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张澂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澂(1860-?),又名张澄,字研秋、雁初,甘肃凉州府古浪县(今甘肃省古浪县)暖泉村人。清末福建官员。 清咸丰十年(1860)生。出生官宦世家,其曾祖张进南为乾隆朝举人,曾任安徽祁门县知县。祖辈张起鹓,官直隶天津道,历任永定河道、顺天府尹;张球,咸丰元年辛亥(1851)科举人,任江苏淮安府知府。 同治九年(1870),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考取副贡生。 光绪三年(1877),任八旗官学汉教习。十一年(1885),乡试中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会试,殿试考取第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1890),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1893),任国史馆协修官。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直省乡试磨勘官。后署福建福宁府知府、福建漳州府知府、福建兴化府知府、福建泉州府知府等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福建候补知府。 宣统二年(1910),任福建建宁府知府。后事迹不详。 张澂工书画。字体秀雅,有筋骨不俗媚,“如老生作礼,虽骨格强,而意度调熟”。传世书作品有“藤纸静临新获帖,铜瓶寒浸欲开花”对联;书法立轴、仕女立轴、仿古山水镜心、山水中堂等。 [以上内容由"dingliang4"分享。] |
吴天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天智 (1960~) 笔名白草。甘肃古浪人。中共党员。1978年应征入伍,1982年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通信专业,后在职攻读国防大学作战指挥学研究生、北京大学艺术学研究生、南开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排长、干事、参谋、秘书、组织科长,兰州军区政治部研究室副主任,武警总部宣传部副部长、武警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大校警衔。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和平勋章》、《风是秋后爽》、《东方红霄》、《兵戎走笔录》、《笑踏昆仑雪》等报告文学、小说、诗词作品七部,策划主编文学作品集、新闻作品集、大型画册和电视片20多部(集)。作品曾获中国“五四”新闻奖一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事作品一等奖、中国武警文艺奖一等奖。 [以上内容由"岔路口的树杈"分享。] |
赵燕翼 (1927~201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燕翼 (1927~2011.4.17) 甘肃古浪人。民盟成员。1949年前在兰州从事进步文艺活动,后历任1军文工团、甘肃省文联、甘肃人民出版社、省文化局专业创作员及文艺,中国作协甘肃分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童话故事集《金瓜和银豆》、《花木碗的故事》、《白羽飞衣》,中短篇小说集《草原新传奇》、《冬布拉之歌》、《集外集小说》,散文随笔集《我从黄土高坡走来》、《阳台书屋随笔》,综合文集《赵燕翼儿童文学集》(五卷)、《赵燕翼文学精品集》等。多篇作品被译为英、日、法、俄、越南等外文出版。长篇小说《阿尔太·哈里》获全国第二届少儿文艺创作奖,童话《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获全国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我的ID有点酷"分享。] |
阎强国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阎强国 (1964~) 甘肃古浪人。中共党员。1981—1984年甘肃省畜牧学校上学。1984年后任牧业中学教师,甘肃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兼省作协副主席。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三级。著有小说集《红鸽子》,长篇小说《英子为什么》,长篇报告文学《脊梁》、《大家》,共发表中篇小说12篇、短篇小说68篇。作品曾获首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敦煌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及1992年度庄重文文学奖。《红色的云雾》被改编成电视剧《云雾》,获广电部十年改革题材优秀电视剧奖。 [以上内容由"魚悠清流"分享。] |
吴天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天鹏 (1970~) 笔名漠野。甘肃古浪人。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新闻系。1989年应征入伍,历任学员、指导员、新闻干事,现任武警黄金指挥部新闻站站长,中校警衔。先后荣立三等功九次,二等功一次。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和平勋章》,散文集《灵魂掌灯》,诗歌集《策马向西》。长诗《攀登者》获《诗刊》2003年度优秀作品奖提名奖,长诗《因为我们无法忘却》获《解放军文艺》2005年度优秀作品奖,长诗《铁血红》获2008年度《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特别奖。诗歌作品(集)连续五届获武警文艺奖一、二、三等奖。 [以上内容由"风风风风风"分享。] |
黄羊川 | 位于古浪县城东南25公里。东接横梁乡,南依天祝县西大滩和朵什乡,西连十八里堡乡,北邻岘子乡、井泉乡,辖区面积175.2平方公里。因过去山地川谷有野生黄羊而得名。境内文峰塔、观日亭等自然景观已是县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避暑观光旅游胜地。 文峰塔:古浪县城东升洼山顶,矗立着底座威青砖砌筑的小城堡,名文峰塔。拾级而上,远望天梯诸山,隐然环列,近则冈峦起伏,如龙逶迄。脚下上城西貌尽收眼底,心胸顿觉舒展开朗。 观日亭:古浪现城西开洼山顶,建有“观日亭”。双檐六柱,攒尖顶,飞檐斗拱,上下六个垂脊上,均饰有古兽、花亭及传说故事图案,整座亭子轻灵俊秀,亭亭玉立,实际观赏东山展日的好地方。 龙泉公园:由古浪县城的平顶上封教育区和山脚的巴家湖。城南古巴龙山的龙泉寺和山脚下的龙泉水库等景点组成。园内绿树葱茏,小桥流水,是避暑纳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由千乡万才科技公司投资兴建的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地处风景秀丽的龙背山脚,占地40余亩。该中心构思精巧,设备先进,可承办各种学术会议,提供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 曹家湖水库:黄羊川下游,营盘台北侧、是一座集防汛、抗旱、灌溉、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曹家湖水库。站立湖边放眼望去,湖光山色,野鸭戏水,已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 西路军魂:西路军魂位于龙泉公园西南侧,纪念碑正面拾原国家主席、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题写的“红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镏金大字,背面是简述红军西路军在古浪战斗历程的碑文。 香林寺:香林寺位于古浪峡铁柜山对面,寺内苍松翠柏,层峦叠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为登高游览之胜地。尤以空谷荡悠、绕山回环、荡涤尘俗的晨钟暮鼓最富特色。 昌松瑞石:古浪峡内,铁柜山下,有已白色石头,屹然突起,如崇台巨星叫昌松瑞石,由叫甘州石、甘酒石、支山石。 滴泪崖:古浪峡中,道路西侧有高崖坠石,山颠突起而下覆其势欲坠。杨家将征对西夏时,兵阻于虎狼关,在此殉难者甚众,大山感怀,为之落泪,故名“滴泪崖”。 甘肃武威市 横梁乡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横梁乡位于古浪县东南部干旱山区,属古浪县贫困乡之一,东接干城乡,南依天祝县,西连黄羊川,北邻民权乡,十条公路横穿全乡。 横梁乡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沟壑纵横,梁茆起伏,地势复杂,土壤以黑土、红粘土、红沙土为主。全乡总土面积 约2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211.3亩,人均2.7亩。其中水……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 | 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位于古浪县境内,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马路滩是河西荒漠区生态经济圈模式试点,展示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课堂,也是以色列滴灌设施、美国提子葡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等异域他乡的高新技术和名优产品安家落户的乐土。 走进马路滩,沙洲城堡、西域风情、古道驼铃、大漠落日、瀚海奇观、照子神树、荒漠珍禽、千字百榆、休闲农宅、沙漠植物园等十大旅游景点,映云舒云卷,蕴风情万种,置身其中,每一处风景,都会让你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沙滩排球、汽摩越野、野营野炊、沙海驼舟、射箭狩猎、沙浴沙雕、民族歌舞、篝火晚会、沙漠游泳、徒步探险等几十个旅游项目,体验乡情民风,品尝绿色餐饮,四合院、蒙古包、休闲别墅、农家乐园是你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0935-5341818 武威市古浪县马路滩生态景区 |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 |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期名录(修订版)”,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红色文化弘扬”板块红西路军“一综十二专”纪念馆之一,是甘肃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红军西路军西征过程中,红9军6000多人取道古浪南部山区西进,经干柴洼、横梁山、古浪三场艰苦鏖战,24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军参谋长陈伯稚、25师师长王海清、27师政委李德明、原教导师政委易汉文等20多名军师团级干部英勇献身。 为进一步发挥纪念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古浪县在2012年底,争取实施了总投资1607万元的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纪念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并配套完成硬化、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 2015年5月,古浪县启动实施总投资1470万元的纪念馆陈展布展项目,展厅分两层,陈展面积2800平方米,设置“挥师进河西、组成西路军、突围干柴洼、阻击横梁山、血战古浪城、血染战旗红、丹心昭日月、浩气永长存”等8个部分33个单元。纪念馆以厚重的历史、翔实的资料、新颖的形式展示了红军西路军当年在河西景泰、古浪、永昌、高台等地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史。 |
昌灵山景区 | 昌灵山景区 昌灵山景区位于古浪县城东75 公里,腾格里沙漠南缘。因山上旧有三清殿、文昌宫和灵隐寺而得名。1989 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它是青海云杉生长最北的纬度区。山上松、柏、榆、杨、柳、刺等乔灌丛生其间,海拔2150 一2800 米、面积约为48 平方公里。山上原有庙宇道观18 院,山门18 座,房屋300 多间,始建年代不详。1909 年重建玉皇0发现砖刻“敬德重建”,推测最早庙宇应建于唐朝以前,到解放前,山上有十多座庙殿,成了西北道教圣地,故又有“小武当”之称,于1958 年到1960 年被毁。巍峨的山峰,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冽的泉水,历史悠久的道观庙宇,珍贵奇异的动植物种构成了昌灵山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昌灵山系祁连山东麓北端的独立山体,从东向西,依次有小龙沟、大龙沟、大油松沟、小油松沟,山脉走向一致,山势东高西低,山形聚集挺拔,整个山体在平缓的沙漠边缘拔地而起,主峰海拔2954 米,更显得高耸巍峨。登峰向西北方极目远眺,百里之遥的沙洲民勤、古凉州城依稀可辨;鸟瞰山脚,古城大靖的财神阁、蜿蜒起伏的长城、引黄工程总干渠、 “干武铁”铁路、浩瀚的“三北”防护林、移民新居袅袅的炊烟,清晰可见,俗有登山观八景之说。 昌灵山天然原始次生林,因北距沙漠仅8 公里,南接高寒祁连山区,林木花草郁郁葱葱。色调斑驳丰富,原始神韵犹存,自然景观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被誉为镶嵌在荒漠边上的一颗绿色珍珠。这种独特的自然生态风景和植物区系,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种源库和物种遗传基因库,在科研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早在唐宋时期,附近僧众就在大沟和小泉沟间的山梁上设坛建庙,西夏王朝时辟为避暑行宫,每年农历六月至八月,王公大臣在这里设立行辕,搭建蓬帐,一边避暑,一边处理军国大事。至清时,山上已建有三清殿、祖师殿、药王殿、救苦楼、玉皇阁、七圣宫、娘娘殿等十多座庙殿,山麓庙宇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山间香烟缭绕,晨昏之时刹钟声声,回荡山谷,吸引着远近名人僧侣,不辞山高路远,避暑游览,诵经谈道,有“西北小武当”之美名。庙宇虽几经战火人为损毁,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又多次修复,基本恢复了原貌。已建成玉皇殿、祖师殿、金花娘娘殿、三霄娘娘殿、磨针殿、文昌宫和百子洞,其他道观尚在修建之中。每到盛夏酷暑,山间游人络绎不绝,六、七月避暑高峰时,游人每天达2 万多人。林间三眼神泉、石棺卧路、六月冻冰、舍身石崖、梅鹿听经、断雪奇峰、天生涝池、百草神岭、不老仙台、金鸡报晓、寿柏参天、神仙古洞等昌灵十二景相映生辉,自成一景,浑然天成。小龙沟的泉流飞挂石崖成小瀑布,涓涓流淌;大龙沟、马莲沟、大沟的泉水晶莹碧透,甘甜清冽,与周围的山林、花草相映成趣。游人每到此地,或敛足凝视,或掬水小饮,顿感神清气爽,疲劳与炎暑皆消。昌灵山森林旅游交通便利,省道308 线与“干武”铁路在山脚穿过,通往林区的公路直达山腰,林间小道和石阶小路或直或迂伸向山顶和景点。山脚下有几处停车场供旅游车辆方便出入,山间设有小木屋、蒙古包多处,住宿、饮食、服务和水、电、音响设备一应俱全。纪念品出售、饮料、风味小吃摊点随处可见。还有搭建的简易凉亭和茶座,出租吊床、躺椅、木凳,供游人小憩、-和野炊。森林区松杉挺拔,杨柳吐翠,花草遍地,雳、马鸡、岩羊,时隐时现,流泉涂涂,庙宇点缀,是天然的避暑游览好去处。 |
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 | 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西升洼南坡脚下,占地面积20000m2。2002年7月被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市委命名为“武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第二批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一、红军西路军在古浪征战情况 1936年11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一、三纵队(红三十军、红五军)由一条山出发经古浪县的新堡子、壕沟、马家磨沟、裴家营镇抵大靖,直奔土门,攻占土门后驻扎土门7天,休整部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主张,与凉州马步青谈判达成协议,借道西进,过武威向永昌挺进。红军西路军第二纵队(红九军)从景泰打拉水出发,经我县甘沟、乱泉子,在干柴洼(今干城)、横梁战役后,沿黄羊川逼进古浪,在古浪县城与敌浴血奋战4昼夜,毙敌2000余人,干柴洼、横梁山狙击战和古浪战役三战,九军伤亡2400多名,军参谋长陈佰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等军、师、团级干部20多名壮烈牺牲。 二、烈士陵园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缅怀革命英烈,告慰牺牲在古浪的红军西路军将士,1991年11月,古浪县委、县政府和原古浪驻军84674部队在烈士埋葬地修建了西路红军古浪烈士墓及简易陵园,占地15亩。经多年建设,现已目前87建成九军烈士墓1座、西路红军烈士纪念碑1个、纪念馆2座、双拥展览厅1座,并修建了烈士陵园大门、陵园小广场、停车场、烈士陵园专用车道、西路军缅怀广场等附属配套设施,烈士陵园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0%以上,成为当地驻军、学生、周边干部群众集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缅怀先烈、传承历史、弘扬西路军精神的重要场所。自2004年以来,共接待军队领导及各级干部共3260余人,接待当地群众、驻军和游客12.9万人(次)。 目前,县上积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机遇,决定在现有烈士陵园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向国家和省市积极申报红色旅游经典项目,对烈士陵园及其周边战场遗址范围和邻近龙泉公园及周边地区统筹规划, 着手编制红色旅游文化景区规划,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该景区建设成为省内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吸引力较强的红色旅游文化景区,进而提升县域知名度,带动县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
龙泉公园 | 龙泉公园 龙泉公园原名巴家湖,是县城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的理想旅游胜景。这里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游人如织,处处碧草茵茵,绿树丛丛,湖广水色,亭台楼榭,酷似一幅流光溢彩的巨型画卷。 沿着公园路一直往西走,上插五色彩旗的龙泉公园大门迎面敞开。两只巨型青质石狮,分守大门左右两侧,虎视眺眺,威风凛凛。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龙戏珠”的盘龙雕塑,两条张牙舞爪的巨龙相互缠绕,腾空欲飞。雕塑下有一石刻,-“润泽苍松”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环绕雕塑有两层园形水池,在彩色灯光映照下,外层池中12 个喷头喷射出12 朵艳丽的“礼花”,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里层喷池中4 个喷头绕龙一周,喷出5 米多高的水柱,水花溅落,形成亮丽的帘幕,两条玉龙笼罩其中,犹如在云里雾里不住飞腾。 雕廊画柱的仿古长廊与鸳鸯池之间,是一条青石铺就的小路,沿着小路往前走,是一个亮如明镜,占地面积约1 万平方米的圆形人工湖。湖北建有东西向混凝土拱形桥一座,雕花扶栏,古朴典雅,沿用民国十六年大地震前县城十字鼓楼下“通津桥”名。人工湖面上架有一曲折小桥,通向湖中央的圆形平台。人工湖南岸是一个巨石堆砌的假山,假山之中有龙头昂首突出,龙口大张,喷珠吐玉,气象万千。湛蓝的湖水,清澈碧透,波光粼粼,几叶片舟悠悠飘荡湖面,掀起微微涟漪。湖的四周被细枝嫩叶、婷婷玉立的垂柳紧密合围,绿柳与碧水相得益彰。 人工湖畔平坦宽敞,离退休职工、中老年妇女,茶余饭后,相聚在此,随着悠扬的旋律,舞姿翩跃,悠然自得,别是一番韵味!广场北面,是儿童游乐场,玩具火车绕场奔驰,升降转椅,忽伏忽起,惹得顽皮孩童乐不知返。湖东的旱冰场上,流行音乐随风飘荡,俊男倩女,身影轻捷,如燕穿飞… … 人工湖南岸是一片葱笼有致的树林,古杨、云杉、刺柏、垂柳等树种郁郁葱葱,浓荫无限。气势恢弘的城隆庙矗立在公园东南角,庙内经声琅琅,烟雾缭绕,一派肃穆。几个飞檐斗拱,造型别致的六角仿古亭,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下面摆设了石凳、石桌,任由游客憩息。 |
大靖财神阁 | 大靖财神阁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靖财神阁 财神阁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1718)年,1987年依式进行了重建,依东南西北,阁上有我省著名书法家重写的"节荣金管"、"恩施泽沛"、"永锡纯嘏"、"峻极天市"四块匾额。字体遒劲有力,风格各领千秋,现将匾文寓意浅释如下,以飨读者。 匾文寓意 节荣金管 节:气节,节操。荣:荣耀。金管:金制的笔管,是指金管笔。《太平广记》卷二百引孙光宪《壮梦琐言》:"梁元帝为湘东王时……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以银管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管书之。" 此匾寓意是:大靖民风淳朴,人民敦厚,人才辈出,德行高远,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气节或节操的 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值得用金管之笔大书而特书。 永锡纯嘏 永:长久,永远。锡,又读ci,通赐,赐给。仲长统《昌言》:"赏锡期于功劳,刑罚归于罪恶。"纯嘏:纯,大;嘏,福。纯嘏,就是大福的意思。《诗经·鲁颂·闭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逸周书·宝典》:"乐获纯嘏。" 此匾的寓意为:大靖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民勤劳朴实,商贸活动频繁,文化教育发达,是因为大自然给大靖人民赐予了大的福气。 恩施泽沛 恩施:也可作施恩,给予恩惠的意思。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泽沛:又可作沛泽。水草茂盛的沼泽或湖泊。《管子·揆度》:焚沛泽,逐禽兽。《孟子·滕文公下》:"又作园圃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此匾用比喻的手法,说恩惠像雨露一样滋润得草木欣欣向荣,枝繁叶茂。大靖南部群山逶迤,草木葱茏。大靖峡水流奔涌,滋润着下游肥沃的土地而使得大靖地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峻极天市 峻:高而陡峭;高或大的样子。《尚书·五子之歌》:"峻宇雕墙"。极:最尽头或极点、顶点的意思。李贺《秦王饮酒》诗:"秦王骑虎游八极"。八极:八方最远的地方。天市:天上的街市。 |
大靖青山寺 | 大靖青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青山寺位于古浪县大靖镇,腾格里沙漠南缘,祁连山东尾北麓,北枕长城大漠孤烟,南临青川越陌度阡,大靖历史悠久富绕繁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为古丝绸之路一颗璀璨明珠,甘肃四大名镇之一,素有 “要想挣银子,大靖土门子” 的佳誉。 青山寺乃佛法东传的初地,古代河西重要驿站。“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贯通欧亚大陆桥。 青山寺始建于元代原名金山寺,当时西藏政教领袖萨迦班智达-驻锡凉州海藏寺,本地密教大兴,据传青山寺最盛时经堂有二百多喇嘛诵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寺,蒙古人入藏朝圣,青山寺为必由歇脚处,明清两代数次扩建规模宏大,坐北面南依山造势,层层增高设计精巧,独具一格。惜哉岁月沧桑,历经地震兵燹和历史原因变为废墟仅存遗址。 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落实,报政府批准划拨占地一百二十亩并关怀重建,由住持万恒法师、王文显会长等牵头集资,鸠工庀材,缁素善信,地方民众同心同德艰苦努力,历时二十余载重辉落成,现有楼式山门一座、陪钟鼓楼各一座、中轴贯通,天王殿三间带左右厢房、大雄宝殿五间、东陪地藏殿七间下带讲经堂、西陪观音殿七间下带念佛堂,院中厢房东十一间中三间为药师殿,西厢房十一间中三间为西方三圣殿,另有玉佛殿三间,院中耸立千佛塔一座。拟建石牌坊、九龙壁各一座,后山修建重檐万佛殿,塔林、藏经楼、方丈楼、监院楼、罗汉堂、五观堂、厢房等,寺院格局完整,是古浪县佛教协会所在地。 寺院苍松翠柏清净幽雅,前部修建文化广场,乃邑地名胜观瞻,民众福祉也。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举办传统庙会三天,凝聚人气带旺商气,佛光普照诵经礼忏、祈福消灾超荐先亡,为汉蒙藏各族人民文明和谐盛会,人次数万盛大空前特为之序。 |
窟窿山丹霞地貌 | 窟窿山丹霞地貌 窟窿山位于古浪县横粱乡境内,其山体由下第三系桔红色、紫红色砂砾岩等组成,顺砂石路面公路北侧延利有数公里,直到大靖峡水库大坝附近,整体呈“人”字型分布,分布范围约80 余平方公里。窟窿山顶的“天生桥”比较引人注目,矗立在窟窿山以西的三道墙、石人沟等山谷中的丹霞地貌,更令人叹为观止。山谷中岩石似人似物,造型各异,石人、石狮、大小猩猩惟妙惟肖,有的山石酷似天水“麦积山”,有的堪称敦煌“千佛洞”,有的紧紧依偎类似“猩猩母子”、有的像守望家园的“狼狗”,有的像雍容华贵的“孔雀”,有的像天造地就的“元阳石”等等,这些山石神形兼备,使这人迹罕至的山野充满了“雄、险、奇、秀、幽”的特色,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尤其在雨过天晴之际,窟窿山山体经过雨水的清洗与滋润,灿烂若霞:一面是波光粼粼的水库,一面是色丹若霞的山体,蓝天丽日,碧水红山,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 |
寺洼台林区 | 寺洼台林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寺洼台林区 寺洼台林区位于古浪县城西南约10公里,古丰乡境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林区前行,但见群山起伏,气势磅礴,树木葱笼叠翠,峻峰雾岚缭绕。林区山涧布满茂密的金腊梅、野刺梅、沙棘、黄白刺、降龙木、野蔷薇、野樱桃等灌木。每年9 月,灌木林中野果累累,主要有酸酒瓶、地飘儿、黑眼睛、红珍珠等。登临山顶,极目四眺,但见山连山,岭叠岭,密林遮天,纵横交错。山岭阳面主要生长的树种为山白杨、桦树、云杉等树种,阴坡面主要生长着茂密的云杉、针叶松、油松、落叶松等常绿树种,还有桧柏、桦、杨、揪等。半山腰有一石崖突兀而出,石壁-“冰峡”两字。即使在六七月份天气最热的时候,四面绿树成阴,鲜花烂漫,石峡之中,仍有约1 米多厚、约50平方米的冻冰,有清泉自冻冰之下汩汩流出,与一步之隔的绿树红花相对照,堪称古浪南部山区一处奇特景观。 |
烽隧 | 烽隧 古浪段汉塞沿线残存多处烽隧。烽隧也叫烽墩,在古代军事上最主要的作用是报警。古时,古浪一带,烽隧到处可见。古浪南北沿路烽隧14 座,北自阎家腰墩起,连接张义堡讯界。南至新关滩墩连接黑松释界,东从定宁起,连接土门讯界,西至旋麻湾止,连接张义堡讯界。西山墩5 座:西山墩、红岭墩、红现墩、跌土墩、滑坡墩,它们各距堡2 . 5 公里。黑松释南北沿路烽隧10 座。北自界碑墩起,连接古浪讯界。南至龙沟堡墩止,接安远讯界。土门北边一道,东自土字一墩起连接大靖讯界,西至十八墩止,连接古凉州区治界,沿边墩台18 座。土门东西沿路烽隧4 座,东自黄沙墩起,连接大靖讯界,西至圆墩处,连接古浪讯界。 大靖、裴家营东西大路沿途设烽墩共10 座。东山华儿岭设烽墩数座,南连黑松释讯界,北接土门讯界。 |
古浪石门峡 | 石门峡 石门峡位于黄羊川镇以东,距古浪县城约30 公里。石峡两壁如劈如削,苍苔老松倒悬其上。峡底流水激荡,声喧幽谷。山岭多生苍松翠柏、奇花异草。一年四季,峡水中流,两山松涛与谷底波涛相应,恰似“一线当中吼白龙”。峡西顶为西龙洞沟,古为佛教圣地,曾有寺殿20 多座,毁于1958 年,后复建6 处,有的迁建在悬崖石壁上。悬崖上有三条石岭,人称石龙,山麓有岩洞。“松山之战”就从这里打起。入石门峡,豁然开朗,为河谷大草原,为古代军马的集养地。峡口有东西两“龙洞”,峡东有石峰,似巨人仰望,如思如叹,人称“老子问道”峰。龙门峭壁之上,凿岩穿壁,数座小庙参差山麓间,险中见趣,奇中生巧。 |
土门罗汉楼 | 土门罗汉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楼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土门村,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原为土门城东城门门楼,占地面积137.9平方米,建筑面积263.41平方米,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一层以东西方向开城门,两侧夯土起台。城门长8米,宽3.6米,南面西侧、北面东侧有台阶通往二层。二层面阔三间,通长11.64米,进深二间,通宽7.98米,带周围廊;三层面阔三间,通长8.74米,进深一间,通宽3.78米。城门内南侧树立石碑1通,沙岩石质,通高1.8米,碑身宽0.58米,厚0.18米,罗汉楼是明王朝加强西北边防的历史见证。1984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滴泪崖 | 滴泪崖 古浪峡中,道路西侧,有一悬崖,“山巅突出而下覆,其势欲坠”。相传当年杨家将征讨西夏时,兵阻虎狼关,十一女将在此殉难,大山感怀,为之落泪,故又名“滴泪崖”。明指挥王国泰题字“山川绝险”于其上。清古浪县令徐思靖咏诗“危崖坠险”: “蜀道之难过上天,我今独立秦山前。崖崩石坠不可数,鸟径插天天与伍。谷中仄道车马通,盘旋百折如游龙。山下滩声险成吼,一夫当抵万夫守。”今人亦有诗咏:“古峡深处崖崔鬼,忠魂千年对流水。壮士从来思报国,英雄捐躯不捐泪!"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峡,被人们称为金关银锁,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有一座险峻的石峰,直插云空,独冠群山,象要把天顶破似的万丈石壁,如刀削斧砍峰顶的东端,横空伸出一个斜峰,象是两只展开的翅膀,造型巧夺天工,栩栩如生最为奇怪的是这只巨膺的尖嘴下,有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儿,滴答滴答地往下滚落,落到峡谷,发出幽深凄惨之声,人们把此崖叫“滴泪崖”。 传说,宋朝的武将杨文广,奉宋神宗的旨令,带领将士前往河西走廊征讨西夏割据势力,打了败仗,兵困甘州白马关杨文广向朝廷求援,宋天子得知此情,立即召集大臣,商量如何救援,但朝中武将,确知杨文广兵马伤亡极重,都不敢带兵出征,杨家男儿,多次带兵打仗,大都阵亡,只剩下寡妻孤女杨文广之女杨满堂,得知父亲被困在白马关,朝廷众将又惧怕出兵增援,便主动到朝廷请战,得到宋天子的允许,带兵征西,其中就有杨家十一寡妇。 将士以十万火急之速,翻过乌鞘岭,沿着龙沟,来到古浪峡,被险关阻挡这里群峰耸立,此起彼落,莽莽苍苍,浑浑沌沌峡东,铁柜山直插云空,犹如利剑刺天;峡西山峰陡峭,犹如天然玉屏;峡宽不过百丈古浪河水就从这窄谷穿山破峡汹涌而来,向北流过只有一条细绳般的微径峡道,沿河依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而去峰陡峡窄,高崖坠石,两山夹水,风寒速快,水恶浪险,构成雄伟险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是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通往西域必经之路。 |
三义殿 | 三义殿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土门镇东北隅柏台院内,因柏树苍翠,故名,曾为古浪八景之一。柏台院内原有殿宇多座,皆毁于民国16年(1927)大地震,唯存三义殿。三义殿坐北向南,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面宽3间,进深l间,前为重檐,后为单檐,前廊、立柱、卷棚、灰筒、滴水槽、重檐歇山顶,形体厚重古朴。殿内有刘备、关羽、张飞3尊塑像,高约3米,两侧塑立侍2童,塑像面容丰润,体态端庄,形神逼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古浪笔架山庄 | 古浪县土门镇教场村笔架山庄成位于土门镇教场村向东笔架山处,距银双高速路仅3公里,是一座离市区最近、服务全面、设施完备、环境幽雅、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绿色休闲度假山庄。山庄外围设有游泳池、钓鱼池、蒙古包、儿童游乐场、休闲庄园、沙漠散养鸡场、现代农业蔬菜生产观光基地等、其中还建造无烟烧烤城、柴火鸡包厢等特色餐饮设施,一个颇具魅力的休闲旅游乡村正在成为更多都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地区 | 景点 |
---|---|
团庄村 |
---- |
朱家墩村 |
---- |
下条村 |
---- |
中泉村 |
---- |
庄浪沟村 |
---- |
上条村 |
---- |
路家台村 |
---- |
酸茨沟村 |
---- |
小直沟村 |
---- |
磨石沟村 |
---- |
石窑村 |
---- |
尖山村 |
---- |
簸箕湾村 |
---- |
横梁村 |
---- |