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马家塬遗址 | 马家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背靠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遗址地表为农田,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200米范围密集地分布着战国墓葬群,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它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提供了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马家塬遗址及墓群 | 马家塬遗址及墓群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和战国时期。 2001年发现。2006年、2007~200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发掘。遗址包括齐家文化遗存和战国墓群。其中,齐家文化堆积层厚1~3米,属于常山下层类型,发现了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发现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墓地由59座墓葬和祭祀坑组成,以大型墓葬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辆,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银器、玻璃器和玻璃态材质的器物。 马家塬遗址是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战国墓地发现的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是新发现的一种墓葬形制,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为战国时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木河乡 " 木河乡位于张家川县中西部,距县城12公里,境内平均海拔1650—1850米,年平均温度7—8摄氏度左右,属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3960户,19104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典型贫困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30888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由于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加之常常是十年九旱的年景,决定了全乡……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张家川回乡风情园 | 张家川回乡风情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东南部惟一的回族聚居区,但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主要还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陕甘两省回民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张家川后,形成了回族聚居区。 天水张家川回乡风情园是国内是唯一一家将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为一体的园林建筑,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将“两大文化”通过景观形式展示给世人的回乡风情园。园区建筑从构思布局到整体结构,从建筑形式到展示内容,全面展示灿烂多姿的回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博大宽容和平的伊斯兰教核心价值,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景点分布: 张家川回乡风情园位于县城滨河东路,占地276.8亩,建有苏杭园林风格的围墙和民族特色的大门入口。园内分为文化研究交流与礼拜区、文化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核心建筑伊斯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占地面积4.86亩,共三层,一层为伊协办公、讲堂、展厅,二、三层为礼拜区,可容纳1500人以上同时聚礼。园区东部为伊斯兰文化展示区,主要景观有色俩目广场、圣典雕塑、五番钟、汤瓶雕塑、拉合曼湖、六信亭、五功柱、历史长廊和尔德广场等;园区西南部为回族文化展示区,设文化景墙和萃英长廊;园区南部为综合管理服务区,以新月雕塑为主要景观,并配置必要的管理服务设施。二期工程还设有地方民俗、服饰、餐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内容。 |
卧龙山老庵寺 | 卧龙山老庵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老庵寺坐落于恭门镇付川村东北的卧龙山半山坡上,原名卧龙寺,俗称上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佛教寺院。这座千年古刹历经了三兴三废至今香火不熄。据史料记载,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因秦州等地地震,山崩地陷,老庵寺殿宇倾塌,僧人四散。至正十六年(1356)重建。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清水县弓门(今张川恭门)一带连降大雨,山洪暴发,冲毁老庵寺庙宇,僧人逃亡。德宗光绪十年(1884)再次重建。至民国时期老庵寺规模初具,被列为清水县“八景”之一,获“卧龙山色天下秀”之誉。1958年和“文革”中,宗教活动受限,僧人还俗。1979年后又一次重建,经主持释静咸和信教居士二十多年的修建和维护,终于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 重建后的老庵寺共占地300亩。主要由一门、五院、八殿、三洞、七塔组成,整个建筑按照卧龙山的自然地形,错落有致地建造在拾阶而上的几阶平台之上,其殿宇楼亭布局合理,大小佛塔错落有致,建筑风格蕴含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品位。 老庵寺,不仅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较大的佛教寺院,而且是一处情景交融的人文自然景观,近年来,山上新植各种树木数万株,使其四周绿数成荫,与四面如黛的青山联成一体,构成一处宗教、人文与如画景色相辉映的名胜景点。 张家川县恭门镇老庵寺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张川县恭门镇张家川县恭门镇付川村 恭门镇 自然环境:恭门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14公里。总土地面积22.26万亩,总耕地面积4.53万亩。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6°C,年均降雨653毫米,全年无霜期157天。 行政区划:辖2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117户,乡镇总人口24860人,乡镇从业人员14927人。 六通情况:27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 详细++ |
宣化岗拱北 | 宣化岗拱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宣化岗拱化位于张家川县城西北10里许的北山查湾村,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学派北山门宦的纪念地。 宣化岗内埋有“哲赫忍耶”门宦四位教主的遗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辈教主马元章及其三弟马元超复兴教门的根据地。宣化岗拱北是全国“哲赫忍耶”教众敬仰的中心地。宣化岗倚山就势而建,规模宏伟可观。其建筑精工细琢,宽敞明洁,分客人、眷属住地以及讲经传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坟冢拱北。 甘肃天水市 |
街亭遗址西梁子森林公园 | 街亭遗址西梁子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部的龙山镇“西梁子山”,又名“断山”,因其山在陇口之冲,截然中止,不与众山相连而得名。据史书记载: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风而降,曹魏举国震惊,忙派兵抵御。诸葛亮派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蜀汉咽喉之地—街亭(今张家川县龙山镇与秦安县陇城乡之间),结果马谡死搬兵书教条,把军队驻扎街亭侧面的山上(今龙山镇西梁子),被魏国大将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汉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蜀汉军进退无路,只能撤退,诸葛亮北伐失败。从《秦安县志》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中,我们亦能大致得出闻名遐迩的魏蜀街亭之战似就发生在“今日之龙山(西梁子附近)”。 西梁子整个山体两头高、中间低,呈驼峰状,横卧于清水河南岸,因扼河川之要口,有“五路总口”之名,且有“三水交界”之称。近两年,龙山镇党委、政府坚持打生态和文化融合牌,封山造林,积极投身西梁山街亭森林公园建设。先后投资80万元,在山体北面建设千亩果园,栽有核桃、山杏、栗子、桃子等果树3万多株,目前正处盛果期;投资90万元,拓宽硬化通山道路3条、3.5公里,初步建成了完善的通山交通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沟壑梁卯绿化机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及群众植树造林,累计绿化面积达85亩,2014年栽植塔柏、金丝柳、香花槐等风景树5000株,为古老而沧桑的荒山西梁子披上了一层浓郁的绿装,也成为附近群众消暑纳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关山云凤山 | 关山云凤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云凤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紧邻陕西省陇县关山牧场,是一处山峰奇秀、怪石林立、森林茂密、清泉潺潺、蓝天纯净的天然胜景,也是动植物的乐园。景区内有壮美的草原和云凤山、喇嘛帽、尖石山等20多个景点。云凤山凡沟有水,凡谷有溪,凡涧有流,37条支流,均为马鹿河的源头,大沟有大水,小谷有小流。清澈明亮的河水顺着河床的石缝时而跌宕倾泻而下形成小瀑布、小漩涡,时而撞击在岩石尖上,溅起白色的浪花。顺着林道登临云凤山顶,放眼望去,周围崇山峻岭,苍翠葱郁,山腰云彩参天,山下灌木丛生,山底苍苍茫茫的草原里,羊群辉映着白云,碧山衬托着蓝天,盘山绕弯的公路犹如长龙,将造型千姿百态、高低错落有致的丹岩地貌一分为二。云凤山的农舍、田畴、森林、草原、溪流、蓝天、白云,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妙趣天成、情致绵邈的独特画面。云凤山属关山高原地貌,古称陇坻、陇坂,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向来为关中、中原通往西北的要隘和关卡,也是古往今来文臣武将和诗人借以抒发情怀的地方。 乘车路线:市区长途汽车站乘车 开放时间:8:00—18:00 票价:免费开放 信息来源:乐途旅游社区 信息来源:乐途旅游社区 |
沈遐熙革命纪念馆 | 沈遐熙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沈遐熙革命纪念馆位于张家川镇人民东路8号民族博物馆4楼,建筑面积748.3平方米,使用面积675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宣传、教育、陈列红色革命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纪念馆。展览分为“陇原曙光”“出生入死”“星火燎原”“迎接解放”“情满故乡”“阿阳遗韵”六部分,全方位展示了以沈遐熙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张家川领导回汉人民进行抗日救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英勇奋斗历程和突出历史贡献,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张家川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历史画卷。 沈遐熙,回族,1921年3月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南京。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沈遐熙被党组织派到中共西北工委工作。 1940年正月,按党组织指示,沈遐熙在曲子县三岔镇开展回民教育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创办曲子县第一所回民小学,并任校长。5月,三岔镇清真寺阿訇马德魁(张家川籍)对沈遐熙的工作赞赏有嘉,遂请其担任清真寺“乡佬”(寺管人员)。 1941年12月,沈遐熙受中共陇东分区特委的委派,来张家川开展工作。在张家川,他坚持“钻进去,扎住脚,往上爬,展开来”的工作方针,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时秘密发展共产党员。至1949年7月,张家川发展党员522人,其中回族党员330人,建立基层党支部55个,其中回民支部43个,汉民支部11个。 1949年7月29日,陕甘军事要隘清水县马鹿镇解放,清水(当时张家川属清水县)党工委书记沈遐熙在马鹿镇与闫家乡之间的黄家岭,见到王震同志,送去《清水县地图》《国民党县政府布防图》和《关山要隘图》等重要资料。在部队的指导下,成立陇东新解放区第一个人民政权——闫家店区临时人民政府,7月30日,张家川全境解放。8月7日,中共清水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沈遐熙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1952年沈遐熙调任中共天水地委-部长。1955年调任甘肃省临夏专区专员。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后任州委副书记兼州长。1965年任甘肃省计委副主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代局长。1978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务院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代主任、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八、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五届会长,第六、七届首席顾问。2003年9月沈遐熙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沈遐熙作为张家川地区党的秘密组织的创建者,在张家川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张家川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沈遐熙在张家川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为争取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历程中,创造了“五个一”:一是组建了甘肃陇东南地区第一个秘密党支部;二是组建了甘肃陇东南地区第一个党工委;三是建立了甘肃陇东南地区第一个民族新政权;四是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第一个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递信息情报的先例;五是在甘肃培养发展少数民族党员数量最多,在529名党员中,70%是少数民族党员,为陕甘宁青新民族地区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输送了一批民族干部。沈遐熙在工作中还建立了“五种情”:一是对并肩战斗的秘密党员的同志情;二是对保护和救助过的普通群众的手足情;三是对民族宗教工作倍加厚爱的宗教情;四是对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事业关心热爱的民族情;五是对党的地下组织的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爱党情。 沈遐熙革命纪念馆2013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河峪摩崖石刻 | 河峪摩崖石刻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河峪村,年代为东汉。高2米,宽1.5米,距地表0.65米。石刻以繁体隶书“汉”字为碑额,碑文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约20字,全文约300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东汉时期天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恭门镇 自然环境:恭门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14公里。总土地面积22.26万亩,总耕地面积4.53万亩。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6°C,年均降雨653毫米,全年无霜期157天。 行政区划:辖2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117户,乡镇总人口24860人,乡镇从业人员14927人。 六通情况:27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宣化冈 | 宣化冈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冈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是我国的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学派最大拱北和宗教活动中心。主要建筑由苏菲道堂、宗教领袖墓地和相关防卫设施组成,是一处伊斯兰建筑文化和汉族传统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多重功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园林式宗教建筑群。宣化冈是历史上哲合忍耶回族教众反清起义失败后的复兴发展中心,见证了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和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实物。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位于张家川县张家川镇滨河西路6号,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张家川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博物馆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展厅面积542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15718件,其中珍贵文物239件,以马家塬战国墓出土文物和民族文物为馆藏特色。举办有“馆-史文物陈列”“马家塬出土文物陈列”“馆藏书画陈列”“馆藏民俗文物陈列”共四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1.5万人次。 馆长:孙志平 联系电话:0938—7881414 张家川镇 张家川镇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部,是县人民政府驻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总面积90.8平方公里,渭河支流后河、清水河在境内交汇,张(川)—麦(积)、张(川)—华(亭)、陇(县)—张(川)、张(川)— 蔡(河)等路穿越镇区。全镇共辖29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8246人,其中农业人口46059人,非农业人口12205……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长沟墓群 | 长沟墓群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沟墓群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乡杜家村东北300米处,南以长沟为界,北以瓦窑沟为界,东到山顶,西临张华公里。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数被盗,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边约为1米,最大墓葬底边约为8米,在盗洞口散见大量得绳纹灰陶片,在编号M2的墓葬的到洞口有人的头骨、股骨,动物的牙齿、铲足鬲及漆皮。在发现得30余座墓葬中,有2座积炭墓。积炭厚约30厘米。此墓群的年代约为战国晚期。 刘堡乡 一.基本概况 刘堡乡位于张家川县北侧,距县城8公里,因境内有古刘家堡而得名,是一个以回族人口占主体的贫困农业乡。东与平安乡相邻、北与张棉乡交界、南与张川会镇接壤、西与木河乡毗邻。全乡总面积是72945亩,其中耕地33093亩,粮田面积27456亩;有草地4385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来源;林地面积3255.8亩,退耕绿化面积2351……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碉堡梁遗址 | 碉堡梁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碉堡梁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梁山镇杨渠村西南1公里。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红烧土遗迹、窑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有黑彩平行线纹、变体鸟纹彩陶片,器形有碗;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平行带纹彩陶片,器形有单把壶、钵、盆;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锥刺纹,器形有双耳罐、折肩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梁山镇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乡。1961年设梁山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其中回族占49.2%。天(水)宝(鸡)公路过境。辖梁山、阳纁、杨崖、杨渠、樱桃沟、丹麻、唐刘、斜头、高营、五房、岳山、吕湾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薯类。阳屲村为县小尾寒羊生产基地。.……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苗圃园遗址 | 苗圃园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苗圃园遗址位于张家川县龙山镇西川村西1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暴露有灰坑等遗迹。曾出土有彩陶葫芦瓶、绳纹尖底瓶、夹砂深腹罐、细劲壶、盆、圆底钵和碗等30余件完整陶器。多夹砂红陶,彩陶次之,彩陶纹样有鱼纹、宽带纹,多黑彩。另采集有研磨器、石斧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以及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龙山镇 龙山镇原名断山镇。因其山在陇口之冲,截然中止,不与众山相连而得名。一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让后人扼腕叹息的街亭大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这块曾受-洗礼的土地上,全国四大皮毛集散地之一。龙山镇马河村是张家川县的最低点,张家川的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 龙山镇是该市唯一的皮毛集散地,同时也是省市文明示范建设镇之一。但是该镇旧城街道十分狭窄,……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二郎神脚印石景区 | 二郎神脚印石景区 距五龙山西1公里大庄庄头处有一巨石,上面很清晰地留着一个深深的脚印。相传二郎杨戬经过这里时,听说山中妖魔鬼怪残害生灵,在追杀时留下的脚印。传说他一步能跨10公里,山的那边还能找到他的另一个脚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小麦积景区 | 小麦积景区 距五龙山2公里,这里众峰竞秀,万壑藏云。三股水汇流齐下,水石相击,浪若奔雷。青龙峰巅,巍然屹立孤峰,高约100米,远眺似农家麦垛,人称麦垛山,又称小麦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店子村 |
---- |
下庞村 |
---- |
毛家村 |
---- |
庄河村 |
---- |
李沟村 |
---- |
坪王村 |
---- |
桃园村 |
---- |
高山村 |
---- |
马坪村 |
---- |
楸木村 |
---- |
杜渠村 |
---- |
上渠村 |
---- |
八卜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