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高尔俨 (1604~165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尔俨(1604~1653),字岱舆,直隶静海人(今河北)。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第三人。 高尔俨少年时即应童子试,郡邑皆夺冠。督学左大人,看到高尔俨的试卷后惊喜地说:“此宰相才也。”天启七年(1627),高尔俨乡试中举,但会试落第,高尔俨并不气馁,更加发奋读书。十余年后终于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同馆蒋德瞡特别欣赏高尔俨器识宏远,特赠以手评《资治通鉴》、《经世八编》两本书。第二年,母亲去世。高尔俨闻讯,哀毁?节,病几殆流血。但在父亲面前又要强作欢颜,以示安慰。崇祯十六年(1643),服孝期满,回朝。当时“礼闱”改在八月,高尔俨被任命为分校官,他以服丧刚满,不易参加而辞。甲申国变,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北京。高尔俨因父亲年事已高需要侍俸而没有殉节,父子相抱痛哭。高尔俨也曾降附于农民军,被南明福王定为“从逆”叛臣。顺治二年(1645)四月,高尔俨受李若琳的举荐入清朝为官,授秘书院侍讲学士。七月升礼部右侍郎,以礼制、文教、风俗、人心为己任。顺治三年(1646)高尔俨知贡举,当时兵荒马乱,常有被交通道路阻隔不能如期赴考的举子,高尔俨请求延期,以等后至者,此科得人最盛。顺治五年调吏部右侍郎,六年加右都御史衔。顺治八年(1651)三月转吏部左侍郎。八月擢本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秉铨衡,黜徙进退,推布公,朝野翕然。”顺治九年(1652)侍宴中和殿,赐貂镶朝衣一套,封赠三代如其官。顺治十年(1653)正月,御史昊达-高尔俨“任用匪人,漫无铨别,且以部事批决于家,不宜任冢宰。”皇帝令下部察,以所劾无据免议。二月,高尔俨以身体有病,请求辞官。顺治帝谕吏部:“高尔俨存心醇谨,行事和平,近告病谢事。其病朕已悉知,内院事务殷繁,高尔俨仍以太子太保补弘文院大学士其勉力入院办事,毋以疾辞。” 高尔俨从翰林官至宗伯、铨宰以至入阁,一言一行,必求无负圣贤,无忝君父。其斋有联云:“学识逊古人,愿贤士夫告以有过,晨昏对上帝,幸诸君子言不及私。”后人称他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言论丰采,辄如饮醇醪、坐春风,终身不忍忘。家乡遭遇兵燹之后,地荒民贫,高尔俨力言当权者请免除地丁额银一万六千两,受到家乡人的世代崇敬。顺治十年(1653),高尔俨病重,入直侍俸皇上时,旧病发作,被扶归宅第。皇上派学士同御医前往看视慰问。高尔俨疏请归乡。数月后,高尔俨病情加剧,于枕边书写道:直心悬大道,无将迎,无系恋。并勉强支撑起身体写遗疏:“祈举经筵,懋圣学,除贪吏,拯民生。”他的遗疏惟以君亲未报为胘胘,无一私语及家人。顺治帝见遗疏后下谕:“大学士高尔俨和平清谨,历著勤劳,虽谢病事养,病恒异痊,可以竟谟猷,忽闻溘逝,朕深悯恻,应给恩恤,着从优察例。”特赠少保,赐祭葬,谥文端。著有《古处堂集》四卷。他的《西铭衍义》、《孝经释略》、《劝善》诸篇皆为海内传诵。 [以上内容由"zgt3465870"分享。] |
张兰德 (1876~1957) 清朝末代太监总管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兰德(1876-1957),原名张祥斋,字云亭,天津市静海县南吕官屯人。清朝末代太监总管。 清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贫寒。 光绪十四年(1888),因被富人奚落,冒险自宫净身。 光绪十七年(1891),入清宫“茶坊”当太监,拜太监“哈哈李”为师。在内宫太监里排兰字辈,序号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宫号小德张。在宫中不堪忍受-,曾装疯卖傻。 光绪十八年(1892),被派入宫内南府升平署戏班学京剧武小生。小德张五官端正,技艺精湛,19岁时成为宫内闻名的武小生,多次和杨小楼、王瑶卿、杨小朵等京剧名家配戏,深得慈禧宠爱,遂青云直上,3年连升5级:太后宫小太监,敬事房打寝宫吏、回事,御前近侍,御前首领兼管南府戏班总提调。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小德张多次躲过慈禧的盘查,为光绪帝调换可口菜肴,并为光绪和珍妃会面暗中作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中,随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一路侍奉精心,被慈禧赐予“服侍勤谨”的赏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回京后升为御膳房掌案,三品顶戴。为效忠太后,小德张亲自下厨,更得慈禧宠爱。小德张病时,慈禧亲视,成为宫中奇闻。 宣统元年(1909),隆裕太后遵慈禧遗嘱任其为长-四司八处大总管,并赐帑银10万两于北京安定门内建造总管府。为清除异已,小德张提出“清君侧”主张,逐千余名太监出宫,均换上其心腹。同年,衣锦还乡,静海知县宋公迪亲为其背绳拉纤。小德张居大总管时,各王公贵族,朝廷大臣晋见隆裕太后,必须得到小德张的首肯,权倾一时,隆裕和宣统帝也惧他三分。重建光绪陵墓、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等宫中大事,隆裕均按小德张的意愿传旨。小德张素日广交私党,张勋、马福祥、冯国璋、端奇等均为其换帖兄弟,载涛、袁世凯等和其交情甚深。 民国二年(1913),隆裕太后去世后,离开紫禁城,移居天津英租界,深居简出,广置田产,不问政事。 1957年4月19日在天津病逝,享年81岁。 [以上内容由"天涯飞雪"分享。] |
曹福田 (?~190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曹福田(?-1901) 天津义和团首领。天津静海县人。1900年6月中旬,带二千义和团民进入天津,领导在津二万多团民。他不准焚毁洋货,打击商人,但坚决反帝。天津保卫战开始,他率部在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东站)与八国联军展开拉锯战。17日挫败骚扰陈家沟的俄军。18日二千余俄军开到娘娘庙轰击义和团,他率数千团民与练军合力,打死打伤俄军五百多。21日阻击从廊房败下的西摩尔攻。27日练军至车站诱敌,敌军逃跑,曹部尾追痛杀。28日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进津。与他联合发出文告,约攻租界。曹部与马玉昆的武卫左军联合几次攻进车站。7月12日曹、张等率部向东路进发,与租界敌军接火。13日,帮办北洋军务大臣宋庆代替马玉昆,奉命把枪口转向义和团。天津失陷,曹部被打散,曹撤离天津,次年5月被官府捕杀于静海。 [以上内容由"安然无恙"分享。] |
杨瑞符 (1902~1940) 著名抗日英雄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瑞符(1902—1940),字节卿,天津市静海县人,著名抗日英雄。1921年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先后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略上海,同年11月26日杨瑞符与副团长谢晋元亲率524团八百壮士留守闸北,以四行仓库为依托,抗击日军。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杨瑞符携妻儿及负伤的内弟来到大后方,在合川铜梁洞二仙观养伤。1940年,杨瑞符在淞沪会战期间所受枪伤复发,送往重庆抢救无效牺牲,终年38岁。 人物事迹 1937年8月13日,日军占领上海。同年11月26日,杨瑞符率八百壮士在完成掩护“大部队西撤任务”后,留守闸北,坚持抗击日寇,在一天深夜开入四行仓库构筑工事。上海顿时沸腾起来,白天人们竞相捐助食品,夜晚悄悄运进四行仓库支援抗战。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动聚集在新垃圾和坞镇路桥的南端,仰望四行仓库房顶上的一面中华民国国旗在敌军包围中高高飘扬;数着沿河边冲向四行仓库的敌兵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被击倒;目击从六层楼上吊下一个身上绑着数枚手榴弹的战士冲向十来个贴近四行仓库的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更是感动极了!人们含着热泪,用悲壮颤抖的声音呼出了“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杨瑞符带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为了捍卫国土,他们的誓言是“宁可死、不退让,宁可死、不投降”。在整个战斗中临危不惧,与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惊泣鬼神的浴血奋战,打退日寇从四面八方发动的多次猖狂进攻,致使敌军伤亡惨重。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胜利消息传出,震惊海内外,举国欢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85年8月13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八百壮士的吼声》评论,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绩的伟大胜利。 后世纪念 “淞沪会战”结束后的1939年5月,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的杨瑞符将军,奉命带着他的妻儿及负伤的内弟来到大后方,选址于山清水秀的合川铜梁洞二仙观养伤。在养伤期间,合川社会各界和络绎不绝的市民前往二仙观拜望这位抗日英雄。在此期间,杨瑞符将军将孤军奋战四行的详细经过写成《孤军奋斗四日记》,发表在1939年6月12—17日《合川大声报》副刊上,极大地鼓舞了合川民众的抗日热情。1940年初,杨瑞符将军在淞沪会战中留下的枪伤复发,经送重庆抢救无效,逝世于医院,终年38岁。遵照杨将军生前嘱咐,由民生公司的船队将其灵柩运回合川时,城关镇一千余市民胸戴白花,聚集在小南门码头,以悲痛的心情,迎接英雄遗体,并护送至铜梁洞,安葬于二仙观左侧。当时,二仙观道长谭遁九感于与杨瑞符将军萍水相逢,交往莫逆,对其抗日殊勋十分崇敬,将自己多年积蓄捐出,购置楠木棺材一副,埋葬忠骨,以示道家爱国爱教之意。县人胡南先、欧阳伯森等人又发起募捐,为杨将军修了纪念塔,塔上刻有孤军抗日的碑文。墓前还立有石碑一块,上刻:“抗日将军杨瑞符之墓”。原墓葬一度因年久荒芜,2015年,合川区人民政府采纳民革合川区工委的建议,重修了杨瑞符墓葬。每年,均有成佰计千的市民和学生到此祭拜英雄。 [以上内容由"一刀足矣"分享。] |
孙良诚 (1893~195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良诚,1893年出生,字良臣,天津静海人,少投军伍,入冯玉祥军幕,历直奉,国奉,北伐多役。为冯军“十三太保”,又号“五虎将”之一。及冯败,投国府,命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抗战军兴,时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率所部万余,投汪精卫。授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移驻扬州。倭乱平,归正,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军军长,徐蚌会战,于江苏睢宁率该军军部及一师共五千八百人投诚。并自请命往蚌埠说降守将刘峙,事败,解金陵,囚狱中。红朝立鼎,得脱,隐沪上。复囚。旋以病卒,年五十有八。 政治生涯 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 1912年入冯玉祥部当兵。 1921年任北京政府第11师21旅41团团长。 1924年9月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新编第1混成旅旅长,10月任国民军第1军2师1旅旅长。 1926年春任国民军第1军2师师长,10月任国-军援陕军总指挥,在陕西与镇嵩军作战。 1927年4月参加北伐,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方面军总指挥兼第3军军长,1928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5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9月任山东省剿匪总指挥。 1929年5月离开泰安赴开封,拥冯反蒋,任开封及兰封警备司令,12月任西北军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通电反蒋。 1930年3月任反蒋联军第2方面军第2路军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回天津闲居。 1933年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骑兵挺进军军长,失败后又赴天津。 1936年1月任中将,抗战爆发后避居汉口。 1939年2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冀察战区游击指挥官。 1940年春任鲁西行署主任。 1941年2月任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3月兼任冀察战区副总司令。 1942年4月率部投降日伪,6月任伪第2方面军总司令,8月任伪开封绥靖公署主任,11月任伪苏北绥靖公署主任,抗战胜利后所部被蒋介石收编,任新编第2路军总司令。 1946年任-暂编第5纵队司令。 1947年任暂编第25师师长。 1948年任第1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107军军长,同年11月13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江苏雎宁率部投诚。后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刘汝明起义,被刘扣押,释放后移居上海,上海解放后被捕。 1951年在苏州狱中病故。 [以上内容由"gzfsc"分享。] |
董健民 (1923~194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董健民,女,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静海县(今属天津市)。1939年春,16岁的董健民在她的叔父、中共地下党员董秋斯的引导下,与两个姐姐一起渡海南下,辗转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1940年,她们姐妹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董健民调到中共中央社会部机要科任机要员。她怀着满腔热情,努力工作,0完成各项任务。她乐于助人,在同志们中间很有威信。1942年,她和在机要科一起工作、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共产党员钟琪在枣园一间普通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在喜庆的日子里,他们俩发誓,为了千百万人能够得到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决不能泄露党的机密,“誓与密码共存亡”。婚后他们工作上互相激励,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不断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定,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军东北。董健民和钟琪夫妇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局工作。1946年,他们带着刚刚两岁的孩子,告别延安,踏上了新的征途,化装乘船由海路经大连赴东北。当他们乘坐的商船驶进渤海水域时,遭到国民党军舰的拦截。炮弹击中了他们乘坐的商船,他们两岁的孩子也被弹片击伤。接着,穷凶极恶的国民党-要登船检查、搜捕共产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董健民、钟琪夫妇冷静地分析了险恶处境,迅速作出了抉择: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决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手中。他们把所携带的密件紧紧贴在胸前,把被弹片击中的孩子紧紧搂在怀中,一家三口紧紧抱在一起,毅然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董健民、钟琪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新中国,壮烈牺牲。董健民年仅23岁。 [以上内容由"地产黑客"分享。] |
郑大章 (1891~196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大章(1891—1960)号彩庭,河北静海人,汪伪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曾历任排、连、营、团长诸职。 1926年任西北军骑兵第二旅旅长,后参加五原誓师与北伐作战。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一军军长。中原大战时率骑兵突袭归德(商丘)机场,烧毁飞机十余架,蒋介石险些被擒。 1937年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九军骑兵第九师师长。七七事变时,率部参加北平(今北京)南苑大红门抗日战役。被佟麟阁骂他“四条腿跑得真快”。 1938年任第1集团军骑3军军长。 1940年在刘郁芬劝诱下投敌,任汪伪军委委员, 7月任政务次长兼点编委员会委员长,赴河南商丘等地点编伪和平军第一军张岚峰、第二军刘启雄、第三军窦光电各部。后任军训部常务次长,被周佛海保举位中央警卫师长。 1942年任汪伪陆军部常务次长。 1943年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武官长。汪伪中将,后升上将,是周佛海的嫡系。 1945年4日下旬,日军将败,汉奸政权岌岌不可终日。周佛海召见郑大章,询问整理警卫师情形以谋应急之策。郑大章为难地说:“人员、械弹两缺,怎么办?” 1945年9月以南京汉奸罪被拘捕,解放后在河南闲居,1960年病故。 [以上内容由"mist"分享。] |
于树德 (1894~198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于树德,1894年生,字永滋,笔名王希夷、王斌、于振一。河北省静海县(今天津市)唐官屯村人。1917年毕业于直隶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8年东渡日本,在京都帝国大学攻读经济。1921年回国后,在母校担任教员,与老校友李大钊往来密切。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结识了罗章龙等一批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同年9月,天津工余补习学校正式开学,于树德任校长。1922年1月,经李大钊推荐,于树德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他将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向师生进行介绍,从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久,他受北京的中共党组织指派,在天津开展重建团的地方组织工作;1922年3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书记部主任。1926年6月,经李大钊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8月,遵照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来杭开展工作,在浙江法政专门学校任政治经济学教师;9月,任中共杭州党小组组长;1923年春,任中共杭州党支部书记;6月,他作为浙江代表,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党组织又将他调回天津。1924年1月,他作为北方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3月,任中共天津党小组组长;4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又调任该部所属青年部部长。1925年3月,受中共北方党组织和国民党北京组织的委派,前往内蒙古地区开展建立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工作。下半年,中共党组织又指派他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政治教官;在校期间,他积极投入反对国民党右派制造事端、0军校的斗争。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脱离了党组织。抗日战争后期,曾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总干事;抗战胜利后,历任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考试委员、国大代表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供销总社监事会副主任等职务。1982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以上内容由"象仔"分享。] |
郑汝成 (1862~1915) 郑汝成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汝成(1862—1915),字子敬,直隶静海人。1881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建成招生,郑汝成应考入选,为第一届驾驶班学生。十年(18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上威远舰实习。 十二年(1886年)三月,作为清政府选派的第三批海军留学生,赴英国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理论。毕业后,奉派往英国地中海舰队,上“额格士塞兰德”号军舰实习。在英期间,郑汝成主修-及铁甲舰,考试“屡列高等”。 十五年(1889年),留学期满回国,先在北洋兵船候补,擢蓝翎五品顶戴千总。不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以郑汝成“年富力强,于船学、操务讲求精熟,堪以升署精练左营守备,充康济船大副”,呈请李鸿章奏保。获准。十七年(1891年),威海水师学堂提调丁幼亭离职,郑汝成奉调接任,旋又改任总教习。二十一年(1895年)初,刘公岛被日舰攻陷,威海水师学堂解散,郑汝成调入天津水师学堂任正教习。三年后,投入时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式陆军的袁世凯麾下。 二十八年(1902年)夏,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保定成立北洋军政司,自兼督办。军政司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郑汝成任教练处帮办(总办冯国璋)。同时兼任保定北洋武备师范学堂监督。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北洋武备速成学堂总办。 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军,郑汝成重回海军任职,任陆军部海军处机要司司长。宣统元年(1909年)秋,随筹划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出访欧洲,考察各国海军及订购新舰。二年(1910年),任筹办海军事务处军法司司长。是年底,清政府改筹办海军事务处为海军部,郑汝成改任军制司司长。 烟台学潮 清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视察烟台海军学堂,认为学堂办得有成绩,质量较高。于是,清政府决定选派20名满族贵胄学生来校学习,提前毕业,以加强满族人对海军的控制。 满族贵胄学生的到来,激起汉族学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双方不断发生磨擦。宣统二年(1910年)的春季运动会上,为争夺一项锦标,互相仇视的满汉学生爆发激烈冲突。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秉承朝廷旨意,要求校方严惩汉族学生。谢葆璋不肯偏袒满族贵胄学生,据理力争。 三年(1911年)春,清政府命海军部官员郑汝成来校查办此事。 郑汝成是谢葆璋天津水师学堂的同班同学。他告诉谢葆璋,烟台海军学堂中的各种进步活动已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员甚至指责谢葆璋是“乱党”。郑汝成劝谢葆璋赶快辞职,退身远祸,免得落个撤职查办的下场。 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辞去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他倾注了8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家乡。 事后,郑汝成接任该学堂监督,兼海军部一等参谋官。同年授海军协都统衔。武昌起义后,被进步学生驱逐出校。 镇压革命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郑汝成被任命为-高等侍卫武官。旋奉命赴江浙办理军队善后裁汰、整饬、发饷事宜。十一月四日,授海军少将。翌年,擢海军中将,奉派率陆军第7、第19旅赴上海,统辖驻沪海陆各军及江南制造局。“二次革命”爆发后,因固守江南制造局、击溃陈其美等革命党的进攻,被任命为上海警备地域司令官、江南制造局总办、海军上将等,掌握了上海的军政大权。因此,7月被袁世凯委任为上海镇守使,加海军上将衔。四年(1915年)十月,受封为将军府彰武将军。 遇刺身亡 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性的反袁怒潮。忠实执行袁世凯命令的郑汝成,成为上海革命党人打击的首要目标。正巧11月10日,日本大正天皇举行加冕典礼,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当然要前去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致贺,于是在这一天,在郑汝成所可能经过之地沿途埋伏敢死士十多人,特别于必经之地外白渡桥,令王晓峰、王明山埋伏桥侧百余尺处,每人配一支手枪、两枚炸弹。上午11时,郑汝成的汽车来到,郑汝成车刚到桥头正巧出了毛病,车速减慢,眼线看清后大叫,就是这一部车。此时郑汝成身着大礼服,坐在车内。王明山首先闯上前去连投两颗炸弹,将汽车炸坏,王晓峰则跳上车,对准郑汝成的脑袋-十枪,将郑汝成的脑袋打得稀烂。王明山、王晓峰也因未及时逃走而被捕就义。这就是著名的郑汝成被刺案。 死后闹剧 郑汝成这个双手沾满革命党人鲜血的刽子手被革命党人暗杀毙命。沉溺在皇帝梦中的袁世凯得知他的“东南柱石”被毁,下令追封郑汝成为一等彰威侯,在北京为郑汝成设祭。袁世凯亲笔题写挽联:“出师竟丧岑彭,衔悲千古;愿天再生吉甫,佐治四方。”袁世凯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公然行使皇帝权力为部下“封侯”;岑彭是汉光武帝的大将,吉甫是周宣王的重臣,再加以“佐治”字样,俨然君王口气。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的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各地爱国志士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无比愤慨。有署名陆哀的人,在天津的《益世报》刊出一副与袁世凯挽联针锋相对的对联:“时无光武,安有岑彭!其曹孟德之典韦乎?刺客亦英雄,舍命前来盗画戟;君非周宣,何生吉甫?直赵匡胤之郑恩耳!孤王休痛苦,杀身宁异斩黄袍?”用嬉笑怒骂对袁世凯作了无情揭露和反击,正色直言中国已非君权社会。联语里还言人所不敢言,为行刺者大声叫好。袁世凯对报纸上刊登此对联暴跳如雷,命人追查执笔人。但天津的《益世报》设在租界,袁世凯和保皇派鞭长莫及,奈何不得,只得不了了之。 [以上内容由"留心语"分享。] |
胡文臣 (1888~193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胡文臣(1888~1938),字相卿。清直隶静海县(今属天津市)人。抗日烈士。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两淮盐务管理局盐警大队排长、连长。民国18年(1929年)任税警第三区中校区长。民国27年任由税警团改编的陆军第八军三十三师游击第三团团长,驻防东陬山。当时日军已逼近其防地,为勉励部属抗战士气,胡题诗“倭寇犯我边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壁将”,刻于防空洞石壁。9月,率部镇守云台山。24日上午,日军在4架飞机掩护下从高公岛一带分三路进攻胡的防地,胡文臣与士兵生死与共,固守阵地,激战中日军伤亡惨重。战后,胡晋升为少将。民国27年底,胡文臣奉命率部开赴泗阳县洋河镇增援被日军包围的三十三师,解围后奉调宿迁县城,堵击由徐州进犯之敌。当部队刚到仰化时,遭到敌机低空扫射,因掩蔽及时,未遭伤亡。临近宿迁时,军械官徐本鼎惧敌怯阵,当场被胡文臣处决,为怯阵者戒。胡率部进宿迁县城后,被敌军层层包围。激战数小时,胡负重伤,仍手持大刀,奋力指挥部队突围,突出县城后遭敌伏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杀敌百余,并击落低空扫射的敌机一架。战斗到下午,终因敌众我寡,伤亡惨重。胡文臣壮烈牺牲。 [以上内容由"lovericky"分享。] |
杨德春 (1892~1965)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德春(1892 -- 1965年)祖籍河北省静海县杨城庄。8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寄养在叔叔家里。家境贫寒,16岁就给地主打零工。18岁孤身去天津制瓶厂学徒。不久,又租用黄包车,当人力车夫。经常受到官绅、警察毒打。1926年,杨德春一家4口逃荒到突泉镇,给地主青。1941年迁居到本县杨树屯。1946年被推选为平胜村农民会长,此期间,境内多兵灾匪患,他冒着风险带动村民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1948年,杨德春按着县委、区委指示,起早贪晚深入村民,组织互助组并亲任互助组长。互助组吸引了附近4个自然屯的农民,纷纷请求加入他的互助组。1953年1月,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五三社”,是全县三个早期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五三社”在困境中产生,全社百余户仅有3台驴车和几件粗笨农具,被当地群众称为“毛驴子社”。杨德春虽已年近花甲,仍和社员同甘共苦,和农民一块参加生产。“五三社”生产不断发展,社员生活明显提高,同年秋,杨德春光荣出席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大会。他和代表们一起与自治区主席-合影。此后被选为突泉县委委员,并任五三村村长、大队支部书记,1965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以上内容由"loneboy"分享。] |
董秋斯 (1899~196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董秋斯 (1899~1969) 笔名求思。河北静海人。中共党员。1925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1927年参加北伐,在11军政治部工作,1930年参加左联和社联。历任广州协和大学教师,《民主》周刊编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理事兼宣传部长,《翻译》月刊主编,出版总署编译局编审处长,人民出版社编译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审。曾任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文协理事,上海中苏友协理事,全国文协理事。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长篇小说《杰克伦敦传》、《战争与和平》、《士敏土》、《大卫·科波菲尔》、《红马驹》、《跪在上升的太阳下》、《卡尔·马克思》、《佳作》、《马背上的水手》、《烟草路》等。 [以上内容由"不见鬼子不挂弦"分享。] |
刘魁立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魁立 (1934~) 河北静海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历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研究员、教授、哲学博士。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民俗学论集》,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神话新论》(合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合编),译著长篇小说《序幕》、《列宁年谱》(一、二卷)等。 [以上内容由"桃溪河畔"分享。] |
萧恩霖 (1900~196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萧恩霖(1900~1961) 字承培,满族,河北静海(今属天津市)人。民国10年(1921)毕业于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随即在该校附小任教。此后,二师附小校名虽几经变更,萧恩霖一直在该校工作。22年升任教导主任,后又担任校长,直至1959年退休。他工作勤奋,治校严谨。 抗战期间,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单元教学法以改进语文教学。如以“保卫大武汉”为一个单元教学的主题,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研究教法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解放后,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该校逐步办成在广西颇负盛名的一所小学。1955年,被评为桂林市教育先进工作者。先后当选为桂林市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又曾于1955年及1958年任自治区政协委员。 [以上内容由"菊香满秋"分享。] |
徐治中 (1926~201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徐治中,男,汉族,1926年生,天津静海县人。1944年12月参加革命,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十二团连文书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团营书记、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华东第二纵队六十师一八三团司令部侦察参谋、作训股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教导团教育股股长,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师司令部作训科代科长,军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1983年1月至1983年5月任兰州军区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代军长,1983年5月至1985年8月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军顾问。1985年8月离职休养。曾被授予中校军衔。正军职离休干部、兰州军区原副参谋长徐治中同志,因病于2012年7月24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以上内容由"兰色沉淀1"分享。] |
张秋生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秋生 (1939~) 天津静海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少年报》总,编审,《童话报》主编,《好儿童画报》主编等职。上海作协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1958年开始发表儿童诗。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诗集《校园里的蔷薇花》、《老树墩和小蘑菇》等20多种,童话集《小巴掌童话百篇》、《新小巴掌童话》、《0里的童话》等作品集60多种。作品曾在港、台地区及美国、日本等国发表、出版。曾两次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全国叶圣陶奖等。 [以上内容由"mypyf"分享。] |
地区 | 景点 |
---|---|
义和街村 |
---- |
民生街村 |
---- |
生产街村 |
---- |
尚庄子村 |
---- |
凤仪村 |
---- |
北刘村 |
---- |
王庄子村 |
---- |
团结街村 |
---- |
工商街村 |
---- |
苟家营村 |
---- |
胜利街村 |
---- |
建设街村 |
---- |
北肖楼村 |
---- |
南肖楼村 |
---- |
下圈村 |
---- |
王家营村 |
---- |
和平街村 |
---- |
刘家营村 |
---- |
六堡村 |
---- |
杜嘴村 |
---- |
九十堡村 |
---- |
十一堡村 |
---- |
八堡村 |
---- |
冯家村 |
---- |
李家湾子村 |
---- |
七堡村 |
---- |
友好街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