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金银滩景区 | 金银滩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青海金银滩景区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西部同宝山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被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在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有30多万支牛羊在这里生息,是典型的牧区。 草原的天,蓝得醉人;草原的云,白得可心;草原的山,美得如画,就连草原的空气也甜得让人心怡。浮云般的羊群,棕黑相间的牦牛,星星点点地徜徉在青草和野花丛中,还不时有穿着藏服的藏民骑着骏马悠然地从草原上缓缓而来。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从金银滩唱起,唱出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了海内外。 |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 1939年,王洛宾来到青海,在青海西宁昆仑中学任教。无垠的戈壁、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湛蓝的湖水、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发了王洛宾无限的情感与创作热情。1940年春天,王洛宾随电影导演郑君里在青海金银滩草原拍摄《民族万岁》时,创作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让中国人如痴如醉,也让西部民歌走向了世界。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的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有50多首作品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的。 为了缅怀伟大的民族音乐艺术家将西部文化发扬光大,2009年,海北州人民政府在金银滩草原兴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建馆过程中,王洛宾的子女亲属、生前好友、遗嘱见证人、遗嘱执行律师、王洛宾音乐艺术研究学者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馆情概况: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于2009年6月30日在海北州隆重开馆。该馆集中陈列了关于王洛宾的大量照片、实物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歌曲、歌剧手稿,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的艺术馆。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70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该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艺术的纪念馆。 艺术馆建筑面积1321.37平方米,共两层,整体造型呈立体方形。正面为一面纪念墙,呈便笺纸造型,突出表现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草原走向世界。 艺术馆总体布局由多功能厅、贵宾厅、互动视听房、主展厅四大部分组成。 多功能厅:纪念馆一层设80人座位多功能影视厅,建筑面积264平方米,用于展映反映金银滩、王洛宾的影视纪录片、故事片及主题突出、观赏性强的舞台剧。 贵宾厅:纪念馆一层设建筑面积46平方米的贵宾厅。 互动视听房:观众互动区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 景区地址: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原子路26号门票信息:50元,儿童身高1.1米以下免票;70岁以上的老人凭老年证免票。 开放时间:8:30—19:00 王洛宾 (1913~1996) 撷民间民乐之瑰宝传天上人间之绝唱 被称之为“中国民歌之父”的一代音乐大师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走完了他人生最后旅途。 历史,留给人的是往事与回忆。然而,历史却永远铭记着这位在大西北的热土上耕耘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音乐家。一生酷爱音乐的王洛宾,把毕生的心血和人生闪光的年华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创作与传播。 50多年来…… 详细++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王洛宾 (1913~1996) 撷民间民乐之瑰宝传天上人间之绝唱 被称之为“中国民歌之父”的一代音乐大师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走完了他人生最后旅途。 历史,留给人的是往事与回忆。然而,历史却永远铭记着这位在大西北的热土上耕耘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音乐家。一生酷爱音乐的王洛宾,把毕生的心血和人生闪光的年华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创作与传播。 50多年来…… 详细++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
原子城西海镇 | 导游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府所在地。 在50年代,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们,提出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就这样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旅程。首先是选址,经过再三斟酌,选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对外称二二一厂。 总面积570平方公里,这里便成了我国第一个-研制基地。基地倾注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邓稼先、王淦昌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1964年10月16日,实验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诞生。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至此,国营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研制基地,在西海镇,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现在的原子城依然保留着众多的实物纪念地,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青海青海湖 西海镇 西海镇海北藏族自治州辖镇。位于湟水河源头。州府驻地。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面积437平方千米。辖区内无村和会和居委会(正在筹建中)。1953年建达如玉藏族自治区。1958年至1993年为国营二二一厂驻地,该厂撤销后移交给海北州。.…… 详细++ |
年钦夏格日山 | 年钦夏格日山 年钦夏格日山位于海晏县于刚察县交界处的甘子河大草原上,海拔4100米。年钦夏格日山藏语意为戴着白帽子的山神,相传是西王母修行居住的地方。山顶有一座3米,腰围3米的石柱,就是《山海经》记载的“昆仑铜柱”。 史料表明,海晏是西王母在青海湖畔建立少数民族古老王国的政治活动中心,西王母作为远古时代环湖地区的民族首领,受到了这个地区各民族的崇信和神化,同时,也倍受现代史学家们的关注,有关研究西王母的活动日趋浓烈。 |
海晏三角城遗址 | 三角城遗址 |
原子城(-研制基地) | 原子城(核武器研制基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60年代,一批科技人员隐姓埋名来到在这里,当时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等。经过艰苦努力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1987年,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0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 |
西海郡故城遗址 | 西海郡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海郡 西海郡俗称“三角城”,位于湟水河沿岸的金银滩草原上,是青海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的古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内出土文物众多,主要有虎符石匮、钱范、古货币等。虎符石匮是青海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铭文的石刻之一。 西海郡故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县城约1公里,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俗称“三角城”,为西汉新莽时代所设“西海郡”郡城遗址。 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四个城门的门址保存完好,城内南部较高,有几处隆起的地带,应为当时的主要建筑区,其区域内散布有大量砖、瓦等建筑残件。最重要的是,城内出土了篆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铭文的虎符石匮。 虎符石匮,分上下座,整体由花岗岩雕成,上座为俯卧状态石虎,石虎身长1.5米,背宽0.6米,石虎下有石座,称石匮,石虎基座及石匮正面从右至左凿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三行二十二个篆字。虎符石匮的石虎怒目前视,栩栩如生,雕刻清晰、风格古朴,实为历史文物之瑰。 根据《汉书》的记载,王莽曾在青海设置西海郡,东汉永元中(公元89年~104年)也曾一度设置,后来又废弃不用。在城址内发现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瓦当,是很好的断代依据。南凉和西秦时改称“海西郡”,又称“三角城”。 在古城内还发现有钱范、五铢、半两、货布、货泉、大泉五十、崇宁重宝、圣宗元宝等多种货币,以及汉代的“长乐未央”云纹瓦当和唐代的莲花纹瓦当残片,这些文物具有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的特征,说明该城址所经历的时间很长。 1988年1月,西海郡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德州墓地 | 德州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德州墓地 |
水峡情趣 | 水峡情趣 |
包忽图听泉 | 包忽图听泉 |
错褡裢 | 错褡裢 |
东大滩水库 | 东大滩水库 |
白佛寺 | 白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佛寺 |
芦苇岛 | 芦苇岛 |
尕海古城 | 尕海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尕海古城位于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周围是丰茂的湖滨草原,地处海晏通往刚察的必经之路。 尕海古城东西长435米,南北宽436米,呈正方形。城墙宽12米、高4.8米,夯土筑,夯土层厚6厘米,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宽约7米,城内南高北低,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西南部较高,为原来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汉代的五铢钱、灰色陶片、残铜镜等。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尕海古城是环青海湖古城池中的五城之一。与海晏县三角城同时建筑。此城选择了水草丰茂的湖滨草原。古城坐落在依山面水、平坦开阔的甘字河草原的东部腹地。历史上曾经是羌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属土谷文化范畴。汉武帝时期,北却匈奴,西逐诸羌。致使湟水流域许多羌人被迫迁往青海湖北部,因此历史上这里羌人集聚,空前繁荣。城东西长435米,南北宽436米,呈正方形。城墙宽12米、高4.8米,夯土筑,夯土层厚6厘米,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宽约7米,城内南高北低,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西南部较高,为原来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汉代的五铢钱、灰色陶片、残铜镜等。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30-60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甘子河乡 甘子河乡位于海晏县西北部,距县城67公里,北与祁连县接壤,西与刚察县相连,海拔3000-3500米,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乡,全乡总面积11.78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7.97万公顷,共有4个行政村,894户,3693人,有藏、蒙、回、土、汉五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拥有各类牲畜132152头只,2005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840.37元。……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 | 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源油菜花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是青海省及西北地区的主要油料产区,由此,这里的油菜花也成为了一种美丽而蔚为壮观的人造景观。另外,这里油菜花的种植范围是,它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大通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甘肃省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绵延数十公里。夏日时节,走进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恰如走进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最大的油菜花海,是中国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蜂产品生产基地,连片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每年用青稞和油菜布局种植的“大地艺术”景观,成为展现花海奇观的窗口,广泛受到游客青睐。由此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先后获“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中国最美草原”、“全球十大绝美花海”等荣誉。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浩门镇 浩门镇位于县境南部,大通河北岸,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民族。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和北关、西关、南关、团结、圪达、头塘、煤窑沟、小沙沟、二道崖湾9个村委会。民国廿五年(1936年)为第一区辖镇,1948年改为浩门乡,1949年设浩门市,1951年与屡丰乡合并为浩门乡,1954年改称城关乡,1956年改…… 详细++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