖。距下关175公里,距昆明574公里。  在天地附近方圆几十里内的白、汉、傈僳、彝等多民族杂居的村村寨寨,都流传着一段关于天池由来的动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池这个地方叫署场,是一个百草丰茂、野花遍地、供人放牧的绿草坝。有一年,大理洱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受不住后娘的-和弟兄间的摩擦,决心离开洱海,另找安身之处。于是他请了大理的马帮驮着父亲给的12驮东西沿着落日的方向流浪于高山峡谷,最后终于被深藏于环山中的这块绿草坝迷住了。当下解驮安顿,并让赶马人赴马上山过夜,每人送一块青砖,叫他们做枕头,反复计嘱不管夜里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睁开眼,才能相安无事。这天后半夜,突然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待天亮雨过天晴,赶马人们首先发现昨夜垫枕的青砖竟全都变成了一块块金砖。再朝山下一看,啊呀!昨天迷人的绿草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青幽的湖泊,盈满的湖水朝东山丫口淌下,泪泪不停地流进了山下干旱冒烟的田野。  天池地势居高,广纳水泉,众山合抱,四时之景不断变换。一草一木,湖光山色,都使游人如入梦幻仙境,流连忘返。春天,湖中野鸭戏水,岸边鹿鸣声扬,万木复苏,百草吐绿,远山近水一派生机盎然,让人萌发种种遐思;夏天,水湄百鸟合唱,满山杜鹃如火,凉风拂拂,松涛阵阵,花香缕缕,湖水波光潋滟,让人心境澄明;秋天,环山层林尽染,湖中水波不兴,夜晚一轮秋月东上,满湖银辉,让人感觉亦真亦幻;冬天,红日高照,风寒水暖,群峰肃静,山间松竹守翠,雪上梅花吐香,让人回味高洁。  天地湖西岸五宝山以海拔3225.9米的气势赫然耸立。仁立山巅,东可望大理苍山,西可指碧罗雪山。尽收眼底的是远近之景不同,涌上心间的是美之感受各异。天池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出名,而且还以环山众多的动、植物著称。80年代,天池地区被确定为省二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1553亩,森林覆盖率达80%,主要保护对象为云南松原始林,高山湖泊以及各种猴类等野生动物。  天地保护区的木、草本植物达上百种。同类植物又有不同种属,其中仅杜鹃花一项就有迷人杜鹃、露珠杜鹃、凸尖杜鹃、草叶杜鹃、云南杜鹃、腋花杜鹃、大百花杜鹃等数十种。天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繁多。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虎、豹、红胸角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原麝、小熊猫、天鹅、雪鸡、大灵猫:三尾褐凤蝶等16种。鸟类118种,分属于16科、34目。2003年,云龙县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对龙马山猴群首次进行了考察,确认这里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  

千年白族村

  千年白族村  千年白族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果郎乡诺邓村,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邑。2002年1月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于该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现存的云南最古老的村名、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和明清文化的遗踪,渊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千年白族村深厚的文化内涵。  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据方国瑜教授《云南郡县两千年》书中记载,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新纂云南通志》曾考证汉代的云龙盐井即今之诺邓井,而唐初尹州下属的“盐泉”是否为诺邓待考,但从现存史料和区域形势分析,“盐泉”即为诺邓井是可能的。唐天宝年间,南诏政权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领地以后设置宁北节度,公元791年,改宁北节度为剑川节度,领有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樊绰《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按方国瑜先生注,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也已经有1139年的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自2002年来,由于“历史文化名村”效应,诺邓村文化旅游开发前景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前来诺邓村进行考察、研究、探密、观光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其他的社科界、文化界、新闻界、旅游界人士络绎不绝,海内外旅游者日益增多,成批涌入,这个古老的“千年白族村”——诺邓,已经成为云龙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品牌,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址:云龙县果郎乡诺邓村

天然太极图

  天然太极图  云龙县城北面因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而形成罕见的天然地貌奇观——天然太极图,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  云龙县城西北3公里的旅游公路上可观览天然太极图全景。  1、太极锁水。诺邓河自东北蜿蜒而来,从“太极两仪”的正中间流出,犹如一根银链上挂着一把童锁,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有传说太极图北面江水圆绕如一根帝王玉带,人们恐生不测便挖山断脉,以制止出现“草寇草王”之类祸患,乃完整形成今日所见之圆形太极图案。  2、狮象把门。“太极”图案上的阴、阳两个鱼形坝子,北面谓“庄坪”,后面的小山犹如狮头;南面谓“连井坪”,后面的小山犹如象鼻(从南面看又象一个鹅脖子),两山之后就是进入诺邓村的大路,古人将此称为“狮象把门”。  3、云岭天仪。站在沘江西面山中俯瞰“太极”图案,形象非常逼真。每至夏秋季节,沘江如红丝带镶边,两个鱼形小坝如两张绿丝毯相对,周边的云岭群山云遮雾罩,山岚飘绕,实在如传说中是天宫所用的太极天仪遗留在人间了。而“太极图”东面山中正对着诺邓玉皇阁,南面山中正对着虎头山三清殿,天然图形和中国道教信仰中最高的神宫神殿联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其中的道教文化理念,真可谓是“天人合一”。  4、沧海桑田。大海变农田的故事也发生在“太极图”内。传说大理龙王三太子来到云龙山中看见这里有个海子,便以此安家,后来他因仰慕一位美丽的姑娘而追随到山上,便将海子迁移到那里形成了天池,而原来的海子就变成了一片农田,也就是后来的“太极图”。  景点位置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石石段西南2.8公里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观建筑为主,由张仙祠、虎头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观及财神殿、弥勒殿、三宫殿、普陀岩等石观、石窟组成其间以栈道、石牌坊、石亭、石桥串联,石壁有书刻、题字,形成一个依山附岩、布局巧妙的建筑群体。  张仙祠分前后两殿,前殿为廊式建筑,后殿为主殿,单檐硬山顶建筑,内塑张三丰塑像。主殿左侧有厢房,右侧有一耳房。  财神殿、弥勒殿均为石寺观,建于张仙祠之上方分别供奉财神、弥勒佛。财神殿左侧有一“虎”字石刻。  三宫殿、观音殿位于财神殿及弥勒殿上方,观音殿两侧石壁嵌有清代云龙人杨名所题“虎头四绝”及“云龙八景”诗句。  虎头寺又名“三清殿”,位于三宫殿上方,为一进两院。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石门镇南  类型:历史建筑

诺邓古村(诺邓古镇)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全国首批“中国景观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镇之一。  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封建社会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诺邓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最早的史书《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据考证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可知诺邓村见于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一千多年来,诺邓村名从未变更过,对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说,堪称地理史上的奇迹。  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马帮、牛帮常驻之地。民居依山而建,上边家的门口往往是和下边一家的房顶同高,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向上望去,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万寿宫,古榕树、黄姓家族的“题名访”和玉皇阁前的“棂星门”,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访。再上去就是玉皇阁建筑群,周围全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树龄已有800多年。  诺邓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展示白传统文化族民居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材料。  用时参考  1-2天  交通  先坐大理坐前往云龙县的班车,然后打车前往诺邓。  景点位置  大理云龙县深山里  

青云桥

  青云桥  青云桥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出资建造。至今已有182年的历史了,依然默默无闻地为云龙的交通做贡献。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杨名飏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涨,为谋生,人们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乃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为“青云桥”,“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架设在云龙县城石门的沘江两岸山壁之间。桥长36米,宽2.8米,桥底有5根铁链,上覆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为扶手。桥的东西两端建有桥亭,东桥亭是原石门通往宝丰乡必经之道,为石券门,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南面墙内嵌有杨名飏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桥亭为两层,上层塑有观音佛像,下层为往来通道,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西桥亭上方刻有“碧嶂迴澜”四字摩崖。1987年,云龙县人民政府将青云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大理云龙县城石门

虎头寺

虎头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龙县城南面的虎头山,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风光无限。山中虎头寺是大理地区著名的名山古刹。虎头山地质为一亿多年前白垩纪形成的砂岩,整个山体就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由于千百年的风化剥蚀,在这片岩石表面上出现了许多神奇而形象的天然纹迹,如仙人扇、仙人床(或禅坐留踪)、仙人脚印和石鱼、石鳖等,古人谓之石上仙踪。经虎头巨石再攀登险磴而上即为虎头寺,前殿称桂香楼,建在悬岩之上,顶部悬匾书“洞天高朗”四字,站于楼上可俯瞰云龙县城全景。后殿现为大雄宝殿,殿内塑有“三身佛”即释迦牟尼佛及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殿前有佛教护法韦驮菩萨。  古刹林荫,虎头寺后有两株数百年的古木高山榕,遮天蔽日,阴翳全山。其侧有王母寺,周边参天大树,老松虬曲,林荫清静,山风和畅,别有景致。   景点位置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  

玉皇阁建筑群

玉皇阁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皇阁建筑群  玉皇阁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诺邓村,距县城约7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维修扩建,清咸丰七年(1857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陆续修复。现存建筑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组成。玉皇阁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建在高2.15米的方形台基上,歇山顶,阁通面阔13.8米,  通进深13.3米,  高16.4米。阁两侧有左右厢。文庙在玉皇阁东约30米处。单檐歇山顶,通面阔8.6米,  通进深  6.7米,  高7.31米。武庙建筑形式与文庙同。木牌坊在玉皇阁前约150米处。整座牌坊用四根木柱擎起斗拱架叠的层架构件,高9.65米。建筑布局合理,蔚为壮观。诺邓玉皇阁建筑群,是云龙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宗教建筑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宝丰古镇

  宝丰古镇是古代云龙先民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清代曾是云龙州治所,与丽江古城一样,大理宝丰古镇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城。宝丰的民居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一正一耳,或六合同春。有的高大巍峨,有的小巧玲珑,地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地势北高南低,沿沘江呈狭长形状,境内“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是山峦连绵,峡谷纵深的高寒山区,白族人民沿沘江依山聚居。宝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这里的旅游以人文古迹为主,主要景点有白衣阁、大雒马邮亭(茶亭寺)、福隆寺、秀峰塔等等。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  类型: 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 建议3-4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彩凤桥

  彩凤桥  彩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74公里的白石乡顺荡村,横跨沘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到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维修时把西面的桥亭改建0,名“童子阁”。桥为单孔伸臂木梁桥,全长33.3米,  宽4.7米,  净跨径27米,  高11.33米,桥身建筑采用木方交错架叠,从两岸桥墩层层向河中心挑出,如楼阁建筑中的斗拱,在两端斗拱向中伸延相距9米时,再用5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并于桥身上复盖房顶。桥两侧用木板遮挡,桥内置两排木凳供行人歇息。在东面桥亭内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云龙州官告示碑》颁布行人马帮等过桥规则。现该桥保护完好。1988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  

蟠龙寺

蟠龙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蟠龙寺  蟠龙寺坐西向东  ,坐落于江与狮里河交汇处一高岩石之上  。  寺院为一进两院  。占地1530平方米。  大门与正殿稍有偏移  ,中殿两侧有厢房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两侧设空廊,可观江  景色。寺院四周绿树成荫,院内清静幽雅,是县文化馆  、县文管所所在地,也是县城主要景点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1979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抢救维修,  1985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文管所文物普查资料载(雍正《  云龙州志》):蟠龙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兵火,光绪初年重建。蟠龙寺是旧时“  石门八景”之一“三阁龙蟠”的所在地。  地址:云龙县城石门镇西边

诺邓天然八卦园

  太极图是,天然形成的一个八卦图,多数都是从诺邓拼车或者自驾去的,那里没有公共交通,上去不是很方便!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组成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奇妙天然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太极”上有阴极和阳极两个鱼型平坝,既是自然地貌奇观,又结合道教文化,自然巧合,极为罕见。“太极”图案上的阴、阳两个鱼形坝子,北面谓“庄坪”,后面的小山犹如狮头;南面谓“连井坪”,后面的小山犹如象鼻(从南面看又象一个鹅脖子),两山之后就是进入诺邓村的大路,古人将此称为“狮象把门”。  景点位置  大理云龙县诺邓镇  

诺邓盐井

  诺邓村口就是古盐井,汉代所置,现在还保留着井,可供参观。  两千多年历史了,也记录着诺邓因盐而兴的起源。  真正有意思的是在遗址斜对面,还有人家在用古法提取盐。  盐井里面无人值守,随便参观,看介绍说一口是淡水井,一口是盐卤井,结构很是精巧,古人的智慧还是很高超的,一口盐井繁荣了一个村子。  不远处的盐博物馆,里面的介绍更为详细,可以去参观一下,再去村中会更有体会。  景点位置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公路  

黄遐昌家庭生态博物馆

  黄霞昌家庭生态博物馆以雕版、印刷、工艺美术藏品为主,至今仍留有乾隆年间的匾额;杨黄德家庭生态博物馆则以土地契约、字据、家谱、瓷器、木雕等为主,时间贯穿明朝嘉靖、万历,清朝康熙、乾隆、光绪等年代。据黄金鼎介绍,成立家庭博物馆时,村里的老人家前去帮忙布置,他也参与其中。为博物馆写下简介、目录,然后把藏品分门别类摆好,供游人观赏了解诺邓历史。  景点位置  云龙县白族古村诺邓村内  门票  5元

民建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民建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