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天津 >>宁河区 >> 大北涧沽镇

大北涧沽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陈恭澍 号称军统第一杀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恭澍,出生于1907年,河北宁河人。黄埔军校第五期警政科毕业。南京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毕业,中国国民党军统特务。1925年,陈恭澍因琐事与嫂子发生争吵,当时陈恭澍18岁,刚刚中学毕业,年少气盛的他一气之下居然离家出走。这一走就跑到了广东,与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陈恭澍投考了黄埔军校,而且一考即中,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后因生病延期入黄埔军校第五期警政科。陈恭澍是1926年3月从广东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的,1932年加入力行社特务处,任组长、调查主任、北平站长,特务处本部组长。  北国锄奸刺杀张敬尧  1933年1月,华北局势不稳,郑介民任复兴社华北区区长,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上校参谋的名义作掩护,重新调整部署特务处在华北地区的工作。此时,日寇委任张敬尧为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令他赴华北收集旧部,勾结帮会,策反驻军,阴谋暴-动。张敬尧随即携带700万元巨款来到北平,入住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鉴于张敬尧的投敌行径,军统局长戴笠决定除了他,郑介民亲自前往北平向陈恭澍传达了针对张敬尧的锄奸令。陈恭澍在摸清了六国饭店地势之后,决定实施暗杀。  1933年5月7日,军统特工王天木与白世维潜入六国饭店,发现饭店二楼有一处房间窗口半敞,一个人当窗而坐,正百无聊赖地摆弄一个小玩意儿。王天木一眼认出此人便是张敬尧。他回头示意白世维,手指房内,连连点头,作出杀人手势,还小声说道:就是他。白世维看在眼里,亮在心上,说时迟那时快,撩袍取枪,一步跨到窗前,对准张敬尧的胸部连开三枪,张敬尧倒地毙命。白世维闪身下楼,大步流星迈出大厅,负责接应的特工戚南谱站在车前,彷佛有预谋那样望着门内。二人四目交投,一言不发,从两边上车,司机一踩油门,疾驰而去。毒杀石友三1934年,戴笠下达锄奸令,要求对投靠日本的汉奸军阀石友三予以制裁。陈恭澍接到指令后,立刻策划行动。由于石友三一直藏身于天津日租界,军统一时难以找到机会。经过反复考虑,陈恭澍派人策反了石友三身边的副官先鸿霞,对其晓以民族大义,希望其协助军统除掉汉奸石友三,先鸿霞为人直率,当即同意。随后,先鸿霞又策反了石友三府上的另一副官史大川和厨师老楮。最终,先鸿霞和老楮二人决定在石友三所吃的饭菜中下毒,毒死石友三。不料,因厨师老楮在行动之时神情紧张,被石友三看出破绽,导致先鸿霞和老楮身份暴露,被押进了日本宪兵队,惨遭杀害。至此,毒杀石友三行动彻底失败。  制裁殷汝耕  1935年11月,殷汝耕与日寇勾结,炮制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进而推动“华北五省自治”。殷汝耕附逆后,军统局长戴笠指示陈恭澍立即动手除掉汉奸殷汝耕。陈恭澍接到锄奸任务后,立即布置行动。首先,陈恭澍派遣一名女特工以美色接近殷汝耕,并在殷汝耕所吃的食物中投毒,不料却被殷汝耕识破,致使计划功亏一篑。最后经过策划,陈恭澍决定偷袭殷汝耕的办公地点。先指定一个行动小组制造事端,引起门岗的干涉,并出其不意,予以格杀。同时,由其他两个行动小组冲进大门,绕过影壁,通过中门,闯进办公大厅。另一小组则进行掩护。进入办公厅内后,不管是否遭遇抵抗,都要以迅速发现行动目标,立即予以制裁为第一要务。然而,该计划最终因无法掌握殷汝耕的作息时间而功败垂成。至此,刺杀殷汝耕行动彻底失败。  袭击王克敏  1937年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统辖平津等华北地区,王克敏出任伪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兼内政部总长。鉴于王克敏的投敌行径,军统局长戴笠下达了针对王克敏的锄奸令,要求以最严厉之手段制裁王逆克敏。陈恭澍接到指令后,为尽快完成锄奸任务,不辞辛劳多方奔走,打探王克敏的行踪,终于获得了一条重要情报:王克敏每个星期二下午两点都会去煤渣胡同日本宪兵队所在地和日本特务喜多诚一见面。陈恭澍立即布置行动,首先经过一番仔细的考察,基本弄清了煤渣胡同一带的地形,并掌握了王克敏出行时的武装警卫情况,为做到万无一失,他还专门调来了几名职业杀手。  1938年3月28日,陈恭澍带着行动组早早便来到了煤渣胡同附近,各小组人员迅速准备就绪。1时45分,王克敏乘坐的车缓缓驶来,警备车在前,王克敏乘坐的车则在其后放慢了速度,好让警卫先下车布置警戒。军统事先制订的计划是:陈恭澍坐在大街对面人行道对面一个小摊上,他“陡然起立”,表示已经发现目标,开始准备“戴上帽子”时,则示意行动人员可以举枪射击。此刻,王克敏的汽车已经向煤渣胡同驶来,陈恭澍发现目标后便立即起身,示意行动人员准备,当王克敏的车准备左转的时候,他已将拿在手上的礼帽戴在了头上,暗示行动人员开枪射击。看到信号已发出,两名军统特工兰子春和徐自富便拔枪向王克敏的专车连连射击。杀手兰子春共有四弹击中王克敏所乘汽车。不料,当天日本顾问山本荣治搭乘王克敏的专车,与王克敏共同坐在汽车后排,兰子春打出的四枪中,一枪击中山本荣治头部,另一枪打穿发动机后又击中山本荣治的右脚,山本荣治当场毙命。陈恭澍误以为击中目标,遂下达了撤退命令。事后,陈恭澍才得知所杀之人并非王克敏。更为遗憾的是,刺杀行动中,兰子春腿部负伤,留下了血迹。日寇出动军犬沿着血迹搜寻,最终抓获了兰子春和徐自富。不久,二人都惨遭杀害。至此,刺杀王克敏行动彻底失败。  河内刺汪  暗杀源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极力反对抗战,主张投降。他带头和陈公博、周佛海等人散布“抗战必-”的论调,遭到全国人民的痛斥。但汪精卫决意在投降的道路上走下去,不惜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出走越南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年2月,蒋介石派出与汪精卫素有渊源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谷正鼎,赴河内劝汪精卫迷途知返,遭到汪精卫的拒绝。鉴于汪精卫的叛国行径,蒋介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撤销一切党内职务,并命令戴笠在汪精卫离开河内前往南京组建伪政府之前把他除掉,戴笠随即向陈恭澍下达了锄奸令,要求以最严厉之手段制裁汪逆精卫。陈恭澍接到指令后,不敢怠慢,立即率领特工潜入越南河内,伺机刺杀汪精卫。  前期行动  陈恭澍亲自探查,了解到汪精卫住在河内的一处高级寓所,这是一栋西式楼房,这栋洋房,是两开间的二层楼,楼上一大一小相连的两间对街屋。在了解了地势之后,陈恭澎当即布置行动。  经情报获悉汪精卫每天早餐吃的面包是由河内一家面包店准时送去的,就把送面包的人拦截下来,换上一个含毒面包,由特工人员化装成送面包的人送去。不料汪精卫当天食欲不佳,不吃面包,而予退回。陈恭澍再次策划,欲在汪精卫住宅的浴室中放置毒气罐,只等汪精卫洗浴时散发的水蒸气引发毒气,将汪精卫毒死。但苦于没有内应,此计划无法实施,只得作罢。  过了两天,汪精卫要到离河内八十里的丹道镇三岛山麓旅游。陈恭澍立刻布置暗杀行动,由陈恭澍率行动员分乘两辆小汽车,埋伏在汪精卫此行的必经之路上,等待汪车的到来,看准汪精卫在车上时,便尾随追击。不料,汪精卫未到目的地又突然折返。陈恭澍只好调头,决定跟上去立即下手,也不再考虑在河内市区能否安全脱身的问题了。军统局的两辆追击车追到市区十字街头,汪车穿过马路后,正好一辆电车横驶过来,两辆追击车被阻,这次行动又无果而终。  喋血河内  最终,陈恭澍决定孤注一掷,发起一次突击性强攻,深夜直捣汪宅,实行武装袭击刺杀。1939年3月21日凌晨,陈恭澍亲自指挥行动人员来到汪宅附近,准备动手。暗杀小组分为三路,陈恭澍留在车上等待,另有两人在汪宅院外游走接应,王鲁翘等五人则翻过高墙进入院内。陈邦国用斧头砍开通向后院的房门,开枪吓退了闻声出现的保卫人员,其余四人飞步跃上楼去,按照事先侦察的寓所内情冲向汪精卫卧室。卧室房门紧锁,几人只得将门劈出一个洞,王鲁翘俯身向里查看,只见一白衬衣男子正慌忙钻向卧室床下躲藏,上半身已经被床板遮住,腰背以下还暴露在外。根据看得见的部分体形,加上先入为主的意识,王鲁翘立刻断定这就是汪精卫,于是连开三枪,将此人打死。因为无法打开房门,再加上一路砍门、开枪已经惊动了警卫,几人随即撤退。其实,被杀之人并非汪精卫,而是其秘书曾仲鸣。至此,河内刺杀汪精卫行动彻底失败。  沪上风云  枪杀张啸林  1937年11月上旬,上海沦陷。青帮流氓头目张啸林公开投敌,沦为汉奸,胁迫各行各业与日本人“共存共荣”,大肆镇压抗日救亡活动,捕杀爱国志士,并筹建伪浙江省政府,拟出任伪省长。鉴于张啸林丧心病狂的恶劣行径,军统局长戴笠向潜伏在沪的军统上海区区长陈恭澍发出了针对张啸林的锄奸令。陈恭澍随即建立行动组并制定了锄奸计划。行动组长陈默接到任务后,策划了两次暗杀行动,但均未成功。张啸林遭到几次暗杀后,就希望能找到几个枪法好的人的当保镖保护自己。林怀部是在张啸林的司机阿四的介绍下进的张宅,起初只当了个门卫。在阿四的引荐下,林怀部向张啸林展示了精准的枪法。就这样,他取得了张啸林的信任,被聘为保镖。  1940年8月14日有客来访张啸林,林怀部决定待张啸林送客下楼时动手除掉张啸林。但不一会引客的管家下来去翠芳楼叫伎女前来侍酒陪赌,赌局饭局交替能到深夜。如果这样就无法下手。林怀部见阿四在院中擦车,便故意上前与他争吵。楼上的张啸林听到声音,忍不住跨到窗前厉声喝问。林怀部见时机已到,从腰间拔出手枪,对着张啸林抬手一枪,子弹正中张啸林面门,张啸林当场毙命。  刀劈傅筱庵  上海沦陷后,傅筱庵出任伪上海市市长,军统局长戴笠指示陈恭澍对傅筱庵予以制裁。因傅筱庵防范严密,陈恭澍一时难以得手。最终,陈恭澍策反了傅筱庵府上的仆人朱升源,对其晓以民族大义,希望其协助军统除掉汉奸傅筱庵,朱升源表示同意。1940年10月11日凌晨,傅筱庵参加了一个日本人举办的宴会,喝的烂醉如泥,回到家里倒头便睡。朱升源觉得时机已到,他拿起一柄早已准备好的菜刀,悄悄的走进傅筱庵的房间,见傅筱庵早已熟睡,他举起菜刀对着傅筱庵的脖子连砍三刀,顿时鲜血飞溅,傅筱庵当场毙命。  杀赤木亲之  1938年日军派遣赤木亲之担任上海工部局警务处处长,赤木亲之是日本著名的反特工专家,其上任之后大肆捕杀抗日爱国志士,1939年夏,在赤木亲之的操纵下,日军对潜伏在上海的军统特工展开大搜捕,大量军统志士被捕殉国。消息传到重庆,军统局长戴笠痛心不已,为了报仇,戴笠亲自在暗杀名单上加上赤木亲之的名字,要求陈恭澍立即动手,除掉赤木亲之。军统特工蒋安华首先摸清了赤木亲之的住址,花费整整十天时间探查,摸清了赤木亲之的出行规律。1941年6月17日,赤木亲之乘汽车出行时,早已守候多时的蒋安华率数名军统特工突然冲出,对准车内的赤木亲之连开数枪,赤木亲之当场毙命。  定居台湾  抗战胜利后,陈恭澍任中央训练团河北大队长、绥靖总队上校总队长,驻守北平、河北一带,负责与人民解放军进行所谓的政治作战。1949年解放前夕赴台湾,任国防部情报局第二处少将处长,1969年退休,晚年出版回忆录“英雄无名”系列,因深入揭露军统内幕,一度成为台湾出版界的-货。但因其杀人无数,树敌过多,即使在时过境迁的晚年,依然保持着杀手不得见光的习性,很长一段时间无人知其生死,至今其去世年月及墓葬位置均不可考。  [以上内容由"知情人"分享。]

王之卓 (1909~2002)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之卓,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1909年12月16日生于丰润县东丰台镇(今属天津市宁河县)。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5月18日逝世。 曾任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对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贡献。50年代推导出“起伏地区航空摄影相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推演出航测成图方法和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估算公式,为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60年代提出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理论与方案。70年代提出“全数字自动化测图”构想。历时15年实现了摄影测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作有《摄影测量原理》、《摄影测量原理续编》等。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以上内容由"2"分享。]

于方舟 (1900~192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天津0创建人 于方舟   于方舟(1900—1928),原名于兰渚,又名芳州,曾用名于绍尧、于绍舜,宁河县俵口村人。中国0早期著名革命家,天津0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于方舟1917年秋考入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倡导组织“新生社”,并创《新生》杂志,是青年-的优秀领导者之一。1922年秋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文科,与-是同窗好友。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0。1924年春,于方舟在0中央和北方区委领导下,主持成立0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并当选为-。同年3月,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任委员长。国共合作时期,于方舟、江浩以直隶省代表的身份参加孙中山于1924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毛泽东、-等17名0著名人物被选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于方舟为候补执行委员。    “一大”后,被派到直隶省帮助-建立直隶省党部,于方舟是该党部的主要负责人。于方舟是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天津青年-的领导人之一,是天津党的首创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河北省建党最有功绩的组织者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0顺直省委组织部长身份领导了冀东第二次玉田-。-失败后,在鲁家峪被反动民团包围,不幸被捕,于1928年1月壮烈牺牲,年仅28岁。虽然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业绩将永彪史册,激励后人。  [以上内容由"lolo"分享。]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于敏(1926.8.16-)  河北宁河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宁河。父亲为小职员,家境清贫。1941年至1944年,先后就读于天津市立第一中学、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以成绩优秀而闻名全校。高中毕业前夕,父亲失业,在天津启新洋灰公司资助下,于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习。由于对物理学的兴趣,1946年辞谢资助,转入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靠助学金艰苦读书,大学期间对量子场论最为感兴趣。1949年大学毕业,留校攻读研究生,兼做助教,先后师从张宗燧、胡宁,完成了第一篇论文《核子非正常磁矩》。1951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的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61年放弃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参加氢弹理论探索组,开始从事氢弹原理研究。1965年调至-研究设计院(九院),任理论部副主任,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设计院副院长。1965年到80年代初,一直担任-理论研究的主要负责工作。1980年恢复技术职称后任研究员,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84年被四川省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被核工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科学技术主要完成者,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1987、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长期从事和领导-理论研究、设计,为新中国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于敏早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和专著,与杨立铭合作出版《原子核物理讲义》,是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与合作者完成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一个具有等间隔能谱的费米系统”等研究;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结构可以用玻色子近似的观念来逼近的观点,与后来日本著名科学家有马朗人非常相似;在反应理论和“原子核相干结构”、“原子核平均场的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原子核理论方面的研究被钱三强称赞为“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于敏开始从事氢弹原理研究,此项研究是其最突出的贡献和成就,为新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首先与黄祖恰、何祚庥等研究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下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为突破和研制氢弹奠定了一些必要的基础。运用物理量网和数量级分析方法对众多高深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基础研究的同时,探索设计氢弹的途径,解决了其中某些基本问题。率领理论小组经过大量系统的计算,发现了驱动热核材料聚变燃烧的途径,找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本质和关键,在发现热核聚变充分燃烧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分析,多方面计算,采用精巧结构,创造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在明确了充分进行热核反应的条件之后,为了利用核裂变能量创造热核反应条件,于敏将从裂变反应开始的氢弹动作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深刻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本质特征、各个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全面分析了起作用的各种物理因素,掌握了它们量的界限。通过选用性能合适的材料和正确的构形促进好的因素的发展同时抑制坏的因素。经过讨论研究,终于与同事一起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形成了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接着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在多方合作下,解决技术难题,于1966年底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并于半年后0了我国第一枚空投氢弹。从原子弹0到氢弹突破,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速度是最快的,于敏在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氢弹研制完成后,于敏主持和指导了中子弹和-“小型化”等一系列国防尖端科技的研制工作,在核装置化和提高性能的新突破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我国-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 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将惯性约束聚变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此建议最后被采纳。  于敏非常重视-物理基础研究,提出并指导了许多重要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指导并亲自解决了-发展中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在非平衡辐射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统计物理等-物理所涉及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过程中,于敏善于将复杂的过程进行物理分解,并逐一解决,对-理论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有深刻的了解。在研究所的授课,逻辑推理严密,物理概念清晰,见解独到,表达方式生动,紧抓要害,深受欢迎。  于敏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很高,在品德修养方面也令人敬佩,他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在保密性极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资料来源:1. 《为-的突破与发展殚精竭虑——祝贺于敏院士七十寿诞》,郑绍唐,《现代物理知识》第8卷第5期;2. 《东方巨星——“两弹一星”元勋的神秘旅程》,林城,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3. 《共和国的脊梁——“两弹一星”功勋谱》,李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以上内容由"kingsoar35"分享。]

李永新 (1930~1989) 机械工程专家和科技信息专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永新,机械工程专家和科技信息专家。毕生致力于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提出“源、渠、库、流”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推动确立了机械工业信息体系建设。参与了机械工业信息政策的研究。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领域取得诸多建树。为发展我国科技信息与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永新于1930年8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南埋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祖上世辈是庄户人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宁河中学读完初中以后,又于1947年考入位于北平的河北高中。在这所学校里,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参加了当时北平团市委主办的大中学生暑假学习团,逐步接触了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等革命理论,建立了初步的革命人生观。1949年8月,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李永新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8月,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为主体,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他也随之转到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4年大学毕业,这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各条战线正火热地大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满怀报国之情,参加了工作,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第二设计科技术员。在这里,他曾先后参与规划并下厂组织了航空发动机、航空火花塞、电器、仪表、航空炮、坦克、战车发动机等项目的试制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各试制基地,及时掌握试制进度,搜集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组织各项方案具体实施。1956年,他年仅26岁即独立承担了调查分析某飞机起落架折断事故的任务。他多次深入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经反复分析、研究,写出了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0地完成了任务。  这时的李永新虽然才20多岁,但他的能力和才华已初露锋芒。然而,由于他过分直率地对个别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表示愤慨,1958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对于这位追求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公正和残酷的打击。  逆境往往是构造事业的契机,尽管从这以后,李永新蒙受了长达20年之久的冤屈,但磨难也未必不是一笔财富,他也正是在这漫长岁月里,以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及对事业的追求,发奋砥砺,孜孜以求,奠定下他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厚实基础。  1958年5月,李永新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资料室工作。他利用每天整理图书资料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科技图书资料,并且下功夫研读了《资本论》、《自然辨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这知识的海洋里,他含英咀华,所得颇深。为了能直接阅读更多的国外资料,他刻苦地学习外文,经常数月不上街、不理发,每晚学习到深夜。当时学外语,非但没有诸如出国、留学、外事活动之类的动力,也没有什么电视、广播讲座、学习辅助班一类的条件,甚至还要冒不小的风险。他硬是靠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攻,以顽强的毅力,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一门一门地攻下了英、日、俄、德、法五门外语。此外,他还深入自学了数学、现代物理、工业化学、电子学、计算机、激光学、机械产品结构和工艺学、情报理论和方法、经济学和组织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和科技知识。  1962年,李永新开始主编期刊。从这一年一直到1981年,他先后主编了《国外机械工业》、《国外机械》、《国外机械参考》等刊物,并担任了中美合办《西方技术与管理》、中英合办《先进技术与产品》刊物主编。为办好这些刊物,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中外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向与经验;不断跟踪、学习、介绍国外机械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先后撰写了《国外机械工业的水平动向与趋势》、《日本机械振兴法评介》等学术论文、著作90余篇;翻译出版了俄、英、日、德科技管理图书9本;编绘采矿、选矿、高炉、轧钢、化肥等成套设备挂图与图册7套;出版了《国外工业现代化概况》、《机械工人基础知识》等书;并且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机械工程史分部副主编,为该书撰写了“现代机械工程史”长条。1981年,他受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委托,用英文撰写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约8万字的论文,被UNIDO采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成果,大多是他在身处逆境的困难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  从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平反,他始终在机械科技信息领域默默耕耘,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即使是在“文革”中最困难的日子里,也初衷不改。1969年,他被下放到一机部河南罗山“五七”干校。在那里,他在劳动中创造了用来测绘农田地图的土“平板仪”;承担了水泵站、水泵的设计、安装,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检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尽管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科技信息和机械工程专家,他在填写自己简历时,仍在担任过的主要技术工作中填上在“五七”干校从事的这些工作。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掂量出这段历史在他人生道路上的份量。  1981年,李永新走上了机械工业部情报所副所长的领导岗位;1983年,担任所长,并兼任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他在紧张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以更加忘我的精神从事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从引进嫁接到技术立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情报学术活动》、《建立适应国情的中文检索系统》、《计算机在出版业应用初探》等论文,他还撰写了英文论文《尖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世界工程师联合会内罗毕大会上作了宣读。为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精神,1987年与他人合作撰写出版了《沈鸿传》。  李永新担任所长后不久,即发现患有心脏病,由于工作过于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曾因心肌梗塞被抢救数次。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他提出了“优质、高效、进取、求实”的所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从所的长远建设规划到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到职工住房生活福利的改善,他都认真对待,事必躬亲,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连午饭时间都经常端着饭碗和同事谈工作,回到家里时常将就对付点方便面、剩馒头,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在事业上不断追求最高境界,但在生活上却安于清廉。他非常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常和他们谈理想、谈工作、谈生活,想方设法为青年创造工作条件和成才机会,被青年同志誉为“良师益友”。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1977年到1982年,他多次被评为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先进工作者。  长期以来,李水新在党的培养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建树。他担任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管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石化设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世界工程师联合会技术转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应聘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等单位情报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令人惋惜的是,正当李永新准备以新的姿态更忘我地为党发奋工作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仅59岁,英年早逝。广大职工至今仍清晰记得,就在他离去的前一、两天,他还在广泛了解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还在与基层的同志交心谈心,相互勉励。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以上内容由"朔风竹"分享。]

李兴中 (1890~196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兴中(1890~1962)字时甫,化名李石父。直隶(今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早年就学于保定军校一期炮科,毕业后先在段祺瑞部任职,官至炮兵营营长。因对袁世凯、段祺瑞的倒行逆施不满,有违其“从军雪耻报国”的志愿,愤然脱离段部,转入冯玉祥部,从事军官训练并任教于北京南苑学兵团、张家口军校。1924年10月北京政变时,任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的参谋长,积极参与囚禁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等行动。1926年春随冯玉祥赴苏联参观考察。回国后参加五原誓师,先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政治部部长、洛阳各级军校总监督、总司令部训练副监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冯玉祥的参谋长,同年10月任汾阳西北军官学校校长。1932年曾给军校《同学录》题词:“国亡种灭,即在目前,愿各同志永远站在统一革命战线上,精诚团结,奋斗到底!”军校学员中中共党员甚多,成为以后抗日同盟军的骨干力量。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通电全国,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此前,李作为冯的代表,多次与中共及香港、两广反蒋抗日力量联络,6月当选为同盟军军委委员。同盟军失败后寓居北平,仍从事抗日反蒋活动,遭国民政府通缉。  1935年秋,李接受杨虎城的邀请,回陕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兼十七路军参谋长。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辅佐杨虎城调整人事安排、加强部队建设。1936年5月18日任陆军中将。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杨和孙蔚如在绥署掌握全局,军事方面交李与赵寿山商定。12月12日蒋介石由临潼解回西安被扣于新城绥署大楼。当晚李接到一封要求他救蒋脱险的匿名信,当即交给杨虎城、张学良。张、杨遂决定把蒋介石转移至金家巷高桂滋公馆。当时,李任联合参谋团成员,秉承张、杨旨意参与一切军事问题的研究与策划。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七路军缩编为以孙蔚如为军长的第三十八军,杨虎城举荐李为该军第一七七师师长。第一七七师系原十七路军直属部队和第十七师之一部组成,各级官佐多是中共党员。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李令第一七七师第五二九旅于9月1日离开三原赴河北参战。10月又驰援忻口,血战半月。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多次给李兴中来电,赞誉第五二九旅为“雄师”。此后,李率第一七七师(欠五二九旅)驻合阳至潼关一线,指挥所部并配合地方民主抗日力量固守河防。1938年初,派游击队过河袭扰日军。胡宗南视察河防时,曾许诺增派一师兵力归李兴中指挥,李知其“意在沛公”,断然拒绝。第四十六军樊松甫亦派视察组到合阳,其组长认为学习八路军打游击是游而不击、追时髦、赶摩登。李当即反驳: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国共合作,全面抗战,不能包办抗战。此间,李还命令印发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供部队学习。5月3日,李率第一七七师主力东渡黄河主动出击日军,首战永济张营镇告捷。继而血战吴王渡,攻取猗氏(今属临猗)、安邑(今属运城)、闻喜及围攻运城,收复晋南三角地带13县。在战场缴获的日军文件中称:“侦悉张营之战,支那军一七七师系杨虎城部”,该师“骁勇善战,不可轻敌”。晋南战役期间,李因高烧喉肿,经上级批准回西安就医旬日。返前线前曾到七贤庄拜见中共代表林伯渠。6月,第三十八军扩编为第三十一军团,同年11月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下辖第三十八军和第九十六军。李于6月21日被任命为第九十六军军长,次年1月21日正式就任。8月,率部参加著名的中条山保卫战,固守中条山西部防线。至1940年10月奉命换防,参与了芮城、风伯峪、二十里岭、玉泉寺、苍陵峪、大小南沟和“六六”、“四一七”等战役,与赵寿山的第三十八军共同歼敌两万以上。日军畏中条山,喻其为“盲肠”。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李指挥第九十六军策应配合,派两个加强团出击临晋(今属临猗)、猗氏以南,虞乡(今属永济)、解县(今属运城)以北地区,派一个加强营夜袭虞乡车站,破坏日军铁路、公路交通线。战后,李高度评价百团大战,热情赞扬八路军,还命令印发毛泽东《论持久战》,供官兵学习。1941年初,第九十六军布防洛阳、偃师一带。洛阳以北的黄河铁桥渡口,是豫北通往太行山区的交通要道,八路军人员来往不断,李令渡口守备部队尽力予以方便。皖南事变发生后,李沉痛地说:“公道自在人心,是非自有定论,皖南事变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由于长期作战,加之国民党内的造谣中伤,李回西安养病,并有隐退之意。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认为,李若去职,其空缺必被中央系替补,故写信派专人急送,敦请李速返前线指挥。李看信后权衡去留利害,最后决定速返前线。不久,孙女下嫁李子,孙、李结为亲家。1943年7月,李升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在1944年5月的豫中会战和1945年3月的豫西鄂北会战中,在第一、第五两个战区的统一部署下,率第九十六军与友邻部队一起,给日军以重大杀伤。豫西鄂北会战结束后,1945年7月,李再升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但蒋介石却将第九十六军并入第三十八军,实权落在第三十八军新任军长张耀明手中。继赵寿山、孙蔚如之后,李也被架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李为此而沉闷、烦躁、愤慨。1945年冬,第三十八军脱离第四集团军指挥,李的兵权被剥夺殆尽。1946年春,李在河南淇县车站会见刘伯承。之后,李的下属曾建议待机应变。李认为想法不错,但因掌握不了部队而犹豫,以致错失良机。同年5月,孔从洲率整编第三十八师第五十五旅于河南巩县起义受挫,李派人护送孔北渡黄河去河北邯郸,并对孔以前驻豫北小集时未能起义表示惋惜。1947年初,第四集团军总部被撤。蒋介石给李发电云:将来全国设若干战区,定以司令长官委任之。李对蒋已不抱任何幻想,曾感慨地对下属讲:咱们宁可给蒋介石送葬,千万不能跟着他殉葬。稍后,陈诚约见李于南京。李说: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事情我绝对不干了。遂即卸军职去上海,经于右任提名任-监察委员,以此名义从事民主活动,曾化名李石父,与褚辅成等在《大公报》发表反内战、反-、争和平、争民主的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奉召进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不久,即受命出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交通厅厅长。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深入基层,受到周恩来的赞扬。他还担任政协河北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2年7月2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以上内容由"rrrrrrrr"分享。]

刘玉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玉清(1923.03.14- )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天津宁河人。1948年毕业于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获学士学位,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属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8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8部、参编17部。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mercywy"分享。]

齐燮元 (1879~1946)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齐燮元(1879—1946),字抚万,河北宁河人。北洋陆军学堂炮科毕业。曾任江苏军务督办、苏皖赣巡阅副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平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0月与-敏、王揖唐等组织伪政府筹备处,策划成立伪华北临时政府。组建并指挥伪治安军充当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1940年3月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治安总署督办、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指挥伪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政府逮捕。1946年在南京被处决。  齐燮元,原名齐英,考中秀才后,正逢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招收学员,齐英认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时候到了,忙打点行囊奔赴保定报考。  学堂考文韬武略,齐英并不发愁,发愁的是最后体检。当时要求军官身材魁梧、五官端正。齐英身材瘦小,一只眼睛斜,想要录取谈何容易。  体检这天,报考者从高到低一字排开,齐英只能排到最后一个,负责体检的于、杨两个教官,从队首检查到队尾,最后到了齐英面前。于教官负责责检查身材,他看了齐英不由得摇了摇了头。齐英一看要坏,忙敬礼说道:“学生身虽小而志如鸿鹄。”于教官听了很惊奇,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出口竟如此不凡。接着杨教官过来检查相貌,他看了齐英不由得嘬了一下牙花子。齐英一看又要坏,又是一个敬礼,说道:“学生眼虽斜而能识远。”杨教官是这次考试的主考,曾看过齐英的考卷,很赏识此人,他听完齐英的申辩,点点头,笑而不语地走了。  杨教官祖籍金陵,后举家移居宁河县芦台镇,除对齐英赏识外,谁能肯定不带一丝故乡情?事后,杨教官征求于教官意见,于教官心领神会,何不顺水推舟成全此事。  就这样,齐英成了该学堂炮兵科二期学员,毕业后更名为齐燮元,开始了他直步青云的军阀生涯。  1924年与皖系军阀卢永祥发生江、浙战争,将卢击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历任伪华北临时政府治安部总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总署督办和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等职,配合日军“扫荡”残杀中国人民。  1940年被南京汪伪政府任命为华北绥靖军总司令。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捕,他站在军事法庭上受审的时候,硬气得很,他说:“汪精卫是汉奸,因为他听日本人的;蒋介石是汉奸,因为他听美国人的;毛泽东是汉奸,因为他听苏联人的。我齐燮元不是汉奸,因为我只听我自己的。”  日本投降后,1946年被处决于南京雨花台。  [以上内容由"zzhddcn"分享。]

李清 (1920~201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清同志(曾用名陈宝琦),生于1920年2月26日,原籍河北省(现天津市)宁河县。在北平大同中学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陕西云阳青训班、延安抗大第三期、延安马列学院一班学习,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学习抗日战争党的理论政策,后留在马列学院任教。历任延安马列学院教育干事、助教兼女大教员、教育科科长、党委宣传委员、指导处秘书、整风办公室主任。其间,于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11月,李清同志随359旅南下,任南下支队政治部秘书。在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不怕流血牺牲,随部队东渡黄河,穿越同蒲、陇海、平汉铁路,转战陕西、河南地区。在危险的敌占区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斗中头部负伤。后在湖北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先后任湖北鄂东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秘书长。1946年5月,到南京参加南京中共代表团新闻组的工作,后返回延安。   1946年6月,李清同志赴东北,参加哈尔滨解放后的城市接管工作。后历任东北工业部直属工厂管理科科长、干部处处长。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历任中共长沙市委秘书长、-部部长、副书记,为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建设,团结各界人士、知识分子作出了贡献。   1952年4月,李清同志调到交通部后,一直在交通系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运输行业,百废待兴。他在交通部担任河运总局副局长期间,亲力亲为,深入基层考察研究,摸清了当时国内水运行业的状况,为新中国水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引进了苏联的先进技术,并在全国内河航运中进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水上运输效率。   1953年5月至1955年4月,李清同志任政务院(今国务院)第三办公室、第六办公室交通组组长期间,为国家交通运输规划和方针政策出谋献策。   1955年4月至1957年9月,任交通部海运总局副局长、港航监督局局长期间,赴越南河内签订了新中国第一个国际海运协定。   1957年10月,李清同志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后并入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他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员工,关心爱护知识分子,保护知识分子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他积极选派本院优秀学生赴重点院校学习,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办成了一所新型大学,为我国水运事业、港航建设不断输送人才。   1960年12月至1973年4月,李清同志先后任交通部人事局、水运局、教育局局长。他注重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尊重科学,讲求实效;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期间,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李清同志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相信群众,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坚持抓运输生产和安全。   1973年5月,李清同志任船检港监局局长。其间多次率团出国参加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会议。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交朋友,为我国成功竞选为海协B类理事国,提升中国船检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思想开放,提出船检港监工作不能闭关自守,要面向世界;他注重采用各种技术培训班的方法,“派出去,请进来”,大力培养国际型船检港监专业人才;他积极组织研究编制行业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实行船检港监工作的国际对接;他为我国船检港监、打捞救助、海上安全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9月,李清同志任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在研究方向和课题上,他提倡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综合性研究。他重视引进研究人才,关心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为综合运输研究所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79年6月,李清同志任交通部副部长兼远洋运输局局长,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他认真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研究探索经济规律,打破思想禁锢,大力发展我国远洋运输船队,振兴中国航运。为提高我国远洋船队的竞争力,他提出开辟更多航线,改善经营服务,降低成本。为适应中国远洋运输船队的迅速发展,他注重培养航海人才,狠抓专业技术船员、船长和政委的培训工作。他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狠抓航运建设,推进体制改革,为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4月,李清同志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全面负责交通部工作。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对交通部门传统管理模式提出的重大挑战,他认真思索,深入调研,打破传统观念和旧的管理体制,提出“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的改革思路,推进了交通运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为开创交通运输事业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公路建设上,他提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研究制定发展我国高速公路的规划,促进中国公路快速发展。对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建设工作,他提出要“大力支持,不加干涉”,在人事安排和企业管理上给予自主权,实行特区事特办的做法,为蛇口工业区的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李清同志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大力推动港口下放,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建设港口的积极性,加快了我国港口改革开放的进程。在狠抓全国公路、港口、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机构精简、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   1984年6月,李清同志任交通部顾问。1986年5月起,先后担任第六届全国人0律委员会顾问,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关注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积极倡导交通运输理论研究,组织编写《运输经济学》,为交通运输事业发挥余热。1995年经中央批准离职休养。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3月24日15时0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以上内容由"襄樊的酷儿"分享。]

万国儒 (1931~199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著名作家 万国儒    万国儒(1931—1990),宁河县板桥镇王石庄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天津市工人业余文学创作社主任、顾问,是天津工人业余文学创作社创始人之一。   万国儒1960年由工厂调到《新港》杂志当,1961年起在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是著名的工人作家,五六十年代曾名噪文坛,被文艺界称为“南胡北万”(南方的胡万春,北方的万国儒)。先后出版《风雪之夜》、《龙飞凤舞》、《欢乐的离别》三个短篇小说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欢乐的离别》等篇被选入全国中学教科书。   万国儒的作品,短小精悍、文笔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艺界领导、著名作家给予极高评价。茅盾在1962年的《夜读偶感》中评价说,万国儒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风趣盎然,而又意义深长……不能不引人注意”。著名作家孙犁曾指出,“50年代中国文坛曾先后有两颗新星出现:一个是工人万国儒,一个是农民谷峪”。他还撰文说:“较之其他一些工人作者的作品,万国儒的小说,是多情趣的,涉及生活,也比较广泛,他的思路比较广,也比较活泼。”   万国儒重返文坛,调回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写作。他曾长时期回宁河体验生活。发表了《七里海情思》、《县委-轶事》、《故土深情》、《家乡的土地上》、《马齿菜》、《柳魂》、《焊花璀灿》等多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其中,《柳魂》获1984年《天津文学》佳作奖,其他多篇被收录在各种专辑和书刊。  [以上内容由"上善 若水"分享。]

柳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作家 柳萌    柳萌,本名刘濛。1935年10月26日出生于宁河县宁河镇。编审,作家。多年从事报刊出版社文学编辑工作。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遭批判受审查,失去到大学读书的机会;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先后发配北大荒、内蒙古劳动改造,一生最好的年华毁弃在荒唐年代。   重新走上编辑岗位后,曾任《乌兰察布日报》文学编辑,《工人日报》文艺部编辑组长,《新观察》杂志编委、组长、副编审,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编审,《散文世界》杂志编委,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编审,《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编审。出版的主要散文随笔作品集有:《生活,这样告诉我》《心灵的星光》《寻找失落的梦》《岁月忧欢》《 消融的雪》《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柳萌卷》《生命潮汐》 《珍藏向往》《真情依旧》《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柳萌散文》《变换的风景》《穿裤子的云》《无奈的告白》等,有的作品曾在全国和地方及报刊获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北京杂文学会理事。  [以上内容由"菊香茗"分享。]

王锡朋 (1786~184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顺天宁河(今天津市)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武举,充兵部差官,期满以营守备用,捐升游击。道光元年(1821),迁陕西固原城守营游击,历署抚标左营游击、神木协副将。六年六月,署庆阳营参将。十三年,升福建汀州镇总兵。十八年,授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二月,奉命调浙江,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分地列营守防。是年六月,英军再犯定海,锡朋守久安门,为各营救援,累战辄胜。嗣英船乘大雾分扑三总兵营,锡朋驰救晓峰岭,而遣弁策应竹山门。锡朋左冲右突,斩获无数,英夷大队继进,恃众进逼,锡朋犹手刃数人,卒以众寡不敌,遇害。钦差裕谦奏曰:“见在葛云飞、郑国鸿尸身,业已从厚殡殓。王锡朋尸身尚无着落,览奏为之堕泪。该总兵奋勇杀贼,效命疆场,深堪悯恻。除照例赐恤外,加恩各赏五百两,并著该督抚查明该故员等子孙几人,据实且奏。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俟定海收复后,建立专祠。王锡朋仍於原籍立祠。”锡朋尸身旋经寻获,闽浙总督刘韵珂以闻,命照葛云飞、郑国鸿之例,补给银五百两,以示优恤。嗣兵部奏请赐恤。又谕曰:“王锡朋屡著战功,被害尤惨,著加恩照提督例赐恤。”寻赐恤如例,予谥刚节,入祀昭忠祠,赏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袭次完时,以恩骑尉世袭罔替。  来源:定海史志网  董庄村  芦台镇董庄村位于宁河县东南部,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全村共有320户、1680口人(其中:低保户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党员45名。2014年全村将搬迁到新址。村内有专职人员清扫、厕所、垃圾、街道。…… 详细++  [以上内容由"jutfish"分享。]

刘剑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剑锋,男,1936年6月出生,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河北宁河(今属天津市)人。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参加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1956年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6年—1961年在苏联基辅工学院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学习,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1961年—1968年任国防科委(后为四机部所属)十院十三所技术员、课题组长。1968年—1981年任四机部一四二五所室技术负责人、科技计划处负责人。1981年—1983年,任一四二五所副所长。1983年—1984年任一四二五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1984年—1988年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纪检组组长。1988年2月—1988年9月任中共海南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88年9月-1993年1月任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1989年9月-1993年2月任海南省省长。1993年5月─1996年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正部级)。1996年-1998年3月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98年3月—6月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8年6月—2002年5月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3月15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刘剑锋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以上内容由"supersurfer"分享。]

倓虚 (1875~196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倓虚   (1875-1963),法号隆衔,俗名王福庭。河北省宁河县北唐庄人。哈尔滨极乐寺创始人之一。11岁人乡塾就读,14岁时辍学习商。17岁成婚,生有五男一女。青年时代,正处在清王朝衰败时期,时局动荡,战事频仍,百业凋蔽,使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为了养家,他干过脚行,当过兵,做过银钱经纪人,开过药店,还曾浪迹江湖,干过医卜星相等行当,后逐渐对职业兴味索然。唯喜猎宗教典籍。早年曾接触过道教,并一度想出家修道。1918年,43岁的倓虚立志出家为僧之念口益坚定,他独自离家到天津,由天津清修院清池和尚介绍,落发染衣出家。后随谛闲到北京讲经,次年到天津任法修院代理主持院内事务。1921年到井陉县讲经。随后任沈阳万寿寺僧学主讲之职。此时,他主持创建了营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重新兴建了沈阳般若寺。20年代早期,哈尔滨没有一座象样的佛教寺庙。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外国人大量涌入哈埠。接踵而来的是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流行,一批教堂先后建立。在倓虚的主持下,极乐寺于1924年农历9月29日竣工。极乐寺建成后,他任首任方丈,任主持 6年。在哈期间,他曾创办过一所佛教学校。还曾到过绥化、呼兰、巴彦、一面坡等地寺庙,传法授戒。离哈后,去青岛湛山寺。1949年应岭南名僧虚云和尚之邀,赴广州主持光孝寺,后又赴香港。1950年被推选为香港佛教联合会第一届会长。在港十四年中,先后创办了华南佛学院,天台-精舍,谛闲大师纪念堂、中华佛教图书馆,青山极乐寺等多项事业,1963年6月22日下午2时许,圆寂。其弟子于同年8月12日在香港九龙山西贡山之麓,建舍利塔以示纪念。主要著述有《金刚经讲义》、《金刚经亲闻记》、《心经讲录》、《心经义疏》、《心经亲闻记》、《楞严经妙玄要旨》、《普贤行愿品随闻记》、《普门品讲录》、《大乘起信论讲义》、《天台传佛心印记注释要》等。   [以上内容由"燕京啤酒"分享。]

黎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宝钢创建人 黎明  黎明,原名郑玉祥,1927年11月出生于宁河县芦台镇。鞍山钢铁学院轧钢专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工。  历任攀枝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经理、副-,冶金部第一副部长,宝钢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宝钢总厂厂长、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经理、宝钢集团董事长,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会长。0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黎明为宝钢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上内容由"爱似流星"分享。]

李森茂 (1929~199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森茂同志简介   李森茂(1929—1996),宁河县人。1945年8月参加工作。1945年后,任北安车站站务员,哈尔滨铁路局事务员。1947年后,在东北铁路学院运输专业学习。1948年毕业后,任齐齐哈尔铁路局办公室秘书,沈阳铁路局办公室秘书,沈阳铁路局副科长。1949年4月加入中国0。1950年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交通部运输处科长、副处长。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各一枚。1954年回国后,任沈阳车站副站长、站长。1960年后,历任沈阳铁路办事处总工程师、副主任。1964年后,任沈阳铁路分局副局长、党委副-、代理-、局长。1968年后,在“0”中受到-,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后,任沈阳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处长。1977年后,任沈阳铁路局副局长、代理局长、局长、党委副-。1982年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1988年,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决定任命为铁道部部长。中国0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候补中央委员。1992年9月因健康原因免去铁道部部长职务。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6年6月18日去世。   资料来源《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以上内容由"同居时代"分享。]

大北涧沽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大北涧沽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