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南滩古城 | 南滩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滩古城墙是当年青唐城南城墙的一部分,青唐城是唃厮啰政权的都城,建于公元1034年。 唐代这里叫鄯城。青唐城周围10公里,有8座城门,规模宏大。城中分为东西二城,西城是王城,建有规模宏大的议事大殿、宫室、寺院、军政机关和贵族宅院等;东城是商业区,店铺林立,各国商旅云集,仅于阗、回纥商人就有数百家之多,每天人流熙熙攘攘、磨肩擦背。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军手中夺取了鄯城,那时候,城池四周山上林木参天,青翠葱茏,所以吐蕃族称为青唐城。青唐城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当时西夏国兴起,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来往于宋朝与西夏城之间的各国商队、使臣常常遭到掠夺,于是绕道改走青唐城,再由青海湖南北部经柴达木盆地西去。青唐城就成了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 由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曾受阻,青唐城一度成为中西交通和贸易的枢纽。公元1009年,宋军攻破青唐城改名鄯州,旋即被唃厮啰收复,公元1104年,宋军再次占领青唐城,又更名为“西宁州”,西宁一名沿用至今。 太祖洪武19年,在原青唐城的北半部改建西宁卫城后,青唐城被废弃。现存的这段古城墙,是当年青唐城南城墙的一部分。 河湟地区从唐末、五代一直到宋初,互不统属的吐蕃各部处于0局面。而北邻的西夏此时东侵宋边,西略回鹘和凉州,南下吐蕃,大有统一西北之势,河湟吐蕃首领们在这种形势下推出吐蕃后裔唃厮啰。 唃厮啰(公元九九七一一○六五),本名欺南凌温,是吐蕃家族雅隆觉阿王的后裔,河州商人何郎业贤从西域高昌将放羊的他带回。唃厮啰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佛子。 河州大豪耸昌厮筠将十二岁的佛子视为自出,教他研文习武将他抚养大,不久宗哥大首领李立遵等人又将他劫持到廓州(青海化隆),后到宗哥城(青海平安),尊称为唃厮啰,并把二个女儿都给他纳入后宫。宗哥势力大发展,宋朝出使安抚。李立遵谋叛反宋,被宋击败。唃厮啰离开宗哥投邈川。邈川首领同样谋叛反宋,并将唃厮啰囚在一口井中,然后捕杀唃厮啰亲党,唃厮啰逃出后利用赞普名号,结兵击杀了邈川首领的叛乱,然后迁居青唐城(西宁市)。 绍圣三年(一○九六年)唃厮啰后裔青唐主阿里骨死,子瞎征继位。不久,唃厮啰政权发生内讧,瞎征杀死其叔父苏南征。苏南党征之子投宋出策请宋军收复河湟,宋军包围青唐城,青唐主瞎征弃城出逃,河湟地区陷没,吐蕃后三百多年第一次中央王朝所收复。 至此,吐蕃王朝宣布真正的崩溃。 太祖洪武19年,在原青唐城的北半部改建西宁卫城后,青唐城被废弃。现存的这段古城墙,是当年青唐城南城墙的一部分。 地理位置: 位于西宁市南门外体育场南侧的南绕城公路上。 |
西宁山陕会馆 | 西宁山陕会馆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青海省西宁地区颇具影响的一处中式建筑,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财神的场所。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远离故土,在外经商,为了加强彼此联系,互相关照,增进乡谊,交流商情,协调商务纠纷,融洽与官府的关系,设立一个共同议事的场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山陕会馆应运而生。史料称,青海在明末清初时还奉行“藏不入汉,汉不入藏”的贸易原则。到了乾隆年间,大胆追逐利润的山陕商人,以冒险精神进入青海,并深入藏区贸易,赚了个盆钵皆满。到清朝光绪后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国时期更为兴盛,于是就有了“山陕客娃半边城”之说。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老(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山陕会馆的建立,客观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崛起,深刻表达了新兴民族商人要求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激发从商之人包容诚信、尚义利民的人文情怀。 西宁山陕会馆始建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最早建在今东关大街路北,大约在如今的义乌商贸城那里。1895年7月因西宁东关及南川发生民乱,山陕会馆遭焚毁,由于资料的奇缺,会馆原貌已无从考证。1899年,由山西、陕西商人再度筹资,在现址即城中区饮马街东侧的兴隆巷,当时称之为“后街”的地方购地重建,建起了规模更为宏大,布局严谨,殿宇华丽,结构精巧的新山陕会馆。 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这座山陕会馆,与西宁其他古建筑相比,由于建成较晚,如今八十多岁的老西宁人尚能回忆起它的旧貌。据我省著名文史学者靳育德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建的这座会馆坐北朝南,前临今兴隆巷,后接今新民街,一进四院,气势宏伟。会馆前有广场,青石板铺地,两侧砌有砖墙,上饰砖雕、人物花卉,艺术之精令人叫绝;广场北为山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山陕会馆”大匾;过山门,下石阶,院中设钟、鼓二楼,巨钟、大鼓和广场上高悬的旗帜遥相呼应,增添了会馆的肃穆与威严;钟鼓楼后为会馆戏台,坐南向北,为两层;两侧建有包厢式的二层楼,共36间,名曰“春秋楼”;戏台正对三间大殿,名“香厅”,香厅后即为会馆主要建筑“关帝殿”;关帝殿后有一幽静小院,北侧又有一两层楼,即“三义楼”;三义楼两侧又附设两个小院落,分别为财神殿、禅院和议事场所。山门、戏台、香厅、关帝殿、三义楼沿会馆中轴线依次排开,自然形成了四个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的院落。各殿宇中均为方砖铺地,屋宇金碧辉煌,斗拱高翘,彩绘焕然,集中显示了山陕商人的财力与人气。 1987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将山陕会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市政府出巨资安置原有使用单位,并依照山陕会馆布局和主要殿堂风貌开展了恢复工作,2014年再次启动修缮工程。山陕会馆经过两次大规模修缮后于2016年新年伊始向市民重新开放。自此,拉开了全市文化惠民活动序幕,掀起了一股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潮。 |
西宁城隍庙 | 西宁城隍庙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城隍庙,自明洪武十九年始建,历经明、清、民国几代,曾经几度修缮,遂成昔日的规模,透过迷信香烟纸烛的燎绕,可直观到古城西宁文化艺术真品的辉煌。 西宁城隍庙座北朝南,从“大照碑”到牌坊山门开始,向北步入庙门。从中轴线分东西对称,向北进深有五院。主要建筑有:三楹大牌坊(山门)、大戏楼、砖砌半墙栏“香厅”(照胆台)、“鉴心殿”、“后寝宫”。东西对称的有“钟、鼓楼”,东西“廊坊”(十八阴司、十八层地狱),东西县厅城隍、地方先贤。主殿为雄伟静穆的“鉴心殿”,殿内正中供奉府城隍“威灵公”——邓训,及掌簿、鬼判、侍从塑像。人们都这么说,“威灵公”邓训是管辖治理西宁府暨青海河湟的“府”城隍、省城隍,阴司最高行政长官。 这些古色古香、古朴典雅、雄宏壮丽的明清古建筑群“山门”、“钟鼓楼”、“戏楼”、“香厅”(照胆台)、“两廊坊”、山门“砖雕大照壁”等。从1958年始,在“宗教改革”和60年代的“文革”时期,以破“四旧”、“横扫”为名而尽数拆除,只留下了“鉴心殿”与“后寝宫”。 过去,城隍庙里有两块不俗的挂匾,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触动了多少西宁人的心扉。印象与影响深刻广泛、流传久远,不仅在一两代人上。第一块是四字横匾为【你来了吗】?此匾挂在进城隍庙,入第二院中间通道庭堂的正中上方,其意是人死了灵魂要进“阴曹地府”。另一块扇形横匾为【天理良心】,它挂在与戏楼相对照的中间通道顶上。此匾成为老西宁男女老少、众所皆知的名匾。此匾额提醒人们循规蹈矩、心存良善,成为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一面镜子。 东西两廊坊之东首一小间内塑:“夜游神”(地方爷爷),西首一小间内塑“夜游神”(地方奶奶)。紧接东西两侧有五间无门窗瓦房,内塑各五尊“威灵公”(皂隶捕快),东边第三尊,便是人们常提到的(豁唇)“威灵公”。再向里,东西各有9间单檐瓦房,有门窗,有内护栏。在敬台上塑“十代冥王”(十殿阎君),东边: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西边为: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十代阎君”身着穿戴均为明代官服。 西宁城隍庙,是座综合艺术殿堂,堪称寺观庙殿经典。这里为佛、道并存,历史积淀丰厚、寓意深妙。其中古建筑、泥塑群体、楹联牌匾、砖雕壁画,可说是西宁古城有史以来绝无仅有,其艺术手法的高超精湛,可以用无与伦比这个词来形容,实属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曾几何时.毁之一旦。而今日的西宁城隍庙面目全非,文物古迹荡然无存。 |
西宁市烈士陵园 | 西宁市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宁市烈士陵园位于西宁南川河畔,凤凰山下,修建于1954年,占地70余亩。是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国级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员近73.4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60%以上。现有工作人员44名,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50多年来,西宁市烈士陵园坚持“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宗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宁市烈士陵园是全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主要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门楼、牌坊、西路军纪念碑、西路军合葬墓组成。在烈褒区安葬有一千余名在革命战争期间和解放后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同志。其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展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所属之九军、三十军和五军共二万一千八百余人,奉命西渡黄河,于十一月十日组成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统帅下,进军河西走廊。蒋介石看到红军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急命统治甘、青两省的军阀马步芳纠集十多万人,对西路红军进行防堵、围剿。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历时近5个月之久,先后歼敌二万五千余人。但终因孤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失利。西路军红军指战员五千六百多人在弹绝粮尽后被俘,遭到马步芳反动政权极其残暴的破孩和-,先后有三百多人被杀于押送途中,一千多人被活埋,三千九百多人被当作牛马做苦役。英雄的红军战士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坚持斗争,谱写了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同志和几千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西路军妇女独立团400多人被马家军俘虏后遭到非人的折磨。其中有200多人被马步芳直接赏给下属军官做奴仆妻妾,受尽-和摧残,517名西路军烈士的遗骨埋葬在陵园烈士公墓内。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烈士陵园建于1954年7月,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市区凤凰山下,傍依南川河,风景秀丽。陵园由烈士群雕塑像、纪念碑、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组成。 陵园门前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基座上刻着李先念同志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园内最高处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墓,西宁市人民政府早在1954年就挖掘收集了死难烈士的遗骨,安葬于陵园正中,并隆重-进行公祭。墓穴为圆形,墓体呈白色,直径3米,安葬着孙玉清等840位红军烈士。 1986年,园内增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列展出了在青海牺牲的5600余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的事迹,再现了红军西路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慷慨悲歌。 1988年8月,青海省西宁市在孙玉清烈士牺牲地为他建立了汉白玉雕像和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徐向前元帅的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和悼念铭文。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08:30—17:30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中段 交通:可乘公交车3、34、58、4路公交车即可到达 |
西宁南山公园 | 位于西宁市南山,风景十分秀丽,是休闲观景的好地方。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亭上有一横额,-“河湟引凤”。相传南凉时有凤凰飞临其上,故名凤凰台。这和当时流传的“龙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同为附会之说,但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却成为西宁的一大胜景。 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虽然传说中的孔雀楼早已荡然无存,但咏叹凤凰山的那首《凤台留云》却至今仍然广为传诵:“凤台何日凤来游,凤自高飞云自留。羌笛一声吹不落,纤纤新月挂山头。” 南山是登临游览的好去处。《西宁府新志》载:“凤凰山上有寺阁,可以眺远,西以岩洞,下有大川……”旧时每逢五月十三、六月六、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当登临绝顶,纵目远眺,群山翠岚,三川烟云。 |
西宁南禅寺 | 西宁南禅寺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 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
法幢寺 | 法幢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法幢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是青海省最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于1943年,原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园树庄。2003年为给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建设让路,该寺从园树庄搬迁到这里,这里原是“南山文苑”旧址。 法幢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财神殿、玉佛殿和大雄宝殿,这座雄伟的大雄宝殿是2009年8月落成的。 法幢寺每年中比较大的宗教活动有六次,信徒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湟源等市县,该寺在全省汉族信教群众有较大影响。 地址:西宁市城中区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
西宁麒麟湾公园 | 在儿童公园的基础上改建的西宁麒麟湾公园于2008年11月16日竣工开园,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个集现代和传统为一体的滨水景观生态公共绿地,将成为西宁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人文风景名片。园内流水淙淙,诗情画意。颇具古风的建筑物,将这个“世外桃源”与喧闹的城市巧妙相连。进入公园北大门,便见一处水景,宛若长河,清澈见底。西宁府城微缩景观由黄铜铸就,向游人展现了清代西宁府城的原貌。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
浦宁之珠 | “浦宁之珠”电视观光塔位于西山山顶。观光塔高188米,是集电视信号发射、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观光休闲场所。“浦宁之珠”观光电视塔塔楼采用时尚、科技性的球形设计,极具特色,必将成为西宁市的经典地标。 塔座建筑共分四层,地下一层为扇形商铺,首层为城市规划展示厅和贵宾接待室;地上二、三层为多功能观光塔内部办公、值班用房。 球形建筑共分五层,建筑面积约2036m2。一层为避难层,二层为观光厅,三层为酒吧,四层为旋转茶座,五层为机房。其中二、三、四层对外开放。主塔设计客流量达到400人/小时,电梯每秒上升2.5米。每当天空晴朗,“一览西宁小”的美景尽收眼底。 我们将以最热诚的服务期待海内外宾客的到来,浦宁之珠也会给您留下最深刻及美好的回忆。 |
西宁大佛寺 | 西宁大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西宁西大街。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三贤哲”的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辗转到青海,曾一度在位于今西宁教场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贤哲均圆寂于青海,其中肴格圆寂于西宁。 后来,信教群众对该寺大加扩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庭。它在我国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群众中颇负盛名,受到信教群众的顶礼膜拜。 |
西宁金塔寺 | 西宁金塔寺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塔寺位于西宁市南大街东侧宏觉寺街35号院内,约建于明代。清代为塔尔寺的属塔。1958年时,该寺尚存古佛殿1座,僧舍9间,约占地1亩,寺内已无常住僧人。现古殿尚存,其余皆拆除。1985年该寺重归塔尔寺,由占用单位和塔尔寺出资维修,塔尔寺派人管理。 |
西宁烈士陵园 | 西宁市烈士陵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下,占地面积99,996平方米,由烈士群雕塑像、纪念碑、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组成,园内安葬着1776位烈士遗骨。1954年7月始建的这座陵园,该陵园是为缅怀在青海牺牲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而建立的,陵园门楼为高 10米的两层楼阁建筑,门前屹立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其基座上镌刻着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该陵园中央为高10.1米的烈士纪念碑,正面镶嵌着朱德1958年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最高处为烈士墓,安葬着包括西路军第九军军长孙玉清在内的840位红军烈士的遗骨。烈士墓后为大理石墙壁,上有红军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四组浮雕,再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艰难困苦的动人历史画卷。 1986年增建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分为序馆和正馆两大部分,由徐向前题写馆名。纪念馆展出了牺牲于青海的5600余名西路军烈士的事迹。陈列的280余幅照片、170幅大型油画以及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烈士遗物等,形象地再现了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一并展出的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图片,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部分烈士的遗物等。 这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星巍然屹立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的一座历史丰碑,深深吸引着各地的群众。 建设格局 西宁烈士陵园的园陵正门修缮一新,庄严肃穆的“西宁市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中熠熠生辉。陵园内朱德亲笔提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馆内存放着鲜花,在纪念碑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两旁翠绿松柏上掇满了前来瞻仰群众敬献洁白的小花,纪念堂门前绿草茵茵,优美的环境,增添了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它再现了红军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慷慨悲歌的光辉业绩和英雄形象,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艰苦转战的历史写照,有红西路军指战员英勇就义的巨幅油画,群雕及中央领导的题词等。1988年8月15日,纪念馆和纪念碑等处建成开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宁文庙 | 西宁文庙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文庙,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文庙街,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后经三次修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成。大部分建筑已被拆改。2004年10月改建后,在原址修建了店铺、广场等设施。 文庙的前门设有两个由照壁连接而成的牌坊门,门楣上面分别写有“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这是寓意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在赞颂孔子。穿过这两扇牌坊门,迎面就可以看到气势恢弘的大牌坊,上 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是文庙特有的设置,高十余米,飞檐斗拱,造型十分壮观。棂星门令人惊叹的一点在于,它建于1741年(清乾隆六年),它的承重仅靠没有深埋于地下的四根柱子和八根埋地的斜杆,在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仍然屹立不倒。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宁宏觉寺 | 西宁宏觉寺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亦称“宏觉寺”、“洪觉寺”。位于今西宁市南大街东侧的宏觉寺街东南头。《西宁府新志》载,“在城南门内,旧名 ‘妙华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 )建,永乐十年敕赐额曰 ‘弘觉’”。该寺在明代前期颇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锁南曾受封为国师,多次进京朝贡。由于明王朝的支持,该寺曾在西宁地区冠盖一方。明末,塔尔寺和佑宁寺等相继建成,弘觉寺遂被取代,开始衰落。清时成为甘肃拉卜楞寺属寺。该寺一进三院,人山门即护法殿,前院两侧分列钟鼓楼,中院主殿塑有三大菩萨像,另有僧舍18间,全寺建筑占地约4亩。解放前夕,该寺成为省内蒙藏王公、千百户和上层僧人来宁时的常住地,寺内仍有少量僧人,但已不举行宗教活动。解放后,建筑被毁,寺址占为它用,现仅留“宏觉寺街”之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宁明清古城墙 | 西宁城墙,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现大部分已经毁坏。明洪武十九年(1387年),长兴侯耿秉文在元西宁州旧城西北部,建成西宁卫城,有4个城门、4座角楼。 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宁兵备道董汝汉率众大规模加固城墙工程,墙基以大型条石砌成,墙体以条砖包镶。清末,西宁城墙遭严重毁损。抗战期间,城墙打开4个豁口以疏散民众。1949年后,西宁城墙逐渐湮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金十字社区 |
---- |
清华路社区 |
---- |
新城社区 |
---- |
逯家寨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