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李明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明 (1965~) 回族。新疆奇台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86—1987年任新疆昌吉州职工中专语文教师,1987年至今任《回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主编,副审编。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遥想秋天》。2007年获新疆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优秀主编奖。在20余年的生涯中,发现并培养了一批青年回族作家。 [以上内容由"hbxf"分享。] |
江布拉克景区 | 江布拉克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布拉克位于奇台县东南58公里处的低山带,是已立项开发的大景区,包括宽沟景区和羊洼滩,规模仅次于天池,主景区有7个水潭组成一片湖泊群,其中三个在低处,其余镶嵌在绿草成茵的山坡上,远远望去就象北斗七星,由此向西不远处是高山草原江布拉克,这里水草茂盛,山花遍野,满目葱翠,据此不远是赛尔台峡谷,谷内有一山洞,能发出“嗡嗡”的气流声,奇怪的是你却感觉不到有风,加之周围散布在草丛中的小木屋,让人感觉到一种神秘色彩。 电话: 0994-7325888 |
第一窖古城酒文化博物馆景区 | 第一窖古城酒文化博物馆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第一窖古窖池遗址 第一窖古窖池遗址位于奇台县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公司内。2002年,该公司在挖掘酒窖时发现该遗址,随即进行发掘,并予以保护。窖址现仅存有一面砖墙,由青砖垒砌而成,墙面涂有一层白灰。全长11.8米,高2.1米,可分为长度大体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在北,做工比较精细,每隔1.2米有固定木板的插槽,估计为用木板隔发酵池时所用,插槽之间间隔1.2米,有两面墙体上还有供人攀爬的脚窝。另一部分在南,做工比较粗糙,墙面不光滑,似为后期加筑,年代较北侧稍晚,墙面有两处隔墙残迹,估计亦为发酵池隔墙。 根据遗址内出土的青花瓷碗、陶碗等推测,该遗址建于明末清初,且在清代一直沿用,现已在窖址上建立酒史博物馆。 地址:奇台县北斗宫巷39号 电话:0994-7211270 |
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 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面积492平方公里,包括硅化木景区、恐龙沟景区、魔鬼城雅丹景区和石钱滩景区。 |
石城子遗址 | 石城子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城子遗址 汉疏勒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南,直线距离50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的山区,隶属半截沟镇麻沟梁村。该遗址地处前山丘陵地带,坐落在麻沟河沿上,其城址东依悬崖峭壁,南有麻沟河向东绕北泽黑沟流向新户梁,北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缓的丘陵与麻沟河、新户河相接,地势险要是该城的地理环境特色。因城内有露出地表的岩石,俗称“石城子”。 该城呈不规则状,并不见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闭的城墙,只是依自然地势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东西长240米,南北长200米,古城东面为麻沟河绝壁深渊,古城三面筑城墙,东面依绝壁为天然屏障,城墙宽一丈,有角楼、马面,城内有一洼地,据考证是人工挖掘的类似于“井”的工程。该城只有西、北两面墙,北墙中段有一条南北向土墙。北、西两面土墙相对高度不过三米,其中北墙残高1.5-2米,东端最高处约3.5米。城中西南有一圆形凹地,直径约6米,实际测量,北墙东西长280米,西墙南北长155米。北墙中部偏东土墙长140米,墙基宽约10米。由于墙内墙外均已成麦地,当年建筑布局或建筑基址相对集中的处所已难辨别。但城内外,尤其是西南随处都可发现不少具有明显汉代文物特征的灰陶片、板瓦、云纹瓦当、筒瓦残片。城内散布的残片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陶器多褶,底小、平,有耳,砖瓦残片较多。古城南五公里是奇台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江布拉克风景区。 据考证,《汉书?耿恭传》记载,汉代派往西域镇守边关的名将耿恭驻守疏勒城,屯田固边。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敢死队员)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同“榨”)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指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据《东观汉记》载:“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此间,范羌率汉兵2000,由交河古城越天山赶到,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据《汉书》记载,疏勒城边有涧水,城中有井,四周宜农耕,依山通交河古城,及石城子出土绳纹板瓦、云纹瓦当等典型汉代文物。为此,史学界断定石城子为汉疏勒城。疏勒城与楼兰同等重要,是新疆遗存两处汉代古城遗址,是楼兰古城的姊妹城。 1972年8月29日,奇台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新政办发〔1999〕91号文件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恐龙沟 | 恐龙沟 恐龙沟位于将军戈壁凹陷低洼处。南北走向,长约5公里。沟谷两边的山丘时断时续,沟中的沙石表层,有零零落落的土包,犹如随意被人抛撒下的巨型馒头。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随中瑞(典)科学考察团来到新疆,在将军戈壁一带付出三年之艰辛,终于发掘出两架形体完整、骨骼框架清晰无损的恐龙化石。之后经古生物学家鉴定,命名为“奇台天山龙”。袁复礼博土的小小地质锤,敲开了准噶尔盆地的神秘世界,之后的地质学家不断前来探察和踏勘一层层古老的岩石,翻阅着大漠荒原这本神秘无限的书卷。 195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将军戈壁探察时,又在石树沟一带发掘到恐龙化石,从而肯定了“奇台天山龙”的产生年代是上侏罗系石村组。 1987年,中国和加拿大科学考察队在将军戈壁一带发掘出一架身长30米的大型恐龙化石,从而打破了曾经在四川省发掘的身长22米,高3.5米恐龙化石记录,一跃成为亚洲恐龙化石之最。它仅次于美国现存34米的恐龙化石,名列世界第二。 2006年8八月26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的恐龙沟,挖掘出一具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据现场专家测量,其体长达三十五米左右,与一九八七年,距该挖掘点一百多米之外的山上挖掘出土的恐龙同为马门溪龙,但比一九八七年挖掘的恐龙还要长五米,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龙』,同时该恐龙的脖子长约十五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后来,经专家鉴定,在恐龙沟发掘的恐龙化石为苏氏巧龙,属蜥脚类素食恐龙,并命名为“将军戈壁单棘龙”。1994年10月,中国古动物馆在北京落成,将“将军戈壁单棘龙”雕塑于该馆门前。 这种恐龙曾经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那时的将军戈壁水草丰茂,银杏参天,是恐龙生活的乐园,恐龙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存着。由于后来的地壳发生巨大变化,使恐龙从地球上渐渐灭绝。 |
唐朝墩古城遗址 | 唐朝墩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朝墩古城遗址 古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北角,与县城紧紧相连,东临水磨河,西南方紧连居民区,北靠菜园子(蔬菜生产基地)。该古城东西宽315米,南北长490米,为一长方形城郭,四面有城门、城垛,北城墙上有烽火台,目前,残存北面城墙。解放前,人们常从遗址中拣到唐朝时代的器皿,解放后,且文物管理所陆续从遗址内采集到红陶侈口平底盆,灰陶平底三耳大瓶,灰陶单耳罐,宋青瓷器残片,元代双鱼镜,元代察合台银币……,奇台县城得名—古城。196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墩古城久远,据史料记载,此城为唐代北庭都护府属轄的四个县中的蒲类县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县于唐长安二年(702年),是北庭都护东路的咽喉重镇,丝绸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安至碎叶城的国际通道。元代归别失八里元帅府所轄,是其属下的五城之一,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蒙古迁徙伊犁,蒲类城与别失八里同时废弃。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西进,成为天山北麓重点军屯兵之处。现代人据其唐代城墙高大,远望似墩的特征,称之为唐朝墩。 据老人回忆,清代末年该城还比较完整,方圆几十里都可看到城郭,人们都以贯为地物标志来辨别方向,解放后,在此建立硝厂,刮故城里的土炼硝,爽直了古城原貌,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在城内挖土积肥,再一次破坏古城。 目前,从东北角看,昔日的雄关威姿依稀可见,它的北墙高8米,厚4米可辩板筑层,2007年沿西载了一道树林做为隔离带,东门尚存轮廓。 解放后,县文管所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由于该城与县城紧连,被居民区所包围,人们不断抽古城靠近,古城保护与市建设难以调解的矛盾。加之保护经费不足,所以保护不利,千年古城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到保护古城的深远意义,文管所拟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发利用的措施。 |
靖宁城遗址 | 靖宁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靖宁城遗址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政府改奇台堡为奇台县治,改管粮通判为县令。奇台设县后,即发动万余人开始修建靖宁城。靖宁城是在奇台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三州辑略》记载:“靖宁城是将旧堡展筑,周二里七分,高一丈五尺,城门四。” 从设县以来,到乾隆五十年(1786年),县城内外人口不断增加。清代流人赵均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城内外人口不止一千家,亦大都会也。”道光二十三年,林则徐流放伊犁,路过老奇台,在《荷戈纪程》中记载:“壬寅十月,初六日,巳刻又行四十里,奇台县城,住南关外。贸易颇多,田畴弥望。”另一流人杨炳坤路经靖宁城时描述到:“遥望城廓参差,亭台矗立,绿野如云,平畴沃阔,诚饶衍之区。” 据载,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奇台县人口增加到7000余户。奇台县在当时应该说是北疆通都大邑。那时,整个古城子大地是“闾关相望,比户可封,阡陌纵横,余粮栖亩,最称富庶之区”。 然而,靖宁城兴盛时期不足100年。同治战乱,波及古城子。反反复复遭受着战乱击打的靖宁城之创伤姿态可想而知。同治三年,上千间城内外官宅民房被烧毁.靖宁城成了一座废城,这座北疆重镇自此逐渐走向衰落。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嘉德组织民众略加修补了一下靖宁城,便坐进衙署办公。光绪十五年(1889年,奇台县治从靖宁城迁往古城子。清政府在靖宁城设巡检一名管辖,此街剩有“驿站、邮局和商民四十家,并有缠回十家。”自此,靖宁城逐渐衰落成一个小小集镇。距今200余年的靖宁城,只剩下残垣断壁。这一古迹,成了古城子人追忆往昔岁月的一段梦幻。它留给今人的是一种瞻仰,一种思考。 |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 |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 契丹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这是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其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自称契丹人。公元十一世纪契丹国0为东西两大部,西辽汗国-向中亚迁徙。首领耶律大石号称百万大军,举部西迁扩疆辟土。 契丹人吸收了中原文化,兴起城廓之邦,契丹人到达天山北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奇台一名就因契丹一词转化而成为“奇台”,由于人名转变为地名,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的契丹人建造的城廓,根据考古调查,结合吐虎玛克古城出土文物判断,该城建于十一世纪后期,使用时间不长,而后契丹人迁至西亚草原。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座辽代古城也叫“吐虎玛克”,是契丹语“城市”的意思,哈萨克斯坦的“吐虎玛克”建设成了西亚地区著名的城市。至今还有一个所谓“契丹”的部族生活在西亚。 吐虎玛克古城位于奇台县城南5.5公里,古城乡果园六村地界内,该城建于平坦之处易农易牧,可退可守,其地土层很厚,所建的城墙坚固,北面墙高两米,其余城墙残余一半多,城呈正方形,四边长300米,摆向正东西,城东西南三面有门,并带瓮城,马面清晰可辩,城内平坦,曾出土灰瓮陶片,瓮高70多公分,小口小足,宽肩短颈,黑色带釉,还有,耐火烧制的碗罐,遗物不多,文化层不厚,其城使用年代不久,根据其土壤分析,该城曾圈养过马、牛、骆驼等大型牲畜,该城出土一柄铁刀,残存60公分,单面开刃,属北方马刀的样式。 综合上述,民间流传下来的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西迁过程中滞留此地建造的城池,是契丹的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不多的西辽汗国遗址,是研究中亚史,西辽汗国灭亡之谜的史料,是十分珍贵的遗址。 |
奇台药王庙遗址 | 奇台药王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药王庙遗址 药王庙建于光绪14年(1888年),正是奇台县城从老奇台搬至古城时,当时该县人口密集,瘟疫四起,前后两年经历了两次大的瘟疫,军队和商民都深受其害。为了扑灭瘟疫,古城内相继开张了很多药铺,内地郎中及药商奔赴古城,此地的药材生意十分火爆。内地的药材运抵古城再分售天山南北,本地药材经此地运往内地。民众祈求消除瘟疫,身体健康,建起了药王庙。随着药材生意的兴起,该庙成为药材行业的聚会所,维护药商的的合法权益。据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古城内有药铺二十余家,分为内科、疗疮科、骨科,既看病又售药。民国期间,药王庙办起医师学堂,分药剂师,药王庙在古城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庙宇修建的小巧古朴,集中体现了中医药传统的玄妙。庙堂内供奉药王孙思邈,锁定人心,驱邪避魔,利用传统文化凝聚汉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医传统。由于北方草药须从南方运来,这里又是药商的集聚地。北方独有的动物药、矿物药、戈壁生长的耐旱草药在此运往内地,商业的缘故同时促成了药王庙的诞生。 该庙早年属民心所向,该地区的中医药很兴旺,早年有骨科、内外科、小儿科,虽说这些药铺不在该庙里,但都是与药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庙宇对于研究中医药发展史、药业流通史和汉民族发展史颇具价值。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新疆地区仅存的一座药王庙,值得保护,启迪后人不忘前人的创业历程。由于该庙四周被围,缺少活动场地,因而需要搬迁修复。 |
墨湖 | 墨湖 墨湖,因水呈墨绿色而得名,也称黑涝坝,位于县城以南54公里处的马鞍山风景区。墨湖是由7个相通的湖泊群组成的积水湖,形成百米条状。此湖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水深不见底,有“岸无松影浮绿藻,风起荷花四面来”的美誉。墨湖共分大小两处,惯称大涝坝、小涝坝,均在马鞍山下。小涝坝方圆约100平方米,大涝坝约300多平方米,都是椭圆形。小涝坝终年向外流水,流而不枯;大涝坝有五个泉眼向外冒水,水多而不溢。当地有民谣说:“姐妹泉,姐妹泉,看起黑,舀起白,大不满,小不干,饮不尽,喝不完,干旱年成也不浅”。说的就是大小涝坝特有的神奇。 大小涝坝都处在丛林之中,四周松柏参天,绿树成荫。夏秋之际,游人来到这里,仿佛置身花海,一群又一群的鸟雀飞掠而采,在湖面上嬉戏着,不时地发出清脆而婉转的鸣叫声。走在柔软而开满五彩山花的草地上,若身临仙境,有种如梦如幻的舒畅感。湖水看起来是黑色的,盛在碗里却是无色的。这里借用郭沫若先生描绘天池的诗句“一池浓黑沉砚底,万树长毫挺笔端”来形容黑涝坝,也是非常贴切的。 远方的朋友们,如果你来到江布拉克风景旅游区作客和度假,请你到马鞍山风景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看雄奇美丽的马鞍山风景,观赏一下神奇的墨湖,亲口尝一尝湖中的水。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姑娘还会和您翩翩起舞,向你捧上一碗酥油奶茶,老人们还会向你娓娓地讲述生动而古老的传说故事呢。 |
东地大庙 | 东地大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地大庙 东地大庙位于奇台县城东北约二十公里的西地镇东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古有东地河贯穿其中,四座古庙坐北向南,毗连相建,外有土墙环绕四周,院内古木森森,一派庄重肃穆气象,由东而西依次为城隍庙、关帝庙、娘娘庙、圣武宫。嘉庆、道光年间东地大庙扩建,新建武圣宫、圣贤殿、戏楼等。同治四年(1865)因白彦虎作乱,庙宇毁于战火之中,只有关帝庙得以幸存。光绪十八年(1892)当地百姓捐资重修娘娘庙、城隍庙等。 四庙之中,以城隍庙最古,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庚寅即公元1790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庙内有泥塑及劝人向善的大型壁画。娘娘庙位于关帝庙西侧,彩梁画栋,气宇不凡,彩绘木制窗格把正殿与外殿一分为二,外殿山墙两厢皆是彩色壁画,其一侧壁画乃“严父教子图”,一侧是“五子夺魁图”,正殿内亦极精美,有泥制假山彩雕,亭台楼阁又有神仙彩画。关帝庙居于两庙中间,外殿有两面雕花砖墙,左雕蛟龙飞舞,右雕丹凤独立,雕工细微,刀法爽利,飞动欲活。正殿内矗立关羽、关平、周仓泥塑,关羽塑像高大威武,内殿两侧有生动的大型壁画,壁画描绘了关羽生平。 东地大庙分别于1971年,1994年被奇台县、昌吉州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奇台县正致力于东地大庙的旅游开发,对东地大庙采取招商引资,吸收民间资金等方式对东地大庙进行旅游规划、开发。 |
江布拉克草原 | 江不拉克草原是奇台新疆江布拉克草原风光新疆江布拉克景区位于奇台县东南58公里的低山地带,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区由自然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三种资源类型组成,雪山冰川、高山和亚高山草甸、中山森林、低山草原景观别具特色。江布拉克,水草茂盛、山花遍野、满目葱翠。 |
石钱滩 | 石钱滩 石钱滩藏在将军戈壁最僻静的地方,位于将军戈壁双井子东南5公里处,是一处具有3亿年地质演化史的古生物化石宝库。经地质专家鉴定,石钱滩产出的古生物化石多达200多种,包括各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头足类、三叶虫类、苔藓虫类等。其中首次被发现的新种化石,按国际命名法则定名的有石钱滩血石蛤,石钱滩挑齿蛤等。1930年以来,地质专家及勘探人员多次在双井子一带发现采集了不少古生物化石,其中一种珍贵的化石品种为单细胞生物,是石炭纪至二纪期间曾经大量繁殖的古生物,系此地质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推断,石钱滩地层由中石炭纪双井子组的生物灰岩及钙砂岩组成。它的出现,证实了将军戈壁一带海相中有石炭纪地层的存在,从而判定含有丰富的可开发的地下资源宝藏。 远古留下来的石钱,薄薄的石片,圆圆的外轮,中间有个圆孔或方孔,如果不是三质的,人们会将它误认成在古钱币。这石钱,丰满了大片戈壁滩,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历尽艰险来到这里,为俯首即拾的石钱-海百合茎化石惊叹不已,他把这一重大发现披露于世,并将此地命名为石钱滩。 |
奇台县博物馆 | 奇台县博物馆 奇台县博物馆始建于1997年。2004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奇台县多渠道筹集资金2200多万元,动工修建了占地10025平方米的犁铧尖文化大厦。大厦落成后,将博物馆搬迁至犁铧尖大厦三楼。馆舍面积184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450平方米、文物仓库面积65平方米、安防监控室面积55平方米。奇台博物馆装修精美,安防设施先进,文物库房建设达到建设标准,展厅陈列科学合理。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国家二级文物43件、国家三级文物400余件和大量正在鉴别的文物;征集了五个民族风情展的民俗展物264件,展厅布展文物590件。展厅陈列布展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沧海桑田,反映奇台地史和生物进化过程。第二部分:春秋大地,反映奇台县社会历史发展沿革,布展依次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汉、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出土文物及遗址图片。第三部分:水土风情,反映奇台建政以来改革、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事业和民族民俗风情。博物馆自2006年10月1日开馆,已成为奇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阳洼滩景区 | 阳洼滩景区 阳洼滩景区处在县城60公里的开垦河上游,海拔1700米,它四面环山,青山如黛,碧水泻珠,云雾缭绕,奇峰迭出。河谷中生长着高大的杨树林,河床上布满五颜六色的卵石。两岸是碧毯般的草甸,各种鲜花争相开放,红得似火,白得如雪,勾勒出一幅美丽图画。 阳洼滩的云雾,四季各具特色:春天云雾弥漫,一望如海;夏天雄浑厚重,宛若银盘,散落于树间;秋天似棉如絮,连绵不断;冬天则与雪山相映,连为一体。 走进阳洼滩,清晨登上高山,阳光从云雾中穿过,给整个大地披上韶红色。山雨来时,道道闪电划破寂静的山林,乌云就在头顶翻滚,瞬间雨过天晴,云消雾散,山村若洗,苍翠欲滴。黄昏河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曳,牧民的毡房里,奶茶香味阵阵飘出,夜深人静时,青山松林都沉浸在夜色里,皓月当空,如水的月光给山野披上了透明的轻纱,一切都变得如梦台幻。在阳洼滩,可登临阳洼滩深处的大布吊和小布吊,也许憨态可掬的哈熊会迎接你,远处峭壁上的野山羊也凝神翘望,到了晚上,点一堆篝火,让心儿随篝火升腾,随着篝火你会完全融入这座大山之中。 |
黑涝坝、白涝坝 | 黑涝坝、白涝坝 黑涝坝又叫黑湖,因水呈绿色而得名,黑湖是由七个相通的湖泊群组成的积水湖,形成百米条状。黑湖分大小两处,惯称大涝坝小涝坝,均在马鞍山下。小涝坝方圆约100平方米,大涝坝约300平方米,均呈椭圆形。小涝坝终年向外流水,流而不枯;大涝坝有5个泉眼向外冒水,水多而不溢。当地有民谣说:“姐妹泉,姐妹泉,看起黑,舀起白,大不满,小不干,饮不尽,喝不完,干旱年成也不浅”,说的就是大小涝坝的神奇景色。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水深不见底,有“岸无松影浮绿藻,风起荷花四面来”的美誉。 白涝坝又称镜湖,是江布拉克风景区最大的一面天然湖泊,因湖底多有白色石块铺就,又有雪峰倒影投放其中,看起来湖为白色。镜湖又处在雪线地带,终年有雪峰当屏,青松为邻,四季风景各不相同,冬夏景致最为优美。冬天,银装素裹的镜湖静静地躺在冰砌雪雕的世界里,大雪给镜湖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夏日,是镜湖最活泼美丽的季节,雪峰送爽,青松拂翠,绿草如茵,雪莲飘香,牛儿吟,鸟儿叫,羊儿跑,马儿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