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 灵武市 >> 郝家桥镇

郝家桥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张俊 (1841~1900) 张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俊(1841-1900),字杰三,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人。清末将领。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农历正月十三日生。曾祖张九龄,祖父张柱,父张文恭,母贺氏。  张俊青少年时稍识文墨,性谦和,寡言欢,不随流俗,好舞刀,曾获武监生功名。  同治元年(1862),世道-,张俊奋起组织团练乡勇,保卫村庄。  同治二年(1863)二月,与同乡董福祥等民团联合,结寨自保。后见清军纵兵掳掠、蹂躏百姓,便推董福祥为团总,竖起反清大旗。至同治六年(1867年)夏,队伍发展到20万人,并多次挫败清军。  同治七年(1868)十二月,遭湘军刘松山部围歼失败降清,挑选4000余人,编为“董字三营”,张俊领左营。  同治八年(1869)八月,随刘松山镇压宁夏回民起义,战功卓著,深得刘松山器重,张俊以功升都司。  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清军平定金积堡,张俊率左营,奉命驻守吴忠堡。  同治十年(1871),清廷赏戴蓝翎。夫人王氏携幼子张孺珍迁居吴堡忠。并建宅第,占地1800亩,工程之浩大,为吴忠城前所未有。  同治十一年(1872),随军进剿河州,以功晋游击。赏换花翎。授果勇巴图鲁(勇士)。  同治十二年(1873),代理西宁永安营游击。授确勇巴图鲁。  同治十三年(1874),进兵西宁,董福祥因事被解兵权,张俊代之率兵,数克险阵,功勋皆归董,助其复职。直到攻克肃州,以功迁升副将。  光绪元年(1875),授总兵衔。领西宁镇属北川营都司。  光绪二年(1876),率部从左宗棠进军新疆,打击入侵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功冠诸军,授倭欣巴图鲁。以总兵记名简放。授提督衔。  光绪三年(1877),以提督记名简放,任定远军统领。四年(1878),赏穿黄马褂。  光绪五年(1878),参加追剿安集延爱克木汗犯边战斗,率军四昼夜驱八百里,斩获甚众,屯垦驻守新疆,叙功授予头品顶戴。  光绪十五年(1888),代理阿克苏镇乌什协副将,升甘肃西宁镇总兵,伊犁镇总兵。  光绪二十一年(1895)代理喀什噶尔提督,升喀什噶尔提督(至二十六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擢升喀什噶尔提督。次年(1898),董福祥应召入京,张俊接任甘肃提督。  光绪二十五年(1899),应诏入京,任北洋武卫全军翼长,领中军。清廷为褒奖其功勋,锡紫禁城骑马。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染病不起,夫人王氏病故,张俊闻讯甚为悲痛,病情愈重。三月初十日在京逝世,终年59岁。同年润八月,与夫人王氏合葬于故里毛曲井。  张俊卒后,朝廷诰授建威将军,诰封光禄大夫,谥号“壮勤”,妻王氏封诰命一品夫人。光绪皇帝题词“名重边陲,功留瀚海”,下诏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奉祀。  子张孺珍,成年后为董福祥部属。光绪二十二年(1896),参加平定河湟,勇冠军中,以功授二品顶戴盐运使衔、记名道员,并赏武能依巴图鲁。二十五年(1899),管带武卫后军右营。二十六年(1900),张俊逝世后,朝廷以其父功勋加恩道员(副省级)。送葬守孝期满,仍然回蓟州复职。后在北京逝世。  孙张超,以祖功勋授二品荫生。张俊逝世后,赏员外郎,入朝为官,从五品。  曾孙张耀宗,张俊去世时年幼,未获赐封。  清末,张俊家族仍具很强势力。辛亥革命爆发,尚有张俊后裔张四率领民团进攻革命军。民国初期,张家人丁兴旺,拥有数千亩田产和通达西北各地的商贸经营。民国十七年(1928)11月,土匪杨0聚集数千人进攻吴忠堡,府第被占领,在堡内劫洗三日,劫掠商号50多家,府第被焚。族人奋战,死伤惨重,财产消失殆尽,后遂渐衰落。  [以上内容由"MINI_COOPE"分享。]

张煦 (?~1895) 清朝大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煦,清朝大臣,头品顶戴。南坡,清代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灵武)人。自幼受父亲张松年“以德为先”的家学影响,养成“少笃学,目不窥园”的良好学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京察一等;后被放外任,先后担任过贵州镇远府(今贵州镇远)、贵阳府(今贵州贵阳)和贵东道(辖贵州东部府县地区)府道主官和陕西、广东、山西三省的藩、臬二司使;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任陕西巡抚,次年改任湖南巡抚,十八年(1892年),调任山西巡抚等要职,进入封疆大吏行列,所到之处颇有政绩,殁后入清史循吏传。  张煦在任职期间,“为治一本经术,诘奸武虎,安良懦。及任封疆,值公私凋瘵,涤除封靡,综核名实。革陋规,清积弊,上下肃然,廉静诚悫,不为赫赫名。所在事集而民和,有各得其所之乐”。他在担任湖南巡抚时,正值光绪光皇“亲政”,洋务运动在全国深入开展之际。光绪十五年(1889年)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统辖湖南、湖北2省,在辖境之内,大办洋务,进口机器,开办炼铁厂、-厂,并设立织布、纺织、缫丝、制麻4局,筹修芦汉铁路等一系列工程,并创办两湖书院。  张煦性格鲠直,从不谄媚逢迎上官。他担任湖南巡抚时,张之洞正任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二省,位尊权重,显赫一时。因张之洞轻信传闻,对湖南政务中的细微末节之事,过度干预,连篇累牍地滥发指示,引起张煦的极大不满,便写下了蜚声一时的《致鄂督张香涛书》,指责并训讽道:“公自命为国家理学名臣,才大望重,当为海内所钦佩,鄙人不敢不敬服。然而,好大喜功,惑于浸润,往往言不顾行,病在才优,于德无镇静工夫。以致遇事张皇,虎头蛇尾,言入即行,既行复悔,若再加以涵养,庶为完人。”在书信中,张煦还列举了张之洞的一些举措失宜之事和好大喜功、言不顾行的诸多所谓事实,在信的结尾部分又教训张之洞道:“公若恃才傲物,以势凌人,人纵甘而受之,是岂海内君子所望于公者欤?弟深愿公为良臣、纯臣,不愿公为才臣、能臣。”从张煦这封措词严厉的书信中人们可以看出,他豪不畏惧张之洞在当时朝野中外红级一时的权势和自己顶头上司的地位,大胆指责并教训了张之洞一通,同时也暴露出他思想守旧和反对改革的错误政见。但张煦的胆量与耿直个性,却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映象。1936年夏季,《大公报》著名名记范长江先生在采访宁夏的时候,于新闻文稿之中还饶有兴趣的提到了这段历史故事。他写道:“灵武人有个叫张煦的,时适作湖南巡抚,他看不惯张之洞的举动……给了他一封毫不客气的信。……对于官高势显的人写这样的信,胆量确是不小!”文中还写道:“灵武在清代还出的一个胆大包身的人物,为本地生色不少。”病逝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煦调任山西巡抚。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病逝于山西巡抚任内。在葬宁夏途中,陕西各界进行隆重挽祭,被留葬于陕西。  [以上内容由"纳兰晶晶"分享。]

王有德 “让沙漠绿起来”的治沙能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有德(1954— ) 男,回族。1973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党委书记、场长。  王有德注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团结带领干部职工,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兴场富民,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1亿多元,弥补治沙资金不足,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极大地改善了林场生态环境和全场职工的生活条件,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他成功组织实施了6个外援治沙项目,为中国林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探索了一条新路。林场固定资产由1985年前的不足40万元增加到6300万元,林木资产由1985年前的不足500万元增加到3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实现了“山上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他是中共-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双百”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  王有德在白芨滩防沙林场担任领导工作的20多年中,他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治沙播绿,兴场富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20多年来,共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达36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筹资兴建机砖厂、预制厂,建立700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极大地改善了林场生态环境和全场职工的生活,谱写了一曲人进沙退的壮丽凯歌。他还组织实施了6个中日治沙项目。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场固定资产由1985年的40万元增加到的4020万元,林木资产达到6380万元,职工收入达到12000元,初步实现了山上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  做为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他狠抓党员队伍建设不放松,林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已从最初一个党支部,1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个党支部、70名党员的基层党委。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出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干净、干事”的党委班子。他始终坚持“两手抓,抓两手”的方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重要思想。经过20多年的埋头苦干,全场6个管理站中有5个铺上了柏油路,吃上了自来水,架设了输电线路,看上了电视,按上了电话。职工全部加入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场里还制定了各种补贴政策,支持职工发展种养殖业,职工子女考上高中、中专、大学每人都有奖学金。1990年以来,林场先后建起了245套房屋(15508平方米),解决了318名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告别了几十年治沙工人租借房屋和住土坯房的历史。在党员中,王有德号召开展 “五五扶贫帮困”活动,全场干部职工扶危济困蔚然成风。这些举措赢得了广大职工的高度赞誉和衷心拥护,凝聚了人心,促进经济工作稳步发展。2002年4月,林场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集体,同年9月,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主要荣誉  王有德1996年、2001年两次受到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奖励,1999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个人,2002年被自治区农村“-”重要思想学教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全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实践-的模范”,同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又被授予全国十大国营林场优秀管理奖、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和中国环境科技实业家称号,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奖励。  个人事迹  1986年7月,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他要开发500亩果园。此时,多年来的粗放管理,使得白芨滩林场徘徊不前,职工一盘散沙,大家对场里没有信心,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伙,只有凭领导干部的意志来聚合工人们。白天,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他和职工一样,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早上一起来头发上、脸上、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作为一个领导,他带头苦干, 在白芨滩,王有德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的事情说也说不完,每个职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 在建北沙窝林场果园的泵房时,王有德和职工一道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1992年10月,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接到任务后,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时值初冬,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也脱不掉,可他还是坚持在几公里的渠 拜上跑十几个来回。其间,他完全可以坐车回家,但他从不搞特殊,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  王有德心中只有一个目的:扼制风沙,造福于民。 18年来,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大局出发,不搞短期行为。 1999年入冬时节,灵武市将灵州大道及环城的9公里绿化任务交给了白芨滩林场。当时,有人提醒王有德,市政府财政紧张,200万元的工程费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林场资金不宽裕,还是想办法推掉算了。王有德马上批评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种树,哪儿需要就往哪儿种,作为林业建设者,该奉献时必须奉献,多栽树不是啥吃亏的事。”栽种期间,晚上9点钟树苗才到。为了保证高成活率,必须当即栽上。王有德召集林场全体职工连夜赶植。第二天还要参加一个项目谈判的王有德一直干到凌晨4点,实在干不动了就让他的妻子和大儿子来接替他干。2001年5月,白芨滩林场以最低报价中标古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的绿化工程。原设计方案的路基边坡采用混凝土方格网,每平方米造价28元。由于成本高,造价大,投资方提出改用植物护坡方案,并要求先行试验。其他承包单位怕吃亏、担风险,不愿接受这个方案。王有德和班子成员商议后,成功拿下了试验任务,使工程造价降为每平方米5元,仅为原造价的六分之一左右,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金额250万元左右。王有德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质疑,认为方案设计树种起点太低、形象差,建议种植侧柏、樟子松等高档树种。因为涉及增加费用,甲方一时难以决断。王有德当即承诺:林场承包的10多公里标段,全部改种侧柏、樟子松,不增加一分钱费用。建议被采纳,林场却未从该项工程赚到钱,还倒贴了不少“家底”。如今,王有德的谏言已在自治区高等级公路上变成现实。  [以上内容由"草珊瑚"分享。]

顾金海 (1966~198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顾金海,1966年1月2日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郭家桥乡山水沟村一贫农家庭。在兄妹中顾金海排行老大,一家人以务农为生。清贫的家境和艰辛的农耕生活,使年幼的顾金海早早懂事,并养成了不怕吃苦,坚韧顽强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  1984年,顾金海初中毕业。11月,顾金海被批准入伍,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人民解放军军营这所大学校。由于他训练刻苦,进步很快,入伍仅一个月,就被评为“队列标兵”,受到嘉奖。  1985年,顾金海由炮兵转到步兵某部“特工五连”。面对艰苦的军事训练,顾金海不仅不怕吃苦,还对自己定下了更加严格的训练标准。他每天提前起床,举石头,击沙袋,加强锻炼。负重越野,连队规定每天五公里,他自定10公里;负重爬山,别人背着轻武器,他却背着大石头;训练归来,还要向出色的老战士求教。由于刻苦训练,虚心学习,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在全连军事考核中一人夺得射击、投弹、越野、自救、互救、战术六个项目的第一,再次受到嘉奖。1985年3月,顾金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严格的军旅生活和顽强不屈的性格,把顾金海报效祖国的心愿化作转向优秀军人的实际行动,铸就成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1985年12月,顾金海所在部队开赴老山前线。面对炮火纷飞的战场,目睹边防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的损失,顾金海决心用学到的过硬军事本领,投入到捍卫祖国尊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斗实践当中去。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作战训练任务,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6年7月,顾金海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收复某高地战斗中,顾金海所在的“特工五连”担负着突击队任务。他主动请缨,被批准编入第一突击队第一战斗小组,在“攻无不克”的战旗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10月14日,中国参战部队对盘踞在老山对面的某阵地和某高地之敌,实施出击作战。战斗打响后,敌纵深火炮拼命向中-队前沿炮击,企图阻拦我突击分队前进。龟缩在暗堡、屯兵洞里的敌人也不断地向我突击分队扫射。顾金海勇敢地和第一突击队战友一起跃出战壕,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冲向敌阵。他们前仆后继,勇猛迅速,经过激烈的战斗,只用三分钟就突破了敌某阵地前沿。占领了表面阵地后,就在部队继续向前冲击时,敌人一个机枪火力点突然复活,向着已在冲击前进的我第二突击队疯狂扫射,使第二突击队难以前进。关键时刻,顾金海端起冲锋枪向敌猛扫,同时迅速接近敌火力点的左侧。他取下随身携带的0包塞进射击孔,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火力点顿时变成了“哑巴”,洞内之敌当即毙命,扫除了第二突击队前进的障碍。当第二突击队顺利通过时,敌人向他和战友毕东玉附近投出一颗手榴弹,顾金海大喊一声“危险!”随即便一把将毕东玉推倒在地,并顺势趴在他身上,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战友,而他的头部、胸部、右臂等六处负重伤。此时,敌人洞内的机枪在疯狂嚎叫,为了消灭敌人,保护战友,顾金海咬紧牙关,强忍疼痛,一边向前爬行,一边向敌射击,掩护毕东玉一举炸毁了这个屯兵洞。敌人又一发炮弹在他身边0,巨大的气浪把他掀翻在弹坑里,头上的钢盔被弹片击穿,鲜血如注,糊住了双眼,几次昏迷了过去。当战友看到他再次负伤,要把他送下去时,他想到突击队长马权斌身负重伤,还没有抬下阵地,就对战友高声喊道:“不要管我,先救队长!”他又使出全身力气,抱起牺牲战友身上的0包向正朝我突击队扫射的敌某号洞爬去。战友毕东玉见他伤势严重,几次想抢过他怀中的0包,他都死抱不放,并说:“那里危险,你火力掩护,我去炸!”边说边向敌目标爬去,身后留下20多米长的“血路”,终于接近了敌火力点并将其炸毁,然后他又和毕东玉一起炸毁了敌屯兵洞。身负重伤的突击队长马权斌和顾金海被战友护送后撤。当撤出20多米时,敌人又一群炮弹飞来,为了掩护队长,顾金海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到了队长身上,队长安全脱险,而他背部又多处中弹,英勇地牺牲在阵地上,被战友们誉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钢铁战士。  1987年1月21日,顾金海烈士的骨灰由前线运回家乡。23日,灵武市为顾金海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24日,灵武市召开向顾金海烈士学习大会,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学习顾金海烈士的英雄事迹和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  5月14日,-主席邓小平签署嘉奖令,授予顾金海烈士“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9月19日,灵武市召开“战斗英雄顾金海烈士授勋大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等区、地、市领导出席会议并讲了话。顾金海烈士生前所在的84857部队参谋长何宽平宣读了-的命令,并向烈士家属颁发了战斗英雄荣誉证书和一级战斗英雄勋章。  同时,武灵市委、市政府拨专款在城区北门外东山坡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在陵园建成前,顾金海烈士的骨灰盒暂放在银川八里桥革命烈士公墓。烈士生前读书学习的山水沟小学和郭家桥中学,也更名为“金海小学”和“金海中学”,以表达对烈士英名的敬仰和纪念。  [以上内容由"香的很"分享。]

张赞元 (1883~193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赞元(1883-1939),字翊初,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生长在古都长安,以陕西长安为籍。陕西辛亥革命元勋。  清光绪九年(1883)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张松年为道光辛卯科举人;父张煦咸丰癸丑科进士,曾任陕西、湖南、山西巡抚。张赞元幼承家学的熏陶,受过良好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西安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学校专攻法律专业。学习期间参加留日学生的一系列反清活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张赞元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冬,陕甘同盟会支部在日本东京成立,张赞元被委任为陕甘支部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陕西分会决定在重阳节祭扫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推举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祭文。10月15日(农历重阳节),井勿幕、张赞元、李仲特、焦子静等在陕同盟会员20余人赴桥山祭黄帝陵,恭读祭文,在场者无不动容落泪,深感文字动人,郭希仁、张赞元起草祭文的宣传鼓动作用,功不可没。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月刊《夏声》杂志,2月26日创刊(次年9月25日终刊),张赞元、张季鸾等十余人被指定为主要撰稿人。张赞元发表《萍雪缘》、《实窟》等小说作品,抨击清政府黑暗统治,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宣传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宣统元年(1909)冬,张赞元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静等人在西安丽泽馆召开秘密会议,共谋推翻满清王朝大举。  宣统二年(1910)初夏,同盟会陕西分会决定,在西安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鼎等领导,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力量,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取得成功创造条件。  宣统三年(1911)3月,景梅九与白逾垣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张赞元等人为该报筹集经费,出主意,撰写文章。10月22日,响应武昌起义,张赞元等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起义。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张赞元性耿介,不合俗流,不喜从政为官,闲居北京读书,研习碑帖,与郭希仁往来尤密。  1915年10月,袁世凯宣布于次年元旦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井勿幕、张赞元等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9年初,井勿幕遇害,张赞元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工作,任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总司令于右任),与总司令部参谋长彭仲翔、参谋兼工程营营长高季维最为默契,每事相济,共同尽职。  1920年8月,胡景翼回到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张赞元担任署秘书长。胡景翼和于右任合作,实行开明政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赈济灾民,兴办水利,振兴渭北。张赞元运筹帷幄,贡献良多。  1921年9月底,胡景翼取消靖国军,张赞元随之去职。嗣后,应井勿幕之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邀请,张赞元被聘任为参议。井部番号改变为师,任师部参议,作为井部的高级代表负责内政、外联,处理相关事务。  1923年,去职,闲居北京。  1924年,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张赞元复任胡景翼部秘书长。  1926年,在榆林榆阳与书香门第女子陈威凤(1909-1970)喜结良缘。  1931年,杨虎城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受器重,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任陕西通志馆《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  1933年6月,邵力子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连任省政府委员,与邵力子友情甚笃。  1934年秋,《大公报》总张季鸾回榆林为其父谒墓、立碑,被张季鸾称为同学至友的张赞元,以陕西省政府委员的名义负责接待事宜,与井岳秀等出城二十里相迎。入城时,受到空前的欢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赞元忧心忡忡,关注事态发展,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937年4月,孙蔚如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参议。7月7日,卢沟桥事变暴发,张赞元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侵略。  1938年,日军轰炸西安,梁府街(今西安市青年路)36号张公馆的一间柴房被炸。为安全计张赞元遂将家眷安置在张氏祖上购置的户县宋村宅地,自己留住西安坚持工作。  1939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三日),日夜操劳的张赞元积劳成疾,在西安病逝,享年57岁,1940年夏初,被厚葬于长安凤栖原(今长安区韦曲东韦村之东原)其父张煦墓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及各级官员、同僚、生前好友等隆重挽祭。  张赞元育二子二女,长子张谋(贻谋)、次子张凯;长女张榕(榆阳)、次女张琦(慧珠)。  [以上内容由"东风襄樊"分享。]

查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查舜 (1950~)  回族。宁夏灵武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历任农民,工人,教师,校长,创作员。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中华全国第六届青联委员,宁夏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曾在《当代》等20余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体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穆斯林的儿女们》、《青春绝版》、《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中短篇小说集《拯救羞涩》,散文集《我本是条汉子》等,电视剧《月照梨花湾》(编剧)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作品曾被多家书刊选载,七次获省级文学奖,长篇小说《穆斯林的儿女们》获宁夏第五届文学艺术作品一等奖,长篇小说《青春绝版》获中国首届回族文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宁夏第六届文学艺术作品二等奖,中篇小说《月照梨花湾》获全国第二届民族文学奖。曾获1991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huli_622"分享。]

俞灏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俞灏东 (1924~)  原名俞萍,笔名俞殷莱、俞琴。宁夏灵武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杂志、教研室主任、教授。宁夏作协第三届理事、翻译组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全国高校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顾问。现任宁夏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或合译《在新中国的三十天》、《赫鲁晓夫下台内幕》等21部。编著或合编《亚非拉文学作品选》(5册)、《东方文学简史》、《东方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东方文学名著讲话》、《外国文学史纲》等23部。《东方文学简史》获国家教委教材二等奖,《东方文学名著讲话》获五个自治区图书一等奖。  [以上内容由"天山一剑"分享。]

杨森翔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森翔 (1945~)  笔名羊羽、史适等。宁夏灵武人。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宁夏吴忠师范教师、银南地委宣传部干事、银南地区文联秘书长兼副主席,创办《文苑》杂志并任主编,创办《银南报》、《吴忠日报》并任总。高级、编审。吴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宁夏政协第七届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宁夏作协理事,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四、五届常务理事,宁夏文史馆研究员。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作品集《荒原的呼唤》,地方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专著《吴忠与灵州》(合著)、《城市记忆》、《思与在》(上、下册)等。作品曾获宁夏文学创作一、二、三等奖和宁夏好新闻一、二、三等奖。1984年被评为宁夏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宁夏优秀新闻工作者。  [以上内容由"细腰"分享。]

杨森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森君 (1962~)  笔名杨迈。宁夏灵武人。1985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政治系。1985年起在宁夏灵武市一中任教,1995年起任宁夏吴忠市中外合资企业办公室主任,1997年起做生意,2001年起在灵武市高中任教。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梦是唯一的行李》、《上色的草图》,随笔集《钥匙挂在门上》(合作)。作品于1999年、2002年分获宁夏第五、六届文学艺术评奖诗歌一等奖。  [以上内容由"虫儿飞"分享。]

郝家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郝家桥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