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鸣沙山·胡杨林景区 | 鸣沙山·胡杨林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准噶尔盆地的南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段,距北塔山约5公里(中蒙边界)的戈壁荒漠中,有一个被汉族人称为“梧桐窝子”哈萨克人称为“玉郎托格”(汉语意为:毡房似的树林)的地方,就是木垒胡杨林鸣沙山风景区。 胡杨林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距木垒县城约170公里。据考证,这片胡杨林至今已有6500万年的历史,是世界是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在这里发现的“祖木”,直径达0一米,被誉为“世界胡杨王”。注目端祥这些古树,有的像鲲鹏展翅、有的像骏马奔腾、有的像怀春的少女、有的像慈祥的老人……千姿百态、意趣横生。胡杨“活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的壮美景观,在此一览无余,堪称:“胡杨的大观园”。这里是旅游、摄影、观光、科考者的胜地:是名人、画师、摄影家的乐园。中外游客在此去集,无不为胡杨林的壮丽景观所赞叹,无不为胡杨的气质神韵所倾倒,“峥嵘胡杨万古存,大漠英雄中华魂”,更抒发了诗人对胡杨精神的赞誉和敬仰之情!鸣沙山风景区,距木垒县城约130公里,北邻胡杨林景区30公里,由西南至东北绵延数十公里,如金龙盘旋,蔚为壮观,当从沙山上徐徐滑下时,随着沙体的流动,会发出犹如机群掠过时雷鸣般的响声,令人震撼,回眸一望,下滑的沙痕竟然无影无踪。据考证,世界上如此神奇的沙漠景观,当以木垒鸣沙山为最,故享有“地球第一响,木垒鸣沙山”之美誉。 电话:0994-5872776 |
胡杨树 | 胡杨树 胡杨是一种古老奇特的树种,属杨柳科,旱生落叶乔木,最高可长至15米左右。我国除西北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外,其它地方是极少见的。史书古籍中多以“胡桐”,“梧桐”相称。 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缘的木垒原始胡杨林距木垒县城约150公里,距鸣沙山35公里。据有关部门鉴定测算,这片原始胡杨林面积约30平方公里,止少存活6500万年,属地质四代的遗物,是研究地球早期活动的活化石。可以想象,6500万年以前这里是一辐怎样的景色,茂密的胡杨林,成群的脊椎爬行动物,它们毫不畏惧地把这里当作一片繁衍生息的乐土。后来由于地质表面的剧烈活动,导致大气变化,原来绿翻翠浪,湖水荡漾,风景秀丽的动植物园逐渐变成了黄沙蔽日,恶风嗥叫的不毛之地,唯有这片英雄树不畏-,奋力抗争,躲过了无数次的灾难而劫后余生。清一色的胡杨,远远望去恰似哈萨克人的形容,像一顶顶欲盖苍穹的绿色毡房;铁干峥嵘,虬枝相绕,或直立或偃蹇,或瘦骨伶仃或丰肌胖体,遮天蔽日,好不气派!那层层叠叠的桃形绿叶,就像页页书画描述了胡杨的古今历程,“蓦看银杏势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俨然一派古荒风度。它饱尝了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处在极度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却不失傲视苍穹的本色,依然是万古至今生机盎然,难怪哈萨克把它称之为“房子似的胡杨林”,沙漠中的英雄树! 胡杨之奇,还在于它的叶形能随着阶段发育而有变化。它的幼苗期,叶细长如线;五到十五龄,叶形变宽如柳叶;十五龄以后,窄长的叶子逐渐变成了扇形,两面同色,颇象银杏树的叶子。有时,在同一棵树上还能看到几种不同形状的叶子。因此,胡杨又叫变叶杨、异叶杨。 据说,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朽而不散一千年。来到胡杨林,看到那充满大自然美丽画卷的景色,有的似大鹏展翅,欲夺九天重阳;有的似骏马奔腾,掀起扶摇羊角;有的象怀春少女,顾盼着恋人爱慕;有的像慈祥的母亲,抚爱着摇篮中的婴儿。天荒地老,世事沧桑,游客们能不为自己的生命存在而锐声呐喊吗?什么是魂魄,附气之神为魂,附形之灵为魄,太多的瑰丽太多的雄浑和太多的神秘,构筑了胡杨这一天下最独特的自然景观。 相连的树冠流淌着徐徐清风,没有炫耀拔地参天的造化之功,只顾抬头凝眸着清爽蓝天的霞丽。葳莛之势三个成人都无法合抱。它的传宗接代不像其它植物那样靠根枝条再生,而是凭借随风飘舞的花絮。花絮中会有一粒极小的果实,果实随花絮飘落,只要有湿润的土壤,它便会在数小时之内发芽生根。 胡杨林一带生活着大量的野驴、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林中常常有狼和狐狸等食肉动物出没。在胡杨林四周的荒漠上,有一种名叫“大鸨”的飞禽,又名“地脯”同家鸡大小,酷似大雁,腿长,稍高,飞有声,脚无后趾,陆地奔走极快,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十分珍贵。1987年沙特国王曾派其总务大臣带猎隼捕猎。据说大鸨肉味极美,旷世难品。这位大臣带回后,在中东诸国引起凡响,先后有阿联酋等国前来围猎。 目前,该景区已开发,建有房屋、民族毡房等设施、开展自驾车探险、摄影、科考等旅游项目,以及特色餐饮、住宿、娱乐等项目。 |
喀依纳尔泉(翻滚泉) | 喀依纳尔泉(翻滚泉) 在木垒县东北118公里处,鸣沙山以南的地方黄沙掀起整齐的波浪,在广袤的沙海中有一丛翠绿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向人们频频示意。在这身姿婀娜,青春洋溢的苇丛中有一泓碧水,牧人叫她“救命泉”,诗人称她“月亮泉”,哈语名字叫“喀依纳尔”,意思是沸腾翻滚的泉水。该泉水冒出地面时,似水沸之状,故有此名。翻滚的积水呈圆形,犹如一轮满月,面积约10平方米。泉水清澈见底,水从泉底向外喷涌而出,泉底纯净的青沙不断被冲成变幻无穷的花样。时而荷花朵朵、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微波荡漾,四个泉眼喷水弄沙在阳光下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犹如变幻无穷的万花筒。 翻滚泉,又叫“黑水泉”,因泉吐黑水而得名。哈萨克则不因水黑而贬低,庄重地称之为哈依那尔,意思是“生命之泉”。 千里戈壁,广袤旷野,一片翠茂的芦苇在徐徐清风中摇曳,隐藏其中的一眼积水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小泉却在中国的地图上名闻遐迩,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呼唤。 相传在地老天荒的远古,这里是一片大海,大海中生活着一条造福万物的黑龙。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填埋了大海,干涸了海水,黑龙为了不使沧生竭渴而死,便将诺大的身驱变成了一个小盆地,日夜不断地把腹中积存的海水吐出地面,滋润万千生灵。黑龙悠悠荡荡喷吐而出的水在阳光彩云的映照下呈现出黑色,故称之为“黑水泉”。泉中虽有黄沙溢慢却是极为清澈,捧几口喝下,如同甘洌的矿泉水,浸入肌肤,沁人心肺,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想象,汉唐和明清时期,来往于“骆驼路”上的先民们头顶烈日,跋涉于千里大漠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一眼翻滚着生命激清的清泉,他们该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扑向她那饱满的胸怀,尽情地吮吸琼浆玉液般的乳汁,刻骨铭心地永远记着她那卓越的风姿。 目前,景点已同鸣沙山景区整体开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 |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位于木垒县东城乡四道沟,距离县城10公里,东西为河沟地带,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考古专家对四道沟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地层五、六两层为早期,距今3000多年;一、二、三层为晚期,距今2400年。1977年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两个探沟,6个探方,6座墓葬,100余件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锄、石纺轮、磨谷器、石杵、铜刀、笄,饰件有骨针、骨饰、有陶纺轮、陶盆等。在众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状似生殖器的石祖尤为珍贵。由于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人口增长缓慢。他们认为,生育是件神圣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后有一个神灵。于是他们用石头打磨出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祖,作为崇拜物而加以供奉,以祈求部落人丁兴旺。这种崇拜与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具有相同的意义。 四道沟氏族公社遗址四周风景秀丽,东城河从南面山口流出,在遗址南从东向西流过,三面环山,群山起伏。每当夏季来临,山坡上绿草茵茵,豌豆花飘香,微风佛过麦浪滚滚,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四道沟遗址是目前新疆唯一经过科学挖掘的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自治区早已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竖有保护界碑,木垒县博物馆有遗址出土文物展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霍加墓 | 霍加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霍加墓 霍加墓因埋葬两位在伊斯兰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人而得名。 霍加墓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博斯坦乡霍加墓沟一座相连的山峰,海拔高度约2400米。 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以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春雪消融,万木复苏之时,各地的朝拜者或乘车,或骑马,或徒步结伙成队络绎不绝,不辞翻山越岭,头顶酷暑,表达了一种虔诚的心愿。他们认为,朝拜了两位霍加就代替了到相距万里的麦加去朝觐而完成功修。来此的目的,除朝拜霍加托福保佑外,虔诚的教徒们还要到墓下的圣水泉喝一口甘冽的被誉为“圣水”的泉水。据说,喝了泉水便能够幸福吉祥,顺利地生儿育女,并且能够解病除病,躲避灾难。 霍加墓包括两座,山顶上的为铁木耳秃鲁木霍加墓,其下方80米为艾贤木汗霍加墓。两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砖门结构,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当地伊斯兰信徒再次翻修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之墓为砖灰结构,两墓都建有瞻仰小厅和圆形穹顶,守墓人每星期打扫一次。 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正中安放青砖棺。砖棺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示方砖,均为阿拉伯文,分阴刻和阳刻两种,似古兰经之语。 艾贤木汗之墓亦为东西走向,分前后两室,中间有木板门相隔。前一室高得2米,面积10平方米,为过厅或朝拜厅。后室尖顶圆屋( 北),高3.3米,面积约18平方米,中央放置木棺。 两位圣人来自何方,目的为何?在伊斯兰信徒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铁木耳秃鲁木和艾贤木汗兄妹二人受安拉的指派从遥远的西亚中东来到中亚一带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兄妹俩一路上风餐雨露,跋山涉水到了木垒。有一年天大旱,赤野万里,寸草不生,万千生灵无水渴死。铁木耳兄妹为了拯救众生,沿着天山一条沟一条沟地寻水。到了甘沟,发现这里百鸟啾啾,飞鹰盘旋,沟畦深处,一堵断壁上腾条缠绕,奇花异草发出阵阵香气,一眼小泉顺着断壁淙淙而下,青黛色的峭壁上映刻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兄妹俩高兴极了,他们马上传唤众多的教民,不想,铁木耳兄妹发现清泉的消息被瓦刺部落的头领知道,他带着兵驱散了前来寻水的教民,霸占了泉水。铁木耳兄妹与他讲理,部落头领不但不让教民们汲水解渴,反而将铁木耳兄妹用铁链捆锁,准备把他们渴死在山顶。铁木耳兄妹靠神灵的庇佑砸开了锁链,号召教民们起来与部落头领斗争。他们与瓦刺军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赶跑了瓦刺军队,而铁木耳兄妹也身中数箭不幸身亡。教民们感激铁木耳兄妹为他们找到了泉水,解救了万民,就将兄妹二人的遗体埋葬在这座高山上。 霍加墓的传奇更增添了圣水泉的神秘,汨汨而流的山泉来源于距底高约20米的山腰陡峭的绝壁。泉水流量不大却不受季节的影响,泉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肺,无论你喝多少,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据有关单位检测化验,泉水中会有多种微量微生素,属天然无污染的最佳矿泉水。据说还有治疗眼疾、高血压、关节炎及不孕不育等特殊功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龙王庙水库 | 龙王庙水库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王庙水库 龙王庙水库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km处。属拦河水库,其工程由四部分组成,拦河大坝的主坝为砂壳粘土心墙坝,坝高42m,长1100m,顶宽5m,总库容1400万立方米。 该水库位于木垒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养鱼及旅游的中型调节水库。1958年始建,1998年第四次续建和改建而达到现在的规模,该水库对新户乡、照壁山乡、良种繁育场及木垒镇的工农牧业用水发挥巨大的作用。 龙王庙水库距县城近,交通十分便利。近几年全县居民积极开展绿化造林活动,水库四周绿化面积达125亩。 1958年,全县人民挥汗奋战龙王庙水库,水库建成后汇集了木垒河域水流,灌溉着下游地区数万亩田。1987年开始,县城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在水库两岸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如今数万株松柏杨柳已是郁郁葱葱,荫蔽翠浪。 龙王庙水库取名于龙王庙而得名,是因为唐时,樊梨花的养子薛应龙领兵西征天山九胜突厥,在木垒河大战铁板道人而不幸战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驱的一代名将,就在木垒河出口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年年香火不断,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平安,风调雨顺。1958年修建水库时,这座庙宇不幸被拆除。 炎热的盛夏乘着摩托艇,俯视遥望,婀娜潋滟 的水面倒映出水山合一的光怪陆离,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一色调得是那样的和谐,偶尔几只野鸭水鸟逐水嬉戏搅起层层涟漪,又是那样的悠然自在。回首西山,碧水蓝天映照着满山遍洼红彤彤,黄灿灿烂的妍姹妩媚,千姿百态的鲜花,象飞燕草的亭亭玉立,野蔷薇的娴静清雅,紫花洋的浓香四溢,野百合的庄严肃穆好似一群群温柔典雅,风姿绰约的青春少女在碧绿如茵的空山旷谷飘飘悠悠,翩翩起舞,引得万花丛中蜂争碟逐,绿荫深处莺啼雀忙,惹得游人魂销神往,惊叹不已。枝枝芍药钭逸,倩影临池,如美女婵娟 ,对镜梳妆,微风过处,但见整个水面星河灿烂,美不胜收。 水库里自然生长着一种“土著”草鱼,名称“金片”,无鳞而以水草为生,繁殖季节逆流到山涧深潭在石缝中产卵,成年后最大体重可达2公斤左右,味道极为鲜美。传说樊梨花当年亲口品尝后赞不绝口。另有一种名叫“狗鱼”者,长不过3寸,浑身光滑,类似泥鳅,旱蛇般的花纹,长长的胡须很像小狗。美食者往往用麻袋之类做网捕之,再因火烤洒一点盐面辣椒,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水库的上游。山峡愈见陡峭。东西鸭嘴形的台地上长满蒿草,几头黄牛悠闲漫步。西面怪石突起,光滑的峭壁上爬满匍匐缠绕的青藤,有的似倒挂金钟,有的象仙人指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几株野蔷薇挣扎在石崖缝隙,互相簇拥宛若美丽的少女偎依情郎。“图尔条”开出一朵朵黄花随风摇曳,传闻百年才能长成一只斧头把,当年穆桂英令杨宗保寻找的“降龙术”据说就是这种质韧坚硬的“图尔条”。此处原有一道横跨两岸的水文测量铁索栈道,步入其上凭栏而望,两岸青山叠翠,脚下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站在坝顶,遥看那泄洪时跌落数丈的壮观情景。神工鬼斧般的峡口,承载着巨大的洪流从半空中飞流直下,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冲击着谷底深潭,激起数丈高的浪花,疑是银河从天而降。飞舞的浪花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飘起一道美丽彩虹,人影憧憧,仙女抒袖,梦一般的仙境,诗一般的浪漫,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木垒岩画 | 地处木垒博斯塘乡的霍加墓沟山色青黛,曲折蜿蜒,山峰陡峭,寂静肃穆。 在群山相连,岩画分布极为广泛的峭壁上最珍贵的一幅岩画,当属女酋长接受男人谒拜图。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18厘米,头冠尖顶帽,双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身驱挺直,威严禁坐,显示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修长的双腿,令人感到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其脸部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右各一个男人正牵着两个骑马人,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望的女人示意。苏北海教授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远古时候的男人对女人十分崇敬,不管多少人来,她都昂然而坐,决不起来迎接。显然只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权高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如此。远古艺术家所以把女人刻划得如此威严而高大,正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内妇女操纵一切权势的反映。因此这幅岩画中的妇女显然是凿刻的一个母系氏族的酋长”。这幅画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在数不清的岩画中,或凿刻牧羊人;或弯弓射箭追捕猎物;或牛驼悠闲;或奔马嘶鸣,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雕刻的技艺已达相当程度,虽然雕刻的粗犷,却不失豪放。尤其是对人的凿刻,头上多是尖顶帽。这使人一下就想到如今的哈萨克人御寒的缎面尖顶四瓦形,两旁有下圆大护耳,背后还有一个下面也是圆形护肩背的狐狸皮帽子。从这些着装可以看到,头戴尖顶帽民族确与古时的乌孙、塞种和车师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史籍中记载不清的地方,岩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氏族学的极为形象的珍贵资料。 木垒岩画分布极为广泛。东起大石头,西止鸡心梁马圈湾,地域跨度几十公里都有类似的岩画存在。无论画中是放牧之余的娱乐舞蹈,还是对生殖器的崇拜,无不反映出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生活和生产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情不自禁的追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