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邓州市

邓州市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八里岗遗址

八里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岗遗址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  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几次发掘所见遗迹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间打破现象较多。大多数窖穴为圆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较完整的尚深3米余,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者整猪整狗出土。灰坑0土大量陶器,亦常见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  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多为分间长徘房,也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均呈东西分别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  在以上房屋聚落遗存之下叠压着一处属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墓地。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打破现象十分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竖穴土坑墓为主,有的留有二层台,每墓葬数人至十数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数为二次葬,少见一次葬:早段者多为单人一次葬竖穴土坑墓,以东西走向、头向西者为多见。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一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抑或是与墓分开的随葬品埋纳坑,一般不大,埋有十件猪下颌骨和少量猪头骨,有的也同时出土数件陶罐、盖等明器。  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邓州旅游独具特色。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彭而述墓群

彭而述墓群为南阳文物保护单位。  彭而述家族墓群是包含有彭而述,彭始抟墓在内的彭氏家族墓,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解放后,墓葬封土被平,神道及附属物被毁,古树被伐。1994年4月彭桥镇在修筑商城路时,于路北侧发现了  彭而述墓,出土了墓志铭等文物,从墓志铭内容可知,该处即是彭而述家族墓群,现存碑刻10通,御砚一块、御匾“公明尽职”一块,御筵课读图(即跪师图)等文物。  彭而述,彭始抟(彭而述五子),分别是明初、清初,出生于邓州彭桥较有名望的人物。彭而述字子钱,号禹峰,明崇祯年间的进士,清官阳曲县令,至清代,历任两湖提学佥事,贵州巡抚,云南右布政使,广西参政,贵州按察使,云南左政使等军政要职。康熙四年(1665年)告老还乡时病逝,归葬故里。彭始抟,字直上、号方洲,而述第五子,康熙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侍讲学士,少詹事,内客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官吉士等职,因官清政廉,康熙曾御赐“公明尽职”二匾。传任经楚讲官时,因严教雍正帝而获赐“御筵课读图,(即跪师图),雍正10年(1732年)葬于家乡。  彭而述墓群位于邓州市彭桥镇商城路北侧,东北距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90公里,东南距襄樊古隆中105公里,西南距道教圣地武当山185公里,北距内乡县衙90公里,距邓州城区八里岗遗址、花洲书院、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吾离陵、福胜寺塔等景点35公里。  彭而述墓群已于九五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标志碑,面积6亩。因彭而述、彭始抟是清代很有名望的人物。镇政府已决定修建彭氏纪念馆,第一期工程修建墓亭,及仿古院墙,第二期工程修建大殿及东西厢房。  彭而述 (1605~1665)  彭而述,(1605~1665)字子籛(jian),号禹峰,邓州彭桥人,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阳曲县令。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罢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升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被举荐云南左布政使。后而述感到年事已高,与其追逐于战阵…… 详细++  彭始抟 (1645~1732)  彭始抟(1645年~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邓州彭桥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再入翰林院,撰写诏令制诰,供职南书房。 始抟幼聪颖,读群书,行文驰骤纵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他常说:“庠序至重,名器至…… 详细++  彭桥镇  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功能完善。在中心集镇建设上,该镇采取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工作,总体规划4.6平方公里,已建成集镇面积2.1平方公里,镇容镇貌大为改观,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耸立在豫西南的边陲。全镇十八条乡村主干道和环乡公路全部沙石硬化,实现了环乡道、乡村道、平坦畅通、风…… 详细++  彭而述 (1605~1665)  彭而述,(1605~1665)字子籛(jian),号禹峰,邓州彭桥人,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阳曲县令。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罢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升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被举荐云南左布政使。后而述感到年事已高,与其追逐于战阵…… 详细++  彭始抟 (1645~1732)  彭始抟(1645年~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邓州彭桥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再入翰林院,撰写诏令制诰,供职南书房。 始抟幼聪颖,读群书,行文驰骤纵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他常说:“庠序至重,名器至…… 详细++  彭桥镇  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功能完善。在中心集镇建设上,该镇采取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工作,总体规划4.6平方公里,已建成集镇面积2.1平方公里,镇容镇貌大为改观,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耸立在豫西南的边陲。全镇十八条乡村主干道和环乡公路全部沙石硬化,实现了环乡道、乡村道、平坦畅通、风…… 详细++  彭始抟 (1645~1732)  彭始抟(1645年~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邓州彭桥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再入翰林院,撰写诏令制诰,供职南书房。 始抟幼聪颖,读群书,行文驰骤纵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他常说:“庠序至重,名器至…… 详细++  彭桥镇  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功能完善。在中心集镇建设上,该镇采取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工作,总体规划4.6平方公里,已建成集镇面积2.1平方公里,镇容镇貌大为改观,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耸立在豫西南的边陲。全镇十八条乡村主干道和环乡公路全部沙石硬化,实现了环乡道、乡村道、平坦畅通、风…… 详细++

福胜寺塔

福胜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豫西南邓州市大十字街西南方,耸立着一座古老建筑———福胜寺梵塔。当地民谚云:“邓州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座塔因1986年从其地宫中发现一批由金棺银椁组成的佛祖葬具等稀世珍宝而闻名遐迩。  福胜寺塔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焚。现存的梵塔共7层,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梵塔造型简洁,比例适度,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1300多块佛龛。这些佛龛上,浮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佛法神像,造型奇特。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饰有各种蔓草花纹。  传说塔底中间有一深井,名为“海眼”,里面有一对金鸭子遨游其中,常嘎嘎作响。1988年在修复塔基时,发现这是一座地宫,并从中发掘出金棺银椁等稀世珍宝。金棺银椁放置在玉质石函内。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之前方竖两根檐柱,其上承托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精美绝伦。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龙戏牡丹。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高12厘米,重620克。金棺左侧为释迦涅故事图,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无色透明液体和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据有关专家说,福胜寺塔下地宫内的佛牙,比北京西门光灵寺塔供奉的佛牙还早39年。新华社和香港、澳门、美国等国内外新闻媒介对此发现进行了报道,福胜寺塔和金棺银椁很快蜚声海内外,成为旅游热点。2006年5月福胜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丹江,发源于秦岭,注入汉江,全长384公里,全部为山区河道,是汉江的主要分支。丹江上游的航道日渐堵塞,目前仅在丹江口水库通航。  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兴建,其枢纽工程建在丹江和汉江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拦截了丹江和汉水两大水系。库区面积800余平方公里,蓄水达174亿立方米,目前为亚洲水面面积最大的水库。库区碧波荡漾,群山耸立,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自然风光优美迷人。库区的最窄处只有百余米,两岸群峰嵌错,削壁摩立,惊险壮观,乘着客轮即可将两岸的景色一览无遗。此带依势形成的云岭峡、太白峡和雁口峡,被称为“丹江小三峡”。  小三峡延伸30余里,山-复,山险水碧,是游人领略山川胜景的理想之地。过去小三峡湖面渐宽,最宽处的水面达20余公里,烟波浩淼,天水一色,极目无涯,被人们称作“小太平洋”,对游人有极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内地游客到此,总有一种来到海洋的新奇感觉。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就在丹江沿岸。   

太子岗遗址

太子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岗遗址是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编号168号,分类号19号.  此遗址位于邓州市穰东镇南600米的太子岗上.遗址北临郝庄村,南靠郑庄,西濒官庄及双庙村村部,西面古有淇河流经(很早已干,1958年将河沟填平)此河就是古人赖以生活用水的河流,现尚沿高出地面10米.呈缓坡隆起,遗址以岗的高点为中心,每边约呈500米的正方形,其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4米,出土器物有:鸭嘴形鼎腿、指纹鼎腿、鼎口沿、灰色高领罐口沿、红色和灰色的陶钵、陶杯底、陶器座、条纹灰色陶罐口沿、红色陶罐口沿,黑色陶壶、陶纺轮、石斧、鹿角和人骨架等物。根据器物断定,此遗址的文化性质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治水流域二期文化。1976年6月,地区文物普查队对此遗址进行了检查,认为此处遗址虽因群众挖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其保存部分尚大,地下埋藏着很多可供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仍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河南省关于划定古遗址、城址、墓葬等地下文物保护范围的意见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精神,其保护范围为:  一、重点保护区:  从遗址边沿各向外扩50米为重点保护区。  二、一般保护区:  以重点保护区为四边为基线,向东延伸50米,向西延伸至官庄村东边大路40米,射击延伸至郑庄村北距郑庄100米处,向北延伸至郝庄村南,距村150米处。  另注:太子岗,位于邓州市东北26公里,穰东镇穰南居委会,郑庄村,草庄村三村之间,距豫23线300米,是王牌以仰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亲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高出地面10米,缓坡隆起呈边长500米正方形,总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6米,并且保护完好。  该遗址位于1963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编号148号,太子岗也称太子坡,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年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州编外雷锋团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277亩,其中:绿地面积189亩,道路广场面积88亩,总投资1700万元。整个设计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形成以河湖、假山、广场为景点,以园路、小桥为线,以草坪、纪念林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园林景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于2002年8月13日破土动工,于2003年2月26日竣工并正式开馆。1989年,与雷锋一起入伍的560名邓州籍复员回乡战士自发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先后成立学雷锋指导小组23个,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1300多个,为邓州人民架起了一座了解雷锋、认识雷锋、走近雷锋的桥梁,群众亲切的称他们为“编外雷锋团”。他们的事迹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97年4月,经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研究决定,正式成立邓州“编外雷锋团”。整个展馆共分两层四个展厅,以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法,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展览的主题。第一展厅为雷锋——我们的战友。主要介绍雷锋战友与雷锋一起工作、生活,亲眼目睹雷锋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并亲身感受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第二展厅为与时俱进学雷锋——邓州编外雷锋团。主要介绍邓州560名雷锋战友回到故乡后,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矢志不渝传播、实践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第三展厅为全民齐动员,创建中原雷锋城。主要介绍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创建中原雷锋城的雄心壮志与邓州人民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四展厅为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主要介绍各级领导对编外雷锋团这一先进集体的关心和厚爱,表达了以编外雷锋团为榜样的邓州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让雷锋精神在邓州大地永放光芒的决心。  该景区位于邓州市东入市口,湍滨游览区内,紧靠207国道,交通便利。位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中心。东距南阳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50公里,南距襄樊隆中60公里,西距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50公里,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40公里,西南距道教圣地武当山150公里,西北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0公里,北距佛教圣地嵩山少林寺200公里,并南与邓州市文庙景区,西南与邓州市福胜寺塔,东与邓州市花洲书院形成一个不足5公里远的游览线路。该馆配有四个专职解说员和21个行管及服务人员。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各类参观近七万人次。其中,本市25123人次,外市24062人次,外省18500余人次。上至中央委员、省地书记、下至普通市民、中小学生。2003年3月13日,台湾裕华公司执行长王睿携夫人一行5人来馆参观,并到雷锋林植树纪念。2003年4月,接待了南阳市第二、第四监狱及南阳市蒲山-场犯人100多人的参观。  该景区的代表性建筑是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与邓州市的标志之一——奔马雕塑相呼应,是全国唯一一座雷锋战友的展览馆。此馆高42.9米,长66米,宽35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该馆在建设和布展过程中,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副主席、解放军总后勤部张文台政委和济南军区、兰州军区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军地领导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中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艺术学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开封军分区、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整个展馆大楼外形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大楼上方的红旗造型高30米,上宽2.8米,下宽10.8米,是世界上目前建筑中最大的旗帜造型。正面是一颗红色的大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代表着“编外雷锋团”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中走来,从雷锋身边走来,将永远在学雷锋的道路上走下去。展馆的馆名由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国防部长-上将亲笔提写。整个大楼的外部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调。展馆共分两层四个单元,以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法,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展览的主题。第一单元为:雷锋——我们的战友。主要讲述雷锋战友与雷锋一起工作、生活的经历,亲眼目睹雷锋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并亲身感受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第二单元为:与时俱进学雷锋——邓州编外雷锋团。主要讲述的是邓州560名雷锋战友回到故乡后,以雷锋为榜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矢志不渝传播、实践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第三单元为:全民齐动员,创建中原雷锋城。主要介绍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邓州人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四单元为: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主要介绍各级领导对编外雷锋团这一先进集体的关心和厚爱,表达了以编外雷锋团为榜样的邓州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让雷锋精神在邓州大地永放光芒的决心。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游览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生机蓬勃,是中国唯一的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堪称为沈阳雷锋精神展览馆的姊妹馆。  紧靠207国道,距南阳、新野、西峡、内乡、襄樊等城市各旅游点最远不过80公里。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先后被共青团河南省委、南阳市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南阳市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  雷锋 (1940~1962)   雷锋(1940 — 1962)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湖南省长沙县(今望城县)人,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长沙县望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一个在苦水中泡大的穷孩子。其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被-折磨死了,他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经常出去讨饭、砍柴、挑水、放牛。有一天,他到地主的山上砍柴,地主婆抢走柴刀,凶狠地……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雷锋 (1940~1962)   雷锋(1940 — 1962)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湖南省长沙县(今望城县)人,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长沙县望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一个在苦水中泡大的穷孩子。其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被-折磨死了,他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经常出去讨饭、砍柴、挑水、放牛。有一天,他到地主的山上砍柴,地主婆抢走柴刀,凶狠地……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邓州霍去病墓

邓州霍去病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霍去病墓,位于邓州市张村镇南冠军村西,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紧靠冠军中学,其东为学校操场。墓底平面呈园形,高7米,底直径30米,原来范围较大,后当地群众在西侧和南侧拉土,范围逐渐缩小,墓顶已为平地,周围种有树木。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即指此墓。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西汉名将卫青(卫皇后弟)的外甥,十八岁为侍中,善于骑射,屡次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勇猛善战,称他为“骠姚校卫”,“骠姚”就是勇壮有力,行动迅速的意思。前123年,立战功被封为“冠军侯”,食二千五百户。前121年,封为骠骑将军。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同时分两路出兵进功匈奴,霍去病带兵由代(今河北蔚县)北行二千多里,大败匈奴右贤王,追击匈奴到瀚海,夺取了大沙漠以南的大片土地,他共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汉武帝曾要为他建造府地,他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可惜他只有二十四岁就病死,武帝为了显示他的战功,给他修筑了一座好似祈连山形状的坟墓,葬于匈西兴平茂陵,墓前有卧马、跃马、伏虎、卧牛、人与熊等石刻。今冠军村的霍去病墓,当系衣冠冢,以示纪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汲滩镇  汲滩镇位于邓州市东部,东、南分别与新野县上庄乡、王集镇毗邻,西南与腰店乡隔河相望,西与白牛乡交界,北与元庄乡接壤。全镇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4900户,22000人,全镇耕地总面积27500亩。 农村经济  全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棉花、芝麻、花生、黄豆等。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600万元,农民……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邓窑遗址

邓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唐至元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为邓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岗遗址位于邓州市东南25公里小杨营乡杨岗村,是一处包含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的遗址。遗址呈缓坡状,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57年发现并被原邓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岗遗址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有:石器有石斧、刀、石镰等,陶器有纺轮、灰陶鼎、罐、碗、杯等,骨器有骨箭头等,在遗址的南部边沿地带还发现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及车马坑。出土有铜鼎、铜壶及车马器等。  杨岗遗址面积较大,保存状况较好,是研究邓州史前文化及商周文化的重要遗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湍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邓州市市区北侧,以西北流向东南方向的湍河河道为主体,占地面积1699.7公顷,总投资1亿多元,现已完成了湍河湿地公园的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公园内共有管束植物880种,脊椎动物256种,湿地公园的建成,必将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打造一个认识自然,休闲游憩的胜地。

台湾村

  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自依那思罗距今,陈氏高山族在邓州发展已有335年历史。现在,陈氏高山族保留下来的部分遗物有:陈氏家谱、依那思罗的墓、碑,黄廷将军的头盔、画像及石碑等。该家谱的发现在全国还是首例,同时弥补了高山族无文字史的空白,对研究海峡-、台湾尤其是高山族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自台湾村被发现的2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报》、《中国建设》杂志、《全国政协报》、《工人日报》、《台声》杂志、中央电视台四频道都相继对“台湾村”情况进行了播报。  2002年8月,纪念始祖诞辰356年,将始祖依那思罗夫妇之墓重修,重新刻制墓碑,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门楼,上嵌“台湾村”。现陈氏高山族准备在原遗址上重建高山族风情园(共计占地90亩,包括阿里山假山、曹人民居、另附宾馆、商店、停车场等休闲娱乐设施)、祠堂、妈祖庙、黄延庙、碑以及黄廷和依那思罗塑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苏营遗址

苏营遗址为邓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营遗址位于邓州市东北13公里处的夏集乡苏营村,严陵河南岸,遗址呈缓坡状,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湍县遗址

临湍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临湍县遗址在邓州市罗庄乡南古村,东南至邓州八十五里。本汉冠军县地,后魏孝文帝割县北境置新城县,属南阳郡。废帝以近湍水,改为临湍。隋文帝复改为新城,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据现场考查,河南邓州的西北部湍河东岸有一古城址,名南古县,文化层厚,面积大,历史上不断出土一些古代器物,如重修文庙、城隍庙碑记,犯人脚镣等。

邓州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古城街道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花洲街道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湍河街道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罗庄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汲滩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汲滩陕山会馆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穰东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太子岗遗址 张仲景故里 涅阳城遗址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苏营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邓州杨岗遗址 冠军城遗址 吾离冢遗址 邓州霍去病墓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汲滩陕山会馆
孟楼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赵骅 (?~783)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刘整 (1212~127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林扒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构林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东顶祖师殿 战国墨城遗址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冠军城遗址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十林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张村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邓州霍去病墓 冠军城遗址 台湾村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吾离冢遗址 六门堤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涅阳城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汲滩陕山会馆
都司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赵集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刘集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桑庄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彭桥镇

----

白牛镇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张楼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夏集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苏营遗址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冠军城遗址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清真西寺 临湍县遗址
裴营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文渠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高集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陶营乡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小杨营乡

----

腰店乡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龙堰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九龙乡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杏山街道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贾复 (9~55) 十七史百将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张建封 (735~800) 张温 (?~191) 东汉末年太尉 杜茂 (?~43)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宗悫 贾黯 (1022~1065) 宁成 铁铉 (1366~1402) 张愔 (?~806) 赵宗儒 (746~832) 唐朝宰相 赵骅 (?~783) 王坚 (1198~1264) 南宋抗蒙名将 彭始抟 (1645~1732) 彭而述 (1605~1665) 花洲书院 八里岗遗址 彭而述墓群 福胜寺塔 丹江风景名胜区 太子岗遗址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霍去病墓 汲滩陕山会馆 清真西寺 邓窑遗址 邓州杨岗遗址 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 台湾村 苏营遗址 临湍县遗址

邓州市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