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漯河 >> 舞阳县 >> 辛安镇

辛安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建 (847~918) 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击败黔南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被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以上内容由"."分享。]

贾彪 东汉学者、名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贾彪,东汉学者、名士、太学生首领,党锢之祸受害者。  贾彪,东汉名士,学者。字伟节,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北)人。初与郭泰同为太学生首领,联合李膺、陈蕃等,评论朝廷,褒贬人物。曾为新息长。后因“党锢之祸”被禁,死于家。他有兄弟三人,均较著名,以他最为突出,时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后汉书·党锢列传·贾彪传》  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人也。少游京师,志节慷慨,与同郡荀爽齐名。初仕州郡,举孝廉,补新息长。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城南有盗劫害人者,北有妇人杀子者,彪出案发,而掾吏欲引南。彪怒曰:“贼冠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遂驱车北行,案验其罪。城南贼闻之,亦面缚自首。数年间,人养子者千数,佥曰:“贾父所长”,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  延熹九年,党事起,太尉陈蕃争之不能得,朝廷寒心,莫敢复言。彪谓同志曰:“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乃入洛阳,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武等讼之,桓帝以此大赦党人。李膺出,曰:“吾得免此,贾生之谋也。”先是,岑晊以党事逃亡,亲友多匿焉,彪独闭门不纳,时人望之。彪曰:“《传》言‘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公孝以要君致衅,自遗其咎,吾以不能奋戈相待,反可容隐之乎?”于是咸服其裁正。以-锢,卒于家。  初,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以上内容由"jizing2"分享。]

王衍 (899~926) 前蜀最后一位皇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前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 ,初名王宗衍,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钢)人,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贤妃徐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最后一位皇帝。  王衍即位后,荒淫无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间,日夜饮酒,爱好奢侈,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蜀人不得安宁。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919年(乾德元年),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925年(同光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被封为通正公。后来,王衍在被送赴洛阳途中,李存勖遣人将他和他的亲族一起杀害,王衍死时二十八岁。  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艳之词,著有《甘州曲》、《醉妆词》等诗,流传于世。  [以上内容由"zsp888"分享。]

王常 (?~3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常(?-公元36年),字颜卿,颍川郡舞阳县(今河南舞阳县)人 ,东汉初年将领。王莽末年,王常为弟报仇,逃亡江夏。后加入绿林军,担任偏将,攻打邻县。  公元23年,更始帝即位,任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帝建都长安,任王常兼理南阳太守事务,命他可自行生杀赏罚大权,封邓王,赐姓刘氏。  更始帝失败后,王常归附光武帝刘秀,任左曹,封山桑侯。受命攻打邓奉、董欣,平定各处屯聚军队。公元29年,攻下湖陵,随光武帝打败苏茂、庞萌,又与骑都尉王霸平定沛郡乱贼。  公元30年,王常西屯长安,抵御隗嚣。公元31年,光武帝就地任王常为横野大将军,地位高于其他将领。王常分兵打败隗嚣属将高峻,挥师逼降羌人各部武装。公元33年,北上屯兵故安,抵御卢芳。公元36年,在屯所去世,谥号节侯。  起兵绿林  王常 本是鄠县人,其父王博在汉成帝、汉哀帝时期,移居颍川郡舞阳县(今河南舞阳县)。 王莽末年,王常为弟报仇,隐其名籍逃亡江夏。公元17年(天凤四年),王凤、王匡等起兵于云杜绿林(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中,称为“绿林军”,聚众数万人。王常加入绿林军后,被任命为副将,攻打邻近各县。公元22年(地皇三年),王常和成丹、张卬(áng)分兵进攻南郡兰口,号称下江兵。王莽派遣严尤、陈茂将他们击破。王常与成丹、张卬收集散兵进入蒌溪,劫略于安州的石龙山与随州的三钟山一带,部众复兴。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乡,大破荆州牧,于是北达南阳的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   诸军合并  当时,汉兵与新市、平林的部队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部都想解散而去。刘縯听说下江兵在宜秋,就与刘秀及李通都到王常军营,说:“愿见下江一位贤将,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派遣王常。刘縯见到王常,说明联合的好处。王常大悟,说:“王莽篡汉弑君,凶残暴虐天下,百姓思汉,所以豪杰并起。现在刘氏复兴,就是真主。我真想献身为用,辅助以成大功。”刘縯说:“如果事成,我岂敢独享胜利成果!”于是与王常深相结识而去。   王常回来,把情况告知成丹、张卬。成丹、张卬认为自己兵多,都说:“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的心独归顺于汉,就慢慢晓说其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嗣,所以王莽得以趁机篡位。既有了天下,而政令苛刻残酷,日久而失去了百姓之心。百姓的讴吟思汉,不止一日了,这样才使我们因此而起。那种老百姓怨恨的,天就会去掉它;老百姓思念的,天就会给予。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才能够成功。如果依仗强力勇敢,恣肆于-,虽得了天下,必定还要失掉。以秦皇、项羽之势,还至于倾覆夷灭,何况今天是平民相聚于草泽之中呢?这样下去,无异于自取灭亡。现在南阳刘姓举族起兵,看他们来议事的,都有深谋大虑,是王公之才,与他们合并,必成大功,这是上天保祐我们!”下江诸将虽然倔强缺少知识,然而素来尊敬王常,于是都感谢说:“没有王将军,我们这班人差点陷于不义。愿恭敬受教。”王常就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兵合在一起。于是诸部齐心同力,锐气更加强壮,于是共进兵,攻破并斩杀甄阜、粱丘赐。   封王赐姓  等到诸将商议拥立刘姓宗室为主,只有王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拥立刘縯,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同意。公元23年(更始元年),更始帝刘玄即位,任命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分兵巡行汝南、沛郡,回师进入昆阳,和刘秀共同打败王寻、王邑。更始帝到西部建都长安,任用王常兼理南阳太守事务,命令他可以自行生杀赏罚大权,封为邓王,食邑八个县,赐姓刘氏。王常生性恭谨俭朴,遵守法规制度,南方人都称赞他。   归顺刘秀  公元25年(更始三年),更始帝失败被杀。公元26年(建武二年)夏,王常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洛阳,-上身来归附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见到王常非常高兴,慰问他说:“王廷尉太辛苦了。常常想起从前,一起经历艰险,哪一天忘记过。不早早来归,岂不违背了从前的话吗?”王常叩头谢罪说:“臣蒙天命,得以拿着马鞭追随陛下。初次相遇于宜秋,后来会战于昆阳,很幸运依靠您的灵威,终于结成同心。更始帝不嫌我笨,任命我做南州太守。赤眉军攻入长安后,我丧失信心,非常失望,认为天下又失去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心明眼亮,现在能见到陛下,死无遗憾。”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廷尉,就不担忧南方了。”于是召集公卿将军以下大臣聚会,对群臣说:“王常以平民身份起义兵,知晓天命,所以被更始帝封为知命侯。和我在军队中相遇,相互关系尤为密切。”特别加以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败敌平乱  后来光武帝曾在大会上指着王常对群臣说:“这个人率领下江众将士辅助汉室,心如金石般坚定,是真正的忠臣。”当日提拔王常为汉忠将军,派他去南方攻打邓奉、董欣,命令各位将领都隶属于他。又下诏命令王常向北方攻打河间、渔阳,平定各处屯聚的军队。   公元29年(建武五年)春,王常与耿弇跟随吴汉在平原郡攻打富平、获索贼军,大败贼军。追击余部至勃海郡,有四万余人投降。   公元29年(建武五年)秋,攻下湖陵,又和光武帝会师任城,接着跟随光武帝打败苏茂、庞萌。进攻下邳时,王常的部队在城门前和敌人作战,一天几次交兵,敌军反身逃入城门,王常追近城下,城上箭如雨下,光武帝带着一百多骑兵从城南高处瞭望,看到王常作战非常卖力,派中黄门骑马传诏让王常带兵返回,敌人终于投降。又分兵率领骑都尉王霸一起平定沛郡乱贼。   御敌防奴  公元30年(建武六年)春,光武帝召王常回洛阳,光武帝命令王常的夫人到舞阳迎接王常,回家上坟。又向西屯兵长安,抵御隗嚣。   公元31年(建武七年),光武帝派使者拿着官印诏书就地任王常为横野大将军,地位比其他将领高很多。王常分兵在朝那打败隗嚣属将高峻。隗嚣派将领领兵经过乌氏县,王常拦击并打败了他们。挥师逼降羌人各部武装,全部平定。   公元32年(建武八年)九月,东郡、济阴盗贼兴起,光武帝派遣王常和李通率军打击盗贼。   公元33年(建武九年),王常攻打内黄贼兵,打败贼兵并迫使他们投降。后北上屯兵故安,抵御卢芳。   公元33年(建武九年)六月,王常与朱祐、破奸将军侯进、讨虏将军王霸跟随吴汉统领五万余人,在高柳县攻打卢芳部将贾览、闵堪。匈奴派兵救援,东汉军队不能取胜。于是匈奴气势变得强盛,烧杀掳掠日益严重。光武帝命王常驻屯涿郡、朱祐驻屯常山郡、侯进驻屯渔阳郡,任命王霸为上谷太守,以防备匈奴。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王常在屯兵之所去世,谥号节侯。   后世地位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汉明帝怀念创立东汉中兴大业的功臣,于是在南宫云台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居第一位,以下是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祐、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脩、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后来又增加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共计三十二人。  [以上内容由"dc521"分享。]

王元膺 (892~91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元膺,男,字昌美,初名王宗懿,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次子,为张贵妃所生。  王元膺(892年-913年8月13日),字昌美,初名王宗懿,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次子,张贵妃所生。初为秘书少监。因兄长王宗仁残废,他被王建视为继承人。天复七年(907年),被封为遂王,武成元年(908年),十七岁的王宗懿被立为太子,后来改名王元坦、王元膺,王建让杜光庭做他的老师,但是王元膺骄横跋扈。永平三年(913年),他和王建宠臣内枢密使唐道袭有仇,七月初七乞巧节,唐道袭对王建说太子谋反。第二天七月初八,王元膺属下兵变,杀死唐道袭。王建派兵镇压,王元膺逃到民间,藏匿起来,第二天(七月初九,8月13日),出来要饭,被人认出,被卫士杀害,王建把他废为庶人。  [以上内容由"海军"分享。]

王宗鼎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鼎(?-926年5月2日),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七子(一说第八子),褚姬所生。  简介  一说其母为花蕊夫人(翊圣太妃)徐氏。  武成三年(910年),王宗鼎被父亲封为彭王。当时前蜀后主即位后,各位兄长都兼任军使,王宗鼎对兄弟说不可主少臣强,辞去军使,经营书舍,以种松竹自娱。乾德六年(924年),王宗鼎改封为鲁王。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鼎、王宗辂、王宗纪、王宗智、王宗泽、王宗平、王宗特、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yisimin"分享。]

王宗辂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辂(?-926年5月2日),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三子(一说第四子),宋氏所生。  武成三年(910年),王宗辂被父亲封为雅王。他的二哥太子王元膺死后,王建以王宗辂的相貌像自己,王宗杰有敏才,想选一个立为太子,最后无果而终。王建幼子王衍即位为前蜀后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辂改封为邠王。罢军使。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应当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辂、王宗纪、王宗智、王宗泽、王宗鼎、王宗平、王宗特、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我爱襄阳烟"分享。]

王宗泽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宗室  王宗泽(?-926年5月2日),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六子(一说第九子),褚姬所生。  武成三年(910年),王宗泽被父亲封为兴王。前蜀后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泽改封为宋王,罢军使。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泽、王宗辂、王宗纪、王宗智、王宗鼎、王宗平、王宗特、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xfgg"分享。]

王宗平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平(?-926年5月2日),又名王宗贤,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九子,褚姬所生。王宗泽母弟。  光天三年(918年),王宗平被父亲封为忠王。前蜀后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平改封为薛王,罢军使。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平、王宗辂、王宗纪、王宗智、王宗泽、王宗鼎、王宗特、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云中漫步"分享。]

王宗特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特(?-926年5月2日),又名王宗时、王宗霸,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十子,陈妃所生。王宗智母弟。  光天三年(918年),王宗特被父亲封为资王。前蜀后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特改封为莒王。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特、王宗辂、王宗纪、王宗智、王宗泽、王宗鼎、王宗平、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爱博"分享。]

王宗智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智,926年5月2日去世,又名王宗献,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五子,陈妃所生。  武成三年(910年),王宗辂被父亲封为荣王。前蜀后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仁改封为韩王。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应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智、王宗辂、王宗纪、王宗泽、王宗鼎、王宗平、王宗特、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阿风"分享。]

王宗纪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纪(?-926年5月2日),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四子(一说第三子)。  武成三年(910年),王宗纪被父亲封为褒王。前蜀后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纪改封为赵王。罢军使。次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应翦除王衍,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三月十八甲戌(926年5月2日),王宗纪、王宗辂、王宗智、王宗泽、王宗鼎、王宗平、王宗特、王衍兄弟八人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蘾了嘚鑀"分享。]

王宗杰 (?~91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宗杰,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宗室。  王宗杰(?-918年),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第八子(一说第七子),乔妃所生。  武成三年(910年),王宗杰被父亲封为信王。他的二哥太子王元膺死后,潘炕多次请王建立王宗杰为太子,王建也以王宗杰在儿子中最贤,想立他为太子。当时徐贤妃受宠,她的儿子王衍最后得立太子。光天元年(918年),王宗杰多次陈奏时政,王建赞扬他的才干,有了废立太子的意思。不久王宗杰暴亡,王建表示怀疑。  [以上内容由"88471731"分享。]

韩韶 颍川四长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嘶马河,在莱城往西15华里处,它自北向南流入大汶河。河水时而湍急,时而缓流,见证着古往今来莱芜的历史演绎。最著名的当是“韩韶留驹处”,告诉南来北往的人,嘶马河这一名称的来历。  汉中寿二年(156年),泰山贼公孙、东郭窦率三万乌合之众,攻陷泰山周边数十座城镇。贼兵如决堤的洪流,蚕食的蝗虫,攻城夺寨,烧杀抢掠,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至此-之际,韩韶被委任为赢长,即时赴赢县(今莱芜)守镇。   韩韶,字仲黄,河南颍川舞阳人。他骑着匹白牝马,带着数十名兵卒轻装简行,到赢县上任。沿途饥民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慌不择路。韩韶的心越来越沉重。   赢县城是座破旧的土城。因贼兵骚扰,家家关门闭户,街冷巷清,甚是凄凉。城门口数十名饥民被守城官兵阻挡,无法入城避难。韩韶表明身份,命令守城官兵放饥民进城,不得阻止。饥民感激万分,磕头谢恩。进城后,韩韶没有去官衙。他先是顺着破旧的街道巡视一番,又对残垣断壁的土城墙作了考察,细心地听取了民众的疾呼,安抚他们放心,不要被贼兵的淫威吓倒。   韩韶端坐大堂,召见了守城将官和衙门捕头,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慷慨激昂地说:“做贼心虚。贼兵人多势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兵民人心两向,纵容了贼兵的淫威,使百姓流离失所,对官府失去了信心。若要稳定局势,必须办好两件事情。一是除暴安良,稳定民心;二是加固城墙,抵御贼寇人侵。只有安定团结,才能安居乐业,贼兵才能望风而逃。”韩韶说得出,做得到。他一面派人召集青壮年加固城墙,一面派出衙役捕头将趁火打劫坑蒙拐骗的0商处斩示众。六神无主的百姓,见韩韶动了真格的,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对他的号令言听计从。赢城逐渐稳定强盛起来。贼首公孙举听说韩韶德高望重,爱民如子,治城有方,除恶扬善,一时心惧,传令手下兵将绕城而过,不得进占赢城半寸土地。   城里饥民越聚越多,韩韶亲自为他们安排住处,下令打开官仓,在街头巷尾开设粥棚赈济灾民。有人担心私开官仓放粮,有杀头之罪。韩韶爽快地说:“用我一颗人头,保住了数万人的性命,死而无怨!”百姓深受感动,主动组织强壮劳力加固城墙,自觉维护城里的社会治安。一时间民心所向,使赢城如铜墙铁壁,令贼兵望城胆怯,不敢近城半步。太守闻知韩韶一心为民,对他私开官仓竟不治罪。   韩韶骑来的牝马早怀有孕,这日午时生下一头浑身无一根杂毛的枣红马驹,喜得他合不拢嘴,亲自给白马母子加料,珍爱如掌上明珠。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韩韶把赢(县)城治理得民风纯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夜以继日的操劳,韩韶得病了,遍请名医调治不见好转,只好辞官回家休养。老百姓听说父母官回归故里养病,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攀辕卧辙,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程又一程。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感谢情。走走停停,天近午时,来到一条水涨之急的河边。不能再送了,韩韶含泪揖别众人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请回吧!”众人听了齐刷刷地跪倒磕头,祈祷恩人一路平安,祝福身体康复再回赢城。   韩韶看了大家一眼,指着白马身边的枣红马驹对众少说:“此驹生在赢城,吃赢城草,喝赢城水长大,应该留下来。”说着让人把小马驹栓留,跨马而去。 马驹恋母,母马恋驹,相互嘶鸣不止。人们万分感谢韩韶为民造福的恩情,将留驹处的河流取名为“嘶马河”,并树碑立传,以示纪念。其中一碑-曰:“韩韶留驹处。”后来,人们感念韩韶,纷纷在此建房居住,聚而成村,村以河名,成了今天的嘶马河村。  韩韶于东汉桓帝时入仕,初任郡吏,继而征入司徒府,后任嬴长,在任多有惠政。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因泰山一带公孙举起兵,守官多因此而被罢职,经过认真挑选,乃以韩韶为嬴长,公孙举部闻其贤,相诫不入嬴境。当时,周围诸县受兵灾严重,废弃耕桑,流民得知嬴境安全,便大量涌入嬴境求索衣食,韩韶怜悯饥民,开仓赈济,太守看重韩韶的名德,未给任何处分。韩韶入嬴时曾骑一母马,此马在嬴生一马驹,离任时百姓送到城南河边,韩韶因念小马产于嬴,应当属于嬴,因而将小马留下,二马母子分离,隔河嘶鸣不已,故名“嘶马河”。明代,莱芜秀才任泽在县城东部门外建范丹、韩韶二公祠,明清两朝将其崇祀为名宦。  韩韶与同颍川郡人的钟皓、荀淑、陈寔等皆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后汉书·循吏传序》:“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绩者,往往不绝。如鲁恭、吴祐、刘宽及颍川四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  [以上内容由"goup"分享。]

高济宇 (1902~2000) 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化学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济宇(1902~2000) 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化学家。字恩波,河南舞阳人。民国12年(1923)作为河南省留美官费生赴美留学。民国16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吸收为华盛顿大学化学会荣誉委员,同年秋到美国伊利诺大学进修,获伊利诺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民国20年8月回国在中央大学任教。民国22年起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教务长等职。新中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教务长。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2月,国务院第41次会议决定,任命高济宇为南京大学副校长,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状。1958~1978年期间(“文革”中一度中断)高济宇承担代号为“01”、“03”的两个国防科研课题,当时定为国家“绝密”项目。他中断精研20余年的有机化学的有关研究,带领一班人才,承担起直接向中央负责的这项国防科研课题,一干就是10多年,默默地做出大量不能公开的成果。  “文革”期间,高济宇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送农场劳动,一级教授的工资也被从330元“砍”到60元。1971年高济宇被“解放”,他将补发的9000余元工资交了党费。高济宇生前做了68年教授,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科院资深院士)。曾担任过南京市科学普及协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副理事长、总干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化学通讯》总,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有机化学编审组组长,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化学组成员,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河南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第六届委员。  高济宇是在国内较早从事有机合成、有机反应研究的有机化学家。民国21年(1932)合成了1,2-二苯甲酰环丁烷理论上应用两个可能异构体。民国29年提出酮-环醇互变异构的见解,在有机化学反应、主体化学和反应机理等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主要论著有《有机合成及结构证明:环丁烷衍生物的合成新法》、《二氢-1,4-哌喃Ⅱ,利用贝克曼重排降解》(合作)、《芳香族有机汞化合物的合成》等。  [以上内容由"wangpanda"分享。]

王承祀 (?~9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承祀(?-92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后主王衍的长子,王承祧的哥哥。  史书没有记载王承祀的爵位。他的祖父前蜀高祖王建在918年去世,他的父亲王衍即位。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率军灭前蜀。伶人景进向庄宗进言说王衍应当翦除,庄宗便杀害了王衍及其亲族,王承祀与父亲后主王衍一起死在秦川驿。葬于长安县三赵村。  [以上内容由"werrew2100"分享。]

沙河国家湿地公园

沙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河南漯河市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行政管辖范围内,位于北舞渡镇、莲花镇、太尉镇三镇交界处的泥河洼滞洪区处,此处受人为破坏干扰程度小,每年有丰富的雨水,自然条件良好,这保证了此处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此处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将对此处的基因库的保护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漯河市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面积651.33hm2,其中湿地面积449.90hm2,湿地率69.07%。规划区湿地内,河流湿地386.78hm2,占湿地面积的86.00%;人工湿地63.12hm2,占湿地面积的14.00%。沙河湿地是漯河市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是中原地区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区域内滩涂广阔,候鸟云集。  其次,湿地在净化水源、缓解污染、涵养土壤上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肾”。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可以有效的补给当地的地下用水,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缓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它的神奇之处是在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  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能够有效的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它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舞阳县的湿地大部分区域为沼泽,在此方面有着共同的作用。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此外,湿地还具有生物地球化学功能。湿地储存了大量的储碳和氮。据调查,湿地泥炭中的碳储量为120-260PgC,约在地球总碳量的15%,在生物固碳的同时,缓慢的向大气中排放CO2及CH4,减缓地球变暖。现在,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的排放的问题不容忽视。而湿地的储碳作用正符合当前“低碳”生活的理念,对全球气候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现舞阳县城北24公里贾湖村东侧的沙河故道旁。从107国道到漯河,再转省漯平公路可达。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3-2001年先后六次对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反映贾湖先民生活状态和文明的文物相继出土,尤其是一批七孔骨笛和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让世人惊叹。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贾湖遗址发现六项世界之最分别为:世界最早的乐器骨笛——贾湖遗址共发掘出30余支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长度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家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中国科技大学博导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这一古配方已复制成功。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世界上已公认狗的驯化家养始于贾湖。国内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猪的驯化圈养也始于同时期的贾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研究价值极大。这表明我们的祖先贾湖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相当丰富。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在遗址内发现世界上目前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指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并被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和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贾湖遗址内树绿林茂,湖广水滑,野鹭纷飞。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旅游佳地。

湖南郭遗址

湖南郭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郭遗址  遗址位于侯集乡湖南郭村南一个小型台地上,南面尚有一岗,名大岗。大岗之东、南两面均临故河道,东北面故河道现名洄河,又名裴王运粮河,遗址北部压于村下,经调查,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十五万平方米。遗址自西向东至洄河滨,地势渐低,地面上可以看到许多直径三到五米左右的灰坑,坑中灰土掺杂着兽骨、陶片、红烧土等。六十年代末,遗址中部被村民挖为土坑,烧土块等文物标本。  使遗址破坏严重,文化层大量暴露,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红陶、彩陶、黑陶等,制法多盘筑法和捏制,黑陶为轮制,泥质红陶多素面。彩陶分红、白、黑三色,图案有网纹、白底酱色天象纹,纹饰与舞阳阿岗寺、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相同。陶鼎多夹沙红陶,体较大,多为圜底。无耳,有领,卷沿,鸭嘴足状。  一九五七年郭海堂发现穿孔玉铲两件,一件未捐献给国家。另一件交县博物馆,为黄中加肉红色,其它尚有石斧、石锛、石镞、石镰、骨针出土。  湖南郭遗址出土的陶器有独特的风格。南似湖北下集文化,北似安阳后岗文化,也有典型的亮黑陶和沿海文化类型,文化内涵以仰韶和龙山文化特征为主。遗址年代上限至裴李岗,下限到龙山文化,是一处融合各期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属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在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巨商筹金创建。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  清朝初期,北舞渡镇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为了迎来送往、商贾联谊,两地商人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中国历史上的会馆,兴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国。蕴涵着乡音、乡情的会馆,以其人文气韵的独特,已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观。  据现存碑刻记载,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北舞渡镇山陕会馆有春秋楼、大花戏楼、大殿、铁旗杆、钟鼓楼等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大都被毁,我们现在只能从碑刻史书中领略它们的风采了。值得庆幸的是,山陕会馆中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工艺奇特、玲珑美观的彩牌楼,至今保存相对完好。作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它被誉为"河南清代牌楼建筑之冠"。  山陕会馆牌楼造型设计匠心独具,木雕石雕遍及楼体,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堪称当作绝伦,是古代建筑的瑰宝。由于工程浩繁艰涩,曾有鲁班下凡助建的故事流传于世,院内碑刻林立,松柏繁盛,是人们休闲、访古的好去处。因其特殊的历史、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舞阳城隍庙

舞阳城隍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舞阳城隍庙位于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由达鲁花赤按摊不花创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祭祀城隍庙而建庙,故名。明、清屡经修葺扩建。现存建筑有拜殿、大殿、后殿、厢房、配殿、廊房。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殿堂建筑;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建筑。后殿内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厢房内塑十二生肖,后院有小桥流水,荷花游鱼,别有洞天。    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    1985年以来,城隍庙建筑不断进行维修,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地。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寺遗址

大悲寺遗址为漯河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寺遗址位于吴城镇惠庄村北200米的台地上,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为原文教局汪祥云发现。遗址为一高出地面到四米的台地,岗上原有大悲寺一座,故名。遗址中部开挖一条南北深约四米的大路沟,在路沟两侧的断崖上,可以见到大量文化层和遗物,文化层堆积厚约三米,在遗址南端,发现有弦纹彩陶、黑陶纺轮、亮黑陶片、蓝纹圜底红陶壶、小型窑址、黑陶环、陶豆等,县文化馆张耀先在此发现鸭咀形足蓝纹红陶鼎一件。  大悲寺遗址内涵丰富,上限到仰韶,下限至战国。属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岗遗址

大岗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岗遗址  大岗遗址位于候集乡大岗村北,高出地面二至三米的台地上,总面积8000平方米。1988秋至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联合在此进行了两个季度的发掘,出土了一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和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细石页等,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地层叠压关系,特别是在这里发现的一口深7米、直径1.2米的水井,证明八、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饮用井水。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人类饮用井水的证据。

舞阳开元寺

舞阳开元寺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建,清代重修。   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后历代重修。而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现大殿、拜殿、寝宫(皆面阔五间)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  民国以来,佛像拆除设立“开元高中”,解放后设立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高中师范部,50年代被县机械厂占用,1984年与城隍庙一起收回文物部门管理使用。  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舞渡当铺

北舞渡当铺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舞渡当铺(含天爷庙)  北舞渡当铺位于北舞渡镇东街,距舞阳贾湖遗址1.5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座东朝西,二进四合院,面阔五间,进深分前过庭(代大门)、过庭、大庭。前过庭、过庭皆为楼房,前后院有配房,大庭后为当铺的后花园。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象这样保存完整的当铺,在全国也为数极少。宜建一个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当铺博物馆。投资项目主要有:恢复9间南北厢房及后花园,整修现有建筑,恢复古代当铺设施。

邢庄后岗遗址

邢庄后岗遗址为舞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邢庄遗址  遗址位于太尉乡邢庄村后岗上,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遗址为一河台地,北边紧靠故河道,群众叫乳娘江(汝阳江),从地望看,为汝水故道。邢庄村清代寨墙将遗址东西切断,断壁上发现大量红烧土,篮纹陶片、夹蚌和泥质红陶,精致的穿孔石铲、石斧、石刀、菱形石镞,在遗址西部发现有战国板瓦等。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遗址应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人类聚居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遗址

白马寺遗址为舞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遗址  遗址位于马村乡马南村西南岗上,岗上原有白马寺一座故名。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六十年代初,原政协副主席周声远在此调查时从一个废井壁上发现。早年上面建砖窑一座上层文化层遭到破坏。文化层厚二米多,采集的文物标本有红衣黑彩陶片、彩绘夹砂红陶、亮黑陶、绳纹灰陶,石斧、石刀等。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是一处仰韶文化至商代文化遗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王庄遗址

张王庄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王庄遗址  位于马村乡张王庄村北地,1953年发现,东西一里多长的地段内发现有很多红烧土堆,群众传为火龙。这可能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的房基和窑址。发现的陶片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在井壁和坑塘断壁上发现有红烧土与陶片,灰土。陶器质量似贾湖之早期红陶,鼎足似仰韶期阿岗寺出土文物,另发现有化石和烧骨。

阎刘遗址

阎刘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阎刘遗址  阎刘遗址位于候集乡阎刘村东岗上,南面紧临沙河,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挖土井时发现该遗址,文化层二到三米,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在遗址上发现的有红陶鼎足、绳纹陶片、陶豆、大口尊等,是一处商代至龙山文化遗址。  

阿岗寺遗址

阿岗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岗寺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0公里的马村乡岗寺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阿岗寺遗址总面积21万平方米,遗址覆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岗文化等类型的文物和遗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镰、石铲、骨锥、陶纺轮、陶拍、网坠、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壶以及稻粒和动物骨骼。  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遗存  从地表和断层上可见窖穴、房基及红烧土地坪。在断壁上采集到大量的标本有石斧、石镰、石铲、骨锥、陶纺轮、陶拍、网坠、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壶以及碳化稻粒和大量鹿角及动物骨骼。出土的陶器有红陶、彩陶、灰陶、亮黑蛋壳陶等。仰韶文化遗物有泥质红陶和彩陶,陶器上用黑、白和棕红色绘成网纹、带纹、蓝纹和日月星象纹图案。大汶口文化遗物有红陶、高柄镂孔黑陶杯、红陶碗和豆盖等。龙山文化遗物有灰陶和蛋壳黑陶,器形有壶、盘、觚,饰绳纹、附加堆纹和篦点纹。从器物类型特征看,文化层内涵丰富,包涵着裴李岗、仰韶、大汶口、屈家岭、龙山、二里头等诸多文化因素,是一处融江汉、黄淮河流域文化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古遗址。  遗址保护  196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漯河市舞阳阿岗寺遗址位列其中。此次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东不羹故城

东不羹故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不羹城位于汝河与灰河交界处,地势险要,风景优美。从军事需要看,沙、澧、灰三河可做为天然屏障,城池就建在沙河南岸,依沙河顺势而建,略呈三角形。城周长5.5公里,现存高度1-1.5米,城内面积约7500000平方米。为防水患,在城墙西北角筑建长1公里的巨石大坝,河下为深潭,名曰“石墓潭”,传为楚平王葬身处。汉定陵县、魏定陵郡皆设于此。  东不羹城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前后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的一座重要的边塞要城,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左传》记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此或其东城也”又“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东城也”。  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试掘,在城西北部发掘出通过城墙的五角陶制函管45段以及小铜镞、小金粒等。当地群众还在城内采集到大量战国——秦汉遗物,主要有青铜剑、铜镞、郢爰、剑范、蚁鼻钱、铲币、半两五铢、小编钟、铜壶等文物。晋太元15年(公元391年),城池遭毁,遂迁址于北舞渡。200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章化乡  舞阳县辖乡。1958年属北舞渡公社,1975年析置章化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4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章化、康庄、大路孙、赵庄、韩庄、西魏庄、店街、傅庄、魏楼、刘庄、河湾、简城、军李、湾李、绳刘、岭张、任寨、榆林、老官李、孙郭庄、梅湾、朱左、岭谢、前古城、后古城、智王、李吉西、李吉东2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林果业发……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简襄王城遗址

简襄王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城址位于舞阳县城西北30公里简城村。城墙已无痕迹。曾在南门外沙河岸见有夯土层。寨内土塘及沙河断崖有大量绳纹瓦砾,寨东南河岸坍露出战国墓,出土有陶俑,青铜剑,村内有嘉靖五年《重修龙兴庵记》石碑1块,上 书:”舞邑城北六十五里有古迹曰简城,乃前代襄王乐其地山环水绕,地势高耸,建都之城也”周襄王曾避弟难,奔郑,郑使其居氾地(襄县境),此地与襄境一河之隔,明碑所记,当与此有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辛安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郝庄村

----

庙后村

----

刘庄村

----

吴岗村

----

水牛刘村

----

大邢村

----

杨楼村

----

石桥村

----

辛安村

----

茨元张村

----

沟李村

----

双楼张村

----

河子李村

----

后吴村

----

南赵庄村

----

冯庄村

----

茨元黄村

----

芬张村

----

河东郭村

----

辛安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