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黄粱梦吕仙祠 | 黄粱梦吕仙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点“黄粱一梦”故事源出于唐代沈既济所作《枕中记》。有一落魄书生卢生骑青驹,穿布短衣进京赶考,在邯郸客店中遇见一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苦无升官发财的机会,吕翁借给他一个青瓷枕,要他枕着睡觉,当时店家正在煮黄粱(小米)饭。卢生接过来一枕而睡,梦中回到山东老家,娶一美貌女子为妻;后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令,受封燕国公;在朝五十余年,享尽荣华富贵,儿孙满堂,且都仕途有为,八十病终榻上。梦到此刻,卢生方才醒来,吕翁在旁微笑,而店家所煮黄粱饭还未熟,原来刚才的荣华富贵竟只是一梦。 位于邯郸城北10公里处,始建于宋代,明清曾进行重修和扩建。占地约20亩,是根据“黄粱一梦”的故事而建,规模宏伟。主要建筑有前院、中院、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 吕祖殿是吕仙祠的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覆以歇山式琉璃顶。殿内塑有吕洞宾和童子像,两壁嵌题咏刻石5块。殿前有拜殿和月台,两侧为东王母殿和西王公殿。 吕祖殿后到了卢生殿,殿内有大青石雕刻的卢生侧卧睡像,神态形象维妙维肖。东、西、北面墙壁上绘有壁画,描绘了卢生“富贵荣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的故事。殿前回廊有明、清时期的碑碣。 河北邯郸市 |
武灵丛台 | 武灵丛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看 点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故称武灵丛台。丛台是赵武灵王观看军事演练及娱乐表演的场所,当年曾以结构奇特、装饰精美而闻名列国,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曾登台挥毫题诗。 门票|开放时间 丛台和七贤祠联票4元(明信片式的5元) 河北邯郸市 |
月爱寺 | 月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月爱寺是我国较为古老的寺院遗址之一,始建于北周大定辛丑年间(公元58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位于邯郸东北九公里处的邯郸县尚壁镇西尚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另外在村北有耕地七十余亩.据传说建寺之初,该寺住持法名“月爱”故此而得名。据埤文记载,在第一任主持月爱法师之后,明正德十三年住持为上妙下琦法师;解放前住持为上果下缘;一九九零年前由上安下疆法师在此任住持;现会住持上得下真法师。据《邯郸县志》记载,公元627年,唐王李世诗人征来到邯郸,攻打永年广府城窦建德部,曾驻军于此。并亲笔题词刻碑纪念。但因历代兵马战乱,此碑早已流失无存。据《中国名胜丛书》记载,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42年),诗人李白应安徽县令韦仲堪邀请,为九华山题词,路经邯郸慕名而至月爱寺,并亲笔题诗一首:“萧寺驮经马,原从竺国来。月爱殿栩生,辉煌似五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几经兴废,古刹历经沧桑,破败不堪。香火冷落,僧去寺空,殿堂成为一片废墟,佛像荡然无存。解放后又被供销社占用四十余年,殿堂全部改建为平房。迨至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广大信教群众如鱼得水,渴望皈依佛教修学佛法。并在群众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邀请真大师从赵州柏林禅寺来到邯郸月爱寺和安疆法师共同重建寺院。 1990年以来得真法师带领众徒日夜精勤修行,弘化一方众生。在重建月爱寺的过程中,他效法圆通和尚“清水过堂”之法,苦中乐道,觉悟有情,不住相布施与诸佛菩萨应道交,广大信众很快得到感化。于是附近村庄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下至十岁儿童,上到八十老翁皆争行恐后前来助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搬砖运料,热火朝天,当时场景甚为感人。 几度寒暑,几番心血,月爱寺已初具规模。相继建成了山门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等。布局错落有致,交相辉映,颇为壮观。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前有七佛塔,后有藏经楼,可表佛法久往。继之又建了东西寮房和斋堂。 2000年寺院又收买西院民房地1600平方米。建成了23 米高的莲池会塔。供寺僧安放舍利之用。 二零零一年又在西院建成了具有明清时代建筑特色的地藏王殿和西方三圣殿。寺内供有毗卢佛、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像等汉白玉塑像,另有铜制的地藏王菩萨像,阿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大势至菩萨像。有缅甸玉雕制成的“华严三圣”像。 1987年月爱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开放寺院。一九九八年一部,十月藏经楼建成后,邢台市佛教协会捐赠《乾隆大藏经》一部,共一百六十八册。这部佛学巨著成为月爱寺镇寺之宝。一九九九年八月,该寺院又被中国佛教协会列为全国百家重点寺院之一,并收入《中国佛教两千年》大型画册。会长赵朴初居士为画册亲笔,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得真法师等一行三人应邀参加了发行仪式,现收藏在藏经楼内。画册长65厘米,宽49厘米,重54公斤。内容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堪称世界一绝。 如今的月爱寺正是枯木逢春之时,并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对世人。 |
邯郸龙湖公园 | 龙湖公园,南临人民路,东临滏东街,北依丛台路,西靠滏阳河,面积约有百万平米。龙湖之水,源于滏阳河,归于滏阳河。入于西南,流向东北,成湖于中,出于西北,雄卧如龙,故有“龙湖公园”之名。游龙湖公园,素描叙之,有三门、三湖、三岛、十一桥;有龙桥——“水上长城”、“水上迎客松”、“音乐灯光喷泉”——水幕电影、荷塘日色和龙头石等20多处不可不观之绝妙景点。 龙湖公园共有东、南、北三门,三门“品”字而立,成三角形。门门有奇石、怪坛、异园。 东门面向滏东大街,南北宽约百米。门口46颗“冒号石”俯首门前,躬身迎宾,。进门可上“日坛”。清晨上坛,回眸东望,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朝霞满天,火红一片。上坛前行,一簇“火把石”“熊熊燃烧”,常年不熄,象征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千载万年。 东门进园,西行百米,便是“龙湖公园第一景”——“水上长城”——“龙湖栈桥”——“龙桥”。“龙桥”如龙,桥面参差错落,桥体弯弯曲曲,足有百余米长。 南门面向人民路,古如罗马圣殿。24根6米多高的闪光石柱,四排六列,高高耸立,巍蔚壮观。进门上坛,20多棵松柏伫立两边,夹道欢迎。坛坛花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花坛形状,有矩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直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正中大花坛内,一尊形象逼真的“骆驼石”,头东尾西,像在大漠沙海中艰难跋涉,驼铃叮当,如响耳边。骆驼之坚韧不拔、任劳任怨、抵风抗沙、永远向前的精神,令人赞许喟叹。此乃南门首观之景。 面向丛台路的北门,钢筋铁骨,弯如弓箭。一尊“珊瑚石”,昂首挺立门前。进门南去,如上“天坛”,坛东南角,一尊“鸳鸯狮石”,惟妙惟肖,紧紧相拥,亲密无间,譬喻人间爱情,天长地久,永恒不变。 游园分别进三门,看点游序各不同。有游客语:“东门先看桥,南门先看湖,北门先看山”,似有道理。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人民东路 乘车线路:邯郸市内乘17、18、19、21、21区间、21夜班、27、34、39、63等路公交在龙湖公园站下车即到。 |
邯郸市博物馆 | 邯郸市博物馆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邯郸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建筑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馆内现有大小展厅20个,展厅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可举办大型基本陈列和各种临时展览。 邯郸市博物馆现举办有《磁山文化》、《赵文化》、《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中国历代钱币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等五大专题基本陈列。 1、总序厅 博物馆一楼大厅北、东、南三面墙壁装饰有三幅大型锻铜壁画,由河北省原美协主席、省美院院长王怀骐教授设计,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室内锻铜壁画。大厅正面(东壁)一幅为气势磅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北侧壁画反映磁山文化生活场景,南侧壁画为六朝故都——邺城的魏晋文化风貌。 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座3米高的青铜奔马群雕,它是以赵王陵2号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马为原形创作的,与背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融为一体,象征“开拓、改革、奋发向上”的赵文化精神。 2、《磁山文化陈列》 磁山文化距今约8000年,1972年发现于邯郸市武安磁山镇,是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考古发掘除发现房基、灰坑及粮食窖穴外,还出土了6000余件陶、石、家禽家畜、炭化粟等器物与动植物标本。其中,“粟”、“胡桃”、“家鸡骨”的发现,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记录。磁山文化陈列展出各种文物100余件,涉及农业种植、渔猎采集、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原始艺术及信仰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示了磁山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3、《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 磁州窑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是我国古代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自北朝创烧,历宋、金、元、明、清至今未曾断烧,“千年古窑,生生不息”。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曾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及“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宋金元为六大窑系之一,今天仍属全国八大瓷产区之列。陈列展出各个时代的文物327件,全面地反映了磁州窑产生、发展、繁荣的千年历程。 4、《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 石刻艺术是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邯郸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便创造出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山石窟雕刻及众多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展览集中展现了邯郸近年来出土的单体佛教造像,其中以邺城的汉白玉造像和常乐寺红砂石造像最为精美,并以照片的形式展出了邯郸境内的石窟造像艺术。 5、《赵文化陈列》 公元前386年,赵敬候迁都邯郸,前后经八代国君,历158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励精图治,赵地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术思想百家争鸣、音乐舞蹈兴盛,邯郸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内蒙、河南、辽宁各一部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赵文化,它以中原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而独具风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陈列展出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文物150余件,深刻地体现了赵文化精髓。 6、《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 中国历代钱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关系社会生活尤重。《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以邯郸市博物馆历年来民间征集的珍贵历史文物为主,配合必要的辅助材料,并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化陈列手段,力图综合、立体地展现自商周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钱币、铸造工艺、及民风民俗等诸方面文化面貌,描绘出中国钱币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普及货币金融知识,揭示钱币背后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同时,邯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货币的铸造与这座古城悉悉相关,对涉及邯郸当地地方史的赵国、东魏北齐、伪齐及近代冀南银行钱币作重点展示。 陈列旨在向国内外广大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钱币的发展历程,向普通民众普及钱币学基本知识,不将展示珍稀钱币作为重点。同时向广大群众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一件件精美的历史文物向世人昭示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自2009年免费开以来,邯郸市博物馆馆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馆”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积极落实习近平同志让文物“活”起来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免费开放工作要求,在博物馆管理提升、陈列展览、文物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接待观众近三十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回车巷 | 看 点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发现了一块美玉“和氏璧”,秦王假意以十五个城池,来换取这块宝玉。当时秦国势力很大,赵国远不是其对手,赵王明知有诈但又不能拒绝,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舍人蔺相如自荐送玉入秦。到秦国后,他察知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玉,于是暗中派人先将玉送回赵国,然后以大义责秦王,最终完璧归赵。秦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设宴于渑池,请赵王赴会。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王决定涉险,相如随行。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相如所辱。后在大将廉颇的接应下,赵王君臣安然回国。相如连立大功,-上卿,官职还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要羞辱相如,二人每在街上相遇,相如都自动退避。人们不解其意,以为相如惧怕廉颇,后才知相如是以国事为重,廉颇知道后,惭愧不已,于是身负荆杖至相府请罪。此后这文武二臣齐心合力,辅佐赵王,赵国遂日渐强盛。 介 绍 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全长约75 米。相传这里就是赵上卿蔺相如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的地方,故名。巷东口墙壁上有明万历十二年所立的石碑,上刻“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旁边有一石碑,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 河北邯郸市 |
古石龙 | 古石龙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北10公里,309国道古石龙牌坊北行4公里,107国道黄粱梦西行7公里。属自然景观、历史遗址、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 古石龙风景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属太行山脉、紫山东麓,北距赵王陵1公里。地势因降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天长日久顺山势羽状冲沟,将山麓、丘陵切割成垅状,湖泽、平地、沟壑、丘陵、石崖相依相连,古有卧龙岗之说。岗内古石龙群是1988年当地村民建房挖土烧砖发现,共有一条大龙,九条小龙,正应龙生九子之说,形体逼真,每条石龙都有1米左右一节灰白色砂岩石块堆砌而成,远远望去,鳞次栉比,每条石龙其势各不相同,头均东北向赵王陵。... |
邯郸丛台公园 | 丛台公园位于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是以武灵丛台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园林,占地360亩,正中为丛台湖,湖面40余亩。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为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的地方,现在成为邯郸人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我们所见之丛台,是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 “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
古石龙 | 古石龙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北10公里,309国道古石龙牌坊北行4公里,107国道黄粱梦西行7公里。属自然景观、历史遗址、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 古石龙风景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属太行山脉、紫山东麓,北距赵王陵1公里。地势因降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天长日久顺山势羽状冲沟,将山麓、丘陵切割成垅状,湖泽、平地、沟壑、丘陵、石崖相依相连,古有卧龙岗之说。岗内古石龙群是1988年当地村民建房挖土烧砖发现,共有一条大龙,九条小龙,正应龙生九子之说,形体逼真,每条石龙都有1米左右一节灰白色砂岩石块堆砌而成,远远望去,鳞次栉比,每条石龙其势各不相同,头均东北向赵王陵。... |
圣井岗龙神庙 | 圣井岗龙神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河北省邯郸县户村镇肖河村东北。据《邯郸县志》载,圣井岗龙神庙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清两朝屡有重修。圣井岗为历代祈雨之所,明、清两代均有帝王派员祈雨,清代皇帝先后五次为庙加封号、赐金牌。现存银、铜、锡、铁祈雨牌113块,碑刻三通。该庙占地面积16余亩,为南北中轴线布局,轴线上布置有:牌坊、戏楼、山门、前拜殿、前殿、莲池、九龙桥、圣井亭、后拜殿、后大殿,另外在山门前建有旗杆一对,山门两侧建钟鼓楼,后部建有道房、东西配殿等。现存建筑均为小式硬山、悬山布瓦顶建筑。建筑密集900多平方米。龙神庙对研究古代祈雨、气候状况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
学步桥 | 介 绍 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原为木结构,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五孔石桥。桥身长 32米,宽9米,高8米,两旁的拦板和望柱上雕刻有历史故事和狮、猴等动物图案,雕刻精美。桥孔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古桥旁边有一座“邯郸学步”的石雕。 交 通 环5路、6、25、35、40、63、68、70路到学步桥或七中站下 河北邯郸市 |
邯郸展览馆建筑群 | 邯郸展览馆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邯郸展览馆建筑群 邯郸展览馆建筑群位于邯郸市中华大街45号,坐落在市中心,与战国古迹“武灵丛台”隔道相望。馆址占地总面积为1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使用面积6000平方米。馆前广场开阔、青松翠绿、四季花香。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高18米,内设大小15个展厅。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的前身是邯郸“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始建于1968年7月,是年12月落成开馆。1971年底,又更名为“邯郸地区展览馆”。1980年7月,再改为“河北省邯郸地区博物馆”。 1984年5月,该馆改称“邯郸市博物馆”,是年10月,首次举办“邯郸市出土文物展览”,正式开馆。该馆是河北省和邯郸市的“德育教育基地”。 |
龟台遗址 | 龟台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台遗址 龟台遗址位于邯郸县户村乡户村村北沁河南岸的台地之上,其东南有涧沟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遗址东部和北部断崖商暴露有灰坑等遗迹,文化层厚0.5-1米。1957年秋,北京大学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共分九层,包括龙山时代、先商、周和汉代文化堆积。龙山时代陶器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两种,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等,器形有鬲、甑、鬶、豆、盆、罐等;先商文化遗存陶器以夹砂灰褐陶褐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鬲、鼎、瓮、罐、盆等;西周时期陶器有鬲、豆、盆、甑、瓮、缶、罐等。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紫山 | 紫山,也叫紫金山,位于邯郸市西北,距市内30里。在历史上,紫金山的名气很大,史书多有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抗击秦军入侵,功绩卓著,赐号为马服君。其死后葬于紫金山,遂改名为马服山。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元史》里记为紫金山。《魏书·地理志》和《大清一统志》等,均收记为紫山。 “紫山是邯邑发祥地”。古赵都会,西峙紫山,东环滏水,人杰地灵,英才荟萃,得紫金山之灵气。留有“长与古都传紫气,乡贤辈出竞光辉”的诗句。在古赵人民的心目中,紫金山是一座圣洁的神山。 紫山系太行山余脉,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4米,是邯郸县的至高点,亦称邯郸第一山。其“山势耸拔,岭麓回复”。山的北面,座座山包似“群岫堆螺”;山的南面,丘岗起伏绵延数十里。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地位位置,造就紫山三大奇观。 每当夕阳西斜的时候,阳光照耀紫峰,便把紫峰染成金黄色,远望似戴上了一顶金盔,穿空高耸的双塔,便犹如盔甲上的两束金缨。站在金峰上俯瞰西北,南、北两条名河,波光粼粼,流金溢彩。两条河汇集在山脚之下,又转而向北、向东流去。这就是曾经是邯郸十大景观之一的“紫峰晚霞”。 紫山上还有赵国大将“赵奢冢”和赵奢的“读书室”。元朝中书令刘秉忠的隐室和双塔的根基也依稀存在,另外山上还保存着祠庙、佛舍的残垣及断碑、佛座等历史遗物。是游客来邯郸县的必去之处。相关链接:紫山三大奇观紫峰观三城: 紫山也是一座界山。西北属武安,东北为永年,西南和西面、东南面是邯郸县。紫山主脉山脊分水岭,为三县分界线,紫峰是交会点。晴日登临其上,不仅可以聆听鸡鸣三县之声,领略脚踏三县之趣,还可以遥望三县城郭之壮美。据说,在交界处能望到交界三县的城郭,是全国“独一处”。紫山生紫气: 紫气,即祥瑞之气。据《邯郸县志》记载:紫山“春夏有紫气蓊郁”;“时有紫气郁郁覆其上”。紫山生紫气的奇异景象,与其山色有关。紫山的“岩间有紫石英”,其石质脆硬,呈紫金黄色。山上有多处紫黄巨岩裸露,数丈紫黄峭壁耸立,丽日阳光映照其上,紫光闪烁,霞彩千条,如祥云瑞气升腾,远在城内的丛台上都可以望到。在丛台西壁的墙上,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碑刻大字,这是根据紫山在丛台西面的地理位置,借用老子出关“紫气东来”的典故,改动了一个字,巧妙而贴切地赞美了这一壮美景象。紫峰知晴雨: 紫山还有预报天气的特异功能。云遮峰顶,大雨来临;峰顶云散,天气开晴。尤其是夏、秋两季,预报准确率很高,十有八九无误。在紫山周边的农村,有“紫山戴帽,长工睡觉”的谚语,代代相传,至今不衰。而紫山预报天气之谜,尚待专家、学者破解。 |
邯郸北湖公园 | 南湖景区位于主城区南部,处于滏阳河、渚河、支漳河三河交汇处,分为中心景区、东区和南区,总占地371公顷。 地址:邯郸市中华大街北头(近北环) 类 型:城市公园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赵邯郸故城 | 赵邯郸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邯郸故城座落于河北省邯郸市。 1972年经过缜密的勘察,全城的布局已基本探明。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是赵国的宫城,平面呈曲尺形,分东、西、北三城,总面积512万平方米,至今城的周围仍保留有高3~8米的夯土城墙;城基宽16米,四面各有2~3个城门;城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基址,布局规整有序,应是宫殿建筑的遗址;宫殿呈左右对称的形式,主次、尊卑分明。位于中轴线上的龙台规模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赵王城中的主体宫殿建筑。 大北城位于宫城的东北部,大部分基址已埋没于邯郸城下,地上的遗迹几乎荡然无存。城的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6100米,东西宽4000米。城内分布有制骨、冶铁、铸造、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迹,还有商业区、居民区。大北城在汉以后逐渐衰落破败。城址的西北方是赵王的陵区。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城市之一,至今城内还保存有很多文物古迹,如赵武灵王操练军队的丛台、胡服骑射的插箭岭、“寿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李白诗)的学步桥,以及梳妆楼、黑龙洞等,都是历代文人学者怀古思幽的绝佳去处。 1961年赵邯郸故城作为战国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