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塔帕依·哈依斯汗 哈萨克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塔帕依·哈依斯汗 (1963~) 笔名艾热甫汗、司马胡洛夫。哈萨克族。新疆巴里坤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巴里坤师范学校中文专业,1984—1986年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进修,1996—1998年新疆大学中文系自学升本科。1983年参加工作。历任教师,新疆电视台哈编部,1990—1992年在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1992—2005年任《哈密绿洲》杂志主编,2005年至今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曙光》杂志社主编,副编审。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啊!我的美人啊!》、《原野》、《青年之歌》、《鸟的歌》。有几部作品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表,并译成汉文在国内与各兄弟民族见面,多次参加教科书编写工作。1994年和2005年分获新疆哈柯文学飞马奖优秀作品奖。 [以上内容由"朱颜"分享。] |
许学诚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许学诚 (1946~) 新疆巴里坤人。1963年初中毕业,因为“出身不好”,被剥夺了继续升学的权利,-回乡参加农业劳动。1972年招考为中学教师。1986年调进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沉重的乡土》、《东疆0》,中篇小说集《苦涩的乡情》,短篇小说集《可怜的乡亲》等。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和写作,并以镇西府故地农耕生产生活内容为田野资料,创作包含八大专题的大型文学人类学长篇系列散文《远去的田野》,其中的《爬梳镇西》和《神化镇西》已经出版和再版。2006年获天山文艺奖。1993年获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以上内容由"娟子"分享。] |
巴里坤古城景区 | 巴里坤古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在雄伟壮丽的东天山北麓,有一片神奇美丽、物华天宝的土地,历史上她是东疆的门户、丝路重镇、草原明珠,她就是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巴里坤。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06年至2007年,分别荣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和自治区级旅游强县荣誉称号;东黑沟石结构古遗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作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巴里坤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厚重,风光旖旎,中原与西域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汇萃,迸发出灿烂夺目的火花。2007年,巴里坤古城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旅游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旅游业已成为巴里坤古城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巴里坤古城景区西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570公里,东南离哈密行署所在地哈密市142公里。城区交通便利,坐客车去乌鲁木齐是“朝发夕至”,而去哈密市仅需要两个小时。出租车、公交车遍布全景区。 位于东天山腹地的巴里坤古城景区,四面环山,南北山相距五十公里,东、西山相距百余公里。东、西、北山均为天山的支脉,原始松树林覆盖面积达百分之六十。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草原辽阔,一望无际。冬天一派冰天雪地景象,平地积雪尺余厚,春、夏、秋季绿草成荫,五颜六色的草花竞相开放,引来大批外界游人避暑观光。 巴里坤古城景区由汉、满两城组成,汉城建于清雍正9年,满城建于清乾隆37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锷。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古城景区面积1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万人。景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沧桑的古建筑、辽阔的草原风光、浓郁的哈萨克风情在这里地造天设的混为一体。在众多景点中,兰州湾子古遗址风景区、蒲类大观园、巴里坤大草原、阳光乐园、哈萨克文化展馆、西城墙、地藏寺、仙姑庙、大河唐城、哈萨克风情园等景点各具特色,能给游客不同的文化品味。 位于景区西南方的兰州湾子古遗址风景区,为乾隆年间形成的自然村,有森林、草原、田园,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一派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每年6到7月, 兰州湾子野玫瑰竞相开放,香气扑鼻,如临仙境。在这里你还可以感受到神秘的遗址文化,大月氏王庭遗址是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有3000年的历史,199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巴里坤县对该景点进行了重点开发,主要策划建设了体现大月氏古老文化的祭祀台、半穴式复原遗址、停车场、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改建了农家小院、补种了玫瑰、增设了标识牌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 位于景区东北方的蒲类大观园,是今年投资700万元新建的景点,南界古城墙,北临大草原。荟萃汉文化、古游牧文化的大观园内展现了不同时期碑林碑刻、园林小品和庙宇、八大商户、四大宅院、县衙等微缩景观以及匈奴、乌孙、大月氏游牧生活景象。大观园分为三个文化区,第一块是是汉文化展示区,第二块是古代游牧文化展示区,第三块是现代哈萨克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了巴里坤的各种文化,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住于景区西边的地藏寺、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巴里坤广建庙宇的历史有近200年,出现了中国不多见,新疆罕见的庙宇群落。现仅存的地藏寺是甘肃民勤客商捐资于嘉庆二年修建的,也称民勤会馆,过会时间为每年阴历五月十六日。地藏寺西邻仙姑庙;仙姑庙又称甘州会馆,是甘肃张掖客商于嘉庆五年捐资修建,是道观。东邻地藏寺,曾是林荫蔽日、古树参天、吊桥流水、花木似春。 位于景区东南方的东黑沟遗址,距古城景区23公里。在东黑沟遗址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约8.7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型石筑高台3座、石围居住基址140座,墓葬1666座,刻有岩画的岩石2485块,其为一处规模较大、内涵较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位于景区西方的清代粮仓,是1773年清政府拨专银在巴里坤汉城南街修建的8座收储屯田粮食的仓廒,为乾隆年间清政府的一个重要屯田基地。仓为土木结构,仓顶设通风楼,下铺木质地板。每仓长6.5丈,宽3.4丈,高1.8丈,仓容6000京石,总仓容48万京石。该仓隔寒防潮,适宜储粮,至今已230余年。今年又投资80万元恢复了廒神庙。 位于巴里坤湖西北方的怪石山。今年投资50万元,修建了景点大门,并对景点进行了绿化。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小石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洞有圆形,有方形,像佛龛、像蜂窝、像羊肚,近看小石洞并不深,很圆滑,像人工旋磨出的一样,小洞直径1米左右,大洞被称为"包厢者"可坐十几个人。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万佛龛"、"千窟崖"等。在山腰一花岗岩巨石陡壁上有一口朝上水平裂缝长13厘米,宽4厘米,里面有一窝清凉纯净的小泉水,人的嘴无法对着去喝,只能用芨芨秆去吸,奇怪的是这小石泉水喝不干,冬天不冻,被称为"神泉仙水",视为吉祥、祛邪、祛灾、祈求好运的圣水。 位于景区北方15.5公里处的大河唐城,海拨1644米,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1957年被列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内采集到许多遗物,主要为陶器和铜器,有铜镜、护身铜佛、钱、铜棒等,建筑材料有灰色的莲花铺地砖和莲纹瓦当,均为典型的唐代遗物。城内散布着大型陶制废器和大型石磨盘。这些都向游人显示着当时农业生产的盛况,证明此处曾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屯粮基地。 位于景区最北面的哈萨克风情园,座落于大草原之中。有十五个哈萨克毡房组成,占地面积130亩。风情园设施齐全,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有民族风味的特色饮食,如手抓肉、清炖肉、烤肉、奶茶、马0、包尔萨克等供游客品尝,还有哈萨克传统舞蹈《黑走马》、《走熊舞》、《鸭子舞》、《挤奶舞》供游客欣赏,在这里,游客可以充分体会原汁原味的牧家生活与浓郁的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位于景区西方的哈萨克文化展馆,是新疆境内占地面积较大,内容整合比较完美,美观大方而又较为完善的展馆之一。该展馆分“文字图片展厅”,“民风习俗展厅”,“巴里坤资源产品展厅”,“历史文物展厅”,共容纳了1000余种文字图片、出版物、民族乐器、手工艺品、动植物标本、工农业产品、矿物、石人像、岩画等文物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哈萨克族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同时还介绍自古以来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巴里坤县较为发达的工农业,辽阔富饶的草原,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从飞鸟到走兽,从野草到森林的各类植物,全面介绍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展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实物与模型巧妙地结合起来,有语言文字的介绍,有图片的展示,有原声的播放,使参观者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巴里坤古城景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位于景区西方的古民宅,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丝绸之路新北道鼎盛时期开始修建,嘉庆——民国末年之间陆续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与新疆“庙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新疆是罕见,是中华汉文化建筑艺术在西域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位于景区北侧的阳光乐园,总占地面积52500平方米。分餐饮,运动,演艺,休闲四大功能区域,在设计上全部铺设木栈道保护草原。阳光乐园共有哈萨克风格毡房5顶,最大毡房118平方米,直径12米,可容纳120人同时用餐。阳光乐园一次接待能力可达到300人。另有新潮现代的阳光房3顶.阳光房设计完全按照哈萨克毡房形状设计,用中空玻璃建造,冬暖夏凉。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巴里坤特色餐饮和风味小吃,还可以足不出户在用餐的同时领略草原风光。 位于景区北方的湖滨生态园,东西长260米,南北长203米,总体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分广场区、园林区和人工湖三个区。生态园南临巍峨的雪山,北靠巴里坤大草原,园内怪石山、胡杨林、玛瑙滩、硅化木、尖山子和兰州湾子石结构遗址六处微缩景观和象征巴里坤湖的人工湖充分展示了巴里坤深厚的草原文化、古丝路文化,游牧文化及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湖滨生态园中心广场的总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中心广场是巴里坤县举办重大文体活动的地方,每年的“草原之夏”、“金秋之夜”、“草原欢歌”百日文化广场活动主要在这里举行,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 古城景区有一家准四星酒店、两家二星级宾馆、各类大、中型招待所、旅馆、家庭旅游接点48家,接待床位达到2161个;餐饮网点150多家。同时可接待游客7000人。 |
巴里坤哈萨克文化展馆 | 巴里坤哈萨克文化展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巴里坤哈萨克文化展馆 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更好地宣传巴里坤、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文化展馆。该展馆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占地面积较大、内容整合比较完美、美观大方而又较为完善的展馆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哈萨克族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同时还介绍自古以来在此地繁衍生息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巴里坤县较为发达的工农业、辽阔富饶的草原、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从飞鸟到走兽、从野草到森林的各类动植物;介绍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实物与模型巧妙结合起来,有语言文字的介绍、有图片的展示、有原声的播放,使参观者在短时间内能够愉快地了解哈萨克民族和巴里坤草原。 根据0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现代草原城市的发展思路,2006年8月份,投资140万资金建立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文化展馆”。主要职责为保护、挖掘、弘扬哈萨克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繁荣和发展哈萨克族文化艺术事业。其总建筑面积为1120平方米,分四个展厅和两个前厅: 1.“文字图片展厅”里,通过上墙并摆设文字图片、出版物、巴里坤地形地貌沙盘和音碟放映等形式,来比较全面地介绍哈萨克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自治县成立50年来的发展情况; 2.“民风习俗展厅”里,摆满了民族乐器、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300多种物品,主要介绍哈萨克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和十分发达的工艺美术等; 3.“巴里坤资源产品展厅”里,摆设了动植物标本、工农业产品、矿物等地下地面资源500余种,来介绍巴里坤县的丰富资源和产品;4.“历史遗产展厅”里,摆设了将近200余种石人像、岩画等文物和旧时期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来反映哈萨克民族的传统历史与文化。 哈萨克文化展览馆建立一年以来,以如继续地抓好了本馆各项工作。同时,以其独特又魅力和丰富的特点使广大观众感到满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和参观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已成为自治县发展旅游事业的一个亮点。自治区,地区领导来本馆肯定了本店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与高度评价。2007年哈萨克展览馆成立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体局下属副科级事业单位,同时配合了专职工作人员。巴里坤县哈萨克展馆党的优惠政策下,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经获取了《国家AA级旅游景点》,《国家免费开放的爱国教育基地》的称号。2009年参观游客总数达到了7万多人次。 从此以后我们更努力开展新的旅游项目、增加内容、形成各项方式,把哈萨克文化展馆建成区内旅游重点之一。 |
怪石山 | 怪石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导 游 怪石山距县城60公里,有10多公里的便道与县城至煤矿的柏油公路相接,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夹山的最东端。介 绍 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小石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洞有圆形,有方形,像佛龛、像蜂窝、像羊肚,近看小石洞并不深,很圆滑,像人工旋磨出的一样,小洞直径1米左右,大洞被称为“包厢者”,可坐十几个人。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或“万佛龛”、“千窟崖”等。每当下暴雨时水从山顶流下,便形成了无数个小水帘洞,景致令人叫绝! 欲登怪石山顶,有一条古人修造的石阶,很像华山“千尺幢、百尺峡”,又陡又窄,山顶有一个“南天门”,由两块巨石矗立,中间只有一尺宽的石缝,胖人无法通过。更为奇特的是嶙峋陡峻的怪石山顶却是一马平川的“高平原”,汽车都能从后面开上去。门 票/开 放 时 间 10元 新疆哈密市 |
哈密鸣沙山 | 哈密鸣沙山位于哈密市正北70余公里,在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长约五公里、宽约35-115米,高约180米,以石英砂堆积而成的沙山。山呈东西走向的长条形,北缓南陡,海拔高1930-2163米,相对差约50米。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 此山最令人神往的是:当你走进这座山时,似乎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各种声响,犹如波动的琴弦,引起了游人种种遐想。立于天山庙上,可鸟瞰其全貌,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有人静卧沙丘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箫如笛,隆隆作响。新华社一位记者报道:游遍全国四大鸣沙山,哈密鸣沙山沙鸣声最大,冠盖全国三大沙鸣(指甘肃敦煌鸣沙山、宁夏中卫县沙波头和内蒙古包头响沙湾)。 提到鸣沙山,人们首先会想到敦煌,那里的鸣沙山和歌手田震演唱的《月牙泉》一样,已经深入人心了。 而对于国内的其他三座鸣沙山(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内蒙古包头响沙湾和哈密的草原鸣沙山),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就在敦煌鸣沙山声名远播之时,哈密的鸣沙山正在崛起。 一“鸣”惊人的沙山 敦煌和哈密的鸣沙山相隔最近,大约600公里。敦煌鸣沙山有一处值得炫耀的风景是沙山怀抱中的一弯月牙泉,称之为沙包泉;而哈密的鸣沙山则更加奇特,草原上的两条河流之间突然升起一座沙山,可谓是水包山。 游览过敦煌鸣沙山的游客都为滑沙时听到的巨大声响而称奇,但如果爬过哈密的鸣沙山,就会为这里的沙鸣声赞叹了。因为,哈密鸣沙山沙鸣声之大,冠盖其它三大沙鸣山。 哈密鸣沙山横卧于东部天山的南山与北山间的草原上,相对高度35至115米,南北长约5公里,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 我们前往哈密的鸣沙山时,正是冬日的一场大雪后,一切都在寂静中。刚一下车,寒风就扑面而来。放目所望,鸣沙山下,河水基本被冰冻住,除了在冰缝中饮水的马,不见一人。不过从山下的房子和门楼可以想象出这里在旅游季节的兴旺。 据说在鸣沙山腹地的盆地中,生长着一大片高达2米以上的沙棘林,也有一个长年存水的小月牙泉。 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游人静卧沙上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萧如笛,凄婉低回。当游人做滑沙运动时,沙粒向下翻卷滚动,相互摩擦,声波振荡,沙鸣声隆隆作响。如果说敦煌鸣沙山出声时象“敲锣”,那么哈密鸣沙山发声时象“打鼓”了。 此前哈密的鸣沙山是深藏不露的,在和敦煌鸣沙山比较后,她才一“鸣”惊人地显露出来。 两个充满悲情的传说 我们是无法感受那隆隆作响的沙响了,冬日的鸣沙山显得格外静谧。所有的风景都原始、自然,然而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慢慢欣赏、体味此地古老的传说。 而对于这座草原上鸣沙山的形成,当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民间相传唐代女将樊梨花带兵征西,在翻越天山到达口门子后,跟突厥遭遇。在鸣沙山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英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所带女兵全部阵亡。 {Page} 而随后赶到的救援部队赶来时,这些女兵的尸体早已经被风沙埋了起来。于是乎,至今鸣沙山发出的“隆隆”之声,就是这些士兵的英魂从沙山底传出的厮杀呐喊声。 另外一种是更为久远的传说。早在汉代,伊州司马毛恺曾在塔水河和柳条河之间安营扎寨,欲与匈奴展开对决。不想,草肥水美的三角洲地带,在夜里突然遭遇了一场沙尘暴。一夜之间四十八座连云帐被风沙埋没。只剩下五百壮士与匈奴展开了一场血战,最终全军覆没。 壮士们英魂不灭,誓欲再战,每天练兵不止,故有响声。清代有诗写道,“雾里辕门似有痕,相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就是对这段故事的描述。这里曾发掘出古代兵器、盔甲残片等文物,似也印证了上述传说。 冬天的鸣沙山,由于被雪滋润,沙粒很难再发出响声。不过,当我们在瑟瑟寒风中,久久站立在鸣沙山脚下时,风声、沙声和呐喊声,声声入耳,始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地址: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 类型:地质地貌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902-6858111 |
巴里坤草原 | 导 游 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8处名胜古迹。介 绍 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此景被称为“天山淞雪”。传说,天山淞雪是远古时期黄帝开国后,唐尧、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国”的时候,在“瑶池欢宴”上赠赐的一幅中原丝绣,后来西王母把丝绣化成了“天马”牧场。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马故乡”之称。 距离巴里坤古城南约5公里处,有一座高约200米的小山,名为岳公台,岳公台背倚雪山,面对草原,山顶多奇峰怪石,山下泉涌瀑布。据《新疆图志·山脉志》记载:“群山惟岳公台最雄杰,前有八阵奇门,两面能容万马……”。传说在此山操兵点将可以克敌制胜。清代雍正七年和九年,宁远大将军威信公岳钟琪曾两次远征准噶尔,途经巴里坤草原,就扎营此山操兵点将,果然两次征战均获胜凯旋,故得美传“岳台留胜”。 登上岳公台危崖俯瞰,广袤草原形似无际的大海,汉、满两座古城如首尾相衔的巨大海轮,航行在绿波瀚海之中。传说巴里坤湖里深居着两只大海鳌,看到岳大将军无兵城而驻扎山寨,特地蜕甲成城池。岳大将军为了表达对海鳌的谢意,挥毫书匾:“瀚海鳌城”,悬挂于城门楼上。 紧挨岳公台有个山谷,谷内风光秀丽,山峡迂回,道路蜿蜒,进入谷底则豁然开朗,悬崖绝壁,绿障珠帘,奇花异草,别有洞天,又因山谷盛产药材而香气盈沟,即使到了大雪纷飞的严冬,沟内依然丛草凝绿,繁花绣锦,云松遮天,春意盎然。传说黑沟住着一条黑龙,常年往返于龙宫,带来了东海0。 尖山子位于巴里坤湖南岸,凌晨,草原还沉睡在一片灰蒙蒙的晨雾之中,顶峰却已染上了鲜艳的红光,此景被称为“尖山晓日”。山巅巨石上,篆刻着“东君偏有意,光照尖山巅”的诗句,传说是唐玄奘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经,到此用手指抠写的真迹。 “镜泉宿月”位于巴里坤湖西面,一泓山泉水清澈如镜,水中映月灿若银盘。传说很早以前有个面貌丑陋的牧羊女,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坐在泉边,望着泉中的明月悲泣道:“月姑娘,你为什么这样漂亮,我为啥这样丑呢?”说话间,泉水突然飞溅在牧羊女的脸上,从此牧羊女就变得特别地美丽。后来,草原上出嫁的少女,都要选个皓月之夜,到泉水旁求月姑娘为自己美容。 清代中期,巴里坤办学兴教盛起,而这里读书人中举者甚少。传说有个白发老翁到此说,秀气在冰沟里,需筑塔才能留驻。人们便在苍松密林的冰沟里筑起一座6层宝塔,命名为“冰沟宝塔”。后来巴里坤中举、拔贡的人才日盛。至今巴里坤仍人才辈出。 巴里坤草原上还有一座“沙山古营”,也是当地一景,位于古城东48公里处的沙山群中。传说,东汉司马毛恺领郡兵500人马与匈奴呼衍王拼杀时,一夜狂风卷来黄沙,将48座营垒全部掩埋。将士们被困在沙山下,以敲兵器和歌声来表达报国 新疆哈密市 |
大河古城 | 大河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古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东头渠村东南,南距县城15.5公里。地处缓倾平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极宜农耕。系唐景龙年间驻屯于此的伊吾军所筑。是目前哈密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遗址。地理坐标:东经93°10′54″,北纬43°39′40″。海拔1644米。城址为方形,有主城和附城之。 城内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主要有陶器、石器、建筑材料及少量钱币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黑陶和红陶较少,多为轮制。纹饰有水波纹、弦纹、戳纹和按捺纹等。器型以罐、盆、瓮等居多。石器均为大型磨盘类器物,有马鞍形或圆形。建筑材料有莲花瓦当、莲花铺地砖。此外,还有铜镜、铜佛、铁剪、唐代开元通宝等。 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位列于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的资金支持下,对其实施了保护设施项目,主要有3000米的遗址保护围栏、修建看护房、1000米的展示设施等。 历史记载 史书记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在西域设置了西州和北庭都护府,并效仿汉代在此实行兵屯制度。据《唐六典》卷七记载,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安西都护府有二十屯,疏勒有七屯,焉耆有七屯,北庭都护府有二十屯,伊吾军有一屯,天山军有一屯,共五十六屯。每五十顷为一屯。《旧唐书·地理志》载:“伊吾军,在伊州(哈密)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伊吾军亦兵亦农,屯田自给,减轻了国家财政支出,避免了给养长途运输的麻烦,增加了供应,也让军士们增长了生活能力,实在是极好的办法。更为重要的是,扼守丝绸之路东西之要冲,也表达了军队永久驻扎绝不让0者有一丝可乘之机的立场。 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唐军还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随时观察了解军情,及时上报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军、驻守高昌的瀚海军、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势。这时,“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骆宾王从军来到伊吾军驻地,看到驻军将士艰苦的屯田生活和守卫边疆的豪气,挥笔写下《夕次蒲类津》的诗篇:“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一勾新月,清冷皎洁,北方的寒气吹冰了戍边战士的衣甲。煮晚餐的灶火映红了帐幕内外,映红了耕作归来的兵士的脸膛。给大家带来一些暖意。吃完热腾腾的晚饭,该钻进温暖的被窝美美睡上一觉,消除一天的疲劳。忽然望见远处烽火台上的烽火燃起,一阵急促的梆子声催动,战士们立刻全副武装,登上戍楼,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激烈的战斗。 |
巴里坤古民宅 | 巴里坤古民宅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 导 游 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丝绸之路新北道鼎盛时期开始修建,嘉庆~民国末年之间陆续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与新疆“庙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汉文化建筑艺术在西域的集中体现。介 绍 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为榆树巷王家院。 房屋所在地为南街榆树巷5号,关于榆树巷的来历缘于宅院内的一棵榆树,此榆树呈伞状,高十余米,已有一百三十四年的历史,这条巷子就此得名为:榆树巷。这所房屋为土木结构,原占地约十亩左右,当时建房用了三年时间,后因历史原因,现仅占地二亩左右。此院兴盛时,前后院共有四、五十人,一人统领共同生活,现已成为王氏后代祭祖和炎热季节回乡避暑之处。2002年被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宅共分5个展室,分别为祠堂、主室、书屋、帐房和厨房。 新疆哈密市 |
烽燧 | 烽燧 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从汉城向东延伸,每十里为一墩(烽火台),渐远为二十里一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向东北通向外蒙古的沿途,亦有5座墩台。 清代用烽燧传递军情,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用烟、火传递信息,三四百里处的敌情很快就传到了镇标衙署。在县境内现存完好的烽火台上,均遗存有当年放火、举烟用过的木炭和残存的麦草灰等物。 |
汉满两城 | 汉满两城 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 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汉城开有四个城门,城墙上有门楼四座均毁,还有垛口3600个,炮台7座,马道8座,四角设有角楼,城外挖有护城河并设吊桥4座,城墙高6.8米,底宽6米,顶宽4米,上筑女儿墙高0.5米,宽0.6米。据史料记载,汉城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据说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人在城里仰望岳公台,因天气晴阴而有所不同,有时高大雄伟,近在眼前,似伸手可触;有时遥远飘渺,因而成为八景之一的"岳台留胜"。关于汉城的修建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地处沼泽地带的北城墙,修筑时很不容易,修起便塌。岳钟琪正为这件事发愁,梦见先祖岳飞指点迷津,梦醒走出帐外,果然见有一匹白马拖长缰而行,于是就沿缰绳痕迹筑城墙,才得成功。巴里坤汉城,二百多年来一直在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天下太平,城墙才丧失军事作用。 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州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未,随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城墙周长3公里,高6.6米,原来也有4个城门及四个角楼、炮台12座,垛口1161个,四门都筑有四座小翁城。 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鳄。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列为八景之一。 |
兰州湾子古石屋遗址 | 兰州湾子古石屋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兰州湾子古石屋遗址 1983年,兰州湾子西700米处发现一座巨型鹅卵石垒砌而成的石屋结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鄂博"。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也是一处最有代表性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面积近200平方米,残墙高近2米,厚达3米,近底部显坡状,分隔为前后室,主室居南占地100平方米,底部有柱洞,洞内残存木柱残段、北部有附室,南北并列,有门道彼此联通,由附室向东开门,建筑用材选自山前遍布的巨型卵石,石屋内侧壁平整。该遗址曾3次住人,后毁于火,出土有大型圈足铜、环首小刀、双耳鼓腹红陶罐、陶锉及马、羊、鹿的骨骼和炭化小麦粒等。同时出土的17具完整骨骸经鉴定具有明显蒙古人种特征,距今3285±75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末期。兰州湾子石屋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3200年前,巴里坤已有大型草原石结构建筑情况,有很高的考古价值,199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单位。 2002年7月24-8月5日,由西北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建新主任带队,在此期间又进行调查,共发现建筑遗址11组100余座,古墓葬200余座,岩画1000余幅。王教授说:"像这样史前人类古遗址群在西北地区共有5处,兰州湾子古遗址群原貌保存的最为完整,在新疆古遗址群中不多见,是中国罕见的,进行有效的保护和适当的复原有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我县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并积极着手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同时,巴里坤县境内存在大量的岩画,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在兰州湾子就可以见到较多的岩画,岩画条理非常清楚,画的内容多为狩猎、放牧等内容。 |
巴里坤湖 | 导 游 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恋”的奇观。介 绍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 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交 通 从哈密客运站乘班车可以到达。 新疆哈密市 |
西黑沟 | 距县城西南8公里处有一个山沟叫西黑沟。黑沟山高、沟长,植被茂盛,暖季一片葱笼墨绿,即使冬季大雪封盖,但松柏长青,依然苍翠,与墨色有不解之缘,才以黑命名,所以称"黑沟"。 黑沟山高,雪冠终年晶莹闪耀,冰川纯白无瑕,与黑绿形成对比,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一。黑沟森林茂盛,覆盖严密,连地皮也为穿地柏所覆盖,更有无处不在的奇花异草装点其间,形成植被的主体分布,这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二。黑沟溪水长流,奔腾喧啸,西黑沟水电站引水发电,溪水攀山下跌,天然与人工合碧,很富诗情画意,这是黑沟景点要素之三。有冰、有雪、有水,又有立体植被,致使空气凉爽潮湿,因此也形成丰富的地形降水,见云就雨,这是黑沟美景要素之四。纵是严冬飞雪,山谷里依然是松色不凋,万绿长存,满沟青翠,蕴藏着一片春意,这就是巴里坤八景之一的"黑沟藏春"。1982年,沟口建成一座水电站,使旖旎的西黑沟锦上添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7年(1981年)镇西统领(军政-)多凌在山口一块大卧牛石面上镌刻布告保护自然:"蒲海瑶岛,山高水长。西河松景,泉源保障。鹿乃仁兽,不可残伤。"碑石对保护西黑沟的森林、草原、水源及野生动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是新疆第一,全国当时也不多见的保护生态环境义碑文,其环境观念实属难能可贵。 |
玛瑙滩 | 玛瑙滩 玛瑙滩位于三塘湖乡东约95KM的牛圈湖北侧丘陵与戈壁带,距巴里坤县城175KM。从县城通往牛圈湖的途中,路经的240里戈壁外延部分地域和环境异常分明,景致特别。凡是到过玛瑙滩的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呆。 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玛瑙,那些透明的玛瑙被日光映照得闪闪发亮,散射出道道迷人的光彩。在十几平方公里的玛瑙滩上,数量之多、面积之大、质地之佳的玛瑙令人叹为观止,颜色有红、黄、白、灰、黑,大的有6公斤左右,小的也有拳头般大小,来者都会产生突然掉进宝石堆里的感觉,不知所措。 玛瑙是佛教七宝石之一,有避邪的作用,,在医学上是难得的药材,具有安定心神,帮助睡眠的作用,更为练气修道者护身助气的宝物。玛瑙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是很好的散热型装饰品,夏天佩戴玛瑙项链和手镯,不但清纯美丽,而且凉爽宜人。 并且,由于玛瑙中含有铁、锌、镍、铬、钴、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长期使用有益健康。近几年来琥珀成为艺术市场中的“新宠儿”。前几年全球十玩市场一片不景气,而琥珀艺术品却一枝独秀,价格不跌反而上涨,原因是琥珀属远古之物,流传下来极少,其他城市很难寻觅。 |
哈萨克毡房 | 哈萨克毡房 因为四季草场的不同,转场是哈萨克人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哈萨克牧民主要的劳务,必须要有一顶可以移动方便、装卸简单的住房,这种住房就是哈萨克毡房。 哈萨克人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搬迁的毡房,从选料到篷毡、绑带、绳索等都很讲究,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哈萨克毡房分两部分,一是挡风雨的房毡,一是支撑房毡的木制房架。毡房有房顶、房杆、房墙、房门、门帘、房毡、围帘等部分组成。 图中所看到的就是哈萨克人搭建在草原上的毡房,其中最大的一顶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全手工毡房,即将列入吉尼斯纪录。该房围墙高2.4米,房杆长6米,直径22米,占地面积为118平方米,圆顶直径4米,框架全部为手工木制,外围材料为手工毡,共有205头 (一般毡房为87头),一次能接待120左右。 |
地藏寺、仙姑庙 | 地藏寺、仙姑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 游 巴里坤当年庙宇众多,宗教种类繁多,几乎囊括全国各种宗教形式,享有庙宇冠全疆的美称。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藏寺、仙姑庙”是巴里坤仅存的一处古代宗教活动遗址,同时也是新疆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庙宇之一。介 绍 “地藏寺、仙姑庙”位于宏伟壮美的自然静观巴掌山(岳公台)的山脚之下,兴建于嘉庆2年(公元1797年)和嘉庆5年(公元1800年),是一座佛教建筑与道教建筑的结合体,这种文化的结合形式是十分罕见的。其内庙宇耸立,草木繁盛。 寺庙内现有古建筑11座,内设民俗展厅两处,文物展厅两处,修建中展厅一处。文化底蕴深厚,见证着巴里坤的社会变迁,演义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体现。 新疆哈密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