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会探讨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北往,香火极盛。(国家文物局) 景点位置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医圣祠街7号 张仲景 (150~219)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 详细++医圣祠 张仲景 (150~219)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 详细++医圣祠 |
南阳卧佛寺 | 南阳卧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阳卧佛寺位于南阳故城西北隅,实属佛教一古刹寺院,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南阳市志》等地方史书均有记载。《市志》记载:"该寺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原建筑有山门,上有匾额"卧佛禅林",山门两侧有南阳知府顾嘉衡手书的楹联"一枕酣睡,显示麈寰皆若梦,万籁俱寂,方知色相本来空。"山门后有卧佛殿一座,有左右对称的厢房,最后有二层的翘角的古建筑楼房,共计18间。 山门前有石狮、卧佛大殿,左右对称的厢房,院内有香炉,古石刻林立,古树若干株,最高建筑是两层翘角的楼房,雕梁画栋,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像栩栩如生,卧佛酣睡如真,是一处休身养性的好去处。 该寺院在民国时因受激进思想的影响,冯玉祥扒庙建学而毁于一旦,但古碑、遗址犹存,而该地的东西街以卧佛寺而名为街名至今以示纪念。在城市改造中,在现代化楼群中建一仿古建筑点缀其间,恢复古刹卧佛寺之原貌,更使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弘扬了南阳佛教文化,提高了南阳知名度,更给古城南阳增加了一大景观。南阳卧佛寺位于南阳故城西北隅,实属佛教一古刹寺院,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南阳市志》等地方史书均有记载。《市志》记载:"该寺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原建筑有山门,上有匾额"卧佛禅林",山门两侧有南阳知府顾嘉衡手书的楹联"一枕酣睡,显示麈寰皆若梦,万籁俱寂,方知色相本来空。"山门后有卧佛殿一座,有左右对称的厢房,最后有二层的翘角的古建筑楼房,共计18间。 山门前有石狮、卧佛大殿,左右对称的厢房,院内有香炉,古石刻林立,古树若干株,最高建筑是两层翘角的楼房,雕梁画栋,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像栩栩如生,卧佛酣睡如真,是一处休身养性的好去处。 该寺院在民国时因受激进思想的影响,冯玉祥扒庙建学而毁于一旦,但古碑、遗址犹存,而该地的东西街以卧佛寺而名为街名至今以示纪念。在城市改造中,在现代化楼群中建一仿古建筑点缀其间,恢复古刹卧佛寺之原貌,更使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弘扬了南阳佛教文化,提高了南阳知名度,更给古城南阳增加了一大景观。南阳卧佛寺位于南阳故城西北隅,实属佛教一古刹寺院,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南阳市志》等地方史书均有记载。《市志》记载:"该寺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原建筑有山门,上有匾额"卧佛禅林",山门两侧有南阳知府顾嘉衡手书的楹联"一枕酣睡,显示麈寰皆若梦,万籁俱寂,方知色相本来空。"山门后有卧佛殿一座,有左右对称的厢房,最后有二层的翘角的古建筑楼房,共计18间。 山门前有石狮、卧佛大殿,左右对称的厢房,院内有香炉,古石刻林立,古树若干株,最高建筑是两层翘角的楼房,雕梁画栋,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像栩栩如生,卧佛酣睡如真,是一处休身养性的好去处。 该寺院在民国时因受激进思想的影响,冯玉祥扒庙建学而毁于一旦,但古碑、遗址犹存,而该地的东西街以卧佛寺而名为街名至今以示纪念。在城市改造中,在现代化楼群中建一仿古建筑点缀其间,恢复古刹卧佛寺之原貌,更使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弘扬了南阳佛教文化,提高了南阳知名度,更给古城南阳增加了一大景观。 |
南阳玄妙观 | 南阳玄妙观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玄妙观,中国道教四大名观之一,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今南阳方城县)建炼真宫一座,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均建于东汉时期。东汉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到桐柏县固庙祭祀并扩建、重修淮渎庙。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南阳玄妙观守诸贡,屯兵宛下……六月,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群众基础之深厚。 南阳玄妙观位于宛城西北隅之梅溪河畔,即今南阳市建设中路北侧,与市人民公园北门隔路相望,现为宛城区人民政府驻地。该观前身为东汉时期的南阳老君堂。元代至元年间,在老君堂的基础上建设玄妙观。《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玄妙”命名,寓意道教教义之深奥。明代洪武四年增建,正统二年扩建,嘉庆、万历年间增修。清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年间屡有修葺,经数百年的发展,玄妙观规模日益宏大,在鼎盛时期神像达75尊,殿宇房舍310余间,占地面积150余亩,田产70余顷,僧道往住,常逾百人,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清康熙通志》记载“(玄妙观)园亭甲于一郡,黄冠行住动辄数百人,为京师西南道观之最”。 解放后南阳县人民政府驻玄妙观后道教活动停止。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南阳市政府下文开放独山祖师宫,并将玄妙观迁移到独山脚下。2000年重建玄妙观。经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协助,购置土地,现已建成三清殿、娘娘殿、药王殿、太公殿等殿堂,此举引起海内外关注,恢复玄妙观,重现道教四大丛林之日已有了光明的前程! |
瓦房庄冶铁遗址 | 瓦房庄冶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房庄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关瓦房庄一带,是汉代南阳郡“阳一”铁工场所在地。 遗址东南与冶铜遗址为邻,东北是较大的制陶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1954年开始调查,1959~1960年进行发掘,遗址共分四层,耕土层、扰土层、第一层(汉代层)、第二层(西周层),汉代又分西汉层和东汉层。 西汉时期的遗迹有:熔炉基4座,勺形鼓风机械基址1个,水井9眼,水池3个。遗物有:从炉口到炉腹炉基座各部位熔炉残块,鼓风管残块,模范有地面范9个,镂铧带钩等残范块,铁器有铧、锸、铲、锛、斧、凿、钩、权、锥、刀、锤、鼎、熨斗、剑、铁条等,铜器有五铢、大泉五十、镞等,陶器中有陶罐、筒瓦、板瓦、瓦当、瓦钉、陶钱等。 东汉时期遗迹遗迹有:熔炉基5座,烘范窖3个,退火脱碳窑1个,锻炉9座,烧土槽4个,水井2眼,瓦洞3个,砖镶边路1条,范坑3个。遗物较西汉多,有各种耐火砖构件、鼓风管、各种模和范,其中犁铧、锸、镂铧、锤、六角等铸造工艺都可复原,各种形状的浇口范、楔形、裤形、多节叠铸等浇口铁、铁器数量比西汉明显增多,另有各种板材、各种条材等。另外还有磨石、陶纺轮、陶具、陶坠、石杵、五铢钱、陶釜、盆、甑、罐、瓮、板瓦、筒瓦、瓦当等。 瓦房庄冶铁遗址是以铸造为主,兼营炒钢、锻造的一处大型铁制品工厂,通过对其中12件铁器化验分析,其中9件农具是韧性铸铁、2件是铸铁脱碳钢、1件是球墨铸铁,这说明当时南阳的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冶铁技术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1963年6月,瓦房庄冶铁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阳市人民公园 | 南阳人民公园位于南阳市宛城区人民路中段,是一处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公园里还残留着清朝时的一段城墙遗址,原本在它的外围还有一段梅花寨后来国民党政府为了战备需要把南阳的城墙给扒了。 始建于1958年的市人民公园,历经50多年,其设施老化、硬件缺损、景观落伍,已不能适应全国农运会、宜居城市对景观环境的需要,对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实施精细管理成为2011年公园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4月开始,公园所有工作人员只争朝夕,对公园进行改造升级。 人民公园不收门票,方便大家进去游览,花草景观也是比较别致的,很多中老年人在里面跳广场舞,写书法,听播音,讨论时事政治,是南阳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交通路线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路89号 公交路线:乘1路、3路、22路公交即到 |
南阳范蠡纪念馆(范蠡阁) | 南阳范蠡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越国范蠡而修建的,又名商圣祖庙,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民主街,游人不少,周边有很多有名的小吃店,南阳特色酸奶三色鸽等。 范蠡阁范蠡阁高大气派,仿真的姑苏之战很真实,距南阳人民公园不远,可以顺道看看。 景点位置 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 |
南阳府衙 | 南阳府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是元、明、清三代南阳知府的官署。故址在旧城内西南隅,即今民主街西端北侧。 南阳府署始建于何时不详。自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阳皆有郡守(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治所,即郡署。 南阳府署左北向南,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扩建,至清光绪末年,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依次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房舍、院落分布有序,布局严谨。署前为照壁,北为大门,左右列榜房,门前东为召父房,西为杜母坊,还有谯楼和石狮一对。大门北为仪门,两侧为公廨,外有东西牌坊两座,分别与仪门两侧门相对应。再北为大堂,沿明旧额曰“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堂前竖戒石坊,堂左右为承发司、永平库,堂前至仪门,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大堂后为寅恭门,经穿阁即入内宅,内宅为一四合院,由宅门及左右门房、左右廊房和后堂组成。宅门及门房两侧为吏舍,但在上房院外。后堂规模与大堂相仿,是知府接待上级-和商讨重要政事的地方。后堂东有偏院,为知府眷属住所。后堂再北为后府,西半部为马号,东部有侧院,内有“桂香室”,室后为团练宾兴馆。最北部为操场,原是训练团勇的地方,1936年,督察专员公署在这里举办第一界武术大会。 门票 门票25人民币 开放时间 08:00~18:00 景点位置 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100号 |
张小洼遗址 | 张小洼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小洼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张小洼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八里铺遗址 | 八里铺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铺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周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南阳琉璃桥 | 南阳琉璃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桥位于河街南端,全长13.5米,宽6.2米,高6.5米,是南阳工艺最精湛的一座桥梁,以结构壮观和桥上“三奇”而享有盛名。桥下设三孔,每孔上端刻有石龙,龙头西而龙尾东,远望时似游龙戏水,乘风破浪,活灵活现。因该桥造型奇特,玲珑如玉,故名“琉璃桥”。 琉璃桥”位于南阳老城区东南隅河街南端,横跨护城河上,创立于明代中叶,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阳知府朱遴重修。 明代以来,“琉璃桥”一直踞于北京通往南方及云贵川的驿道上,是南阳重要的交通枢纽。“琉璃桥”东侧为温凉河与白河的交汇处,是一处良好的深水码头,水陆交通便利,是当时南阳最繁华的水陆联运码头之一。 “琉璃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13.35米,宽6.4米,高6.5米,两端及中部有三组六个望柱,望柱上均有放置石兽的凹口分别为“文曲水星”、“武曲金星”、“分离水道”》“云游四海”、“静波安澜”、“翰通水道”(六尊石兽现为南阳市博物馆收藏)。桥下部并列三个拱券,各券跨度均为3.5米,券高1.15米,券上西端装饰龙首,雕刻精细,虽有残损,仍不失其威武,东端装饰龙尾。券洞中部原有铁剑,早已毁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宛南书院 | 宛南书院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宛南书院前身是一座建于晋代的寺院(弥陀寺),清乾隆十六年,南阳知府庄有信改寺为宛南书院,其规模与驰名的嵩山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不分伯仲,可容门生300余人,规模之大,为河南书院之最。1903年光绪帝“诏改书院为学堂”,取名“宛南中学堂”。历经府立宛南第一中学堂(1912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校(1915年)、河南省立第五中学(1920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1933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校(1954年)、河南省立南阳第一高级中学校(1959年)、南阳拖拉机配件厂“五七”学校(1968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1971年至今)几个发展阶段。1959年被确立为省重点高中,1978年再次被认定为省重点高中。后南阳一中搬迁,现为南阳实验中学。宛南书院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5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