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淅川县 >> 老城镇

老城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淅川香严寺

淅川香严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淅川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中原四大名刹之一。淅川香严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内,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状,该寺居正中。淅川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上寺位于仓房镇西北4千米处,淅川香严寺坐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  淅川香严寺原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曾有僧众数百人,有“千顷香岩”之称。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香岩寺始建于唐”。又据《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淅川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其后屡废屡建,今日上寺基本为清代建筑风格。-  开元二年(714年)一位俗名为冉虎茵、法名为释慧忠的诸暨(今浙江绍兴)僧人,云游至白崖山党子谷  (今香严寺所在地),在此结庐为庵,开辟道场潜修四十余年。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在慧忠的“戒行精专,佛法造诣高超,堪称一代大师”奏请之下,下诏书将慧忠接到长安龙兴寺;安史之乱暴发后,慧忠又回到这里。  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十六,内给事孙朝进带着唐肃宗的诏书,到白崖山将慧忠再次迎进长安。  大历二年(767年)唐代宗恩准慧忠在他原-道场白崖山党子谷建寺,大历八年(773年)敕赐“长寿寺”(香严寺前身),奉该寺为国家设置,赐给大量长生田,御赐佛经一套及“永镇山川”匾额,敕赐长寿寺度无名僧49人。  大历十年(775年)慧忠在长安圆寂,在白崖山清风岭建无缝宝塔归葬,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而名香严寺”,因此到明代前期俗称“香严长寿寺”。  开成五年(840年)光王李忱为免遭颖王李炎(唐武宗)的杀害,潜至香严寺剃度为弥。  会昌二年(842年)和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派人两次围攻香严寺。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大臣到香严寺迎李忱回长安登位,称唐宣宗。  大中元年(847年)宣宗于香严寺整建望月亭,后人改为宣宗殿。  永乐元年(1403年)住持仁山毅禅师带领僧众修复香严寺。先在下寺修建门堂屋宇,而后动工修建上寺,但没有修到一半禅师便圆寂。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批准在修建武当“太和山宫观”的同时,为太虚禅师修建香严寺。九年后,寺院建成;寺内的匾额由驸马都尉沐昕题写。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赐香严寺新名“显通禅寺”,同时赐如意为香严寺住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夏末暴雨泛滥,丹江和淅水同时暴涨,将下寺山门、鼓楼、殿堂、屋宇淹没,四大天王、韦驮及十八罗汉佛像也随之消失。  崇祯十七年(1644年)12月李自成、张献忠率军经淅川李官桥镇,意图围攻襄阳。军队驻扎在顺阳川,香严寺僧侣见势而逃,上寺禅院被义军烧毁。  康熙三年(1664年)宕山远禅师率众僧在上寺建大雄宝殿三楹、释伽牟尼像一尊(高三丈三尺)、韦驮神像一尊(一丈六尺),为木刻金饰。  整个淅川香严寺院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翠竹、古树和泉水环绕,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淅川香严寺东竹林内竖立着两座洁白的大理石塔,高15米,6角、7级,为雕琢精细的仿楼阁式建筑,与绿竹相衬,若天然图画。淅川香严寺院内外还分布有多处名胜奇景,诸如珍珠泉、双石洞、龙泉、水帘洞、瀑布(又名“白布朝阳”)、花果山、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庙、一步三眼井、一步三道门等。1986年,香严寺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石洞,距寺院1000米之遥的绝壁之上有两个形状相似的石洞,洞内有精细的雕像。双石洞由香严寺僧卑云愚叟创于宣和元年(1119年),宣和年间的僧人如壁和如琳师兄二人在曾此洞修禅。水濂洞,双石洞下的羊洞山山腰处有一山泉呈数道飞流而下流过一处石崖,使石崖形成了精巧细腻的钟乳石,人称此处为水濂洞。孙膑看桃园,从水帘洞到青龙山,山腰处有一洞,叫孙膑洞。洞外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桃园,传说就是当年孙膑看的“蟠桃园”,每到春天,百棵桃树争相开花,人称此景为孙膑看桃园。  古树名木,香严寺现有各类古树268株,包括柏树、皂角、松树、紫薇、紫檀、桂花、银杏、桦栎等102个品种。属于唐、宋、元、明、清年代的分别有36株、48株、44株、78株、62株。其中有一些有趣的树名:  美女抱将军树:在香严寺东北角竹林中,有两棵树融为一体的树。主干桦栎树高大笔直,树干直冲云霄,像一名将军,另一棵树在热带地区有“南方小美女”的美称,此树紧紧地缠绕着大树,树皮外有一层层像人的头发一样的小毛根,扎在树皮里吸收着主干大树“将军”的营养,紧紧拥抱,同生同长。因此,人们把这两棵树称为美女抱将军。千年夫妻树:香严寺有两棵13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一棵在山门外,一棵在韦驮殿前,两树相距40米,两树树根在地下相连,枝叶在空中相连,好像一对千年恩爱的夫树。痒痒树:该树是一颗300年历史的紫薇树,树杆神经敏感似含羞草,触摸树枝便会颤抖。  地址: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  类型:古迹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7-69385693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  门票50人民币  

坐禅谷

坐禅谷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在丹江水库西岸、香严寺东北方1公里的秀山密林里,有一处神秘的山水峡谷——坐禅谷,因唐朝慧忠国师常带领弟子在此-参禅而得名。她东依象鼻山,西靠青龙山,谷长40余里,两山夹峙,山势险峻,五步一景,十步一潭,泉水淙淙流,飞瀑如云泻,奇石迷人眼,林深似绿海,秀色天然生,为中原地区难得的山水峡谷精品。  谷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惹人醉不思归。有著名景点四十余处,河南省最大的涌泉——龙王泉,罕见的大型水锈石群——千佛崖、面壁崖,中原第一古山寨——楚国古寨,豫西南最大的原始森林——木家沟原始森林,以垂钓、游娱为主的大型休闲区——聚龙湖,还有自布朝阳、古栈道、佛光瀑、水帘洞、通天洞等。是一处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融佛文化、山水文化、古山寨文化为一炉,集休闲、探险、科普考察为一体,是游人赏景、写诗、作画、聚会、宴客、进香、祈福、放生、参禅、悟首、探险、考古等的理想之地。千百年来,佛家、兵家、皇家在这里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传说,神秘百态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游览,留下了无数光辉的篇章。目前,坐禅谷景区正在为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而努力!  温馨提醒:  坐禅谷旅游重点在两头,即佛光瀑布与莲花水系,中间段观赏价值不多。佛光瀑布是整个景区的点睛之处,非常漂亮,这样的瀑布在中原非常罕见。中途的两个寺庙不值得看,特别是通天洞,爬洞内天梯很累,到出洞口若不原路返回,顺洞外的路走又回到景区大门口。建议大家一定要先顺主道游,返回时,有时间和体力的话再看两个寺庙。  地址: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77-69385959;0377-69385958  开放时间:  7:0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60.0元  成人票:60元。1.3米以下儿童免票,70岁以上老人凭相关证件免票;1.3-1.4米之间购儿童票半票,老人60岁以上持老人证半票。    信息来源:河南省旅游局  信息来源:河南省旅游局

淅川八仙洞

淅川八仙洞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八仙洞位于丹江小三峡附近的东岸,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内大而神秘,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一洞一景,石笋如林,钟乳倒挂,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使人如临仙境。相传八仙曾在此修行,洞内有聚仙厅、蓬莱阁、瑶琳仙境等景观。  最诱人的是洞中的钟乳石。那些千姿百态、亦真亦幻的钟乳石组成的景观被五光十色、若隐若现的灯光所包围,通体闪着晶莹的光,更为八仙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大象戏水;有的像亦庄亦谐的张果老,有的像半痴半醉的铁拐李;有的像高峰飞瀑,有的像冰山雪莲......有趣的是八仙洞中的一些自然形成的图案,竟与八仙人物造型极其对应。再加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在丹江两岸民间广为流传,更为八仙洞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到八仙洞求子、求官、求财、求福、求寿、求平安.....  地址: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  类型:洞穴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13949373077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  门票40人民币  信息来源:河南省旅游局  信息来源:河南省旅游局

荆紫关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地理坐标为北纬33度14分,东经111度1分。距淅川县城75公里,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丹江穿境而过。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充分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称“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临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据权威人士言,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长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700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又名大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  荆紫关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古老的集镇被山水环拱,且把南北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显得古朴而独特.长约五华里的古街道盖满古香古色的房舍楼阁,修建了一座座豪华壮观的馆舍殿堂。各种房舍大都是画粱雕栋,独具风格。一街两-连房,现存的700余间明清建筑,基本维持原貌。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一进几个院落,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埋:每一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两米长的封火山高叠,意在阻断意外的火势,实际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程度.古街道上的建筑群很多,座落有致,陪衬生辉。  

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  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楼外碧瓦金檐,顶立钢叉,气势雄伟,玲珑剔透。上殿供奉杨泗将军塑像及船家历代先贤牌位。  山陕会馆位于中街,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为山、陕富商聚会场所。会馆坐东面西,占地4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是前馆、戏楼、鼓楼、春秋阁、卷棚和后馆,多为歇山挑檐式建筑,造型新颖奇异,结构复杂独特,木雕石刻繁多,工艺细致精巧,是荆紫关最大的建筑群。  此外,还有禹王宫(又名玉皇阁)、万寿宫、清真寺、马饮桥等古迹,多为清代修建,典雅古朴,异彩纷呈。平浪宫、禹王宫、清真寺、山陕会馆等至今保存完好。  1987年,荆紫关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江湿地保护区

丹江湿地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北邻西峡县,东接内乡县和邓州市,南靠湖北省丹江口市和老河口市,西与陕西省商南县和湖北郧县相邻。保护区总面积64027公顷,其中陆地面积31458公顷,水域32969公顷,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以湿地水生和陆栖野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保护区原为省级,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   保护区内有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如白鹤、朱鹮等,二级保护动物如大天鹅、鸳鸯、隼、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如香果树、杜仲、银杏等。保护区的兴建,在保护物种资源、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将产生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1958年9月,丹江口水库动工兴建,1968年开始蓄水,库容175.4亿立方米,淅川县境内水域面积4万公顷。  1973年经上级批准,与国营荆关林场合并,改为河南省国营淅川荆关林场上寺分场。  1993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建立上寺省级森林公园。  2000年9月淅川县向上级申报建立丹江口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1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立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4月,国务院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渠首景区

  渠首景区位于丹江水库中游东岸,西与千年古刹香严寺隔江相望。包括九重、香花两镇301平方公里的地域。  渠首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由10万大军历时10载建成的。九重陶岔引丹工程干渠渠首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  渠首景区濒临水势泱泱的丹江水库,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和陶岔、宋岗两大电灌工程等现代水利工程构成了一幅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画卷。景区内有河南省最大的小辣椒生产基地,建有全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香花辣椒城,独具特色的九重世界辣椒观光园,大手笔建成了世界植物大观园渠首万亩生态园。渠首岸边有美丽的汤山、禹山和杏山。汤山之上的成汤寺、云迹寺古迹斑驳;禹山之巅的夏王宫香火不断;秦楚大战、宋金大战的古战场依稀可闻-之声;杏山上楚长城、练马场和藏兵洞让人顿生探奇思古之悠情?......历代达官墨客,诸如寇准、范仲淹、韩愈、欧阳修等曾驻足于此,留下了千古绝唱。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动工,中线渠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久,一条人间天河将把"渠首"景区和京津大地连接在一起。   

下寺春秋楚国墓群

下寺春秋楚国墓群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淅川下寺春秋楚国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1977年,河南省西南部大旱,位于该省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一天当地一个牧童在水库边放羊,被露出地面的器物绊倒,后发现此器物是一件青铜器,而就在它的旁边还有几件类似的青铜器,此地的楚墓便由此被发现。  文物考古队在这个墓群共发掘了墓葬25座、车马坑5座。其中贵族墓有9座,陪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玉石等质料的饰物,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断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之墓。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群位于陈庄村东南1公里的长岭上,1989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和尚岭楚墓被盗,后被淅川县公安局收缴回了一部分文物。徐家岭楚墓群位于沿江村。这两个墓群分别在1992年和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整个楚墓群对研究楚都丹阳、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关系、当时的礼乐制度以及古文字书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淅川下寺出土的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大量的淅川楚国文物顿时让曾经痛失大量洛阳玉器的河南省博物院变得阔绰起来,精美的淅川玉器均被该院收藏,其中有一块兽面纹玉牌饰,工整、精巧几乎令人窒息,号称“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其余的淅川玉器,则收藏于淅川县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亦因此而成为中国第一批县级博物馆。

淅川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淅川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淅川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25226.4公顷,将基本功能区分别设置于南北两园,形成功能互补、特征鲜明的“一园两区”格局。其中,南园位于丹江口库区主水面,功能以保育、恢复为主。北园位于内陆河口与大型水库交接处,以科普宣教、合理利用为主。湿地公园南北两园均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

淅川法海寺

淅川法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淅川法海寺又名乍客寺、俗称大寺。位于淅川县荆关镇磨沟村、伏牛山余脉乍客山半腰间。地势力以莲花高台,自然风景优美,过去人们概括其特点为"窄而秀,危而丽"。

沟湾遗址

沟湾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沟湾遗址原名下集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东,老灌河(古称淅水)东岸二级台地上,周围群山环绕,地处盆地之中,东为小山,南为走马岭,西邻峰子山,北望小北山。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调查发现该遗址,并于1959年对其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有仰韶、屈家岭、龙山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89年该遗址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老城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