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丹噶尔古城 | 丹噶尔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壁画精美,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
湟源城隍庙 | 湟源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湟源城隍庙位于县城中心十字北面,修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三进两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庙舍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远近闻名,在初一、十五重大节日期间,游客不断,香火旺盛。 湟源城隍庙几经沧桑,几经兴衰,曾在嘉庆、宣统年间先后维修了多次,在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逐渐成现在的规模。山门雄伟华丽,建于六层台阶之上,山门东西各树立围杆一个,围杆上下有大小两个雕斗,与山门相映成趣,也使山门显得更加威仪壮观。山门对面的青砖照壁,高6.6米,宽10米,上面刻有花云纹图案,属于清代的砖雕艺术。进入山门,便是戏楼,其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晨钟暮鼓”,早上敲钟,晚上打鼓,一般钟鼓为僧侣报时的工具,现在钟鼓设而不敲,传说一但敲撞,声闻于天。 进入第一院落必须从戏楼下面穿过,戏楼上面为品字形戏台,象征一品当朝。戏台子的两边各有一0,加上中间的戏台就好象一只凤凰伸展翅膀飞翔的架势。院落中间是监心殿,两边有厢房、阁廊。东西各七间,第一间为马厩,塑白、黑马各一匹,鞍镫笼缰俱全,马夫各两个,都是年壮精干,紧身短衣,身着冥间的衣服,平时喂马,外出牵马坠镫;中间塑有5个皂役,分别手里拿着火、刑具、棍杖、镣铐等物,面目各异,栩栩如生,最后一间东边供奉的是地方鬼奶奶神像,她身着白衣绿裙,恶面披发,怒目圆睁,右手举“纠察善恶”的小牌,左手拿着一个红纱灯笼,身后绘有布袋和尚图,两面对联:“和尚休夸腹量大,老婆亦有天心公”;西面为地方鬼爷爷塑像,蓝袍白裤,身矮高帽,面目和善,笑容可掬,一手拿雨伞,一手拿红纱圆灯笼,身后绘刘海嬉婵图,两旁也有对联一副:“尔为地府善恶主,我替人间爱惜钱”。据说地方鬼奶奶和地方鬼爷爷忠于职守,夜间外出,风雨无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访察民间善恶,以便惩恶扬善。地方鬼府第的隔壁,东西设有廊房各九间,外面用格子门窗及门顶装饰得极精美,而且上面画有民间传奇故事,美观大方,生动感人,屋内是大型的壁画即冥司十八司,俗称十八层地狱,以十八幅壁画反映种种历史传说中的冥间故事。每幅壁画上半部分绘有十八冥司审判善恶案件图,下半部分绘有惩治恶鬼,受种种酷刑的传说。穿插有岳飞父子在阴间受到礼遇,秦桧夫妻受到惩处,唐王游地狱,刘全献瓜、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等情节。东西屋廊两侧山墙绘有冥府文牍书办官吏、促死鬼卒差役立像各四尊。 院落北面中间就是鉴心殿,大殿前沿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庙枕丹山千祈百祷万家乐业,宇连湟水万代千秋八方安宁”,庙台两边山墙上有梅兰竹菊,鹿鹤同春等六幅砖雕,都是清代的作品,精细考究,堪称艺术珍品。 鉴心殿共有三间,屋顶为芜殿顶,大殿正中间的三级净台上,塑有城隍神的坐像,身穿红色的蟒袍、头戴黑色宰相帽子,面貌慈祥,庄严文静,两手按膝端坐在中间,两侍男分立两旁,清秀和蔼,捧奉茶具。台下左右站立判官,头戴红彩乌纱帽,身穿绿色官服,前后心鹤日补福,面目狰狞,左腋下夹生死薄,右手拿着朱红锥笔,侯令疾书之状;右边站的这一位判官,是恶面鬼役,裸体项巾,虎皮腰裙,短裤露膝,两只脚裹着布代替鞋子,但是露出了大拇指。右手高举“赏善罚恶”的火牌,左手拿锁链,竖发脑筛,耳环手镯,有令下即发之状,这些塑像个个形象逼真,姿态生动,表现出了他们所具有的神圣威力,给人一种敬而生畏的感觉。 背面绘有山神、土主对坐画像。山神和土主是地方神,山神主管山脉,土主是我们常说的土地神也叫土地爷。山神全副戎装,半服掩甲,赤面满须,右手抚带,左手捋须,悠然自得,足显出山神的威武姿态。旁边的小童双手拱扶月牙板斧,脚前蹲一只白额猛虎,以壮神威。土主鹤发童颜,笑容满面,穿着蓝色的鹤袍,戴着东博帽,脚穿福字鞋,银髯飘逸,左手放在膝上,右手掌上蹲着一只灰白色的老鼠,只露出头和前爪,他旁边的小童憨秀,扶龙头拐杖,脚下卧着一只狼。 大殿的山墙东西两边各有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现在只能看到保存下来的这一部分,东、西墙前半部分,绘有十二曹官图,两边各有六个,东墙的后半部分绘有城隍出阵图,有马祖、牛王、山神、土主、药王、张仙、百子娘娘等神像,他们各自手执自己的法宝与兵器,还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值功曹、布云童子、散花仙女等。这些各路神圣由城隍率领,在这里城隍显得人高马大,以示主身之意。二童子也跨马跟随在后面,后面背着印玺和玉帝所赐的旨意,冥司的判官和鬼役,都准备了刑具、锁链、绳索等物。旗锣鼓号,前护后拥,威武庄严,人奔马弛,有不可阻挡之势;西面是凯旋归来图,偃旗息鼓,缓步笑谈,千姿百态,悠闲自在。有一位判官忙着点验录写本,旁边的鬼役怒目呵斥,他们战胜带回来的鬼犯带着镣铐,并用绳索-在一起,行步艰难,背上插有罪证的标牌,显然是凯旋归来。 后面院落为后寝宫,后寝宫是城隍夫妇休息的地方。后寝宫的院内有两个长方形的花园,中间堆有假山,花园内有柏树、探春、刺梅、牡丹、丁香等树木,每逢春夏之际,鲜花盛开,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如临仙境,是城隍夫妇生活、休息的理想境地。 院落两旁有三间厢房,后寝宫坐落在中间的月台之上,中间留有一个六级台阶, 后寝宫的中间是城隍夫妇身着便装的木雕坐像,面目慈善,悠闲自得。西边为卧室,床上有被褥、鸳鸯枕头、梳洗妆品、用餐器皿,生活用具样样俱全,使人有整洁舒适之感。东边供奉的是城隍出巡时神像和坐的轿子。 城隍庙不仅在建筑技艺上在西北地区首拔头筹,而且绘画成就也冠压群芳。 |
日月山 | 日月山位于湟源县南部与共和县交界处。距湟源县城约40多公里,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唐代称为“赤岭”,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灿烂,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日月山,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她。于是,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 日月山虽然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踪影。为此,人们早先在日月山顶修筑了庙宇。可惜被人破坏。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两座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参观。 |
宗家沟 | 宗家沟在湟源西南16公里处,此地山势峥嵘,峰峦纵横,沟脑通塞外,利于进退。沟内气候宜人,林木葱郁、山泉奔涌,风景绝佳,很适宜人类居住。有大小百多个洞窟,形成海东地区最为密集的洞窟群。适合一个人口较多的族群在此常年繁衍生息。 几个大的洞窟,洞顶有天然形成的纹饰,美伦美奂,不由使人想起古籍中关于西王母石室玉堂珠玑,焕若神宫的描写。一号二号洞面积都在二百平米以上,现已被菩萨、吕祖占据。三号洞目前尚未被神仙们光顾,面积近三百平米,宽敞雄伟。洞外景象奇特,右为百丈红砂俏壁,左为松林缓坡,洞口有崎岖石阶沿右壁而下。前面是一片三千平米的“广场”,可纳数千人聚会,“广场”入口处有两道明显的关隘遗迹。此处,当年如果被西王母选为居室,则堪称上佳。其余洞窟大小不一,多被后人当作羊圈,羊粪厚达几尺,不少洞壁覆有厚厚的烟熏火燎之痕迹,看来世代均有人以此为室。 1992年,以日本著名学者吉田武彦为首的日本国西王母考察团来青考察,行程万里,回去便发表专著,文中以周代之里量周穆王的行程,得出结论,西宁地区为西王母“前庭”。王母石室应在西宁西去120里之处,不在日月山以西,而宗家沟正好在这个距离上。日本学者无学术先入之见,更无争文化资源之嫌,提出得见解应值得我们参考。 再从宗家沟周围的环境看,在湟源县与共和交界之处的湟源境内,日月山脉之东端,有一恢浑大山,突兀入云,色青黑,海拔4898米,为近湖地区最高的山峰,雄视青海湖及湟水上游。地图上标此山名为野牛山。而当地群众称其为“索日格”山,藏语意为“大家的妈妈”。每年定期祭祀,仪式隆重。能当大家的妈妈者,在环湖地区恐怕只有万帐王母即“赤雪甲姆”了,松巴益西等学者考证。赤雪甲姆就是西王母。而且此地的藏族风俗有异于其它藏族。如崇拜水,以水祭天,其葬俗就更奇特,有姓者行棺葬入土,无姓者行-。有姓的藏族多为杨姓。而《百神图》记:“西王母位西方昆仑山。姓杨名回。”古羌人特别是河湟地区的羌人是行棺坑葬的。大华墓葬就是这种葬制。因此,我怀疑这部份藏族为羌人之后,西王母的直系亲属,并且是世代祭祀西王母的部落后裔。 |
日月山·倒淌河 | 导 游 日月山,初唐时名赤岭。位于湟源县西南,青海湖东南,既是湟源、共和两县的交界处,又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海拔3520米,是游人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介 绍 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此山,她怀揣宝镜,登峰东望,不见长安故乡,悲从心起,空镜下滑坠地,一分为二,一半化为金日,一半化为银月,日月交相辉映,照亮着西去的征程。此地成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 现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有流向独特的倒淌河。站在山顶,向东眺望,一派田园风情;向西看,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海心山明丽动人,与田园秀色迥然不同。故游人都说:“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交 通 距离西宁市中心100公里,出西宁市2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一般长途客车到此地不停车,建议跟当地旅行社参加青海湖一日游,费用每人100元左右。 青海西宁 |
赞普林卡藏文化展览馆 | “赞普林卡藏文化展览馆”座落在湟源县“三峡”交汇的海藏咽喉之地,青藏铁路和315、109国道的交汇处,距西宁43公里。“赞普林卡”意为藏王园林,始建于唐贞观1 5年(公元641年),是河源郡王吐谷浑首领诺葛钵和唐弘化公主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专门修建的行宫,后被战乱所毁。欣逢盛世,“赞普林卡”在原址上得以复建。今天的“赞普林卡”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藏王园林,占地43亩。林卡的建筑风格采用汉藏结合的建筑手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大殿内127幅壁画和唐卡,反映了从青藏高原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从吐蕃王朝的建立到历代的藏王、文成公主进藏到汉藏文化的传播以及藏区的发展,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123尊佛像阐述了佛主的生平,藏传佛教的起源,到八大教派的进展等。它是青藏高原几千年历史的缩影,藏民族文化的博物馆,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于一体的民族和谐会馆。“赞普林卡”还供奉着当年唃厮罗王朝的两件镇国之宝: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玉身像,玉身体内装有和田玉阿弥陀佛与大日如来佛,佛像体内装藏物据专家与-推测为佛主舍利子。 |
丹噶尔步行街 | 过去的丹噶尔,今天的湟源,坐落在著名的青海湖东岸,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自古以来丹噶尔就是通往蒙藏牧区的门户,历史上称他为“扼唐蕃古道之险塞,据丝绸辅道只要冲”,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6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京、津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商人纷纷开庄设行,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同时也形成了专门从事民族贸易的“藏商”队伍,丹噶尔以“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美称名扬四海。城内宽约6米、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等建筑群,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 |
湟源峡 | 湟源峡地处青藏公路35公里至90公里处,湟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湟源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奔北,两条河将湟源分成狭长的“丁”字形河谷盆地,构成“三峡”,即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峡谷两侧,群山崔嵬,峰峦兀立,高山相峙,峭壁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湟源峡因地势险要,自古有“海藏咽喉”之称。整个峡内高山林立、奇石嶙峋、河水奔腾、风景如画,特别是那些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石刻,更使过往客人不禁弃车而涉足观览。 交通: 公共交通:西宁西站每天有两趟开往湟源的火车,分别为7581次列车,发车时间为8:25和K9803次列车,发车时间为21:25,用时40分钟左右。 自驾车:西宁-京藏高速-西湟高速-湟源峡,约1小时。 注意事项:湟源峡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岩壁,为了安全,最好不要随意攀爬,拍拍照就好了。 |
明清老街 | 明清老街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贸达到顶峰,大小商户及手工业户曾达一千余家,总资金达五百万两以上,因此,湟源县城“丹噶尔”又以“环海商都”闻名于全省,商业贸易达到鼎盛,俄、美、英、比等数十国商人来到这里设立洋行,到五、六十年代仍是湟源县主要的商业区。 |
东峡小江南 | 东峡乡位于湟源县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总面积85.5平方千米。辖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 9个村委会。31个生产合作社,1949年沿旧制设东峡乡,1958年与城关镇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东峡公社,1965年并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设东峡公社,1984年改设东峡乡。 该乡北有北华石山,南有照壁山,两山犬牙交错、陡峭险峻,谷中湟水湍急。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西湟一级公路沿峡谷穿山而过,号称"海藏咽喉"。山间植被茂盛,大黑沟已被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有桦树、云杉,人们称之为"小江南"。海拔在2400--3208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降雨量502毫米。东峡境内有著名峡谷——西石峡,因位于县境之东故又名东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东科寺 | 东科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科寺亦称“东科尔寺”、“洞阔寺”,都是藏语的译音名称,原名全称“东科尔具善0洲”,座落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东科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名“东科尔佛教讲修洲”。寺南沿河松柏成荫,白杨挺拔,风景秀丽。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四世东科-多居嘉措创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其遗址在今县城东百米处,当地称作“旧寺台”。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五世东科尔索南嘉措移建于现址。东科尔寺初建时受到顾始汗的鼎力相助,顾始汗将湟源日月山和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一带的大片土地划为东科寺属地。1665年(清康熙四年),四世东科尔多杰嘉措奉召入京,被清廷封为“文殊禅师”,驻锡京师。自此,历辈东科成为驻京“呼图克图”。 清代,该寺建筑规模宏大,正殿大经堂5间,耳殿2间,柏木地板,松板天花,门扇上是兽头铜环,金钉镶嵌。佛祖释迦牟尼及文殊、普贤菩萨、宗喀巴塑像,均为镏金铜像,殿柱红底金龙缠绕,金龙金睛翘尾,凌云欲飞。各种佛像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殿前社火院一平如砥。僧舍、库房、伙房、议事房数百间。其中-府邸备极精美。1737年(乾隆二年),寺院完工后,从北京购回大小镀金铜像千尊,特建楼阁供奉,实系丹噶尔首屈一指之藏传佛教寺院,遂由乾隆皇帝赐金匾,并正式赐名为“特普天邪丹书林”。由此东科尔寺声誉日著。 该寺院原设有显宗、时轮经院,采用西藏色拉杰巴扎仓教程,僧侣200余人。寺僧注重密宗修持,以修供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大本尊的彩粉坛场最为出名。 东科寺在历史上广有寺产,极其富豪,且有很大的政治权势。《丹噶尔厅志》载其“土地之广,田租之多,遍丹邑皆是也。且毗接于西宁县迤西各庄,设立各等苛虐刑罚,权埒官吏而冤横过之。僧徒众盛至百数十人。”该寺管家很有实权,寺主东科尔呼图克图驻京,其“掌财赋收纳之柄者,维管家一人所司,寺僧得为管家权柄数年,家资累千万金,富雄一乡矣。” 东科寺有六座属寺,本县境内有金佛寺、下拉拉寺、贵德曲乃亥寺,甘肃天祝县天堂寺,肃南马蹄寺。1958年宗教改革后,寺院-,一些珍贵文物及档案经书,大多失散,寺院除剩-府邸一座48间外,主要建筑被拆毁。1983年3月30日重新开放,1986年修复琉璃瓦经堂一座5间,维修-府邸48间,僧舍6院24间。经堂坐西朝东,内自左向右依次供有无量佛、药师、释迦牟尼、迦叶等泥塑像,两旁有八大金刚泥塑像,门旁塑有旦正和山多二0神,还有宝贝佛、十三世东科塑像各一尊。此皆出自名匠之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该寺现有僧人17人(其中完德4人)由3人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行政和宗教事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静房湾 | 静房湾 (又称经房湾),位于西宁市湟源县城南18公里处的华石山脚下,此地山势峭拔俊秀,林木茂盛,怪石嶙峋,水清山静,静幽灵深,从远处看,古松参天,大片的常绿乔木布满山间,似一道绿色屏障,其中的尼姑寺、仙人洞和别具一格的清静泉,更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使静房湾变得如仙境一般。 来到静房湾,两边山峰拔地而起,立于晴空之下,使人如临仙境,留连忘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湟源大黑沟森林公园 | 大黑沟省级森林公园,距湟源县县城10公里,距西宁46公里,8公里长的山沟成丫字型 。 置身于其中,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置身于其中,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险峰绝壁,令人留恋忘返。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清澈的溪水、百鸟的欢歌,秀丽的风景令其驻足。在大黑沟曾住数日,从此大黑沟的声名远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如今西宁及郊县的许多游客前往大黑沟休闲、渡假、登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茶马互市 | 青海省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哈拉库图城遗址 | 哈拉库图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哈拉库图位于湟源县城西35公里处的日月乡哈拉库图村。背靠日月山,南临野牛山,东与分水岭遥遥相望,北与石堡城互为抵角,规模较大。据文献记载为驻防之地,是当地的军城大本营,民国以后简称哈城。1993年6月,湟源县政府列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建在一独立小山东坡处,扼守日月山及药水河上游,地势险要。城周长228丈(760米),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依山而建,西高东低,夯土筑。形制及布局平面呈菱形,很规范,在我省极为少见。除城址四面墙体东城墙已经拆除外,其余尚依然屹立,四角设有碉堡。东西各开一门,门处设有瓮城,西瓮城的门朝南开,平坦较宽阔,东瓮城门朝北开,便于南北通道的控制,利于攻守。城内有建筑遗迹5处,练兵场所、大小教场,遗迹现象还有灰层、灶坑、陶、瓷、碎砖瓦片等,曾出土唐开元通宝、宋天禧通宝、清康熙通宝等钱币。 据《丹噶尔厅志》载,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修筑,乾隆五年竣工,设守备驻防。此城从调查资料看,其北城墙有二次筑成迹象,下层夯筑类似唐代时期筑法,有可能清时筑城前即有城池。 乾隆三年(1738年),清政府增设丹噶尔营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驻哈拉库图,归丹噶尔参将统辖。驻军有马战兵一百名,步战兵一百名。驻军之举,肯定了哈拉库图为边陲关隘的地位。乾隆五年(1740年),川陕总督大学士郎阿据议奏请添设哈拉库图等八营堡,哈拉库图营驻军一百四十三名,千总一员。下辖日月山塘,窝卜兔卡汛,铁勉库卡汛。乾隆十二年以后,除增添、裁汰、移驻外,截至五十年止,存留马步兵仍保持一百四十三名。道光三年(1823年),鉴于哈拉库图为边内第一要冲,清政府将镇海堡守备移驻哈拉库图,哈拉库图营千总移驻镇海堡。由镇海堡拨添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八名,守兵三十七名。以后驻军因裁拨、裁汰、暂停募补等原因,时有增减。于民国3年(1914年)哈拉库图营裁撤。 名为城,但城内并无民房设施,也无居民居住。进入东门,横在眼前的是守备署旧址,俗称衙门,是守备办公之所,拾级而上,右侧是土地庙,再后是城隍庙、玉皇庙,左侧是山神庙,再后是关帝庙,玉皇庙后面即是西门。这些庙宇等建筑现在一无所存。出了东门,在龙山脚下,设南北街,曾建有过街楼。是繁华的商区,也是居民区。昔日南北街商店林立,湟源县城的洋行和“歇家”大户,均在这里设有分支商务办事机构,接待蒙藏商人,经营畜产业务。此外,在城外东北临河流处设演武场、趟窝(训练军马的设施)直至莫多吉村。隔河山坡有料瓣台,在城东南坡上有营盘台,系古营盘遗址。 哈拉库图城址规模较大,城垣较完整,形制为菱形,是青海境内古城的首例形状。城址的墙体、壕沟、角棱、瓮城等保存尚好,对研究古代军事、城池布局以及蒙、藏、汉等多民族的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华石山 | 华石山,位于青海湟源县正南,长约12公里,是湟中县与湟源县的分界山,其最高峰海拔4289米。据湟源县志载:“气势雄伟,景色秀美。连延至日月山,苍翠可爱,秋时,上有红叶。从县城远眺,一字横锁,连峰插天,清奇秀丽,有纤月笔架之形,共十二峰,皆耸峭挺立,春、秋、冬三季,积雪不消……《山海经》称为翠山。”烈日炎炎的夏季,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它的风姿。 面包车载着我们从县城出发,沿109国道拐过几个弯,途至小高陵村向南驶去,远方阳光灿烂,云铺深壑,紫遮危岩,峰峦犹如刀剑,嵯峨直指青天,华石山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再复前行,我们便到了华石山脚下,车再也无法行驶,我们只好下车步入华石山的山谷中。眼前是疯长的草木炫耀着生命的灿烂。金露梅,银露梅,水晶晶花等开满四野,脚下疏松的草地踩上去软如地毯。远处峰峦叠嶂,群峰如列屏,苍苍茫茫。沿着狭窄陡峭的山径蜿蜒而上,荆棘丛生,不时有轻云擦肩而过的感觉,仰视山头,奇形怪异的各种动物状的山石呈现在眼前,活灵活现,盘踞而立。有的石峰上雄狮傲立,虎视前方;有的石峰上猴子攀岩,寻找猎物;有的石峰上仿佛被一把锋利无比的长剑从高至底直劈,留下了一个陡峭平滑的剖面,猿猱尚且难攀,人惟望壁兴叹了!周围轻云缭绕,绿草茵茵。峰顶有飞瀑跌落,若遇隆冬,一道道冰溜垂挂在石上,使石峰越发显得高峻和锋利。那莫名的山岚,从石罅间渗透出来;从山壑里卷涌出来;从混沌的阳光中泄漏出来,若隐若现,忽儿有如抖开的壮锦,阳光下,五彩缤纷;突然又风过峡谷,卷涌千堆雪,更有如一幅天山的牧羊图!站在这里,我们仿佛站在一幅巨大而笔墨浓重的油画面前,无论是翠山是溪流是飞瀑是藤蔓,全是斑斓的色快组成。那种夸张的明暗对比,那种真实的线条凸现,让我们惊叹不已。华石山山石嶙峋,异峰峻峭,具桂林春山之秀,备西岳华山之险,传黄山之神韵,存泰山之气势,实乃得天独厚。 继续前行,呼啸的山风和飞流直下的溪水的撞击声有如美妙的天籁之音。岩石上寄生着各种苔藓,虬状的山涧,藤条如网。间或随风飘来细的发丝似的水珠,真个似雨非雨,浸肌爽凉。满山的浓绿,染游人一身翡翠。满沟的飞瀑,变换着姿态,水流的石槽光滑的犹如人工精心打磨一般,飞瀑下的水深约有数米,撂下一块石头,会发出“嗵”的响声。一头扎进滴水渗溢的“水帘洞”,冰凉凉的,在与孙大圣的对话中,众猴的喊叫声回响在耳边。从刚容纳一人行走的石罅中攀岩而出,眼前是一片静山静水的开阔地,盘腿坐在铺锦叠翠的芳草地上,双手合拢在嘴上大声吆喝,声震山谷,余音袅袅。天,顿时近了;云,就在脚下。-在这里,没有了世间车马的喧嚣,亦没有了人间的百忧烦心。心如止水般地看乱云飞渡,群山肃穆且昂起了头,似高古的哲人显示着大自然神秘的力量和恒定不移的意志…… 夕阳挂在山头,在五彩的霞光中,我们觉得如置身于一幅润色透明的水彩画里,山林翡翠,水光闪闪,蓝天泛红,绿草染金,峡谷中流淌的小溪,像一条银带,闪着柔和的光芒,眼前所有的空间都在流动着色彩。 不知不觉中,天色暗了下来,极目远方,大山灰蒙蒙的,湮没在氤氲蒸腾的空气里,蓝盈盈的天幕上繁星闪烁,空寂的山谷中晚风轻轻地吹着,近处的溪水声依旧汩汩,半空中不时传过一两声夜归的鸟鸣声,瞬间劳顿的华石山沉睡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